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9篇)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

曹务初中 樊佳佳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人为本的教育,课改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知道,初中是好奇探究的时期,它充满了朝气、活力,告别了天真稚嫩的孩童时代,从对一切简单好奇转向了对现实的探索和判断,他们渴望成熟,渴望主动体验,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表达、交流、宣泄。事实证明,然而在各种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最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并喜欢的艺术,则是各种音乐艺术表达。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爱好和特长需求,使之在音乐课中学习更多知识,得到更多适合自己需要的音乐实践,普通初中音乐教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变革,根据新的课改要求,本次课改把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分解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曲表演等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师把学生臵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一轮的课程的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保证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2

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部分音乐教师对新教材的精神实质难以准确把握, 不太适应新教材状况。

音乐教学由老教材变到新教材,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教材自身不够完善, 编写质量参差不齐, 内容跨度大, 深浅安排不够合理。有很多教师反映面对新教材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有更多的教师反映, 第一次接触新教材, 没有经验, 心里没有底, 不知道怎么教。有教师说:“新课改后不知该怎么上课。”有的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简略, 学生基础差, 学生难以把握知识。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虽然体现了创新性更加人性化, 但是却缺乏严密性。

2. 部分音乐教师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变而已, 对于整个课改的理念还是知之甚少。由于教育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所以在实际中, 教师还是沿用旧模式进行教学, 用旧的思维、旧的方式去适应新的大纲、新的教材, 致使教改出现“形式化”“公式化”“穿旧鞋, 走新路”的现象。

3. 音乐新课程教学培训效果不明显。

调查中虽然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参加了新课改的培训, 但是据教师的反映, 培训的效果对教学作用不大。有的教师认为:“专家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 而对我们最想了解的操作中的问题却不置可否, 既说不上来, 又不愿深入讲, 这样的专家讲学对我们实在意义不大。”也有教师反映:“这种纯理论培训只是摆摆花架子而已, 根本谈不上对新课改实践的科学模式指导。”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新课改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 教学只能用老模式教新课程。

4. 对音乐新课程课堂的理解存在误区。

新课程课堂教学轰轰烈烈, 大家都在探索, 但随之也出现一些问题, 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只求热闹, 过于放任,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形式主义盛行, 滥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评价上充斥口头禅式的廉价的表扬、鼓励……片面认为只有用上信息技术, 让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活动、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

5. 对音乐课程的评价还需进一步探究。

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 现在许多地方音乐教学评价跟不上。文化科目可以用教学成绩为主来进行评价, 但音乐课程如何进行评价?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大多也只停留在成绩考核上, 缺乏过程和发展性的评价。

二、做好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教学启示

1. 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贯彻新课改理念, 积极走进新课程。

高中音乐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和新教材是不可更改的现实, 每个教师都要接受并适应它, 努力提高自己, 消除抵触情绪,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地走进新课程。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 有机会就要学习、有意识就要贯彻、有能力就要落实, 一节课中哪怕只有一点突破。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从原来的不适应到努力去配合新课程改革, 不断地尝试着去认识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材的风格特点, 努力把握新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了解该教材的编写原则, 遵循科学教育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学校要加强音乐教师培训, 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首先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从而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从音乐教学转为音乐教育。其次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音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音乐老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最后, 音乐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模式, 如可以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交流辩论法等, 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3. 加强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的力量。高中音乐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好高中音乐教学。在集体备课时, 可以先由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然后备课组集体研讨, 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实现资源共享。主备人在陈述时, 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说出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辅备人对主备人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 一般选择两三位教师, 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 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 也可结合学生情况, 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 重点突出、客观评价, 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 表明自己的观点。实现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资源共享, 对于高一的内容, 高一教师主备, 高二、高三辅备, 以此类推, 使教师对教材的驾驭既立足当前, 又着眼未来;既有微观, 又有宏观。

摘要: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新课改;体会

新课改实施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固有的教学行为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被日渐清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所替代,课堂变得丰厚了,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自己在实施音乐新课改中的点滴体会。

一、关注音乐的本位

音乐本位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职能位置。在以往和将来的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的本位的价值和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会“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就会“忘本”和“越权”。

案例1:本人在第一次进行歌曲《唱脸谱》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课前我请同学分组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段导入、引入歌曲《唱脸谱》(聆听),然后引入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接下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课下,我仔细反思,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又是展示,又是分组讨论,又是锣鼓经的敲打,又是表演,忙得不也乐乎,活跃的学生依然活跃,不爱说话的同学充当陪衬,却忽略了最本质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共聆听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铺助手段,具体流程①赏析与导入—看脸谱;②活动与体验—唱脸谱(这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突破之处:解决前半拍休止);③思考与创作—画脸谱;④反馈与小结—演脸谱。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关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新课程理念去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又包含解决教学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基本理念与具体方法之间,既是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又是教学方法的经验提升。由于它直接关系教学的全过程与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是教学实践的中心环节。

某教师在“大自然中的音响”知识点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时间,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满教室闹成一片——口哨声、鸡鸣声、马嘶声,此起彼伏。五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动物的声音,还有什么属于大自然中的音响?”教室中再次响起学生用敲桌子、摇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声、风声、雨声……在这节课中,教师似乎给学生穿上了自主的外衣。全体学生似乎都在高度参与,亲历实践,课堂上也似乎热闹纷纷。殊不知这一简单的音乐知识点需要教师这样大动干戈地组织全体学生多次讨论吗?不难看出,这些简单认为学生“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就是自主学习、高度参与的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所以在“大自然的音响”这一简单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中,我们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静”下来,却能收到更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此,教学策略的变革有创新,也要继承。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应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方式:其次,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将同一个过程、教法贯穿所有班级。教师要熟悉班级特征,要熟悉班级中的学生,学生对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在则学生的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关注教学反思

音乐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呢?因为新课程提倡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等等。只要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就是一堂好课。所以我认为可以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在教學中验证反思、教学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是引领教师进步成长的一个环节。

如在设计《民歌》一课的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的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下药”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值得一提是课后反思有助于进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通过记成功之处,记失败的教训,记教学的应变、记学生的见解、记教案的修正、记课后的随想等课堂教学的记录,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对这些一手的资料及时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学生。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摘要】唱歌是音乐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具有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现和文化素养的特点。体验以音乐和语言演唱的艺术形式完成表达过程和审美行为具有现实意义,提高文化遗产的作用。新课标也提出,小学生每学年应该会背唱4至6首歌曲,所以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模式。教师需要讲究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歌唱潜能

【关键词】音乐教学;律动教育方式;唱歌;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课是学生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宗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四个”社会公民,提升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探讨对音乐教学改变方式是十分有意义的。歌唱是发展人们音乐表现和音质的直接有效途径,也是结合音乐艺术形式的完美途径。通过人们的亲身经历完成或传达审美行为,是人类内心情绪的清理和表达,也是继承信仰和道德的良好载体。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小学音乐经验发挥了其作用在音乐(音乐)教学方法,教科书教学方法和音乐课程与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都发挥其效用。

一、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小学音乐教学非常薄弱,所谓的“小三门”并不受重视。在当前单方面追求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这种情况基本没有改变。显然,这与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正由于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所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很器重音乐教学,一直把这门课程作为国民教育中基本的环节,诸如美国、苏联、西德等发展成为了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对小学尤为重视,要深入贯彻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深刻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音乐教育具有启发革命理想,培养情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美德和健康丰富感情的特殊功能。每当听到聂耳的“志愿者进行曲”时,雄伟的旋律,人们的心灵会被深深地震撼。这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决心,也唱出被压迫民族的声音,鼓励他们勇敢地作战。

二、新课改音乐教学训练方式

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原来采用简谱教学,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有些学校音乐课试用五线谱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引发了关于学习记谱法的争论,有的认为五线谱正规科学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习简谱困难还很多,必须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都知道词汇是思想和语言,因此语言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是音乐的核心,如果教育中没有生动的语言,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切都会变得无聊。是不会有魅力的,吸引不了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会排斥。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对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视听媒体具有创造氛围,激发兴趣的功能,可以提供当时无法看到或听不到的各种声音。因此,音视频媒体创作场景的选择内心的情绪,引导学生在融合的背景下体验音乐。律动教学下主要是训练感受音乐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播放一首音乐,由学生根据竹奏、速度、力度创造出合拍的动作,可以帮助节奏变化的直观感受,增强律动协调性。这教学方式与舞蹈创造性融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参与,更好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和变化。利用体态律动教学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不知不觉中学会唱歌。

也能通过丰富的动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激发对表演的渴望在进行歌唱教育时,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应该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并能够与音乐共舞,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教学大纲表明,评估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为使考察形成各种有趣和全面的内容,并评估这四类事物的自主性,进行大胆尝试,如唱歌测试,让学生选择最适合他们歌唱的歌曲,然后由学生自评评估标准,让大家评论最终的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活跃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帮助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了解自身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另外采用每月一小节期末举办以此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单一紧张的考试变被动为主动应考。

三、结束语

在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促进孩子的情感体验。每一样事物从我们刚开始接触到应用自如都会有一个过程,孩子学唱歌也一样,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总之,掌握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不仅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也是客观准确地评价课堂优劣的准则。在第一线工作的音乐教师让我们一起为教育做好准备人们!随着音乐的魅力,学生被置于声音世界中,反过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知识,学习如何唱出音乐形象的感官和美,真正达到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5

【摘要】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改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中学音乐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如何突出其音乐艺术的特点,应当是不可回避且有待不断研究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注重 突出 音乐 艺术 特点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较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培养和熏陶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在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教与学出现脱节现象,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似乎懂了许多,课后却忘得一干二净。笔者在通过二十几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重情感,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表现的内容却是非常抽象的,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清楚。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听、唱、看、表演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艺术的天地之中,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思想情感。

比如,在欣赏《采茶舞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采茶姑娘们的劳动场面,我首先播放录像,让学生聆听观看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并了解采茶劳动的特点,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此时,学生蠢蠢欲动,教师抓住时机将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组,各组经过一番商榷,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学生通过观看、聆听、演唱、表演等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重内涵,突出音乐的表现性

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若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教学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艺术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随音乐的节奏动起来,以此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和兴趣。

三、重实践,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来达到其目的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我们经常听到学生随意哼唱的小曲,因我们这里是民族地区,学生夹杂着不同的民族风味,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流露,尽管是雅气十足,但毕竟是其创作真情的再现。如在教唱《渴望春天》时,我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在前一节课就将此歌按组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表现春天的景象,等上课时,各个组将组里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同学们看,然后老师在把《渴望春天》的歌曲教唱给同学们,当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画面能与音乐歌曲联系起来,学生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比喻的,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加以鼓励,学生喜欢音乐艺术是发自内心的。实践证明,色彩与音符的融合教学是体现艺术的价值,由于好奇心,好胜心的作用,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参与实践,创造渴求成功的音乐教学情景也就随之形成。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意境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四、注重音乐的情感性与情趣性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使人们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最具有情感性特征的。而提高学生的情趣性,重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培养人对事业的追求的基础。完整地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新颖变化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趣,使学生爱学,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动之中,让学生情感盎然地学习。它是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①来实现和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的能力,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6

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环节。也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音乐老师在“评价就是考试” 的观念影响下,音乐教师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操作程序中有相当部分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这种落后使评价的功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无法推陈出新。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指导思想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过于追求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在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往往在评价前就设定好评价的目标是让极个别学生成为优秀,一部分成为良好,大多数属于一般。这种建立在培养少数“尖子生”教学观念上的选拔性的评价观,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和单向化: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包括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 而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学生却被排斥于评价主题范围之外,这种由上而下的不可逆转的,单方面、直线式、鼓励的评价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评价往往成为权威人士片面性、独断性的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在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根据新课程要求的变化,在实践中,对音乐教学评价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式与方法.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学期之初,我就布置好每堂课前钟是学生的“才艺斗秀场”时间。按学号顺序安排l一2个学生进行才艺表演:表演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提倡多种角度多种才艺:结合学生个人的自评成绩得到学生的才艺成绩。这个成绩在最终的学期成绩评定当中占3O%的比例。这样的评价模式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给予了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使音乐课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一蹴而就”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欢乐激励的气氛中,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音乐课堂的纪律往往足最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在设计评价项目时,我还将课堂学生的表现列为评价的一个模块,存期末成绩评定中也要占3O% 的比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上课的参与积极性、是否遵守课堂常规纪律和能否保持教室卫生等等。

这种评价模式对比较调皮的初中学生最为有效。互评自评与师评相结合音乐课程评价学生自身也要开展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检验学生自我评价时,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音乐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采取互评、自评和师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阶段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公正、准确的评价他人。再次,教师也要根据平时的记载与期中、期末的考试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因为个体的差异,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于层次。对平时接受了特长培训的学生,就不能仪仅满足于唱好一首歌,而是要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特长的同时,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

普通学生只要他能唱准一首歌就可以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在音乐课中所学的特长,比如竖笛,哪怕他吹得不是很流畅,都应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三年的学习过程。总之,要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如何推进小学音乐教学新课改 篇7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 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 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受到音乐美的感染,受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陶冶,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逐步喜欢音乐,才能对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要引导学生热爱音乐,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生受益。

二、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动力。有位名人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一个成功的导入是一堂成功音乐课的关键。学生认识音乐主要是依赖听觉、视觉的共同感知完成的。网络多媒体音画俱佳,形象逼真,既可活跃音乐课堂的气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使音乐从空洞乏味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画面的场景中,增加亲切感。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了解,课堂教学充满动感,学生可以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

三、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则认为是一种学习过程。无论他们持何种态度,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自主学习音乐, 会激发好奇心、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会探索音乐世界,想尽一切方法研习音乐根源,即便失败,也虽败犹荣,这样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知识与技能更利于学生深刻记忆,扎实掌握。

音乐课堂中歌唱的自主学习, 可以从体验情感、技能操作、创新知识等方面入手, 让学生沉浸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 自主获取音乐基础知识与歌唱技能。歌唱方法的定义复杂、抽象,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演变了多种唱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使用了听唱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唱,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旋律、风格,对歌曲的歌唱有了感性认识。在基础上进行歌曲学习,通过观察老师或同学的歌唱状态找出演唱时的特点和变化,这样学生对歌曲的歌唱有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音乐歌唱技能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仅仅凭借理论知识和教学方面的文字资料进行歌唱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文字很难准确表述, 加之个人的生理条件、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很可能导致错误的发声歌唱。因此,发声练习时,学生应多动脑子,少用嗓子,遇到困难时可求助于老师或进行一些辅助性学习。在歌唱教学中,以旧知识发掘新知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创作运用,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时经常用为歌曲编创或者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甚至让他们根据音乐内容自创音乐舞蹈。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唱,兴致勃勃,提高与发展了歌唱能力。

四、实践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音乐能力和水平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求课堂评价面向全体、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 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工作评价学生,就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由此,新课程中音乐课评价的功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评价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实施音乐新课程,要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民族性和时代感,引导学生主动加强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要求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表现力,以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下怎样上好音乐课 篇8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文明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这四要素中,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基础,时间是音乐在空间呈现的载体,情感是音乐表述的核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文明是方向。怎样上好音乐课。怎样使自己的音乐课使学生有愉悦的享受。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则是以“听-唱-情”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如何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如何使得学生受到真正艺术熏陶。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影響,音乐教学可能更注重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课改后的音乐课程已明确定位其属人文学科人域,音乐教学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相应对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不仅是吹、拉、弹、唱,能歌善舞就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这是我们音乐教师永远做的一个大课题,一个系统、不断更新的工程。下面我谈一下提高中小学教学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名言,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这一主体的充分参与、配合,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音乐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 注重视听效果,多运用多媒体

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听觉艺术。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四者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在选择、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遵循媒体传播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优化组合,同时要尽可能多留有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做到恰到好处地运用,发挥其最大的正效应。

3 应情景导入,注重激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多一些兴奋,少一些消沉,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

上课开始以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打击乐器(用于节奏训练)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节奏歌唱、跳舞打节奏,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如,在欣赏歌曲《包围黄河》是,可以先播放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战斗精神,以及红军战士舍身救国的动人场面,然后启发学生,此时立刻,学生们会激动、感慨,教室里充满了一种凝重的气氛。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以及一种气势。也达到了教育同学们的目的。

4 现场示范注重课堂演奏与欣赏

现场演奏欣赏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5 音乐课堂让学生勇于“创造”

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时候会做的最好,(1)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2)当学生有兴趣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只有学好了,他们才有兴趣去创造,要想我们的孩子能急性创造,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思想应该走在学生前面。“创造”领域教学问题思考。“创造”领域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从教学内容的编排到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还有待进一步认识与探讨。其一,如何正确认识“创造”领域的教学。“创造”不等于“创作”,“音乐创作”只是包含于“创造”领域中的极小部分内容。通过“创造”领域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非创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重“创造”而非“创作”,重“创造”的过程而非“创造”的结果,要注意学习评价的导向。其二,如何设置“创造”领域教学的“梯度”。这里的“梯度”包括教学内容的“梯度”和教学方式的“梯度”。从教师们平常的施教情况来看,存在各年级甚至两个学段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梯度”体现不分明的现象,不利于该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三,如何体现“创造”领域的教学实质。该领域内容教学的实施中存在重“形式”而非“实质”,教学中创设了很多机会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创造”,但有为“创造”而“创造”之嫌,甚至有些是表演“创造”。

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9

古有诗、乐、舞三位一体,今有音乐学科综合。近年来,舞蹈己成为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为此,高师音乐教育在体系综合方面,舞蹈课程的建设问题再次热议。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与方针,注重课程建设的多元性和均衡性,加强与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的衔接,使高师舞蹈课程的建设与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在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中传统理念仍然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已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但从整体上来看,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相对比较迟缓。导致舞蹈课程不能完全从以往单一的“依附性”等传统教育理念中解脱出来,阻碍了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使教育目的难以真正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知识面狭窄,从而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面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迅猛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的建设基本上是被动的跟着走,缺乏前瞻性。滞后的教育理念,使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偏离了目前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课程改革的轨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阻碍。

2、课程设置老化

(1)课程设置老化。课程设置的老化与现实需要还存在不适应,如在舞蹈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缺少实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这种结构过于单一的课程设置与实现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综合化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弊端。导致学生在教学实习、艺术实践以及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出现综合性教学能力的不足,延长了学生毕业后工作、教学的适应过程。

(2)课程结构失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应该是以声乐、钢琴、舞蹈并重,但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结构一直受传统单一的“依附性”体系制约。作为“依附性”课程所占比例过小,开设的门类过少。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培养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课程是区别于其它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的失衡,势必影响学生专业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受到“依附性”舞蹈课程的学习,而一旦进入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课堂,面对具体的律动、载歌载舞及歌舞编排等实践教学时,学生往往因为专业技能的缺失而陷入困惑,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求而不得”的尴尬现状。

(3)培养模式滞后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开设方式培养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单一的课程设置使学科之间相互剥离开,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跟不上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改革形式的发展步伐。二是高师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与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学改革相互脱节,二者缺乏联系,各行其事,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材的陌生。二是由于综合能力的缺失难以胜任教学。背离了当今教育改革中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战略方针。

二、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1)坚持特色教育目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是素质全面的全能型人才,声乐、舞蹈、器乐是实际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技巧基本功”?。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院校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范式,具有不同的发展依据和教育目标。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教育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要把握舞蹈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教育,以及对现代社会普及艺术教育、全面推进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走教育综合化道路;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全能型人才为宗旨,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2)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在改革创新中寻找新的结合点。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建设,首先要确立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作意识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其次,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要以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要根据学生的来源与自身条件,第一,加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身体的韵律、动作的规范性训练。第二,加强节奏感、乐感、表演的训练。第三,加强舞蹈基本技巧、技能和舞蹈编创能力的训练,确立培养专业综合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第四,在课程建设中要广泛渗透和体现《艺术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先进理念,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了解、掌握中小学现代音乐、艺术课程的新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综合教育行为指针。

2、重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1)重构舞蹈课程体系。根据中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改革发展思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具备综合能力为宗旨,其一、按照综合素质课、舞蹈基础理论课、舞蹈基础技能课、艺术实践课等四大模块重构课程体系。综合素质课要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职业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为教学目的。舞蹈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舞蹈技能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艺术实践课程教学要以开发学生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的科学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以舞蹈审美、舞蹈表现、舞蹈创造、舞蹈文化为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其二、舞蹈课程的设置要以《艺术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明确舞蹈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性质与本质上的不同,加大舞蹈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使舞蹈课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技能课程之一。

(2)调整舞蹈课程结构。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应走出单一“依附性”的认识误区,调整舞蹈课程结构。要精选学生必备的舞蹈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合理的分配综合素质课、舞蹈基础理论课、舞蹈基础技能课、艺术实践课比重,使课程结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地方性。构建一个全新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只有从多极发展、多元构建的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人才。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教学能力与艺术表演能力的形成,不仅要靠课堂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从事教学和舞台表演的基本能力。根据本学科特点,在课程结构中,一要开设教学实践、艺术实践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专业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编排能力和创作能力。二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艺术表演,强化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艺术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提{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是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表演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3、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针对以往舞蹈教学内容单一与当今音乐、艺术基础教育相脱节的现状,从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潮流,在充分保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第一,要积极引入具有民族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区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加强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学科、特别是技能、技巧课的横向、纵向联系及内容体系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广泛、跨学科的掌握学习内容。第三,注重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相的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结合中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实际,从中获得有用价值,形成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2)改进教学方法。“口传身授”是舞蹈特有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进。要引入适应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方法”和“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前者是在掌握舞蹈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和展示创造才能的时间与空间。后者是要加强课堂练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等教学,因为这是学生巩固、丰富、完善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提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4、探索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上一篇:中学校园书画展下一篇:雅思阅读高分必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