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讨是智慧体育发展的需要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智慧体育发展概况、体育科技人才的基本认识以及体育科技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分析目前智慧体育发展需求与当前体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差距,目前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仍以传统体育社会科学类人才的培养为主,新型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以及新型体育社会科学类人才的培养较少,阻碍了智慧化时代体育发展的需要。提出智慧体育发展需求下体育科技人才培养的路径:高校增设新型体育自然科学类专业以及体育社会科学类专业,打破学科界限、学院界限,促进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进而推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在提出智慧体育基本框架的同时,大力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加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研究,加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进而促进智慧体育的快速发展。

1智慧体育实践发展概况

1.1智慧体育的概念

2008年IBM全球董事长彭明盛在英国伦敦皇家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曾说道:“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全球将进入一个‘智慧’的时代”。2010年IBM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此后,社会各界开始了“智慧城市”的研究。体育行业也响应时代主题提出了一个新型词汇———智慧体育。目前,学术界对智慧体育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韩潇在《智慧体育》一书中的定义比较全面,即智慧体育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领域的最新成果,是整合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体育+”资源的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动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生态,全面提升体育服务质量,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以更迅速、灵活、正确地响应人们更具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需求[2]。智慧体育的概念主要把握好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二是多元化资源的融合,三是更多地体现人性化理念。

1.2智慧体育发展现状

1.2.1智慧体育课堂

智慧体育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3]。目前智慧体育课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智慧体育课堂是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把科技、教育、体育结合起来,通过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的高度融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的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目前,智慧体育课堂主要是结合智能化可穿戴设备、运动类APP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及体育课程成绩的评定,此外,有部分智慧体育教学平台,如微课、慕课等一些线上课程。结合新型高科技技术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形成,主要原因是新型体育教学设备、智能教学场馆、智慧教学平台等许多与体育课堂相关的设施还不够完善。

1.2.2智慧体育运动场所

智慧体育运动场所是指通过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既能够满足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社会交往、餐饮服务等多元化的价值需求,既包括自身建筑功能的转型升级,也包括对内部系统结构功能的改造升级,是一种新型的、多样化的运动空间。与传统体育场馆只提供体育运动服务的功能不同,在智慧体育运动场所中,运动场馆只是运动场所中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核心部分。智慧体育运动场所主要分为四类,即智慧体育场馆,如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智慧体育公园,如南京溧水智能体育公园;智慧体育小镇,如重庆际华园体育温泉小镇;智慧体育综合体,如华熙LIVE·五棵松。在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方面,国家、地方已经完成了很多项目。在智慧体育场馆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人们观看竞技比赛和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但是比赛结束后,很多体育场馆闲置,或是消费价格太高而将经济情况一般的民众拒之门外。此外,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程度远远未达到理想要求,智慧化管理、智慧化运营、智慧化控制平台未有效结合起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

1.2.3智慧“体育+”

智慧“体育+”是指通过智慧体育结合其他行业的资源,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产业形态,如智慧体育旅游、智慧体育医疗、智慧体育金融等。目前,智慧“体育+”产业形态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融合机制、政策文件、产业结合、标准化体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输出和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智慧体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型体育科技人才

2.1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基本认识

科技人才指以科学的探索精神、较高的创造力,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4]。体育科技人才可以概括为以科学的探索精神、较高的创造力,在体育科学技术劳动中,为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根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比规律和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体育科技人才的概念定义如下:体育科技人才是指能揭示体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领域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人[5]。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体育科技人才就是懂得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及具备新型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从广义来说,现代体育科技人才包括三类:一是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二是体育社会科学类人才,三是体育复合型人才。

2.2智慧体育发展对体育科技人才的能力需求

第一,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管理运营知识的培养。智慧体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新一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懂得体育知识的优秀管理运营等方面以及具有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要注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管理经营以及综合知识的培养。只有满足知识层面的培养,体育科技人才才能承担起推动智慧体育发展的重任。

第二,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重大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仅靠个人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因此,必须扩大团队合作,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智慧体育的发展要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交叉性学科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要打破传统观念,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协作,促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外部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共同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从体育学科的性质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其中既含有社会科学知识,又含有自然科学知识。国内众多体育科技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运动员、教练员出身,他们当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但为数不多[6]。当前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不平衡性已经严重阻碍了体育行业的发展,使得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发展的差距逐步增大。因此,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体育学科跨自然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四,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国际化视野是当前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意识觉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世界国家之间都有了紧密的联系,体育科学研究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我国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智慧体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3当前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与智慧体育发展需求的差距

3.1从体育类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角度分析

对我国1988—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回顾[7],利用互联网调查全国13所体育院校和部分开设体育类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结果显示,在全国13所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中主要是以社会科学类专业设置为主,除了北京体育大学有部分工学类(与体育相关)专业以外,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体育工程,其余体育院校基本没有或者很少开设工学类专业。在对部分综合性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的调查中,结果依然不容乐观,综合类院校虽然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但是与体育有关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少之又少,师范类院校侧重社会科学类专业。可见,我国目前体育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主,自然科学类专业为辅,从侧面反映出存在以培养社科类人才为主的现象,与智慧体育的人才需求差距较大。

3.2从我国体育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

第一,培养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程度不够。大部分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专业体育院校,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院校的培养较少。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理工类院校对于培养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有着独特的优势。师范类、财经类院校对于培养体育社会科学类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类院校因为专业设置齐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所以对于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有着良好的平台。然而,目前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程度远远不够。大部分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专业体育院校,而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院校的培养较少。培养方向依然是以体育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体育科技人才为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人才为辅,这种现象很难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很难达到智慧体育的发展要求。

第二,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分化严重。许多非体育专业类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体育,难以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导致高校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才很难吸引到体育行业中去,再加上那些既懂体育知识又熟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的优秀师资队伍的缺失以及体育科技实验室等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难上加难。此外,传统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单一的本校培养模式,甚至停留在二级学院内部,无法联合其他国内、国外高校以及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培养。

4智慧体育发展需求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

4.1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激励奖惩机制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通过合作制定出相关政策,加以引导,高校认真贯彻执行,综合考虑本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开设校本课程,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树立跨学科思想意识,尤其是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思维。政策的执行以及学术研究的规范都需要监督机构的监督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要成立相关监督机构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明确监督,保证政策有效执行。对于执行效果好的单位进行资金支持与奖励,对于懒散、不付出实际行动的单位予以惩罚,以此激励和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热情。

4.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增设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专业方向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尤其是综合性高等院校在专业设施、教学资源、优秀师资等方面都有着体育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在,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新设体育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相结合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作为试点,进行体育自然科学类研究型和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试点培养比较好的模式给予支持,使其在全国进行推广。此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加强体育经营和管理类等体育社会科学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新设体育运动场所经营与管理、体育金融、体育旅游管理、体育资源规划等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等方式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类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使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更为合理,使自然科学类科技人才和社会科学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保持平衡。

4.3建立以体育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体育与其他学科分化严重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体育类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类学生,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的选修课,让更多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体育,促进其跨学科思维的形成。加强选修课教学质量,严格进行课程学分的考核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在选修课上尽可能地了解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讲解,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将来升学、工作奠定基础。在学位论文的选题方面,打破原有学科以及学院界限,积极鼓励跨学科选题,鼓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导师团队跨学科指导,从而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扩大人才储备。

4.4打破学院、高校、科研院所界限,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要打破传统观念,促进校内各院系、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院所、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推进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建立本科、硕士、博士等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从而培养一批具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新型体育科技人才,进而推动智慧体育的快速发展。

4.5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新建体育科技实验室,引进先进设备

积极促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集合校内、校外师资,建设一支能够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师资团队。成立全国体育科技师资联合会,经常进行经验分享、教学分享、课程建设分享,完善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培养出来的体育科技人才更加适应新时代体育智慧化的发展需求,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等体育相关行业高速发展,加快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此外,应该重点新建体育科技实验室,为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更好地促进其智慧化发展。

4.6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型体育科技应用型人才

学校一般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限制,很难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社会性公司企业的存在正好弥补了学校教学的这一短板,公司企业往往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实践型专家队伍。加强高校与公司企业的合作,是促进新型体育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趋势,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理论课师资队伍进行理论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公司企业的优势环境资源、实践型导师队伍,促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在学校和社会企业两方面的共同培养,使得应用型体育科技人才更加适合未来体育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造体育企业的新价值。

4.7举办跨学科科技讲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加强校内、校外、校企合作,联合举办跨学科的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为其营造适宜的学术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科技人才跨学科研究思维的形成,从而为智慧体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早日实现。

5结语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通过创新培养新型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为其创造出新的培养路径,新型科技手段在体育行业的运用才有机会成为可能。目前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仍以传统体育社会科学类人才的培养为主,新型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以及新型体育社会科学类人才的培养较少,严重阻碍了智慧化时代体育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的需要。在提出智慧体育基本框架的同时,大力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加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研究,加强新型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体育自然科学类人才,进而促进智慧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智.城市“智慧体育”发展框架及路径的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2]韩潇.智慧体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3]窦丽,陈华卫,钱澄.高校“智慧体育课堂”的价值与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36-140,146.

[4]张晓丹.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2):42-43.

[5]徐峰,沈永辉.浅析体育科技人才结构,把握体育人才培养方向[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02):17-19.

[6]金广江,杜世权.试论培养高级体育科技人才的新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03):95-97.

[7]杨桦.从运动员、教练员、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6-8.

上一篇:食品安全规制是抑制工业空气污染的隐蔽力量吗下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德育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