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渗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教育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站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潮头,高中语文学科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等方面浸润语文人文主题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主题教育;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千五百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把孝顺父母、顺从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义放在了学习文献知识的前面。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更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浸润人文主题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 人文主题教育的含义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杨九俊提出:“所谓人文主题,就是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在生命成长中反复出现并贯穿始终,持续起着涵养品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作用的人生命题。”

人文主题教育,就是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在培养学生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的教育。

三、 人文主题教育的现状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亮眼的成绩,为了让学校取得优秀的升学率,分数的高低成为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因此,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忽视了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重视题海的训练,忽视了教育学生要增强文化自信;重视解题技巧的传授,忽视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考试分数一时的提高,忽视了教育学生要肩负责任担当;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导致高中语文课堂功利性严重,人文主题教育缺失。

其次,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新教材所蕴含的人文主题还缺乏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人文主题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自主探究,缺乏合作交流,不能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新教材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等人文主题。

四、 人文主题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国取得了飞速发展。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起跑点上,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旅程。然而当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潮;某些人缺乏理想信念,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没有文化自信,道德修养亟待提高……中国梦呼唤有理想、有信念、负责任、敢担当的品德高尚的青年追梦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刻不容缓。

第二,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处处闪耀着人文主题的光辉,它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引领着人们把目光聚焦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教育上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出现了革命文学题材《赵一曼女士》,通过赵一曼烈士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卷(山东卷)的文学类文本《建水记》(之四),通过展示建水小城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浓郁的传统人文气息,来考查考生的“文化自信”;文言文《左光斗传》通过为人刚直、勤于政事、揭露赃私的“铁面御史”左光斗,考查了为国为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责任担当……高考试题聚焦人文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势在必行。

第三,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以优秀的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为基础,根据语文教育“文以载道”的内在需要,顺应当今时代的需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编写坚持的方向,把人文主题作为教材编写的灵魂,在教材编写中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选入了67篇古代经典诗文;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文化,在单元设置中凸显了革命传统教育,还选入了《沁园春·长沙》《长征胜利万岁》《记念刘和珍君》《红烛》《党费》《百合花》等多篇优秀的革命文化篇目;注重宣传时代精神,选入了《细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探界者“钟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极具时代风貌的篇目……人文主题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灵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迫在眉睫。

五、 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的策略

(一)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是文字和句读的完美组合,在语言建构和运用中,相同的句子,句读不同,断句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文言文阅读的第十题选择题考查的就是文言文断句的知识。可以在对文言文标点符号断句的教学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让学生通过句读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论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论语·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断句训练。有的学生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这句话的意思为:“可以使老百姓根据我们指明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这么走的道理。”这时,教师抛出近代冯友兰在《论孔丘》中的观点:“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并组织学生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探究:“冯友兰的观点正确吗?孔子真的认为人民是下等愚蠢的吗?”笔者带着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论语》的相关课文。通过复习,学生们一致认为孔子开创了私学先河,是一个提倡人人平等,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怎么可能认为人民是“下愚的人”呢?这就推翻了冯友兰的观点,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能力。

经过再一次的思考和讨论,有同学提出了另一种断句的观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为:“人民是善良知礼的,就不要去约束他们。如果人民是愚昧粗暴的,就要教导他们知错能改。”这种断句方法体现了儒家仁德、民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又进一步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谈一谈你所认识的孔子。”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孔子相关的电影视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孔子和以人为本,提倡“仁”的文化的儒家思想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以上通过两种不同语言建构方法的对比,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了关于儒家和孔子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二)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处处蕴藏着美育的因子,高中语文课堂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课堂。例如:《窦娥冤》中与黑暗社会不屈斗争的精神美;《我有一个梦想》中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美;《老人与海》中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美;《离骚》中“香草美人”的品德美;《鸿门宴》中全身而退的智慧美;《春江花月夜》中月夜江花的景物美;《苏武传》中宁死不屈的气节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学术争论的科学美……高中语文教材中包罗万象的美让学生流连忘返。可以在对教材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

在杜甫《登高》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描写景物的诗进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让学生通过鉴赏“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想象并走进诗歌所营造的画面,感受雄浑壮阔又寂寞苍凉的意境,既欣赏到祖国河山的壮阔和美丽,也理解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鹰、长空、鱼等意象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感受橘子洲头的壮美秋景,通过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解读,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这一最新医药成就背后,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医药工作者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还可联系当下社会抗疫热点,通过读新闻、看视频、谈感受等方式,聚焦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张定宇院长以及千千万万为抗击疫情而奋战的平凡的英雄们。通过教学,学生明白了正是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平民英雄,造就了人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三)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

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的。教师可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透过教材文字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写作时代背景等来辩证地思考文章的内涵。在辩证思维的情境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夜归鹿门歌》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知人论世,通过对作者孟浩然生平的解读,理解孟浩然归隐鹿门的无奈和以退为进、积极入世、为民请命的理想。并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晋书·阮籍传》为对比进行群文阅读,来比较孟浩然、陶渊明和阮籍三者隐逸的不同。孟浩然的隐逸,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以隐者的美名,来谋取入仕的机会;陶渊明的隐逸,则是入仕之时对官场极度的厌恶,最终选择归隐田园,哪怕田园劳作辛苦,也能得到精神的喜悦;阮籍的隐逸则是生不逢时,不愿才华为不义的枭雄所用,为逃避祸端而隐逸。孟浩然是儒家的兼济天下,而陶渊明和阮籍则是道家的独善其身。入仕和隐居一直对立统一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里。通过对比,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是否存在消极和积极的不同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不管是儒家的入世还是道家的出世,都只是文人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面对挫折和问题时,可以用道家的“乐天知命”来开解自己,获取坚强的力量,又可以用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来鞭策自己,谋得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了儒、道两家的文化滋养,使得人们可以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四)在文化传承和理解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要在文化传承和理解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使学生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经典。先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感受音韵之美升华而成的情感美。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欣赏中感受李密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既想为国效力、又想赡养祖母的进退两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祖母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浸润人文主题教育,能够传承中华传统孝老爱亲文化和爱国爱民文化。

在《与妻书》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篇课文中两种特殊的情感。一种是对妻子意映的夫妻之爱,一种是对国家民族的赤子之心。教师可设置一个问题:“你觉得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话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有的回答:“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可引领学生理解这是作者对妻子、对家庭深深的爱;有的同学回答:“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死。”这是林觉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最深沉的情话。教师在教学中浸润人文主题教育,让学生体会到革命烈士爱小家、更爱大家的伟大精神,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做自尊自信自豪的追梦人。

六、 结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等方面浸润语文人文主题教育,既兼顾工具性,又凸显人文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九俊.立德树人合时而著[J].人民教育,2019(20).

[3] 冯友兰.论孔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上一篇:传统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