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环境教育渗透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案环境教育渗透(精选8篇)

数学教案环境教育渗透 篇1

作者:李红波 文章来源:咸丰县丁寨中小学 点击数:179 更新时间:2012-4-6 9:59:29

孩子们是脆弱的,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尽快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儿童身上失落的东西──自主还给儿童,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儿童,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与成长、体验生命与价值、品味生命与关怀,应该是在数学课堂上落实内容。如何落实这些内容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存在。

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课改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生命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的第一堂数学课,就受到了良好的生命教育。在准备课“美丽的校园”中,学生在练习数数的同时知道要爱护我们学习环境中的每一样物体,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才能使我们的学习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小朋友之间要和谐相处,我们的学习生活才会健康向上。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我带着学生们亲自在楼梯上走一走,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结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大道理收效肯定是不大的,如果数学教学生活化,运用学生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把似乎遥远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到了学生身边,使学生学得有趣,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自然引发出学生的新疑。在课堂上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教学,而是巧借学生疑问,生成新的教学意义,融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于一体,把简单的数字变成了鲜活的情感培养。这样,无生命力的甚至枯燥的知识传授变为了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过程,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以人为本落实在了教学实践的细节之中。如果不能借助生活经历学习数学,学生就不可能提出“新的意义”的问题;如果不是教师富有智慧的引导,一个把“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的契机,就会从身边流失,也就无法生成这富于生命的课程资源。

小学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著名作家梁晓生说:“一个生命就是空前绝后的奇迹。父母的精血决定了生命的先天质量。生命演变为人生的始末,教育引导着人生的后天历程。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左右其人生轨迹的因素不管多种多样,然而凝聚住其人生元气不散的却几乎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教育的作用与

恩泽。”

从生命教育观来看,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尊重人生命的生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还是数学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实现由“智慧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事实上,小学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数学老师,完全可以开展得很好。

总之,在关爱生命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的今天,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论,增强生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在完成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必要可行的生命教育,使每个学生知道“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只有“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在21世纪的教育大变革中,作为教育者,当我们在学生那张白纸上写下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浓笔重彩地描上心智和生命快乐健康的一笔。当我们用自身人格的力量带领学生走出生命的沼泽、共同进入心灵的绿洲时,便能问心无愧地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作者简介:

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盛红华

【摘要】:正新课标的推广,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看法.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数学教师来说,生命教育就是用自身的生命去体验,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和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和碰

【作者单位】: 江苏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数学教师 学生个性 初中数学教学 中学生 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渗透 师生关系

【分类号】:G633.6

【正文快照】:

新课标的推广,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看法.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数学教师来说,生命教育就是用自身的生命去体验

对青少年淡漠生命行为的反思与生命教育的实施

一、青少年淡漠生命现象及原因分析近几年,有关我国青少年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时有所闻,且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指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而且这些现象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原因主要有:1.对生与死的概念和意义缺乏理解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曾经说过:“以哲学的观点看,生与死是辩证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在我们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考虑到死亡。”而在这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忽视甚至回避对死亡的谈论,死亡被看成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如果亲人去世,人们往往告诉小孩子他(她)去了另一个地方,或者他(她)睡着了,甚至隐瞒小孩等等。在他们的眼里,生命与自己面临的困难、挫折和痛苦相比,显得太渺小,故牺牲生命去换取心灵的解脱成了他们的最终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生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尤其是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环境等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使教职员工更加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生态教育,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学校的生态教育必须让师生关注自然,爱护自然,宣传先进的生态知识及保护生态的意义,从生活小事做起,珍惜生态,关心社会和自然的教育,将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绿色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树立学生和教师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教育引导

陈茉

【摘要】:世界如果缺少了生命,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界,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教育如果缺少了生命,将不称其为教育,生命构成了教育存在的前提。生命价值又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仅以片面的发展代替生命的整体发展。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青少年陷入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之中,青少年自杀、暴力事件时有所闻,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更是教育界经常提及的话题。因此,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战胜生活中的挫折,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来讲,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对生命价值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有限,学术论文非常少,为生命价值教育理论提供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更是少而又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展开了对“生命价值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首先论述生命价值教育的涵义及其内容,即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和终极关怀教育。然后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情况和教育现状剖析了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存在的种种问题,将之归纳为成长过程的孤独迷茫、个体能力的压抑萎缩和人生意义的危机。接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从精神家园的空虚、学校教育的失衡、社会价值观念转化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详细周密的论证,为后面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际操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探索地提出了构建生命价值教育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和具体的教育途径,即学生文化的构建、课程教学的构建、学校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生命氛围的构建。这些研究将为生命价值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命价值教育的开展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价值教育 问题分析 教育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

41【目录】: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6 引言6-7

一、认识生命价值教育7-11(一)生命价值教育的涵义7(二)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7-11

二、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11-16(一)成长过程的孤独迷茫11-12(二)个体能力的压抑萎缩12-14(三)人生意义的危机14-16

三、当代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分析16-21(一)精神家园的空虚16-17(二)学校教育的失衡17-18(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化的影响18-

21四、生命价值教育的完善21-28(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原则遵循21-22(二)生命价值教育的构建22-28 结论28-29 参考文献29-30 后记30 生命灵数学的历史

------摘自陈红旭老师新书《你的生命灵数历程》,即将由立品图书出版

生命灵数学的历史迷失在时间的尘雾之中,关于它的确凿起源我们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答案。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生活在古老的埃及以及中东地区,特别是巴比伦地区的人们是生命灵数学最早的推崇者。在当时的巴比伦地区,希伯来人和迦勒底人混居,前者对后者当时生命灵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考古资料也证实,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罗马、日本、印度以及希腊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应用生命灵数了。不过要是说到现代意义上生命灵数学的真正开创,那就要追溯到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了。

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90年左右出生于希腊。他是当时以及现在世界上已知最出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几何学上的贡献卓著,几乎所有数学专业的学生都知晓他的名字。虽然他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另一领域的贡献:研究人员将他视为生命灵数学的鼻祖。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对于生命灵数学的起源产生重大影响的则要首推希伯来的卡巴拉系统了。

毕达哥拉斯的人生轨迹究竟如何,历史文献仅有只鳞片爪。从这些少得可怜的文献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他个性迷人,充满号召力,是一名受人爱戴的老师。据说他还曾经获得过奥林匹克的奖牌。

毕达哥拉斯大约50岁的时候,在意大利的克罗托纳创建了一所秘密学院。该学院名为“半圆”,教授数学,占星术以及音乐。招收的学生没有性别限制,男女均可在其中学习。据传所有毕氏的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该学院的保密规定,学院的任何教学都不允许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而且所有的学生必须誓守5年的静默期,以此来激发深层的冥想和宗教信念。只有当毕达哥拉斯去世之后,学院中的一些秘密教学才被记录下来。

毕达哥拉斯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数学难题的解决,相较于前者,他更着迷于数学背后的概念和规律。他的这一观点与现代数学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命运都可以用数字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他创建了一套生命灵数学的系统,这套系统后来又被希腊的其他哲人发扬光大。尽管毕氏并非是生命灵数学的唯一创建者,但因他对数字的研究开创了神秘学上一个新的系统和学派,所以他被后人尊称为生命灵数学的鼻祖。

穿越历史的尘雾,我们来到今天。朱莉娅.斯坦顿博士因致力于提升生命灵数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广为人知。也正是她也将“姓名与数字的科学”这一旧时的称呼改为“生命灵数学

”。

在神秘学的众多领域中,生命灵数学可能是最不为人知的一门学问了,然而有趣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它总是会重新返回公众的视线。如今生命灵数学的应用集中在探索内在的秘密含义以及预测未来上。

时间转回到20世纪,因作者L.道.巴利埃特于1911-1917年间出版的一系列书籍,这门古老的学科又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20世纪30年代,弗洛伦斯.坎贝尔也对生命灵数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到了21世纪,大众通过一系列的出版作品对这一学科有了广泛的认识。一项调查显示,过去90年间这一学科发展迅猛。其实生命灵数学在历史上是一门众说周知的学科,只是到了近代反而不被大众所知罢了。

所谓生命灵数学,是指对于数字的神秘本质所进行的研究,它通过揭示不同数字所蕴含的不同含义,来展现每个人独特的天分、能力和个性,它的目的在于厘清宇宙和人的关系,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字母表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字,每个数字都与宇宙的能量振动有紧密联系。生命灵数学研究我们的生日和姓名。将生日和姓名中蕴含的数字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能量振动和含义互相关联的图表。通过研究这张图表,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性格、生活的目的、内心的动力以及隐藏的天分。专业的生命灵数学者可以根据这些数字来决定采取行动和做出变化的最佳时机。

数学教案环境教育渗透 篇2

数学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我们若能充分开发与利用好这一资源,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 开阔视野, 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 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 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 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 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呢?

一、利用情境创设渗透数学文化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引人入手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商”, 启动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从而能够顺利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突破难点。利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古时, 在某王国里有个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 第3格放4粒, 然后是8粒, 16粒, 32粒, ........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 (下转53页) (上接52页) 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这时, 教师提出问题:“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 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

相信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学生, 因此像这样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切入课题, 可以使课题的引入变得引人入胜, 这样从教学一开始, 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容易让学生产生出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利用数学概念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概念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 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点缀其中, 则足以活跃概念课堂的整体氛围, 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 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数学教育故事的运用, 也能激发学生的爱数学之“情”.

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学习时, 可先向学生介绍无理数的由来:公元前500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 (Hippasus) 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 (若正方形边长是1, 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 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 (指有理数) 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 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 受到百般折磨, 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然而, 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 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 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数学的历史像一条大河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史, 它时而波涛汹涌, 时而风平浪静。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先驱前赴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驱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 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通过重要的数学事件和成果, 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成果,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学生了解了无理数发现过程的曲折与悲壮及它的历史价值后, 必将产生心灵的震撼, 这种震撼必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和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三、利用数学定理公式拓展学习渗透数学文化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历史, 光辉的传统, 有刘徽, 祖冲之, 祖暅, 杨辉, 秦九韶, 李冶, 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有中国剩余定理, 祖暅公理, “割圆术”, 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 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例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则, 又如, 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完整的解法我国要比西方国家早一千五百年, 还有很多数学问题的研究成果, 我国古代要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 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便是当时的代表性著作……在数学定理公式拓展学习中通过这些数学史渗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例如, 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 让学生阅读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知识: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而a2, b2, c2又可以看成是以a, b.c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因此, 勾股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如图1, S1+S2=S3。如果以直角三角形三边a、b、c为边, 向形外分别作正三角形, 如图2, 那么是否存在S1+S2=S3呢?根据正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 不难求得ΔBCD的高为

这说明,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a、b、c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 也存在S1+S2=S3, 类似地, 上述结果是否适合其他图形?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a、b、c为直径作三个半圆, 则成立吗?再画几个类似的图试一试, 结论成立吗?由此, 你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其实, 在欧几里得时代, 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的一些拓展。《几何原本》第六卷命题31就曾介绍:直角三角形中, 在斜边上所画的任何图形的面积, 等于在两条直角边上所画的与其相似的图形的面积之和。让学生阅读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知识, 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定理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 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 感叹数学的美!

凭借数学教材渗透人文教育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注重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更重视人文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数学教育也进入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时期。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还应重视人文教育,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现行各种版本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很注重课程的人文教育,人文内涵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概括地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与具体的数学内容相分离,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或原则,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包含着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又蕴涵着数学思想。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集合、数形结合、等量代换、运筹优化、化归与转化、符号化以及初步的代数思想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编排,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渗透。许多数学知识的展开过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的编排很注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些思想方法。比如,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转化建立起未知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方法。五年级小数乘除法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利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从而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算理并由此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同样,小数除法也是借助商不变的规律和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的。又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等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以前学过和图形推导出来的,还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也是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的。再如,一年级结合数数、比一比的知识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结合认识物体和图形以及分类,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等;五年级结合简易方程渗透符号思想和初步的代数思想;六年级结合圆的面积渗透极限思想等。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自然地体会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初步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二是单独安排“数学广角”进行渗透。实验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数学广角”,通过简单的事例和有趣的数学问题,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低年级安排了“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从图形的排列规律、图形和数字结合的排列规律到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在四年级安排了“优化”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例,如烙饼、沏茶、卸货等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六年级安排了“鸡兔同笼”的内容,利用古代名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探索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假设法”的方法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通过“假设”创造出很多巧妙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能锻炼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挖掘古老的数学文化,激发民族精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学本身不只是一些数字、公式、图形,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给学生讲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数学趣闻或是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学习活动,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供这样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长方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相乘得积步。”其中的“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阅读这个材料之后,同学们都会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上述教例:老师把古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拓宽了学习内容的知识背景,给严密的教学探究过程增添了几分经典的历史底蕴,让数学课堂充满浑厚的人文韵味。像这样的例子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教学“东、南、西、北”一课时,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指南针;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介绍刘徽对“微数(也就是后来的小数)”的提出和使用……如此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祖国的传统文明巧妙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数学本身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深度拓展。

三、贴近社会生活,营造人文氛围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中,有不少关联社会生活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这些生活事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巧妙地把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营造了良好人文氛围,使学生感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数学的运用价值,思想和观念受到熏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数学来源于生活,人文性的数学内容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请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2(合理安排)”一课的一个精彩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 篇4

版别 册次 单元 教 材 点(内容或主题)渗 透 点

“法”的名称 可结合的具体条款

人 教 版 第一册 三 1-5的认识(野生动物园)《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六 练习十二

5、看图列式:原来车上有6人,下车2人,上车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六十五条第一款„„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六 整理和复习5看熊猫图,列式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七 1-20各数的认识(一个老师带9个小朋友过斑马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六十三条第一款 须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九 9加几(运动会情景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十条 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

十 总复习:

7、停车场情景图 《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第八条 „„在停车场停车者,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第二册 一 生活中的数学——靠右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六十条第一款 须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四 生活中的数学(车准乘5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第三十三条第一款 不准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载人数。五 认识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

六 练习十一第15题,回收旧电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法制渗透教育教案-国旗 篇5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 数一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数数活动,了解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建立数感,渗透符号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爱学校的情感。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的校园,高兴吗?

2、出示课件,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我们的校园到了,你们看,校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这是我国国旗的图片。这我们的身边哪里能看到国旗? 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第十三条 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私人住宅地方不得升挂国旗。

第十九条 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要热爱、尊重国旗。1.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小学数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6

一、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二、以数学内在的美陶冶学生心灵

正如人们所说,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数学教材美的蕴意,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愉悦的心理刺激,丰富的学生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教师在讲有关图形时,应当积极找资料,展示数学美和生活美的作品,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并在课上展示,然后评出创意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美的目的。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作用,为学生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适时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该感知到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就应正确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对优秀生表扬要适度,不能捧上天,当有了错误时,要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和错误不能迁就;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当作业错误多或完不成学习任务时,老师不要一个劲地批评、讽刺、嘲笑,而应热情帮助,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建立起自信心。教师情感的天平,不能只向优等生倾斜,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地给予信任、期待和爱护。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一个儿童身上最能发挥其创造力的`方面,因势利导,促其进步并得到提高。

四、发挥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心理疏导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认知与非认知两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因素是主体的加工操作系统,非认知因素则是主体的动力调控系统,学生学习的成功取决于两个系统的协同活动。两者密切配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认知操作系统是没有积极性的,非认知系统是产生积极性的动力系统,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动力调控系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更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成果。那么构成这个动力调控系统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心理成份。这些心理成份无一不包含着人的情感。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许多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许多同学自幼被娇生惯养,吃苦精神差,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关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以后在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增强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

数学教案环境教育渗透 篇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在发现了数学之美时,就会对它感兴趣。我认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以渗透“数学美”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美学修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我在此就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教育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数学的古典美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教育。在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牛顿、莱布尼茨、柯西、拉格朗日等大数学家的名字。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介绍关于他们在研究数学方面的有趣故事,让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的同时,也记住他们的研究成果。讲到微积分基本公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样一段故事:从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之后,他们的后辈莱布尼茨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莱布尼茨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教师通过这段史话,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悠久历史及数学家创造、发明的那种古典美;二可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方面的殊途同归之巧,从不同的角度甚至领域研究出相同的成果;三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向旧的知识结构、封闭的传统思维模式挑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数学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针对复杂的问题,将其概括为数学语言和符号,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演算,获得重要而简明的结果。一方面,数学以高度抽象、简洁的形式表现了复杂的内容:形式很简单,却蕴涵了函数在点处连续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形式很简洁,却深刻地揭示了微分与积分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数学又以简洁、清晰的方式处理了复杂的问题:等价无穷小在求极限中的运用;导数与定积分在几何和物理方面的应用;利用微元法讨论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简洁美也作为衡量思维方法之优劣和解题水平之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于许多数学问题表面复杂,但本质简单。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问题来寻求其本质特征,积极探索简洁的解法。

此题表面看似复杂,但若发现其简单一面,解法就异常简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简洁美的精彩与魅力,刺激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数学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数学美的重要特征之一,指数学中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致,以及各种数学概念和理论之间存在的对等性。高等数学中连续与间断、无穷大与无穷小、曲线的凹凸等概念,体现了数学概念中的对称美;函数与反函数的图像、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图像,体现了数学图形的对称美;第一换元积分法与第二换元积分法间的互逆计算程序、导数与积分的互逆运算,体现了数学算式的对称美。数学内容的对称,必蕴含着解法(证法)的对称,例如:利用被积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可简化定积分的运算;若u (x, y)=u (y, x),则u′y (x, y)=u′x (y, x),因此若求出u′x,即可直接写出u′y, u″xx与u″yy的关系也是如此。

运用数学思维中的对称美,数学方法中的对称性,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启迪思维、研究问题、发现创新卓有成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使得学生在愉快地感受和鉴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数学的统一美

统一美数学美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为多种形式和层次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上的统一性: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功的瞬时速度、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函数变化率的问题都可统一用导数的方法解决;重积分、曲线积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定积分是一致的,并且它们的计算最终都归结为定积分。二是数学领域与概念上的统一性:笛卡尔创建的解析几何学使得代数与几何化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把导数与积分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之间建立起了定量关系,从而统一地结合起来。

例3.已知f (x)=arctanx,求f (x)的幂级数展开式。

此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微分与积分之间隐蔽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而实现转化的依据在于原问题及其转化后的问题在本质上的统一。数学的统一美能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为实现这种统一指引方向,为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奠定基础。

五、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鉴赏数学的奇异美

奇异美在数学中是指数学的和谐或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的破坏,是数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对原有习惯法则和统一格局的突破。把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组的线性关系、二次型的简化等问题都转化为矩阵的相应问题来解决,显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美。数学奇异美的另一种表现是“反例”即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成立,须考虑它的全部情形和所有可能性,然而要推翻一个结论,只须举出一个反例即可。抓住奇异的现象,珍视奇妙的思维,关注奇特的结果,是数学研究与教学中极具诱惑力的内容之一。

此题若套用一般的解题模式,很难求解,如果从其中的两个定积分着手,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可找到别开生面、出奇制胜的解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追求奇异美,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找到出人意料、拍案叫绝的新奇解法。

综上所述,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它始终贯穿于高等数学中。教师应当随时随地把数学美渗透到教学中去,从美学的角度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欣赏数学,学习数学,从而把数学学习变得充满情趣、富有魅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和发现与创造的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等数学具有许多美的特征, 文章结合高等数学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教育, 让学生在感受和鉴赏数学美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提升数学修养,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学修养及发现与创造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美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侯风波.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振奎等.数学中的美[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史;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绝不能脱离了数学史,但也不是仅限于数学史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数学史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真正地将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得数学这一门学科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将数学史知识有效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和人生观,这也将数学史所具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在了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培养人。如果脱离数学史而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人类所凝聚的数学历史就很难得以传承,更谈不上能够做到对数学科学的全面了解。数学史作为连接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历史的过程中,必然也会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三个层次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些目标,高中数学教学就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正是数学史知识研究的内容,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故事,教师尤其要重视引入故事的真实性,结合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入数学史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本在编写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就以9岁的高斯计算1+2+3+4+…+96+97+98+99+100来引入的,使学生在佩服高斯的同时,主动学习高斯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史知识的情境中体会数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体会数学史学习的真谛。

其次,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悖论。很多悖论往往含有一些真理性的东西,并且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悖论,更能激起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进化的学科。悖论对于数学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悖论的引入,让学生有一种在已有知识条件下解决新问题的冲动、深入研究的欲望,从而迅速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集合知识时,就可以将19世纪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著名的“理发师悖论”引入教学。

再次,我们要注重高中数学教学中历史名题的引入。历史名题对于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变革,将这些历史名题引入到高中数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引入历史名题是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的数学家是怎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总结和学习他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可以以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引入。

另外,任何人在其一生当中所做的事情都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总是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即使是伟大的、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历史上数学家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数学家们迂回、曲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关注知识本生的同时,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关注数学家的坚毅品质,这一点正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给予学生的。

最后,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传记所起到的主要是一种榜样的作用。传记性材料的引入,可以让高中生认识到追求知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许多的坎坷。通过对数学家传记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使用,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学习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的方式方法,适当将数学史料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邓明立,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数学通报,2002.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用心工作超越自我演讲稿下一篇:争做“四有干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