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化及传统作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节的文化及传统作文(精选6篇)

春节的文化及传统作文 篇1

过年的时候小孩子可以从长辈手上拿红包,于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过年。现在我大了,不好意思再拿了,但是大人们还是要塞的,还说这是习惯,图个吉利。要我说这应该说是一种习俗,也是长辈给新生儿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在春节吃上团圆饭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也只是津于“食”而不乐于“品”的。说起来饮食是一种文化,不是会吃的人都懂的,我也只有靠他人的文章来写这个。

王蒙在《论吃》中说“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黄裳在《论烹调》中道“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治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邓友梅在《论饮食文化》中赞“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其实,饮食文化是最讲实效的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吴世昌在《烹饪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中叹“烹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我以前曾说,中国烹饪和中国园林,将来一定风行世界。现在美国已有第一所中国园林”明轩",中国饭馆则自清末即在英国和欧陆有华侨开设。但因厨师不是道地的受过训练的中国名手,所以过去不甚发达。今后的趋势,可以断言一定会蒸蒸日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过年放炮是一个传统的习俗。据说是因为要赶走怪物的。而说“怪物”,“鬼”,“神”之类者,让我想到了宗教这的东西,在这反面,禅宗,佛教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典型代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共七八百年。这时中国主要是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二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边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标志着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的过程基本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十大宗派。就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的印度文化气息较为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

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的法宝。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

虽然禅宗的许多特点都带有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思想,而禅宗的根本目的——彻证“无生法忍”——却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这无疑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开放出的璀灿之花。

有一些人对“中国化的佛教”不以为然,认为应以印度佛教为标准。其实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抽取出禅宗的成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在唐代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就代表着佛教。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

在唐武宗掀起的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打击下,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而且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后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由于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才有如此绵长、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的能力。

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遍性;而且其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籽,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春节的文化及传统作文 篇2

一、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及嬗变

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传承。

“文化”一词包罗万象, 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文化的表层是物质, 中层是制度, 深层的文化则是指精神, 即观念形态的文化。这里谈到的传统文化就是发源于中华民族生活地区由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和心理的那些元素和符号。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追溯到黄帝时代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 在这五千年的过程当中, 每一次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都对后来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在社会和人们心目中不变的模式, 包括行为礼节和仪式以及这些礼节和仪式背后的精神思想。在西周之前, 中华文明经历了三皇五帝时代和夏商时代。三皇五帝时代, 是一个以尊老爱幼, 长者为上的时代。尧、舜、禹都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首领, 他们都是具有威望, 受人爱戴的贤者, 他们获得的地位也是通过禅让取得的。可见, 那时候就奠定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 尊重贤者的思想, 也是后来的民族礼仪文化的核心部分。

传统礼仪起源方面, 很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起源于黄帝时期之前。《商君书·画策》当中记载:“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仪, 父子兄弟之礼, 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 外用甲兵。”汉代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订鬼》引《山海经》当中的叙述说, “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可以看出, 这些著述当中都对黄帝时期的礼仪作了记载, 表明了在黄帝时期君臣之礼、父兄之礼都已经形成, 有很多学者就据此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必然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出现。以乔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传统礼仪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末期, 由原始的祭祀仪式或者原始习俗发展而来的。乔伟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法律制度史》当中对礼仪的起源就这样认为, 认为礼仪起源于原始的祭祀仪式, 礼原是本来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规则,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 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新的内涵和意义的调整人们关系的风俗习惯。然而事实上,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传统礼仪, 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礼仪与原始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习俗的核心体现氏族成员的平等的观念和全体一致原则, 而礼仪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应当认为, 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或者原始习俗都不能称得上是礼仪。而在黄帝时期, 仍然属于原始社会, 并未进入到私有制时代, 许多的考古研究也表明, 在黄帝时期的墓葬当中并没有出现贫富差距, 而是在标准上保持一致, 可见那时候还处于一种原始的生产分配模式, 并没有私有产品的出现。所以黄帝时期不可能出现礼, 黄帝时期之前的那些祭祀仪式和原始习俗更不能属于礼仪。

在夏商时代, 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 私有制开始出现, 社会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开始形成, 并且为统治者逐渐重视。奴隶社会是以宗法血亲为纽带, 以等级制度为基础从家国到天下一次组成的阶梯式的等级国家, 这一时代当中最高的天子是天的象征, 是天子代表的就是天意, 同时天子也是一个国家当中所有家族的家长。因此, 在西周之前的夏商是以家长制和宗法等级制为社会礼仪的核心的, 夏商的礼仪体现为以君主天命君权至上和父权主义。关于夏商礼仪制度的沿袭,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过描述, 他认为“殷因于夏, 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孔子的大致意思是说, 殷商时代的礼仪制度是因袭于夏朝的, 其中也是通过衡量得失损益进行了一些变化;同样, 周朝的礼仪制度也是因袭于殷商时代, 统治者也根据实时进行了一些改动。孔子的这一观点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 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根据统治需要进行的调整, 但是核心都是“可知”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

2. 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

西周时期是中国传统礼仪的第一次兴盛, 也是周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在仪式思想层面进行的修饰, 以说明其统治的合理性。在商代, 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王权天授, 君主就代表最高的意思, 就是上天的意思, 是不可动摇的, 其他人必须服从统治, 否则就是违抗天意, 夏商的礼仪也是主要反映尊重王权与父权的特征。而周代是通过推翻殷商统治建立起来的, 因此, 如果再以“王权天定”来作为统治思想就很难再有说服力, 于是辅佐周武王夺取天下的周公旦等人就集思广益, 重新对统治思想进行了定位, 他们不再以“王权天定”作为统治思想, 而是宣扬“以德配天”, 即帝王只有在其道德水准能够配得上上天的要求时才能够成为王, 否则就不能再继续为王, 其他道德上达到“王”的标准的就可以“代天讨伐”取而代之, 推而广之, 诸侯、贵族、士大夫都有各自的道德标准, 在全社会自上而下建立一个以道德为统治工具的社会规范体系。西周的这种政治思想, 最初是为了给西周推翻殷商的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 在事实上它却通过国家的道德体系构建了新的社会规范。在西周, 具有道德意义的礼就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也因此礼在西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礼在西周的繁荣发展是因为其政治意义而被统治者重视, 在社会上才得以推广的。西周的礼相传也是由周公旦等人制定的, 西周的礼是具有政治意义的, 它是一种维护西周统治者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成。西周的礼作为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 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典型的是在后期礼成为了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西周的礼包括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吉礼就是祭礼, 是在祭祀的时候应当遵循的礼节和各种仪式;凶礼, 是在举办丧事时的各种礼节和仪式;军礼是在行军出征时候举行的礼节仪式;宾礼是朝觐的时候或者互聘的时候举行的礼仪;嘉礼一般是指婚姻或者古代成人加冠时候举行的礼节和仪式。西周的这些礼在最初是为了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工具, 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 并且作为举行各种重大节日、典礼时的重要行为规范, 人们在日常行为当中接受并且自觉遵守, 成为一种自发的社会道德。西周的各种礼节在经历了几千年以后, 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所遵守, 到了近代虽然文化运动对它们有所冲击和怀疑, 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追求丝毫没有动摇的。西周礼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繁荣, 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

3. 春秋战国时代以后的传统礼仪嬗变。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 周天子的地位逐渐被诸侯架空, 作为统治工具的“礼”自然也就失去了部分效力, 人们开始战乱, 不再听取周天子的号令调施, 这一时期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然而事实上, 虽然作为统治工具意义的礼受到弱化, 而作为人们生活当中的行为规范的礼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相反,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巩固以后, 这些礼仪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比如在春秋时期, 婚姻形态仍然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则, 诸侯和士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 天子求婚与各个诸侯, 王室宗女也多下嫁于诸侯, 婚姻上也一直坚守着一夫一妻多妾制。《春秋谷梁传》当中也对春秋时期人们在日常活动当中的礼仪进行了描述, 可见那时候礼仪在民间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的发展, 得益于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在百家争鸣当中, 全国范围内学派林立, 学术思想丰富广泛。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传世人孔子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人, 他认为明礼是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 在《论语·泰伯》当中记载道:“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可见孔子认为礼仪是最好的社会规范, 因此在他的学说当中对礼仪文化进行了重新的构置。在儒家的礼仪文化当中, “仁”“义”“礼”“智”“信”是同等重要的道德标准, 而礼仪文化也与这些方面相互融合, 在人们心理上礼仪不仅仅是一种仪式, 而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使礼仪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4. 清代以后的传统文化的涅槃。

在清代以后, 中华民族陷入了低谷, 受到外国列强的瓜分, 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他们认为禁锢中国发展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传统礼仪文化更被视为糟粕而予以根本否定。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六十年发展, 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在对外交往的过程当中,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当中的重要性, 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需求和中华子孙的共同归宿, 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近几年, 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在沉寂了几十年以后重新焕发生机。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嬗变的启示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夏商的开启, 西周的发展和春秋战国以后的繁荣, 再到清代末期被彻底否定, 再到近年来的涅槃, 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嬗变过程中可以看出礼仪文化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 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 它不同于一般的上层建筑, 可以在时代变化当中被否定和抛弃, 它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中华子孙的心理追求是不会轻易抹去的。就不同时代来说, 不同时期的道德基础不同对礼仪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不同, 其表现形式也有所变化。但是, 不论时代如何更替, 中华礼仪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 中华礼仪文化当中对和谐的追求是没有改变的, 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经历繁荣和沉浮, 但是始终都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当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嬗变过程, 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对和谐的执著追求。

参考文献

[1]董晓丽.传统礼仪文化对现代广告创意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

[2]李龙.黄河中下游地区早起礼仪文化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 2008 (6) .

[3]乔伟.中国法律制度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

【精品】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3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文化传统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1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下面,我这篇作文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这一座宝库的大门。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送走了冬天迎来了春天。过年也是最忙的时候,我们全家开始了大扫除,扫地,擦玻璃,洗床单被罩……到大年二十八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把对联贴到门上和墙上。我们还采购了大批的年货,好玩的好吃的应有尽有。到了大年三十,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我最开心的就是爷爷和奶奶给的压岁钱了!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只听主持人倒数了十个数,新的一年来到了。外面,鞭炮声如雷般响亮,美丽的烟花升上天空,就像一只只在天空盘旋的美丽飞鸟!

看,这就是我国最重要,最能给人们欢乐的节日,无论在城市里,还是在农村里,我们都要过这个欢乐的春节!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2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我比较喜欢春节。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是怎么来的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它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时候,都会来袭击人类的.村子。有一个年轻人刚刚经过一个村子。一位好心的老奶奶就给了他点食物让他快到山顶上去躲避年兽。年轻人很感动为了报答好心的老奶奶他决定帮助老奶奶赶走年兽。他就在老奶奶家里放了很多鞭炮,再穿上了红装,把房子打扮成远过望去像一个红红的怪物。年兽来了,推开门听见了鞭炮声,又看见了红色的怪物以为是比自己厉害的怪兽立刻就逃跑了。我想春节就是这样来的吧!

过年不仅仅是长大一岁,而且妈妈还会给你买新衣服呢!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和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朋友玩。过年,也就是春节,是一年中最难忘,最轻松的节日。我特别喜欢。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3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不止有传说,还有许多习俗呢!比如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吃饺子,发压岁钱、穿新衣、放爆竹……其中,我最喜欢发压岁钱。因为,每到发完压岁钱,我都会跑到文具店,买新的文具,学新的知识。我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很多的书籍和好玩的玩具。压岁钱还代表着长辈对我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我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我最喜欢热闹的春节了,你最喜欢什么呢?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4

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春节到了,人们一个个喜笑颜开,敲锣打鼓,到处喜气洋洋的。家家户户喜贴春联,辞旧迎新的节目非常精彩!你知道吗?春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喜庆的活动吗?那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让我来跟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只叫:“年”的怪物,它常年隐居在冰冷的海底。它头上长着两根又粗又尖的触角,凶猛无比。每到过年的时候,它就会爬到岸上来,吞噬人们养的牲畜,残害人的性命。所以,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带着老人和孩子,逃到深山老林里去,不让家人受到“年”的伤害,丢失性命。

但在有一年,午夜之时,“年”兽出来时发现村东头的王婆婆家还是灯火通明,于是“年”怪叫一声之后,就扑了上去,就在这时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了一个身穿红袍的老人,“年”兽见了,落荒而逃。原来,“年”兽怕灯光和红色呀!

从此,每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穿红色的衣服,放鞭炮。整夜烛火通明,待命守岁。第二天一早就去亲朋好友的家里道喜问好,后来,这逐渐成了我们现在最喜欢的节日-春节。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5

说起春节,人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人人都经历过。可是,不同地方的春节,风俗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家乡是广州,这儿的春节可热闹了。

先从花市说起吧。

春节逛花市是这儿的一大风俗,特别是“水上花市”。商贩们把满载货物的特色小艇停靠在湖边,有的顺便还会架上小板,供顾客通行。水上花市一般会买年花年桔,以及各种年货;开市的时候,湖岸边,小艇上,都聚满了人——他们大都是本地人,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只是过来凑一下热闹的外地人。从高处往下看,各式各样的充满年味的商品、装饰品,与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人们相交融,构成了一道好不靓丽的风景线。

有“水上花市”,当然就有“陆上花市”了。我说的“陆上花市”其实就是普通的“花街”罢了。花街里卖的东西和水上花市的差不多,也是年花年桔还有各种年货。开市的时候,商贩的呦喝声,人们的讨价还价声……汇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除夕这天,南方跟北方一样,都是要吃年夜饭的。在广州人的年夜饭菜谱里,“白切鸡”、“清蒸鱼”、“白灼游虾”、“脆皮烧鹅”是最出名的。“白切鸡”寓意着晓春报喜;“清蒸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白灼游虾”寓意着欢乐笑哈哈;而“脆皮烧鹅”,则寓意着红红火火。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其乐融融地吃着一顿如此的年夜饭,别提有多幸福了。

吃过了年夜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到了差不多十二点,就要拜神祈福。一到十二点整,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鞭炮声纷纷欢迎着它的到来。鞭炮声像海浪,一浪接一浪,经久不衰……

终于,鞭炮声停了,人们也逐渐进入了梦乡……

当然,春节这趟奇妙的列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后面的,以后再说吧。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6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许多节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了。

春节也叫过年,它的来历是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们居住的地方伤害人类,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由于“年”最怕红颜色和鞭炮声,因此每年年三十,每家每户都在门上贴上红纸,在院里放鞭炮,防止“年”溜到人们居住的地方伤害人类。

春节到了,年三十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哥哥、姑姑一起在爷爷家吃团圆饭,饭后我们拿了许多烟花和鞭炮去放,有窜天鼠、鱼雷、二踢脚、黑旋风等。我们看到美丽的焰火从烟花里喷了出来,它们像一朵朵刚绽开的花朵,我和哥哥在一旁又蹦又跳开心极了,路边的人看见了,都停下脚步,羡慕地看着我们。

中国的传统文化春节作文600字 篇4

每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为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点燃爆竹的声音,“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篇5

说起春节,我想起了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凶神恶煞,住在村庄旁的深海中,每到除夕,它就会上岸,去旁边的村庄吞食牲畜,还要伤人命,人类害怕得躲到了山上。有一年,一个老翁出现在它们的面前,对他们说:“那个来捣乱的‘年’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村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起来,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然后,用竹子互相敲打发出声音,“年”就落慌而逃,从此以后,我们过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每年的大年初一走亲向友,从此,春节就流传到了现在,变得越来越隆重。

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家家户户变得富裕,我们的春联变成贴图,还有挂着灯笼,竹子的敲打声变成了烟花爆竹。随着“噼里啪啦”的烟花声音在空中绽放开来,像争奇斗艳的“仙女散花”,又像下烟花雨,有红、黄、紫……天空被打扮得炫丽多彩,它们照到了人类的脸上,人类的脸被照得喜气洋洋,人类过年的习俗还有包团圆果,大扫除……

春节的文化及传统作文 篇6

关键词:《弟子规》,儒家文化,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而儒学乃是中华文化中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方面, 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学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 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素质教育。近百年来, 由于在社会的变革中, 我们一度提出打倒“孔家店”, 对儒学的戕害很大, 儒学甚至成了迂腐、保守、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 一些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大到贪污腐化、生活堕落, 小到言谈、举止不文明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我们亟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很多仁人志士也认识到, 重拾中国传统文化, 在大众中倡导“学儒”, 让儒学作用于社会, 将对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 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这几年出现的国学热原因就在于此。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 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正在迅速兴起。早在2004年, 河南省漯河市的幼儿园就在孩子中开展了诵经活动, 年龄最小的孩子才3岁, 但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滚瓜烂熟;2007年4月, 京城数百名小学生诵读经典迎接世界读书日;2008年, 教育部下发通知, 在中小学 (幼儿园) 、高校师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9年, 在洛阳市教育局的一份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学生在学校要保证每天10分钟的诵读时间, 在家保证10到15分钟的诵读时间。《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增广贤文》、《治家格言》、《大学》、《论语》、《孟子》等成为必读篇目。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传统价值观回归社会人生的强烈渴求。

在儒家文化的这些经典当中, 《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弟子规》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 全文360句, 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以及附录, 共九个部分。它虽然只有千余字, 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 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以孝为先

儒家认为, 德行最根本的就是孝道, 所有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一切善心都是从孝心开始的。整个儒家圣学, 讲的都是孝, 乃至儒释道三家的学问, 一个孝字就可以概括。整部《弟子规》讲的也就是孝。

孝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 木有本, 父母者, 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 是因为底下有根, 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想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才能迁移到对社会、单位以及他人的感恩。有了这种感恩之心, 个人的成就才能快速、才能扎实、才能长久。

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 那么走入社会我们也将会变成一个温良受欢迎的人。“出必告, 反必面”,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所以不论是离家在外还是回来, 告知父母, 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也是行孝的一种。孝养父母, 不仅要养父母之身, 在物质方面, 要满足父母的需要, 让他们能够衣食无忧, 更关键的是能够让父母欢乐, 养父母之心。“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养父母之心, 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孝顺, 而孝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 洁身自好, 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 报效社会, 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不仅用来指父母, 作为一个企业, 客户也可以说是你的“父母”, 我们常常说“顾客就是上帝”, 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长盛不衰。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 如果你对待工作能够做到“应勿缓”和“行勿懒”, 那就一定是个有进取之心的人, 长期坚持, 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受到领导的重视、同行的爱戴, 一定能积累起好的人脉、人缘, 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以人为本, 人以德为本, 德以孝为本。”《弟子规》从个人修为做起,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 首先修养身心, 当德行充盈, 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 全家长幼有序, 共享天伦;治理国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队、国家, 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共谋和平安宁。相反, 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 更不会爱护别人和社会大众, 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说不定还会造成对社会更大的危害。

以信为本

“信”在儒家文化中为五常之一, 即所谓“仁、义、礼、智、信”之信, 也就是守信、诚实的意思。在《论语》中, 信就是不欺诈。践言失约、谋事不忠、负人财物、缓急不周、知过不改等都不是“信”的行为。在中国蒙学教育中, “信”始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千字文》中说:“信使可覆。”意思是说和人约信, 务必诚意, 诺言一定要兑现。《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 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信”的高度重视和“信”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做人之本、立国之基、交往之道。《弟子规》更是把诚信当做做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指标。“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儒家认为, 在待人接物中,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要以诚信作为基础,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不可轻易许诺。凡是自己做不到的, 就不要随便应承, 因为“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欺诈和信口雌黄, 在儒家的观念里, 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错。你可以能力不足, 你可以不善言辞,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 但是只要你慎言慎行, 诚实守信, 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然而在当今, 能坚守诚信并将其发扬的人已越来越少了。在金钱、物质、利益驱使下, 一些人已无情地将诚信丢弃一旁, 追逐名利, 成为他们新的目标。由于缺乏社会信用体系, 人与人之间已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肯德基的“秒杀门”事件等, 让我们想到, 诚实守信, 不仅是做人之根本,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也说道:“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如果一个人能诚实守信, 就能打造出可靠的个人品格形象, 就能用这种人格魅力吸引一大批有德有能的人合作共赢, 小到幸福自己的人生, 大到管理一个组织、单位甚至国家;如果一个企业能诚实守信, 能对自己的员工负责, 能对消费者负责, 必然能打造良好的企业口碑, 获得良好的声誉。如果全社会都能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 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容易得多了。

以爱为要

儒家所倡导的爱, 通常表述为“仁”。《论语·颜渊》中讲道:“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那么爱哪些人呢?在《国语·晋语》中说:“爱亲之谓仁。”孔子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孟子也说:“亲亲, 仁也。”也就是说, “仁”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 爱亲人是产生爱的基础。到了《弟子规》中, 其所爱的对象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 更是推己及人, 成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种大爱。也就是说, 儒家的爱是有层次的。所谓“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在《弟子规》中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 先用“见人善, 即思齐”, 用“非圣书, 屏勿视”的方式提高个人修养, 从爱亲人开始, 进而爱国家、爱整个天下。当爱推己及人, 当朴素的爱亲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爱他人、爱国家、爱世界时, 爱的境界也就得到了提升, 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博大。

“泛爱众”就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 对人类的生存和相互之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深深的慈悲。儒家文化认为, 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心中有大爱。《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凡是人, 皆需爱, 天同覆, 地同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共享一片蓝天, 我们有着一样的血肉之躯, 爱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爱中有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常说“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就是说爱不仅有益于别人, 也有益于我们自己。“行善最乐”、“施比受更有福”都是爱的至高境界。因为有个比喻说, 爱就是杯子里的水, 溢出来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爱。爱让我们充满力量, 爱让我们幸福充盈。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 不吝惜自己的才华, 不吝惜自己的财物, 如果有多余的, 及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让我们杯子里充盈的幸福, 自然而然地流向朋友、亲人、社会大众。爱心也是可以相互传递和影响的, 给予不但让我们自己得到快乐, 还同时在和他人分享快乐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回馈。

当今社会,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 科技日新月异, 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然而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相反却因为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造成人人焦虑困惑、心灵难安。因为崇尚物欲、贪婪自私, 让人类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癫狂。因为缺乏对自然的爱, 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一些人掠夺大自然和人类同胞、聚敛物质财富的工具。大自然在人类的贪婪索取下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已危及大部分物种的存活, 这也将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缺乏对他人的爱, 在利益面前, 人与人勾心斗角, 兄弟反目, 父子成仇, 朋友分道, 同事拆台。看看电视报纸, 这样的闹剧惨剧天天都在上演。

一个社会, 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 一个人, 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 那将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 也代替不了道德的力量, 而只能是道德规范的延伸和补充。因而, 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让儒家文化中好的做人的道理滋养现代人枯竭的心灵, 对于当代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秩序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文字, 后来成了他墓碑上的铭文:“有两样东西, 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 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星空是自然的天道, 康德的“道德律”就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明明德”, 是《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和“泛爱”,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是人类的超越自私自利的天地大爱。有了这些美德, 我们的生命才会出现勃勃生机, 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我们头顶的星空才能清明静美!

参考文献

[1].吴予敏:《从儒家文化到近代理性评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 《读书》, 1987年版。

[2].曾华东、甘筱青:《儒家文化中“和”“同”思想及其发展》,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版。

[3].唐贤秋:《关于诚信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道德与文明》, 2005年版。

[4].陈根法:《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年版。

上一篇: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下一篇:申请美国高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