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文化建设在师生家庭风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校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有利于传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提升立德树人的品质和水平。高校是师生学习、研究、锤炼品质、成长发展的共同家园,校史中丰富的“家校情怀”和“家风建设”要素,是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完善校史“家风”构成要素、创新校史讲解模式、组织校史文化主题活动、开辟校史教育“大课堂”、组织师生校史编研活动等方式,能够优化师生“家风教育”体系,提升师生“家风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校史;校史文化;家风教育

当前,校史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校史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载体。校史资源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家校情怀”“家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所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往往对师生具有家庭一般的凝聚力、感召力,师生深厚的家校情怀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所学校良好“家风”的具体体现。通过校史文化建设推进师生“家风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史中蕴含的“家风建设”要素

校史中蕴含传统“家风建设”核心要素。校史中孝悌仁爱、勤勉节俭、敬业乐群、立志于学的校园文化和人物事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家风要素,是个体发展和国家振兴的道德基石。以“孝悌”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家风建设主张和传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校史资源中的尊师爱生、团结友爱与此相契合,是传统家风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折射与体现,成为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体道德往往直接受到自身家风家德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融相契,为学生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和土壤。众多毕业校友对母校的感念与回馈,体现出校友对学校“家”一般的认同感、归属感。

校史中蕴含新时代社会主义“家风建设”要素。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包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1],学校有突出成就的师生多是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典范。这些师生在校史上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学校的骄傲和自豪,也使以此为素材的校史教育具有了“家风教育”的特点,体现了家国、家校的和谐统一。近年来很多学校开展的“家校共建”思想教育模式,促进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理念的相互融通,为家风教育植入高校育人体系创造了条件,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在师生“家风教育”中的作用

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由于家风教育与高校校史思政具有“同根性”“同向性”“共通性”[3],因此,在校史思政中融入“家风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校史“家风文化”的继承、转化和利用,有利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高校实现“三全育人”,对高校师生的素质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涵养品性,培育“家德”

高校校史具有道德传承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它既包含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历史物件等物质载体,也涵盖规章制度、大学文化、道德风尚等人文史料。[4]师生通过学习参观校史,能够了解学校在变迁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品质”和“风格”,洞察学校内在的“精神”和“灵魂”[5],同时感受学校作为师生共同家园不可或缺的“家风”“家德”。校史中那些以校为家、互帮互助、勤奋耕耘、无私奉献的事例,都是良好“家风”“家德”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校史资料的整理和设计,充分展现校史的传统文化育人脉络,有利于师生将校园优秀“家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作为师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共同家园,一个好的“家风”“家德”,是师生立身处世、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家德”的养成,要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师生实际,打造校本特色。近年来,沧州师范学院在干部教师中广泛开展“让学生瞧得起、信得过、记得住、传得开”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爱国爱校活动,使好的校风得以弘扬,好的“家德”得以滋养,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二)榜样示范,展现“家规”

学校的“家规”在校史中既可以体现在管理制度层面,也可以体现在道德观念层面;可以有形介质记载,也可以口口相传延续。但校园“家规”不局限于生硬的戒条,那些积极向上、严谨自律、践行诺言的人物事迹在示范“家规”方面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们在校史上留下的印记,常常让人动容,激励着师生自强自律、健康发展,成为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后,师生可以透视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等制度文化的特征,也可以领悟领导老师督导训诫、鞭策鼓励的道德要义,从而促进师生达成管理与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高度一致。师生“家风教育”,重在道德自律,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家风道德”规范,约束和引导师生行为,能够更好地形成自觉的“规矩意识”,对于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更加持久的作用。

(三)传承文化,延续“家训”

校史中“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各年度领导讲话、老师寄语、主题教育,还有师生日常谈话、随机教导、交流沟通。一部校史就是学校的教育史,是校园文化在代际之间传承的历史,是领导老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历史,是不断践行和弘扬优良“家风”的历史。在“家风文化”传承过程中,道德的传承性和文化的育人性达到高度统一,凝聚师生心血和闪烁着道德光芒的“家规”“家训”,指引着师生的人生方向,成为师生成长发展的道德基础。发挥校史“家风文化”的育人作用,要提炼“家风”背后丰富的政治内涵、文化内涵、思想道德内涵、情感内涵,从而提升师生“家风教育”的人文价值。同时,“家训”的传承不能停留于口头说教,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创新,使“家训”的传承生活化、具体化。近年来,沧州师范学院开展了青年教师拜师及教学名师收徒活动,在名师收徒典礼上,教学名师接受青年教师的拜师礼并进行训话,学校领导提出希望和要求,号召全体教师学习名师、争做名师、超越名师。同时,学校出台《教学名师收徒管理规定》,明确名师和徒弟的双向责任和任务,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更加公平公正和具有制约性。在老师带学生方面,通过实行“导师制”推动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好的“家风”“家训”在师生中薪火相传。

(四)凝心聚力,培养情怀

校史犹如家史。伴随高校发展变迁而形成的校风校貌、校规校训、发展规划及奋斗目标,体现着高校的办学品格和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学校历经时代沧桑,积淀了丰厚的物质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成为师生代代相传的“家产”。为了“家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无数师生付出心血和汗水,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那些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沉淀为一种有精神、有情怀、独具特色的育人资源。师生经过校史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更好地增强爱校情结和文化自信,强化共同的理想信念。

(五)明理增信,促进发展

史中有理,明理能增信。校史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规律。对学校教育规律、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了解,能够深化师生对校史的理性认知,使他们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对学校办学成果、发展成就的了解,能够强化师生的发展动力和成功信念,助力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学史明理,要着眼于新时代、新要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的理想、志趣、能力、素质,使校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推动师生“家风教育”的方法

(一)完善校史“家风”构成要素,丰富师生“家风教育”的原始素材

校史建设不是老旧物件的简单堆砌,着眼于学校发展过程中各办学要素的挖掘以及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总结归纳,才能更好地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校史中的“家风”思政要素,有时是一种隐性资源,教育者要注重对史料中“家风要素”的发现和提炼,注重总结“家风传承”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将“家风要素”转化为思想教育资源。对优秀校友事迹的征集、整理,是完善“家风”构成要素的重要渠道。

(二)创新校史讲解模式,增强师生“家风教育”的感染效果

新的教育发展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丰富的校史资料,教育者不能满足于机械性的叙述,而应该根据师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宣讲解读。通过打造开放性、叙事性、情感式的校史讲解模式,能够把师生情感融入到校史发展中;通过科学的理论解析,能够形成校史讲解的“文化风格”。同时,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开展学生线上线下校史讲解、展示和观摩,营造师生“家风教育”的氛围。建立具有深厚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的讲解员队伍,增强讲解员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成为展示和传播校史文化的重要力量。

(三)组织校史文化主题活动,强化师生“家风教育”的主体意识

在教师指导下,借鉴师生互动、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方法,开展“学校是我家”“我讲校史”“我对校史的一点贡献”等参与式、体验式校史文化活动,增强师生的家校情怀和主体意识,将师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宣传者、体验者,转变为校史文化的传承者、校规校训的践行者。在以校史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中,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校史馆的建设与维护,参与实物收集、故事征集、人物采访和校史调研,促进师生深度融入校史文化建设之中,使师生在活动中深化认知、促进思考、形成观念、塑造人格,推动师生成为自觉的校史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四)开辟校史教育“大课堂”,构建师生“家风教育”大格局

校史是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具有育人的贴近性、生动性、持久性特征,建立广阔的育人平台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沧州师范学院着力打造生动而富有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程,将校史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通过参观、讨论、演讲、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师生“家风教育”,起到了优化“家风教育”氛围的作用。建设感恩墙、爱心石等校园文化景观,开展以校史为题材的征文比赛,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校史文化的综合育人效果。

(五)组织师生校史编研活动,丰富“校史思政”和学校“家风文化”理论成果

师生进行校史编研,是利用校本资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方法。校史中师生“家风”的产生和传承具有规律性、时代性,校史编研的学术性有利于提炼师生“家风教育”的文化精髓,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师生是学校的“家庭成员”,组织师生进行校史编研,把“自家”的文化总结好、传承好,有利于促进师生“家风教育”焕发生机、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李留义,王卫国.家风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86-93.

[4]江琦,潘和平.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2):158-160.

[5]郭树清,张艳凤.新形势下校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以唐山学院为例[J].科技风,2019,(5):25-26.

[6]鲁杰.高校校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18-122.

上一篇: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选址模式下一篇:重大水利工程法人安全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