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实践中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存在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对接动力不足、缺乏全员参与,对接模式单一、缺乏健全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彰显不够等问题,其原因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明确,缺乏可资借鉴的校企文化对接经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和路径有待创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受到限制等。

关键词:校企文化;对接融合;问题和原因

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只是教育类型不同而已。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现代职教体系框架日臻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没有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职教育的类型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为企业而生的。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和精神纽带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下称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只有如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才能实现有效对接。

一、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存在的问题

1.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价值观念、职工职业操守、教师师德师风等精神内涵。“高职院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和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建设只是手段,目的是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平台和载体,物质文化只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桥梁,终极目标则是精神文化内核的共建融通。

现实中,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校园文化建设程式化、趋同化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精神文化内涵和特色,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能够意识到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重要性,但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仅停留在硬件层面,如教学楼、实训楼、食堂、宿舍、体育馆、图书馆、办公楼等的建设,没有很好地将企业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迫于就业压力,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但校企合作的内容更多地围绕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委托培养、师资互动、顶岗实习以及人才共享等方面,对校企文化深层次的对接和软资源的交流共享关注度不够,未能很好地将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机融入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机制和发展规划中。一些高职院校偏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气息。有的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和业余生活,对娱乐文化重视有加,对文化建设成果的评价以物质文化为重。从企业层面来看,学生入企实习时,一方面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另一方面未能真正受企业规章制度、经营理念、企业哲学等精神文化的熏染。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轻视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只会流于形式。离开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对接动力不足,缺乏全员参与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须有足够的动力,这来自地方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现实中校企文化对接动力却明显不足,例如地方政府缺乏对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和法律支持机制不健全。企业方面,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校企文化对接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因而企业并未真正把校企合作放在应有的位置,加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入企后频繁跳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高职学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接纳,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方面,相对于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培养、实习实训等显性的合作内容来说,校企文化对接在校企合作中是一个短期内难显成效的合作模块,上至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对校企文化融合的认识不够、措施不力。校企文化对接会牵涉到学校管理模式、运作模式的改变,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及求变的动力和勇气。“文化融合是文化进步的体现与标志。”]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的全员参与,但实际上校企的参与远未实现全员覆盖。从高职院校来看,在实习实训之外,学校很少组织学生赴企参观学习,教师到企业交流学习也未实现常态化,仅是在一个学期或学年组织几次讲座、活动而已,全员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很好调动起来,直接影响了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甚至认为校企文化对接只是校企合作办、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几个部门的事,未形成全员参与的合力。从企业来看,在校企文化对接工作中也存在短视行为,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冲淡了文化合作的氛围,更谈不上全员参与了。

3.对接模式单一,缺乏健全机制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如工学结合模式、产学结合模式、校企合编教材模式、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文化交流模式等,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只采用单一的对接模式。这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不利于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方案、通知和文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方向一直是明确的,但在校企文化对接的机制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调动企业、行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职业教育培训引导机制、校企人才互动的市场适应机制尚不健全。对接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

4.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彰显不够

特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标识,也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得以深入推进的强大支撑力。然而校企文化“对接互动中未能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以及地方的行业特色”[3]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积淀不深,特色不明显,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较为普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并不算长,一些高职院校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一些高职院校由中等职业技能型学校改制、重组、升级而成,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新建而成,普遍缺乏历史文化积淀,没有形成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为适应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在凝练、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上进行顶层设计,以学校可追溯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充分发挥自身历史底蕴、杰出校友资源优势,借鉴吸收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先进的育人理念,形成文化育人风尚,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职业特色不明显,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缺乏选择性。多数高职院校在文化对接中几乎照搬或“抄袭”企业文化,一味模仿企业文化,导致校园文化被企业文化同化。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注重企业的社会声誉、社会效益,选择优秀企业、知名企业、龙头企业中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与未来工作的文化内容,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富有职业特色、校企文化融通的校园文化。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也未能体现职业特色,没有将优秀企业文化内容有机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教学中未能有效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熏染。

二、校企文化对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正视校企文化对接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提高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层次和水平、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双赢的重要基础。笔者从主观、客观、理论、实践和现实五个层面解析具体原因。

1.主观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明确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探索与积累,不断完善与深化。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办学特点的探索不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通盘考虑和统筹安排。一些高职院校的职能部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漠不关心,甚至少数校领导尚未意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部分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未能完全摆脱旧有的管理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调查研究和目标定位,较多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模式。部分高职院校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为某几个部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未能从校企文化有机融合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2.客观层面:缺乏可资借鉴的校企文化对接经验

在校企文化对接融合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客观上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为时尚短,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较为有限。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功能的拓展,开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高职院校也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综观高职院校开展地区、国际交流的实际情况,短时性、浅层化特征比较明显,少数院校的师生仍未走出国门。从开展国际、地区交流学习的学校来看,主要内容聚焦于教师培训研修与交换生学习,而培训研修与学习侧重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评价、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个别领域合作等,很少涉及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内容。从国内与其他院校交流学习的情况来看,互动内容主要集中于机构与岗位设置、综合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国有资产与经费管理、创新创业、招生就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文化交流与互鉴远远不够。从校企交流的情况来看,双方的互动面较窄,主要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招聘、平台搭建、员工培训、签署协议、就业反馈等内容,文化融通工作开展不多。

3.理论层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划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形成和维系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4]维护发展好校园文化,需要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进行规划。然而,现实中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基础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又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不多、不深,有质量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对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内容、方法、手段、措施、路径等尚未形成系统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回答和解决校企文化对接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系统地进行科学规划。由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校园文化建设短期内又难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大多高职院校在规划校园建设时并未将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导致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思路不清晰。

4.实践层面: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和路径有待创新

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沿袭以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形式上缺乏创新,认识上存在短视。部分高职院校钟爱短期特色项目,寄希望于以特色项目推动学校整体文化建设。部分高职院校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不足,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长期基本不变。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作为“职业人”的身份看得过重,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尚未完全落到实处,使得重科技轻人文、重技术轻素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折射到校园文化建设上表现为路径不宽、方法不多。例如,课程表中的文艺类、美育类、劳动课的设置要么成为点缀,要么被束之高阁。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潜力和作用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图书馆的功能似乎主要体现在更新藏书,为师生提供借还、看书的场所等方面,其在读书征文、高水平学术报告、校际交流、与学生线上互动、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等方面却明显不足。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科技扶贫等的结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校园整体人文环境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增强。

5.现实层面: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受到限制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主导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制度设计未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在制度设计上,高职院校较多地将反应教学、科研方面的绩效作为对教师考查评价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参与校企文化对接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规划,对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够重视。二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部分教师对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参加文化活动而已,更多强调学生的作用而忽视自身的主导性,课堂教学专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性也未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从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活动中的创造性、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性等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是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生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体验并接受企业文化的意愿不强烈。二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的标准有待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高职校园活动与本科院校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对学生参与校企文化融通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力支持,这些因素也会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田芳.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7):37.

[2]刘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区域文化融合与对接的理论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40

[3]王庆子,王莺子,王正.论高职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J].文化产业,2018(9)156.

[4]韩忠培.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01.

上一篇:欣赏在唇腭裂儿童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下一篇:从业财融合的角度研究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优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