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精选8篇)
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与社会对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一、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含义。这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双向参与、产学融合、定岗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就业和自主择业机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模式使实践完全脱节,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搞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实现产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建设机制不健全,使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大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地的许多教学实践效果不能实质实现。由于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中,有关合作的项目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较为笼统,虽有合作协议,但是没有具体操作的内容和方法,从而造成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名义上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时间,学生也到基地进行了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得到实质的实现,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二)基地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由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对接,没有预先的计划和安排,实践教学往往是临时决定。在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往往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从而造成实践教学没有针对性,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师自身实践素养不够,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理论教学,而不愿意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很多青年教师直接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素养,缺乏具体实践岗位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更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术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对于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则显得“力不从心”。
(四)合作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由于企业缺乏战略思考和责任意识,目前主要关注的还是自身利润和效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需求难以一致,因此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合作困难。由于运作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不能达到深度的融合,在实际合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经营生产与高校的教学实践需要不能较好地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实习实践基地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高校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动。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很多具有临时性和功利性,没有基于发展的需要进行长远的考虑。学校的实践教学往往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脱节,常常出现学校需要的针对性实践实习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符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推掉实习安排的情况,给高校实践教学安排与实施带来不确定性。并且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往往是只限于高校学生的单向实习,而缺乏企业对高校需要和利益的回报,缺乏进一步合作的良性发展动力,不利于实习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另外,由于企业的生产性和营利性,在接收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形成产学融合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搞好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照顾到双方利益和需求,建立有关制度机制,严格按照要求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实现产学的深度融合。
(一)形成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政策导向机制。实行产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制度,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国家政策导向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资金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加强舆论宣传,脚踏实地地推进和实施;二是建立鼓励和奖励制度。对于运作效果好,学生受益面广,有发展前途,投资效益高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示范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对于合作企业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政策;政府要做好“红娘”,根据企业和高校的需求,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和合作的联盟,并且加强协调和监管,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二)建立校企互利双赢的动力机制。动力是成功的关键。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仅仅依靠感情关系和信誉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企业领导变动、企业转制等因素,使实习实践基地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特别是对关注企业的利益尤其重要。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设施等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促进生产型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化,特别是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借助于高校的技术力量开展合作,进行新产品的研制、试验与开发、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在当前的合作形式下,企业与高校积极合作,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宣传效应。学生开展岗位生产实习,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间接增加企业效益,学校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环境与设备,也起到了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探索成立校企合作实体,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比如,邢台学院与河北强久集团合作注册成立“河北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并作为学校的进出口贸易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科研人员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邢久公司为平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这里完成外贸实务操作培训和实习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
(三)建立稳定发展的沟通机制。为促进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发展,学校需要与企业组建分工明确、机构成员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合作组织机构,它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和基地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章程,明确委员会职责权利,负责研究行业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协调管理校内、外的实习与顶岗训练,开展科研与培训,推荐毕业生,开展合作教育管理。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年度重点合作教育内容,不断做好各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使之发挥高效快捷的沟通功能,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健康运行和科学管理。
(四)建立互信互助的诚信机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初期是以信誉和情感为联系纽带,即使以签订协议(或合同)形式建立双方的合作关系,情感与信誉仍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情感联络的内在作用,经常主动与企业联系,针对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帮扶等。当企业遇到经营难题时,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使企业在兼顾生产与实践教学的时候,克服实习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学校也要依据合同的义务要求,维护企业的利益,保守企业的秘密,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企业培训员工,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只有诚信互助,才能建立情感和互信,双方的合作也才能持久和长远。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保障机制。校外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基地的建设,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深入合作的原则不断进行基地建设。首先,实习实践基地要实行挂牌制度,签订合作协议书,并建立基地的领导小组,保障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双方要共同建立企业的实践方案和考评制度,使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落实到位,保证教学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协调。另外,以征求意见、问卷和调研等形式,收集实习企业、基地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及意见,并认真分析,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再次,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攻关小组,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可密切校企关系,又可以体现高校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赢得他们对高校的尊重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最后,需要设立专项经费,解决实践基地中需要完善的设备、仪器,保障和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双方开展科研申报、科技创新、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奖励先进指导教师和学生,调动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高效运行是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1 健全工作机构, 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
从健全德育机构、形成德育网络、创新德育机制体制等方面, 构建“校企共育”、“五位一体“ (家庭、社会、学校、企业、社区) 、“四维融通” (教育、管理、文化、心理) 的德育工作模式及企业参与管理的评价模式。如我院与湘电集团共同组建以院领导为组长, 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与湘电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指导学院德育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采取一对一、多对多相结合的形式, 由学院党委、学生工作处、团委、公共课部与湘电集团党委、团委、人力资源部、企业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配合, 共同完成德育具体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德育规章制度及激励考评机制, 形成高效、团结的德育服务体系。校企双方协商制定实习实训学生的德育计划, 明确德育目标;制定德育实施方案和德育工作管理条例, 确定顶岗实习中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落实教育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要求及德育教育的方法、内容和评价, 使学生实习中的德育管理工作职责分明、范围清晰、奖惩严明, 使生德育工作达到严而有序、疏而不漏、情理交融。
2 利用企业平台, 建立“双师型”德育队伍
建立由主管领导、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外聘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学生德育教育队伍。培养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与高超的教学水平, 既熟悉企业文化, 又熟悉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将教师去到企业对应车间进行培养。如我院辅导员老师去到湘电部门进行学习, 风电专业教师培养到湘电风能、电机事业部风电车间、微特电机20KW风机组生产车间、湘潭世通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进行实践锻炼, 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等,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的老师去到湘电集团海诺电梯制造车间等。深入企业内部感受企业浓厚文化氛围, 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 同时也增进与企业职工的了解。
开展企业文化培训班, 将企业的文化精神生动的形式植入教师的脑子。我院每年新进来的教师都需参加企业文化教育培训, 要求能够诵读、背诵公司宗旨、公司精神、熟悉集团的发展历史, 熟悉其核心产品, 并且会唱湘电之歌。定期与湘电集团团委开展各项活动积极交流学习活动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如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与学生一起开展的趣味运动会等等, 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在全院及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
搭建企业导师队伍。邀请企业优秀职工代表作为学生班级荣誉班主任, 参与学生的日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组建企业文化企业导师团, 开展以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宣讲企业历史及企业办学历史, 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师团队宣传技术改革及创新, 企业优秀职工代表团宣传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及质量意识等, 以人力资源专家宣传企业招聘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定期以讲座或者客座教授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3 开展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企业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因此, 校企之间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式文化融合, 是校企合作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如我院将湘电集团的企业标志、核心理念、应用理念、行为识别等文化与理念融入学院整体形象设计方案, 用湘电集团对口企业名称命名班级, 如“湘电电机班”、“湘电莱特班”、“湘电重装班”等, 使湘电集团企业文化与学院校园文化水乳交融, 建立学院形象识别系统。
做好校园内部“力道”文化墙、湘电集团杰出校友墙、湘电集团优秀实习教师及实习学生照片墙及专业文化长廊等建设。建设融合校企文化的雕塑群, 引入6S等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实习实训室;建设学院校史室, 组织力量, 挖掘整理校企合作办学校史资料, 研究和编写校史资料展现学校在湘电集团帮助与支持下的各个时期的办学过程。以湘电集团优秀代表性产品及企业文化命名校内主要建筑及主要道路的名称, 并统一悬挂中英文对照名称及内涵解说。利用报栏、展板、标语、名言警句、励志牌等宣传手段, 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行业准则等, 如借鉴湘电集团推行8S管理的成功经验, 开展9S (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满意) 运动, 使全院师生的卫生意识、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服务意识和持续改善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精神文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将其渗透到校风和学风建设, 形成校园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4 增加企业文化课程, 校企共同参与德育课程体系开发
增加企业文化课程,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我院增加《湘电集团“力道文化”》课程、以湘电集团优秀职工事迹、湘电集团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调研报告等为主要题材编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集”, 将湘电集团的发展史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扩大课堂范围, 对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设立企业职工心理咨询中心, 接待企业内部职工, 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沟通, 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引入职业导师指导, 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通过招聘模拟演练, 模拟工作情景、模拟创业、“案例教学法”, 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求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 组织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专业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企业的优秀老员工组成职业导师队伍, 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
5 利用入学教育与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接受并主动学习企业文化
入学教育——“湘电力道文化”启蒙教育。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优秀资源, 在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文化融化行动, 让学生们充分学习各项企业文化, 成为一个具有市场营销观、科技创新观、质量管理观、生产管理观、成本管理观、安全管理观、现场管理观等观念的新时代学生。我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安排湘电企业文化教育, 参观湘电集团厂区及展览馆, 观看湘电发展历史记录片等。
顶岗实习——“湘电力道文化”渗透教育。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在学生实习之前邀请企业优秀毕业生作创业教育报告, 增加榜样的感染力。给学生布置实习任务, 要求学生主动带着德育课的内容到“工”的过程中去体验。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中, 让学生带着“爱岗敬业与工作成绩”、“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等10个问题到企业体验并互相交流,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 走向企业, 从实践中领悟和体验, 使德育课在“工”中延伸。实习过程中排忧解难, 督促指导。
6 开展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
校企对接, 共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 积极宣传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 以众多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 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经常邀请一些企业老总、人事部经理等走进校园, 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礼仪培训等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 锻造学生优良的职业质量。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科技讲座等, 共同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中形成既各具特色, 又能共荣共生的文化氛围, 形成德育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社会参与, 全员育人。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服务, 拓宽社会实践管道, 加强青年大学生文化建设, 联合企业大力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进社区服务千万家”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让同学们走出校门, 与社会接触, 了解社会;在学院周边社区及湘潭市建立社会实践点, 并重点联系常德津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创品牌, 创效益。充分利用学院地理优势, 以韶山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挂牌并定期组织学生或学生干部到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开展活动及实施教学;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 培养学生“为人们服务”意识。真正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全员育人。
摘要: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资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职业化、对象主体性突出与途径实践性加强等方面的特点, 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从健全工作机制体系、建立“双师型”德育队伍、营造浓厚企业文化氛围、校企共同参与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企业文化、开展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方面推动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德育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建设;管理
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中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校企合作已成为开展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渠道。[2]对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地建设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实习实践工作,这里对基地建设与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确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按照“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广州工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性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提供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操作流程和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校企合一、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合一、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一、创业与就业合一,全面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在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中,确立了以下建设目标:一是数量目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和教学的需求;数量太多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和维护;确定校外实践基地数量目标的主要根据是,看企业实践基地提供的岗位数量是否能够满足毕业班同学毕业实习需求。广州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每届有毕业班学生200多人需要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每家校外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企业提供的市场营销专业对口实习岗位约为10个,因此广州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定的数量目标为20家。当然,按企业规模和本身人力资源需求不同,基地企业提供的专业对口岗位有多有少,如中国人保集团南方电子商务中心这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至少提供50个以上的电话中营销实习岗位,而如广东佛兴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每年只提供3—5名业务推广实习岗位。二是功能目标: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每一个基地对应专业需要,能用于培养学生哪些技能,形成不同功能的校外训练基地。广州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功能目标就是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不同岗位技能提供实践条件,如广州飞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网络营销技能提供实践条件、佛山市南海季诚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房地产营销技能提供实践条件、中国人保集团南方电话车险营销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电话营销技能提供实践条件、广州子向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营销策划技能提供实践条件、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微金融营销技能提供实践条件等,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去寻找并建立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明确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内容与任务
校企合作的合作内容涉及培养技能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1)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新专业设置、老专业改进、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日常联络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各专业负责组建,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加,提出专业建设规划。广州工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每年都邀请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合作企业来校就市场营销的专业建设进行研讨。(2)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和实训指导书。2014年11月,我校老师主编并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市场营销类教材《客户关系管理》就有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鼎捷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编。(3)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的技术人员或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设立教师住企业工作站,让学院教师到企业熟悉企业工作,共同打造新型教师队伍。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员工组成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两种师资类型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4)实践教学。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学习各阶段的职业技能训练提供基地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所需的条件,按照实践教学计划接纳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服务,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校企合作制定实习学生考核评价方案,或共同举办社会调查和技能大赛等。[3]
三、落实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形式
1.毕业实习:每年实习学生数量多,需要大量的实践基地来承担实习实训工作。同时实习基地也要求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如广州飞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来我校招聘20名毕业班同学到公司参加毕业实习,一般实习时间为16个星期。学生在公司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例如市场调查、广告促销、网站构建及维护等。企业有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办公条件,实习条件良好。[4]
2.暑假及校外实践:要确定一些有较好条件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假期实习机会。有意愿去参加课余实践的学生,我们要求企业创造条件、提供项目,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系里也会在暑假派出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顶岗实践,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如每年暑期由市场营销专业老师和学生组成团队到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市场调查和业务推广的实践锻炼。[4]
3.研讨交流:我们确立了一部分有较多智力资源的企业,作为研讨教育教学内容的合作对象。学校与企业经常进行研讨交流,企业对学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学校师生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校企双方还共同申请科研课题,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4.技术支持: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利用企业资源,而应当是以互惠为基础的合作。如我系市场营销专业老师和学生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爱上美美容有限公司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营销策划等都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四、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方法
1.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实践教学基地是广州工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建的实践教学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和提高社会效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双方负责领导,双方的领导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负责人,具体事务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一是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委员会;二是实践教学基地执行委员会。由本校经济与贸易系和企业共同建设,由市场营销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校企合作企业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
2.建立相应的合作运行规范
通过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制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运行的有序化提供保障。具体办法如下:
1)、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隶属于学校,教务处是学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的职能部门。经济与贸易系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的实体单位,分管实践教学工作的系领导或特定教师为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经济与贸易系下设实践教学基地执行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基地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等。
2)、实践教学基地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宗旨,以“服务教学、资源共享、高效运行、自主管理”为原则,在学校正常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保障实践教学时间与效果,实现自主运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3)、实践教学基地每学年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统一落实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教学任务,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在保障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年接纳一定量的单位和个人进入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承担示范推广及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4)、单位或个人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科研或其它工作的具体程序是:先向经济与贸易系实践教学基地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和填写申请表,报系审查批准、教务处备案。
5)、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专业技术指导人员要在接受任务后要根据实践教学指导提纲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准备,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实践教学结束后,应对参加实训的学生签写考核意见。
6)、系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7)、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或工作的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仪器设备等,注意安全,服从经济与贸易系实践教学基地执行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管理,尊重基地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加强与基地职工的团结和联系。
通过对广州工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市场营销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刘中华.校企合作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3.
[3]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4]王玲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途径及实施方案构想[J].成功,2013(9):264-266..
周晓明
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实习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
一、增强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实现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转变。
增强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就是要做到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学校就能准确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共同制定符合三方(校方、用人方、学生)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过程处于突出位置,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主动适应性,能够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共同培养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需要,制定印发了《关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从程序上规范了各个环节。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成立了由医药工商企业专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院发展规划制定、专业设置论证、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材教案改进、产教合作建设、科研课题开发、人才标准调整等工作。学院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及时捕捉用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完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方案,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开展实训教材建设。编写与医药生产、科研岗位群相配套、相一致的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实训指导书,变中等专业教育通用的验证性实验为高职高专教育定位的技能性实训。完成了《中药制药综合实训教程》、《药品质量检测综合实训教程》和《药品营销综合实训教程》三大类专业的综合实训教程和64门
实验实训指导书,实现了各专业综合实训有教材,单项实训有指导书,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列课表制度。要求技术课全部进入实验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重点模拟岗位要求,按照GMP、GSP等规范让学生自己动手、具体操作,切实掌握岗位技术要求,强化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注重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医药职业道德渗透,要求实训教师完全遵照专业、岗位职业道德具体要求,严格实验规则和实训操作规程,从而使学生养成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实验实训考核由教学科研实训中心负责。中心按照整体教学大纲要求,以专业技能考核为标准,制定实训考核方案,采取岗位技术规范问卷测试、技术现场操作等考核办法,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应用,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综合技能考核。
在招生计划中每年还划出20%的比例与有关医药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和学院共同招生、共同拟制教学计划、共同制订毕业生标准、共同负责学生管理。真正使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当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目前,我院与亚宝集团、榆社阿胶厂、华康药业等6家医药企业签订了303名订单式培养计划。
二、优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资源互补性,实现教学模式由课堂传授为主向课堂与实践并重的转变。
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学院在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仅可以依靠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训练,而且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顶岗锻炼,使学生成为合作企业工作岗位上的“正式”员工。
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资450余万元改造院办药品生产企业。对太原晋阳制药厂进行了GMP改造,完成了GMP认证。该厂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准药品生产批号80个。现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已成为学院药物制剂技术和药品检测专业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投资350余万元新建仿真式制药实训车间。按照GMP要求设计,建设了一个包括片剂、胶囊剂、丸剂、水针剂在内的四条药剂生产线。可容纳中药制药技术专业100名学生同时进行药品生产综
合仿真实训。采用股份合作方式,成立了山西华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营中西药品,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2004年通过了山西省GSP认证,目前已成为学院药品营销专业稳定规范的实训基地。投资700余万元,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组建了中药制药、中药鉴定、中药材种植、药品质量检测、药物制剂、医药电子商务、职业综合素质、基础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综合科研开发等10个综合实训中心。重新规划院属药材种植场,分别建有1个药用植物标本园和1个药用植物引种试种基地。总计占地75亩,共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学院药材种植场不仅承担着学院实践教学任务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任务,还可为医药企业进行GAP认证技术指导。
稳步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依托行业优势,在全省建立了54个涉及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集科、工、贸、农于一体的院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了亚宝药业集团、云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示范性产学研合作基地。并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营销专家作为学院的现场实习指导教师,满足了我院各专业实训教学和教师实践锻炼的要求。其中亚宝药业集团、榆社广生药业、一心堂药业公司、长治昂生药业、山西太龙药业集团等医药知名企业都是我院订单培养合作单位和校外优秀教学实训基地。这些合作企业都较好地完成了我院安排的毕业生毕业实习任务;此外大部分企业每年都要在实习毕业生中选用本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院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是学院可靠院外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是学生就业的稳定市场。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办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双向互利作为合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先后与
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方是如何重视和建设的?提供哪些优质服务?资源互补在哪些方面?
三、重视企业评价的参与性,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
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院培养人才质量,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零距离上岗”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和学院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企业参与学院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修订以及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的评价为主。在毕业生毕业
资格审查时,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和职业岗位技术能力的考核作为重点审查项目。同时,学院与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还应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
我院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实训课程项目及设备要求、实训(实验)指导教师工作准则、实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准则等管理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训(实验)讲义的编写以及教学准备、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学生实训(实验)技能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也制定了具体的、便于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考核,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由“单证”向“双证”转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了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本身就是要打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各自封闭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评价导向,真正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突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扩大。我院产学研结合体制的建立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乃至全国医药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示范作用。2003年7月10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实践的高职产学研之路”为题对我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报道;连续两次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在2005年山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我院产学研结合经验进行了大会交流。
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明显增强。在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依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素质拓展计划”,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纪实档案》工程,为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与其它院校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奉献品质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在合作中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我们及时制定了“毕业生质量标准”,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普通话等级、体质、素质养成等方面规定了毕业时的合格标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多数企业主动登门招聘人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2.8%。
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办学以来我院累计为全国医药现代化建设输送了11000万余名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优秀率达到了40%以上,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目前,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按照《XX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XX-XX)》文件精神,结合XX市《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XX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示范专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以组建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为载体,定期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建设就业资源库,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的综合改革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了解学校,也有利于学校深入企业,进一步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双方互信的积极性与合作效益,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单位:部分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
校企合作内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能力培训、教学技能拓展。
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学前教师培养联合体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成立由专家、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组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工作,组织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机制建设。
3、组建“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制定组建方案和章程,设置专业建设办公室,逐步吸纳一批有实力的幼儿教育机构,建设资源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4、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年会,设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规划,完善合作的内容及合作的形式,研究完善校企共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专业发展性的学业评价、职业规范性的实习评价、选择与发展的德育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5、根据专业发展的形势以及社会对学前教师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年会或办公室运行,建立校企“互聘共培”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XX年8月—12月)
主要工作任务:
1、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方案,制定;
2、初步制定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组建方案和章程,规划联合体的工作任务;
3、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10月)
XX年主要工作安排:、筹备组建“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联系合作办学用人单位;
2、召开“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第一次会议,确立合作目标;
3、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置办公室,组织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
4、开展实习指导,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5、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6、建设学生就业单位资源库;
7、开展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活动。
XX年主要工作安排:、召开“幼儿教师培养联合体”第二次会议;
2、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开展实习指导,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4、继续建设学生就业单位资源库;
5、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10—11月)
按照总体方案要求,总结校企合作工作,构建校企合作长期平台,接受验收。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在学校师范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能按计划落实。
2、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建立一系列合作双方认可的制度和机制,着重制定好《校企合作委员会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作的效果。
3、经费保障。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要有充分的运行经费,学校要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保障各项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4、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单位双方要签订保障性协议,并进行挂牌,学校要保证合作企业用人的优先权,企业要保障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双方要建立定期联系,及时公布合作信息,实现合作双赢。
五、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黄XX
副组长:崔XX
组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及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
1、在科研及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长期科技合作关系,联合申报国家、省部级及厅局级科技计划项目,攻坚克难,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省相关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2、在人才培养方面,甲方乙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合作办学,共同构建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创新体系,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使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乙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实习岗位。
2、优先接纳乙方毕业生进行实训和就业。实训结束后,甲方应向乙方提交学生实训的证明和评价。
3、乙方学生在甲方实训期间,甲方负责对实训学生进行日常考勤管理、业务管理和劳动安全管理,并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学生实训,同时有将实训学生的违规行为及时通报乙方的义务。
4、抓好实训学生上岗前安保知识、操作规范培训,不得安排超越实训学生年龄体力和专业知识所能承受的工作,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
5、接受乙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乙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大生产试验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6、为乙方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出建设性意见。
7、根据甲方的具体情况和乙方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为乙方的兼职教师。
8、对乙方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教学工作给予指导并协助进行市场调研,为乙方提供最新行业市场信息。
9、有权与乙方实训学生签订保密协议并要求实训学生严格遵守。如由于实训学生违反保密协议,甲方有权将其退回并追究法律责任。
10、在对外发布信息中,甲方有权使用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名称。(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积极协助甲方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甲方需求,协助甲方编制企业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实施发
展规划。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决策。
3、根据甲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攻关,协助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甲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乙方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甲方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5、帮助甲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甲方进行质量攻关。
6、协助甲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7、根据甲方的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
8、优先为甲方提供优良的毕业生,推荐企业急需人才,配合甲方定向培养学生。
9、乙方学生在甲方实训期间,乙方应加强实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确保实训学生在实训期间及实训结束离开之后,都要遵守甲方保密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甲方的知识产权和商业利益;不得私自复制或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的文件或文件副本。确保实训学生在实训结束时将属于甲方及实习学生从甲方借用的技术成果的资料及介质一并归还给甲方。但经甲方同意提供给实训学生留存备份的除外。
10、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乙方有权使用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名称。
三、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合作期六个月,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4月。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一项目协议。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 乙方: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一、当前我国数控技术人才的状况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的机械产品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我国制造业虽已名列世界第四, 但和制造强国的差距还非常大, 虽然先进的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掌握先进数控加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全国仅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短缺就超过60万人, 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 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现代制造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其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数控技术人才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 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体制下, 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不相适应;实验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实习设备条件差, 不能满足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实习环节不规范, 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在企业实践;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等, 致使毕业生缺乏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立足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面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设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课程应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来设置。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 体现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知识侧重职业能力培养。
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 它融合了机械、电工电子、自动控制、液压和气动等多学科知识。因此, 要想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就一定要拓宽基础知识的覆盖面, 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又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但是,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对理论性强的课程不必要求过高, 主要以拓宽知识面为度。学生专业课程的需求要围绕企业生产的实际, 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定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
2.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满足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 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导致就业市场很难找到满足要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结果在数控技术这一领域出现了“有需求没人才”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市场需求与教育结果之间的系统性偏差, 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高职的课程设置和开发是以教育界为主导, 与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相比, 课程的设置和开发者更偏重教育和学科。因此, 课程的设置模式就难以摆脱学科系统化的模型, 导致课程方案远远落后先进和主流技术。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依托企业办教育, 办好教育为企业, 这才是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是在真正地办职业教育, 因此要联合企业大力开发面向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教材。
3.课程的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要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鉴于目前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考试和质量评估体系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状况。因此, 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及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位置, 在考核中要突出实践环节, 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 如在生产现场提问、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搭建技能大赛平台等方式。因此, 可以改革课程设计环节, 尤其是能体现职业能力的项目化模块, 使之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进而体现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实践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强化组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实践过程的现场指导, 通过强化技能训练达到提高岗位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另外, 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 使之通过学校培训和自己的努力, 取得数控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改革教学方法, 使实践教学切实落到实处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的教学,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加强现场教学, 充分利用数控实习车间设备、数控模拟仿真加工机房进行现场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 增加实物模型教学模式, 积极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校外轮岗、顶岗的实习方式, 使教学更贴近市场, 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三、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模式
校企合作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的根本途径, 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解决职业教育定位的需要。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 下面几种模式最为常用。
1.企业赞助模式
有远见的企业或企业家, 为支持学校办学, 会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相关设备等,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 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 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 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这种模式适合学校开展轮岗实训, 学生到相关企业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技能强化。学校安排专职辅导老师配合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企业轮岗阶段管理和指导工作。学生通过此种方式可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某项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优先推荐到相关企业工作。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属于订单培养型。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和实训计划, 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 并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 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半年, 校外顶岗实习半年, 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 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此种模式企业全程参与, 学生及早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及早开展针对训练。企业在培训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企业理念植入学生心中, 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
3.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中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以主人翁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 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调动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生毕业后可优先安排到管理企业就业, 企业也获得了稳定的职工来源。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避免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短视行为。教育切不可与经济利益挂钩, 以免背离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利益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是人才需求方,学校是人才供给方,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校企合作就是顺应市场机制的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融合教学过程,把学校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战中锤炼成才,从而均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简介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工学四合”,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近年来,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和企业由“两家”的“合作”走向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基本实现了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2 校企合作实践情况
2.1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按照“校企合作双赢,以企业赢为先”、“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原则,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规定学院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学院发挥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不可替代的适用人才,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手段,调动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充分发挥在行业搭桥牵线的地位,积极为学院拓展培养人才渠道,推进工学结合,同时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和吸纳毕业生就业。
2.2 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
学院与企业以协议的形式缔结利益共同体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并结合不定期联络、走访等形式,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双方坦诚交换合作意见,共享信息,就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深入探讨,适时调整,努力达到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最佳结合点。校企合作在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下,二级学院肩负人才培养重任,同时中锐配备项目经理,派驻企业教师常驻教学点,具体负责合作工作的实施,保持双方密切沟通,协调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汽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使之成为双方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通过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努力健全校企共管的决策管理机制。一是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成员。由校企双方不同层次的领导或员工构成管理机构;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会议制度。每个学年校企双方至少会年会,对校企合作共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互动、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三是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制订《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
2.4 健全校企合作的运作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各种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范性文件,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规程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成及达到预期实训效果。
①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中锐教学部的定期电话会议制度,制定旬报反馈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
③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修订了《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办法》、《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员手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等,进一步规范汽车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明确职责,为工学结合规范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2.5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华汽教育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华汽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华汽教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华汽教育教师管理。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2.6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的管理制度
本院进入华汽合作培养项目的汽车班学生,一入校就将与企业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确保中锐就业承诺如实兑现。针对毕业生,本院和中锐集团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就业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就业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执行方案》、《就业工作细则》、《学生就业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企业人才合作培养协议》等的配套政策,形成了完备的就业管理措施。
3 校企合作实施后的进一步反思
3.1 作为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必须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与企业共同寻找利益的结合点,之后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实现获益最大化。同时对学校的教学、学籍、学工、财务、人事等方面管理进行全面制度性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股份制办学培养模式的需要。
3.2 作为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是学校的唯一目标,不能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资企业不能完全引进而被竞争对手签约的情况,此时企业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但是无论如何企业不能利用其股东地位干涉学生就业,企业可以与学生约定,学生须保守其在实习期间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如违反约定,学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学校应当端正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
3.4 企业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规划。企业要有主动合作的愿望。这是校企股份制合作朝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合作不能建立在“支持教育”、“热心公益”的基点之上,而是要寻求“双赢”的基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应该意识到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对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不是“赔本的买卖”,今天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明天学生都会成倍地返还到企业中去,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有存,陈万强.工学“四合”[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2]王有存,陈万强.推进校办工厂改革 拓展工学结合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
[3]王有存,陈万强.依托基地协调并进 开创办学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该论文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继红(1971-),女,重庆人,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推荐阅读:
职校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论文06-01
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09-07
校企合作现状06-01
校企合作简报09-14
中职校企合作10-30
1.校企合作方案07-02
校企合作调研问卷07-22
校企合作公司简介09-11
创业服务校企合作09-15
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