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企合作方案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校企合作方案

1.校企合作方案 篇1

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案

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我校按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原则,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的目的;以进一步提升和突破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制定以下校企合作方案。

二、合作原则

(一)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嬴”是校企合作的宗旨,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合作企业获得优秀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学校增强学生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提高学校学生就业率。

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维权教育,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切实保障学生利益。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岗位能力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

(二)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活动,应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工作。学校将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习生、毕业生用工回访,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工作。企业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来校开设讲座,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校企互动,使师生能收获更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使企业员工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

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二)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委员会主任由菏泽市牡丹区技工学校校长担任,副主任由菏泽市牡丹区相关各委、局领导及企业代表担任,委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人员担任。

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主管副校长担任,副主任两名由招生安置办主任和重点企业一名副总担任,工作人员若干名。

1.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 任:李成方(牡丹区技工学校校长)副主任:李永辉(菏泽市牡丹区副区长)

油魁然(菏泽市牡丹区教育局局长)

尹庆良(菏泽市牡丹区人社局局长)

肖青海(菏泽市人社局职称科主任)

委 员:时 剑(菏泽市天时钢结构集团董事长)

王卫东(山东菏泽发电厂法人)

赵 涛(山东步长制药集团董事长)

王金书(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厂长)

车景仁(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法人)

刘永凤(菏泽市技师学院院长)

徐东健(天津三星电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赵振豪(牡丹区财政局人财科科长)

侯庆斌(天时钢结构车间主任)

谢新洲(菏泽市变压器厂车间主任)

张亚鹏(菏泽市黄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宋 凯(菏泽市金仓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丁亚军(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楚春贵(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马建普(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

司洪祯(牡丹区技工学校教务科科长)

楚庆华(牡丹区技工学校学生科科长)

李志武(牡丹区技工学校总务科科长)

陈保民(牡丹区技工学校招生安置办主任)

周胜奇(牡丹区技工学校教研室及车间主任)2.校企合作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丁亚军(牡丹区技工学校副校长)副主任:陈保民(牡丹区技工学校招生安置办主任)

王卫东(山东菏泽发电厂法人)

车景仁(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法人)徐东健(天津三星电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成 员:王宪真 刘庆祥 马单单 王 稳 崔 燕

刘培娟 袁艳丽 谢 娟 张保红 皇甫素平

赵永梅 李 龙 司方圆 崔洪瑞 肖青见

陈洪柱 朱阔 祝 青 王京秀 田林茂

田淑娜 曹 媛 杨冬梅 刘素华 张庆峰 吕 为 李 鑫 马 兴 邓艺军 苏 钦 孟雪燕 刘玉环 刘会莉 李秀云 刘燕春 张燕华 刘 玲 刘春连 刘喜隔 王秀丽 张亚静 秦敬丽 吴翠华 付文峰 朱 龙 蔡园园 董 浩 赵贞波 高宗占 石银法

(三)委员任职资格

1.热心和高度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校企合作建设,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指导专业建设,能出席有关会议;

2.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及相关经验; 3.在职业教育领域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或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菏泽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研究专业建设方案,审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讨论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向学校提交专业设置,各门教学课程标准和技能培养大纲及相关材料等。

3.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负责向学校提交实验室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方案等。

4.开展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审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

5.向学校提交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课题等。6.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7.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四、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际情况,拟开展以下一些合作方式:

(一)共建顶岗实习基地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顶岗实习模式为2+0.5+0.5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两年半,第三年的下半年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二)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

根据本专业特点和优势,结合菏泽市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围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企业员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开展社会服务建设。

1.岗前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2.在岗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三)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搭建新型就业服务平台

与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 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

1.订单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招聘或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的职责。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在学校生产实习一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具体形式为:企业订单班。

2.企业冠名班

校企合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冠名班则是职业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有效手段。企业冠名班是将学校的某专业或某班级冠以企业名号,并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它对于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

冠名班的优势在于,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传授到学校,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实

践,提升技术水平;学校本着专业建设、学生成才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企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资源重组和合理分配,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并兼顾专业群实验室建设需要,有专用实习或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验和实践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生产现场无缝对接。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建无线电工艺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和电子CAD实训室,根据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新建创新设计实训室。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专业社团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课题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以及教师教学教研活动。在建设中注重突出创新、综合开放性特色,强调项目教学的实践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等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增强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并依托企业,共享企业现有生产设备,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现有的电子设备制造基地、电子测量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增科技创新实训基地1个。

(五)创建兼职教师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高薪聘请行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教材编审、课程体系的制定、课题研究、大赛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教师培训、学生的讲座和参与日常教学的指导工作。

五、合作方法

(一)校企对接

校企双方找准合作点,自行对接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按协议书要求开展校企合作。

(二)协调指导

校企之间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企业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三)费用管理

1.学校贫困学生需要半工半读或有意愿利用休息时间工作的学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置,如寒暑假安置工作,或者短期、零用工,企业按月或按日支付学生工资。

2.学生顶岗实习,工资按月支付给学校,学校根据顶岗实习的时间和学费总数,每月扣除一定数额的工资抵顶学费,其余部分有学校发给学生本人。

3.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六、保障措施

(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二)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企业,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1.校企合作方案 篇2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 片面注重知识系统性, 忽略岗位任务具体要求

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设计注重学科逻辑体系的构建,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将实践环节作为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与理论教学割裂, 形成独立的一部分, 忽略了知识与具体岗位任务的联系, 不能使学生有效形成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的专业知识结构, 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

(二)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对高职教育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还很模糊。专业教师由于缺乏职业岗位实践经历和经验, 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 知识更新不够, 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很难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不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常都是由校内的1名专职教师利用已有实训条件完成。由于教学条件和自身能力所限, 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差异,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能力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在“闭门造车”的单一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熟悉未来工作环境, 不了解企业需要, 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 进入企业后缺乏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素质, 势必要经历较长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二、“1+N”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案

(一) 设计理念

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 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 成为能够从事国际货运行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1+N”即以“1”个行业工作过程为中心, 明确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基于岗位群工作目标需求, 分别设计教学过程, 形成相应的“N”个学习单元, 构筑学习平台与情境, 依托行业企业资源, 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体系, 完成整体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二) 设计方案

1. 以工作任务导向设计“1+N”实训项目

在“1”个学习单元中, 设计“N”个训练项目和任务, 即依据国际货运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要求, 每个学习单元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设计岗位认知、国际货运业务训练、国际货运业务实际操作模拟展示等训练项目,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 围绕解决企业实际工作问题展开实践活动。

2. 以岗位能力导向组织“1+N”教学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为充实校内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实施由“1”名校内专职教师任主讲, 传授国际货运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 聘请学习内容所对应岗位群的“N”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 传授工作经验, 组成“1+N” (专职+兼职) 的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计划, 完成教学任务。

3. 以职业需求导向建立“1+N”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考核安排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完成之后。以学习小组作为考核单位, 由1名校内教师和来自企业的“N”名兼职教师从多角度进行动态考评。重点考核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包括学生日常实践的整体表现及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 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 由各学习单元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构成。

三、“1+N”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成效分析

(一) “1+N”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选择国际货运行业岗位群为目标企业, 包括分别办理国际海运、国际空运、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的国际货运企业, 由校内“1”名教师和来自企业的“N”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训指导书。校内实训场所结构形式仿真企业布局, 将教学班分成以实践基地企业命名的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6人) , 组长和组员分别扮演企业负责人和员工, 使学生在角色上感悟职业氛围, 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 实现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过程的紧密对接。

1. 师生“走出去”

“1+N”实践教学模式共分四个学习模块, 安排在不同阶段进行:

学习模块一的国际货运企业调研项目安排在学期初。教师任务包括:小组完成不同岗位的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成果汇报和展示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国际货运岗位群企业,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状况, 熟悉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制度及日常工作流程, 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对调研的目的、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有明确、详细的要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 以影像形式记录调研过程, 制作幻灯片, 小组集体完成展示汇报并进行小组间交流, 由教师点评总结。

学习模块二、三、四均为实训项目, 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教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模拟企业实践, 由企业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每个小组选定一笔真实典型业务, 带回相关资料编成案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小组以业务案例为背景, 利用校内实训软件完成业务单证制作, 模拟整套业务流程并进行小组间交流, 由教师总结操作规程, 以任务驱动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

不同阶段实践任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案例, 独立获取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工作现场实践与企业教师建立学习平台, 完成学习任务。

2. 企业“请进来”

岗位认知的学习是通过聘请国际货运行业的专家进课堂, 介绍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及工作要求;传授学习和工作经验, 丰富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模块三是国际空运业务操作项目, 在学生掌握了国际航空运输基本流程和业务操作基础知识之后, 聘请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课堂, 以一笔国际空运业务为案例, 配以全套真实业务资料, 详细介绍实际操作过程。

例如在讲解航空运费计算知识时, 关于较高重量的较低运价选择, 过去都是采用估算法, 通常学生要计算几次后才能做出选择, 而来自企业的教师讲授更简便的较高重量临界点的计算方法, 并通过不同运量计算比较运费, 向学生传授岗位工作经验和行业规范。

(二) “1+N”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1. 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 以工作需求为导向, 校企共建的“1+N”学习平台, 将学生置于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 不断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 积累实践经验, 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尽快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换。

2. 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1+N”实践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 企业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拓宽了专职教师的视野, 校内教师可随时与企业保持联络, 及时获取行业最前沿信息, 并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 探究新教法, 满足教学所需, 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 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

“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 搭建了校企相互交流的桥梁, 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成效, 使学院既了解了行业和企业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 又扩大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及学生就业的渠道, 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性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 2008.

[2]杨彦如, 王文博, 韩志伟.高职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1.校企合作方案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3+1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重点教研项目(2014-1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53-02

一、探索“3+1”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支撑。传统的工程教育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应用创造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中国智能制造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机电类专业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要求机电类人才的工程实际能力要强,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及训练,导致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低下等,往往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探索新的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2.学院发展定位的要求

许昌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通过几年来的转型发展、积极探索与实践,学校确立了“立足地方、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科学办学定位;明确了“以理工为主、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2013年被省政府确立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学校,其提出的“许昌模式”,要求学校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急需加大改革力度。为更好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探索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机电类创新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3.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求

许昌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年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集群经济,积极推动十大产业链:电力装备优势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链,以及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及冷链、超硬材料及制品、再生金属及制品六大优势产业链。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对技术的需求更加急迫,特别需要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机电类人才。许昌学院作为一所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本地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积极探索新的人才模式,提高机电类人才的工程实际能力,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的高技能人才。

二、“3+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顺利实施,首先必须确定好培养目标,并按照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目前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脱节、滞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项目在研究中通过深入许继集团、深圳固高科技、上海福斐科技、许昌远东传动轴、河南杜氏动力和森源集团等企业调研考察,了解出机电类行业对需求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并结合许昌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面向机电类行业、以地方企业、许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先进制造和电子控制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工程研究、管理和服务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3+1”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显然不同。“3+1”人才培养应用型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工程专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对工程专业能力的界定,从而转化为每个学期的专业理论课和综合实训课程的交叉开课。加大实践教学的的学分比重,由原来的20%增大到30%,并将综合设计型实验比例提高到60%以上。采用“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矩阵的课程体系模式,将学生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划分多个子模块,如下图1所示。模块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的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目标矩阵课程体系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它适用于有多个目标、多项功能要求的复杂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满足机电类专业“3+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图1. 3+1人才培养目标矩阵

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连贯、知识碎片化、学生创新意识弱的问题,项目在研究中强化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应用确定 “机”与 “电”两根支柱,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为“机”,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电”,两者构成了现代机电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的基本支柱。实践教学针对不同层学生设计不同类型实验及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训练。开设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机电设计大赛及科研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师资建设队伍

机电类课程涉及除机械设计、制造加工、电气控制以外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内容十分庞杂,具有多学科交叉、科研前沿性和动态发展的特点,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先进性;需将课外教学内容纳入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统一,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许昌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科的院校,机电类课程一般都由年轻老师担任, 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配比较低。为此,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学校积极补充师资队伍,对现有师资进行综合能力培训,要求教师不断通过自学和自我完善,通晓先进制造、运动控制、智能控制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2)加强校内教师之间及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课件、教案、教学经验交流;(3)积极派遣教师到许继集团、深圳固高科技等企业进行双师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加入到许昌远东传动轴等企业的研发中心,以企业技术难题为研究对象,在参与课题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4)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联合深圳固高科技和河南杜氏动力集团组建“动力电机自动化制造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教学水平;(5)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周边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许昌学院的“双百工程”,定期聘请名专家学者等来校为师生举办学科前沿领域专题讲座,进一步完善优化机电类课程师资队伍。

4.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 “实践技术培养环境”,必须由实验实习基地来保证,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积极联合,共同创建新的人才培养途径,积极研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运行模式和保障制度,建立以“项目驱动”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使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影响力的行为来保障自己所需“人才”的质量。针对目前学校“工程实训环境”不完备、“项目案例来源”缺乏等问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打造实践育人平台,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模式,解决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和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大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打破高校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促使学校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为此,采用如下措施加强和完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1)加大我校机电类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实训平台,近两年陆续投入1000多万元,配套补全先进制造、特种制造、运动控制、3D打印、三维扫描、机器人等研发平台,完善工业过程控制及物流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提供3D扫描逆向建模、三坐标测量、3D打印、激光电火花加工、3D内外雕刻、数控加工、机器人和运动控制等13个实训内容。建立起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完成传统实习方式向全面工程训练的转换,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2)结合组建的校级“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机器人关节驱动控制技术、三维打印数字化制造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先进机电装备等领域的研究,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研发实践和实训的机会。(3)积极推进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与许昌学院周边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组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以此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教学的真实环境和实际案例,大四学生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一对一指导和顶岗实习,学校在时间分配、项目实践、流程环节等方面给予全力保证,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学习,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无缝对接。(4)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组建学生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强化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为手段,通过各种新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5.考核与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教学安排与以往不同,这给学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实施评价标准、管理与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机电专业学生参与教学新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与管理:(1)做好“3+1”教改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3+1”学制教改的目的和实施计划,明白加强工程实训与今后工作就业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做好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企业指导老师和专业指导老师,根据参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合理选课、采用自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提早修完专业课程,为大四一年企业实习实训提供时间保证。(3)做好学生企业实习阶段的专业辅导及毕业设计指导,根据企业的生产科研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科背景、最新动向及专业技术的介绍,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所学、所做、所用更贴近工业实际,明显感觉对未来职场充满信心。(4)与实习实训企业联合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全阶段、全面跟踪每位实习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确保每位学生的实习安全和生活保障,全面考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上述考核与管理体系措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竞争能力和工程职业素质,建立了一套适合应用型专业推行、有良好导向作用的考核体系,保证了许昌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顺利推进。

三、“3+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

为了响应学校转型发展,探索实践机电类专业“3+1”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派遣多位教师深入到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进行双师型师资技术交流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在人机界面开发、运动过程控制、伺服驱动技术、数控系统开发、机器人应用与开发和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等方面受益匪浅,教师们对于实践教学的理念更加清晰,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许昌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与深圳市得斯特电子机械有限公司开展本科生“3+1”培养模式探索。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通过把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形成高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格局,将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理论教学转为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014年-2015年学年,选派2011级机械专业的10名本科学生,到该公司进行为期1年的职业培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公司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前三个月进行专业基础培训,后期参与到项目组进行实战训练。公司选派资深技术工程师,以工业数控装备开发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为应用背景,对学生进行模块化专题培训,分配学生进入实际工程项目组,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了OtoStudio软件平台开发、三坐标直角机床的操作系统、机器人理论与工业运用等方面的培训与应用。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全都是工程实际项目,通过一年对实际装备控制系统开发过程的全面实训,学生达到了独立完成装备控制系统开发过程,培养出具备可以独立进行装备控制系统前期调研、规划、开发、现场调试的专业工程师,多人留在实习单位工作。通过两年的“3+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显著,学生就业单位即实习企业,企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就业方面实现了无缝对接就业。

四、结束语

本文以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需求和“中国制造2025”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围绕“3+1”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工程应用型专业建设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思维能力,打破传统实习基地建设以及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建设,从而适应当前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机电类工程应用型专业建设提供一条有效的可行途经,构建出适合许昌学院发展的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晓辉,何汉武. 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 高教探索[J].2011.3:106-109.

[2]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黑龙江教育[J].2013.1(1037):41-42.

[4]钟丽萍,施俊侠,张文峰.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械类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科技管理研究[J].2011(16):158-165.

作者简介:

方案:校企合作 篇4

校企合作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重庆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服务地方经济。

二、基本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校企合作应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的校企合作立足于重庆和合川经济产业布局为依托,加强与本地区的企业合作,这样有助于校企联动,降低合作成本,得到地方政府的最大支持。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合川是重要的卫星城市,依托重庆四大重点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六大优势产业,整合学校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打造精品示范重点专业,引领其他专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整体性原则

校企合作在参与主体上,既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多主体参与的运作过程,又是各个个体自主参与的过程,所以校企合作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要整体推进。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以及行业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支持,找准切入点,并加以拓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互助双赢,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所要求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教育性原则

校企合作的最终要求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能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都是中职教育 的重要手段,要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校内学生和校外实习(实训)学生的教育管理尤为迫切需要。

(四)利益互惠、资源共享、任务共担的原则

教育行为和企业行为,动机目的都不一样,如何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值得深思。学校与企业,本着自愿、互惠互利、双赢互动的原则,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进行;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人才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合作协议,企业按照合作协议接受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学实践,安排高层管理者、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进行“传、帮、带”,并优先安排优秀员工到学校任教,推动学校改革,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优先选择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再培训,并在新产品研发、设备改造、市场推广等方面获得学校提供的优质服务。

三、工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长:董庭富

副组长:唐小川 杨智强 何华 纪大川

成员:何晓阳 颜其均 李虎 罗斌 曾松 林士兵 唐建忠 杨泽忠 王会 陈明 唐传平达洪勇 唐宏 李静 李洪江。

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负责由唐小川副校长。办公室成员:陈艳娜、王谊、彭小梅、周劲、何良茜。校企合作联络员:陈艳娜、王谊、彭小梅、周劲、何良茜。

(二)主要职责(1)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步骤,领导并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负责宣传和总结。(2)校企合作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审核与管理校企合作协议、参与和监督校企合作。

(3)校企合作联络员

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搞好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管制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

(三)制度保障

1、制定学校校企合作规划。

2、制定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指导意见

3、制定校企合作考核管理办法

4、各专业根据学校《示范校校企合作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本专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

(四)经费保障

学校根据示范校校企合作建设经费预算情况,指导并督促各专业用足专项经费。

四、工作目标

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的专业比例达到90%,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比例占95%,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2300人/年,合作企业接受就业学生1500人/年,合作企业对学校投入的设备总值500万元,学校培训企业员工2200人次/年。

五、工作思路

学校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各专业部根据学校校企合作思路及方向,按照示范校建设的任务,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拟定本专业校企合作方案,自主建设,学校协助洽谈合作,具体合作方式及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利用国家建设实训基地政策,共建是实训基地。

2、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实训耗材产品,推进学习——实训——学习模式,降低实训成本。

3、共建培训、鉴定中心

结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共建培训、鉴定中心。针对社会开展职业鉴定,针对学校的学生开展培训、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4、共建订单培养教学班

与企业合作,在现有的班级动员学生,组建订单培养教学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利用企业专业优势和项目平台,锻炼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行业骨干,学校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办学吸引力。

5、共建研发中心

针对市场,利用实训基地,组件开发队伍,共同开发产品,锻炼我校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六、工作内容

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校企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与物质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穿心人才培养模式,坚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各专业应与一定数量的企业签订合作关系。500人以下专业,密切合作不少于10家,一般合作企业不少于20家;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专业,密切合作不少于15家一般企业不少于50家。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

1、共同制定实施招工招生和培养计划。

2、共同商讨专业计划。

3、共议课程体系。

4、互相培训员工。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企业提供岗位,对学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相培训。

5、共同协商组织开展日常教学工作。

6、共同开展教学评价。

7、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鉴定。

8、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教材开发。

9、共建实验、实训室和生产车间。

10、企业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11、企业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2、其它合作,协议进行。

七、操作策略

校企合作按照“8定”原则开展工作,做到有对象、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成果、有记载,工作看站起来思路清晰,方法具体,目标明确。定合作项目、定企业类别、定具体企业、定合作协议、定合作活动、定合作绩效、定管理办法和定建档要求。

八、实施步骤

(一)学校出台规划,校企合作指导意见,考核管理办法,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有关文件,明确各自责任。

(二)确定目标

1、各专业部确定校企合作任务,指定范占目标。

2、各专业部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确定具体实施计划。

(三)项目实施

1、方案提交

各专业部在对照学校规定的校企合作目标及条件的基础上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应与合作单位在较为深入的协商、酝酿基础上,向学校提交合作方案。由学校进行项目评估审查,报分管领导审定后,校长审批。

2、项目论证

对于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项目,由校企办牵头,组织学校相关部门对合作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合格后上报分管校长审查,经校长会决定是否可以立项。

3、拟定合作协议

对于确定的项目,由合作部门与对方单位充分协商,在学校统一制定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具体条款,形成校企合作协议书。

4、签订协议

不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各专业部研究后上报分管校长,确实对学生培养有积极作用的,由分管校长审批;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校长签署;重大合作项目由校长签署,并举行签约仪式或典礼。

5、项目报备

对于已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及方案在一周内报备,由就业办报财务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

6、项目检查

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履约情况,并做好项目实施的协调工作。

7、项目考核

校企合作项目将实行考核制度。主要从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协议规定检查履行情况。各专业部应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四)资料归档

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包含图片、音像资料),由各专业部负责整理,负责归档。

(五)总结提炼

校企合作项目有效实施后,由各部总结提炼,并作为成果推广。

九、管理

(一)日常管理由学校各专业部负责,有问题和成绩要及时上报,作好记录及时备案。

(二)效益评价和评估工作。校企合作项目应坚持评价和考核制度。

1、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评价。对合作项目的利弊考核、人才培养、服务收入、功能利用进行评价,于当年12月31日前报分管领导。

2、校企合作项目的周期性评估制度。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包含3年)的合作项目,合作期间应由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周期评估 工作,全面审查合同执行情况。

(三)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必须明确合同(协议)所涉及的固定资产的权属,罗列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者书面约定赠5学校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账手续。

(四)考核与奖惩。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部门给予批评。考核时提交应征材料包括:合作协议,活动记录及图片或视频资料,活动成效总结等。

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贵校示范性学校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培养,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贵州经济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贵州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要求

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和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突出专业教学的实践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基地类型覆盖全校专业,为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人才储备、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借智借脑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合作原则

优势互补、双向互动、合作共赢。

(一)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欢迎学校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二)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三)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四)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可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基本任务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一)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四)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五)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工作;

(六)共建实验、实训室;

(七)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指标任务;

(八)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九)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

(一)“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

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二)工学交替模式

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

(三)教学见习模式

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服务产品、服务流程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顶岗实习模式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五)产学研模式

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六)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七)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

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两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特点,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

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提供行业知名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六、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

(二)合作双方实行挂牌,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三)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制度,并做好记录,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四)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合作方案 篇6

xxxxxxxx位于中山小榄镇,是镇政府命名为“小榄镇餐饮培训基地”,国家特级酒家,中山市企业诚信单位。为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的精神,同时为本企业培养一线熟练的餐饮服务人员、技术工人,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服务经济发展、又解决劳务输出地区中职、中技和中专学校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实现招生、就学、就业一条龙服务和无缝联接。xxxxxxxx拟就1.《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2.《烹饪工艺》(饭店烹饪与管理方向)两个专业与电白职中学校劳务输出地区中职、中技和中专学校进行联合办学。

一、总体思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双方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坚持育人为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联合办学”的模式

联合办学模式“2+1”三年制中专、连读分段教育模式:

一、开设专业:

1.《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

2.《烹饪工艺》(饭店烹饪与管理方向)两个专业班

也可校内企业“冠名组班”----xxxx餐饮班。

二、分段管理:

xxxxxxxx与电白职中学校与联办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模式“2+1”三年制中专分段教育模式:

具体方法是:由电白职中学校招生培养学生并安置实习和就业,即由劳务输出地电白职中学校负责招收与xxxx企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班学生,“2+1”三年制中专分段教育模式如下:

第一、二年:(2)

学生文化课知识在当地电白职中学校完成:基础文化和素质教育课,学费由学生自己支付。

第三年(+1)

1.由电白职中学校负责与xxxx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在xxxx企业

内进行跟班实习,利用企业的场地、教育设施、住宿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边学习、边实践,边进修相关的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根据个人工作量完成的工作任务给予相应的报酬。

2.学生在xxxx企业内进行跟班实习期满后,学校发给国家承认学历的中技、中职或中专的毕业证书及经考核,发中山市劳动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毕业后愿意留下的可以和xxxx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不愿意留下的电白职中学校负责联系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介绍就业,或自行返乡皆可。

三、保证措施

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xxxx企业为学校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并保证在宿舍、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此方案是可以解决:电白地区劳务输出的中职、中技和中专学校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

二是可解决本企业缺工问题;

三是可以缓解学生在学期间的家庭经济负担;

四是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熟练本专业的上岗流程,不需再进行就业培训;

五是实现了就学等于就业的一条龙,减少毕业后再就业的烦恼。

双方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核心建立长效劳务合作机制,给电白、中山两地用工会开展劳务对接和人才交流注入新活力,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1.校企合作方案 篇7

1.1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强烈。

针对员工和经营者的调查资料表明:已开展或即将开展员工培训中小企业占90.9%, 已开展过培训的企业中有再培训需求的达86.5%。

1.2 企业高层重视员工培训。

调查表明:72%的民营企业的高层人士自认为非常重视中层管理队伍培训, 他们认为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64%) ;人才是培训出来的 (44%) ;培训是稳定人才的手段 (36%) 。只有28%的高层认为培训没有必要, 培训是给别人作嫁衣 (18%) ;招来的人就应当合乎要求, 不必再培训 (10%) 。

1.3 员工培训市场化程度不高。

根据调查表明, 仅有7%的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将培训业务外包给专业培训机构, 大部分企业选择自己培训。

1.4 员工岗前培训是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需求。

在调查数据中, 中小企业岗前培训占总培训内容的70%以上。

2 中小企业培训观念的误区

2.1 对于培训的认识企业内部存在很大差异

中层管理人员不认同企业培训, 92%的中层管理人员认为公司并不重视培训。同时, 他们认为“如果不培训, 能力就会下降” (86%) , “培训是公司应当提供的” (67%) 。

底层员工培训满意率低, 前程无忧 (www.51job.com) 于2005年就“人才培训现状”做了一次网络调查, 共收到1282份答卷, 其中在民营企业就职的受访者对培训问题更为关注, 占32.84%。在受访者中表示对公司培训非常满意的只有2.73%, 感到非常不满的以及不太满意的分别占33.46%和27.22%。其中, 除了对公司无培训的抱怨声较多以外, 企业安排的培训内容是人们集中投诉的对象。有些人认为很多培训项目存在欺骗愚弄性质, 而公司也没有切实把握好课程内容的选择, 既浪费金钱也荒废宝贵时间。

2.2 培训急功近利

视培训如“救火”。91%的培训计划是临时敲定的, 培训的随意性很大。91%的培训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临时安排的。这样, 培训势同救火, 无法规范操作。企业对一次仅2-3天的培训抱有过高的期望, 于是, 培训中普遍存在内容庞杂、目标过大、人员过杂等现象。中层管理队伍的许多问题需要长期的培训计划解决, 况且, 许多问题并不是单靠培训就可以解决的, 如制度问题、市场问题等。

2.3 培训效果评估困难

不少企业的员工培训实际上是变相员工福利, 学员以娱乐的心态参加培训, 请假、不出席等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使的培训很难深入, 同时企业对于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做出有效评估, 因此导致员工培训进一步福利化。

3 员工培训市场供给分析

(1) 职业培训市场鱼龙混杂, 整个培训市场缺乏规范的竞争环境。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 教学质量差, “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 又没有正规教师, 更没有符合市场主流应用环境要求的实验设备的非法培训机构大量滋生, 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 而且严重影响了培训业的健康发展。 (2) 缺乏有关培训机构和项目的影响及其有效性等方面的数据。尽管企业知道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但缺乏统一的科学数据来表明这种培训的影响或不同类型培训的效果, 进而制约了各培训主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 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证书制度。对于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的技术标准缺乏必要的度量, 没有充分有效的证书制度与之配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4 校企合作可能成为解决中小企业培训问题的出路

4.1 高等职业学校拥有高质量的培训资源

相比一些培训机构, 高等职业学校拥有更加规范配套的培训资源, 具有科研智力、团队、机制, 与企业长期、稳定的接触能使其把握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紧扣行业发展动态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4.2 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着与企业合作的动力

高等职业学校为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主观上愿意集中学校的优势力量为企业服务, 这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致性, 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 有助于高等学校在应用科学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4.3 校企结合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培训的现象

针对企业培训盲目、急功近利的特点, 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科研团队将为企业量身定做科学的培训体系, 这有助于企业摆脱员工培训的临时性和随机性。

4.4 高等职业学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适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致性, 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学校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统筹人力、物资、信息、管理等要素, 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4.5 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规避培训投资风险

一方面, 公立学校拥有相对良好的信誉保证。另一方面, 岗前培训的成本可以由学生和学校承担, 这大大减少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4.6 短期培训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由于短期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 在较短时间内不但可以提升员工技能, 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并且把它作为了校企合作的开端;通过短期培训, 可以为校企在深度到广度上的合作, 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5 高等职业学校针对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5.1 大力开发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面对职业培训的不同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批精通企业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师资队伍。并且随时保持师资相关企业应用知识的更新。同时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建立起批外聘专家库, 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2 突破常规学科编制企业培训课程

根据成人的认知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加大学员的参与成分, 将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角色扮演、互动研讨相结合, 建立有针对性科学有效地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培训需求建立不同的企业课程模块:基础理念、专业知识、工作技巧等相关模块, 形成全方位员工培训课程体系。

5.3 建立科学有效地培训评估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地培训自评估体系, 对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受训员工的主观感受及工作表现等进行中长期监控, 从而对自己的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

5.4 树立服务意识, 建立良性交流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在处理与企业、学生关系的过程中, 要放下架子, 树立服务意识, 切实替企业和学生的利益着想, 从而建立起学生、学校、企业三者良性沟通体系。

1.校企合作方案 篇8

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广电集团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广电集团共建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明年起将正式落户南京,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产业、节目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一直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南京广电集团拥有8个电视频道、6套广播频率,以及报纸、出版社、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资源,节目类型丰富,在视听市场具有地域优势。双方合作之后,南京广电集团将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挂职舞台;而中国传媒大学除了提供人才培训之外,还将在节目制作、节目评估等方面为南京广电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双方还将共同研发相关的传媒项目,实现产、学、研的全面融合。

海门通光集团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实习基地

2011年12月13日,海门市通光集团与上海同济大学签约,联合成立“同济大学本科生实习基地和海洋开发技术合作项目”。同时,通光电子有限公司与滨海新区签约了海洋网络装备项目。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在海洋领域拥有强大的人才资源,在海底观测、海工装备、光通信等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果。双方合作签约建立实习工地,互通有无,实现产、学、研、用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为同济大学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双方为满足国家海洋开发和海洋灾害的预测技术研究展开合作。

通光海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目前中国第一根最长的100公里深海光缆已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海缆已步入新的高度,通光海缆在行业内被称之为中国海缆第一品牌。通光海缆还承担了为客户解决高难度海缆抢修任务,打破了被国外海缆垄断的尴尬局面,为国内乃至国防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保障。这次签约的海洋网络装备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产出将达到20亿元。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生活新报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生活新报》联手,将把生活新报社建成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就业实习基地。新报总编辑陈磊荣誉受聘为该院客座教授。

昆明理工大学的文科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现在共有在校学生1200名。“作为昆明本土的重点大学,我们从来都将学生按全国重点大学的标准来培养。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我们希望通过与新报的合作,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能获取更多就业和市场的信息,为他们之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基础。”在就业基地签约仪式上,许佳对此项合作期待万分。

陈磊则表示,人才是打赢市场战的第一要素,所以,他希望艺术与传媒学院今后能成为为新报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基地。同时,对于现在的新闻传媒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应该从什么方向发展,身为客座教授的他将会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

中国工商银行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建校内实习基地

继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达成实习生培养合作计划后,西交利物浦大学又与中国工商银行强强联手,共建校内实习基地。2011年12月13日下午,中国工商银行—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内实习基地揭牌仪式暨实习生现场招募会举行。

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苏州,是一所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大学,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管理服务。校内实习基地的成立将为该校学生提供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平台,同时该校相关金融学科的建设也将为工行的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支撑。

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每年将为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财会专业学生安排3~4次实习活动,地点为苏州大市范围内所有营业网店。首期实习培训将于2012年元月正式开始,提供的实习岗位有个人贷款助理、人民币和外币核算助理、对公信贷助理等,工作地点为园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朱春华说:“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创造性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为工行拓展海内外市场均创造了有利条件。希望同学们在工行实习期间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也希望西浦学生日后能成为工行的一员,我们合作起来为中国的金融业发展作出贡献。”

太原市救助管理站建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

2011年11月23日,太原市救助管理站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成立。今后,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将走进太原市救助管理站,运用专业理论和技巧,为流浪孩子们提供生活、居住、学习、娱乐方面的帮助。

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推动太原市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工作,并努力在此领域为全省提供借鉴和参考。“在救助站建立社工大学生实习基地,可以让工作人员与大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多层次多水平地开展社会工作。”太原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社工专业大学生将通过走访、交谈、辅导培训等途径开展亲子教育、文化教育等,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拓展空间,推动太原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发展。

四家广告企业成为苏州大学实习基地

去年,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与沧浪区内的世东传媒、华方传媒、金诚传媒以及互联印象科技有限公司这四家广告传媒企业,共同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首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140名大四学生将陆续进入这四家企业实习。实习后,企业与学生将根据双方的意愿进行自主就业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沧浪区人社局的相关政策,这些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能向区人社局申领570元/月的生活补贴费。另外凡是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能留下来正式被企业聘用的,企业的带教老师也可申请每月150元/月的教学补助费,为期一年。

据统计分析,到目前为止,沧浪区内广告企业数达437家,从业人员达3500余人,年广告营业额超过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随着辖区内广告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人才急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精、尖广告企业专业人才大量缺失,即便是普通策划、设计人才也相当难找。与此同时,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加上对用人企业收入与需求又不太了解,造成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局面,两者的矛盾日益扩大。广告企业实习基地给了学生一个直接进入市场接受检验和巩固所学的机会,也给了企业一个观察、判断学生能力的缓冲期。

上一篇:炫耀的近义词下一篇:教师基本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