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服务校企合作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精选8篇)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 篇1

今年上半年,我区成功举办了“百校百企”技能人才对接活动暨第32届长三角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洽谈会,组织120多家全国高职院校和156家重点企业来武进进行校企合作交流。

一是高瞻远瞩,搭建人才供需平台

武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现象,区政府出台了文件,安排了资金,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加强校企合作将有效缩小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促进企业更好地吸纳适用型人才的需要,这种校企人才培育的互动通道,不仅优化企业人才配置,也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二是紧贴时代,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的保证才能确保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此次洽谈会的成功举办,促使校企之间不断深化合作,一是可以招聘到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而学校会采用“有的放矢、量体裁衣”的教学手段,给企业培养他们紧缺人才和储备优秀的后备资源。二是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会大大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在学校期间就能了解到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这将极大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三是校企合作能在学生培养阶段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这样会有效减少员工的流动性,保

证人才的稳定性,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开拓进取,打造高校知名品牌

学校的发展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只有培养了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才能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就业率的上升将对高校的知名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一是学生能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二是能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三是能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四是能够让毕业生迅速掌握就业信息。

四是拼搏勇进,力挺武进超越期待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 篇2

应该说, 企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 企业发展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当下, 举国上下全面深化改革势头正酣, 各类企业都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攻坚期。企业不仅有需求, 而且很多需求还极迫切、很棘手。如何面对这些需求, 高职院校首先要有“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 帮助企业解除困局的动力才会更足, 影响企业经营发展中心任务的有效性才会更大, “主动”是最符合实际的态度、最有利于发展的态度。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曾是全国27所重点建设的高等工程专科院校之一, 过去半个多世纪, 学院始终与邮政企业荣辱与共。2003年时值中国邮政进入政企分开、分业经营等重大改革关键期, 学院即转制成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高职院校。在邮政集团紧锣密鼓进行全面转型升级、面临重大体制机制变革的新形势下, 是延续依附行业、从属企业的惯性, 做外围旁观者、单向受益者;还是积极融入企业改革大潮, 主动作为、有所作为甚至大有所为?学院选择了后者, 强化“立足邮政, 主动服务”思想, 推动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向“企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方式转变, 倡导教授们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 真正与企业打成一片, 真心实意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难。

“主动贴近企业—积极服务企业—全力支撑企业”“得到企业认同—获得企业信任—赢得企业依赖”, 学院近十年来历经这一漫长而曲折的思想转变、观念提升和实践过程, 实现了以“培养目标一致、教育资源共享、组织架构对接”为重要特征的校企深度融合, 并以“每年为每县邮政企业培养一名基层骨干人才”的目标任务为牵引, 持续开展重点面向基层和边远地区邮政网点的订单培养, 做到从招生到就业全程与邮政企业联手合作, 保持招生生源规模和毕业就业质量始终向好, 校企协同培育之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企业很满意、学校显活力、学生有盼头。

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 创业能力 “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合作培养流于形式。

一、现阶段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企业为了接受廉价劳动力,许多校企双方的合作比较盲目,学校对企业的品质不加评估,企业也从盈利的角度让实习生做一些简答重复性工作。学生做一些例如发传单、做临时促销、理货员等简单性工作,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

(二)校企双方师资力量不完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人才输入方式是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轮岗。教师参与营销一线,在涉及商业机密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营销方案上,企业是不允许企业无关人员介入。而参与教学的企业管理人员在授课中因为缺乏教学经验,企业兼课教师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三)学生就业观与校企合作的矛盾

校企合作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与生产,如果学生就业观与校企合作的目标相冲突,学生的毁约或跳槽行为会产生学校与企业间的信任危机,此时会从根本上动摇校企合作的根基,使校企合作出现危机。

二、确定市场营销专业以创业能力为重心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是要求既懂得营销技能,又强调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强的软技能性专业。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做到安居乐业、建功立业、自主创业。确定以创业能力为重心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营销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善推销、会策划、强素质、重发展的创业型营销高技术人才。

三、深化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优化教学体系,重点强调“创业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重素质、重创新的软技能性专业。就业岗位定位,不仅要体现在就业上,更体现在创业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充分重视营销类学生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创业活动向实战化方向发展,从基层干起,就业初安居乐业;“干一行爱一行”,在职业发展中建功立业;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可以开拓性的完成工作,争取做到自主创业。

(二)打破学科间课程壁垒,建立优质核心课程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软技能重素质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上应从市场实际出发, 打破学科间课程壁垒,把体现市场营销研究和应用的前沿新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形成专业能力的知识框架系统建立优质核心课程。例如,《商务谈判实训》课程借鉴现代企业非常流行的内训师管理模式,为学生量身订做了实战型的培训课程,以任务驱动设计学习情景指导教学,策划参加一场谈判,模拟开局、报价、磋商、让步、成交等整个谈判过程。

(三)建立校企双向兼职制度,建设兼职主导与专任辅助的师资队伍

(1)兼职主导与专任辅助,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请企业市场营销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发挥他们在学生实习实训中的指导作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让信息咨询公司的兼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技巧的培训;学生在校内专任教师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市场调查问卷。这种兼职教师做主讲、专任教师做辅助的教学形式,既能保证企业市场调查问卷的质量,又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做到企、校、生三赢状态。

(2)建立校企双向兼职制度,用制度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双向兼职,教师在企业兼职,有权利参与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有义务对企业的商业机密进行保护。在学校兼课的管理人员应学习教学理论与规律,对学生实施管理,与任课教师协商进行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四)工学结合,打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的、融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课程。分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专题讲座和毕业实习阶段。

(1)课程实训阶段

课程实训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教学形式上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转向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内容上,从单纯的传授专门知识转向以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从灌输式转向了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项目驱动式。

(2)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打破课程壁垒,针对就业岗位设置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创业设计策划》,围绕经营学习管理,通过对企业完整经营过程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使学员从单纯的职能专家提升为能够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经营型人才。

(3)专题讲座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开设以行业为基础的特色专业讲座,例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保险营销等专业系列讲座,以提高学生特定行业的岗位能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担任指导教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4)毕业实习

做好企业与学生的信息沟通,争取做到实习岗位就是就业岗位,推荐一些创业项目供学生选择。同时加强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管理,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引导学生创业活动向长期化、社会化、实战化方向发展。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 篇4

校企合作技术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利用好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大做强校企合作项目,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仅适用于学院技术服务类校企合作项目。其他合作项目按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技术服务项目的管理分工

第三条 科研处是我院科研项目管理职能部门。技术服务项目应当先向科研处申报立项,符合校企合作技术服务项目立项条件的应用研究项目由科研处负责推荐到校企业合作处立项实施。

第四条 校企合作处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技术服务项目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并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第五条 校企合作处负责技术服务项目立项初审、合同签订、项目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奖励申报的组织。

第六条 各系部负责本单位项目推荐、合同的技术审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的预验收或预鉴定、成果奖励申报的组织实施。第七条 项目负责人负责技术服务项目的申报、合同的履行、经费使用、项目结题与验收、成果鉴定、奖励申报的具体实施。

第三章 技术服务项目的立项管理

第八条 技术服务项目的立项条件:

(一)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二)项目符合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创建发展需要;

(三)项目应能体现出校企合作特色且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四)项目成果能转化产业运用,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六)项目技术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九条 代表学院承接校企合作项目的系部(含中心)应当先向科研处申报立项,并填写《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表》。符合校企合作技术服务项目立项条件的应用研究项目经科研处审核同意的,按《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服务项目立项申请表》逐项填写。

第十条 申请表由系部负责技术审查(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指标、研究方案、技术途径、研究进度、经费概算、人员组成等),审查后,与合作方签订合作协议书(合同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益、经费及知识产权归属等。第十一条

系部完成技术审查与签订合作协议书(合同书)后一并报校企合作处。由校企合作处进行总体审查并组织校企合作委员大会进行评审和投票表决。第十二条 凡经校企合作委员大会评审批准立项的技术服务合作项目,应按《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服务项目承诺书》的要求做出承诺。项目承诺书签订后,由校企合作处根据学院技术服务资金使用计划,分配各项目资金额度,报学院领导审批后,学院对申请立项项目行文批复。

第十三条

已经取得科研成果(含获得专利、已有成熟技术等),具有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价值,可直接推广应用,不需要进行科研立项的技术服务项目,直接向校企合作处申请立项。第十四条

技术服务项目合作协议(合同书)应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的主管校长签字确认,并由系部与校外合作单位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合同。凡未经学院和校企合作处审批而签订的技术服务项目协议(合同书),学院不予承认,不承担任何经济与法律责任。

第四章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的设立和项目组的组成

第十五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是学院为完成校企合作技术服务项目,由学院认定的项目责任人。项目负责人负责技术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自主权,对项目的完成负全部责任。第十六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的选用条件:

(一)自觉遵守国家、学院相关政策规定,事业心强,作风民主,具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师中有较高的威信;

(二)技术上有专长,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经验,能处理所负责项目涉及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三)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公关能力,能够根据研究计划合理使用技术力量,能够团结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起完成技术服务任务;

(四)对研究计划执行不力,无故拖延研究进度,工作无进展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校企合作处与学院商议后,有权更换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 第十五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应履行的职责:

(一)根据技术服务项目研究内容,自主遴选和确定项目组成员。项目组应做到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

(二)主持技术服务项目方案的论证,拟定项目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技术途径、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与学术研讨;

(三)负责子项目或子系统间的技术协调,组织领导科技人员进行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四)负责技术服务项目原始技术资料积累、各种技术研究报告的撰写与归档;

(五)按照管理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经费,协助计划财务处做好项目经费核算;

(六)按要求及时向学校和校企合作处或委托方报告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接受项目组成员的监督和校企合作处的检查;

(七)负责研究技术服务项目的验收、成果鉴定;

(八)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保护学院的知识产权,项目形成的成果需申请法律保护的,应及时办理相关的法律手续。严格控制和监督项目组成员将属于学院的技术成果以个人或校外合作单位的名义申请专利。

第十七条 技术服务项目组成员的职责:项目组成员应自觉服从项目负责人的指挥和领导,对项目负责人负责,按时保质完成自己的分工任务,并积极配合其他项目组成员一起完成技术服务项目。

第十八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变更:

(一)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均不得随意变动。

(二)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一般情况下不得变更。项目负责人如遇出国、调离学校或退休等原因确需变更的,经系部审核同意后报校企合作处审批,重新认定项目负责人,并办理工作移交。

(三)新立项目在立项当年不得变更项目负责人及成员。

第五章 技术服务项目的过程管理

第十九条 技术服务项目的过程管理是指从项目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合同书)直到项目完成验收或鉴定的整个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系部负责实施。跨系部项目由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负责、相关系部配合实施。

第二十条 系部负责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合同执行情况,组织年中检查和年终总结。系部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执行情况将作为该项目获得正常拨款与经费滚动支持的主要依据,并与系部进一步争取新上项目挂钩。

第二十一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对技术服务项目的合同履行和经费使用负全部责任。第二十二条 所有技术服务项目因完成合同内容而对外订立的委托加工、订购设备、采购材料的合同属原合同的关联合同,其签订视同于技术合同。

第二十三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收集整理试验数据、图像资料等,对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第二十四条 已经纳入学院校企合作的技术服务项目,中途不得任意变动。如因不可预见的客观原因,确需调整或改变计划,则需按相应规定办理报批手续,经校企合作处批准后方可改变。

第二十五条 对于不可抗拒原因导致无法完成的技术服务项目,学院可以在征得校企合作处或校企合作单位同意后终止,撤销该项目,并退回剩余项目经费。第二十六条 无故终止技术服务项目或因责任事故未完成项目合同的,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无故拖期技术服务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项目。

第二十七条 因主观原因或无正当理由造成所承担的技术服务项目拖期或撤消者,要追究项目负责人的经济与法律责任,剩余经费停止使用,同时进行财务审计,如若发生法律赔偿责任,应由项目负责人负担。

第二十八条 校企合作处在校企技术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权进行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项目合作协议(合同书)履行情况。

第六章 技术服务项目的结题与验收

第二十九条 技术服务项目应按合作协议(合同书)的要求按时完成,并办理结题与验收手续。因故不能按时结题与验收的应提交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及所需延长的时间,经校企合作处或项目合作单位同意后,方可延期结题或验收。第三十条 根据校企合作处或项目合作单位的要求,结题可以采取提交项目结题报告、项目验收或鉴定三种形式。

第三十一条 技术服务项目验收或鉴定程序:由项目组提出技术服务项目验收或鉴定申请,经项目所在系部审查后报校企合作处审批,审批通过后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实施项目的验收或鉴定。第三十二条 技术服务项目验收或鉴定所需的各种材料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校企合作处的具体要求负责准备。

第三十三条 参加项目验收或鉴定的人员应保守项目的技术秘密。

第三十四条 根据校企合作技术服务项目档案管理要求,技术服务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必须向校企合作处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项目申请书、项目建议书、开题论证报告;任务书、协议书、技术合同;进展报告;原始实验记录、典型实物、样品、照片录像资料、论文、技术文件、技术图纸;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经费决算报告;验收材料、鉴定材料等。没有完成资料归档的,校企合作处不受理项目的成果登记。

第三十五条 技术服务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验收或鉴定后,项目组应向校企合作处提交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结题或验收证明,并由校企合作处归档。

第七章 技术服务项目知识产权及项目文件的管理

第三十六条 校企合作处系学院技术服务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专利),均应署合作双方名称,系双方共同所有,并纳入校企合作处系管理范围。第三十七条 校企合作处负责承担所有技术服务项目文件的建档与归档。第三十八条 系部负责本系部承担项目文件的建档与归档。

第三十九条 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负责本人承担项目文件的建档与归档。

第八章 技术服务项目资金的管理及项目收益分配

第四十条 技术服务项目经费应转入学院财务指定帐户,并由学院财务处进行管理和监督。财务处按技术服务项目开设账户,专款专用。

第四十一条 技术服务项目需要学院资金资助的,项目合作方应先行把合作资金转入学院财务帐户,经费到校后,项目组提出经费上帐申请,经财务处和校企处审查通过后,由财务处上帐拨付资助款项。第四十二条 技术服务学院资助款项应分期拨付。首付预付款一般不得超过30%,一般应留足20%的余款待项目验收通过后再付。合作方提供的资金视具体情况由校企合作处及院领导审批后拨付。

第四十三条 技术服务项目学院资助额依下列依据进行资助:

(一)符合国家、地方经济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对学科和专业建设有重要贡献的,项目预期成果能为学院带来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其目标审请国家专利,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易转化推广的学院资助8-15万元。

(二)符合国家、地方经济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对学科和专业建设有重要贡献的,项目预期成果能为学院带来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其目标能在产业领域中达到技术、工艺创新的,项目成果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学院资助5-8万元。

(三)对教师在基础和应用领域开展专题研究,和企业开展联合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的项目,其目标能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学院资助2-5万元。

第四十四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如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学院将予以通报批评或暂停经费使用,情节严重的终止项目;如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纪行为,将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按照财经法规和本办法审批使用项目经费,及时办理技术服务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技术服务项目成果转让和成果评估入股一次性转让收益中,纯收益的80%作为项目组成员和在该科技成果推广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的奖酬金,奖酬金具体分配由项目负责人决定;10%分配到相关系部;其余10%归学校。特殊约定的除外。

同一科技成果可多次转让。多次转让纯收益中,项目组奖酬比例从初次80%比例开始按10%/次递减。递减比例的部分归学校所有。

第四十七条 技术服务项目成果在转让时可作价入股注册企业,产品应印有“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监制”。学校所得股份的70%用于奖励完成该成果的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和在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具体分配由项目组负责人决定;10%股份分配到相关系部;其余20%股份归学校。

第四十八条 学院校企合作处为全院技术服务项目及经费的管理与统计归口部门。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实施及修改须经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通过,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 篇5

陈卫莉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管理学院,重庆400052)

校企合作 篇6

为进一步扩充公司的人才队伍,经与张家港职教中心商量,于6月份去该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并与职教中心签订了一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议书。6月23日,招收的部分实习生来我公司报道,即将在我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涯。当天由黄健总经理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公司的概况,并组织学生们参加各个车间以及二个快修门店,让他们能尽快了解公司的整体运作。

这次招实习生是我们与职教中心的联动,采取定向选拔、招聘优秀学生、培养企业后备力量设想的一次实践摸索活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挑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跟踪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这是金港维修为解决人才短缺所采取的一个积极的步骤。

服务外包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 篇7

关于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服务外包的理论思想可溯及科斯和威廉姆森,分析途径沿着交易成本—采购—外包的脉络不断发展。Ronald Harry Coase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的,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则由层级关系中的权威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由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企业内部化的成本的均衡点决定。在传统交易成本理论中,认为交易之所以发生在于选择了交易成本最小的交易结构来匹配完成。企业内交易和市场交易都是交易结构,不同的交易成本选择不同的交易结构。而Oliver Eaton Williamson(1985)则进一步指出,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低时,无论从规模经济还是从治理成本上看,都是市场采购更为有利。其涉及的外包思想就是所谓的“效率边界”问题。

格鲁斯曼、赫尔普曼(2001、2002)则在交易成本和财产权利基础上,将所分析问题的中心从采购转向产品的外包,但主要集中于实物产品方面,他们认为外包的原因有三:寻求专业的合作伙伴以满足部分生产要求;为便利潜在的供应商因为自身的特别要求而定制产品;对于不确定的契约环境下发展特殊投资关系的必要。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外包存在可能性的问题,其要点集中于技能的专业化和外包的当地化等方面。

林毅夫等(2005)以需求不确定性为切入点建立了外包存在性与否情况下的最优资本投资模型,为外包生产行为提出相应解释。该文认为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外包行为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而且,在存在外包可能性的情况下,生产品牌产品的垄断厂商可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还有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都从各自的视角解释了服务外包产生的原因。这些理论无一例外都强调了服务外包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意义。

二、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在哪里?如何去寻找准确的切入点?我们应该顺着校企双方利益的交集去寻找。学校是人才培养和对外输送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这种产品,尽管有其复杂性,但总的来讲应该质量合格,满足用户需要,需要合理的培养工艺,即我们所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学校的利益点在于提高培养质量,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利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来改进培养工艺,这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学校之所以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其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此。

对于企业而言,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要到达这个目标,企业需要明确的战略、核心的竞争力、良好的经营管理、开展业务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等等。尽管在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除了少数行业外,大部分行业的企业不太愿意花费自己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市场的瞬息万变也使得他们不愿等待、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哪怕是有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如此。这也是企业普遍对校企合作反应冷淡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利益点、关注点永远在创造价值和效益上,在于经济利益上。

表面上来看,校企双方的利益点似乎没有交集,一个在于人才培养,一个在于经济利益,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可以将双方的利益点加以延伸。企业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事实上,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因素非常多。首先,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企业会有扩大规模的冲动,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但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交易成本会增加,出现内部规模不经济,超过企业应有的边界,这时就需要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需要服务外包这种商业模式。其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壮大,企业需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作为杀手锏,而这种独特优势Prahalad和Ha Mel(1990)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Kruger和Homp(1997)则进一步把企业资源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资源、外包资源、市场资源,核心资源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其他资源可以从外部获得。迈克尔·波特甚至提出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但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试图从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取得优势,需要承担过大的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不经济的。所以,企业必须在价值链的某些擅长的环节上保持竞争优势,而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第三方。

由此看来,企业天然存在着业务外包的需求,只要院校找准企业的这种需求,结合自己的竞争优势,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必然是水到渠成。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服务外包模式

服务外包业务模式较多,如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部分业务外包模式、整体业务外包、综合业务外包模式。很难说哪种业务模式最优,唯一能肯定的是适应双方需要的,就是最合适的,而这主要取决于发包方的价值链的薄弱环节和接包方的专业背景。

校企合作的服务外包大致上可以按照企业的业务领域和院校专业优势,选择合适的模式。一般而言,信息技术业务和专业更适合ITO外包模式,包括低端的软件产品支持与维护SMS、高端的软件专业服务SPS如IT咨询、开发与集成、培训教育、管理服务等。BPO模式更适合商科专业和企业,其内容涉及客户交互服务、后勤处理服务、财务会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服务等。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外实训基地型,二是引企入校型。校外基地的实训比较直接,但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参与度低、效果差异大、难以控制,难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且合作的一方———企业几乎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引企入校模式则由于企业实际受益少、投入产出比低等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难有回报,合作意愿不大。总的来讲,两种模式的合作效果都不理想。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走新的路子,开展服务外包。其典型业务运作模式为:校内基地设立若干外包业务工作室或业务团队,面向区域内意向企业承接其服务外包业务。在签订服务合同的基础上,利用基地现有条件,借助有关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工学结合,帮助企业完成某些工作流程或生产开发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双赢的校企合作。

四、服务外包式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校方的成本与收益

1.成本。院校开展服务外包,起码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需要投入接包必备的资源。这些投入都应该计入成本。第一,接包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开展服务外包,需要一个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承担着教学任务,又承担着理论实践相结合、实现产学合作、技能培养的任务,是一个天然的外包基地。但基地建设需要必要的软硬件投入,特别是接包基地可能还需要具备更高的要求和条件,比如一定程度的独立法人地位、资本金投入、开展业务必备的办公条件、专兼结合的专业团队等。第二,接包团队建设。作为接包方,校方需要有相对专业的团队来对外承接业务。院校虽然规模庞大,专业人才众多,但开展服务外包的承接工作需要的却并不是理论上的、松散型人才队伍,它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服务外包商的组织架构来进行专业化接包团队建设。尤其是接包核心团队需要保持稳定、专业、高效,非核心队伍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保持流动性。第三,运营维护费用。接包工作一旦展开,必然签订正式的外包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实施项目管理,与发包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并随时接受发包方的监督、协调,直到项目交付,合同结束,整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维护费用投入。

2.收益。第一,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外包业务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实际上是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也是院校最为看重的收益。在基于外包的生产性实训中,工作任务变成了现实的生产任务。订单的签订和履行数量、利润率、服务质量、工作差错率等,均构成考核指标体系。生产中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这也是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考核客观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锻炼师资队伍。作为校企合作开展服务外包的接包方,院校的核心专业团队必然是以教师为主体。高校教师一般有较为深厚的专业背景,但大多数却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与发包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合作,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在完成外包项目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得到其他培训方式所无法取得的锻炼效果。第三,实现五个对接。基于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在每种程度上构成了校企利益共同体。发包企业会全程对项目进行联系、指导、监控,以确保交付成果符合企业的需要,这就使得企业必然全程参与到院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来,从而真正自发的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这五个对接不会有水分,是真正的无缝对接。第四,获得一定利润。尽管院校并不是以接包项目盈利为目的,但外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最终交付,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盈利。

(二)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1.成本。第一,放弃可能的业务成长潜力。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往往会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价值链,即在设计、生产、销售、发货、售后服务、人/事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过程中均开展活动,创造价值,以整条价值链参与市场竞争。当然,这不太现实。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第三方可以有效提高效率。而外包的结果就可能使得企业在这些环节彻底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外部依赖,从而不太可能在这些环节获得改善、甚至成长为新的竞争优势。第二,让渡一定的利润。企业业务外包,必然伴随着这些业务相关的利益和价值让渡。有时不仅要出让企业自营时在这些领域所产生的价值和利润,甚至会因为获得了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好的技术、更高的效率,而需要支付大于自营所产生的利润作对价,即体现为外包成本大于自营的情况。但无论如何,这种利润让渡一定是值得的,否则就会失去服务外包的价值。第三,技术外溢。企业作为发包方,往往基于效率或成本考量,重新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通过前向或后向产业关联形成技术外溢效应。特别是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的企业,表现更加明显,带动了成业结构升级,也培养了竞争对手。第四,泄露部分商业数据。服务外包需要校企双方进行充分的业务沟通和交流,以便接包方充分了解发包方的需求。这必然使得企业的技术、知识、经验、技能、经营数据,甚至商业秘密都会有所泄露。

2.收益。外包业务对于发包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巨大收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约成本。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对资源的需求往往无止境。企业追求大而全,涉足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并力求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且,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服务外包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在非核心业务领域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会借助服务外包商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降低运营成本。第二,精简组织规模。在当前组织机构普遍扁平化的趋势下,规模大的企业,在管理上的决策和沟通相对更加困难,效率会有所降低。服务外包后企业相应的业务部门会剥离或裁减,使得组织规模得到精简,管理和沟通更加便利,反而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三,获取较高的外部专长,提高效率。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充分利用院校的专业知识、技能、人员,获取内部难以开发或者成本过高的互补性资源。院校拥有的专业团队可以业务联系和监督,保证项目完成和质量和效率。第四,强化核心竞争力。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巩固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这往往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服务外包后,企业就可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实现重点支持,走专业化的道路,赢得长期核心竞争力。第五,降低业务风险。服务外包在将业务外包出去的同时,也将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分散化了,从而使得自己的业务风险有所降低。比如,资源投入风险,劳资纠纷风险、专业程度不够引发的机会成本、业务流失风险等等。这些风险都因为业务外包而由院校分担了。

五、服务外包校企合作风险控制

校企合作开展服务外包,与国内外在岸外包、离岸外包业务一样,本身具有复杂性。此外,由于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外包业务中缺乏成熟的模式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外包企业对潜在的风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服务外包领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一)服务外包校企合作风险的种类

1.隐性成本。对于服务外包,除了显性成本以外,往往还存在众多隐形成本,主要包括双方能力和信用评估、合约管理、安全强化、沟通协调、商务旅行等成本。这些隐形成本往往在合同签署前难以预料,无法做出准确的核算,甚至被忽视。在实际外包业务过程中,甚至会抵消外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隐形成本对双方来讲或多或少都存在。比如,校方合约管理经验不足引发的成本大幅上升,学生经验不足引发的潜在损失,沟通协调不够引发的返工;发包企业对服务商的评估成本、项目监督成本等。

2.财务风险。服务外包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指财务状况不佳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支付风险、破产风险。财务风险对于双方来讲,同样不可小视。

3.业务风险。业务风险主要指外包业务过程中管理失控的风险。院校作为服务提供商在业务中由于能力不足,可能出现无法把握驾驭业务发展方向,或业务活动与发包方的目标出现偏差,发包企业监管控制不力、协调不力,导致外包业务遭遇停摆、退包。

4.泄密风险。由于外包业务中外包的是企业价值链的某个(些)环节,为达到目标,需要将一些数据、商业秘密与校方实现共享,由于校方学生的流动性,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客户资料、利润状况等信息泄密,给发包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从而给校企合作带来严重影响。

(二)风险管理措施

1.防范于未然,签订严密的合同。合同是外包业务中的基石,双方都应严格遵守。因而合同签订要明确细致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包括外包服务范围、绩效考核指标、违约责任、争议和索赔处理、合同的终止等内容。往往合同内容越具体细致,产生纠纷的可能性越小。最好明确各项隐形费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2.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外包合同执行中需要双方相互监督,特别是发包方应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包方对院校的监督主要包括服务质量监督、项目进度监督、成本监督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监督要贯穿始终,分阶段实施审核,不放过一些关键的细节,一旦出现偏差便及时予以纠正。院校对发包企业同样应予以适当监督,其监督范围主要涉及企业的合同执行情况、企业的信息传递、沟通协调、指令是否明确,是否符合业务需要等。

3.加强信息传递,防止信息不对称。服务外包工作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外部化的一种形式,归根结底属于企业整个流程的一部分,是企业价值链的部分环节,理所当然需要合作伙伴之间紧密配合、共同合作,才能保证整条价值链的统一性。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强化信息传递,防止出现信息不对称就成了顺利合作的必要条件。甚至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沟通策略、沟通桥梁、沟通机制。

摘要:以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点在于找到双赢的合作切入点,应该顺着校企双方利益的交集去寻找。出于企业的边界和交易成本考虑,企业必须在价值链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第三方。以此为契机提出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是服务外包模式,并分析基于服务外包校企合作模式中双方的成本与收益,以及这种模式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为校企深度合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 篇8

摘 要: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信息技术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通过构建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以及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助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22-03

一、引言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体系初具规模,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事务管理、公共服务、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欠缺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着眼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生活方面的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的多,信息技术应用于校企间的项目少。校企间的供需信息不能满足需求,企业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高,企业资源为教学利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2)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实习单位的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大,监控不到位,实习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3)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对企业工作过程、操作流程等真实现场不能进行随时观摩和学习,企业兼职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坚持应用导向,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机制创新,务求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3]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校企合作工作中并构建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对教育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很有必要也十分迫切。

二、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

通过分析高职办学和高职教育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以及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四个部份组成。框架如图1所示。

1.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高职院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提高实习质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习指导与质量监控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手段。

顶岗实习涉及学生实习、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三个方面,针对学生实习分散、难以统一管理等问题,通过构建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一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保持联系,不脱离监管;二是指导教师能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三是能为指导教师开展指导和进行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四是能为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提供科学的依据。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包括顶岗实习指导与交流平台和顶岗实习网上巡查平台。

2.顶岗实习指导与交流平台

平台的构建要使得从教室到工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企业,处处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4]通过顶岗实习指导与交流平台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在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企业参与等方面实现了顶岗实习的“全程式”指导,解决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的过程管理难、质量监控难、安全掌握难、成果评价难、资料积累难等问题。平台包含以下几个模块:基础数据构建模块、信息发布与响应模块、过程指导与汇报模块、校企共管与考核模块、资料汇总与输出模块、毕业设计与优秀成果库模块、信息统计与查询模块等。

3.顶岗实习网上巡查平台

顶岗实习网上巡查平台旨在监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是校内教学管理的延伸。网上巡查平台分学校级、实习室级两级,实习室包含校内基地的实习室和校外企业的实习室。教学管理部门有权对各个实习室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相应权限,并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查看、管理各个实习室。平台功能包括:实时监控和历史图像的检索与回放、前端硬盘存储和RAID双重数据同步备份、云台控制、跨级管理、远程控制、报警联动、录像后期处理、系统安全等功能。平台要支持环通输出和HDMI输出,支持eSATA接口和MPEG-4视频编码,支持IP、UDP、RTP、RTCP、SIP 等网络协议,支持智能IP端口映射技术,支持多种录像模式。系统拓扑图如图2所示。

4.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

在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被当作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5]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是利用互联网络在“学校——企业”之间建立的一个视频互动学习平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相关产品、生产工艺、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现场、学生——企业技术人员——老师之间的距离,实现跨地域、交互式、实景式的学习与交流。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拓扑图如图3所示。

通过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一是实现课堂教学现场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场景实时双向传输,使企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融入教学,可借助视频特技效果,重点展示实际生产环节的局部细节和关键过程。二是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多方双向视音频的教学、咨询和指导,实现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共享课堂”,破解兼职教师授课的时空障碍,实现相关课程的联合教学,以及实现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之间的技术探讨、设备诊断等远程服务。三是可同步录制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的传输和辐射作用,实现兼职教师的远程教育。

5.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

校企合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学校与企业间合作信息不匹配导致合作机会的错失、合作实力不对称导致合作程度无法深入、合作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合作主体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制约了合作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提升校企关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有一个互通交换的平台。

校企合作工作涉及社会多方主体以及校内各个层面,各自的校企合作信息需求特征很大,为了增强学校区域辐射能力,有效链接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实现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立体式、网络化的校企合作平台,切实地推进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引导校企合作从外围向核心推进。

采用动态联盟模式,构建基于动态联盟技术的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将动态联盟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和行政管理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动态联盟技术在互动性和优势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拓展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有效推进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各方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高政府、学校、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科技活动、教学改革及人员互培互聘互管等方面的结合度和互动性;提升学校的开放办学能力和校企合作工作多方主体的信息集成与快速响应能力。

endprint

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主要模块有:人才培养和需求模块、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块、技能培训和鉴定模块、教学改革动态模块、高级人才资源库、实训基地建设模块、创业创新孵化园等。

6.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

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包括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和校企合作机制。

(1)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跨地域、跨不同单位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研究并不断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的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需要。

(2)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共建互建实验室等常规的校企合作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探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共享课堂”以及通过学生实习质量监控平台进行实习质量监控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三、展望与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将信息技术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管理手段更加先进有效;学校主导,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趋完善,学校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更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1)以信息技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完善

校企合作中融合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助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全程式、多方位监控实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

平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加强了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与质量监控。

(3)资源更加丰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需求更加吻合

视频互动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现场、学生—企业技术人员—老师之间的距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需求更加吻合,培养的职业技能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4)合作程度更高,学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更强

学校主导,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趋完善,功能更加强大,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活动、教学改革及人员互培互聘互管等方面与企业之间的结合度更加密切,互动性更高,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更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总之,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精神,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而构建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切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高职教育的需求,有特色和创新之处,具有较高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7).

[2]周济.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讲话,津.2005,8.

[3]杜占元.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2,9.

[4]周铭,王建军. “全程式”实践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管理探索[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5]赵国栋等.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12.

(编辑:杨馥红)

endprint

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主要模块有:人才培养和需求模块、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块、技能培训和鉴定模块、教学改革动态模块、高级人才资源库、实训基地建设模块、创业创新孵化园等。

6.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

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包括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和校企合作机制。

(1)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跨地域、跨不同单位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研究并不断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的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需要。

(2)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共建互建实验室等常规的校企合作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探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共享课堂”以及通过学生实习质量监控平台进行实习质量监控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三、展望与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将信息技术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管理手段更加先进有效;学校主导,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趋完善,学校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更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1)以信息技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完善

校企合作中融合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助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全程式、多方位监控实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

平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加强了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与质量监控。

(3)资源更加丰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需求更加吻合

视频互动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现场、学生—企业技术人员—老师之间的距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需求更加吻合,培养的职业技能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4)合作程度更高,学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更强

学校主导,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趋完善,功能更加强大,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活动、教学改革及人员互培互聘互管等方面与企业之间的结合度更加密切,互动性更高,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更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总之,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精神,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而构建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切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高职教育的需求,有特色和创新之处,具有较高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7).

[2]周济.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讲话,津.2005,8.

[3]杜占元.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2,9.

[4]周铭,王建军. “全程式”实践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管理探索[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5]赵国栋等.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12.

(编辑:杨馥红)

endprint

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主要模块有:人才培养和需求模块、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块、技能培训和鉴定模块、教学改革动态模块、高级人才资源库、实训基地建设模块、创业创新孵化园等。

6.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

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包括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和校企合作机制。

(1)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机制。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跨地域、跨不同单位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研究并不断完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的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校园建设与运维需要。

(2)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共建互建实验室等常规的校企合作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探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共享课堂”以及通过学生实习质量监控平台进行实习质量监控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三、展望与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将信息技术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管理手段更加先进有效;学校主导,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趋完善,学校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更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1)以信息技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完善

校企合作中融合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助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全程式、多方位监控实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

平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加强了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与质量监控。

(3)资源更加丰富,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需求更加吻合

视频互动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现场、学生—企业技术人员—老师之间的距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需求更加吻合,培养的职业技能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4)合作程度更高,学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更强

学校主导,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平台更趋完善,功能更加强大,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活动、教学改革及人员互培互聘互管等方面与企业之间的结合度更加密切,互动性更高,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更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总之,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精神,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而构建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切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高职教育的需求,有特色和创新之处,具有较高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7).

[2]周济.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讲话,津.2005,8.

[3]杜占元.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2,9.

[4]周铭,王建军. “全程式”实践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管理探索[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5]赵国栋等.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12.

(编辑:杨馥红)

上一篇:办理社保卡委托书下一篇:建档立卡学生帮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