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台头山中学 韩 明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

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看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

审美素质﹑人际交往与合作等素质,而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发展,又具有创新精神和主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公民。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又是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不仅

给学生以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也给予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

向学生广泛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介绍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宋代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以及沈括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发展 的最高成果

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运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积极作用。

3.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

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不良思想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讲授知识之后,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不同内容,德育方法迥

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同样,我们祖先发明的指南针,也帮助西方殖民者依靠航海技术掠夺了大片的殖民地。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增强德育的趣味性、现实性和可接受性。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能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运用物理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

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以至于削弱主题,所以要把握好“度”。例如,讲电磁场只说明它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讲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作为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反映了哲学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适宜再过多展开。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一、转变观念, 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 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 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 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 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 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 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 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 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教材,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取得过灿烂辉煌的一页。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亦是日新月异, 一步一个台阶, 令世界刮目相看。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 善于抓住每个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比如, 在讲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中, 笔者先展示图片, 介绍了我国现在核能的利用情况, 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的重大成果, 如太阳能的充分研发与利用, 鸟巢、水立方对于高科技能力的利用, 神州宇宙飞船升空对于新能源的利用等。再如在九年级学段的物理教学内容中, 进行《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的教学时, 其中就渗透了很多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 笔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播报信息等多种手段给学生展示我国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这个做法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将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落在了实处。同时, 笔者还告诫学生, 我们并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 心满意足, 我们要正视我国当前在物理学科、科技领域与西方先进国家间的差距, 告诫当代初中生要积极学习、努力拼搏,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竭尽全力, 将复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

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我们知道,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物理教师向学生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切实挖掘实验教学当中的德育成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坚强意志。比如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 有些物理结论与公式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认知有些出入, 不太一致, 学生会有怀疑、惊诧的心理, 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 在学生半信半疑之间, 启发他们要亲自动手, 通过自我实验来验证这些物理规律。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 尊重事实的物理实验精神, 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的作用。

四、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白, 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 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 并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 培养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上《欧姆定律》这节课, 在得出欧姆定律后,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的过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 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 欧姆想了种种办法,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欧姆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 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 会使学生受到激励, 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讲光学时, 教师可以向先生介绍我国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 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 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 这个突破肯定不是顺顺利利就能实现的, 需要科学家们为此克服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艰难险阻, 而这些事实当中所涉及到的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勇于直面的精神都是值得学生深入学习的。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7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充满着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落后和先进的尖锐斗争。充满着新旧理论观点的激烈碰撞,历经了对世界认知的否定与再否定的曲折历程。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的重点在于渗透,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如: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焦耳、欧姆——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如: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墨经》,比欧几里德的光学要早百余年;殷商甲骨文记有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日食,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载早六百多年;宋均提出的“运动与禁止”相对性的观点,分别比哥白尼早1500年、伽利略早1530年;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具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在声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公元前256年——251年,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工程中,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开山岭。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實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在分组实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施时,应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中学 王振辉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所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教师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因为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根据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渗透。

一、巧用“欣赏”教学,自然渗透德育

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在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有西方的绘画欣赏,有中国的国画、壁画、泥塑等的欣赏。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比如在13册的《生动的小泥人》中,是欣赏和手工相结合的,通过欣赏古代及现代泥塑作品,让学生认识到民间泥塑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还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体现了爱国、宣传和平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也起到了教育的意义。

在16册有围绕奥运会的综合探索单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对《人文奥运》中的图片欣赏,使学生对奥运会的历史,我国申奥的情况以及举办奥运会的情况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为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巧抓“绘画”基础,用情感渗透教育

绘画在美术教学中安排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初中阶段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国画等。绘画种类的不同,德育的渗透液不一样。比如: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名族优秀艺术,就离不开对国画的学习和研究。在国画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让他们大胆地运用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使学生感知到一花一草都有情,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以此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三、巧传“手工”方法,灵活渗透德育

在七年级美术中,手工制作课也是比较多的,内容种类也很多,有捏泥人,做面具,做龙等等。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以及爱集体 的高尚情操培养。比如在《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中,先让学生认识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把龙作为尊严和吉祥的象征,把龙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实现手脑并用,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合作精神,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进团结有利于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培养善于向他人学习、利于助人的好品质和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制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应利用废旧的材料,比如:纸杯、药盒、牙膏盒等,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提倡节约。

因此,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

四、巧施“实践”活动,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的延伸,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在学校的“一二九”艺术节上,可以举办学术的书画展,使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比如国庆节期间,举办了庆国庆活动,同学们根据自己看见的喜庆,用五彩缤纷的画面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的祝福,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寓教育与活动中,愉快和谐的渗透了德育。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丰城市淘沙初级中学 邓秋祥

内容摘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读文悟道 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育教育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并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这里有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有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

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我们在阅读、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形象,更要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海河外滩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的雨花石被拿光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练习中,师生情、父子爱、同窗谊、朋友道、市井画均可入文。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象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三、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这里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

首先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中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其次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一环。也许这一点与本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的主题有背离之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使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和家长都具有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支柱和桥梁,教师在开展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从而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笔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是一个数学老师,更加深刻感受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活动.一、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教材是教学行为开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科学合理的贯彻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价值,还引导教师如何巧妙合理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达成就地取材,顺势而导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无意的感受到相应精神、态度、价值观的存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我们就可以取材于教材,例如在“正数和负数”这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对于建立负数概念的重要贡献,他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而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这要比国外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荷兰人日拉尔要早一千多年.类似的素材还有很多,如勾股定理中,我国古人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提供了比较著名的“赵爽弦图”和其它的一些证法.素材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深入分析我们的教材,并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通过教学行为的开展渗透到课堂之中.二、提升数学价值,提炼德育元素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一工具性学科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去努力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并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去磨练坚定的意志和人格品质.比如学生在遇到实际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使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和再学习.而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累相应的应用技能,而这种技能并是不是教师引导以后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学生不断的思考、应用、分析、归纳、总结、再应用、再提升来实现的.学生在整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多种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在当下社会情况下,很多东西都在干扰和诱惑着学生,而学生则需要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努力用自己的意志力与外界因素做斗争.而教师则是需要不断的鼓励、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三、规范学生习惯,灌输德育价值

数学学科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数学在解答和应用的过程中是非常严谨规范的,俗话说,数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在初中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到了初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断形成和完善,严谨的数学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应用,这都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到规范的解题、计算过程,标准的运算符号、规范的作图等等,大到正确的数学思想应用和变通.这些特点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和灌输的,并努力通过平时教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发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而教师则以身作则,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学会沉着冷静,将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习惯的养成,逐渐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四、注重榜样引领,达成德育垂范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如今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失衡的环境中, 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 各种信息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通过不同的渠道, 进入他们的脑海, 撞击他们幼稚的心灵, 这是所有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农村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 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 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 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 其德育功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其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自古以来, 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语文课本隐含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 或褒扬, 或贬责, 有着丰富的爱憎感情。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编写, 更注重其人文思想, 所选取的课文, 大多是文质兼美、经久不衰的佳作, 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 其丰富的道德情操、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等都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这样, 学生既能学到语文知识, 同时还可以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 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教材。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思想,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等这些无不撼动我们的魂灵, 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只要语文教师做到既“授业”又“传道”, 依靠文学的感染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培养学生情操上做文章, 就可以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措施

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定,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了解、分析学生思想情况, 制定语文思想教育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首先了解初中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 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小学生相比, 他们表现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 能分辨一般的是非美丑, 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 他们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差一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只有重视这些特征, 有的放矢,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其次, 了解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 摸清所任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 然后作好情况分析, 制定教育计划, 将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2.深钻教材, 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 富有质朴的美感, 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初中新教材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有爱心和责任心, 有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有集体主义和爱国思想, 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 有为人处事、宽容待人的思想教育, 有理想信念的指导等。我们只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 这些思想内涵就不难被发掘出来。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应了无痕迹。语文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了解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 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 高尚的思想情操, 鲜明的思想观点、道德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在学生中播撒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讲课要生动、形象、有趣,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要善引入,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要用祖国壮美的山河陶冶学生, 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净化学生, 用历史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渗透的途径很多, 如通过导语、朗读、字词教学、讲授课文、人物分析、主题归纳、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学生从中体验收获。语文活动是思想升华的殿堂。在活动中, 我们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领悟活动的主题, 体验思想的精华, 从而得到情操、道德的升华。几年来, 我们在实验班级开展许多活动, 如, 故事会、普通话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编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课外阅读比赛、办手抄报、知识竞赛、进行社会调查等, 这些活动的确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

5.做好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过程, 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并做好经验总结, 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不断增强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

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德育渗透的无形力量, 其本身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孔子说:“不能正身, 如正人何。”高尚的人格是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应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开出绚烂的情感之花。

2.德育渗透要讲究艺术性,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的本色和主体。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进行“传道”方法很多。经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教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针对性

在初中阶段,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通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绿》,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

2.可以通过充满爱国主义的文章和诗篇,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3.还可以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的文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好习惯。如:《老山界》《金色的鱼钩》《草地晚餐》等。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内容丰富而新颖、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读书活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性格,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当然,课外读物五花八门,学生一定要有选择地去读,教师也一定要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给出有价值的书目供学生参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并且及时加以指导,使他们真正地热爱阅读,主动阅读。

三、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从古到今,在学生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出名、历史悠久的名言警句,其中包括诗词、散文或小说,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而且还含有一些诗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还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往往通过其中的几句话或者一段话来体现。面对这些非常有教育意义和思想道德理论的句子,我们更应紧紧抓住其核心意义,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来逐字逐句地分析他们的喻义和作用。举例说明。如,在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不仅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对洞庭湖的美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时的写作背景。又如,在讲解鲁迅小说《故乡》,在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绝对不可少的环节。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激活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工作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涵.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4.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岭县腰坨子乡中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9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法和过程、技能和知识等方面所描述的,这是一种“三维”的教学目标。其中,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就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然的,也是能够实施的。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认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就是为学生讲解方法、技能与知识,物理和德育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而事实表明,探究物理时所需要的科学意识、物理学生自身具备的唯物辩证观点以及漫长的物理学发展史等,为学生渗透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体现出物理教学的重大作用,不断地挖掘物理教学当中的德育素材,借助物理学独特的德育功能与丰富的德育资源,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不可以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注重知识教育,教师应当在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共同发展,切实实现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外的练习设计中渗透德育

教师不可以仅仅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需要跟课外的学习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学生广泛关注、具有新鲜感与时代特征、感染力较强和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当作切入点进行渗透,循序渐进,在作业、习题和例题当中编入具备说服力的事实,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比如,教师在讲解完能量转化的有关内容之后,可设计包含如下内容的练习:“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进步,都少不了勇于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恰恰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我国的飞天梦得以实现。那么,请问“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升空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教师借助这些学生所广泛注意的,并且具有较强感染力和意义重大的事件来设计练习,就能够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学生的练习当中,从而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且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进取、艰苦学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

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教材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每个教师都应主动承担的义务。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教学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教材中的德育部分形同虚设。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播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必须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二者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更应该具备德育意识,时刻准备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教高的技术知识,还要求有相匹配的道德素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越来越高的要求,德育教育也越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

对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良好的德育教育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决定了学生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语文作为一门基本的语言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语文教材是根据特定的道德标准精挑细选出来的,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在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还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可以看出语文教材不仅仅是用来传授语文知识这么简单,更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切实实现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德育方式

语文教材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地去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1.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和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材中典型的爱国事例,将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教育语言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如《就义诗》这首诗歌,笔者抓住“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句进行深入讲解,将作者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铺展开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点燃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从古至今,充满爱国主义的爱国事例数之不尽。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和爱国人士对话。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品德高尚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分析这些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人物所具有的道德情怀,继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让人物形象尽可能的展现出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让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里。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来描述人物形象,还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时,我抓住莲所表现的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来突出君子的美德,进而引出做人也应该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虽然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注重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素质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段推荐适合的书籍,列出推荐的书籍名单,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自身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挖教材、创情景, 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介绍古今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 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 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有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 这些优秀感人的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如在教学《磁体与磁场》时, 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可以展开一下, 借用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 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众所周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 为世界人民服务, 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到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不重合时, 可以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准确记述这一现象的人, 这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 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在“核能”的教学中, 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 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 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 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当场就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 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 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 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 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 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 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 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为祖国的力学事业及“核裂变和聚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在“内燃机—火箭”的教学中, 可以介绍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及其伟大意义, 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让世人瞩目, 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总之,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将德育内容融汇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去, 挖教材、创情景,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从而树立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感受物理学家探究物理规律过程中的意志品质,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物理知识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其中无不体现着物理学家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著。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 在讲解欧姆定律时, 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 他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 做了不计其数的实验才推断得出, 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课后一短文“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激励是很有帮助的。在讲到“核裂变和聚变”的铀元素发现过程时, 我介绍了居里夫人的故事。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后, 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 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 终于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和“镭”, 并成为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为了证实镭的存在, 居里夫妇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 甚至生命。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进行脑力加苦力的劳动, 四年时间里, 坚持不懈, 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 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3年, 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并于1911年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学生们深深地被他们吃苦耐劳、好学不倦、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所感动。又如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 安培的手写马车“黑板”故事, 这些都是很好的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实验中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 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严格按规则操作, 尊重事实, 如实记录, 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 亲自做实验, 验证释疑。这样, 既能传授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 对学生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 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 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 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 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活动和实验中若有学生打退堂鼓, 可用“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高峰的人, 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教学中教师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的教育,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 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 但与成功失之交臂, 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 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四、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学以致用, 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素质的核心, 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 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让学生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现代生活中处处体现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每讲完知识点后, 我都举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 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 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 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增强了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认为, 青少年也是群众之一员。青少年的科学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 然而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还有市场, 在学习中, 我有针对性地将“破除迷信, 相信科学”融入物理教学中:如学习“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 我演示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 接着我问道, 这是真的吗?其实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 下面大半是醋, 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 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摄氏度左右, 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温度。学生听了, 在惊叹中领悟了科学的魅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在学了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后, 我列举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在高山“煮米不成饭”认为是泉水太冷的说法, 学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 破掉了固有“万古冰雪之汁”的造谣之说。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 教学生如何去揭穿骗子们“滚钉板、穿钉鞋”的秘密。又加问一句, 如果钉板上只有一枚锋利的钉子, 骗子们还那样大胆吗?学生笑了, 无不流露出他们对科学的信仰, 对迷信的鄙夷。

五、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明白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正成为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 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当前与今后的发展。由于物理对环境污染方面涉及的内容很多, 因此物理教师针对这方面的教学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在讲“新型材料的运用”一章时, 关于塑料制品利与弊的探讨, 我事先设计一个小品《购物》, 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 了解他们买卖东西时的情景, 结果不符合当今环境保护的要求, 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教育和提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塑料种类及使用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寻找解决白色污染的可能方法。在轻松的课堂中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 教学的愉快感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冰川不复存在、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光化学污染、日本“水俣病”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中的赤潮等等都是物理学中很好的环保教育材料, 教师在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一定要身兼两职, 达到教学的目的, 为当今环保问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安全伴我行班会演讲稿下一篇:施工防止高空坠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