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中学生对祖国情怀的认识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家国情怀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几千年来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家国情怀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情怀,学生应该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来分析问题、用家国情怀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学生才会对我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民族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育;家国情怀;渗透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塑造什么样的人呢?我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当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怀及担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上课时要充分地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学生的品格塑造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我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教学理想。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心有大义的品质,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通过教授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张謇等爱国事迹,让学生体会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勇于担当的民族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也有张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福社会造福家乡的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述抗击八国联军、讲述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教育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意识,特别是融入海洋主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民族尊严的关注以及民族使命感。

其次,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放眼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尊重各国历史发展传统的世界意识。教育学生爱国情感不能落入狭隘,言论不能过度偏激。比如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学生据此联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的劫难,认为巴黎圣母院烧得活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灭了无数文化瑰宝,使中华文明差点毁于一旦,但这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暴行”,不是所有的法国人都认同的行为,这样子想难免有失公允,有正义感的西方人同样谴责这种行为,他们也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世所不齿,受人唾骂。众所周知,大文豪雨果在得知圆明园被烧,所有瑰宝毁于一旦的时候,就悲痛地写道:“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巴黎圣母院同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7个多世纪沧桑变化得以保留至今,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欧洲,属于全人类。如果我们幸灾乐祸于巴黎圣母院的被毁,实际上就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一旦毁灭就难以复制,因为历史是向前走的,他永远不会停留,消失的东西无法重新再造。我想我们应该理解雨果的话。放弃狭隘的民族观念,用全球视野客观、正面、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所有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都能够传承到文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再次,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在讲八年级下册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事迹时,我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开创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素材,讲述死亡之海,漫漫黄沙,白骨枯木,极目荒蛮的恶劣环境;讲述神秘之师,原子之火,神州惊雷,科学家们积极努力不负时光,殚精竭虑尽心尽责的革命豪迈,马兰基地镌刻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载着民族的荣耀和尊严。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他们是共和国国防事业的脊梁。王进喜“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孔繁森两次进藏,为藏族当地人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公殉职,这么一个可爱的共产党人在死的前一秒还在赶去赴任的途中,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我还把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的共同精神品质作了归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归还大自然”→“洗泥节的产生”;历史上勾蓝瑶族人不与外面人沟通(人文习俗)。

推断得出结论3:“勾蓝瑶寨”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空间分离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是“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类环境”形成的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这些乡村景观体现祖先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御外凝内的生活智慧,更体现了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设计意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借助案例村阐述地域文化与地域景观的关系。要求学生从“人文——自然”复合系统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从中获取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泓沁.江永兰溪勾蓝瑶族古寨民居与聚落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6.

·

上一篇:构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思考下一篇:互联网 戏曲在吉林省高校戏曲教育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