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现状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企合作现状(精选8篇)

校企合作现状 篇1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合作力度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签订协议的企业规模不大,很难满足对口就业的需要;二是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一方面高职生刚刚走向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一方面,企业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热心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三是双方互动不够。学校没有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企业也没有深入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

2、部分专业难于找到合作企业。从分院学生分布情况看,计算机、财会、石化类专业学生几乎占据全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这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看,有近40%的学生难以在对口岗位就业,即使是在对口的岗位就业,也很难成批量安排在一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或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化整为零,寻找实习(就业)单位。因此,这类合作的企业难以寻找。

3、校企合作是“一头热”。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发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进行适应性实习,一般企业不乐意,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

4、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专业课教师平均每周达18节以上,加上暑期忙于招生工作,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因此,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二个月”的规定要求。

三、几点思考

从我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国家、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1、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用工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就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3、要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鼓励下属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校企合作现状 篇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传授实践经验为主的实践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企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这种模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企业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高职院校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形成委托培养契约关系。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通过“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能够很好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2.“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这种模式的实施主要解决实际岗位实践的问题,也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实习。

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推行“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且加强操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无须“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4.“校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厂一体化”实质是指校办工厂,校办工厂可根据专业的教学要求组织生产实训,使学生能在校办工厂的生产中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以提升动手的能力。创办“校厂一体化”模式,实现车间即是实训室,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学徒,实习即是生产,作品即是产品的有效融通。以实际生产项目为驱动,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采取依托校内企业、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校厂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

5.“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校企联手专业建设是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订、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三、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失衡。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联动不足,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和互动,但现实却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主动和热情不足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阻碍。

2. 经济投入产出成效不高。

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获得利润是保证企业生存下去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经济动力作用,指望企业主动承担教育责任,是不现实的。而当前“校企合作”中恰恰存在着经济动力不足、效益产出不高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是优惠政策少。虽然政府一再倡导和鼓励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并没有太多优惠政策,仅仅是在税收方面给予较少的减免,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法真正提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兴趣。二是资金投入大。职业教育投入高,见效慢,尤其是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加上当前劳动力相对过剩、供过于求及人才流动频繁,即使是大型企业也不愿意拿出巨资参与职业教育,更谈不上推动原本就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参与。

3. 技术研发合作裹足不前。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而高职院校拥有多学科综合、技术集群、技术研发等专业优势,因此,双方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不仅利于互补,更能实现共赢,这应当成为“校企合作”中企业最为重视的需求所在,也是“校企合作”深层次的粘合力和源动力。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职业教育的长期孱弱,社会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多数高职院校技术研发经费捉襟见肘,科研实力不够雄厚,科研环境也不够优越,特别是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开发等科研工作停滞不前,无法通过服务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进而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在技术层面上支持企业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的建议

1.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从外部着手,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从内部着手,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外部力量对校企合作的促进,可以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学校方面,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政府层面,政府应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进行奖励,比如采取减免部分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应该从企业内部着手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企业对自身的定位,由原来的纯营利性组织,逐渐转化为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营利性组织。提高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 主动保障企业经济利益。

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 篇3

现状:职教集团内校企深度合作面临多重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有73%的企业和67%的高职院校在回答“校企合作的目的”时,分别给出了“物色满意的员工”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答案,这说明职教集团内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合作动力。校企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了合作意向,在接受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兼职教师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集团内没有形成有效合作机制、合作各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职教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需求还没有真正实现吻合,集团的强大合力并没有得到体现。

校企深度合作面临政府“政策缺失”障碍 一般而言,职教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与其成员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集团本身的调控能力、办学自主权、运作资金等都非常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政府指导和协调,为职教集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调研情况来看,8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虽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由于没有建立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和有效机制,缺乏配套的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岗前培训、劳动力准入制度方面没有制定相应政策规范等,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权利不明确,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约束力和驱动力。

校企深度合作面临企业“观念倦怠”障碍 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除外部因素外,自身也存在观念认识问题。

追求现实利益的观念、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抑制了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动力。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讲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利和利润,企业因参与人才培养造成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60%的企业认为,由于目前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疏于管理,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增加安全管理风险。而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供大于求的高峰期,对于短期内难有回报的校企合作教育,部分企业往往将其视为额外负担而怠于参与。

校企深度合作面临院校“能力缺陷”障碍 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利用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供技术服务。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只有17%的企业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职业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缺乏研究和解决能力,难以形成合作优势。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要求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安排技术骨干承担教学任务、接受学生实习和就业等。这导致64%的企业认为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对院校的贡献大于院校对企业的贡献”,从而对这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合作毫无动力。

对策:创新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的途径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从资源有效聚集与利用的角度看,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校企深度合作机制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因素,实现互惠共赢。

构建“政府政策的外部驱动机制”,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驱动力

政府应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体系,辅以专项基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等财政手段,以解决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政府有力政策支持的问题。

通过政府立法明确校企合作的企业社会责任。 政府应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企业要履行法律义务,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按协议实施合作培养计划,政府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对绩效好的企业予以奖励,以有效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

设立政府基金,建立校企合作经费保障机制。 各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置集团專项经费和项目建设经费,为集团建设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财政支持;积极协助集团开辟或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出台鼓励社会捐资支持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设立职教集团化办学发展基金。

政府通过基金投入,与职教集团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约束职教集团按照合同规定完成服务数量和保证质量。或在时机成熟时引入职业教育入股(或奖励)等,逐步形成与职教集团间的利益交换方式。

构建“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动力

第一,集团要引导企业充分认可、主动依靠和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的模式,从短期订单、零碎订单向长期订单、系统订单过渡。第二,职教集团要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造条件,使得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第三,职教集团为实现校企互动的产、学、研结合开辟通道,针对企业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发挥积极作用。第四,促进企业与学校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除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协同配置实习条件和人员交流外,校企双方可以向更广的交换领域和交换项目上延伸,并完善相关的交换支付手段,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发展。

构建“集团主导的调控保障机制”,增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凝聚力

重点设立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强集团成员合作凝聚力。

构建集团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理事会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集团理事会的主导作用,统筹集团内院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发挥集团理事会的组织、资源调控和管理优势,寻找成员间利益和兴趣的重合点,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建立一整套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校企合作。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聘任管理办法》等,从不同角度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再次,在集团内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地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保护和激发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指导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构建集团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在集团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下,成立相关委员会,实行扁平化管理和有限垂直分权。一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产业调整和升级带来的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与数量的变化,合理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及市场对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以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是成立创业就业工作委员会,制定具体的创业就业实施方案,搭建创业就业载体,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推进创业就业素质教育项目建设。三是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委员会,建立集团共享的人才资源库,聚集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四是成立技术服务工作委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咨询等工作,为企业开发继续教育项目和课程等。

校企合作现状 篇4

作者:苏海亚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10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存在着合作稳定性差、合作层次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推出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阐述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证明其不失为一种建立校企深层次和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 课程改革 基地建设

推进区域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合作层次不高、产学脱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创设的―66670‖校企联盟合作模式,打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开启了校企合作的破冰之旅。

所谓―66670‖校企合作联盟,是指以政府为统筹协调,由6所职业学校、6个工业功能区、6个行业协会和70多家企业本着平等的原则而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联合体。它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校企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点对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双向合作、系统―面对面‖合作的转变,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66670‖拓宽了合作渠道,使得校企合作在合作平台、合作途径和合作目标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一、合作平台:变―点对点‖为―面对面‖

以往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合作,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或学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合作比较松散。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笔者学校努力探索新的众力―合作‖模式——多所职校的联盟、政府力量的支持、多个功能区和多家行业协会的加入、70多家核心企业参与,形成了―面对面‖的合作模式。

―66670‖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促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既不会因某个学校没有某专业学生而导致合作无法开展,也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倒闭而致使合作关系的终结。同时,校企合作为双方或多方联动,达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联盟成员单位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从单一的校企合作变成校–企、校–校、企–企、校–企–校、企–校–企合作,拓宽了合作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合作途径:变―单通道‖为―多通道‖

―66670‖校企合作的途径,也由原来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单通道‖变成了学校与企业在多方面紧密联系合作的 ―多通道‖。

龙源期刊网 http:// 1.聘请企业专家,共商发展大计

联盟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关学校大局的事项进行研讨,对专业设置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企业领导和专家对学校招生计划和专业布局、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实训工场、培养师资队伍、考核学生技能、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组织联盟成员,开展职前培训

自联盟成立以来,学校多次邀请成员单位来校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多个功能区领导、多家行业协会专家、多位企业老总和技术骨干莅临学校,给学生带来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从业要求等信息,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就业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

争力。

3.设立企业奖学金,参与学生培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单位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学生评价与考核,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科学。如海宁德俊织染有限公司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设立―德俊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毕业生;海宁雄风广告有限公司设立―雄风奖学金‖,每年奖励园林绿化和工艺美术专业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海宁中国经编园区也设立―经编园奖学金‖,奖励经编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奖学金的设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4.引进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合作联盟,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当中。比如,联盟单位海宁市技工学校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仿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借鉴和模仿企业,将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成立―班级公司‖,并冠以―企业‖名称,每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内容,并浓缩为企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5.深入企业车间,实现校企对接

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的讲话中指出,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

龙源期刊网 http:// 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合。教师、学生深入企业是进行有效对接的途径。

6.开展信息互通,畅通供需网络

作为联盟副理事单位之一的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其网站上专门设置链接,发布联盟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并及时提供用工信息,积极组织招聘单位来职业学校现场招聘,基本保证了每年两场专场招聘会。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会,建立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供需网络,有效畅通了双方的供求信息。

三、合作目标:变―强知‖为―强用‖

所谓的三用即―够用‖―能用‖和―会用‖,―够用‖可以解决课程体系标准问题,―能用‖可以解决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会用‖可以解决学生技能评价问题。为更好地实践校企合作,达到社会、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1.以―够用‖为标准,改革专业建设,重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最需要的是技能的―好人‖,因此,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应以企业用人的标准为准则,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上,学校应根据企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在专业性课程设置上,以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需要为标准,以课程设置―够用‖为原则,强化专业技能课,重组以核心能力为框架的横向技能模块体系。在文化课设置上,学校针对企业对学生素养的需求,以培养企业―够用‖知识为原则,取消高

二、高三就业班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开设书法、应用文写作、口才、实用英语、礼仪、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着力培养 ―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六大职业素养。2.以―能用‖为标准,改革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我们努力摆脱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改革课程标准。比如在了解到目前英语教学中―学生无兴趣‖―企业用不上‖的现状后,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能力出发,改革现行英语课程,制订了《实用英语》课程标准。标准以能力为本位,重口语交际能力,轻语法、词汇知识,从学生生活场景出发,以任务为引领,结合海宁本土经济、文化特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

以往,中职学校在选用教材时,注重内容的体系性,忽视职业教育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到的不会做,该学的学不到。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能力普遍低于普高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生的这一状况,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以―能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发素养类和专业类校本教材,删减以往教材中繁杂难懂的内容,让学生用―能用‖的知识达到―会用‖的目的。

3.以―会用‖为标准,改革培养模式,重视基地建设,转变评价机制

(1)教学模式:变―重理论‖为―重实操‖。根据―会用‖原则和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学校在遵循职业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到总教学时间的60%以上,并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切实加强技能课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经历三次实训、实习:教学见习,参观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感性认识;教学实习,进行技能操作和仿真实训,用实训、实践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巩固完善理论体系;毕业实习,到合作企业下车间顶岗实习,重在综合能力的运用,对几年来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检验与考核,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前最后一次检验审视自己。

(2)基地建设:变―学校单方‖为―校企共建‖。职业教育作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因职业劳动中的知识与技能存在较大的隐性成分,必须依靠实际的动手参与才能掌握。因此,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和实训工场的依赖性特别大。但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加上近两年招生规模的扩大,仅靠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

校企合作联盟成立以来,联盟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场地,变基地建设从原来的―学校单方‖为―校企共建‖,极大地解决了学生见习、实习等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评价机制:变―学校一方‖为―社会、企业和学校多方‖。以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重视书面考核,而忽视技能和素养考核,因而学校评价产生的好学生往往不是企业所需的好员工。校企合作联盟建立后,考核主体由学校变为学校和企业,考核内容由专业知识考核变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考核方式由单一的书面考核变为书面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近年来,随着考核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进,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多年的实践证明,―66670‖校企合作联盟的确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多赢的合作效果。我们将继续进行实践和研究,进一步解决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深化发展、机制稳定以及体系完善等问题,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有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的一条新路子。

校企合作现状 篇5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我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针对“卓越计划”的几个关键环节,提出了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等改革措施。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校企联合、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071-0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中,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此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学校把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在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决定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为学校“卓越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员,我们参与了“卓越计划”制订的全过程,下面就我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做以简要总结。

一、“卓越计划”是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教改项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我院将学生的大学学习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行“3+l”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1年。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我院的“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项目目前主要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推进计划的实施。

1.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2.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一批高新企业作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排学生在这些企业学习一年,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的开发,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流程、设备的运行维护等职业技能;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强化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和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和考核制度

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项目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教师晋升时要求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4.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以及到海外企业实习,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5.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教育部与我国工程院联合制定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各高校在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各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优势,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国家也应按照这些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改革举措

湖南工程学院将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确定以学校传统优势、省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首批试点专业。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了该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组织、指导与管理。我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有: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明确我校此次教学改革应以学校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与优势及行业和社会的影响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的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教育和行业、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湖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优势,制定了湖南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如工科学生的培养标准为:

1)要有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物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管理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初步的相关工程技术能力。2)要有本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现场工作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和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3)要有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项目的参与能力。4)要有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工程文件编纂能力、熟练的电子及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改革了以前的在校学习方式,实行了“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前3年在校内学习,最后l学年在企业学习。在校内学习阶段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组优化了教学内容,建立了以能力系统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

其次,强化“工程应用”,注重开设能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构建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的“三层次”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学习阶段主要采取“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多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同时,以项目贯穿于一年的学习中,在第七学期设置项目设计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接受项目设计初步能力的训练,获得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课题来自工程项目的实际,学生在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并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评定成绩。

4.优化教学内容

在校内培养方案中,试点专业根据行业对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与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有关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加与工程相关的课程。以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其特点是:

1)强化“工程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没置了电机、电器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电机方向课程模块,开设电机设计、电机控制、微特电机、电机制造工艺学;电器方向课程模块,开设了高压电器、低压电器、电器智能化原理与应用、电器制造工艺学。此种模式强化了电机、电器制造技术及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了电机电器行业对人才的要求。2)注重开设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5个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它们分别为:管理知识模块、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模块、测控技术模块、工程设计软件模块和电机电器高级工程知识模块。通过这些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水平以及设计和创新能力。3)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这“三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基本技能层,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课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基本的实践技能;在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能力层,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企业项目研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创新实践综合能力。

5.精心设置企业学习阶段的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

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是决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明确企业学习阶段采用“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精心设置企业学习阶段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制定企业学习阶段各周的训练项目。每个训练项目都要有明确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使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安排落到实处,保证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例如,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方向及所在企业的不同,共设置了9个不同的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主要项目有:电机结构与制造工艺、变压器结构与制造工艺、高低压电器结构与制造工艺、成套电器结构与制造工艺、电力电子设备结构与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具体安排见表1。

以“电机结构与制造工艺”项目为例,训练项目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见表2。

在企业学习阶段,以项目设计贯穿于一年的学习中。第七学期设置“电机电器设计与工艺训练”项目设计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接受电气产品、电气装置设计、电气系统设计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项目设计初步能力训练,获得初步工程项目实践的能力。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安排企业项目作为设计课题,使学生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6.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1)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是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采取面向社会和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让他们在学校兼职授课。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工程实践,既有工程科学知识又懂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一是着力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二是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3)选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4)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和受过大学教育的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7.“卓越计划”的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各试点专业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校教学质量监控科和学生信息员,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2)制度保障

学校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试点专业的专门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三、“卓越计划”实施中应防范的不利因素

1.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问题

因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责任和义务,怎样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是国家和学校在政策与制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企业学习阶段的安全问题

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有关项目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以及风险承担,须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3.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

部分企业可能将到企业学习的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不按所定协议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承受长期加班、在非无害工作环境里工作等,长期下来,影响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结束语

方案:校企合作 篇6

校企合作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重庆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服务地方经济。

二、基本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校企合作应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的校企合作立足于重庆和合川经济产业布局为依托,加强与本地区的企业合作,这样有助于校企联动,降低合作成本,得到地方政府的最大支持。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合川是重要的卫星城市,依托重庆四大重点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六大优势产业,整合学校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打造精品示范重点专业,引领其他专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整体性原则

校企合作在参与主体上,既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多主体参与的运作过程,又是各个个体自主参与的过程,所以校企合作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要整体推进。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以及行业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支持,找准切入点,并加以拓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互助双赢,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所要求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教育性原则

校企合作的最终要求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能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都是中职教育 的重要手段,要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校内学生和校外实习(实训)学生的教育管理尤为迫切需要。

(四)利益互惠、资源共享、任务共担的原则

教育行为和企业行为,动机目的都不一样,如何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值得深思。学校与企业,本着自愿、互惠互利、双赢互动的原则,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进行;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人才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合作协议,企业按照合作协议接受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学实践,安排高层管理者、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进行“传、帮、带”,并优先安排优秀员工到学校任教,推动学校改革,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优先选择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再培训,并在新产品研发、设备改造、市场推广等方面获得学校提供的优质服务。

三、工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长:董庭富

副组长:唐小川 杨智强 何华 纪大川

成员:何晓阳 颜其均 李虎 罗斌 曾松 林士兵 唐建忠 杨泽忠 王会 陈明 唐传平达洪勇 唐宏 李静 李洪江。

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负责由唐小川副校长。办公室成员:陈艳娜、王谊、彭小梅、周劲、何良茜。校企合作联络员:陈艳娜、王谊、彭小梅、周劲、何良茜。

(二)主要职责(1)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步骤,领导并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负责宣传和总结。(2)校企合作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审核与管理校企合作协议、参与和监督校企合作。

(3)校企合作联络员

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搞好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管制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

(三)制度保障

1、制定学校校企合作规划。

2、制定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指导意见

3、制定校企合作考核管理办法

4、各专业根据学校《示范校校企合作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本专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

(四)经费保障

学校根据示范校校企合作建设经费预算情况,指导并督促各专业用足专项经费。

四、工作目标

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的专业比例达到90%,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比例占95%,合作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2300人/年,合作企业接受就业学生1500人/年,合作企业对学校投入的设备总值500万元,学校培训企业员工2200人次/年。

五、工作思路

学校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各专业部根据学校校企合作思路及方向,按照示范校建设的任务,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拟定本专业校企合作方案,自主建设,学校协助洽谈合作,具体合作方式及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利用国家建设实训基地政策,共建是实训基地。

2、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实训耗材产品,推进学习——实训——学习模式,降低实训成本。

3、共建培训、鉴定中心

结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共建培训、鉴定中心。针对社会开展职业鉴定,针对学校的学生开展培训、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4、共建订单培养教学班

与企业合作,在现有的班级动员学生,组建订单培养教学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利用企业专业优势和项目平台,锻炼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行业骨干,学校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办学吸引力。

5、共建研发中心

针对市场,利用实训基地,组件开发队伍,共同开发产品,锻炼我校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六、工作内容

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实现校企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与物质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穿心人才培养模式,坚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各专业应与一定数量的企业签订合作关系。500人以下专业,密切合作不少于10家,一般合作企业不少于20家;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专业,密切合作不少于15家一般企业不少于50家。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

1、共同制定实施招工招生和培养计划。

2、共同商讨专业计划。

3、共议课程体系。

4、互相培训员工。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企业提供岗位,对学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相培训。

5、共同协商组织开展日常教学工作。

6、共同开展教学评价。

7、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鉴定。

8、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教材开发。

9、共建实验、实训室和生产车间。

10、企业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11、企业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2、其它合作,协议进行。

七、操作策略

校企合作按照“8定”原则开展工作,做到有对象、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成果、有记载,工作看站起来思路清晰,方法具体,目标明确。定合作项目、定企业类别、定具体企业、定合作协议、定合作活动、定合作绩效、定管理办法和定建档要求。

八、实施步骤

(一)学校出台规划,校企合作指导意见,考核管理办法,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有关文件,明确各自责任。

(二)确定目标

1、各专业部确定校企合作任务,指定范占目标。

2、各专业部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确定具体实施计划。

(三)项目实施

1、方案提交

各专业部在对照学校规定的校企合作目标及条件的基础上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应与合作单位在较为深入的协商、酝酿基础上,向学校提交合作方案。由学校进行项目评估审查,报分管领导审定后,校长审批。

2、项目论证

对于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项目,由校企办牵头,组织学校相关部门对合作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合格后上报分管校长审查,经校长会决定是否可以立项。

3、拟定合作协议

对于确定的项目,由合作部门与对方单位充分协商,在学校统一制定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具体条款,形成校企合作协议书。

4、签订协议

不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各专业部研究后上报分管校长,确实对学生培养有积极作用的,由分管校长审批;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校长签署;重大合作项目由校长签署,并举行签约仪式或典礼。

5、项目报备

对于已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及方案在一周内报备,由就业办报财务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

6、项目检查

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履约情况,并做好项目实施的协调工作。

7、项目考核

校企合作项目将实行考核制度。主要从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协议规定检查履行情况。各专业部应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四)资料归档

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包含图片、音像资料),由各专业部负责整理,负责归档。

(五)总结提炼

校企合作项目有效实施后,由各部总结提炼,并作为成果推广。

九、管理

(一)日常管理由学校各专业部负责,有问题和成绩要及时上报,作好记录及时备案。

(二)效益评价和评估工作。校企合作项目应坚持评价和考核制度。

1、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评价。对合作项目的利弊考核、人才培养、服务收入、功能利用进行评价,于当年12月31日前报分管领导。

2、校企合作项目的周期性评估制度。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包含3年)的合作项目,合作期间应由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周期评估 工作,全面审查合同执行情况。

(三)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必须明确合同(协议)所涉及的固定资产的权属,罗列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者书面约定赠5学校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账手续。

(四)考核与奖惩。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部门给予批评。考核时提交应征材料包括:合作协议,活动记录及图片或视频资料,活动成效总结等。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现状与改革 篇7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校企合作已经从学者的倡议和职业院校的自发实践,上升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让学生把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双赢的最好的办学模式。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与改革值得探讨。

2 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许多相关问题,就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而言,具体表现如下。

2.1 缺乏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主体(企业、学校、政府)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功能,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而形成的机制体系。但在现实中,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问题的校企合作如何推进,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如缺乏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企业利益保障机制等,因此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等现象较为普遍。

2.2 校企合作观念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把校企合作当成是一种负担,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是教育部门的事,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的事,教育与企业无关,即便没有校企合作,企业同样也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一些小规模企业,它们更是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发展去考虑。同样,由于高职院校条件有限,师资不足,学校主动服务企业、社会的意识也较为淡薄,甚至有些专业还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或无实践现象。此外,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缺位”,造成校企合作的短期化、功利化、表面化现象。由此可见,落后的思想意识、教育观念都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2.3 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本身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基地有限,再加上盲目扩招,很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固定的实习场所。例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建类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必须在室外工地上实习。尽管学院和校外部分企业签订了实践实习基地协议,但学院对于兼职指导教师也没有付出相应的报酬,导致兼职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力。专业指导教师也没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施工单位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成为施工单位的技术依托。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经济效益不好,管理混乱,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到先进的施工技术、现代化管理方法等,部分实习基地成为一块空牌子。

2.4 师资单一,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环境

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大多是来自各高校具有硕士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工作经历少,社会经验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方面所需的实际技能。就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而言,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少之又少。

3 校企合作的改革与措施

3.1 更新观念,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各自职责和共同利益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高校和企业要更新观念,明确双方各自职责和共同利益。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教学内容,解决企业所需,选派专业教师、骨干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干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排忧解难。鼓励企业选派一些技术骨干到学校开讲座,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尽早做好就业心理和技能准备。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先后与厦门航空翔业集团、石狮爱乐皇冠假日酒店(五星级)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提高外语人才的行业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工作的适应度。

3.2 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

3.2.1,订单”式合作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福建煤监局签订了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就业四方协议及校企合作备忘录签约、“煤矿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煤矿专业学生,一入学就有工作,一毕业就能实现就业,同时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开设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学习期满,经企业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如此,双方合作必将达到双赢。

3.2.2 学校引进企业

引进企业模式,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用人紧缺、场地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从而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环境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3.2.3 校企双方“互兼互聘”

“互兼互聘”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公关,企业派优秀管理者或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到学校授课,对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参与专业建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开阔知识视野。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技能,也为企业创造价值;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3.3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3.3.1 完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搞好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强力主导,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政府要做好“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成果的评估者”等角色。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顺利就业。

3.3.2 争取社会支持参与办学,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学院理事会

2015年11月20日上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代表大会在学院六楼学术厅隆重举行。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海事局、福建省运管局、福建省公路局、福建省港航管理局、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等1 00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共130余人参加了大会。

借鉴部分高级技工学校的经验,学院成立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理事会。成立学院理事会是推进学院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参与办学的重大举措,也是福建省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全面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指导学校办学,对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等教学工作和招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享有优先与学校签署人才需求订单,优先获得学校提供的优秀毕业生,优先获取学校研发的技术成果,优先享用理事会内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和各类信息,根据需要由学校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等权利。

理事会的成立,将能够进一步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实现理事会内各成员单位的优势互补,理事会内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从而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就业链,促进各成员单位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3.4 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制度

学院应该鼓励各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同时,为调动教职员工对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学院也可实行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制度,对全院各系实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情况,对于考核优秀的个人、系部或组织给予适当的奖励。

4 结语

要使校企合作处于健康、良性的发展状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必须相互协调,共同配合,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真正获得人才,学生学到技能,学校得以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马成荣,徐丽华.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中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篇8

一、中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各地方政府在职业院校中分别开展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评选工作,但校企合作的现状是:政府重视,学校动力不足;企业意愿高,学生无所谓;合作主要是大范围的、松散性的浅层合作。

校企合作的现状主要与学校、企业、学生意愿相关。首先,中职校为企业输送毕业生的同时,还为高校提供了生源,中职教育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阶段性教育已经成为现实。其次,中职学生毕业时可就业,也可升学,并且升学学生人数上升与就业学生人数下降是发展趋势,企业招聘足够数量的合格员工的压力大大增加。最后,企业渴望与学校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从而得到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支持;学校为了使学生满意就业,更愿意与更多企业建立松散性的浅层合作,让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求职意愿。

二、我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

为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0年,学校领导决定以数控技术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尝试,并选定无锡新银叶机电有限公司作为深度合作的伙伴,双方决定:在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教师企业实践、企业员工培训、成立新品研发中心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了课程培训;企业工程师到校为学生讲授了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新品研发中心在我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研发了轴类零件外圆镜面研磨机和数控端面内磨在线检测系统;企业每年接受8名左右的学生顶岗实习,并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接受3名教师下厂进行生产实践。经过合作,学校和企业均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校和企业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的实践,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发展。

三、促进中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一)慎重选择合作对象是校企深度合作成功的开始

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面对着各种不同的企业,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生产中运用的技术、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是否一致;其次,学校能否为企业提供足够数量的新员工;再次,学校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服务能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综合分析该企业是否处于成长期。中职校选择企业合作,不要只看企业的知名度,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对象。

(二)校企双方领导高度重视并富有远见是校企深度合作成功的关键

校企双方拥有不同资源,校企深度合作需双方领导在各自内部从政策制定、人员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双方领导能否从本单位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合作中的付出,是校企深度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选择合适的人员参与实施是校企深度合作成功的保证

校企深度合作要涉及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双方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和新品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参与人员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敬业精神,同时还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个人兴趣,以上是参与实施人员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

(四)选择有意愿的学生顶岗实习是校企深度合作成功的基础

职校学生是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更是职业学校对企业最基本、最直接的服务。学校在安排学生到深度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一定要挑选愿意从事该职业又在校内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学校要引导他们从基层、基础岗位做起,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顶岗实习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中职校只有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中职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关于做好冬季除雪保畅工作的通知下一篇:班队建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