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2023-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企业年金管理规范化

在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三个月后,8月12日,与该“办法”配套、更具操作性的《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也终于浮出水面。

与对部门规章的解释通常以文件形式下发不同,此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过组织专家编写的《指引》,是一本厚达518页的书,可谓不厌其详,亦可见企业年金运作的复杂性。

谈及《指引》出炉的意义时,《指引》的主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孙建勇对《财经》说:“它是依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各类金融机构操作全流程和全方位的共同规范,不仅是企业、基金管理机构的操作读本和业务指南,也是有关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标准和依据。”

注重可操作性

据悉,《指引》共分为企业年金理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释义、年金基金运作流程、年金基金运作模式、投资政策和战略资产配置以及企业年金合同等六大篇。在理论部分,勾勒出了中国企业年金的制度特点和计划设立方式;关于运作模式,则以受托人为出发点,提出了法人受托和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的两大范畴和八个细分模式。

在对《试行办法》进行完整释义的基础上,《指引》还从安全性角度进一步规定企业年金须全程托管,并制定了相互制约机制,强调了受托人和托管人的监督职责。

据《财经》了解,这本51万余字的《指引》从策划启动到最终出台,前后历时半年。来自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咨询等众多知名机构的30余名专家参与了《指引》的制定。这些专家来自多个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际运作经验,在制定《指引》时借鉴和考虑了本行业的相关规定,因此《指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它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孙建勇评价说。

打造相互制约机制

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涉及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等多个主体,其中包括缴款、投资运作、支付和报告等多个环节。要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成功运作,一个设计合理、安全高效的运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据了解,为了按照相互制约、降低风险、合理分工、提高效率的原则对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保护企业年金基金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权益,《指引》在设计谁能实际接触到企业年金时一度产生过激烈争论。

“有人曾表示要让账户管理人做企业年金的信息集合者,并成为年金退休者的支付人,我不同意。因为账户管理人既知道信息,又要负责发钱,如果他改账怎么办?”孙建勇司长说道。“我们的设计是,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不能摸钱,在整个封闭运行过程中惟一可以接触到钱的是托管人,但他不能随意支配钱。当时这一条争论很大,很多基金公司都想按照共同基金的模式,由账户管理人负责支付年金。”

据悉,在这一个事关“真金白银”的问题上,《指引》在激烈争论后最终规范了企业年金的整个运作过程,规定除了托管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以及投资管理人不能实际接触资金,并制定相互制约的机制,强调了受托人和托管人的监督职责。

“企业年金依规运作是推动中国公共管理事业的一次改革,我们关心制度设计中权钱的分离是否真正能够隔离道德风险,并减少寻租行为。”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记者表示。

按照规定,劳动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能进行基本保险的运作,不能从事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透露,他们已下发了文件,要求已经经办企业年金业务的社保经办机构要逐步将企业年金转交给有资格的专业机构,按市场化原则管理运营。“这是我们社保部门自身开始依规运作的一个体现,我们不会实行双重标准。”这位官员表示。

年金试点谁先行

据《财经》了解,目前官方统计的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约在400亿元左右。未来企业年金市场给各类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机遇,一直被看做是能够推动金融混业的重要力量。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李正强对记者表示,中国证监会将会此积极鼓励基金行业在未来企业年金市场和养老金市场发挥作用。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合作,加强对基金行业的监管。

对于企业年金,市场目前普遍希望尽早落实对年金进行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巡视员党晓捷告诉《财经》,目前优惠政策仅覆盖了东北地区以及上海、深圳等试点城市,能否推广到“普惠”阶段还需要后续工作的推动。

据专家分析,航空、电力、邮电、铁路等行业的年金基金试点有望先行一步,而由国资委监管的一些中央企业,也有较好的运作基础。以电力系统为例,由11家电力企业联合成立、涵盖140万名职工的国家电力年金管理中心目前已成立,并已按照新的办法开展年金规范管理试点的实践。

作者:朱晓超

第2篇:企业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对策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金具有高度流动性,“管则死,放则乱”是长期困扰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当前经济危机尚未结束,企业资金相对紧张,如何做到既规范管理又高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我国部分企业资金管理现状问题,探讨了一些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对策途径,供参考借鉴,主要包括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中心作用;编制现金流量表和预算表,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科学预测,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巧妙投资,提高资金效益;以及重视催收外欠、加强存货管理、灵活筹资等。

企业资金管理;现金流量表;巧妙投资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资基础,具有高度流动性。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对于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管则死,放则乱”是困扰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当前经济危机尚未结束,企业资金相对紧张,甚至有些企业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如何规范管理、高效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必要性探析

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可能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断。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起着连接和纽带作用,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保障资金投放收回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保持适量的资金,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

资金是资产中唯一能够转化成其他任何资产的资产,其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交易功能。持有资金能够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如购销结算、税金结缴、债务清偿、工资发放、费用开支、利润支付等经济业务大都以货币为媒介。预防功能。持有适量的资金可以应付意外事件的需求。如自然灾害或经营中顾客未能及时付款等。持有资金就可更好的应付这些意外事件。投机功能。证券价格波动时,持有资金从事投机,可能获得高于存款利息的收益[1]。但是如果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甚至会造成资金链断裂,非但无法实现上述功能,还可能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断。

资金规范高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通常,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即使企业实现了利润,也并不能马上直接收到资金;即便企业有盈利能力,若资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资金规范高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及评价企业偿付能力的重要标志[2]。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保障企业适宜的资金持有量,是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行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2.目前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漏洞多。有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多头开户,截留公款,影响资金有效使用,甚至违法。有些企业为了方便私用、躲避还贷和各种检查,在银行多头开户。有些会计人员私自利用企业印鉴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款转至私设的户头上,截留公款。企业银行存款账务混乱,资金浪费及差错现象时有发生。多头开户,不按自然户设置,多户同设一本日记账,且大多只记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无专人收集整理和清查核对银行对账单,致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长期不符,出现差额。有的企业未达账项笔数多,金额大,且长期不清理,造成呆坏账,且成为违纪的隐蔽所。私自背书转让票据、涂改银行对账单。有些会计人员将转账支票、汇票及银行本票等票据私自背书转让给其他单位,侵吞占有公款。有些会计人员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或余额,侵吞占有公款。通过各种渠道私设小金库,账务不实,资金混乱。有些企业通过内部某分支机构设立往来账,变通往来账户挪用公款,套取现金存入小金库。有些企业通过两套账或不记账,坐支现金。有些企业内外两套账,隐瞒收入,多计费用,逃避检查,偷税漏税。用各种单据、白条和借据抵顶库存现金,现金余额长期保留较大数额不加清理。有些企业用借条充抵库存现金,不入账,不清理,账簿记录现金余额长期保持高数额,大量公款私人借用长期占用。有些企业库存现金存在有五花八门的票据,且种类多、范围广、金额大、时间久[3][4][5]。

这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制度,造成资金管理混乱、漏洞多,甚至违法,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有些企业资金管理过死或过松,影响了资金效益。有些企业资金管理过死,持有过多资金,这样虽然减少了支付功能不足带来的风险,提高了企业财务信誉,但却丧失了更多的盈利机会。有些企业资金管理过死,只是将过多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放弃对外投资,产生大量机会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相反,有些企业缺乏资金规范高效管理,管理过松,不能准确地预测生产经营中的现金的需求量,甚至出现因现金不足而出现资本循环周转中断,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或企业生产经营不需要时,大量现金闲置。

这些情况都必将严重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

资金结算中心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不少企业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起了些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算中心只是企业内部机构,没有法人效用,职能发挥有限。只能在加强资金统借统贷、内部监督、信息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缺乏对外融资、中介、投资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潜在作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对资金的需求。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适用范围有限。资金结算中心形成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内部只有一级法人的企业。而内部存在多级法人的企业,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存在政策和法规风险。一是不符合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账户只能办理存款人本身业务活动,不得出租和转让账户。而结算中心虽然只以一个法人的名义在银行开立账户,但账户却是集中了几个法人单位的资金,属一户多头。二是存在增值税发票无法抵扣风险。如果成员单位进行增值税核算,其收到或开具的增值税发票所列单位与其付款或收款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这样导致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而造成企业损失。存在法律纠纷的或有风险。结算中心实行撤销下属单位银行账户,统一由结算中心开户的模式,存在法律纠纷的或有风险。若某个企业成员单位因法律纠纷而致使整个企业资金被冻结,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6]。

3.加强企业资金规范高效管理对策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生产经营特点,及时发现资金管理问题并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和对策措施,增强资金运营效能,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而有效。加强资金规范高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权衡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合理安排资金收支,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购货源头说,企业开始生产经营,首先要采购物资,需大量资金运转,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核算制度。对各种货款结算,要严格执行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从收入渠道着手,企业各种收入,如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都要通过财务进行决算。企业必须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营销人员款项结算制度。

加强日常办理结算业务管理,严格职责,明确分工。有时企业会出于资金安全需要,要求客户必须支付现款或银行承兑汇票。有些财务人员未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办法,未将超限额或当日现金收入及时存入银行,使得现金账面余额很大,漏洞颇多。应制定一套资金日常结算的办法,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同时要重视银行存款和其他资金管理,正确及时完整的登记好与银行往来的各项收支业务。核对银行对账单要派专人,防止舞弊行为。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是最易发生舞弊的资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如钱账分管、定期盘点、领款审批等。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和出纳合理分工,实行钱账分管。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盘点清查资金实有数。加强库存现金限额管理,除保留必要开支外,余款必须及时地送存银行。严格遵循库存现金使用范围,尽量避免大量现金交易业务。实行结算票据专人保管制度,除了允许使用现金外,其余一律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编制现金流量表和预算表并科学预测,保证企业持有适度资金量。资金管理既要防止因资金不足而出现资本循环周转中断,又要防止大量资金闲置。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及其他方法,科学预测生产经营中的现金需求量,保证企业持有适宜的资金量。

编制现金流量表和预算表,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包括现金及其等价物)为编制基础,能提供企业营运、投资、理财三方面现金流入流出信息。据此表可研究过去的现金流量,确定未来能增加多少现金,还需筹集多少现金,知道企业有多少偿还债务能力、支付股利或分配利润能力,并能分出企业净利与该期现金收支净额发生差异的原因,找到解决资金困难的办法。所以,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企业资金来源及用途有三个方面:第一经营活动。如销售商品、购买货物、支付税款等。第二投资活动。如购买股票、债券、固定资产等,取得投资收益收回投资。第三筹资活动。如发行股票、债券或取得借款等筹资;偿还债务、分配股利、利息等支付。

编制现金预算表,统筹安排现金预算。企业通过预算,可知企业现金“富余”或“短缺”情况,了解企业资金状况,以便企业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先规划安排,调整有关现金使用策略。编制现金预算表目的:反映业务活动状况,以便在存货及应收账款方面灵活安排;反映到期债务本金、应交税金、应分派股利与红利全额与时间,预先准备好现金;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可及时安排购买固定资产等所需的现金;反映现金余缺情况,确定短期投资或融资方式、数量以及时间,协调企业各部门间的现金余缺,调剂使用现金;把握采纳及借款时机,以享受现金折扣等。

科学预测资金需求,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巧妙投资,提高资金效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周期性地出现现金缓和-紧张-缓和状况。科学准确预测资金需求,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尽量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出现资本循环周转中断。一旦出现现金不足,要及时融资,保证企业现金供应;在现金需求缓和时,或对暂时闲置资金,可适当进行短期证券投资,以获取较高收益;企业急需现金时,再把短期有价证券转化为现金,保持现金需求。

重视催收外欠,减少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是企业现金重要来源。应收账款能否顺利收回,对企业现金管理影响极大。企业应对应收账款进行明细记录、账龄分析;要健全催收制度,从出货时起就要抓紧催收;对方逾期未付,要采取各种方法催要,以免收款不力而导致坏账损失增多。

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存货管理对现金收支影响大。存货过少可能引起生产中断,丧失盈利机会;存货过多则会造成资金积压,削弱企业偿债能力,增加仓储费用和利息支出,并会使企业承担存货跌价或耗损风险。企业应本着“以销定产,合理安排”的原则,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采购数量,积极扩大产品销售,尽量降低存货量。

灵活运用筹资手段筹措资金。企业难免出现现金短缺,若能灵活运用各种短期融资手段,筹措资金,就能稳渡“难关”。筹资手段有变卖短期投资,出售闲置资产,向银行借款等方式。企业应比较各种融资手段成本,寻求采取资金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筹资。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发挥结算中心作用。虽然资金结算中心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强化管理,还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从三方面着手:统一账户管理,促进资金集中使用。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在社会银行账户,而在结算中心设立账户,使企业内部各单位资金往来和内部结算,全部通过结算中心设立的内部银行进行。一方面,将各单位资金集中起来,可以消除各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时空差异,避免资金沉淀,确保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委托内部贷款或委托结算中心贷款的方式开展内部信贷业务,对资金进行内部调整,做到拆余补缺,平衡内部资金需求。

有效控制资金流向,强化资金内部监控。通过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规定,加强企业资金规范有序运作,避免因分散管理在资金投向控制、筹措管理、对外担保等内部控制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同时,对内对外资金支付,通过内部相应审批程序,经结算中心审核确认后给予办理,有效加强资金使用监控,严肃企业财经纪律,避免不合理开支,有效掌握和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向,为企业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保障。

加强企业资本纽带连接,促进企业内部一体化。结算中心通过对企业所属机构资金的收、付、调、拨、贷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企业对下属企业运营的有效管理和调控,使下属企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内部单位各自为政,促进企业一体化发展。

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部分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和持续发展的建议。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开放股权、租赁承包、拍卖变现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有逐步退出,腾出空间,大力吸引民间投资。采取建立风险投资资金,增加贷款担保金等筹措资金。加强政府职能、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帮助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引导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把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壮大资金规模,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资金管理就是要求企业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有计划有序地使用资金。资金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反映在企业日常经营的各项工作中,如费用支出控制、存货控制、人事控制等。所以,资金管理提倡人人参与,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机体,那么资金就是企业的脊髓。要使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使资金不停地运转,而且保证造出新鲜的血液。

[1]谢获宝,俞文.浅谈企业资金的规划与管理[J].今日工程机械,2006.03

[2]李强.论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之对策[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9

[3]任哲.浅谈企业货币资金管理[J].财经界(学术),2010.20

[4]李瑞科.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

[5]赵福忱.谈建立完善可靠的资金内部控制机制[J].会计之友,2005.10

[6]宋秀红.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10

作者:裴蓓

第3篇:探索管理审计 规范现代企业管理

关键词:管理审计财务审计现代企业管理

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审计监督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以改进管理为目的的管理审计也随之发展起来。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管理审计的内容、形式及实施程序,分析了管理审计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管理审计是规范现代企业管理、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人们一般将审计理解为查账,甚至局限为查问题、挑毛病。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那是早期开展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的传统审计活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主观努力探索,审计范围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延伸到基本建设、经济合同、经营承包、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等专项审计。虽然范围有所扩充,但上述审计也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的,都是在经济活动发生后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带有强烈的补救特征。这类审计工作为管理当局将来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方面的作用明显不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财务收支为主的审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审计工作只有不断向管理领域深入和发展,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创新的需要,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必须依靠审计,没有管理审计对管理系统质量的检查和评价,就不会有良好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看一个企业,主要是看他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试想,让一个(或一批)不懂管理的人来经营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这个企业能好得了吗?能长得了吗?管理审计正是抓住了审计的本质和要害,这是人们对审计认识上的深化。因此,本文对管理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并对其具体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希望通过管理审计的实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

管理审计是指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对受托管理责任人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和评价,并提供咨询和提出建议。其目的在于促进受托管理责任人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从而保证公司整体利益的实现。

管理审计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对象,围绕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评价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挖掘潜力,化解经营风险,改善管理环境,建立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体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施审计是为了审查、评价受托者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认、解脱其经济责任,以确保经济责任的履行。传统的财务审计以评价财务责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审计人员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测试检查会计资料、会计程序及会计控制,以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企业资产是否完整、组织权益是否得到维护与保障,进而确认、解脱受托人的财务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在范围上不断扩展、在内容上不断充实,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评价受托人的财务责任,而且需要评价受托人在经营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率、效果的管理责任,以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和监督受托者所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出现了适应这种需要的新兴的管理审计。

可以看出,管理审计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它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管理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组织内部多层次管理经营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特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财务审计共同构成了内部审计。从国内外实践看,人们开展管理审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其认识及重视的程度却不断提高,因为管理审计的作用正逐步得到发挥且日益明显。

二、管理审计的内容

管理审计主要是对管理活动领域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审计。其基本内容包括管理职能的审查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审查两个方面。

1.管理职能审查

管理职能是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功能,一般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对管理职能的审查也就是对上述基本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审查。

(1)与决策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以及所属部门有无明确的目标,目标可否计量和考核,能否为职工及管理人员所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符合内部和外部条件,是否切实可行;各目标是否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短期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否与长期目标或总体目标相一致等。

(2)与计划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为未来的计划编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计划的编制是否与企业的目标相适应,是否建立在对历史资料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计划的完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每项具体计划是否具有计量其业绩的标准和方法;各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等。

(3)与组织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企业对各机构的授权是否充分,责权关系是否明确;企业最高领导层与各个机构之间、各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等。

(4)与领导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各级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领导层对下级确定的各项指标是否简明易行,对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各级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是否正常;管理人员是否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开拓精神等。

(5)与控制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应本单位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执行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偏离正常轨道的差异是否能及时加以纠正等。

(6)对激励机制的审计内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是否强烈;职工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领导层对职工的成绩能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奖惩是否合理等。

2.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

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包括对管理人员素质整体的审查评价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评价。

(1)管理人员素质的一般审查和评价。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知识水平是否达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二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三是年龄结构与经济管理的适应性,即年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形成有机的梯队;四是岗位安排的适当性,人员的配置是否做到了开拓型人才与稳健型人才相结合、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相结合等。

(2)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是指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主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对这部分人员素质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学历、资历和思想品质等,即管理人员潜在的素质;二是决策能力、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决断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发现和利用人才的能力;三是运用时间的能力,看其能否合理地安排用于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方针以及处理日常生产事务的时间等。

三、管理审计的原理及程序

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管理审计的主要原则应该是:依据风险原则,合理选择被审对象,循序开展管理审计。采取的基本策略应是:按管理控制的风险高低和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将所有被审计对象按风险的高低和审计成本(审计投入的人力、时间和费用)的大小进行排序,优先选取管理控制风险高或能显著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且审计成本又较低的项目进行审计。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管理体制、经营品种、经营规模、人员结构等对被审计单位的概况有一个轮廓性的掌握。通过查阅各种文件,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各层面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谈话,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现场察看并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库管理、销售发票管理、业务合同管理,以及各种经营经济事项的审核、批准、指令等资料,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处理经济业务时的相互关系和处理程序等。

2.将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绘编成相应的“组织机构图”、“计划流程图”、“业务处理流程图”等,进一步检查了解各项管理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漏洞或弊端。

3.向被审计单位员工发放“管理问卷式调查表”。调查表所列的调查内容:一是在组织机构管理、计划管理、决策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二是对各项管理以打分制或以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评分、评价。通过采取调查表的方式,进一步搜集、了解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效果情况。

4.根据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的情况做出审计评价。

四、开展管理审计的具体形式

管理审计工作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引导审计形式

管理引导审计,是引导企业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受托管理责任,关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这种审计是建设性、咨询性而非执行性的。

2.管理制度审计形式

有制度才有章可循,无制度则无章可循。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无管理制度的企业,在管理上的混乱程度是可以想象的。管理制度审计形式,就是审计企业有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评价这些管理制度的适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程度。不切实际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行的,根本无法做到的管理制度既是不可行的也是无效的。只有完善的、适度的、可行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才是企业增加效益的保障。通过管理制度审计,也许会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有利于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3.遵循性审计形式

假如企业已具有一套完善、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有关方面、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是否在遵循执行这套制度?遵循程度如何?制度订得再好,假如不能切实执行,等于无制度。

4.职能性审计形式

所谓职能性审计是对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和职能履行情况进行调查、审计评估其尽职尽责程度。职能性审计可促使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提高管理意识,有效履行其职责。

5.风险评估审计形式

风险审计与审计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掌握的材料不全面或不足等原因而造成的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相符合的评价和结论,造成被审对象的损失,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而风险审计则是对企业中的经济事项决策的失误将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潜在的风险,诸如投资失误可能会造成血本无归等。经济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审计,确定其中有无风险和风险程度。

五、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管理审计的独立性问题

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

2.关注管理审计功能的定位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3.关注组织保证问题

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企业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证。

从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

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种组织模式为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最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同时也非常熟悉企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人,要能根据审计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对此,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

4.关注审计方法问题

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起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5.关注管理当局的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负责任和精明的企业家才会认识到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才会用管理审计报告来治理公司,从而支持管理审计工作。假如公司管理当局主要负责人不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即便审计人员花费很多时间、人力、物力,完成了一份极有使用价值的管理审计报告,也会被其束之高阁。

6.关注业绩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需牢记自己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做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7.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

8.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具有高素质

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那些具备懂得经营管理、熟知法律、法规及现实的经济政策,知晓市场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强、有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文字功力等多方面条件的人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纵览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现状,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财务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完全或基本能够胜任各项财务审计。但离管理审计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同时,企业管理当局应考虑,将一些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审计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

六、如何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与管理审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现代企业管理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管理审计有效开展,保证管理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管理审计置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加以考虑,才能全面理解管理审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也只有在完善的企业管理环境中,管理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自然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所有者与管理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即所有者将资产的管理经营权授予管理者即代理人,企业控制权转移到代理人手中,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它是现代企业管理和管理审计共同的理论基础。

由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相分离,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代理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称或不透明的信息优势谋取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代理人的管理决策就不一定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实现对代理者的有效控制,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实现对各相关利益者在责权利上的有效制衡。

企业外部的各类委托人和企业内部的各层级的代理人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必然需要依靠监督机制加以维持。因此,委托人必须加强对代理人的约束,保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一般来说,该受托责任包括两部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委托人可以通过代理人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履行了受托财务责任,这便是财务审计。同时,为了全面判断受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单纯的财务审计是难以胜任的,还必须借助于具体的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点:

1.防护性作用。管理审计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分析,因而能够解释其中的问题。在决策尚未做出、问题尚未发生或出现之前,就向当事人发出警示或给予适当的建议,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正确的信息,因此具有防护性的作用。显而易见,这种作用是前瞻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财务审计对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检查和评价,审计的成果效益体现不出来或体现得不够充分的弱点。

2.保证公司整体效益的实现。管理审计可以保证公司整体效益的实现。促进受托管理责任人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3.可以为财务审计作进一步证明。由于信息不对称,不排除受托管理责任人可能会故意粉饰报表而不一定能被审计人员发现。但如果通过管理审计鉴证认为企业经营决策不当、经营效率不高,而报表反映业绩却十分惊人,自然会受到质疑。只有将管理审计报告与财务审计报告结合起来,对企业业绩的恰当性、真实性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评价受托管理责任人责任的履行情况。

4.可以促进受托管理责任人人才(经理)市场的发展。受托管理责任人受到管理审计的压力,迫使其努力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可提高整体受托管理责任人的管理素质。此外,所有者或其代表人可以通过管理审计报告来发现能力低下的受托管理责任人,从而撤换其人。因此,受托管理责任人(经理)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运行也会更加有效。

5.可对受托管理责任人做出公正评价。财务审计对于证明受托管理责任人的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排除有的受托管理责任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但由于其蓄意造假等原因,反映的业绩却很好,而受到所有者的称赞。也许有的受托管理责任人经营管理能力较强,但是,因行业不景气、市场疲软等客观因素造成业绩不佳而受到所有者不公正的指责。只有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实施的管理审计,才能对前者和后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审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管理审计概念是在现代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倾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带动了内部管理审计的发展,而管理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充分认识管理审计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管理审计与现代企业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管理审计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作者:陈梓根

第4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

【打印】 【关闭】

审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申报条件:

申请GSP认证应是具备合法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即依法取得了《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的企业。申请GSP认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认证的药品企业应依法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申请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应经过内部评审,符合GSP及其实施细则的条件和要求。 材料目录:

申请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应填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申请表》(一式2份),同时报送以下材料:

1、加盖企业公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及副本、《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实施GSP情况的自查报告;到期再认证的还应提供《GSP认证证书》复印件;

3、企业负责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情况表及学历或职称复印件;

4、企业验收、养护人员情况表及学历或职称复印件;

5、企业经营场所、仓储、验收养护等设施、设备情况表;

6、企业所属药品经营单位情况表;

7、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目录;

8、企业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框图;

9、企业经营场所和仓库的平面布局图;(2006年6月1日后批准开办的,应提供产权为企业所有的产权证明);

10、企业自我保证声明;

11、电子申报材料(首次认证需提供,重新认证及零售连锁企业认证无需提供,以优盘或发电子邮件方式报送)。 办理程序:

企业申请→省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省局药品市场监督处形式审查→局药品审评认证中心技术审查、现场检查→局药品审评认证中心技术审核→省局药品市场监督处审核、公示→局领导审批、发证→公告。

审批时限:法定时限90个工作日,承诺时限75个工作日(含现场检查、网上公示) 收费标准:

受理申请收费标准为每户400元;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GSP审核时,收取审核费的标准为:

(一)大型企业(年药品经营额2亿元及以上)14000元/户;

(二)中型企业(年药品经营额5千万元及以上、2亿元以下)12000元/户;

(三)小型企业(年药品经营额5千万元以下)10000元/户;

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每增加一个分支机构加收1000元,10个以上按10个计收。 (皖价费函(2007)94号) 窗口权限:决定受理

第5篇:企业规范化管理意义

企业规范化管理意义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这个系统工程正常运转,实现高效、优质、高产、低耗,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原理,按照一定的运营框架,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要素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设计,然后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即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1.企业规范化管理概念

1.1企业管理规范化

企业管理规范化,是指依据企业开展管理事务的规范运营框架或流程,(包括战略、营销、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框架,也可以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流程)形成统

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工作中按照这些组织框架和运营流程进行实施,以期达到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

1.2企业规范化管理

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依照企业的运营流程或框架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要求对企业运营的流程形成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以及数据化。要求企业建立以责、权、利对等为基础的管理框架,通过这种规范化的建设,使企业常规的事件纳入制度化、数据化、流程化的管理,以形成统

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的目的。

2.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规范化管理在企业运作上涉及到多个方面:战略规划与决策程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和管理控制等方面;规范化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

2.1战略规划和决策的规范化

在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里,企业的人员从上到下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前途,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认识,对企业发展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规范、务实的企业战略分析系统,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威胁、弱势和优势进行有效的分析,确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进行经营定位、行业定位、产品定位和市场的定位,以此来明确公司战略,随后“量体裁衣”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各职能层战略。

决策程序化,不仅意味着要在内容体系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而且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决策,并把决策活动约束在既定的程序中,避免企业决策受决策人的知识结构、情绪波动、感情冲动、价值偏好的影响,使企业的任何决策,都是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最优选择。

2.2运营流程的规范化

一般企业在对某个部门内部的管控体系都有一定的管理办法,但对于部门之间的衔接却很难有较好的管控方法,所以,越是界定部门之间的权责,问题就越多。这时就需要对企业运营的流程进行明确,使部门纳入到流程中,成为企业流程中的一个结点;流程一般包括岗位工作流程、系统业务流程、企业组织流程;在进行流程规范化的时候,必须先明确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识别流程及其现状,然后确定企业的各个流程,并对流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企业运营达到效率最优。

2.3组织结构的规范化

组织结构是关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岗位描述等。目的在于协调好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公司中应有的权、责、利,以及工作形式、考核标准,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实现

组织结构决定着组织行为,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的执行,所以必须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设计与其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达到顺畅的发挥企业能力的目的。组织结构规范化强调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建立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各单位、部门和岗位,都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应于企业的目标来界定自己工作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以及所能支配的资源,使之按照既定要求和标准,对所获得的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选择,行使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决策的责任。

2.4规章制度的规范化

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以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员工的运行准则进行很好的界定,它能够使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更加规范,是每个员工的行为受到合理的约束与激励,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有据、违规可纠、守规可奖”。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行为准则界定的规范化、绩效管理标准的规范化、违规行为处罚的规范化等。

2.5资料信息体系规范化

从有利于信息化、有利于信息共享、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出发,根据新流程、新制度的要求,按照格式模板统

一、填写标准统

一、资料共享及归档要求统

一、检查指导要求统

一、评分考核要求统

一、绩效兑现要求统一的标准,完善台账、记录、报表,完善内部共享资料

数据库,推进基础资料信息化管理,推进流程关键点的过程控制,为量化考核、追溯责任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6管理控制的规范化

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作为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难度就越大。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者可以通过这套规范化的系统,对企业的战略、营销、生产、财务、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供应链、产品的品质等模块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来实现管理者的意图。使企业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活动、每一份资产、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受控之中。通过对企业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规范化,最终使得企业的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

3.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3.1规范化管理是企业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一种自觉的“内功修炼”

通过利用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手段,使企业的管理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从而增强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规范化管理具有整合功能

在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扬弃陈旧的东西和阻碍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吸纳积极因素,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朝着企业发展的目标迈进。

3.3规范化管理具有约束的功能

规范化管理下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都是开放式的,特别是它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制度都是公开的,也是公正的。在这种氛围里,积极的、健康的、美好的、善的东西将得到张扬,而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则无处藏身,因而弃恶从善、追求进步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3.4规范化管理具有激励员工的功能

规范化管理通过对企业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重新整合,通过对管理制度的调整,使其达到最合理的状态,让能者有用武之地,使庸者自奋,从而激发企业员工以主人翁的意识,认真负责并创造性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4.实施企业规范化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4.1规范化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

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范化管理模板,因为实际和理论之间需要匹配,理论只是一个框架,框架中的具体内容需要实际情况来填充。而实际中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所以具体内容也就不一样。所谓的“规范”是要求在意识上、系统性上、操作行为上要规范,而在企业文化、经营思想以及企业决策等定性方面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此,引入规范化管理系统后,高层管理者应注重系统的完善、优化和创新。要把规范化管理的“普遍规律”与各自企业的“特殊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4.2用统一的价值观念促进规范化管理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人,而主导人的意志行为的却直接是他的价值观念。一套在企业内部广泛认同的、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所以企业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从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形成一套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协调企业组织运行和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彼此协调照应。企业有了这样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为企业的运行提供指导思想,那些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行为和作法,就可能被及时纠正。

4.3规范化不能随心所欲

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概念是规范,规范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稳定、可以预测、可以期待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从而为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提供了基础。规范意味着不能随心所欲,意味着人为地制造一些“限制”。而许多成长型企业规范化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正是企业的核心人物自己,这些核心人物经常会用“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规范化管理,其随意性极大。

5.总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国、依法治企,己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探索和制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预见性的经营管理方法,走上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来实现企业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管理者和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6篇:强化规范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九龙运输分公司:

强化规范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在“三基”活动中,九龙运输分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狠抓制度执行,强化企业“规范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

首先,该分公司结合生产实际,建立了安全考评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对查出的不安全隐患,参照考评结果,直接与岗位责任人的奖金挂钩,对于发生的大小安全事故,从主要责任人到分管、主管领导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其次,完善了《车辆维修保养责任制》,对车辆检查维修实行“问责制”,以前车检由运输分公司统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出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行“问责制”后检查人员对被检车辆负责到底,修理工对被修理车辆采取维修保养一条龙,同时登记在案,车辆返修后根据记录直接追查和处罚第一责任人;第三,对废旧物资分类管理,建立废旧物资管理台账,完善《废旧物资管理办法》,加大修旧利废,坚持“以旧换新”制度,在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的基础上,能修能用的旧配件,坚持继续使用,必须更换的配件,以旧换新。第四,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油田公司先进集体为标杆,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年初以来,连续多次的强降雪使道路布满积雪和薄冰,给通勤车辆安全正点运行造成极大困难,但分公司客车队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安全

正点、保证了通勤车优质服务,赢得九厂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第7篇:企业施工管理规范学习心得

笔者在学习《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得到了不少前辈和同行的指导,受益匪浅,顺利通过了2010年10月26日的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本文仅就个人的学习体会和同行们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前辈和同行批评指正。

一、《规范》的产生背景 作为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标准,ISO9000族标准“机油味”太重,又由于其脱胎于西方的管理学说,在管理语言、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和国内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特点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全国建筑企业2万6千多张认证证书里面,贯标和企业实际管理“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推动建设企业全面、深入贯彻ISO9000族标准,建设部曾先后出台了两版《建筑企业贯彻GB/T19000-ISO9000标准实施细则》,2001年7月又发布了《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应用指南——建设工程施工》。2007年10月23日以建设部第725号公告的形式发布了GB/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并于2008年3月1日实施。颁布《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企业行为,提高建设企业贯标的有效性,提升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

二、准确理解《规范》的“本土化、行业化”特点 《规范》在内容上全面涵盖了ISO9001标准的要求,在条文结构安排,语言表述上,结合施工行业的管理特点,与我国施工行业现行的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本土化、行业化”的特点很突出。 “本土化”概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也就是政府监督、社会评价、企业约束相结合。《规范》作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标准,适用于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含分包企业),可以作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既是认证的依据,也是政府相关部门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把握“本土化”的特点必须注意《规范》在管理语言上的特点。例如: ——质量管理活动与ISO9000标准里“活动”的关系。《规范》的术语“2.0.1质量管理活动”说的是“为完成质量管理要求而实施的行动”,笔者认为这种表述,和ISO9000标准里的“过程”应该是一致的。

——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的关系。《规范》的术语“2.0.2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应规定质量管理活动的步骤、方法、职责”,这和ISO9000标准的“程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具体而言,《规范》有16处明确了需要建立的制度。分别是:3.2.4(《规范》条款号,下同)质量目标管理制度;3.5.1文件管理制度;3.5.3记录管理制度;5.1.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5.2.3员工绩效考核制度;6.1.1 施工机具管理制度;7.1.1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8.1.1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9.1.1分包管理制度;10.1.1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11.1.1施工质量检查制度;11.3.1试验、检测管理制度;11.4.1质量问题处理制度;11.4.4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12.1.1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13.1.2 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改进制度。但是《规范》明示的16个制度,还有值得商榷之处,16个制度没有都明确5W1H的要求。 “行业化”既体现在条文结构安排,语言表述上结合施工行业的管理特点,突出了过程方法和PDCA思想,与我国施工行业现行的管理模式保持一致,还体现在《规范》在ISO9001标准上又提出了诸多进一步的要求。例如: ——对于工程资料包括的内容及归档要求。《规范》10.5.5条款指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

5、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规范》11.3.3条款指出“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并按规定加以实施。„„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归档的工程资料应符合档案管理的规定。”即符合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的要求。 ——对于施工机具的技术和安全管理要求。《规范》6.3.1条款明确“施工企业对施工机具的使用、技术和安全管理、维修保养等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对于合同管理。《规范》7.3条款针对交底要求(如质量、进度、安全、环境保护、工程款支付、结算等),拓展和延伸了ISO9001的要求。 ——对于分包方管理。《规范》9.3.1明确需“验证分包方的主要材料、设备和设施。”总包单位必须对分包方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资格与能力,主要材料(包括水泥、钢材、混凝土),主要设备(包括起重、混凝土泵

送、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机加工设备等),主要设施(包括脚手架、模板、吊篮和其他重要的临时设施等)进行验证。 ——对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规范》第十章明确了施工的准备、开工、技术交底、样板引路、施工日记、竣工验收等行业特有的要求。 ——对于检测设备管理的要求。《规范》11.5与ISO9001的7.6比较,增加了对采购和租赁的要求;对设备使用、管理人员要进行培训等。 ——对于记录的要求。例如《规范》提出的图纸接受、发放记录;监督检查记录;材料、发放记录;施工过程记录等,也是拓展和延伸了ISO9001的要求。 ——对于交底的要求。《规范》的9.3.1规定“施工企业应在分包项目实施前对从事分包的有关人员进行分包工程施工或服务要求的交底,审核批准分包方编制的施工或服务方案,并据此对分包方的施工或服务条件进行确认和验证”。10.2.2明确“项目经理部应按规定接收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并对结果进行确认”。10.4.3要求“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

理解《规范》应特别注意,《规范》只是提供了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只规定了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施工企业,由于工程产品的不同,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因此“专业化”的特点是由国家现行有关不同工程产品的标准、规范来体现的。

三、理解《规范》需把握住遵法原则 作为ISO9001标准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规范》的条文多处体现了遵法原则。针对审核员考试,CCAI也给出培训考核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要求。因此理解《规范》的条文,必须依据遵法原则,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在《规范》中的体现和要求。针对《规范》条文,个人的理解是重点要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

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相关要求。 有些法律法规的条款是需要重点关注。例如:《建筑法》:第

3、

7、

12、

15、

18、

19、

21、

24、

25、

26、

27、

28、

29、

32、

35、

38、

54、

55、

56、

58、

59、60、6

1、6

2、7

4、75条。《招标投标法》:第

5、

17、

18、

26、

27、30、

31、

32、33条。《合同法》第十六章,及第

5、

10、

13、

25、

32、

34、

44、56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

2、

4、

7、

10、

11、

14、

16、

17、

18、

19、

21、

25、

26、

27、

28、

29、30、

31、

32、

37、

39、40、

43、

44、52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

7、

9、

10、

14、

15、

16、

17、

19、

21、

23、

24、

25、

26、

35、

36、37条。《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

26、

27、

42、43条。《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2007年):第

5、

6、

7、

8、

9、

10、11条。《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第1.2/2/3.1/5.1/5.2/5.3/6.1/6.2条。《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第

3、

4、

5、

6、

17、22条。《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

35、

36、

38、40、

42、47条。《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

4、

24、29条。《建设监理规范》:工程变更、工程计量、见证、旁站、平行检验;第5.2.8/5.3/5.4/6条。《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第4部分图纸、第7.3/7.4条。《建设工程文件管理规范》:术语----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竣工图、竣工验收文件;第 3.01/3.02/3.03/3.04/3.05/4.2.7/4.2.8/6.01/6.0.2/6.0.3/6.0.4/6.0.5/7/ 7.0.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

1、

2、

14、

15、19条等。

《规范》条文里有5处明文提到了“依法”: ——6.2.3 “施工企业应依法与施工机具供应方订立合同,明确对施工机具质量及服务的要求”。施工机具是指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满足施工需要而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工具等,其来源包括施工企业自有、外部租赁和分包方提供等。这里的“依法”指的是依据《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此外涉及到需要人员资质的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1985)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0号)。例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16条明确规定“出

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出租单位应当对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应当出具检测合格证明。”第17条明确规定“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自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验收手续并签字。” ——7.1.2 “施工企业应依法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及签约活动,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 ——7.2.2 “施工企业应通过评审在确认具备满足工程项目要求的能力后,依法进行投标及签约,并保存评审、投标和签约的相关记录。” 这里的依法,指的是依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招标施工招标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要求。例如《建筑法》第27条规定“两个以上不同资质等级的单位实行联合共同承包的,应当按照资质等级低的单位的业务许可范围承揽工程。”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对招投标的过程给出了详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62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合同法》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第272条规定“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第278条规定“隐蔽工程在隐蔽以前,承包人应当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没有及时检查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

的解释》第2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 (无效包括口头约定等)”。 ——9.2.1“施工企业应按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标准和评价办法,根据所需分包内容的要求,经评价依法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并保存评价和选择分包方的记录。„„” ——9.2.2“施工企业应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 这里明确了施工企业必须按《建筑法》、《合同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依法开展工程分包活动,禁止违法分包及转包。此外,《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第6条规定“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劳务分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我国在建设行业实施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作业及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因此针对劳务分包,如果涉及有特种作业人员的,还必须按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306-1985)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0号)的规定执行。

四、系统把握《规范》条款之间的联系

《规范》从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所有质量行为的角度,即“大质量”的概念出发,全面覆盖企业的所有质量管理活动。领会《规范》不能仅仅局限于条文的理解,更应把握标准条款之间的联系。限于篇幅,以下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规范》第三章是对施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第3.1.1-3.1.3 条款明确了按“过程方法”的管理方法和“PDCA”的管理思路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应把握与该章内容相关联的条款的关系。3.1.3“施工企业应检查、分析、改进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具体的实施条款为3.4.3及第

11、

12、13章内容。 11.2.1是3.3条款的具体实施要求,也是10.2条款质量策划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施工质量检查进行策划,包括质量检查的依据、内容、人员、时机、方法和记录是施工企业的重要活动。如果这项工作的内容不充分,将直接影响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实施效果,甚至造成由于检验策划不到位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条款的具体应用要求体现在12.1.1,12.2.2,12.2.6等条款上。12.1.1是对各项条款实施效果的验证和评估。12.2.2既是3.4条款的具体应用要求,也是10.5条款的跟进管理要求。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如果不根据本条文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则很有可能出现对施工现场实物和管理质量的失控,甚至出现致命的工程质量缺陷。12.2.6要求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满意信息,并明确这些信息收集的职责、渠道、方式及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将有效地提升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再如,3.4.3“施工企业应评审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具体由13.2条款实施。 3.5条款的具体实施性要求体现在10.5.5,11.2.2,11.3.3,12.2.5等条款上。如10.5.5条款指出施工记录只有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才能满足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追溯性要求和质量改进的预防和纠正措施信息的需求。11.2.2是3.5条款在施工质量检查与评价中的具体实施要求。没有完善的质量检查记录势必形成检验结果处理的重大遗漏,同时也会违反建设行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11.3.3本条文是3.5文件管理的具体实施要求。如果工程资料的形成没有与工程进度同步,则可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信息缺失,甚至导致工程质量事故。 理解《规范》第四章,除了要清楚为避免纵向和横向工作部门指令的矛盾,矩阵式组织结构有三种运行模式,还要理解本章条文之间的联系。如4.3.3条款与4.3.2结合使用。其中4.3.2针对专职质量管理的部门和岗位,而4.3.3则针对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和岗位。其核心目的是在条款4.2.1和4.2.2的基础上使企业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设置质量管理的相关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各自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规范》第五章讲人力资源管理,其中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是对ISO9001中6.2条款的发展。例如5.2.3“施工企业应建立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规定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频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理解本章的重点是:人力资源制度覆盖的内容;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角度、层次和期限;任职条件所包含的内容;质量管理、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绩效考核制度包含的内容;识别培训需求所需的方面;培训的类型;了解人力资源规划流程。其中的人员持证上岗和能力要求,在第

9、

10、

11、12章中均有体现,如其中的11.1.1,11.2.1,11.5.1,11.5.5,12.2.3等条文。

还需注意特种人员的要求(GB5306-1985)和国家安监总局30号令对持证上岗人员证在复审时间上的区别。 《规范》第六章对施工机具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施工机具指的是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满足施工需要而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工具等,包括自有、租赁和分包方提供等。第八章设备管理指的是建筑物功能要求所需的构成建筑物实体组成部分的设备。理解第六章,同样需要把握条款之间的联系。如:6.1.1对施工企业建立施工机具管理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与第三章、第四章直接相关,是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的具体实施。6.2.2是6.2条款中的重要控制环节,是 10.4 施工准备的实施性条款。施工机具供应方的评价选择一般是在施工准备过程中实施的。6.2.4是检查性条款,是10.4施工准备的具体体现,与9.3关系密切,是8.3.1和9.3.1的平行条款。6.3.1作为实施性条款,是10.4和10.5的具体运行,与第9 章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对《规范》第七章理解,必须认识到7.2.2投标及签约是对ISO9001中7.2条款的继承。7.3条款针对交底要求(如质量、进度、安全、环境保护、工程款支付、结算等),拓展和延伸了ISO9001的要求。如7.3.1“施工企业应使相关部门及人员掌握合同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具体是由9.3.1,10.2.2,10.4.3等来实施的。7.3.2里造成合同变更的原因多,设计变更造成的变更应与10.3.1区分清楚。再如7.3.3“施工企业应及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用于质量改进”,是9.3.3条款在分包过程中的实施。8.2.4和8.2.5条款和第七章的关系紧密。此外,针对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对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几种模式,如D+B模式,EPC模式,BOT模式,Partnering模式等增加了解。 对《规范》第十章的理解,首先需把握本章条款之间的关系。如10.2章节,10.2.1是第

4、5章的应用条款,10.2.2是10.2章节的基础,也是实施10.3,10.4,10.5的基本条件。10.2.3是10.2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规定的内容要考虑完善、相互协调。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结合项目的特点而有所侧重。10.2.4是10.2.3的延续,必须符合GB50319《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再如对于10.5章节,需把握其中各个条款之间的联系。 此外,还需把握此章内容与《规范》其他章节对应条款之间的联系。例如,10.2的实现和落实体现在10.4.3和10.5.1条款上,而11.2.3,11.3.1,11.3.2

也是10.2条款的具体实施要求。10.4和10.5条款的具体实施要求体现在8.4.3,8.4.4,8.5.1,8.5.2,9.2.1,9.2.2等条文上。 此外,《规范》当中有10处明示策划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些策划的关系,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五、对《规范》的几点商榷之处 通过学习《规范》,可以发现它按施工企业组织生产过程编写,体现PDCA模式,对ISO9001有了不少的继承和发展,长处还是很明显的。但是也存在些值得商榷之处。笔者不才,在此提出几点商榷之处,权作抛砖引玉。 1.术语欠缺。《规范》给出了5个术语,这5个术语与ISO9001的术语还是有些差异。《规范》没有提出引用ISO9000的术语,但是正文里面却大量引用了ISO9000的术语,对于通过ISO9001的施工企业,执行起《规范》,还是会有些疑惑。同时一些重要的术语欠缺,例如: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绩效考核,施工设计,施工准备等,未做出说明。 2.内容重复。例如每章的一般规定和后续要求之间,行文应越简略越好。涉及组织机构和职责,前后章节之间都有重复。 3.制度方面的规定不够规范。例如,《规范》里明示的16项制度,有的规定了5W1H(WHY、WHAT、WHO、HOW、WHEN、WHERE),而有些却未作规定,如3.2.4质量目标管理制度,11.4.4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还有4.1.1“„„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是否需要建立类似于“企业职责权限规定”这样的制度;4.2.2“施工企业应在各管理层次中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或岗位,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是否需要建立质量责任制等。此外,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只要企业编制的制度能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必须严格按《规范》的名称,例如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等。 4.大质量概念的应用方面。按卓越绩效模式观点,企业经营已经从追求生产效率和数量到追求质量,从追求产品(包括服务)质量(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经济性/时间性)到过程质量(实物质量/成本/周期时间/环保/安全),再到经营质量和相关方(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社会)满意质量进行演进。《规范》虽然是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执行《规范》的同时,又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如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等,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方面的条文可再适当增加些。 撰稿:世标认证/WSF福州分公司审核员

王振宇 责任编辑:江艳

第8篇: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

(序号3)

(管理制度—仓储管理制度)

xxxx库

仓 储 管 理 制 度

3-

1、安全储粮责任制度-----------(2)

3-

2、粮情检查与处置制度--------(4)

3-

3、粮油保管员岗位责任制-----(6)

3-

4、粮油质量检验员责任制度--(7)

3-

5、粮油出入库(仓)制度-----(8)

3-

6、检斤管理制度-----------------(10)

3-

7、化验管理制度-----------------(11)

3-

8、粮油保管器材管理制度-----(13)

3-

9、仓储区卫生管理制度--------(16)

1

安全储粮责任制

一、对保粮人员的要求:

1、认真贯彻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严格遵守“三检一化”制度,定期检查粮温、水分、害虫、鼠雀等情况,认真做好粮情检测记录,每月进行一次粮情分析,写出粮情分析报告,掌握粮情的变化规律。

2、熟悉粮油保管方法,掌握粮油保管技术,防止粮油霉变生虫。

3、对本保粮区的粮油保管工作要认真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决不能有坏粮现象发生。

4、对各种记录填写要做到字迹工整,版面整洁,对记录的填写要做到准时,反映的情况要真实,不能瞒报、虚报。

5、每个保粮区设有负责人,其他成员必须服从负责人的指挥。

6、认真学习先进的科保技术,不断提高保管粮油的水平,降低保管费用。

7、严格遵守机械通风、防护熏蒸的操作规程,注重实效、确保安全。

8、要认真执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积极开展“四无粮仓”(无害虫、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工作,防止库存粮油劣变,确保储存安全。

9雨季必须坚持三查(即雨前、雨中、雨后)工作,同时做好记

2 录,并坚持做到四不走,即现场作业不走,门窗不关不走,电源未关不走,卫生未清不走。

10、每年3月、9月分别进行一次质量指标和品质控制指标的全面检测并进行库存清查,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二、对库容、库貌的要求:

1、库貌仓容整洁。

2、各库区卫生良好,切实做到无粮粒、无杂物、无死角。

3、严格按照卫生分担区的划分定期清扫,(一周一次大清扫,有特殊情况随时清扫)。各库区备品要妥善保管,摆放整齐、有序。散装粮粮面要平整,粮堆、粮垛要统一规格,整齐、四面见线。

三、库里设立夏季奖励基金,对夏季保粮工作优秀成绩突出的区域和个人予以奖励,对未完成任务,出现问题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3

粮情检查与处置制度

一、要认真执行“三检一化”制度,准确掌握粮情变化:

1、个人检查:对储粮安全负直接责任的人员,要对负责保管的危险粮油每天检查一次;半安全粮油三天检查一次,安全粮油七天检查一次,雨天、雨中、雨后要随时检查,检查结果要及时做好记录,对需处理的问题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

2、小组检查:小组每七天组织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

3、集体检查:库主任每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粮油温度、质量、水份、污染、虫、霉、鼠、雀害情况,囤垛仓房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详细记录,制定整改措施并及时处理,其结果也要详细记录。

4、定期化验分析粮油质量、水分、污染情况并做到详细的记录分析。

二、粮情分析及处理:

通过每次定点检查、记录和以往资料,对粮情进行系统分析,以找出问题所在,并对储粮进行安危程度排队,分出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相应的办法。通过检查分析,研究粮情变化走向,加深对储粮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仓储水平。

三、划分保粮责任区,对保粮责任落实到人,每责任区设区长一名,库与责任区区长签定年度保粮责任状,并制定了相应的保粮奖惩

4 制度。

四、保粮管理的措施:

(一)储粮区日常管理

1、储粮仓位分区划片,责任到人,确保储粮区清洁卫生。

2、储粮区达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达到四无标准。

(二)推广应用先进保粮技术

1、广泛推广应用防护技术,抑制害虫滋生。

2、坚持机械通风降温,控制害虫发展蔓延。

3、坚持电子检温,及时掌握粮情变化及虫情。

(三)消毒

1、粮温超过20度以上,对储粮区每月进行一次DDV消毒。

2、坚持对新粮入库前麻袋资材及仓库进行一次彻底喷洒消毒。

(四)除治

1、坚持防护和化学除治并用的综合防治方法。

2、坚持虫情检查,并根据虫品种、虫期和虫密度适时采取化学除治。

粮油保管员岗位责任制

一、严格执行库内的有关规定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不脱岗、坚持入库粮油五分开,合理安排摆放,杜绝重复搬倒。

三、粮油入库后及时建帐立卡。

四、熟悉各种粮油保管方法,比较熟练的掌握各种粮油保管技术,分析储藏期粮油变化规律,防止粮油霉变生虫。

五、保管员必须勤到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作业活完底净。

六、坚持安全第一,合理安排作业,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七、坚持每日清查一次库存,每月与统计对帐一次,确保帐帐、帐实相符。

八、对发出的货位要及时清理,按规定及时报耗。

九、提高优质服务意识,发挥窗口作用。

6

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认真执行国家粮油标准和有关粮油质量管理办法及检验操作规程。

二、掌握各种粮食的质量状况,入库时间、保管形态,并及时认真填写保管卡和台帐。

三、掌握各仓、垛的粮食入仓状态、外温、粮温、湿度、杂质的含量与分布、水分等。

四、掌握储粮害虫生长、活动规律,对虫粮的害虫、种类、密度、虫期活动部位及粮食损失状况要摸清,并做好记录。

五、坚持“三检一化”制度,即安全粮每周检验一次,半安全粮三天检查一次,危险粮每天检查一次,检查要按规定认真取样并进行化验,并及时将检验结果上报主管领导。

六、掌握粮温变化情况,找出规律以及粮温变化与粮质变化的关系。努力提高业务技能,提高优质服务。

七、对出入库粮油及时检验质量情况,出据检验证单。

八、保持室内清洁,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制度,维护保养化验仪器设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7 粮油入库(仓)制度

1、粮食入库前,要组织参加入库工作的检验、计量、保管、烘干、现场作业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对仓房、输送设备、计量衡器、烘干机等储运设施进行全面维修保养,以保证入库工作顺利进行。

3、严把入库粮食质量关,对入库粮食必须根据规定的质量进行检验,对不符合标准的粮食不能接收。

4、接收粮食入库时,应根据收购任务、仓房条件、粮食品质、性质、储存期限等要求,合理存放,减少重复搬倒、节省劳力和避免增加破碎,节省费用。

5、对入库、入仓的粮食要准确计量,确保入库粮食数量的真实同时保管员根据计量凭证及时开据粮食入库单。

6、在保证粮食和粮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仓容利用率。

7、粮食入仓前必须过筛除杂到要求,烘干达到安全水分,冷却后方可入仓。

8、入仓结束后,要及时平整粮面,清理仓内卫生,对仓房门窗、入人孔、观察孔进行密闭,为粮食安全渡夏打下基础。

9、粮食入仓后,要按货位进行普查,重新确认数量和质量指标,数量确认按国家粮食库存实物检查方法进行,散粮仓要在检斤基础上进行实物测量,并准确填制实物检查工作底稿,在此基础上填制货位卡,并制作货位分布图。保管帐、货位卡、货位分布图中的相同内容相符。普查结束后及时填制货位登记表。

粮油出库(仓)制度

1、粮食出库含各级储备粮轮换出库和商品粮销售出库两种情况,各级储备粮轮换出库要根据各级储备粮公司下达的轮换出库通知书安排,商品销售按销售合同或经营部门开具的销售提货单安排。

2、粮食出库前,要对出库的粮食等级、水分、杂质等指标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单,出库的粮食必须按质量标准检验,符合出库标准后方可出库。

3、出库的粮食必须准确计量,检斤人员对出库粮食数量负责,同时保管员根据计量结果开具出库单。

4、对水分、杂质超过标准和有害虫、受污染的粮食应该整理合格后再组织出库。

5、及时清理散落粮,保证作业现场清洁。仓房粮食出清后,立即清扫现场,整理仓内器材,对损坏设备进行维护。

6每货位粮食出清后,要及时核对帐面数与实出数是否有差额,如有差额及时查找原因,如属自然损耗及时打报告核销,如属超耗应及时查明原因,报主管部门批准。

7、出库结束时,要根据结算及销售汇总凭证,及时调整会计帐、统计帐、保管帐、做到帐帐、帐实相符。

9

检 斤 管 理 制 度

一、凡属本库经营购销范围出入库的粮油必须经过计量检斤确认,计量部门出具的检斤凭证是保管员、财务作为出入库数量的法定依据。

二、检斤人员要严格执行计量法,掌握有关计量法规,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钻研业务、掌握衡器技能。

三、计量部门要按技术监督部门的要求定期对计量设备及器具进行检测,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四、检斤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不许弄虚作假,做到检斤真实准确。

五、检斤人员做好检斤记录并保管好原始凭证,及时做好传递手续。

六、检斤人员要做好衡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称量完毕后及时关闭仪器和电源,清扫磅面及磅房周围的落地粮和积水。

七、对电子衡器计量的准确度要经常抽验,如发现有误及时找技术监督部门校验维护。并经常对电子衡器周围进行检查,防止有人为的破坏行为。

八、检斤人员工作中要做到不脱岗、不串岗、不做与检斤无关的事情。

九、提高优质服务、发挥窗口作用。

10

化 验 管 理 制 度

1、检验员应做好室内卫生的清洁工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化验室,严禁在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保持室内卫生清洁,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

2、检验用具、仪器、量具应按类进行设置、摆放,不应随意放置或丢失,保持室内物品整齐,同时不得挪作他用,以防损坏。

3、化验定的精密仪器要精心保管,做到防尘、防震.防腐蚀,并定时校验。

4、所有化学药品都必须用规定的器具盛放,并注明品名、浓度、规格、型号,且应摆放在固定的地方,特别是易燃、易爆、有毒、强腐蚀等危险品要专柜管理,严防丢失、误用或挪作他用等,以确保安全。

5、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要求做好自身安全防护,配制化学药品或检验物品时,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程序进行规范操作,杜绝违规产生的意外事故。

6、检验员在检测物品过程中,应随时保持有人在守侯监视检验,相关人员不应离开化验室,直到数据得出结论为止。

7、做好检验原始记录,认真填写检验结果报告,保持记录的整洁、真实,并将记录存档。

8、检验完毕,及时清理现场和用具,对检验器皿要合理存放,常

11 用常洗、保持干净、干燥。

9、节约用水、电、药品等。

10、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或负责人汇报。

11、下班离开前,各科室工作人员要检查各自分管区域门、窗、水、电是否处于关闭状态,以确保安全。

粮油保管器材管理制度

一、组织与管理:

器材是指包装器材、苫装器材以及用于粮食仓储、运输所需的附属物资等器材管理工作。

二、器材的购进:

1、所有器材的购进,应由使用部门提出购进计划,部门负责人签字,库主任批准,报财务科筹措资金,由指定部门统一购进。

2、器材购进后,器材保管员会同采购员,严格按发票核对、验收入库,并开具入库单,将入库单随同发票转财务科入帐。

3、对于粮食采购中,随粮购进的器材到库后,应及时通知器材管理部门进行整理、清点入库

三、器材的保管

1、库区器材要有专库存放,不能露天存放,以防日晒、雨淋、失火、被盗,要定时清消熏蒸以防虫蛀、鼠咬,专用仓房要做到坚固、严密。

2、要有专帐记载,出入库要及时登记、做到收有凭,付有据,帐物相符。每月要进行一次器材盘点,每半年进行一次清仓查库。

3、器材要有专人保管,保管人员要随时掌握器材占用、备用数量和质量情况,保证数量准确、质量良好,调得出,用得上。

4、对于备用器材,要根据器材品种、质量等级分类堆放、整齐规

13 范、垛位要挂垛位卡.并要求帐卡相符。

5、被污染和感染害虫的器材,要经过处理,清消或熏蒸后才能出库使用。

6、需要入库的器材,必须清理干净,装叠整齐,被污染的器材以及被虫害感染的器材禁止入库。

7、器材库要保持卫生清洁,无鼠害、无霉变、无虫害、无杂物。

四、器材的使用

l、库内各部门使用器材,应由使用部门开具器材借用单,经主管领导签字后,到器材管理部门领用。

2、对于各部门领用的器材,要设有器材实物帐并做到帐实相符,每月末器材使用部门要和器材管理部门核对帐目、年末器材使用部门、器材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进行清仓查库,核对帐目并进行帐务处理。

3、器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库器材使用的监督和服务,要经常检查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不合理占用和浪费现象,使用部门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凡是能够制定定额都应用定额管理。

五、整理与修补

1、器材保管员收到储运部门返回包装物后,应检查数量、质量情况,发现差错及时向使用部门及主管领导汇报,其次要及时进行整理,整理时要按包装物的种类,质量等级情况分类存放,要清净包装物内的粮食并整理成好粮。

2、器材的修补,一律实行定额管理,不同种类等级的包装物要制

14 定不同的修补定额和质量标准,必须履行严格的验收制度。

六、器材的报废处理

对于报废的器材,器材管理部门提出报废申请,经器材管理部门领导和财务部门共同检验后,经库主任批准,方可做报废处理,器材报废后按会计制度,及时做帐务处理,同时如实核减实物帐,以保证器材数字的真实性。

仓储区卫生管理制度

储运科科长为仓储卫生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工作中要按以下要求搞好仓储卫生管理工作:

1、严格按照卫生分担区的划分定期清扫,做到细致、认真,特别是一些死角要清扫彻底。

2、使用后的机械设备,要在使用处理时清理,不能留下粮粒、灰尘、杂物,消理后方可推返原位。

3、保持作业现场整齐有序,使用的资材不要乱放,杂物及无价值霉粮在当班保管员指导下扔到库外掩埋。

4、严禁在库区随地大小便,乱丢杂物,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应统一放到车棚,不要随意存放。

5、要保持库貌仓容整洁,各库区卫生良好,切实做到无粮粒、无杂物、无死角。

6、储粮区散装粮粮面要平整,粮堆、粮垛要统一规格,达到整 齐、四面见线的标准。

第9篇:浅谈物业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

摘要:没有规范就没有管理,管理的要害是对人的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就要做到依法建章立制、确立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赏罚分明等,以确保物业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落实和执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没有规范就没有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坚持行业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规范化管理。管理的要害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不难理解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求员工在每一项工作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因个性差异和人为因素造成工作操作的随意性,以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一、 依法建章立制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非凡性,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因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及服务、收费标准。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职工,就应依法办事;管理人员就应学习法规、把握法规、运用法规;物业管理企业就应制订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并果断执行。要制订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人员就必须熟知物业管理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平常工作中要多专心,部门的具体情况要把握,这样才知道应制订哪些规章制度,然后按这些规章制度去规范企业。规范管理是比较细的工作,对每一项工作及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规范,如客户服务人员、工程人员、保安、保洁人员等都要有行为规范。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员工有 《 员工守则 》 ,管理人员有 《 管理人员行为守则 》 ,公司通过 ISO9002 认证,引进国际通用的管理方法,制订了包括各部门规章制度、各类人员职责及各类人员工作程序、工作标准、检查考核办法等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 《 蓝皮书 》 ,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从中找到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的答案。质保部以此为依据,每个月都要组织检查,使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并尽快采取措施处理,很多事情不等业主反映或投诉,我们就处理完了,使服务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二、 确立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败矣。”这里,“主孰有道”是决定战场胜败的首要问题。商场如战场,制胜的首要因素也在于是否有“道”,即必须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和核心思想,一切管理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进行,这个核心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服务理念。

任何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都必须有一个指导原则和核心思想,它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与客户共赢为最终目的的;同时,根据它是着眼于长远还是着眼于近期成果,管理制度的制订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另外,任何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都不可能完全规范员工在管理服务实践中可能碰到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的管理服务理念来处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统一的服务品质。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的管理服务理念,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员工行为规范。

只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服务,技术可以用钱买到,也可以慢慢学到,但一个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却是用钱买不来的。

如笔者所在公司的管理服务理念是:“把业主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我们在管理实践中一直坚持贯彻这一理念,并将其作为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座右铭。我们要求所有的员工从“谢谢”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微笑”做起,全心全意为业主营造安全、祥和、洁净、便利的生活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 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企业制度再好,不去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而制度是靠人去落实的,要害是管理人员的表率作用。要把制度规范落实到位,企业管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1 .带头落实规章制度,塑造好表率形象。制度落实与管理人员的意识、态度及表率作用密切相关。假如管理人员要求员工遵守制度及各种规定,而自己总是违反,那么管理者的话恐怕就很难有说服力。

2 .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跟踪监督。管理必须是完整性的,即从开始至结尾,中间不能缺任何环节,整个过程都应受控,这才符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把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员工是否落实了,是否按要求去做了,只有任务布置,而没有检查,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工作落实到位。正常上班时各项工作按规定去做了,晚上、节假日又是一个什么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一定要到各岗位上去看一看,晚上或节假日不在单位时,也可以打个电话问一问,或牺牲休息时间来单位抽查一下,看任务落实得如何。

3 .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导。作为管理人员,不能只看到本部门好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工作,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因为员工在工作层,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有制度落实不好或理解上有偏差的时候,因此导致违规操作,但可能员工还不知道。此时,作为管理人员不要一味地进行批评,而要及时组织员工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去做,注重教方法、出点子、指路子。

4 .采用压力与激励并存的管理[FS:PAGE]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自觉地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四、 赏罚要分明

有位管理专家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反复思考,最后终于悟出了一条最简单、最明白,然而也是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他说:“对今天的组织体而言,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实际上他讲的就是赏罚要分明,要到位。

一个企业里,员工假如干好、干坏都一样,各项规章制度、各种规定谁还去执行?企业要做到赏罚分明,就要做到对事情的处理公正、公平、公道。不管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不管是主管还是部长、主任,一视同仁、一个标准,都要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规定,人人平等;越是管理人员越要从严要求,真正做到处罚从管理人员开始,奖励从最普通员工身上体现;始终坚持引导员工贯彻企业管理理念,调动员工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员工信服,才有利于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使企业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 我国物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

2. 《 浅谈新世纪物业管理服务的趋势 》

上一篇: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下一篇:大学校企合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