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精选13篇)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现代的课程论也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着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 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
文以载道, 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 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 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 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 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 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 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 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 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一次看图写话训练, 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 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 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 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 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 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 有的说“小树长高了”, 有的说“小树长大了”, 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 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 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 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 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 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 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 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 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此可见, 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 还要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 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1.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重任, 作为一名语文授课者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有全面素质地新世纪人才牢牢记住, 自觉地把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品德教育。
2.掌握语文课实施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品德教育, 我们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 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3.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 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 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挑山工》一课中, 表面上只是通过挑山工和作者的对话, 我们知道了他上山路线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 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 从挑山工的话语中可以更深一部的了解他们认定目标、坚忍不拔、不断登攀的可贵精神。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悟出了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勇于攀登, 就能取得成功的人生哲理, 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四、在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韩愈强调:“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 作为教师应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也要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学生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会触发种种思想感情, 对所写的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 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 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创造性地提炼生活, 美化生活, 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 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而在习作教学中,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在限的空间里, 观察、交流, 放飞学生的思维, 激发情感的火花, 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观所悟, 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 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 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实践 渗透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69-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传。”这是《三字经》的开篇语,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后天养成的。作为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向学生渗透道德品质教育。有些人认为德育应是语文课和品社课的专利,我却并不赞同。我认为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线,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
一、抓日常教育,渗透德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日常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甚至是他们行为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应严于律己。例如:教师板书要规范,整洁。这样,在要求学生写作业整齐、干净时,学生易于接受。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养成的过程中,不稳定。因此,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的。如:要求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认真的态度,回答问题时要说话完整;提问时,要先举手,老师允许后再提出问题,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这样不礼貌。写作业时,字迹要工整,运算符号要写正确,计算也要正确。在解应用题时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等。
做计算题时,先把题目抄正确,运算符号写规范,再进行计算,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检查应细致,如果有时间,最好再重新计算一遍,看看是否跟原来一致。学习好的同学要主动辅导学习差的同学,学习差的同学也要努力自觉做题,不能一味等别人辅导或抄写别的同学。每个学生都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从小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抓教学例题,渗透德育
数学教学是以学习数学知识为主。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素材,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应用题“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数学问题时,我们要向学生渗透节约能源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能源在逐步减少,我们人类会节约,它将为我们人类服务更久些。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题目:“统计我班同学平时爱吃菜类实况,制成统计图”,对于这道题,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先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用一张小纸条写出平时常吃的菜类,多少不限,写好后交给小组长统计,最后再报告老师。从学生的报告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有偏食或挑食的不良习惯。借此题,我告诉学生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多样的,如果我们偏食或挑食,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不够,我们就容易生病,不利于身体健康成长,今后同学们一定不能偏食或挑食。讲完这些道理后,我在让学生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这样就可以智育和德育双收。
三、抓教学实践,渗透德育
教学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它们各有多长后,我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量球场、教室、作业本、橡皮擦、课桌高等活动,并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用脚走一走,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有多长。再让学生判断:小明身高120米,学生答“不对”,应该是120厘米,他家到学校3米,学生答“不对”,3千米;门高2分米,学生答“不对”,2米……这样通过实地操作、探究学习,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明白同学们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考虑,又要为自己考虑。所以一定听从老师的话,排好队,分好工。既分工,又合作。使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既让学生认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增强了集体主义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学校的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广大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最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文课程对渗透德育教育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短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播放背景材料,让学生感受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要找准这个“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的总体,而要把握每篇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的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例如:《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中,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利索能及的事。
四.在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应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也要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学生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会触发种种思想感情,对所写的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大位小学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别人用他自己的语言所要告诉学生自己的人、事或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介绍的人、事或物,并且要让别人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感受到学生介绍的人物形象、事件或物的象征等。那么,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呢?这将是我下面介绍的重点。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 小学生心理及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儿童一般到7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一年级。这阶段的小学生正面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他们最矛盾的时期;他们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希望做老师最好的学生,取得荣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是能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对未来的充满热情和激情,可是很多外界的事物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努力奋斗,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常依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做事,所以有时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总之,他们的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较差。这段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又由于学习的压力,很容易使他们走向两个极端,心理素质稍好和得到正确引导的学生可能会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其他的由于无法纾解自己内心矛盾的学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自暴自弃的极端。
二 德育教育及其作用
德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对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
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那么他的实际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创造世界的人。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它的实效性决定着小学教育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更具高尚品格的、适应社会的、创造世界的人。
三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人格魅力是德育的先导
小学生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就是行为习得,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教师的对他影响巨大的直接的这种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比如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仪表甚至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利用好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小学六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这六年的时间足以让像一张洁白的纸张的学生变成老师的一个影子,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2、课堂教学过程是德育教育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这几个主题:关于爱国的、关于环保的、关于合作的、关于孝顺的等。总之要么就是批判或否定,要么就是歌颂和肯定。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批判或否定什么,赞扬和肯定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怎样 ?教学的效果就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那么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让德育教育自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呢?一是吃透教材,明白教材要告诉你的是什么。二是设立场景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的等同感受,学生立刻就能理解课文要告诉他们的内容了。比如在我上到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争吵》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上课,而是请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不行的两个学生来再
现了那天他们吵架的情景,再请他们两个讲讲吵架过后的感受以及现在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之后我再引导同学们回到课文:有两个小朋友也吵架了,我们去看看他们的“争吵”吧,同学们一读完课文,他们就明白了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和课文内容一联系,就知道自己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三是成立课堂小组学习,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与小组之间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的重要。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3、作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内省
关于作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语言的化装,只有一流的文章,才是生命的化装。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的作文,不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是从其它作文书中抄的长篇大论,或就是谎言满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话可写”的情况呢?就中国目前的教育来看,大多数的儿童教育还处于被支配期,学校里老师讲学什么或怎么学?在家里,家长天天问学什么了怎么学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然而现实是小学生是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反映。所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感情打动人。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本人品行的外在表现,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学生只有学会“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才能学会真诚,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人。所以,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4、开展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外化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里,我开展了一个关于搜集学校环保标语的活动。一条“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生命的可贵,对生命的尊敬,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也可以有效利用纪念日、节日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生除了自己的节日,还有其他革命英雄纪念日:三·一五学雷锋,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等,比如在三·一五学雷锋日,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关于纪念英雄的主题教育“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激励学生珍爱生命,勤奋学习。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需要定规划、分步骤去实施。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环节,利用好这个环节,德育教育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资料:
路俊菊;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品行[J];探索与求是;2003年Z1期
王玉萍;陈文;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比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摘 要: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属于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而小学语文是教学中的基础性科目,在其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可以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探究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人文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教学
小学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的性质上就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德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养成更加健全,是德、智、体、美、劳中的首要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增长,更要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打好基础,这是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
1.小学语文中字词方面的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内容都是教育学家在仔细审核评价之后确定下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1]。小学语文教材包含很多字、词,具有德育教育意义,比如“仁”、“孝”、“谦和”等,教师对这些词语进行讲解释义,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及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些字词所体现的良好品质都需要从小培养。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包含许多这方面的字词,但是大部分字词的意思与德育没有关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将教材中出现的字词与德育内容建立间接联系,比如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的”字,就可以分解为白和勺两部分,而这两个只有将各自变“瘦”才能组合成为新的字,表现了个体之间的合作及谦让精神,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蕴含意义延伸到学生之间的日常相处上,告诉学生只有相互之间礼让、团结,才能够实现班级学习效果的强化。
2.小学语文教学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因素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所有文章都是作者的心血和人生感悟,课文只是一种精神表达的载体,是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编撰的,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课文内容属于积极和正面的内容,其中也蕴含符合小学生接受并且学习的各种道理,有的文章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关键词语或中心语句进行重点强调,比如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中,道破文章主题的一句就是“昨天,他曾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文章标题是对雷锋精神的找寻,而这种精神就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泥泞的路上留下的脚印也在另一层面表现了雷锋精神的流传,让学生认识到雷锋精神的可贵,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沿着他的足迹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些深层的道理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总结和引导,结合文章所讲述的小故事挖掘其中深层的教育意义。
二、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背景介绍中的德育渗透
渗透是发展语文德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在课文讲解中进行德育传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思想,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以充沛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品德[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文章描写的一些事件可能比较遥远,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需要对文章背景进行大体介绍,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中包含的善恶等,比如诗人臧克家的文章《有的人》就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去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内涵,理解《有的人》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话语的真正涵义,让学生谈谈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一篇课文就可以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重要性,以此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2.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中很据教学内容运用图画、影像、音乐、语言描述等渲染气氛,使学生与教学的主观情感产生反应,有助于学生创建背景和景象,更容易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对于德育教育渗透有很大帮助,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与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课文《拉萨古城》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拉萨古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其次使用幻灯片的方式对拉萨古城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形象展示,让学生感受特色的藏族民族、大昭寺及五彩经幡飘扬的景象,这种教学方式是对课文中心词句的一种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欣赏美好事物的情感。
三、结语
小学语文以其基础性学科的性质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一个良好场所与途径,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德育教育的教学成效不明显,对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约束能力不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德育教育穿插其中,于潜移默化中增强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结合语文教学手段实现德育教育的成功渗透。
参考文献:
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起始阶段,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品格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作用。小学语文在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知识和培养其综合素质,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德育渗透就是借助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宽展渗透、能力训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领悟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与理想情操等,在语文课堂中达到领悟做人的道理的目的。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向青少年时期转化的过渡阶段,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能给予适当的德育教育,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从而影响其一生。
1.课前找准德育渗透点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这就是语文科目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在授课前找准每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才能使渗透教育顺利进行。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有利条件,对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将切入点找准,从而加强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是不相同的,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准德育渗透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中有目的的进行德育渗透。
以《爱如茉莉》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爸爸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妈妈的故事,是对父母之间虽平淡无奇,但洁白纯洁,犹如茉莉一般的爱情的赞美。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重点捉住“一句叮咛”、“一个抚摸”等这些细微的词语。以此作为渗透点,让学生明白细微动作之间的爱的表现,使其联想到身边父母、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感受被爱,从而懂的去爱。这样的爱与电视剧中那些低俗、泛滥的爱是不同的,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得感悟,可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2.在审题、时代背景介绍中渗透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题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教授课文前,先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入手,初步了解课文,对课文形成大概的轮廓。在对课文背景进行介绍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史记》在我国历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因为《史记》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史学性和文学性的文章。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司马迁的写作背景,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行为进行分析,即使受到了酷刑,他也不顾个人荣辱,毅然献身于事业,这正是民族精神中,个人讲究内修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向祖国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学习,热爱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帮助其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时激起其爱国主义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通过对人物的事迹进行描写而将其心理活动和道德品质表现出来。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增加了解,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还能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令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崇高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谈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经挫折、排除万难,最终坚持完成巨著《国榷》的故事,塑造了谈迁不畏艰辛、矢志不渝的形象。教师应重点指出“:借书抄写”、“家境贫寒”等词语,以表现谈迁写作环境的恶劣;从“历史二十多年”、“六次修改”、“五百多万字的书稿”等词语中不难看出,谈迁对《国榷》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所以才会在书稿被偷之后寝食难安,重新燃起写新《国榷》的热情。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能体会到谈迁追求理想时的坚定意志,从而领悟到即使在面对挫折时也要鼓励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念。
结语
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做好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应遵循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关心。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创造与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感悟,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不断改进,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在其教学中可通过字、词、句,甚至课文学习等环节将德育渗透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才能让其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本文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几条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望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
关键词:教材资源;德育;道德情操
语文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语文课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资源,感悟道德情感
在新课改下,不仅改进了教学方式,更是丰富了教材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德育渗透到知识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交流、书写等方式去体会文中的感情和思想,不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也从中得到了感情体验。因此,可以看出借助教材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在背景中挖德育,渗透人格教育
在学习课文前,要对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加以了解,才能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了解。特别是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不仅让学生对文章得到了初步了解和学习,也能反映出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思想文化。所以教师应合理利用时代背景来加强对德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学到了什么,最终总结得到了:詹天佑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不顾环境的恶劣和帝国主义的阻挠,完成了我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体现了他的不屈和爱国之情。也让学生更加尊重他、敬佩他,以他为榜样,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加强课外阅读,培养道德情操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归宿,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渗透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课余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差异推荐阅读篇目,注意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让读书成为学生消遣时间的首选方法,发展意志性格,提高感悟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建立健全人格。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挖掘文章的内涵,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作为老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德育,让学生在德育的渗透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吴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1(11).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一中心小学校)
苏艳虹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此乃我国当今一项重大举措。时代不断进步,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更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会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言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以周总理少年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起远大宏伟目标。在教授课文《驿路梨花》时,把雷锋精神同生活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把课文中方便旅客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赞美雷锋做好事的局限。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1.利用课文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3、学生作文既是语文文字训练的过程,又是育人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一段明确的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老在《作文论》中也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是啊,搞胡编乱造、移植他人的作品,不仅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与我们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儿童生活其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习作的过程,也是辨事明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例如,我曾经在三八节那天,布置了一篇题为《我为妈妈剪指甲》的作文。结果,几个妈妈在外打工的孩子居然也煞有介事地写了他为妈妈剪指甲的事,我知道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告诉他们:事情做了当然要写,没做可不能胡诌瞎写,习作时,可以写写没做的理由、心情和想法,但绝不能说谎。第二天,那几个学生把重新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因为写上了他们的内心话,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非常感人。另外,学生的习作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有写师生情、骨肉情的;有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有写父母孝敬老人、关心邻里的……这些习作都是对学生陶冶性情的材料,教师在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交流时,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呢?写作文是学生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出生活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作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向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重在渗透。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课堂、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我们的德育理念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
1.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课堂作为教学的前沿,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德育情境,所以,在课堂上首先要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充满自信与信任,使学生的情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如碰到学生时打招呼“How are you ?”,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常用“Please ”,请学生帮忙时用“Excuse me”等,学生回答正确时说“Good” “Great”,以此表扬,学生不会回答或答错时用“Don’t worry”来鼓励,并且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来演练等。在课堂的影响下,学生们会潜移默化地将这些语言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共同取得了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2.挖掘课程,升华学生情感。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德育因素充分体现出来。新版小学英语教学课程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教师应当努力挖掘出这些因素,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FUN TIME 1―Culture Link》一文介绍的是我国各地名胜古迹的内容,此时可结合课文的讲解,穿插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图片、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1.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品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迈进,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却在日趋恶化,因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利用课本上的环保教育素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Lesson 28时,笔者设计了植物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些植物和动物是常见的,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哪些不是,为什么他们变少了?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让学生明白要给予身边的动植物更多关爱,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热身活动、新内容的呈现、教读、操练以及复习巩固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创设恰当的德育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学生渗透德育。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教学中涉及了大量有关日常生活的情景,我们要结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如见面时说“Nice to meet you,Glad to see you”,要求别人做某事时,可以说“Would you Please…? Would you like to… ?”,感谢时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同时可以创设相应情景,让学生表演操练,使学生牢记于心。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一举两得。
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任何空洞、牵强的说教都是徒劳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利用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启迪,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理想情境中,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在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在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语文教师会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和性格。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型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教师在着装上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整洁大方,在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还能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备课时,教师要构思好板书的结构,在课堂上将条理清晰、工整规范的板书展现给学生。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的艺术,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在讲《窃读记》一课时,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随着主人公窃读而紧张,为他饱读之后而欣喜。教师还要保持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每次我都微笑着踏进教室,我要将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带给学生、影响学生,尽量做到课堂上不责骂、责罚学生,有问题课后谈,多鼓励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领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正如著名人文科学家陈思和所说,“面对生活的灰色,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眼睛明亮一些”。而语文教师坚强开朗的性格、温和幽默的语言、大方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知识会告诉学生生活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课堂上教师人格魅力展现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二、在情景创设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川名胜的散文、游记、古诗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总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导语、视频、图片和结束语等,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一边为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淼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这样的导入唤起了学生想尽快了解祖国这神奇山水景色的愿望,迫不及待地想翻书读课文,情绪高昂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在谈学习体会时,学生们纷纷发言,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自豪。为了使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得到升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我们的祖国不仅有许许多多这样神奇的山水,还有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富饶的大兴安岭,雄伟的泰山,巍峨的黄山,还有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长江和黄河。我们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祖国而感到自豪!”老师富有激情的结束语,将学生的情感引入了高潮,同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构建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构建“主题式”课堂就是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为整合语文的教学内容资源,构建“主题式”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我大胆地拓展了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以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纳入这一主题。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凉,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建构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比照、相互延拓的立体课堂,突出了诗人与国家、百姓同悲同喜的博大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四、在课外阅读中发展德育和美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引导学生多看小故事小道理、科普、爱祖国爱河山、孝敬父母和安全教育这方面的书籍。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其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和美育因素,在德育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靠美的形象打动人,靠德的力量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德与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 当一切条件具备时, 教师就要用心地去设计教法了。一堂课其实就像一场电影, 也需要有波折起伏和高潮,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安排有限的课堂40分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德育知识、课外知识等内容合理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环节的过程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 不要总围绕在一个问题上, 而将学生的兴奋、激动的情绪打落下去。同时, 课堂内容的安排要恰当,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引导。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 》——5的乘法口诀时, 我并没有按照书上的例题去讲解, 而是以孩子天天接触的生活例子——棉花作为讲解例题。因为学生们都知道棉花的样子, 这样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想象力, 然后我继续引导, 很快学生就认识和掌握了5的乘法, 并能按顺序将口诀编下去。在课堂中, 我先用棉花引入, 将5的第一句口诀教会学生后, 我发现就有几个孩子不太认真, 于是我就让大家同时重复这句简单的口诀, 并且适时给予鼓;到第二句口诀时, 我稍微作了一下讲解, 学生就已经说出来了, 之后我就趁着他们热情高涨问道:“你们喜欢棉花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就很疑惑地问:“有了棉花, 你们放假了就要去地里干活, 为什么还会喜欢棉花呢?”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 有的说:“有了棉花, 我们才能有钱吃饭。”有的说:“有了棉花, 我们才能有新衣服穿。”这些回答都出乎我的意料, 然后我接着问道:“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说, 棉花和这些事情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的回答都是:“有!”在活跃的知识氛围中, 孩子们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堂课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难, 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
再如, 在进行《时、分认识》一课的教学时, 我充分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我用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小格表示一分钟, 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写字、口算、跳绳、玩球等) , 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虽然很短, 但可以做很多事情, 最后教育学生应珍惜每一分钟。接着再让学生感受一秒钟的长度, 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稍纵即逝, 我们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二、结合教学内容,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作为课堂的素材,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 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 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 在学习圆周率π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把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讲给学生听。告诉学生我国在公元前100多年的《周髀算经》里就记载着“周三经一”, 南北朝的祖冲之已经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这是世界上最早精确地推导出π的7位小数, 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通过生动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舞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再如, 从1963年起,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开始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他经过艰辛的努力, 于1973年证明了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成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简称1+2) , 把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论证明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取得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可喜成果。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并被外国数学家赞誉为“陈氏定理”。这些光辉的中国数学史, 以及为数学献身的数学家的故事, 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勇攀数学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它的对象是小学生, 而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无到有, 从感知到认知, 从抽象到理念, 所以小学数学很讲究阶梯性、阶段性。这就要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坚持不懈、刻苦努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在把知识串接连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使学生具有雷锋的钉子精神和意志力, 不“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在解答和解决问题中, 使学生明确认识到, 问题和困难属于同一概念, 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 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认真的、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比如, 有些学生作业马虎, 或是计算不准确, 或是书写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 我在进行作业评讲的同时进行了如下的思想教育:作业马虎, 会对你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如果有的同学将来担任会计, 在书写数字时, 误点了小数点或丢了一个0, 这将给国家、人民和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 教导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数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各种工程、机器的研究设计, 电子计算, 卫星上天等科学事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通向科学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才能为学生掌握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培养学生成为科学家,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
运用数学史料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挖掘德育素材
紧密联系实际
提供数学欣赏
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因素,如,已知和未知、现象和本质、绝对和相对、特殊和一般、准确和近似、曲和直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技能达到渗透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
三、提供数学欣赏,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体会出数学美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学原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中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例如讲轴对称图形、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时,让学生欣赏简单美;再讲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三边的中垂线的关系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点拨学生欣赏奇异美。
四、提倡竞争合作,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做人,就是要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求的人。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
合作交往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要培养学生这些也是,关键是教师敢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挥、合作交流、互相竞争的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07-20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0-31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09-20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0-03
1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艺术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