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精选11篇)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一、迟效性
数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 也不是立马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解决实际生活中多变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绝非一蹴而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每个学生的道德思维。对于数学教学而言, 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合作互动,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道德认识, 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及人生观, 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二、隐蔽性
在现今的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的思想教育内容都寓于知识体系中, 而并没有直接的呈现出来。如何才能发掘数学教材中的蕴含的道德思想, 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的钻研数学教材, 发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比如在讲授统计表这章知识时, 老师可以将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些数据列举出来, 让学生自行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加深其对我国历史的认识。在讲某些公式的教学时, 向学生适当补充发明者及发明过程, 比如我国最早有关勾股定理的记录要比欧洲国家早几百年; 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这也比欧洲国家早了数百年。将这些数学故事讲给学生,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性
数学中的德育教育不是独立的, 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数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规律是无穷无尽的,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逐渐培养他们爱科学, 学科学的兴趣。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提高学生理性认识, 提高毅志力, 面对困难的承受力, 进而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素质。
四、层次性
数学知识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一般到特殊, 在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同步进行。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进程来说, 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也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成长的特点, 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发掘寓于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内容。同时,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以提高学生自我渗透的自觉性为主, 而不可强行给学生灌输。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把握时机, 适当、适量的进行德渗透。数学教学工作不应再局限于解题技巧、数学概念等智力因素系统内, 而应该将学生的道德培养、品格锻炼也纳入数学教学目标中,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掌握到的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 同时还有道德修养、性格品质的提升。
五、开放性
对于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而言, 切不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应该将其与课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适当、适时、适量的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数学活动。比如在学习数据整理这一章的知识时,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家调查自己家每天使用的垃圾袋数量, 然后再以每天的数量为基础, 计算一周、一个月、一年的垃圾袋使用量, 最后再将其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教育学生重视环保工作, 以此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其实在数学知识中, 蕴含着很多的真理以及很多的美学。纵观数学发展史, 不论是为了发现无理数而丧生大海的希伯斯, 还是因为沉迷数学知识而死于战乱的阿基米德, 他们都是真理的践行者。将教学知识与数学家的故事联系起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化其记忆, 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经过自己的奋斗, 才能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 作为教师我们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良好品质紧密结合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学, 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婧.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功能及途径[J].价值工程, 2011, 30 (28) :212.
[2]王定辉.教书又育人, 数学老师亦可兼顾——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4) :187.
[3]王明星.初中数学班主任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 (6) :117.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关指导文件三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介绍了专科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阐述了德育渗透的主要原则是适时、适当、适量。
【关键词】德育渗透 培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48-01
1.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上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学科更好、影响也更深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3.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3.1展现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之美体现在和谐统一美、简单美、对称美和奇异美几方面。通过展示、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发现数学美得到美学感悟的同时提高美学修养,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1.设u=exy(x+y),求ux'和uy'。
解:ux'=yexy(x+y)+exy,利用对称性,x与y对称,则uy'=xexy(y+x)+exy。
例2.计算■x■sin■xdx
解:如果采取直接求积分的方法,很难计算出结果。但如果考虑到图形的对称性,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性质,可知原式=0。
从上面两个例题能够看出,数学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体验,还带来美妙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脚踏实地,培养理性精神
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精准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可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形成独立人格。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建模思想,推理论证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条理性,养成规律、规范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例如在讲解数列极限的ε-N定义时:可以借助于数学语言■x■=?訩?圳?坌?着>0,?埚N∈N■当n>N时,有|xn-a|<?着 来表述,然后逐步讲解定义中?着的任意性;N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得出的极限的不局限性,也就是极限的本质。让学生在老师的推理讲解中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3以史为鉴,磨练意志品质
因家庭贫苦险些辍学,靠着顽强意志最终取得成功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和印度数学家锡里尼哇沙·拉玛奴江,一生处于逆境却在逆境中取得辉煌成绩的犹太女数学家诺德,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的希帕萨斯,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杀死的阿基米德。数学史不仅仅是数学的发展史也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了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德育渗透需要考虑到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将世界观、品德修养等内容纳入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不限于知识、技能技巧,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更好的体现与实践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3
[2]李文林主编.数学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付茁.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J].教育评论,2006(2).
作者简介: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摘要:教学具有教育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言传身教,通过数据、图表、练习和实践活动等途径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有效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育。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言传身教。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五、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信息。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七号”成功返回地面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通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引出课题,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爱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双赢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长岭县第四中学
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讲到历史名人抗联英雄赵尚志智取五常堡、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马占山;在长岭打土匪牺牲的罗永彪等等。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寓德育于历史故事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历史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甲午战争》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中日黄海大战的经过。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邓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通过讨论让学生受到启发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讲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我发现不少同学由于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只看到了他们的功绩,看不到他们的过失。为此,我引导学生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展开大讨论。使学生既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看到他们不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灾难。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既要学习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又要摈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三)榜样引路,教育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在讲《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围绕我们应向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思学习什么展开讨论。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第一、应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第二、要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第三、好好锻炼身体,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革命导师的崇高品质,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
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励法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名言。这些简洁精辟的名言警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有关《唐太宗纳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析了李世民说魏征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段话。使学生领会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纳谏的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品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启示:做人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少做错事,少犯错误。
(六)情境感染、潜移默化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鼓
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在讲战国赵国的武灵王时,为突出他勇于改革的精神,我做了如下的描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纷争不断,各思其强,而此时的赵国确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在这种形势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富强,采取了顺应形势的改革。然而他的改革却别树一帜,因为他把改革服饰装束作为当务之急。战国中期的战争已不同于春秋时代,战车已退居次要地位,骑兵已日益成为战胜攻取的决定性力量。若仍固守宽衣博带的传统服饰,就很难与强敌争胜。所以,他决意“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但保守派却“皆不欲”,强烈反对,面对巨大的阻力,武灵王没有退缩,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于是“遂胡服招骑射”,并基本达到了他既定目标。虽然最后他惨死,但是他勇于改革的精神则永垂史册。通过如此的描述,学生更容易从丰满史实中得到教育。历史是已逝的过去的,教师精彩、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能使德育渗透具有震撼性。
三、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育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
第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第三是有识。历史教师的学识也相当的重要,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但在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新形势下,历史教师的学识有何要求呢?其一是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不仅要丰富,且要专精、要扎实。其二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并把历史教学很好的溶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历史教师应是问不倒的知识库,更应是一盏富含教学策略,指引学生不断攀登知识殿堂的明灯。
1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不占主要地位, 教师可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中。
1.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职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介绍我国数学史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杰出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其于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 (也称“杨辉三角”) , 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 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早四百多年。这类素材在教材中很多,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1.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对立统一观点, 运动变化观点, 量变到质变观点,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观点的教育。很多数学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 许多法则、公式、定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可以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1.3 严谨求真的理性精神教育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逻辑的严密性, 结论的确定性使得数学的推理和结论无可争辩、毋庸置疑。数学让人不迷信于权威, 让人坚持原则, 追求真理, 数学的思维方式能让人理智地思考问题, 三思而后行。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深刻性、整体性, 在潜移默化中, 使学生养成从全局出发, 抓住事物的本质,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如在讲数的发展史时, 介绍0作为自然数中最小的数, 在漫长艰辛的开创与发展过程中, 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 0竟然是血和泪的产物。公元13世纪, 数字0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欧, 罗马教皇尤斯蒂尼昂宣布:“罗马数字是上帝创造的, 不允许0存在, 这个邪物加进来会玷污神圣的数。”第一个发现0的罗马学者偷偷传播0, 被教会发现后, 罗马教皇把他关进监狱, 最后这个学者被残害致死在监狱之中。罗马不准使用0的禁忌直到公元10世纪才被解除。这些课外知识的讲述,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为了追求真理, 不惜付出生命的高尚品质, 而且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如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习惯, 受益终身。
1.5 培养学生的意志与毅力, 勇于克服困难
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中职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感到困难重重。教师可以在数学问题的讲解过程中,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遇到困难不动摇、不灰心、不气馁的精神。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不懈奋斗、深思熟虑等优秀品质。通过数学教学, 激励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 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在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
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想方设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进行德育渗透。例如, 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 先给学生讲述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 远地点高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的事例。用标志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伟大创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2.2 在讲授新课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数学中的很多规律和定律, 仅仅采用讲授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间的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在学习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的密切关系, 使其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2.3 在数学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 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可开展“家庭收支知多少”的活动, 要求学生在假期将自己家一个月的收支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然后算出自己家一个月共花了多少钱, 并算出各项目占总收入和支出的百分比, 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 既巩固了统计学知识, 又让学生理解了父母的艰辛, 引导学生正确理财, 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决不能生搬硬套, 必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 精心设计, 潜移默化, 使数学知识学习与德育和谐统一, 达到“既教书, 又育人”的目的。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可以介绍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科学教育,还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利用数学精神,进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的结果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也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思维的特点是缜密、有条理,数学表达的特点是准确、简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可以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让学生领悟到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并逐步树立起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有利于克服片面性。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有机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而应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作者单位: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第一中学)
十八中学麻海英
近期发生在石河子高中某学区的恶性伤害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注重品质的塑造.人才人才,没有“人”何来“才”?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它需要各科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抓紧每一个契机,如春风化雨般徐徐渗透,绵亘不断,语文老师更是首当其冲.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近年来,通过学科德育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学科德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学科德育研究模式初步建立。研究认为,通过学校德育主渠道,学科教学中德育模式的推进践行,可使素质教育从单一理念层面演绎为生动、多彩的教学实践,使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真正回归教育之“育人”的本真意义。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科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
一、数学之史――知古明今,激励前行
一部数学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催生着人类的智慧,其间富含酸甜苦辣的滋味。比如,为了揭示无理数的存在,弘扬真理,希帕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迫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从“为天花板上的苍蝇定位”开始,笛卡尔经历了多年的钻研,发明了直角平面坐标系,建立起代数与几何间的“桥梁”;三次危机的化解有数学家们的前赴后继;几何原本的引入有徐光启的努力。
如:勾股定理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德育素材。课程设计中,由学科知识为主线,人文背景为辅助,交织呼应。如课中提到中国勾股三早:周髀算经记录勾三股四弦五的中国最早,九章算术发布直角三角形三边定量关系的最早,以及勾股方圆图注中以形政数的中国论证最早。这些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人文背景与学科知识相辅相成,旨在积淀学生们的一份中华情结。
二、数学之美――科学维度,向善立美
数学对世界秩序和内在结构的精确描述,使之成为美学四大中心建构(史诗、音乐、造型、数学)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数学中的美“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
一个无理数遵循极限的思想,可以完美地被有理数中的一组奇数 1、3、5⋯⋯规律组合地给出,对他而言这个公式犹如美丽的风景,简洁的形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对奇异美的追求,而公理化方法是数学抽象美的高层次显示。数学中的美有“美观”“美妙”“美好”“完美”四个层次。二次曲线等几何图形是美观,黄金分割是视觉的和谐和美妙,(公元前500 年,古希腊学者发现了“黄金”长方形,即长方形的长和宽之比为1.618 时,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这个比叫黄金比。胡夫金字塔、雅典的巴特家神殿、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这三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不同时期的建筑,不约而同地用到了黄金比例,成为传世之作,精美绝伦)。
数学带给人们的美远不止这直观的形式美。正如人的美不单在外表,更在内心一样,数学的深刻的本质的更加诱惑人的离奇古怪宽广无际的美却在于它内在奇妙结构的完美的和谐统一性。数学之美,美在恰当。这种简约朴实的美,正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的引导,足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审美情趣。
三、数学之悟――交融相生,涤荡心灵
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大约是多少?备选答案有4个:10%、23%、38%、63%。经过十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大部分人都选了10%,少数人选了23%,极个别人选了38%,而最高的概率63%却被人冷落,无人问津。
老师没作任何评价,沉默片刻后,微笑着公布了正确答案: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全班哗然,几乎震惊。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其实任何人成功之前,都会遇到许多的失意,甚至难以计数的失败。你选择了放弃,无疑就放弃了一个成功的机会,因为轰轰烈烈的成功之前的失败,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有锲而不舍、坚持到最后的勇气罢了。小小一道题,引发人生大道理。没有传教,但寄情于理,回味无穷。又如有效数字联系到英语million、billion;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的意境描述极限;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作为子集和交集的写照。数学教学中提炼生成性文化,穿越学科,彼此佐证,集聚哲理思辨。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75-01
一直以来“教书育人”这句话更多地作为一个口号在教师的总结、回报中讲来讲去。它的内涵应该如何阐释,这需要我们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目标,审视自己的教学追求。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观的变化,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所以数学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爱科学的热情
数学在我国历史悠久,相当丰富的史料也尽可供我们利用,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教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而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一径三”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大约是这个圆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使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二、结合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渗透德育
我国有着悠久和光辉灿烂的历史,小学数学课本中编入许许多多生动的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有关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从古到今我国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古代有刘徽,朱世杰,祖冲之.现代有数学家苏步青、华罗更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对学生都是很好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比如结合时代要求以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讲解百分数数列应用题时我选讲练习:我国领土面积占全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1/14。让学生知道我国虽然辽阔但从1996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是国土总面积的17.6%。近二十年我国荒漠化土地以246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扩展,若这二十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的1%,试问二十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习题,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加以治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爱国,就必须热爱环境,保护资源,想办法处理好土地的荒漠化问题。
三、进行学习目、联系实际的德育渗透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如低年级教学《7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认识了7和知道了的写法后,教师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人,并仔细观察,根据大人和小孩的不同;在池边的与在池中的不同;有救生圈的与无救生圈的不同,来了解数的组成。之后,组织学生利用计数器、红花五角星等学具动手摆,看一看有哪几种摆法,并利用直尺、图片等身边事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7。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及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在教学中,还能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让他们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博,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0-3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论文11-29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6-06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6-26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11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11-21
六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11-13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