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精选9篇)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1

熊浩霖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健康成长,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性质。可见,德育工作并非只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位科任教师,英语教师,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员,同样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充当一位“纯”英语教师,而其他任何工作都不顾,既不知道德育目标是什么,也不明白德育渗透和“寓德于教”的道理。

本人自九七年从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英语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在开始几年的教学中对于德育渗透的确也没什么计划和打算,只是偶尔会牵扯上一两句。自从2000年开始,我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一职,开始负责学生思想道德等德育工作,之后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就不再是无目的、随便的了。而是在每个学期初安排教学计划时会把每单元的德育教学内容一起安排好,另外在后面的每单元的具体备课中也会周密、详细的考虑好具体安排在本单元的那一课,或者哪一课的哪个环节上。而大多数科任教师由于自身德育知识缺乏,又不会自觉去学习和提高,更不懂“学校要发展,德育要先行”的道理,所以经常埋怨学生的素质差,没有兴趣不愿学,甚至责怪学校和班主任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等。殊不知自己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当然包括自己)共同的责任。我们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

我们知道,如今是素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绝对不能忽略了德育教育,同时英语还具有除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的特征,而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也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信息。只要是信息,就可能带有一定的思想性,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正确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精华,摒弃糟粕。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在文化考试中能得高分,但在德育方面不过关,甚至思想道德败坏,那么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很可能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危险品”。而英语学习好的学生以后出国的机会较多,一旦是“危险品”出国后将做出有损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来,到头来是“谁之过”呢?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教育渗透呢?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人教版bookⅲ unit1中,在第2课中我们可以借“老奶奶八十多岁还去图书馆借书看的事”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高尚品质。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英语谚语来赞扬老奶奶的精神,那就是“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在第3课中我们在了解到“老奶奶是在书签上写捡到书归还给图书管理员时有礼物”的方法找回丢失的书时,可以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好吗?如果没有这书签,你们捡到后会交还吗?然后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拾金不昧”的高尚!在bookⅲ unit3第10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2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多很有趣,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们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碍着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老师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去。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老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言传身教,让学生沐浴在德育的阳光之下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的目标。设想一个自己都不热心集体事物,自扫门前雪的老师怎么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服务呢?在讲到《Go for it》(2013年版) 八下第二单元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时,又怎么能教会学生‘慈善’和‘志愿’这两个主题词的丰富内涵呢?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用上目标句型进行深入的讨论呢?

二、老师要用心挖掘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的日常用语,对话和阅读材料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事,自然而然也就渗透了德育教育。因此,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内涵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的教学和德育的最佳结合点,防止德育的空泛化。

(一)在日常用语中就包含了文明礼仪的教育渗透。如:Thank you. Could you please•••? It’s very nice of you to •••? That’s all right. 等等。

(二)在很多固定的搭配中也蕴含了高尚的品德。如: help sb. (to)do/ with sth., volunteer one’s time to do, thank sb. For doing,hold on to doing等等。

(三)在语法教学中也蕴含了人生哲理。如: 在进行连词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造就来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渗透。如学although和but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Although English is difficult for me, I will still try my best to learn it.

(四)在单元话题中隐藏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线索。《Go for it》每个单元就是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有很多方面进行挖掘。因此,老师都可以根据此话题进行情感的升华。如《Go for it》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 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其主题是谈论日常生活作息。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上的孩子的日常作息与自己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到:Students are very busy and tired every day,no matter you are in China or in the USA. The gras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 is not greener. So stop complaining.The only thing we can do is just studying hard. 在讲到该单元Section A 2A,AB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们注意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别人冲突时的处理方法: You are in the same class. You are a big family. Then maybe you sometimes have trouble like the boy in the book.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boy? Here are the rules for living in a big ‘family’ with others: remember you are a family; remember to share; remember to follow the public rules; discuss a schedule, a plan or something like that if you have disagreement.

三、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老师要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在备课时更花功夫。

( 一) 要从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是学生对学习产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找准学生们的兴奋点,增强趣味性,寓德育于乐,避免空洞地说教。例如,在教授《Go for it》( 新版) 七年级下册第十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 时可以通过设计情景表演的形式,分配不同的角色进行点餐及付账的表演。如,男女朋友之间,好朋友之间,与父母之间,与上司之间。引导学生明白不同情景下不同的做法和合理语言的运用,同时提醒学生们对食物的珍惜,避免铺张浪费。学生们通过夸张的表演,在欢笑声中自然而然地收到了教育。

(二)要联系实际生活。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切勿假,大,空;应该注重真,善,美。它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例如,有几个同学因为小问题,也不汇报老师,自己私下解决,因而产生了肢体的冲突。老师就可以抓住此契机进行英语和德育的教育。下面是一个根据此事件改编的完成对话。可以引导学生完成此对话并深思在相同情景下应采取的措施。

A:Tommy,can you tell me the______why you_____Chris?

B:Miss Chen,I thought I was helping Bill.

A: How did it have anything to do _____ Bill? Be more_____,please.

B: It is Chris who always bullies ______ classmates. And he did____ just now. I was _____ annoyed that I couldn’t _____ out.

A: Why didn’t you come _____ to me. I should have been_____.

B: The classmates were _____ that something ball ______ happen if Chris knew they told you. Maybe they can be _____ again for that.

A:I see.So you thought you should_____with it by______?

B:Yes,Miss Chen.

A: No, you are _____. I can help you in a more ______ way. You don’t have to fight back. You don’t have to hurt yourself , Chris or_______. You are a student at a middle school ______ all. You are not the super _____ on TV who always fights ______ the bad guys and______ the whole world alone.

B: I am sorry, Miss Chen. ____ made me lose myself. I was _____at that time. I will never do that again.

A: However, you are so _____ like a true man. But remember let teachers or other adults help you.

B: Thanks very much.

(三)要有课外美文补充。老师要在课本外收集美文,美歌,美剧,向学生们传递美和正能量。课本的内容始终有限。学生们需要更多的养料。例如很优美的散文A boy and his apple tree.通过对关键词giving ,love的解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具有同样奉献精神的人,最后升华爱和家的主题,让学生对父母,对感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文章结构清晰,辞藻优美,学生还可以学到有用的单词,短语以及提升阅读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也是英语课堂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巧妙设计,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化和人生体验丰富化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思想道德素养同步发展。寓德育于无形中,在润无声的境界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学生。最终成为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卓越的表现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自然也应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教育应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德育,全员德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时间和教学任务的双重压力,教师们通常都忽略了德育这个重要的部分,只是专注于知识点的讲解。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成功融入德育教育?这是教师们都应该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英语课堂,德育教育,挖掘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子平.谈初中英语教育的感悟.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10期.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3

作为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国情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近年来频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联想到人们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从工厂里林立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联想到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从鱼虾死亡、泛着泡沫的黑臭河水联想到本就匮乏的淡水资源却再被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等等的现实,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要依靠科学,遵循生态规律,才能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否则。人类发展得越快,环境污染的越厉害,越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最后人类只能是自掘坟墓,快速走向灭亡的目的地。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垃圾要分类,能回收的要回收;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爱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节约水节约粮食节约用电,节约每一件日常用品,也就间接地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等等,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将来才会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四、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五、珍爱生命关注健康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在讲人体的营养一章中,让学生了解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作用之后,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青春期阶段,要有充足的营养作保证。不要挑食、偏食;也不能暴饮暴食。不吃早餐;零食不断,影响正餐;甜食过多,用高糖饮料或碳酸饮料代替饮用水等等,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或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不均衡。一日三餐,要讲究科学膳食,才能吃出健康来。关于世界三大公害“烟酒毒品”,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危害的基础上,一定要趁热打铁,强化教育他们珍爱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生命,不吸烟,不饮酒,远离毒品,对自己对家庭也对社会都有益处。

六、育人效果要明显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人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八年级办公室 崔清国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此处“教育”就是“德育”)。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德育目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它是学校德育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必须准确地把握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目标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良好个性素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物理课程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一)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

“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二)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类似的例子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真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自然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例如,在序言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习的方法“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时,教师先告诉学生: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如没有电视、电话、汽车、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能源的缺乏、空气质量和水质的变坏等,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

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一)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例如,在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乒乓球掉不下来这个结果,对教师做这个实验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教师不用自己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二)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翻开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例如,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批判,焦耳对热质说的批判,科学家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反思批判,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一)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例如,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

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 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总之,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声的传播时,举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学习导体时,可以介绍我国对超导的研究成果;在讲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章时,补充讲述我国新建设的水力、火力发电站,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简述三峡工程等,另外也要提出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最后,讲述核能的开发、利用及前景。这样,通过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推荐《趣味物理》《物理世界》《科学画报》等书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2.提倡科技活动。开展拟写物理科技小论文、办物理科技小报、物理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活动,从中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主题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

3.指导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日光灯安装、电风扇检修、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在教到相关知识时不妨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4.通过举办物理讲座、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举行物理学史的讲座,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在学习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社区或学校的噪声来源,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向社会提出倡议,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在美术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及实施的浪潮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应占据核心地位。

德育渗透 美术课堂 素质教育

印度哲人泰戈尔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点缀”,使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美术教学是学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美术课堂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虽然每班每周只有两节课,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我认为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这样不但能使每节课顺利地进行下去,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学画中国画》这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具有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剩余2291字)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6

文/齐跃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德育只适合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什么德育可言呢?”其实不然。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具有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二、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其人格魅力就是他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所传授知识。

首先,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以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性格。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为人正直,胸怀宽阔。在他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他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子;有博大深蕴的爱生情结,解得开学生千差万别的心锁;教师能做到正直、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这种尊重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学生对教师持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个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的缺陷,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使自己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数学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数学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

(三)、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不畏困难坚持真理的意志品质。数学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为重要特点,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中学生则习惯于具体思维,思维具有单一化,表面化等倾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不断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养成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这些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总结得到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感受不深,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师而言,在布置习题时,必须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不就题论题,可通过一题分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不能费时过多,喧宾夺主,要充分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觉得自然、恰当,不冲淡主题。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第二,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课堂交流中,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第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四、结束语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结合问卷调查渗透德育

问卷调查是一种科研方法, 同时也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一把利器。为了全面的了解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状况, 我经常会对班里的同学进行道德方面的问卷调查。

例如, 在执教《My classmates》的时候, 在课前我给同学们每人都发放了一个问卷让他们填写。问卷中包括的问题主要有:1.你和班里的同学关系融洽吗?2.如果不融洽请问是什么原因?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但是在把问卷回收我仔细看过之后, 却惊呆了。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反映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不融洽, 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同学说曾经有某位同学在某个场合嘲笑过自己;有的同学说因为自己成绩差, 老是被别的同学排挤;有的同学说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 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和自己玩……这些同学的回答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道德问题。于是正式上课的时候, 我与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并告诉大家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 互敬互爱, 而不能排挤、嘲笑其他同学。经过我的教育之后, 同学们都表示今后要改进自己的言行, 团结同学。这点让我非常欣慰。

二、结合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角色扮演是初中生比较喜欢的课堂活动之一, 为了有效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角色扮演, 并在这些角色扮演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这种教学方式深得学生的喜爱。

例如, 在执教《A trip to the zoo》的时候,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一个角色扮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一群初中生到动物园里面游玩, 看到动物园里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 他们非常开心。走到猴子园的时候, 这群初中生游客看到有很多猴子在向游人要吃的。看到这里, 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手里的零食去喂猴子。但是, 却把零食袋扔在了地上。清洁员看到这一切之后, 上去劝说这些初中生不要把零食袋扔到地上, 没想到有一名初中生却不高兴了, 愤怒的说道:“我们花钱来游玩就是来寻开心的, 打扫卫生本来就应该是你要做的工作, 你应该赶快打扫, 而不应该来责怪我们。”清洁员听到这一席话之后, 没说什么, 只是默默的在打扫。看到这一切之后, 观看角色扮演的学生愕然了。我说道:“请问同学们, 我们在参观旅游的时候究竟应不应该乱丢垃圾呢?当别人指出你不对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虚心受教, 及时改正错误呢?”问题抛出之后,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不应该乱丢垃圾, 也应该虚心受教。”听到这里, 我会心的笑了, 看来我并没有白忙, 起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

三、结合多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到多媒体, 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手段的出现也为我们的德育增添了一把利器。因此, 我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经常结合多媒体进行德育渗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执教《computers》的时候,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初中生频繁的可以接触到电脑, 有的同学家里就有电脑, 家里没有电脑的就偷着去网吧上网, 本来网吧是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 但是一些黑心的网吧老板却为了赚钱允许这些初中生上网。由于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因此很多初中生上网的时候在网络上胡乱发表自己的言论, 说脏话。这样的言论在某些程度上是不道德的, 但是初中生却因为年纪太小, 缺乏对是非的判断很容易走上歧途。 (说到这里的时候, 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两个初中生在网上对骂的图片, 图上的脏话简直是不堪入目。) 对于这种情况, 你们都有何看法呢?”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 教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不一会儿, 李明同学说道:“虽然网络上不会限制人们的言行, 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初中生, 应该是一个有素质的人, 即使是在网上也应该遵守起码的道德, 不能胡乱骂人, 这对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随后, 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听完大家的意见之后, 我深情的说道:“是啊,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讲的, 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希望你们以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方式之后,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就不过多的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对一线初中英语教师以启发, 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 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蔡连清, 肖静.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J].考试周刊, 2008, (37)

[2]陈明.挖掘英语教学中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J].青年文学家, 2009, (07)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德育;英语课堂;教学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初中英语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充实中学德育手段的需要。中学阶段的英语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二、中学英语课堂德育渗透的方法

1.利用英语课本素材,挖掘德育素材。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

2.英语教学方法多样化。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倾向于用翻译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强调对字,词,句的理解,学习成为机械记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多样化教学,全面渗透德育,精心组织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等等,以促进学生提高学科能力为根本,以增强学生趣味和思想修养提升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不仅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对所用教学方法的态度。

3.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学习气氛,同时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其道德情操,有助于进行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素质,使之成为学习、教育的真正主体。

4.利用文化渗透法对学生进行德育。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依附社会而存在,伴随社会而发展。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可通过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象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三、英语课堂中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需要借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忽略其他,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孤立存在的。搞好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各学科的整和作用。学生经过学科德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和行为,也有待于学校德育系统和家庭,社会的影响下,长期积累,调整充实,持续发展。德育工作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晓萍,杨红燕德育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上的渗透,外语教学[J],2005(28)

[2]李兰姝,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当代职业教育[J],2011(7)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扞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浅议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各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我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扑捉德育动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即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

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张志新的“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歌德的“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民族垂危,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讲授这些内容,要着重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要能够激发学生奋进、图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从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图强之路在哪里?历史教师要用历史告诉学生,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总之,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给本课程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除了知道基本史实以外,还要懂得学习方法和感受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状况,加深爱国热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层次的课程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寻找一份与时代相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应用,或者说如何在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引下转变教学行为,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提取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周恩来以无穷的个人魅力带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2、整体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归纳感情基调

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要有一个大的感情基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虽然历史的脉络是连续的,但是所灌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都是有断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追随者”,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还是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有兴趣。那么这个大的感情基调会是什么呢?简短的表示如下:中国古代史——领先世界,“豪”气冲天;中国近代史——大难兴邦,浴火重生;中国现代史——筚路蓝缕,自强自信;世界历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了这个大的感情基调,那么就会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讲诉中统一情感,统一态度,你会用真诚的表情打动学生,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谁都知道这是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当你心中有这个感觉的时候,教学中的语言,表情都是理性而积极的,轻松的转变了电视文艺带给学生的那种单纯的悲和愤,自然达到以德育之,使之育德的收效。坦而言之这是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催生或净化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巧而有效。

3、精心筛选情感性资料,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矛盾的。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历史图片直观、具体、生动,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发达及古人对人类的贡献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中国近代所遭受的侵略和屈辱则能激起学生的民族危机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文字与相应的图像,视频,音乐,名人书信等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生动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将英国的炮舰图片与大沽口上康熙年间的铜炮图片相对比;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把圆明园的复原图与现在的破壁残垣做成一个有音乐背景的自动播放,最后以雨果的书信做播放的结尾,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效果斐然。

这一系列的材料筛选就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愫为目的,主题鲜明的激发学生了民族责任感。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导引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千余年前的智者就在告诫,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先自育”。

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乐观,向上,平和,淡定,有一份与历史共振的心态;不偏激,不过激,一时突发的想法要三思后再做表诉。正所谓“科研无禁区,教学有禁忌”。中学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思维单纯,人生观、价值观正待成长的中学生,这对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就会更加的严格,不去空谈理想,要有生活,要有清晰的奋斗足迹。可以去思想,但要向学生展现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时,教师也要塑造良好的讲台形象。仪表朴实大方、庄重文雅;教风扎实严谨、一丝不苟;语言准确精炼、富有感情;板书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等。通过这些良好的形象可以折射教师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上一篇:工厂电工的岗位职责下一篇:写封情书遗忘你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