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工作总结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工作总结(共11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工作总结 篇1

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包括有自然美和社会美两部分内容。自然美的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形式美,它以自然感性形象而直接引起人的美感。通过美的形象,美的生活,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如体现植物美的《我爱故乡的杨梅》。

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美,它以光辉的形象,感人的事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从而获的激荡人心的美感。这些形象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语文课上,就是在分析一个个美的形象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净化心灵的。

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中介和凭借,也是蕴“理”、含“情”、示“行”的特殊的论据性材料和教学载体。不难发现全套教材具体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关系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那么怎么把这些精华变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呢?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语文教师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学生就会在欣赏中自主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中得到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为欣赏型德育奠定了可行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欣赏的德育美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本身就有了自身的优小学语文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为欣赏型德育奠定了可行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欣赏的德育美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本身就有了自身的优点。

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工作总结 篇2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不仅是小学语文课文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性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之后, 语文课堂必须具有高效性的特征, 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能不能有效地得到发展是衡量教学的有效标准,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而德育教育正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小学语文的学科发展。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和基础性课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 语文是学生获得语文文字能力, 开阔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理念,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还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让小学语文向着传承语文文化、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方面发展。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之后,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为主, 所以注重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更加有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课程的学习, 从而能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养。三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 可以不断提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果, 就是取决于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加强对德育教育可以在无形中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水平和德育开展能力, 不断创新德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 将对德育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

1. 教师过多重视文化课分数, 忽略了道德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分数是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分数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但是, 实践告诉我们, 分数的高低不是衡量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 道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还没有真正提上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提升学习成绩, 帮助学生识字认字上, 而对于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理念有所忽略, 给学生灌输了分数即是一切的错误观念。

2. 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薄弱

正因为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升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上,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但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当下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观念。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整个学校或者教师的教学生涯中, 没有德育教育的先例, 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示范当成自己的职责, 认为对孩子道德的培养是家长的责任;其次是一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时间已经很少, 没有时间再安排德育教育, 从而使小学生缺乏思想观和价值观的专业培养;最后是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德育理念渗透的重要性, 认为德育教育属于学生自身成长的范围, 与自己的角色没有直接关系, 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3. 教师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有偏差

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 不少教师只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形式上的德育教育, 既没有充分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明白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而让学生产生德育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另外, 一些教师虽然有较为高超的专业技能,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言谈举止却略显粗鲁, 没有注意到自己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容易学习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行为举止是学生良好行为举止养成的重要来源, 所以一个师德不好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好习惯带到课堂中, 比如说粗话、不注重卫生、不尊重别人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无法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行为价值观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理念的渗透途径

1. 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众所周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教学, 在小学阶段, 共要求学生认识2500字, 几乎每一堂课教师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但是长期下来, 学生必然会对周而复始的识字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 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不仅会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课堂, 而且能让学生在认字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打”字的过程中, 先对字形和读音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进行组词, “打人”“打骂”“打架”“打水”等词汇自然会被学生说出来, 在肯定学生的组词能力的同时, 也要向学生讲明白“打架”“打骂”“打人”是不对的, 而帮其他同学打水, 是帮助他人的行为, 应该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的识字过程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处世观和是非观, 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2.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是最有利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也是教师最容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是,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并且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解之处要勇敢地进行提问,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进行解答, 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比如在《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中, 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解何谓失信, 失信的后果是什么, 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属于失信等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 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一回答, 真正让学生明白在与人交往中要讲诚信,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取信于人, 得到真正的友谊。

3.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生的写作教学比较简单, 大多是对生活中的琐事进行记录表达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真正表达学生内心情感和所想所思的过程, 最能够呈现学生的思想状况,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在“假期里的一件事”的写作中, 对于学生帮助家长干活, 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迹应该进行表扬, 让学生明白乐于助人、善于助人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在教学评价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讲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讲评对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用最合适的语言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 可以通过“做得好”“非常棒”“继续努力”等激励性的语言, 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相信坚持就会成功, 而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通过“胜不骄, 败不馁”等语言, 让学生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 从而可以继续保持上进的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识字、写作、阅读、教评四个阶段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2]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

[3]沈红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德育理念渗透[J].新课程 (上) , 2016 (9)

[4]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 (教育) , 2013 (1)

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场景的描述,教师在描述的时候要感情充沛,学生听后会深受感动,更容易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邓世昌的敬佩。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历史知识”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壮举、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等内容,例如,出题列举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及注明领先大概多长时间,让学生答此类题目时能直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2.开展“历史知识专题讲座”,结合我国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例如,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教师可以准备与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勿忘国耻;营造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利用乡土“历史文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县有西梁山烈士陵园,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所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一定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及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德育渗透的好方法。

谈化学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篇4

一、结合祖国的辉煌历史与今天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我国历史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以及对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在教学中灵活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国在化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化学思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大千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的,尽管它们的形态多样,性质不一,但都由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所组成。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中掌握物质无限可分和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在“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溶解与结晶”等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矛盾的运动,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观点。

通过讲述物质的复杂性、多样性等,教育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时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通过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学习,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给予提示,使学生通过多种包括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多种感官参与,完美地完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勇于探索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物质和能源,并向大自然排放过多的大自然本身不能够消除的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都是由于人类向外排放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类致病、致畸、致残的反面实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常常拿出与化学有关的污染实例教导学生,虽然化学造福人类,但却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一方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立志研究有效的方法去减弱甚至消除污染,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总结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在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也并非急功近利而成,它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亦步亦趋的积累,在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寓德育于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篇5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因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自尊自爱,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良好品格等。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生物教学要求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给了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例如,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由小到大,由幼体到成体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2.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白三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催化的作用,如参与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有调节的作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有些蛋白质有免疫的作用,如动物和人体内的抗体能消除外来蛋白质对身体的生理功能的干扰,起到免疫的作用。总之,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是相统一的;细胞质中每一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如叶绿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而线粒体一般呈球状或短棒状,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人和动物体中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大体上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地衣,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耐酸性很强,能在峭壁、岩石或树皮上等严酷环境中生长,说明地衣适应环境能力很强,但适应能力总有一定限度,超过生存极限,地衣也会死亡。地衣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变成土壤,为其它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再如豆科植物的根系可以肥沃土壤,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疏松等。此外,生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都体现了辩证统一的观点。

3.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它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生物个体发育的规律,遗传的三大规律,基因表达的规律等等。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起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后进生对教师的说理产生反感,听不进去,便需要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学生思想的转变。

笔者认为,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都不赞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十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不赞成紧紧抓住青少年的手不放,一直到17岁还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的不科学的做法。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6

课程改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改革,在“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新课程的实施,在实施中,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使教与学和谐发展;这次改革,使我们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模仿到自身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为体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不仅要把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而且要做到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目的及其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特异个性,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创造性。在此,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浅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明确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课中进行德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因素。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仅使学生迅速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德育,并使学生明确上好体育课、锻炼身体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振兴中华的要求,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人们在事业上有所造就的物质基础。德育的具体教育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为实现小康社会服务的情感和意识;②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③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刻苦耐劳、机智果断的优良意志品质以及情绪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

二、结合教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季节天气情况,合理地选择教法。在室内课中,可介绍我国的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一是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体育发展史。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是从旧中国国力衰败,蒙受“东亚病夫”之辱,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富民强,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各个竞技运动项目都在向世界顶峰冲击,使得我国在国际各项体育大赛中日益显示出东方巨人的崛起。利用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是用中国体育健儿在各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申办奥运会成功等历史和事迹去教育学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三、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

首先,体育教学是在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活动,各项运动项目,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持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多样,需要集体配合。个人项目的成绩影响集体的成绩或荣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凡是比赛都要夺冠军、争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因而在教授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时,教师应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的同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

其次,根据教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如游戏,大都有主题思想,教师要利用游戏特有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自觉遵守规则的教育;对于消耗体力的内容,如耐久跑、越野跑等,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障碍跑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单杠、双杠等项目,可培养勇敢、果断、机智的优良品质。在这些活动中用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思想和优秀运动员坚持锻炼、磨炼意志、创造伟业佳绩的事迹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再次,体育也是一门艺术,在许多运动中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庄重之美,尤其在教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等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因而教师应挖掘、揭示美的内容。在调队、集合时,要求学生动作迅速,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布置场地,收拾器材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公物等优良品质,并在课中抓住突发事件,表扬先进行为,制止不良倾向,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教学环节。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篇7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的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 告诉学生, 古代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 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 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圆周率的计算以及负数的使用和方程组的解法等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还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二、结合教学实际,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 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 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比如, 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正数和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体现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体现了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 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 适时、恰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教学过程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 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 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 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画定点位置的工具, 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 可以由它的两个坐标 (横坐标、纵坐标) 下来确定。由此加以引申, 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 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 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 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说, 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 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后天因素, 也就是说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 告诫学生应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 ; 德育教育 ; 理念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12-01

受世界体育文化的熏陶,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空前膨胀,尤其是体现在了体育的教育方面。课改之后,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将体育教育加入了课程的教育中来,体育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虽然我国如此重视学生的教育课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在体育中的渗透,这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就表现的特别明显。本文就德育在小学体育中的渗透做了如下的探究。

一、树立老师的榜样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小学体育教育方面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老师在德育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师德即“榜样效应”及其重要。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老师要不断的加强自己为人师表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学生技能发展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因此,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体育老师的良好形象刻不容缓。在进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时刻的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切忌粗鲁行为,因为作为小学生来说,自身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够很好的区分是非丑恶,因此小学生多半会以老师的行为为准来要求自己,如果老师在教学 方面充分的体现了坚强,不怕辛苦的榜样功能,那学生自然就会学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当老师以德育的教学目标来要求自己的时候,也就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了无形之中的渗透,也就在无形之中调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的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异常的重要。

二、体育中通过协调各方面关系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的教学中,要想得到德育的渗透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不懈调节。第一,老师和老师之间。在进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老师的教学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这就需要体育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强强配合。不仅要老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研究探讨,还需要进行大课堂的学习,在大课堂上,老师可以相互传授经验,学生也可以学习老师之间的交流方式,为自己的圈子交往打下基础。所以教师要学会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等优良的品质。第二,老师和学生之间,在体育课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在交流中帮助学生的德育渗透需要老师要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并将这种道德标准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体现出来,以给学生更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学生和学生之间。在体育的学习之中 ,除了和老师的接触外,最多的也就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了。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通过学生的自我调节都会被改变成学生日后生活之中的宝贵财富,在矛盾的处理当中,必然会有道德方面的体现。例如在体育课上小学生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渴望被关注,但是打架过后,还是会成为好朋友“不打不相识”可能就是在说小学生之间。小学生之间是最纯粹的,他们容易忘记不愉快,容易包容,容易谅解,这都是德育素质的体现。因此,想要在体育的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就需要协调好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体育游戏当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内容多半是以做游戏为主,不光是体育的教学,所有的小学教学都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塑造学生人格出发的。因此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来培养人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小学中我们都进行 过“小鹰捉小鸡”“投沙包”等游戏。“小鹰捉小鸡”中,“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和“鹰”进行了拼搏,这个游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团结合作的能力,也是想要告诉学生,社会是残酷的。另外在“投沙包”游戏中,学生将原有的游戏规则中一个沙包改为三个沙包,圈内学生自我保护改为互相保护,有转让转变为挣接沙包为本对加点分。游戏规则的修改,游戏难度的增大,同学互相配合,团结协助的道德品质也得到了陶冶。

把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在进行竞技游戏活动教育,有利于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游戏进行自我思考,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德育的素养。

四、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第一,正面教育,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判断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体育学习环境的影响,个体情绪的波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会左右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再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学会表扬,赞赏,故鼓励学生的行为,形成一种正面德邦教育。第二,针对性教育。德育工作既要保证个人道德适应社会功德的需要,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如将体育教学之后的卫生清洁工作纳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并形成一种认为和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个体道德行为。第三,实践性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实践性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德育的培养,在实践中会给学生更多德育方面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

总而言之,学生高尚的人格素质的形成是要在一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体育具有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能力。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生正确的掌握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遵纪守法团结他人等优点。帮助学生实现诚实、守信、公正、礼貌的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永不放弃地良好心理素质。小学是社会教育的最初阶段,最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因此小学的体育教育也要将育人成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将德育素质嵌入体育的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09:652-654.

[2]周燕丽.刍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34:162-163.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9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下面我谨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的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教学新知识时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信任感。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好玩”。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大胆假设、猜想,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2)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3)三角形的 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一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发展学生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常采用灵活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数学发展史教育

数学史可以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违反学派信条,竟被处死。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诺贝尔将获得者约翰•纳什在2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22岁创建了“纳什均衡”理论——今天被数学和经济学大量采用。但是,在当时这一理论遭到博弈论前辈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也曾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数学发展史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注重世界观教育

数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从形式到内容、到具体知识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美感。数学学习与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中往往蕴藏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1998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期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教育与文化美”。会议认为,数学教育必须将数学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要受到美的熏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的美表现为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美可以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抑制不良行为,注意自身修养。数学教学中,优美的板书、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示范都可以使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 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理智性,可以增进学生理性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克服主观随意,说话有理有据。如,雅典学院的大门上写着:“不学几何的人,请勿入内。”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数学的客观性、实践性、进取性和发展性,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循序渐进。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虽经百年尚未获得解决,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史。数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 篇10

一、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 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 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Have you ever picked up others’ things or lost anything?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 Unit 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并写成书面报告,让学生知己知彼、取长补短、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做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抓住时机,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抓住时机,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综合语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1.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 I am truly grateful to you for what you have done.(我深深地感激您所做的一切。)Thank you for making learning not a dull thing but a great joy.(感谢您使我们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巨大的乐趣。)/ I love you, Mum. You are the one that we love the most. Have a happy Mother’s Day.(您是我们最爱的人。祝您有一个快乐的母亲节) On this day we honor you, dear mother.(亲爱的妈妈,我们向您致敬。)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over the years, mom.(妈妈,谢谢您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 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 Thanks for holding my hand when I needed it.(谢谢您在我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句: Happy birthday! 又如在教学单词“ should”时,可设计下列问题:① What should you do when someone is in trouble? ②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make our city more and more beautiful?学生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既得到了英语口语的锻炼,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得到升华。

2.文明礼貌教育

在学习一些礼貌用语时,在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礼貌用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因而要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行为。如,在教学 “Sorry./ I’m sorry.”时,可针对学生平时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体会“ Sorry./ I’m sorry.”的正确使用,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明辨是非,学到一些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教“Thank you./ Thanks a lot.”时告诉学生: It’s very polite to say “Thank you” or “Thanks a lot” when someone help you.(当有人帮助了你,说声谢谢是很有礼貌的。)

3.遵章守纪,讲公共道德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教 must/mustn’t时,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句,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后在下列句子加上 must/mustn’t,再表达出来:

Finish our homework on time.

Draw on the wall.

Be quiet at the library.

Wait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red.

Take good care of follows and trees in school.

Make a lot of noise in class.

Spit on the floor.

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后,可趁热打铁让学生用 must/mustn’t自由发言,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好哪些,而哪些是不该做的。此项教学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技能,又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树立典范,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而且还需要平时的训练和引导。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的天赋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信心较足,学习兴趣较浓,并能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去影响学生,让英语课堂弥漫着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篇11

【关键词】 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联系实际,在学习目标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各小组分别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着回答,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然后我提出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必要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我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以身作则,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育渗透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例如:学生大扫除时,我与学生一道擦窗,一道扫地,学生们当然个个积极肯干,因此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升国旗时我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端端正正地站在队伍旁,学生也就自然会遵守纪律,不会说话嬉戏了。在数学课上,我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另外我还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作业整洁,思考问题灵活的学生,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挖掘素材,在教材故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生动的素材,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例如:我在给七年级上第一节课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也提到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向同学们介绍了陈景润证明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同时说明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世界上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的圆周率π的发现、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因此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四、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第六章第四节《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收集了这样一道例题在课堂上讲解,首先,出示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中每10万人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数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读懂这个扇形统计图;然后,我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延伸学生的思路;最后,问我国的受教育程度为什么越来越高,具有大学文化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进而谈到现在的社会情况,“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那么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来振兴祖国,科技兴国。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五、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的德育,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应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我常常配合所教的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讲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我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回家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每天使用的垃圾袋数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我们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年内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让学生们谈谈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环保教育。此外我还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格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我们数学老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融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跟读书的名言警句下一篇:特种野猪养殖创业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