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精选8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篇1

田墩中心小学 郭慧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小学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可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但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因此,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成为数学老师的一大挑战。

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挖掘教材,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数据、材料或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充满辩证法的科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1、从感知的形象出发,揭示本质规律,抽象出数的概念

如:教学:“10以内的数”可以表示具体的各种各样的实物。这样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

2、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数”与“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能运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3、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观点。

如教学“因数”与“积”。“因数”相乘是“积”,“积”分为基本因数。“因数”与“积”一般不相等,但“因数×因数=积”而“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也就是说“整体”与“部分”相等与不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在克服解题困难的过程中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对去除当前学生中流行的娇骄之气很有好处。

五、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更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首先,数学中充满着对称美。如线、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案体现着对称美,式子a+b=b+a,a+(b+c)=(a+b)+c等数学定

律也是对称的。

其次,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如a+a+a+a=4a;S=ab等公式的简洁美,解题方法上的化繁为简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再次,数学体现着一种和谐美,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图形与图形的统一,数学知识结构与解题方法的联系等,无不体现着数学的和谐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则数学美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篇2

教学之中,德育为本。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为人师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二、联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1.通过古代和现代杰出的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小数和使用小数的国家,比其他各国要早一千多年;教学“数的整除”时,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我国涌现了华罗庚、陈景润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这些古今数学成就的实例,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并升华为爱国之情。

2.通过有效数据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补充习题:每人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口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000克,合多少千克?学生算出合3217千克的结果,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15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每1粒米,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3.联系生活,在实例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解决问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工人一个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再算算他们一个星期一共要工作多少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现在离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多少小时?

4.利用插图进行德育渗透。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感受德育无处不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新课改理念,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播种希望,播种真情!

摘要: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阐述。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应当向学生传授、讲解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应当借助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资源,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均衡发展。

一、在识字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鉴于此,我就有意识地借助识字教学这一平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此举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赢”字由众多部首组成,学生在初接触时很难完全将其书写正确。对此,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赢”字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五部分。“亡”代表着要不畏困难与失败,要怀抱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口”代表着具备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月”代表着时间,意味着要学会合理安排、规划时间;“贝”象征着钱财,表示要形成创造财富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支撑自身的这个奋斗过程;“凡”则是指在逆境中要持有一颗甘于平凡、甘于普通的淡定心理。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亡”“口”“月”“贝”“凡”背后蕴含的素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赢”。

如此,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赢”字的组成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观念:一个人要想赢,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创造财富的意识,同时,更要不畏困难与失败,秉持逆境中也要持有一颗平常心的端正心态,如此才能在合理规范时间的辅助下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中具体蕴含的真实情感。相信,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完整地掌握具体阅读篇章的主旨以及充分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文时,我就特意为学生截取了如下一句话: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于不熟悉的药草不能轻易品尝,因为很有可能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提到李时珍“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难道李时珍不害怕有危险吗?随后,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很快,学生们就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明白了作者之所以特意强调李时珍“尝药”这个动作的根本目的:李时珍为了造福大众,甘于吃苦、不怕冒险,具备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他才会以身试药。

如此,帮助学生形成如下的正确人生价值观:为人处世应当具备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要乐于奉献,更要养成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受他人尊敬与爱戴的人。

三、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学生习作的这一便利条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将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这也不失为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两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措施。

同样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我曾经教过一名女学生,她虽然成绩较好,但是很难与其他学生进行融洽的相处,其他学生也不愿意同她一起玩耍、学习。很快我就发现了这名女学生“难相处”背后隐藏的秘密:她在一次作文写作中写出了她的矛盾与痛苦。原来她父母离异了,她害怕班上的学生会因此嘲笑她,所以不敢轻易接触他人。为此,我为她写下了如下的作文评语:虽然你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是,你还是拥有他们对你深厚的爱。请试着敞开心胸,学着看开这件事,正常地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老师相信,咱们班上的学生并不会因此就对你产生所谓的偏见。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你愿意、乐意同其他同学交流,你会收获非常多的好朋友的。

从此,这名女学生果然抛开了自己身上的“桎梏”,积极地同班上的学生打成一片。原本孤僻、难合群的她也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次经历使我懂得:习作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具体的写作技巧,教师还应当通过阅读学生的文章习作认真观察、总结学生个体的心态变化或者情绪起伏,并做到及时、有效地疏导与管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在内的德育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参考文献:

庞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路初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篇4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美术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美术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美术教育是通过对色彩、线条、肌理、构图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视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美术作品,能增进他们对美术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针对以上情况和美术课堂的特殊性,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如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世界着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益。

三、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例如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指导学生讨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还有哪些勤奋成才的故事感动着你?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了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课堂上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要过分放任,也不过分严肃,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激励知识创新,升华教学思想。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课堂上通过讲解摄影的特点、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在介绍油画艺术时,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华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此外,中国的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铜器、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等,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此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六、教师注重个人素质提高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

总之美术课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几乎随着美术课的整个过程出现。美术课在作为德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美术的特征是艺术形象,它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有情趣、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生动、形象、有趣味、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的特点。我希望在美术课中加强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自觉的在美术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我们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习完美术教学大纲使我更加清楚,在美术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是十分必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种角度上讲,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呢?我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针对以上情况和美术课堂的特殊性,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是:

(一)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美术欣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与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不但要讲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尽量抒其“情”增其“趣”,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创造力进而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课中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已经在学校中度过了一个学期的时光,他们已经开始熟悉学校的环境及生活,了解到了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观察身边的生活,知道家庭,学校生活的乐趣,对今后的时光充满了向往,激发了小朋友的上进心,让他们从小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各门功课,将来去回报祖国,建设自己美丽家园。

(二)工艺课教学,培养学生团结互助

工艺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在关键时刻,老师要进行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如果,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难题,正束手无策,开始感到“我不行”时,老师要及时到学生的身边。一方面帮他出个好点子,让难题迎刃而解;一方面是鼓励他别泄气。眼看着正要扁下去的气球,又鼓了起来。老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合理使用材料、工作要有条理、制作时要全神贯注;保持安静、要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

在《纸盒游戏》这一课中,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制作组合物体,要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聪明才智,团结合作下的那一组做得又快又好,没有一起制作的那一组相对要慢些。使我想起:“众人划浆开大船”这首歌,我引导学生一起唱完这支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很多筷子凑在一起不易断,并引用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过的“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句话,让学生知道集体的力量在于一切个人行为,立志团结互助,共创美好的明天。

(三)绘画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公物

美术中有许多描写人与自然环境内容的好作品,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大自然是与人类共存的,这一课收集了不同风格的大自然图片共6张,有气势恢宏的大峡谷;有视野广阔的青藏高原;有云雾弥漫的黄山风景;有造型奇特,扑朔迷离的淋溶地貌……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礼物,但是近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病毒的传播,以使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巨大危机,空气不在新鲜,河水不在清晰,良田变水泥。为了我门生存的地球,我们应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爱护花草树木、珍惜土地、保护动物、节约用水、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五)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红坪中心学校:潘远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同时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大量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身理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密切结合起来,让德育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德育之花在学生中悄然开放。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挖掘语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现在的语文课本都设计了单元主体。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义务教育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题组织八单元,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单元编入《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 》等课文,课文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的美好情操,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又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单元收入《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等课文,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这些课文同学们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并立志从小努力学习,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这一些内容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受到潜移默化德育教育。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1、在“读”“想”“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教师可以采用激趣诵读法,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也可以采用想象入境法教学生学习,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还可以采用激情表演法,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可以让学生扮演“童子”和寻师者,以便将寻师者那急切、惆怅的形象表现出来。

2、利用网络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德育。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以粉笔、黑板、挂图为媒体,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较易沉闷,学生一听就知道老师又在教育我们,导致他们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在这样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到底能提高多少?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学生、媒体是其中三个实体要素,利用网络技术教学教育,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通过了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榜样作用,实施了德育,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自制教学课件,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前,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课件加上修改整合。当我提问:“秋天来了,你看到了哪些景象?”时,随着打开课件,只见屏幕上呈现出了一幕幕优美的画卷:蔚蓝的天空显得天高净远,一排排大雁优美地飞向南方。一片森林中,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显得挺拔苍翠,树上飘落的一片片树叶有如一枚枚邮票邮向远方,有如一把把小扇子给人们扇走炎热,更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作落地时的舞蹈„„当他们看到这精美的画面时,发出了肺腑赞美之言,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加以描述,并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哇!秋天的景色好美呀!”“秋天,我真想到森林里去走走。”“大自然太美了!”接着,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效果非常好。网络这个“魔法师”也可以利用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曾做过一个简单的课件,先剪辑十里长街上,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组织送总理的一段录像,然后配以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一下子同学们仿佛回到1976年十里长街上,一个个深情悲哀而庄重,甚至还有女同学小声抽泣。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借助网络技术还能为学生们立起榜样,以达到细无声的无痕效果。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是《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我在教学完这一组课文之后,我将每篇课文中有关主人翁的图片做进幻灯片,再配上动画效果,在单元小结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无形中受到了德育、思想教育,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篇6

2010.9----2010.12四年级上学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 小学语文课程在德育方面承担的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光荣感、责任感,激发青少年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热情。语文教学中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例子很多。如:《黄山奇石》、《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等课文,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陶行知改诗》等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杰出贡献,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优良传统。优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优良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精神。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团结奋斗、百折不挠……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让我们的青少年继续把它发扬光大。优良传统总是由具体人物的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其可歌可泣的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体现这方面的课文有:《王二小》、《木兰从军》、《一定要争气》等。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思想,继承和发扬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献身祖国的责任感。2 小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实际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人教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二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选文方面就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把过于成人的、思

想太露的文章删去,增加了一些表现童心、童趣的文章。如:《雪孩子》讲的是助人为乐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诉学生要保护树木,《失物招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读起来感觉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读后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些问题,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渗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

要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品德教育于自然渗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渗透原则中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也应重视利用多种课外资源。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课,通过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自己学会了飞翔的童话故事,渗透了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导学生要敢于创造。

经常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计划的坚持经常。品德教育要有一个过程,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量的加大,他们对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同一时间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断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注意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会大课堂中吸收“养料”等。总之,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3.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

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因此, 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但渗透德育必须讲究方法, 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 让学生在寻觅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学生通过阅读, 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 可以增强语感, 在读中受到积极、健康思想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 能形成健康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去读。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给他们读书方法, 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 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多媒体教学集声色图像于一体, 图文、声情并茂, 感染力较强, 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 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 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恰当设计多媒体课件,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 去感受课文的内容, 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在二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回自己的祖国去》。课文内容虽然非常感人, 但对现在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孩子来说, 他们感受不到华罗庚的爱国感情。此时, 我播放了许多旧中国解放前的大量图片及相关资料和美国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的照片。学生从一幅幅惨不忍睹的中国生活的图片和美国生活图片的对比中深切感受到了旧中国的贫困、落后, 美国的富足, 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华罗庚的一片爱国之心, 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的德育渗透, 教学效果不佳。语文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活动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设计, 保证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小学生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身心比较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模仿性较强, 可塑空间较大。所以, 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正面榜样, 注意避免活动所附加的一些负面因素,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优良的品质,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

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 要针对学生的表现, 进行随机教育, 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 发挥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 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数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14-01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还不够健全,认知能力也有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充分发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等量关系、解方程、图形轴对称、统计图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五年级用解方程解决问题,我就针对学生以往对方程的种种认识:方程难解、方程麻烦等结合实际问题向学生介绍解方程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到方程和列算式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揭示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学会处理日常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遇到问题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排他。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我给学生讲道: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课堂的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提倡畅所欲言,但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控能力又有限,再加上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再结合其心理发展特征: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课堂发言往往很多时候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比如:当老师点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当别人回答错误,取笑、讽刺别人,我就教育他们:是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误,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呢?如果是你犯错误时,你是希望别人挖苦你还是希望别人帮你纠正错误呢?能不能换位思考?说话之前能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与众不同。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倾听和评价。

再来谈谈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总听到不少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而且很懒。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有限。其实还跟我们的教学中道德教育不到位有关,可能有老师会说:我们也没办法,批评教育他,他不听,你有什么办法?我也思考这个问题很久,一味的说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未必认可,唯一的办法只有让他亲身体会。

三、言传身教,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科教学特点,联糸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老师,如果在仅仅在课堂上讲课,远远不能取得学生信任,那么有时候你说的话,学生可能也不会接受,比如:上课迟到问题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普遍,他们有各种理由去应付你:上厕所去了、交作业去了、没听到上课铃声等等,再比如作业问题,很多学生会找出种种理由:忘带了、昨天没看到作业、本子不见了等等。首先来说说第一问题,上课迟到。其实学生上课习惯性迟到跟上课老师有关系,有的老师上课习惯性的等铃声,或者工作中有杂事耽误,日积月累,学生可能就想:老师可能还没进教室,不如多玩会。不知不觉中,其实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坏的榜样。在教学中,除了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时间观念,还应该以身作则。我的做法是:提前1分钟进教室。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要守时,要诚信。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做法是:首先善意的提醒,布置作业要抄在家校练习本上,同桌互相签字。其次,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作业。这点很重要,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一万小时定律”的故事,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社会上各个领域杰出的人才,都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即通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你才能在某一领域学有所成,这个世界没有不劳而获,让学生明白要想有所收获,你必须付出汗水。

四、做学生成长的好导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家访就是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的一种最佳方式,是实现学校、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必要条件。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访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观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成材动力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个别谈心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层次、心理素质水平进行测试,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与家长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式。

上一篇:市委书记在政协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教育机构三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