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体育的看法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大学体育的看法(推荐10篇)

对大学体育的看法 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进入大学已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一年之久了。我大一上学期学习的太极拳,下学期我学习的是排球。学习排球,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能让自己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使身心得到放松。每次上排球课都和姐妹们高兴地打成一片,不管有多累、汗水怎样肆意地流,心情都会非常的舒畅。而且我觉得大学开展体育课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健康问题已经成了现今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职业也从原先的体力劳动大多转变为脑力劳动,随着脑力劳动者在职业选择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几乎没有自主锻炼的时间和精力,这直接导致了当代人体质健康水平下滑。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显得分外重要,因为他们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于是如何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并使得这些同学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时候上体育课就成了一个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课的教育,学习到如何正确的锻炼身体,并可以通过每周的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目的。因此大学生上体育课是关系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只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课的教育,才能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如何正确锻炼身体,以养成一个长期的良好的锻炼习惯,只有这样在我们未来步入社会,当我们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时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也才能担负的起国家的未来

对大学体育的看法 篇2

一、大学体育生活化理念产生的依据

1.心理学依据。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动机与需求”的相关理论, 人们的动机是由其内在需要驱动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简化一下, 即“需要—动机—行为”, 而人们的行为和动机就是根据其心理需要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不同, 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来自于人们求生的本能, 而现代体育运动则来自于人们生活, 因此, 对大学体育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以学生的价值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把社会生活中的有关人们与体育的关系等体育现象, 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要求。

“人本主义”课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但是我国现在的体育内容仍然没有摆脱“健身”和“技能”这两个理论的教育框架, 把增强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唯一目的, 忽视了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 忽视了通过实际交往生活化的教育功能。没有根据“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把理论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心理期盼及心理需求结合起来, 还在不断重复着中小学的理论, 使得大学体育的理论教学没有与中小学区别开来, 缺乏层次感, 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形成合理而又良好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行为”和“运动习惯”的最佳的接受教育的时期, 造成了绝大多数人“终身体育”和“体育健康”意识的淡薄, 形成了对体育不端正的态度和看法。

3.是人们对生活追求的需要。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并由此影响而促成的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 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时尚而又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体育与社会和生活的关联日趋紧密, 在大学时期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也顺应了当今社会生活发展的潮流。

二、实现大学体育生活化的途径

1.在理论上应该增加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体育时尚观的教育。时尚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十分频繁的词语之一, 时尚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对人们而言时尚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品位。而现代体育从根本上来讲, 是人们具有的一种在体育运动中享受生活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人们向自身、向社会的回归过程, 作为一种实践是为了促使个体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使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 使个体得到社会的认可。

体育运动作为生活时尚已经逐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社会现象之一, 尤其是体育与娱乐时尚的紧密联结, 使得体育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热点, 英国球员贝克汉姆现象就是体育与娱乐时尚紧密联结的最好体现。由于大中学生是追求生活时尚的主要群体,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相关人群对某些运动项目的迷恋和追求有了可能。由于时尚对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作为教育而言,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体育时尚观教育, 充分运用时尚与体育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建立和形成正确的体育时尚观, 不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生活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功利观教育:此处所谈的功利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并且使学生通过学习在了解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 学会运用体育的社会功能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时代, 只有在工作、生活中让自身得到与己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关注, 才能使相关的社会群体了解和认识自己, 以便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体育则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纽带, 由于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并且还可在交流对运动认识的过程中扩散到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 通过体育运动人们不但可以促进相互了解, 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群体为自身发展服务。众所周知, 人的社会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具有的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发展靠一般的智力性因素的教育这个基本途径是非常艰难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在培养人格和提高能力方面, 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体育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把体育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 必将促进学生体育自我参与意识的形成,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2.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两方面内容。

一是情感体验教育。体育运动包含着人们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过程,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活动可视为愉快、高兴、娱乐、乐趣、兴致的同义词。体育比赛中所展现出来的健与美、力量和速度、艺术性和高强度的对抗力, 无不对人们产生着强烈的感官刺激, 使得人们可在欣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情感享受, 得到情感发泄的机会和场所。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使得人们在欣赏比赛的同时关注着他们的表现, 明星运动员对高超运动技艺的演示, 又吸引人们关注着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激发起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意识和行为。米卢提倡的“足球是快乐的”和“享受足球”的理念, 人们是否可以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把它转化为“快乐体育”和“享受体育”的观念呢?并且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形式把它传输给学生,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享受体育运动呢?看看“申奥”成功后国民的喜悦, 再看看世界杯冲击成功后球迷的激情, 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具体事例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体育的灼热情感。自我实现的、那些已经达到高度成熟、健康、自我完成的人, 对学生产生着如此多的吸引力, 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到这一运动中去。

可以这么说, 体育情感是在满足体育参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主体出现该种需要时, 就会对满足需要或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产生肯定态度, 体育运动渐渐地也就成为一种需要, 一种基本需要, 或类似于人的本能的需要。这基本需要的特征是主观的, 即一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向往和欲望, 在感觉到欲望、要求、向往、希望的时候, 人就被激发了。

二是个性发展教育。 体育运动是个性化倾向非常强烈的一项活动,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展现自我的主要行为方式, 在运动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对胜与负的态度、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 处处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表现意识。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完善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体育活动使人们满足兴趣、调节情感、增强意志。不同的运动项目能培养人们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联邦德国的一些家长不惜重金培养孩子参与体育运动, 有的甚至为了孩子举家搬迁, 让孩子在不同的假期参加各种不同的短训班和夏令营, 从事足球、网球、篮球、手球、乒乓球、体操、游泳和田径等多种训练, 使其从中得到情趣的体验和个性的补偿。人们还根据各自的目标和现状来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全面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我国历来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机械划一, 缺少生气, 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体育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 忽视了学生情意与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态度、欢快情绪、自我学习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从而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大学体育文化的解读与反思 篇3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站在文化学是角度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引发了对大学体育文化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为大学体育文化朝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体育文化;主流文化;主导文化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1-0020-02

一、研究目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从没有以如此高的热情去探讨这个敏感的字眼——“文化”。文化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处于相互影响和发展演变当中。[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召开的第31届大会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所讲述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2]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对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如今,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共同构成了世界发展的三大主要发展趋势。[3] 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只有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文化系统中的大学体育文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同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国家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体育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学,因区域、学科结构、办学模式等许多因素的不同,大学体育文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局面。[4]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但是,受传统因素以及现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对大学体育文化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内涵等层面的“抓痒痒”,而是要在时代背景下,对大学体育文化有一个更为彻底、深刻的认识。而本文站在文化学的角度透过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现象,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在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大学体育文化中的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被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所认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主流文化。由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任何文化形态在“变迁”过程中容易产生“质”变。国家领导部门有义务对文化变迁过程中引导主流文化向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权利机构的这种引导主流文化发展到预想中轨道上来的意识文化形态就称之为主导文化。

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氛围下,大学校园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而是各种不同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相互争斗的前言阵地。作为大学文化中极具意义的体育文化也必是如此,如何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引导大学体育主流文化向主导文化靠拢,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1.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要想缩小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就必须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付渚实践的前提。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是由学校的全体师生所共同构建的,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层利用其组织及制度等要素,通过体育教职工群体在体育教学及工作中的媒质作用,体现上层组织的政策意志,主导着校园体育文化。[6]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最终得落实到大学体育文化创造主体——学生身上。而学生群体则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等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管理层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对主体的控制,学生群体通过微观行为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效应,二者彼此存在、相互影响,并保持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学生群体所体现的主体(主流)体育文化与管理者意志的主导体育文化并不是绝对一致的,二者之间也会存在偏差,而对学生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主流体育文化,而非来自管理者意志或意愿的“主导体育文化”,这就意味着管理层的主导体育文化如果不能与学生群体的主体体育文化达成良好的默契,形成融洽的氛围,就很容易失去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主导作用,就会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搏弈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的主导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文化特征上来看,大学体育主导文化既要彰显先进体育文化的精髓,又要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色。高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终身体育观念”、“健康第一观念”,以及大学高水平代表队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干净、更人性、更纯洁”的奥林匹克精神都是大学主导体育文化的核心。但是,不论是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如何加大,也不论高校竞技水平有多高,具体到落实过程中就变成了“老”而“难”的问题了。在这里并不是对大学体育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而是想证明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要想消除这种差距必须是大学体育的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长期的搏弈、交融,最终形成统一。

3.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搏弈

在大学体育文化中,不仅仅只有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对抗,还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抗衡。由于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这种抗衡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过主导文化。如在文革时期,整个学校体育文化处于一种倒退、落后的状态就是如此。

由于非主流体育文化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远比主导文化复杂,从审美角度上来说,非主流体育文化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它正是大众文化的糟粕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学生这个特殊人文环境上的个性反映。[7]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大都是80年代后的“小皇帝”、“小太阳”,其个性思想极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害怕运动,怕流汗、吃苦,靠营养来保持健康;玩世不恭,对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不屑一顾等等;在行动上,表现为追求新潮,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刺激,迷恋于所谓的“电子竞技”等等。

大学体育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都是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它们之间的抗衡将一直伴随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国情客观、合理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大学体育主导文化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主流文化的主体作用,更要谨慎非主流文化的破坏作用。

三、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反思

1.西方体育文化的垄断地位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落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的是阴阳和谐、精、气、神的统一,动作舒缓;而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张扬个性、自强不息、敢于冒险等为特点,而这种特点恰恰与大学生的年龄性格相吻合。这就使得在当今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西方体育文化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民族体育文化让位于西方体育文化是现代大学体育文化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和问题。在讲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在大学体育文化中如何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大学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普适性之间的统一

在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一方面我们要讲究大学体育文化个体之间的特色,以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大学体育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普适性之间的关系。有些大学为了突出自身在体育方面的成绩,突出抓一两个体育项目,却轻视多数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这样的指导思想不利于大学体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大学体育文化应该体现广大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学生服务。这样的大学体育文化才富有生机,师生员工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特有的优势。

3.“体育即生活”与生活中的体育

随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体育即生活”、“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育即生活”所描述的不仅仅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生活需要以及体育行为的具体特点,更重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那么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创造主题——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大学校园中具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文化,使大学生受到很好的体育文化的熏陶,把体育正在溶入到大学生活当中去。

4.“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思想

这两种思想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大学体育的主导意识的体现。其实在此之前,我国体育工作者对“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个命题作过很多的探讨。把这两者放到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特质的文化形态?两种文化形态相互影响,互为渗透、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为提高,共同构就了目前大学体育主导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3-16.

[2]俞启义.当代中国多样性文化格局的内涵、特征及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111-117.

[3]杨 治.经济全球化威胁文化多样性[J].文化研究,2005.3:6.

[4]夏晓勤,耿 毅. 论大学体育的文化本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2:19-21.

[5]王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甄别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36-37.

[6]李修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导问题刍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69-72.

[7]韦春北.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及其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2:154-156.

对大学体育的体会 篇4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如我在做准备活动时,轮流选择一学生带队,并组织全班做好带队同学自编的徒手操,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口令,既整齐,又使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为学好下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可采用“兴趣导练法”“竞赛法”“自主练习法”“启发法”,使学生爱上学习项目。

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丵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广播操时,我在教完两遍后,给 5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并学会本节,然后再进行统一练习,这种形式让同学记忆较深刻,学会快且不易忘记,在进行丵游戏戏功竞赛时,充许学生进行大声加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

第一,让学生有白由支配的时间,我在实践课中,每节课留出20分钟左右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人兴趣的活动.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第二,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实践中学习广播操,学两遍后让出几分钟时间,充许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问题或提山问题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回答,很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三,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弹性化,应根据个别差异是向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跳高中,我布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点.进行升降,由于部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

谈谈对大学体育保健课的体会 篇5

谈谈对大学体育保健课的体会

转眼间,为期一年的体育保健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怎么会这么快呢,心中有着无限的留恋与不舍。

从小学到高中,体育一直是我的弱项,期末成绩只够及格线,记得小学时有一次期末测试跑步,我超水平发挥得了个良,这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没想到这种情况到了大学有了不可思议的转变。

记得大一上学期选课时,轮到体育了,愁得不是该选什么好,忽然看到了保健课,心想这个课应该好学,或许只是坐在教室里写写背背,应该能得高分。上了第一堂课才知道,原来保健课是要学太极功夫扇的。这倒是让我不那么担心了,我从小学过舞蹈,虽然现在由于多年不练柔韧性不如以前好了,但对动作和音乐节奏的把握还是有的。这让我对学好这门课有了极大的信心。

到了第二节课,老师先让我们学了几个基本动作,步伐上的有歇步、马步、虚步、独立步、弓步等,扇子上有抱扇、刺扇、开扇等,其中开扇也有许多方式。然后又让我们做了一些基础性的锻炼,这可让我们这些一个假期都没怎么锻炼的人累死了,尤其是做蹲起,做完后腿都是软的,站都站不直,在这以后的一个周里,道儿都没法走了,下楼梯时那叫一个痛苦啊,这才知道保健课上起来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

从第三次课开始我们真正进入了太极功夫扇的学习,通过老师的教授和自我学习,我懂得了太极功夫扇的基本知识。太极功夫扇吸取了中华传统的武术精华,以武术动作太极拳为基础,将太极拳与扇的挥舞相结合,巧妙糅合其他武术项目以及京剧、舞蹈成分,结合“中国功夫”歌曲的内容、节奏,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动作融为一体,使扇子的挥舞和武术的攻防技巧灵活结合,让古老的武术运动和现代歌曲巧妙配合,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构成了载歌载舞,快慢相间,刚柔并举形神兼备,舒筋理气,内外兼修,活泼新颖,情趣盎然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艺术欣赏性。邓老师为了让我们记忆动作,把动作拆分开来,给我们讲解动作的进攻与防守,让我印象深刻,使我对太极功夫扇更加感兴趣。

到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段的内容,第一段动作比较缓慢,而第二三段动作要求快速有力,这种快慢结合,刚柔相济,富有弹性的“舞蹈”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下一个学期的学习更加期待。

在第二学期,当老师告诉我们要在校级运动会上表演太极扇时,我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们大半年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而且是作为仅有的两个表演项目中的一个,我很骄傲。所以尽管早晨要很早的起来,我和同学也早早的把闹钟定上,以防迟到。通过一个多周的集中练习我们已经可以配着音乐熟练的把整套动作做下来了,到了表演那天,全校学习太极扇的同学在操场上共同表演,那真是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开扇亮扇,在起承转合之间,构成一幅美好画卷。

在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体验了被助和助人的快乐,在这个学期结束之后他们就要搬到东校区了,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拥有一份共同的回忆。或许在多年之后我们记不清对方的样子,但我们会记得我们在一起学习太极扇的快乐。

谈谈对大学体育保健课的体会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认为太极扇蕴含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是具有艺术性的运动项目,经常练习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内容丰富,变化多样,需要上肢及躯干,下肢等身体多个部位,多个关节的协调运动,关节举措多、不对称的举措多、节拍变化快,对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我们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门非常适合我们大学生学习的课程。

对大学体育的看法 篇6

1101500221人力1102方佳圆

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体育学习之后,不仅仅是在健康上,还是在意志的培养上,都得到了好的保持和提升。体育课的上课内容继续着高中的传统,有800米的考试、立定跳远等,不过不同的是增加了12分钟跑的新形势。12分钟的考试虽然叫人抱怨不断,不过也是为大学生着想,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大学生融入社会工作毕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除此之外,大学体育课的上课形式是混班上课,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拓宽了学生的社交圈子,不管是对学生大学生活的丰富还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是很不不错的。还有一点就是,大学的体育老师尽职尽责,注重学生对基本体育技能的掌握,所以每堂体育课都可以从根本上锻炼了学生,使同学们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对大学体育的上课体会,建议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整个课堂当中,练习强度比较大,几乎一整堂课都处于运动当中,以至于每次第二天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浑身酸痛;同时由于大多数时候的整堂课都在练习同一项运动内容,显得有些单调和乏味。因此,我觉得老师们可以稍微变得灵活些,比如在课堂中间穿插一些小的游戏之类的,既可以让同学得到休息,也可以解决掉体育上课枯燥乏味的特点。

2、因为一般上课的时候,都是重点在实际操作上,所以我觉得在整个

对大学体育的看法 篇7

1、大学生安全防卫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 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防卫能力仍然是比较低下的, 这是由于很多原因导致的。总体来讲, 影响大学生安全防卫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防卫意识缺乏。大学生相比于社会人员相对比较单纯, 他们往往受到家庭以及学校的保护, 但是自身防卫意识缺乏, 安全意识薄弱, 很多犯罪人员往往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犯罪, 给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第二, 防卫对策知识缺乏。从很多的安全事故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 大学生的防卫对策知识极度缺乏。例如, 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发生大火, 四名学生情急之下跳楼身亡, 足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防卫对策知识缺乏;第三, 安全防卫技能缺乏。高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局限在知识以及理论层面, 在实际的实践中极为缺乏, 导致实际的安全问题出现时, 学生往往出现不冷静、鲁莽行事, 不懂临场自救的问题。例如, 2009年杭州某大学杨济源见义勇为, 做好事但是被犯罪人杀害。见义勇为精神可嘉, 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自救。

2、高校拓展安全防卫教育策略探析

(1) 加强危机意识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 也是千万家庭的依托与希望, 大学生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以及每个家庭的健康与稳定。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增强危机感, 提高抵御危险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从思想到实际行动做好相应的安全准备工作。面对汶川地震以及玉树地震中有关高校的安全隐患, 加上福建犯罪嫌疑人捅伤8名小学生的事件, 这些都是有关学校安全隐患的实例。为此, 高校应该开发危机意识教育资源, 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自救以及防护意识和技能。

(2) 重视危机应对情景训练。情景训练是做好学生安全防卫教育的重要举措, 学生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技能的首先是以安全心理为前提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情景训练以及演练, 可以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美国911事件中, 美国人民体现出良好的危机处理意识以及灾后重建能力, 离不开美国政府对于全民安全教育以及情景训练的重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 包括犯罪、地震、洪灾、火灾等灾害, 通过对学生进行危机情景训练, 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危机情景中, 进行各种救灾器械以及救灾知识的学习, 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重视危机应对情景训练, 做好学生安全防卫教育。

(3) 增强自我防卫能力, 学会自救。我国刑法对于正当防卫有着严格的规定, 指的是我国公民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受到非法侵害时, 可以采取措施制止非法行为, 这就是正当防卫。适当对学生进行正当防卫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安全防卫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自救以及自卫, 就是指的是学生冷静的处理所遇见的危险情境, 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好同犯罪人的周旋能力, 通过大声呼救或者获得逃离时间已达到逃脱危险的目的。如果学生遇到危机, 可以通过声东击西、交谈以及虚张声势的措施, 打击犯罪嫌疑人, 进而伺机逃脱。增强自我防卫能力, 学会自救, 是做好学生安全防卫教育的重要措施。

3、总结

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和直接的损失。高校也已不再是世外桃园, 加强高校安全意识、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等安全防卫教育, 提高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更有利于校园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让大学生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 身心健康地学习, 顺利地完成学业。我国高校在拓展安全防卫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实际的拓展安全防卫教育过程中, 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拓展安全防卫意识以及能力的提高。高校应该深入研究自身拓展安全防卫教育现状, 创新高校拓展安全防卫教育策略, 为我国高校在拓展安全防卫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9) .

[2]章姗姗.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科技信息, 2011, (23) .

对大学体育的看法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影响 应用

前言:

教育事业,对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事业的前进程度,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进步速度。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的创新与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教育活动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育工作服务意义的彰显,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标准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成果的丰硕,对以人为本思想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大学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1、提高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本位目标。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打破了这样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提供将社会本位目标与学生的本位目标进行结合。所谓社会本位目标,就是将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主体,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去满足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学生的本位目标,则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让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进行自然发展。只有将社会与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突出人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2、提高了体育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发展性,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实际意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广大大学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观。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要打破这样的限制,强调体育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去获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知识,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快速形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大学体育教学大纲内,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个人追求进行灵活化调整。

3、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地位

以人为本与教育活动的结合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以此为基础开展素质化的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独立性格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审视。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不能再将自己视为教学的中心,更不能将学生视为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接收器。要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对教学活动与过程加以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示范与模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体育动作进行示范,学生对教师进行机械化地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创新精神也难以得到培养。因此,大学体育教学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课堂中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需求与期待入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设。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讲解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性,利用简短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教学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实践,让学生进行探索。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短跑的内容时,教师没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模仿自己的规范动作,而是给学生讲解技巧,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同时,教师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交流中对规范动作进行讲解,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整合,加强教学模式的灵活化,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体育信息。

2、加强游戏活动的融入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感受。将游戏活动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结合,有利于教学环节的紧凑,也有利于教学趣味性的提高。游戏化的大学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更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愉快的氛围内得到提高。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情绪,也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游戏活动,大学生了解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会愿意利用体育课下时间自主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在进行游戏的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当地气候与天气条件,学校的体育教学设计条件,保证游戏活动具有可行性。

比如在体育课堂的热身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你追我赶”的游戏,让学生在追逐中感受体育学习的自由氛围。教师更可以将小组接力赛与短跑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竞争中体悟到体育学习的魅力,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观念的丰富。

3、落实因材施教思想

以学生为本,就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不同的教学。因材施教理念,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大学生的体育学差异,利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整体教学目标,给学生制定不尽相同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经过自己努力后具有一定的体育学习成果。

比如在讲解排球知识时,对于体育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利用自主实践的方法组织学生去练习排球技巧。而对于那些体育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精心辅导,促进学生排球能力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的教育在于培养高专业素质以及高身体素质的全面人才。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教学为大学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贡献了诸多力量。面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成果不尽丰硕的现状,我们需要加强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视,分析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并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应用,促进大学体育教学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艳. 以人为本视角下大学体育的主题单元设计[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92-94.

[2]常迎春. 如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J]. 当代体育科技,2014,23:113+115.

[3]蔺章桥. 试论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4:71.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看法 篇9

署名:李鹏飞专业:体育1302班学号:20131301039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看法

署名:李鹏飞 专业:体育1302班 学号:20131301039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很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 积极的作用。

四、想要创新创业我们应该在一下个方面做出努力

1、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市劳保局每月都有免费的创业者培训班,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来报名到场学习。

2、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能更接近成功。建议最好先到相关行业去做一些兼职,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也可到市劳保局到场见习培训,有50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在见习培训中选择创业方向。

3、要充分熟悉政策:

对大学结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称里有不少相干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4、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心理脆弱是大大都大学结业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创业的道路没可能一帆风顺,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五、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六、总结

论文: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看法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 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一、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很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品质内容及其形成条件

个性,或称为个性特质,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一个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去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一个人的创新品质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等。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发现和认知世界的驱动力。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促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而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主动学习——传统的教育以机械、模仿、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为主,养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缺乏灵活多变和主动的学习训练,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只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形成探究式学习机制,才可能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质疑——教师权威、书本权威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不敢质疑老师,更不敢质疑课本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没有怀疑,哪来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性。质疑精神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而创新精神则促使人们进一步解决问题。

而创业品质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的精神、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等多方面的品质。

敢于竞争——商品经济社会充满各种商机,也充满各种竞争和压力。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创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眼光,还必须有过人的胆识与勇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是否敢于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是决定一个人创业能否顺利开始的第一步,创业需要的是敢于竞争与冒险的胆略。

勤奋求实——创业仅仅有胆略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要有勤奋求实的态度。

锲而不舍——创业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碰到挫折或失败,是从头再来还是选择放弃?大学生们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是不可能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半途而废的创业最终是不能成功的。

三、想创业的大学生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市劳保局每月都有免费的创业者培训班,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来报名到场学习。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啥子行业来做才气更接近成功。建议最好先到相干行业去打工,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也可到市劳保局到场见习培训,有50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在见习培训中选择创业方向。

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哄骗政策。对大中专结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称里有不少相干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大都大学结业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创业的道路没可能一帆风顺,以是,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姓名:

霍文欢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本(2)班

学号:100715042

上一篇:窗外即景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员工拓展训练心得全新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