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共12篇)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1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在对吉首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送到社区,把社区体育引进校园.从体育活动的相互交流到体育精神的.相互影响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同提升.

作 者:胡红艳 田洋 黄学军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全民健身

0 引言

从全民健身计划的视角下来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是社会体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 切实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利互惠的发展道路, 已经为当代体育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在课余时间社区居民在学校内参与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惠互利的前提下, 使得学校体育的与社区体育发展息息相关, 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 从事的工作就是社会指导员的工作。让一部分学生真正的投入到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中来, 是我们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关系

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学校体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及能力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指在辖区内, 以辖区居民为主要对象, 利用辖区内的健身器械和场地, 为辖区居民开展的健身活动。这也反映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区别使得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学校体育在一般情况下就是学生在校园内的体育活动, 而社区体育的辐射面非常广泛, 可以在户外社区内, 也可以在室内, 甚至于平时的生活中;学校体育一般都是利用在学校的时间锻炼, 社区体育却不在意锻炼者的时间限制, 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另外, 在学校一般就是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 而社区体育一般以居民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丰富其业余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最终需要在时间、空间和效果上高度的融合,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融合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必然的多了起来。社区体育代表了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群体, 他们的锻炼水平代表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也代表了学校体育在走出校门后的落实情况。社区居民的锻炼情况、参与人数直接反映了全名健身运动开展的好坏, 同时也决定了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2.1 学校体育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基础, 是社区体育全面开展的基础。明确健康第一, 以及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对在校学生思想上的教育,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思想, 走出校门, 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社区。因此学校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同时, 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体育教学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向学生灌输健康体育的新理念, 体育课的内容安排上要符合多元化的特征, 集普遍性、连续性和大众性为一体, 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积极服务于体育事业, 献身体育事业给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人才。

2.2 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社区体育使学校体育的伸展的延续, 是在以全民健身为前提下, 在社区内开展的一系列身体锻炼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依附于学校体育活动, 许多社区居民爱好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都是在学校内非常常见的体育项目。很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所参与的社区活动正是他们在学校中学习并擅长的运动项目。因此社区体育依附于学校体育, 是学校体育的延展, 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参与体育运动的保障。并且是学生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社区体育的最好的体现。因此在健身运动中,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要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相辅相诚, 不断发展进步。

3 互动融合中的互惠互利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融合:首先是发展模式表现为学校与社区形成一体化, 其次学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向社区成员开放, 再次社区和学校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学校与社区通过相互促进, 相互依靠、充分促进两者的发展。不同层次的、不同范围的互动内容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实践模式的内容。街道社区以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为载体的互动模式, 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相互依附的探索性实践。因此学校不是唯一主体, 它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明确了社区的主体地位, 在体现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的基础上, 两者积极配合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在校学生到社区居民等各类人群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 为各类人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时空的保证, 确保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确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模式。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相互影响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效果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两个系统内部存在的影响它们之间互动的一些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系统外、影响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的一些因素。学校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以及社区群体辖区内的居民, 管理单位如教育局、体育局等, 主要指导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内部因素。学校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与社区群体辖区内的居民的各自利益在能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 管理单位之间 (教育局和体育局) 能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时, 主要指导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两系统间具有激励模式并自由地流动服务时, 这些因素是互动的积极和支持的因素, 相反则是互动的消极和反对因素。由此可见, 如何有效地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调动体育活动指导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关键, 因为群众中的个人是所有因素中起最根本作用的因素。而学校和社区管理者的决策在互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它们是这两个系统的主要决策者。

社会环境因素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相互协调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如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 具有影响和调节作用。公共政策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对社区和学校互动较好的示范点给与奖励和宣传。

5 结束语

社区和学校应该资源共享。中小学、高等院校、成人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 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共享体育资源, 学校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社区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场地器械的服务。可逐步分层分类, 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向社区开放, 设施安全和相关配套设施、卫生等条件尚未达到相关标准的可暂缓或暂不开放。学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 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由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和学校各方面负责人统一协调合作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凯珍, 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2]骆映.论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

[3]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4]林少娜, 等.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3

摘要本文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认识出发,来探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并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好互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关系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理论”提出了学校体育向社区、家庭有效延伸的新理念。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应更加关注和提升体育的教育性,使“健身”和“健心”相统一,不断促进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应打破学校体育的藩篱,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而终身体育必须有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并在融合互动中生成新资源的集聚和效能扩散,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重点。

社会体育是最为集中、直接体现体育本质的部分,社会体育是终身的。学校体育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个阶段,学校体育继续着学前和校外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作为与社会的衔接点,相对于社区体育来说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形成终身体育观,让走出校门、离开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生们能更好的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意识及能力,为今后能更好的开展社区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成人化的体育教育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忽视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体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而且,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基本是在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系统中进行,造成了学校体育和社会的隔离。

如何克服学校体育在现行体制下的一些弊端与缺陷,社区体育的出现就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社区体育作为学生课余体育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学生课余体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新世纪的体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

1.社区体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载体

任何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都是社区成员。学生作为个体,不但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弥补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不足。这样,既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联系,树立起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又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新风气的形成,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更加贴近。而且,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2.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终身体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参与体育,使体育成为人生中重要内容;二是指以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指导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首先,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

其次,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第三,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民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

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的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特点,使得学生较容易地坚持活动,从而完成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结论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有优势和不足,二者适时结合,将形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研究表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存在互动关系: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出发,使人们的体育锻炼习惯自然的从学校过渡到社区,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健康生活提供体育活动的机会,从而使体育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并顺应时代要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建议

(一)加强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从而释放体育育人的整体功能。我们的体育教师,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扫除思想障碍,树立现代体育观念,从而在学校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中发挥骨干作用。

(二)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它是学校走向社区,创建现代学校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学校社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施常态管理。

(三)学校与社区(街道)都要把体育融合互动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4

【摘要】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是当前我国社会体系及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来说,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发展,能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地贯彻执行,会中指出“大力改善并保障民生,渐趋完善适合国情、覆盖城乡、相当完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公共服务系统,使政府保障能力得到提高,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指出“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这些要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这一服务体系里的“根本点”,它的运转效果及效率关系着百姓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参数。

【关键词】社区;公共体育;内生性发展;研究

一、研究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的意义

(一)形成社区体育氛围,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伴随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日渐重视,社区体育含义也渐趋深化,有了“同处居住、创建文明、繁荣发展”的和谐气氛及“同创、同建、同荣、同享”的思想理念。强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逐步使社区居民不断发展的需求得到实现,对创建融洽的社区体育气氛、增强社区成员睦邻友好关系、建立文明社区乃至早日达到小康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意义都相当深远。

(二)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拓展供给面

对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这一问题,统观有关专家的研究能够发现:在提供服务方面,政府仍旧处于主导地位,提供器材、资金、人员等全方位的支持,对此“全面承揽”。目前,社会、政府、市场还没有真正联合起来对此提供服务,发展还相对滞后。社区居民还处于自发、自助加入供给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况且这种自我组织还缺乏统一的领导,发展迟缓。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生性加以研究,可以使这一服务的供给渠道及主体开拓新天地,让内生性供给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供给效率大为改观,供给面明显扩大。特别在中心社区,由于场地健身器材相对很少,再加上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平时老死不相往来,那么研究这一服务的内生性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现代化社区的发展。

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的问题

文章以衡水市为例,分析研究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发现,在供给服务时,政府仍处于主导位置。在整个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环节里,作为街道的附属单位,社区体育俱乐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自主发展动力很弱,发展空间很小。受工作机制及长期发展环境的制约,社区体育俱乐部还十分依赖政府,全部的资金、人才、任务来源都由政府支持和供给;而社会体育组织却明显参与度不够,很难展现出其自我管理、服务、发展的优势。至今,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仍旧是“从上到下”的管理形式,这一体制很难达到“自身供给”、“从下到上”的变革创新目标。

(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配套问题

最近这些年,衡水市得到了迅猛发展,商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渐趋成熟。与城市文明迅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场地健身器材相对很少。近几年,衡水市政府已锐意改革,花大力气进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使体育健身“生活包围圈”已初具规模,然而在分布上还是显得不科学。由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更新跟不上,这让健身器材闲置、损毁情况突出。学校的活动场地,很少对社区居民开放使用;即便是开放,怎样管理也没有成熟的制度。在社区里,公司遍布、商务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很大,需要大量的楼宇健身场地,而楼宇健身场地却相对短缺。社区及楼宇体育还未形成资源共享体系。

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对策研究

(一)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自组织治理力

在当今社会,需要社会参与要高效化,社会表达要专业化,这样才能让社区成员同别的社会团体自由地沟通及交流。所说的社区体育自组织治理,指出于相同的体育锻炼目的,社区居民不用得到政府批准,就能够组建有关的体育组织,并借助组织化的途径,来达成个人体育愿望,使自身锻炼权益得到保障,从而让自身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参与式管理模式。对社区居委会来说,要积极响应,建立社区体育自治组织,比方说社区体育发展委员会,要形成长效机制,想居民之所想,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构建“从下到上”的自治系统。这种模式顺应了体育发展新要求,让体育走进了居民生活。此种参与模式,既促进了国家发展体育的目标,也满足了个人需要。借助此种参与形式,有效解决了社区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无组织无秩序的现状。社区体育“自组织”的运作机制,符合居民的公共体育利益,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二)拓展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民参与度

社区是相对完备独立的物质范围,居民对较少的公共体育资源共同协调分配。提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仅要求过程要科学,而且需要分配结果要公平。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里,要采取公民参与的措施,强化公共服务权利及责任。拓展居民参与度,有助于增强大家的公民意识,推动体育中介机构的发展,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使社区委员会担负起服务社区的职能。社区内生性发展组织,要构建积极的公民参与体系,扩大居民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供给里的参与范围,提高参与热情。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体育协会章程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协会的正式名称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体育协会,下称协会,简称张院体协。

第二条 协会的性质是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体育活动专项的、非盈利性的的体育社团。

第三条 协会的宗旨: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二)遵守中国体育活动法规、政策和章程,宣传体育活动,推动张家界学院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广大学生和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利益,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三)为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服务,为兴建体育强院而服务。

(四)协会在学院团总支注册,并依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合理行使管理协会的权力。协会接受院党总支、团总支的领导,接受院社团联合会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

(五)协会口号:炫耀自己的光芒,让运动者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

第二章 会 员

第四条 凡具有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学籍的在读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有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遵守学院管理规定,承认并遵守协会的章程与管理规定,愿意参加协会的一个分社并愿积极发挥会员作用的,可以申请加入协会。

第五条 会员入会程序:

(一)向本协会提交入会申请书并注册。

(二)经协会会长会议和理事会议讨论通过。

(三)由协会相关机构颁发会员证。

第六条 会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一)执行本协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协会的合法权益和名誉。

(三)完成协会交给的工作。

(四)按规定缴纳入会费。

(五)向协会反映情况,提供个人有关情况。

第七条 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一)参加协会及各分社组织的各项活动与理论培训。

(二)获得享受本协会服务的优先权。

(三)依照协会章程和相关规定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四)对协会工作有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八条 会员退会应向协会提交书面报告,并退还会员证。会员无故不参加会议、活动与培训达五次,则视为自动退会。

第九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协会章程与管理规定的行为,经会长会议与理事会议通过,予以除名。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十条 协会实行集体领导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十一条 协会最高机构为会长会议。会长会议由会长和副会长组成,会长为会长会议主任,副会长为会长会议成员。会长会议领导全局工作,协会一切大政方针都由会长会议制定,一切事务都由会长会议具体部署。

第十二条 协会集体领导机构为协会理事会。理事会设会长、副会长、六个分社、办公室、宣传部、执行部、财务部。理事会不定期举行理事会议,会长为理事会议主任,副会长为理事会议副主任,其他理事为理事会议成员。

会长:行使领导协会的职能;努力增强协会凝聚力;调动整个协会的积极性,使其保持高度活力;为协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目标并领导协会向目标不断不断前进;与协会各理事及会员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最新情况并作出相应部署。

副会长:负责协助会长工作与协会建设;协调各部门并领导其开展工作;每个副会长分管三个分社,按照既定的计划组织分社活动;监督分管部门工作,及时了解最新情况并作出相应部署。

各分社社长:负责各分社的具体事务,在会长与分管副会长领导与监督下行使社长职能;制定所属分社的活动与培训计划;拟定活动计划、制定策划书与活动总结;及时了解分社情况并作出相应部署。

社长助理:协助各分社社长开展工作。

办公室:负责协会的文件与资料收发、整理与存档,做好会议记录,在会长会议领导下拟定策划书、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负责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工作,协调各部门工作。

会长助理:协助会长、副会长与办公室主任工作。

宣传部:负责协会在学院的宣传工作,负责制作活动海报与展板;同时协助办公室与执行部做好活动策划工作;活动、会议、培训时负责摄影。

执行部:负责协会活动的策划工作并组织协会的每次活动;负责每次活动的秩序维护、后勤保障、组织联络等工作,积极协调各部门在活动中的工作,保证活动有条不紊进行;行使外联职能,加强与其他协会及组织或院校的联络,负责活动赞助事宜。

财务部:负责协会经费管理、财务保障;对每笔财务收支认真核对,报销账目须凭证式发票;保证财务工作零失误,账目零误差;协助执行部开展外联工作。

第十三条 协会理事由民主选拔产生,接受会长会议的领导。

第十四条 会长会议对各理事行使监察权,当理事继续任职或违凡相关规定达到免职的条件,由会长会议审议免职。

第四章 资产管理与使用

第十五条 协会经费来源:

(一)协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接受的奖励与捐赠。

(三)相关部门拨款。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其它正当来源。

第十六条 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七条 协会财务管理由财务部长负责,会长与副会长不得兼任财务部长。会长会议对财务行使监督管理权。财务部长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好交接手续。

第十八条 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五章 活 动

第十九条 协会活动范围:

(一)推广体育运动,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

(二)主办、承办和协办学院各种体育竞赛和培训活动。

(三)负责体育项目的裁判员管理、培训、考核和评定工作。

(四)对学院举行的体育竞赛及与该项目相关的其他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

(五)负责与院内外、市内体育协会的联络、交流和合作。

(六)开展有偿服务活动,解决活动经费。

第二十条 协会活动内容:

根据会员的条件,结合学院与协会实际,开展不同程度的训练、培训和比赛。联系其他院校的相关团体与单位组织队伍进行友谊赛。根据各分社实际开展不同活动。

第六章 奖惩制度

第二十一条 协会对优秀会员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范围包括:在协会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会员;在训练中突出的会员;在重要比赛中获胜者与表现突出者。

第二十二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会员,直接予以除名:违背学院与协会规章制度者;侵占、私分和挪用协会经费者;作风不正派,在比赛中有损学院和协会声誉者;累计无故不参加会议与活动以及迟到、早退达五次者。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由会长会议制定并监督实施。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体育协会会长会议所有。第二十五条 对于各分社社长与社长助理的管理结合协会章程与《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体育协会各分社社长管理规定》进行。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体育协会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综述 篇6

1 以学校为依托,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卢元镇认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终身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既展现了50年来学校体育功不可没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并从“体育人口”、“影响因素”、“参加项目”、“体育中断”四个角度分析了学校体育成为社区体育发展依托的难点[1]。商华通过对城市社区体育系统架构的分析,提出城市一级社区体育发展中应注意诸如开发与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硬件资源、拓展一级社区体育系统的软件资源、体育健身意识的培育、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经营性运作机制等涉及城市一级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姜卫芬从社区体育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的社区全民健身网络的可行性,为今后我国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3]。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系的探讨

陈鲜阳等从高等学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具有良好的场地设施优势、人才集中的优势和教育功能的优势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挖掘高校体育的潜在优势,才能使其在社区体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社区体育也只有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各种优势,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4]。朱俊玲针对现代社区体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体育社会一体化的体育活动,认为促进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关系,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一体化体系[5]。杨忠等认为应该以学校体育特有的功能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并以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为社区体育服务,来体现体育教师的价值;学校体育有偿服务与社区体育,弥补体育设施不足,互相促进,共同发展[6]。程红仪等提出了学校体育在开展社区体育中具有的良好场地资源、人才优势和教育功能。倡导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活动为龙头,带动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从而最终为全民健身服务[7]。

3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研究

刘建平等揭示了我国体育格局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正在逐步形成。对“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构建思路[8]。沈建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的基本含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等进行论述[9]。曲国洋等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小太阳体育系统工程”(指以儿童为中心,学校体育为主体,家长参与并向社区辐射延伸,实现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有机结合的体育系统工程)。同时阐明了“小太阳体育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意义、可行性及其实施建议[10]。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如何资源共享的研究

樊炳有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论及了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中各自的优势与现状,同时对高校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1]。郁建亚等认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两者适时的结合,能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兴趣和习惯,有利于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12]。莫小农等就当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及结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在社区体育中发挥学校体育的自身优势,又如何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社区体育的优势,并促进二者优势互补提出了对策,对社区体育及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3]。

5 高校建立社区俱乐部和学区体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金晓阳等认为高校地理位置处于社区中,如何发挥高校对社区发展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校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开展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和群众需要的体育活动,这对于发展高校体育、城市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体现了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服务,建立新型体育市场的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14]。吴能威等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提出了“学区体育”概念:“指利用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资源,以对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并且是从组织管理到设施利用的体育活动模式。它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地区范围,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深入分析了实施学区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对学区体育设施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初步构想[15]。

6 个别省市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探讨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李鹏等分析了河南省社区和高校体育场地现状、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以及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因素。文章认为,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16]。郑富就广州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7]。

7 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现状的研究

唐建军等认为英、德、日三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援,即国家、地方政府的补助金;同时在场地保障方面有关于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免费或低租金向全社会开放的政策,这些直接影响着俱乐部的存在与发展[18]。日本文部省体育局生涯体育课中介绍了关于地域体育俱乐部的培养和地域活性化的调查,同时对日本成岩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报道[19]。

摘要:搜集资料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就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以学校为依托,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系的探讨;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如何资源共享的研究;高校建立社区俱乐部和学区体育模式的相关研究;个别省市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探讨;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现状的研究。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 新乡市 社区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乡市四个行政区所辖的街道办事处内的社区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状况

通过了解和调查,发现新乡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基本上还处于正在构建的阶段,组织体系和层次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从上图可以看出,新乡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体系还处在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垂直管理体制。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街道办事处没有设专职负责社区体育工作人员的占44.7%。

2.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人才状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的最要保障。根据调查,目前新乡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三千人,其中国家级、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5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5人、三级397人,培训辅导员一千五百余人,并且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各类老年体育骨干培训班。经调查表明,新乡市体育指导员男女性别比例为2:3。体育指导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管理性指导员,另一类是锻炼指导员,两种作用兼有的占了40%。

3.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状况

新乡市大部分社区的体育活动基础较薄弱,主要通过以下筹措方式。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拨款,第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第三是社区所辖单位和个人的赞助,第四是街道、社区的自筹。但是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偏重于自筹资金,这也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社区管理机构在思想有良好的转变,不再停留在等、靠、要,而是通过自筹资金来开展社区体育活动。2、政府对社区体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4.新乡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

(1)体育活动参加者参与项目状况

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占比重大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散步与跑步上,这两项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而且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因此被人们青睐作为首先,排在第2位到第6位的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篮排足等球类、体育舞蹈、太极拳他们相互之间所占比例的差距不算大。

(2)体育活动参加者活动动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新乡市社区多以韵律性、表演性的体育活动内容为主,年轻时尚、新奇的体育活动较少,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此外,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市社区居民的锻炼动机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下图所示。

(二)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居民体育意识,带动社区体育人口

意识是行为的前提,居民对体育的功能及价值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参与行为。根据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现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的体育意识:一、加大宣传,引导居民认识现代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二、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增加体育元素,进而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同时促进体育人口的增加。

2.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社区居民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多重需求。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一些居民喜欢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毽球、轮滑、攀岩等,通过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方式进行改造,让居民更容易参与其中,进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优化利用和建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优化利用和建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要依法执行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纳入到城市住宅小区建设中去,并进行严格审查监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乡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是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垂直管理体制,处于建设初级阶段,其组织体系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改善。

2.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学历和工作经验普遍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新乡市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方面基础薄弱,体育活动组织及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上主要通过以下筹措方式。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拨款,第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第三是社区所辖单位和个人的赞助,第四是街道、社区的自筹。

(二)建议

1.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通过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机构对在新乡市举办的体育赛事以及体育常识和健身知识的宣传,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此外,要通过一些政策和活动的激励,使社区体育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和全民化的活动。

2.体育院校要加大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力度,增加招生规模: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要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严格的认定和考核,保持保量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3.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市体育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行使好宏观管理和制定政策的职能,而把实施活动的事务性和专业性工作留给体育团体。此外,要注意公益性社区体育和市场化社区体育的结合运作。

参考文献:

[1] 群体司.关于印发2008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2007.12.19.

英国社区体育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英国;社区体育;现代化;休闲;发展

Study o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UK Community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isure

WANG Zhi-Wei

(P. E Dep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on its path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e UK community sport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ing chaotic to regulated, singular to diversified, violent to civilize. They are no longer physical exercises organized voluntarily by the general public, but a mean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recreation involvi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sport activities in UK develop on its own with religious restriction. In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 the government involvement and control turn it into a public service. From the end of the WWI to the mid 20th century, various sport activitie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leisure for the British people. In the 1970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democratic thinking, to provide sport activities is considered as a basic public service of a community. From the 1980’s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sport becomes more pers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with the government exercising a mor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ver community sports. In the last ten year, to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sport has been the core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UK; community sports; modernization; leisure; sport; public management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9

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西体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学校体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以及能力。社区体育则是在一定的辖区内, 以辖区居民作为主要对象, 通过辖区内的健身器械以及场地, 为辖区居民开展的健身活动。从这里能看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使得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互补性:学校体育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学生在学校内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相对而言社区体育有着相当广泛的辐射面, 可以是在社区之内, 也可以是在室内, 甚至是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学校体育通常都是利用在学校中的时间开展锻炼, 而社区体育对于锻炼着的时间限制却并不严格, 可说只要锻炼者有时间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体育锻炼;学校通常是通过学校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制约, 但是社区体育则是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对居民的业余生活进行丰富,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如果能够实现在时间、空间与效果上高度的融合, 那么将能真正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发展。

2 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

2.1 加强群体之间的交流, 对群体目标进行引导

群体是为了能够达到共同的目标, 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开展活动的人群,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识别、交流与影响。群体的主要价值与力量就在于其中的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主要是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以及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的要素包括有活动、相互作用、感情与规范这四个方面。同时群体的攒竹还包括有满足归属的需要、为了提供信息、为了给予报酬、为了实现目标等等。在初级群体中, 成员在很多方面都是互相帮助, 对于群体本身较为重视, 而不是将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次级群体则是为了追求具体的目标或者行为。高校可以与社区成立起各种体育协会, 可以是以单项运动项目形成协会。在成立起了专门的协会之后, 可以加强协会群体的对外交流, 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活动来引导协会提高互助合作、促进健康与技术发展, 增强协会内部的凝聚力, 进而对协会内部的相互作用、感情进行加强, 形成拥有约束力的群体规范。对各个单项协会群体进行直接的运动技术与知识的指导, 改善他们的体育习惯, 并培养出协会内的体育骨干, 通过骨干间接的对其他的成员进行影响;大学体育互动的广告效应还有助于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进行宣传, 间接的对体育协会中个体的个性化、群体思维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进行发扬。通过协会还能够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竞赛活动, 在活动中不以单纯的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社会交往与健康目标才是占首要的地位, 并且经常开展感情性互动可以有效的减少组织与管理的成本, 对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的互动水平进行提高。

2.2 建立起学区体育组织

学区体育组织的领导成员主要是由学校、居委会与企事业单位代表所构成的。委员会需要定期进行例会, 讨论决定学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事宜。根据具体的需要设定学区体育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岗位, 并由学校、居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商讨每一个岗位上的任职人员。通过学区体育组织对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活动的计划进行策划决议, 并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施。同时还需要负责下属各个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工作以及协调各个体育组织的关系, 开办各种学习班与组织跨学区的体育活动。通过学区组织对各种互动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开展, 可以有效的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

2.3 提供多种体育服务

要有效的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 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这些服务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互动的效果。

做好场地与设施服务。需要尽可能的为各个体育俱乐部安排活动的场地与设施, 对体有器材、场地进行开放, 为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对无偿、低偿与有偿服务制度进行完善。学校的体育场所与体育设施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无偿或者低偿为社区的成员服务, 也就是通过免费或者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收费方式来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的社区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成员能够普遍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一起分享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还可以将学校、企事业单位、接到的体育设施以及空地进行充分的利用, 对使用事宜进行合理的安排, 做到物尽其用, 并加强对场地设施的保养与维修, 让其能够发挥出功能。

做好体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凡是参与到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中来的体育组织都需要积极的指导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特别是成立了学区组织的更是应该发挥出学区组织成员的作用, 积极构建起咨询机构, 为广大的学生与居民提供完善的体育咨询服务。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帮助社区培养出体育骨干, 更好的推动互动活动的开展。

做好组织管理服务。要有效的实现社区其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 仅仅是依靠行政领导与民间热情是相当不够的, 需要将两者进行良好的结合, 为此就需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服务, 通过组织管理来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做好体育活动发展规划。每一项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不是周密、合理,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互动的效果。特别是涉及到社区与大学的重大体育活动计划, 将会成为各个体育俱乐部与体育组织的重要目标, 并会对学区体育活动的方向产生影响。此外还需要为广大的居民与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方法并对各种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介绍, 以积极的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

2.4 形成开放的环境, 建立起开放机制

大学和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是大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基础, 因此, 注重形成开放环境以及建立起开放机制是促进大学和社区体育互动的重要措施。体育资源开放主要是以大学中的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中作为基础, 努力的实现社区和大学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开放, 对于改善体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提高体育资源使用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对区域范围内体育资源建设的重复投资进行有效的减少, 让体育资源的投资获得更高的效率。

同时对共享的内容进行确定。通过成立起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 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采取一定的措施, 对大学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进行促进。加强社区和大学转的共享可以从以下的机构方面着手: (1) 大学中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社区的具体要求, 派出专业的体育专业学生到社区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来提供相对应的社区体育服务; (2) 大学所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 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安排一定的时间段向社区的居民无偿或者是低偿的开放, 大学的体育设施资源的基本管理与维护经费来源一方面可以是让使用体育场馆设施的社区居民来提供, 在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将一部分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经费划拨给高校; (3) 社区需要根据大学的要求, 积极利用社区体育现有的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3 结语

社区与学校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大学需要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体育资源进行共享, 学校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社区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场地器械的服务, 并可以逐步分层分类,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向社区金牛星开放, 对于安全和相关配套设施、卫生等条件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的设施可以暂缓或者是暂不开放。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体育院系学生以及其他院系中的体育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 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由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和学校各方面负责人统一协调合作管理。

摘要:大学体育在人才、场地、教育以及管理上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社区体育资源存在有严重的场地不足、人才配备不良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设施。文章分析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了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

关键词:大学体育,社区体育,互动

参考文献

[1]王自清, 蔡皓等.构建和完善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增长的保障体系[J].体育科研, 2010 (02) :44-50.

[2]张龙.方高校与社区体育合作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09) :767-769.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10

1 案例引入—— 麦迪逊广场公园经营管理对纽约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在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研究之前, 该文将以“麦迪逊广场公园经营管理对纽约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为导入案例, 为本次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麦迪逊广场公园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车站上面, 是纽约向外地游客展示魅力的第一窗口, 这座逾经一百年的麦迪逊广场公园已成为美国体育娱乐活动的殿堂。纽约巡骑兵冰球队、尼克斯篮球队、纽约自有女篮等几支球队每年要在麦迪逊广场公园举办上百场比赛, 每次比赛都会吸引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到达现场观赛, 麦迪逊广场公园为纽约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麦迪逊广场公园的成功取决于成熟的集团化托管式的运营管理模式, 麦迪逊广场公园作为大型的体育场馆设施, 其管理方式已从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集团化托管, 实现相同项目的集中化管理, 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1]。而且集中式的托管模式还利用了规划化的专业优势提升了区域体育文化氛围, 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2 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为前者对后者作用的两面性, 一方面;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消极作用, 具体如以下几点。

2.1 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体育场馆设施演变中获得启迪, 因此, 体育场馆设施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国家在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地平台[2]。济宁市作为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的东道主也适时把握这一发展契机, 积极开展本地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工作, 从而为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文化内涵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城市空间格局因融入各种体育场馆而变得更加完善。此外,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效融合了区域文化、经济, 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氛围, 粉刷一新的场馆立面使区域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 新建场馆与配套设施相互映衬, 增强了区域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使周边居民的体育文化体验更加深刻。

2.2 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和建设规模的增加虽然完善了城市格局, 丰富了城市文化, 但是城市土地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不合理的布局、规划必然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消极影响[3]。体育场馆设施占地规模大, 一旦选址不当就会引发交通拥堵、交通不便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需要科学的策略作为保障, 缺少科学化的经营管理策略必然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体育场馆设施建成之后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区域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如果宏观调控不合理就会使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 使城市开发失去平衡性。因此, 虽然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 体育场馆设施仍有可能沦落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进而使其失去提升城市体育文化的预期效果。

3 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鉴于美国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的成功经验与济宁市的实际情况, 该文将提出几点对策以推动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体育文化产业的合理化互动。

3.1 明确思路、搭好平台

体育文化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体育文化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也能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功能, 因此, 济宁市在建设体育场馆设施的过程中, 应当始终坚持场馆设施的体育性、群众性和公益性, 使建成之后的体育场馆设施能够真正为社会民众、体育事业发展服务。只有明确这一建设思路, 才能搭建起良好的体育文化平台, 使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4]。

3.2 融入文化、拓宽服务

对大多数人来讲, 体育文化仍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 这就需要通过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来提升人们的体育文化理念。具体来讲, 济宁市体育文化场馆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体育竞技精神, 彰显竞技文化。 (2) 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体育项目的竞技特点突出场馆特色, 利用宣传栏等, 彰显领军人物的体育竞技风采, 充分发挥其影响带头作用[5]。 (3) 组织专业的教练员、运动员等开展座谈会, 同时吸引普通民众参与, 为两者的沟通联系搭建友好的平台。

3.3 公益开放、服务民生

体育场馆设施建成后不应当只在比赛日开放, 也不应该成为各种专业体育赛事的专用场地。大小规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成后都应当秉承服务民生的原则和宗旨, 提高日常开放水平, 适时公益开放, 使普通民众也能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目前济宁市仅有个别体育场馆设施每天开放时间在12小时以上, 大部分场馆的开放时间都较短, 为此, 应当根据各个场馆设施的场址、规模、项目等制定出合理的开放政策, 面向不同群众广泛实现低收费或公益性开放, 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 结语

该文在借鉴麦迪逊广场公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总结了目前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积极作用和不足, 进而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 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体育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有效地理论参考, 从而明确了体育场馆设施今后的定位和发展理念,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微, 于静, 邱招义.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11) :43-48.

[2]丁秀诗, 姚绩伟, 刘彬华, 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社区体育场 (馆) 设施建设与管理视角[J].四川体育科学, 2014, 33 (6) :1-4, 15.

[3]杨至刚, 张力, 王丽娜.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29-36.

[4]黄丽霞.我国冬季体育产业运营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以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建设与运营为例[J].冰雪运动, 2010 (5) :45-52.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11

摘 要 在明确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大众体育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类型以及高校体育的主要特征,阐明高校体育在大众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其发展趋势,为我国高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大众体育 发展趋势 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大众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纪,我国的大众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

简单地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大众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企业、机关、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

由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在我国一般把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同一层次上的概念。然而,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校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应当被包括在大众体育之中。这并不是要否定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说明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大众体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大众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大众体育发展。明确了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与大众体育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时,应当把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新形势下我国大众体育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健身型

健身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人们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运动量,他们把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娱乐型

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是指参加者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调节情绪,获得欢乐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因此,摆脱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压,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娱乐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

(三)职业型

职业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世界大赛的存在,决定了职业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构成大众体育的重要内容。

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评价一个国家大众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在校生共有600多万,每年的毕业生近100万。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

(二)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入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大众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使的参与的运动项目得到多元化,从而促进大众体育的持续开展。

(三)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

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项目编号:2012lslktjyx-29)。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武笑玲,高茂章.河南省城市社区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36—39.

[3] 王勇.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 篇1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产业互动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领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其中羌族占总人口的28.27%,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享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在历史的变迁中,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体育文化。而古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地域、生产生活、军事、尚武、宗教祭祀、礼仪、民俗、风俗、原始的生殖崇拜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1 汶川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汶川县具体来讲有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绵虒镇、卧龙镇)、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他是以羌、藏、回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恢复重建中,汶川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步伐。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使该地区近年来的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目前境内有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水磨古镇、三江AAAAA生态旅游区、映秀地震遗址、萝卜羌寨、西羌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尽管汶川县的旅游业自2008年“5.12地震”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旅游业在该地区尚属新兴产业,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交通不方便、资金短缺,通讯技术滞后、经验欠缺等不利因素影响,使该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

2 羌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状况

2 . 1 羌族体育文化特征

羌族体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征服自然,求得生存的现实,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生活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极其浓厚的民俗文化特点。千古流传的本土文化演绎了独具地方特色众多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其形式内容多样、广博,健身娱乐融为一体,与其他民族相交融,成为汶川体育旅游的一大亮点,也为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与素材。

2 . 2 羌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规范和认同

地震后,抢救、保护、发掘、整理成为该地区以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批示和条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包括羌族体育在内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获得了制度环境的保障[2],使其羌族体育文化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2 . 3 旅游产业的开发促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羌族体育的健身娱乐和参与性较强,文化特色鲜明,震后,社会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在“羌历年”和“古羌文化节”等盛大的节日活动中,也引入了推杆、莎朗、爬天杆荡秋等部分羌族体育活动,深受当地民众和游客喜爱,同时,游客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羌族体育活动的行列中,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 羌族传统体育与地区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羌族传统体育与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羌族体育文化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羌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互利互惠,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一种“互为肢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 1 种类繁多的羌族体育项目为地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羌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广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资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羌族体育120余项,这些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与当地节日庆典、风俗风情、乡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装紧密相连,已渗入到民众生产生活中,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旅游资源。诸如藏羌锅庄、爬山、漂流、野营等已融入旅游过程之中,不自觉地成为旅游产品,这些丰富的羌族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绚丽的风土人情,从多视角审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给地区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 . 2 羌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可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汶川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羌族体育与旅游之间紧密相连,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震后汶川的旅游风景区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经营者,都借助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与羌族体育文化密切结合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羌历年、古羌文化艺术节”,已由单纯的娱乐竞技活动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层次发展,成为集体育竞赛、民族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聚会。在当前体育市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3 . 3 旅游经济发展促进羌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随着汶川旅游投入加大、设施逐步完善、产品日趋成熟,美丽汶川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汶川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旅游地,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据汶川县旅游局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近600.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102.2万元,2013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4亿元。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旅游是一种流动极强的活动,但也是进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这种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活动,为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旅游已成为旅游者了解和体验羌族体育文化的平台,成为促进羌族体育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要旨

4 . 1 强化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景区的建设, 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 要 素

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建立起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旅游监管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创造优质的旅游环境。[3]

加强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景区的软硬件建设,探索其管理体制,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投入,着力提升其规模和档次。要充分利用上级部门对景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投资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景区建设,与相关经营者搞联合开发,实行股份制经营。

4 . 2 强化宣传促销, 进一步拓展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互动发展的 市 场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增加旅游宣传投入。二是创新促销方式,根据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筛选出进入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羌族体育项目与产品种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与雅化,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风格。三是要继续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旅行社组织外地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

4 . 3 招引重大体育旅游投资项目, 以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地区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助推旅游拓景扩容、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旅游富民效益的关键。

【吉首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吉首大学硕士毕业论文06-13

上一篇: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入党培养人思想汇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