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共9篇)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篇1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嫦娥号卫星登陆月球,“嫦娥”和“玉兔”的着陆地点,也被命名为“广寒宫”;古有中国神龙,飞龙在天,今有潜海蛟龙号探测器探秘海底世界;古有悟空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李白《蜀道难》中有个“五丁开山”的传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今日西藏天路纵横,雪域高原迎坦途,高速发展迅猛,铁路也紧随其后;《西游记》里有千里眼、顺风耳,今日55颗北斗卫星组网、5G手机全球通;庄子的《南华经》中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今日中国高铁贯穿南北西东……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篇2

日本为了达成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全面推进“创造立国”的战略理念,掀起了科技界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科技体制改革浪潮。日本在历史上原本并不是一个科技强国,为何在近现代异军突起,文章从探究日本科技的起源和发展出发,着力梳理日本科技,并从中得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益启示。

1 日本科技之母体———中国科技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是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和西欧文化加以消化,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也是如此。日本著名科学史家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提到,公元3-6 世纪的350 年间,汉族受到文化极低的北方民族的压迫,中国北方文化地区不得不任凭五胡(匈奴、鲜卑、羌、氐、羯)少数民族的蹂躏。当时,日本是亚洲较为落后的国家,为了躲避上述五胡之乱而东渡并安居在日本的汉族人(归化人),在把中国古代文化移植到日本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间,大量的技术,如养蚕、纺织、刺绣、染色等相继传入日本,日本古代工业的跃进至此开始。由此可见,其实日本科学发展的基础比中国差很多。“大化革新”和“明治维新”被称为日本社会史上的两大变革,两大变革分别打破了氏族制度和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研读《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可以发现,导致明治维新的外力是出于东方的欧美资本主义,而唐朝大帝国主义则是招致大化革新的原动力。

除了引进新技术外,日本人还学习中国古代汉语,为后来接受西学夯实了基础。此外,日本人华冈青洲从中药里提取的麻醉剂运用西方外科手术方法成功进行了第一例乳腺癌手术,宇田川庵在日本第一本介绍西方化学的书籍《舍密开宗》里面也引用了不少中医知识。由此可见,日本的科学技术文化是以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先进的中国科学文化和西欧科学技术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1]。

2 日本科技的发展和成熟

日本科技的发展萌芽于迈入近代进程的186年,成熟于二战结束之时。下面以1926 年昭和立年到1945 年二战结束这20 年为例:1926 年日本各大学理学部毕业生的人数为100 人,1930 年为133 人,193年为168 人,1940 年为202 人,1945 年为419 人,这一时期国家宣传鼓动科技为战争服务,日本大幅度增加了对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这一切都为日本科学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重要保障[2]。

战后日本科技以美国科技为靠山,紧紧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坚持以民生为主的科技发展,战后的日本实施了经任何“技术引进国”都成功的技术引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民间企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匠人精神”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军民两用高技术的发展,使日本科技实力成为冷战期及冷战后国际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砝码[3]。

20 世纪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定期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力图依靠科技重建经济实力,并在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3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滞后的原因

应当承认,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英国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李约瑟难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当然也要看到,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一直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是因为中国是科技后发国家,当然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学习和积累过程。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政府对科研的投入甚微,因此科技进展非常缓慢。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近代中国始终未能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列强的压迫和内忧外患仍没有能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空间。科技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然而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是军阀混战,日寇侵略,不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紧缺的科研资金氛围,只能使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失,而此时的日本科技工作已经走向成熟。

(2)“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官僚体制长时期制约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才。知识分子求知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领域,而是官僚仕途,科技研究被视为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学而优则仕”使知识分子难以专注于科学研究,统治阶级还把科技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当作装饰,禁止在民间流传和应用,因此要从“小发明”到“大创造”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4]。

(3)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缺少市场支撑和激励。众所周知,市场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科技创新又促进市场繁荣,但在中国古代直至近代,由于长期官营经济对民营经济的压制和盘剥,民营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专制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表现在经济层面则是官营经济的膨胀,而过于注重官营经济的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这就导致一方面官营经济没有科技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又低迷不前,中国科技难以取得重大突破[5]。

4 日本科技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4.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这项改革既涉及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科技研发体制,也涉及对科技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的市场机制,当然这就需要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只有通过科技立法才能真正完善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只有通过科技立法才能完善科技行政管理顶层设计。当前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在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现实中往往其权威性和效力容易被削弱。而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由于对《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做出了明确的条文限制,即使面临频繁的政权更迭,其权威性基本没有受到影响[6]。

4.2 政府充足有保障的经费投入

日本政府对科技投入非常重视,下面一串数字就可以证明:2006 年,日本R&D经费投入为1485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3437 美元,位列世界第二位,但其占GDP的比重为3.39%,位列世界第一;同时日本企业支出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例也是世界第一,日本在研发领域的大量基础性投入,直接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7]。

4.3 政府主导、出台扶持科技发展政策。

政府要加强决策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互联互通,根据需要设定扶持科技发展的特定计划,如日本在1948 年通过了《日本学术会议法》,1995 年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 年日本先后颁布了4 部为期年的《科学基本计划》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监督和跟踪,进行分层分级评审。中国需要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独立的科技规划制定和金字塔式的实施机构。

4.4 坚持走重视民生科技的发展路径。

日本在处于美苏争霸夹缝之中时,恰恰可以尽兴地利用同美国紧密的同盟关系,将美国为军事目的开发的各种尖端技术(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转用于民生用品开发与生产,从而为其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当下中国对民生科技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凸显,民生科技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变革力还较低,民生科技还存在重应用轻理论创新的现象,必须重视民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处理好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之间的关系,抓好民生科技队伍建设。

摘要:日本科技的发展,是萌芽于迈入近代的1868年,成熟于二战结束之时,战后日本科技以美国科技为靠山,紧紧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科技发展长期裹足不前,当前中国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府主导出台扶持科技发展政策计划,要坚持走重视民生科技的发展路径。文章对日本科技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科学,中国科技发展,民生科技

参考文献

[1]汤浅光朝.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M].张利华,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2]岛尾永康.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J].周建,陈晓燕,译.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3):219-239.

[3]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J].日本学刊,2015(5):76-97.

[4]金文玲.中国近代科技滞后原因解析[J].晋阳学刊,2004(5):110-112.

[5]刘尚希,韩凤芹,申学锋.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济教训[J].地方财政研究,2015(5):83-89.

[6]刘海波,肖尤丹,靳宗振.日本科技法制与我国借鉴[J].中国软科学,2013(8):26-33.

走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篇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洲际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围绕承担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立足国情 突出顶层谋划和设计

发展航天必须立足国情,从战略大局出发,突出做好顶层谋划和系统设计。中国航天依靠独立自主地发展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再到独立自主地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创造每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印证了这条宝贵的基本经验。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中航科技的航天专家从国家需求、基本国情、任务拓展和后续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和系统论证,提出了“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实验室、建设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在如何选择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方案和技术途径这一关键问题上,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决策把载人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起步,创造性地制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舱方案。事实证明,这是一条适应中国国情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道路,也保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进。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抢占战略制高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始终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把握国际航天科技发展趋势,走出了一条投入少、发展快、效益高、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工程创新途径。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航科技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突破了三舱结构飞船、高可靠运载火箭、载人返回、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一批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掌握了完整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北斗导航工程中,中航科技基于自身实际,提出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国际一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目标。经过8年发展建设,自主可控、覆盖亚太地区的第二代北斗卫星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成功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能力的国家。在探月工程中,中航科技通过系统集成和优化设计,提升了嫦娥二号可靠性和任务拓展能力,在完成绕月探测主任务后,开展了深空和小行星探测,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明年下半年,将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的巡视勘测任务。这也是中国第一个飞行器能够软着陆在地外天体上。它主要的任务是实施落月巡视勘查勘测,包括对月球土壤的勘查、勘测,以及月球环境的勘查、勘测,也包括要突破一些新的航天技术。在月球上,它完成一个作业要15天左右,将为中国的深空探测奠定好基础。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坚持以系统级研发中心和专业研发中心为核心,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为基础,与高校共建的合作创新平台为拓展,不断完善“系统集成创新为主导、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前沿领域创新为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以来,共获得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申请的一万多件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80%。我国已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航天科研生产制造体系,运载火箭的年产数量从4~6发增加到18~20发,卫星年生产能力从5~6颗增加到25~30颗。明年下半年将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巡视勘测任务;而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预计在2014年底实现首飞。一旦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低轨道运载能力有望提高到25吨,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好的运载火箭之一。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今后可以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等。

集成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带动相关科学领域协同创新

中国航天科技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公司特别注重发挥作为系统总体单位的牵引带动作用,凝聚国内各方面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极大地带动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全国共有3 0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参与研制,涉及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诸多行业,在工程的带动下,不仅促进了空间科学、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生物医药、农业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养造就年轻一代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凝练了“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通过设立航天功勋奖、创新奖、贡献奖等,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中航科技着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年轻人思想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他们信任、赋予他们责任。目前,我国已拥有了一支极具创新力的高科技航天人才队伍,35岁以下的人员数量已占到了50%以上,而美国、俄罗斯50%的航天人员在50岁和60岁以上。正是因为凝聚和造就了一批年富力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打硬仗的年轻科技人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实基础和蓬勃活力。

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加速发展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党的十八大代表,马兴瑞说:“这是党中央的信任和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集团公司近17万干部职工的重托和期望,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要从党和国家发展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清十八大的重大历史意义,这是作为党代表履行好职责的思想基础。”马兴瑞表示,要履行好职责,必须牢记“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11月2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向所属各院、公司、直属单位党委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号召集团公司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会上,马兴瑞要求全体党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领会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切实增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責任感、紧迫感;要以国为重、以航天事业为重,坚决把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围绕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加快推进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建设;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推动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罗志荣)

马兴瑞简介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篇4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也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勤劳的中国人民曾经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文明,也产生过许多浸透血泪和辛酸的事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悠久而漫长。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原始农业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随着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各自独有的特点。

一、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向前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采集渔猎的原始生存状态进入到原始农业,跨过了数千年时间。随着人类采集技艺的精熟和工具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人口数量迅速增大,原始的采集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直至氏族社会的出现,集体劳动力的增强,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人类从此开始了由摄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巨大转变。据史料推算,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我国的原始农业经济开始产生了,及至夏、商、西周时期,原始农业在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结构、田间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理论及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具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父系氏族晚期,伴随着禅让制的废除,我国古代文明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时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包括夏商西周的几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科技得到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具及耕作制度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农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制度的改进和创新,为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在这一时期,木石制农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耜、钱、镈与铚等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同时,青铜农具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和使用,是这个时期传统农业萌芽的主要标志,也是作为青铜时代的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耕作方法和制度方面,火耕火种的方式继续存在着,同时产生了称之为“耦耕”的耕作方法。但是这一时期的耕作制度任然没有摆脱原始社会农业种植工作制度的落后基调,我国农业仍处于熟荒和休闲农作制水平。

2、田间生产技术和初级农业科技理论的出现

这一时期的田间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施肥技术、中耕除草、虫害防治的逐步重视,以及垄作法的产生和播种技术的进步,灌溉排水工程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其中很多描述这些的材料可以从《诗经》找到。《中国农业史》中对其萌芽过程也进行了一番考证与推理,表明自流灌溉等方法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我国的历法学在这一时期诞生,夏代有《夏小正》历法诞生,商代历法在夏代的基础上,已渐趋完备,它把10天干与12地支组合成60干支,用60日一循环的方法记日。周代历法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此时期发明了以圭表测影法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方法。此外《夏小正》还对物候、农业气象等只有有了一定的认识。

3、农业经济构成

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萌芽,是一种多种经营模式的生产结构,“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87)这是我国传统农业实行以某种生产为主,兼顾其它生产,如养殖业、园艺业、家庭手工业等的特点。这一时期,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粟、稻、麦、菽、黍、糜等粮食作物。植桑养蚕和种麻织布也已成为重要的农事活动和人们谋取衣被材料的手

段。此外,人们在园艺栽培、家畜饲养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发展,当时人们种植的蔬菜有葵、茆、芹、韭、葱、菁、芥等,栽培的果树有桃、李、杏、梅、枣、栗、梨、猕猴桃等。家畜饲养有鸡鸭鱼牛马羊等。畜牧科技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阉割术的出现。

从以上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农业经济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手段较为单一,生产工具以石木器为主,农产品种类庞杂而不精,社会经济结构简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法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分封制的土地分配制度,从而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创新和传播。西周时期,经过周天子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把周族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入宗周东、南、北三方乃至中原荒芜地区,使得各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最终无法驾驭各诸侯,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的新时代,原始农业经济此时已无法满足各诸侯国的需求,开始迅速解体,传统农业得以产生和快速发展。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

西周末年及至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时期。其时,王室衰微,周天子名存实亡,各国征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随着宗法制度的极大消弱,靠宗族血脉建立的社会体系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而新的以政治关系建立起来的体系——封建体系正在形成。土地分封制在这样的局势下土崩瓦解,再也无法满足激烈竞争下各诸侯国逐鹿中原的要求。由此土地逐渐被新兴地主阶级所掌握,重农思想也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而逐渐传播。受其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种农业经济理论也随之产生。正是这种重农思想的产生和推行,农业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铁农具及灌溉农业的兴起,垄作制的完善,田间管理技术的精细化,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措施的产生和发展„„这些都是构成传统农业的重要因素,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以上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着。

我们知道秦并六国而一统天下,封建制度最终战胜了奴隶制

度,从此长期存在与中国大地之上,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由此开端。由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所组成的我国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由此形成。这种社会和土地所有制变化响着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从历史时期来看,可以把传统农业的发展分为秦汉魏晋时期统旱作农业阶段和隋唐至宋元时期的传统水田农业以及明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的深入发展阶段。

1、传统旱作农业发展时期

我国传统农业主要为旱作植物,水田耕作正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分布情况、作物主要种类、耕作技术及农业知识著作等方面来看。秦汉时期的农业区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区演变而来,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等北方旱作区。随着品种选则技术的提高以及外来品种的引进,这一时期的农作物品种在数量上有很大提高,耕作技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土壤翻耕技术、耕后保墒技术、作物品种选择技术、分期施肥技术、适时播种技术、中耕除草和旱地灌溉技术等诸多新的农业技术,同时,生产工具向着专业化、配套化、地区化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关于农业科普技术知识的著作。农业构成演变为大田作物及畜牧园艺生产的多样化模式。历法及农业著作上产生了“太初历”完备了24节气等农业知识,出现了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普知识著作。

2、传统水田农业发展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自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旱作农业区陷入了困境,农业生产破坏严重,国家财政不得不愈来愈依靠南方的水田农业,农业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由此促使南方水田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跟以前的各时期一样,由于农业受到了君臣百姓一致的重视,很快以水田区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又得到了发展,农业水利技术也在社会的重视之下迅速发展。农具在沿用以前的基础上产生了曲辕犁这一标志性的农具,而水轮的发明对灌

溉排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地理、测量、和制图学的丰富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其他的如农作物种类、栽培耕作技术、畜牧技术等都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到这一时期,产生较为具体的谷价理论、救荒理论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模式仍然是继承前代以创新,只是耕作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向着南方转移了。

3、传统农业的深入发展阶段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即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其本身不可能逾越的障碍。伴随着农民的日趋贫困化、佃农化,农业生产商品化成程度的加深,农业与商业、手工业之间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农业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色浓化了”。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形态下,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迫使人们为提高粮食总产量而积极努力。因此,这一时期,在封建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形下,无论农田水利,耕作技术,还是农作物种植构成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业科技知识在徐光启《农政全书》和清朝官方编制的《授时通考》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形成了完备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三、推动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纵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业从无到有,从原始到传统的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并不是某一个社会或自然因素能够左右的,而是所有社会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影响各农业发展阶段的主要因素又有所不同。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能力较弱,摄取生活物资主要靠采集直接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巨大。因此这一时期影响人们生活劳作的主要因素在自然。人为因素或者社会

因素对其影响并不突出,而自然环境的改变则很容易对人们的生存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一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人们不断向自然学习和挑战以满足生存需要。从氏族社会的形成开始,在接下来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人们进入了集体思考和创造阶段。集体劳作的出现使得劳动工具和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农业从氏族社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因素对农业的发展从此不断加深。至西周末年,社会开始动荡,各诸侯国征战连年,农业的发展受个国政策制度影响巨大,原始农业在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得到了社会的集体重视,由此开始进入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们可以看到各社会时期的政策和对农业的重视,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战争”中人们竭力减小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使人们自身能掌控的部分多一点。这一时期人们对农业不再只停留在生存需要上,而是对其进一步改造和创新以满足生活富足舒适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在传统农业阶段,社会因素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势 篇5

虽然决策层始终强调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农业科技在中国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与推广应用的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0.17%-0.27%,远低于发达国家0.6%-1.0%、发展中国家0.5%左右的水平。

从粮食以及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生产情况和农民收入情况看,近几年农业发展仍呈上升态势。然而,有专家分析,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八连增,主要是通过扩大耕种面积实现。2011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达16.6亿亩,比2010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中国人多地少,靠扩大面积提高产量越来越难。此外,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短缺加剧,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亦面临上涨,农业不但遭遇产量瓶颈,更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刻不容缓。

与此有关,一号文件承诺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支持”,具体方式主要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都有提高”,科技投入着重于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如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机械化耕作、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针对农业科技与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创新应面向产业需求,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主要任务。具体应“围绕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与增效并重,良种与良法配套、农艺与农机结合”。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篇6

历史上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因素之透视

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曾领先于世界,但在近代远远落后了.学界关于其原因的`探讨,给出了立足不同角度的许多说法.本文将其中的主要结论归纳了七类,认为必须用系统方法分析该问题,并遵循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特点,指出:长期封建社会制度是阻碍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作 者:厚宇德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物理系,浙江临海,317000刊 名:科学学研究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年,卷(期):200220(3)分类号:N09 G301关键词:五行说 语言 原子论 系统论 层次假设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篇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与金融之间的相互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再次腾飞。美国透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2条途径为硅谷等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英国透过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据统计,商业银行贷款占到了科技企业外源性融资总额的60%以上;以色列为支持科技企业出台了Yozma计划。反观国内,目前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然而,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三板市场、股权交易市场以及企业债等金融创新业务即将推出,这对国内科技金融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科技金融的定义及其构成

科技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专业名词,目前,学术界与实务界对此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四川大学赵昌文撰写的《科技金融》一书中提到: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科技金融的这一定义,科技金融是由需求方、供给方、中介机构、政府等4方面参与主体所构成的。其中,科技金融的需求方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当然还包括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等,供给方是指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小额贷款公司等,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会计事务所、各类交易中心等等,中介机构的存在在连接科技金融供给与需求双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中的特殊主体,属于市场的调控者与引导者。

2 国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介绍

目前,科技金融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在网络、生物以及信息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国外金融产业与科技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对接与结合,金融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与帮助,而科技的巨大发展空间为金融产业的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当前,呈现出欧美与日韩2种国外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2.1 欧美地区模式

欧美地区的科技金融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呈现出成熟的发展模式。目前,欧美地区的科技金融模式以初端、中端以及高端等3条路径为主。首先,欧美地区科技与金融的初端合作路径以对科技企业的融资和对金融机构信息创新为主。一方面,在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上,欧美地区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是国家财政支持,对科技创新企业设有财政性的金融拨款,透过国际资源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而这也是保证“硅谷”等科技园区繁荣发展的关键;二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融资的支持,包括企业债、垃圾债等债券市场和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多层次股票市场使得科技企业拥有透明市场化的金融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在科技企业享受金融机构融资服务的同时,其也透过自身的专业技术促进了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其中,主要是科技企业为交易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处理技术、交易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和网络商务技术,促进了金融创新。

其次,科技与金融的中端合作路径体现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集聚化发展。伴随着科技与金融初端合作模式的不断壮大,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试图寻找新的合作契机与切入点。在欧美地区,风险资本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科技企业的做大做强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因此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商业银行的“冷落”,而风险投资却热衷于科技企业的投资。因此,在美国“128公路”的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被视为一种新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不仅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联合,而且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政策支持也是实现科技与金融中端合作的关键,在“政、企、银”三者的合作下,使得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呈现着集聚化的发展态势,这大大提升了欧美地区的金融和科技实力。

最后,欧美地区科技与金融的高端合作路径体现在集群化发展。目前,欧美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展现出集金融、科技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也叫做科技金融一体化。

2.2 日韩模式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的科技与金融发展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首先从初端合作路径而言,由于当初日韩出于快速发展经济的目的,鼓励商业银行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各类贷款,甚至部分银行还参股、控股科技企业,这造成了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当然,伴随着日韩的金融体制改革,日韩科技金融从原先过度依赖金融的单一化结构过渡到目前的多元化发展结构。其次,在中端合作路径上,尽管日韩的风险资本与欧美地区相比,实力要稍逊不少,但日韩的风险资本在科技企业的融资和其他资源支持上给予了一定的帮助;而且政府部门也对风险资本进行了规范,并对风险资本投资科技企业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与支持。最后,从高端合作路径来看,尽管日韩科技与金融的集群化程度不如欧美地区,但已逐渐初现形态。

3 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呈现着快速的发展势头,科技金融的服务体系与服务平台也日益完善。目前,国内科技金融表现出以下3方面特征:

第一,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久,但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却日趋健全。从全国各城市的现状而言,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其他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在该服务体系的支撑下,也初步建立了财政、贷款、资本市场、保险以及风险资本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财政是指透过财政拨款而对科技金融进行资金支持;科技贷款是借助商业银行渠道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科技资本市场是利用直接融资渠道为科技企业进行上市筹资;科技保险是科技开发风险、科技企业风险和科技金融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工具;科技风险资本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进行投资。然而,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市场缺乏诚信氛围,究其原因是由于科技金融诚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这使得各市场主体无法做到有据可依。

第二,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内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政府对科技金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以北京市为例,当地政府对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支持,而且政府还专门为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提供股权代办转让平台,试图透过该平台为科技企业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科技金融水平也不断提高,且政府在技术、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促使当地科技金融实力加强。当然不得不说,目前金融中介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主要是因为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特征所决定的。

第三,区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逐渐增加,成为我国科技金融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成都、杭州、苏州、深圳、武汉以及南京等地都纷纷成立了区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为科技企业实现投融资功能、引导功能以及其他综合服务功能。其中,投融资功能是指透过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的对接,并利用杠杆效应,发挥金融工具的放大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区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透过自身的聚集效应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综合化经营,为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全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仅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范围相对较窄,这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4 政策建议与对策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金融,国内科技金融水平与他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基于此,政府、金融中介机构必须强化自身,提高我国科技金融的整体实力。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目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仅仅局限于成都、杭州、苏州、深圳、武汉以及南京等地,这与科技金融的发展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政府部门要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其中,科技创业融资服务平台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实现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对接,帮助科技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而金融机构可以从服务平台获得科技企业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加强金融中介机构的投融资服务能力。当前,科技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困境,金融机构的资金无法有效地补充到科技企业。因此,国内金融中介机构要完善对科技企业的服务类别,提升服务质量,有效促进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双赢局面,推动科技金融的全面发展。同时,金融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21世纪人才为王”的背景下,金融中介机构要推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优秀的科技金融服务业人才。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预测 篇8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农业服务的农科技必须调整其战略重点与方向。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效益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乡镇企业在近20年的快速扩张式发展之后,正在进入由数量扩张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的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的关键转折时期,农民充分就业、增加收入的问题将逐步超过粮食问题,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因素制约。农村环境问题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问题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养活16亿人口,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十分明确、迫切的要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缓解并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现有农业科技实力很难满足农业持续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必须要进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农业科技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已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拥有1587个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部数50万人,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12 万人。国家、省、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20多个,推广服务人员工17万人。农业大专院校84所,农业中专等专业学校496所。约有10多万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活跃在广大农村,涉及到种植、加工、销售等领域100多个门类,会员达300万人左右,科技示范户500多万个。

当前农业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按行政区设置的农业科技机构与农业地域性的矛盾,导致机构重叠、课题重复。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置的农业科技机构、体制及其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矛盾突出,涉及农业科技的计划、规划多达20多个,导致多头管理,研究课题分散、重复,突破性成果少,第一线科技人员少。三是农产品扰乱短缺时期确定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以及优先领域、关键技术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适应,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质量献率低等问题。四是科学研究偏重于论文导向与经济发展产品需求的矛盾,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然很突出,生产中缺乏急需的技术,科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五是农业科技地域性强、周期长、服务对象分散、技术物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改革难度大,进展慢。六是农业待续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巨大需求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有限资金,分散使用与集中经费出大成果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因此,农业科技必须深化改革,重新构筑创新体系。

未来15年的优先领域

594份专家问卷对农业科技优先领域进行了排序,得票数量最高的10个优先领域依次是:种植业(571)、畜牧业(560)、农业高新技术(557)、农产品加工(542)、渔业(522)、林业(506)、持续农业技术(503)、农用工业(495)、国土资源开发(462)、农业水利(96)。优先领域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种植业、畜牧业仍然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领域;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排位比“九五”期间明显前移;国土资源开发与农业水利用建设方面的技术,由于农业技术持续发展的近切需求,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未来10年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

594份专家问卷预测共提出300多个项目,选择排在前面的100项技术作为重点技术。100项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能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农业科技成果,而且能够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切实解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最紧迫的技术问题。如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综合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可节水平面400亿立方米以上,节水量的潜力相当于是1.4条黄河的有效供水量;农产品深加工增值技术将形成农产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的潜力可达3000多亿元,将成为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将使我国一熟地区粮食\饲料作物每公顷产量达到1.5万kg,二熟地区达到2.25万kg,三熟地区达2.7一3.0万kg。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种好0.6亿公顷养活16亿人口的潜力”;超级稻育种2003年前后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增产幅度在于20%以上;采用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加速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每5年育成100个优良品种,使我国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研究与应用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杂交大豆、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达到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农业技术以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为重点,开发节水、节肥、节地、节能、节饲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开发农业环保产业。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肥1000万吨。多熟种植技术将能提高复种指数10%,相当于增加0.13亿公顷播种面积。农业生物技术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抗虫棉花、耐贮西红柿、转基因猪、转基因鱼等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将逐步应用于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研究与开发将取得重大突破,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

未来1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大方向

一是农业生物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调节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得到开发,并形成一大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是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业技术高新化将成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国际化的农业信息技术,将加速农业信息化。海洋、航空航天、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将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集成,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不同农业生态区、不同行业,形成综合性农业现代化样板区、试验区、示范企业和示范户,带动全国农业技术全面提高。

四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将形成一大批农业现代企业和企业集团。统筹安排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农业各个环节技术水平协调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形成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五是农业科技将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开展工作。以海洋、南方草山草坡、北方草原、荒山、荒坡等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为重点,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形成新的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生长点。

六是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等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将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由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展。复合肥料、控制肥料等新型化肥,三制高效低毒微量新型农药将得到普遍应用。

七是工厂化农业将成为高效农业的主体。研究开发低成本、高功能、高效益的设施农业技术及其设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设备、设施,促进农业的工厂化。工厂化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全面发展,并逐步成为高效农业主体。

八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节水农业技术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将彻底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新型灌溉技术及其设备将得以研究,形成灌排设备企业与企业集团。改革灌溉管理制度,依靠政府与企业两种力量,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革命。

九是发展持续农业技术,逐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节水、节肥、节饲、节地、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加速保护国土资源、防止污染、改变生态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特别要关注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环境污染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 篇9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发展历程的阐述,论述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在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地位、发展流动科技馆的意义以及标准化生产展品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流动科技馆展品创新工程方案和实例,为今后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的提升和种类的扩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科普创新

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基础科普设施整体服务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中提出的“开展主题科普展览巡回展出活动,推动展览和科普展示装备在各类科普场馆、设施、服务机构之间交流”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的会议纪要》中提出的“对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科普公共服务”的精神,从2010 年开始,结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口、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在科技教育领域存在实体科普设施数量不足,部分偏远地区科技教育设施覆盖不到的现状,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目的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以下基层科普设施不足和科普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由中国科技馆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一、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发展历程

中国流动科技馆是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流动性大、辐射范围广,易于深入基层。流动科技馆遵循科技馆的常规发展和运行规律,内容以科普互动展品为主,数量在50件左右的经典展品为宜。布展原则上采用展项的简单串联,不要求固定的展览场所和统一的展览形式,体育场、报告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都可以作为展览场所。展览中转时要求做到撤展方便快捷,运输机动灵活,可在各基层区域巡回展示[1]。

(一)研发试制了10套流动科技馆展览

2010年6月,中国科协启动了流动科技馆项目,由5家单位经历了11个月的研制后,首批研发试制了10套流动科技馆展览,于2011年7月交付山东、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科协等单位巡展使用。其主要特点:(1)具有统一的展览大纲和展品名称;(2)具有不同的展示结构和布展方式;(3)在满足展览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

(二)开发了2套“I型流动科技馆”和1套“Ⅱ型流动科技馆”

2011年,中国流动科技馆保持原有展览规模和总体框架不变,通过删减部分展示效果不理想和不适合继续进行流动展出的展品,整改存在设计缺陷的展品,补充新展品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展览质量。2012年4月,由2家单位承担研制任务,开发了3套流动科技馆展览,其中2套“I型流动科技馆”和1套“Ⅱ型流动科技馆”,2012年10月交付青海、贵州等省科协巡展使用,其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室外露天展览帐篷。

(三)开发了48套“Ⅲ型中国流动科技馆”

为了能够给广大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服务,中国科学技术馆在成功开发了“Ⅰ型中国流动科技馆”及带有简易篷房的“Ⅱ型中国流动科技馆”试验版的基础上,2012年11月又由5家单位研制开发了48套“Ⅲ型中国流动科技馆”,于2013年6月交付湖北、河南、江西、安徽、黑龙江、吉林、山西、青海、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重庆、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科协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等单位巡展使用。其主要特点是:(1)部分展品在造型和材料上实现了统一;(2)中国科技馆与研制企业之间加强了交流和学习。

(四)开发了50套“3.0中国流动科技馆”

2014年3月,由6家单位历时5月研制开发了50套“3.0中国流动科技馆”,于2014年8月交付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黑龙江、山西、青海、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科协等单位巡展使用。其主要特点:(1)制作单位在展品招标前提供部分样品,专家、科技馆工作人员和观众进行评分;(2)大部分的展品在造型和材料上一致;(3)展箱和展架分为两大类型,淘汰了不适宜的展箱和展架结构。

二、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的标准化制作

2015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意义重大,在科普展品标准化制作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制作单位在展品招标前提供部分样品,并要求部分展品定量运行;二是全部采用标准化图纸进行招投标、加工制造;三是详细规定了展品的外观、材料、工艺和设备选型采购;四是监理公司派员驻厂全过程监造。

流动科技馆展品的标准化制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箱体制作

根据3年来中国流动科技馆展箱制作的特点,统一展箱尺寸(750mm×680mm×800mm)、统一展箱制作形式采用三段机构、统一展箱制作主材、统一展箱外观造型和颜色,但未对展箱制作工艺做出标准化规定。

(二)标准化展架制作

根据中国流动科技馆展架制作的特点,统一展架尺寸、统一展架制作主材、统一展架结构、统一连接件标准、统一图文板外形及内容,但未对展架的外观制作做出标准化规定。

(三)标准化展品结构与制作工艺

(1)统一展品结构、基本材料牌号和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展品的机构和结构,主材如不锈钢板、有机板、抗倍特板等的加工工艺。(2)统一外购件和标准件的使用。统一规定内置与外置的外购件和标准件型号规格和形式。(3)统一展品外观主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公司实行了驻厂监造,强调严格按图施工,按规定工艺加工。

三、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项目

2015年7月,为了进一步提高展品的标准化程度,丰富展览内容及展出形式,中国流动科技馆正式启动了展品研制项目,通过“众筹”的方式向社会发布征集需求,半个月内共收到28家单位,213件展品的申报。经专家初步评审、申报单位现场答辩等,最终遴选出33件展品。2015年12月,启动展品研发、中期检查、优化等工作,将所有研发创新展品运抵中国科技馆进行现场展示和验收。此次,除了通过评审的33件展品外,还有各单位推选自荐展品20件,总计53件展品进入终审。经过观众打分、专家评审、科技馆职工打分、全国科技馆馆长打分等,共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优秀团队奖1个、最受观众喜爱奖10个。

四、结语

第一,201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已交付各个地方科技馆巡展,获得了巡展单位的好评,在科普展品标准化制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说明在一定的批量条件下,科普展品是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的。

第二,通过201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创新展品的研发和成果展示,证明我们的研发机制是切实可行的,能够为中国流动科技馆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促进中国流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

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已开展4年,共完成展览资源开发220套,实现全国巡展1130站,共有4496万观众受益,在促进科普公共服务的公平与普惠,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举报法院法官材料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