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共12篇)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

近年来,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生命教育课中,应该渗透到其它各种学科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生物课中,我们可以通过生物课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理解每个生命在生物圈中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生生不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启迪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在《生物的进化》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就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使学生不但了解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而且使每一个学生理解人必须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否则会被时代淘汰的道理。作为在校学生就要学会做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权力,多给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机会等。人的生命在生理层面上具有自组织性,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可见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因此课堂上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若没有了自主也就剥夺了生命的自由属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积极的学习态度,变得消极和沉默;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随波逐流。如此课堂也是无生命活力的课堂。

人类能够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这皆源于人有无限向上的生命。教学中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跳一跳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战胜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体味生命的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动物之灵的人类,在走向文明的生活之中,不乏竞争,但更多的应是合作。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其实更多的应是合作,竞争不应该是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而是要达到利己亦惠人的双赢结果。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认识和理解及对人的进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可贵性,让学生明白珍爱生命的意义。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2

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这门课程, 学生作为最年轻的新生代接触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通过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并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对现在的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能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由来, 从孕育到出生、成长、衰老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地看待生命的价值观, 才能思考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 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会尊重他人, 从而更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生物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这个课程, 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老师同样可以以人作为例子, 将学生引入生命教育这门课程。

一、拓展书本内容生动教学

首先, 不能只顾着向学生传授生物书本上的相关内容, 更应该扩展生物书上的内容, 慢慢引入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这一课程, 经常组织生命教育的讲座, 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和学生讲书本上的内容, 而要寻找书本上的内容和生命教育的相似点, 从而引进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生物学加以拓展, 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 从生物学很好地过渡到生命教育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可以知道, 一个很小的生命, 它们在生物圈都是相互存在的。在如此大的生物圈中, 少了任何一种生物, 哪怕是蚂蚁, 都会影响生物圈的平衡。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 爱护生命。

二、运用新的科技设备进行教学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生命中的美, 从而更加地热爱生命。生命中一个细胞的成长、衰老到死亡, 细胞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得以见证了。再到以人为个体, 人类的孕育、出生、成长再到死亡, 这一步步的不容易。从人类的孕育, 看出生命的艰辛;从人类的死亡, 看出生命的脆弱。只有让学生真正在心里明白这些, 才能让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老师找到了生物书本中和生命教育中的融合点, 就可以把生命教育带入到课堂中去。多向学生传授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不易, 让学生知道珍爱生命。在对植物的探讨中, 讲到了植物生命的孕育和“种子的萌发”, 学生在看种子是如何萌发, 然后生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时候, 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那么一颗小小的种子, 在地下悄然无息地生长着, 经过风吹雨打, 慢慢地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这见证了生命的强大和生命发展的不容易。在教育形式上, 我们应该多采用新的形式, 比如多媒体教育, 多给学生看一些视频影像, 直观地冲击学生的视觉, 让学生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到自豪。现今, 我们已经跨入了网络的时代, 在教育上, 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程知识

在教学中, 我们要合理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因为生物在初中教学中本不是特别重要的学科, 如果没有任何的课后练习, 那么学生可能真的会忘之脑后。对学生进行一些课后作业的布置,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记忆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课程中, 会有很多开放性的研究性课题, 这些课题就可以让学生填写实践报告, 不用明确的规定实践报告的主题。这种开放性的主题, 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想问题的方面也就更多了。

教师在课上所讲的一些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消化, 所以要进行一些课后作业的布置, 学生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 可能比较有针对性, 都是一些要求掌握和考试必考的难点和重点。这些知识学习起来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需要在课后花一些时间进行巩固。同时, 也可以从多一些方面去了解知识, 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四、举办讲座提高学生积极性

学校全面支持生命教育的课程, 不仅在生物课上要求老师对生物学和生命教育的融合, 还要经常举办生命教育的讲座, 提高学生的认识。学校可以请一些生命教育的专家, 或者是一些比较有权威的教师, 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以外的, 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讲解。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对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所以学校应该多举办讲座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座中, 多推及一些课外知识,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生命教育

最近这些年,我们经常会在网络新闻和报纸上发现有部分青年学生虐待动物以及轻生的事件。笔者认为引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我国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身为初中生物教师,针对这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春期学生以及出现在自己周围的伤害事来看,必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加强认识和了解,进而使学生可以珍爱生命。对此,笔者探究了初中生物教师怎样进行生命教育,具体如下。

一、在了解生命起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命加强尊重、热爱和珍惜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这节课中,介绍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讲述了从地球诞生之日起,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就开始了,现在地球生上存在生物已经经历了35亿多年的演变。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核心就是自然选择,此学说被恩格斯称作19世纪最宏伟的自然科学。人也属于一种生物种群,也存在着起源于进化问题。通过时间的推移,虽然在原有类群灭绝的同时,又诞生了一些新的类别。可是现有的生物种类只占原有生物种类的1.2%,因此,现存生物可谓是经过沧桑历史的幸存者。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生命更加的热爱、珍惜和尊重。

在学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这节课时,我们了解到生物不但包括动物与植物,还包括了真菌、病毒和细菌等众多微生物。因为生物生存必须依赖相应的环境,与此同时各类生物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生物和环境间互相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让学生了解到关爱生物是生物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关爱生物其实就是在关爱自己。生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可能非常普通,但是它们却关系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关爱它们。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经验和对生物认识,来判断生物所存在的价值。也许现在路边生长的一棵小草,将来就会挽救我们的生命。还可以通过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沙尘暴的发生等,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自然现象的原因,进而在明确生物与环境间存在的关系同时,对生命加以珍惜、爱护和尊重。

二、在掌握人生命的孕育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对生命加強尊重、热爱和珍惜

在讲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动画课件,讲解生殖过程中,一次共有1亿左右的精子参与受精,而只有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精子才能够与卵子相结合,然后形成受精卵在母体中孕育成熟,最后孕育出来一个小生命。与此同时,还应该向学生讲解母亲怀孕时极其辛苦,并且分娩还具有极强的危险性,进而让学生对生命加强尊重、热爱与珍惜。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以及生理都在发生着改变,通常被人们称作“心理断乳期”。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与父母交流、查找资料以及讨论探究等众多方式,了解青春期人体功能与形态会因为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发生变化]。此时期是决定一个人智力、性格和体格的重要时期。青春期少年,优秀品质以及长处都非常多,同时理想、感情、精力和思维都较为丰富。因此这时一定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不是每天都玩网络游戏,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提升品德修养,进而在将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因为生理变化要比心理变化明显,道德规范与性意识的萌动等,会使初中生心理发生强烈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教授学生正常处理异性间的关系,并告知学生,青春期正处于发育阶段,此时不能孕育出优质、健康的生命,同时应用人流等方式终止生命的孕育,这会影响生育能力,最后很可能会导致不孕不育的情况出现。通过上述教育让学生热爱、珍惜和尊重生命。

此外,还要让学生健康地进行生活,告知学生一定不能接触毒品和烟酒,并对健康加强关注。通过数据统计和科学实践让学生了解到吸烟会危害自身健康。烟雾中存在的危害成分有3000种以上,其中致癌物质有40多种,如:尼古丁。研究发现,一支香烟当中所含有的尼古丁就可以将一只小白鼠毒死,20支香烟当中含有的尼古丁就可以把一头牛毒死。通过上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吸烟会对自身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与此同时,还要让初中生知道现在自身的器官以及系统还没有成熟,没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很容易将有毒物质吸收,进而无法健康的进行发育,进而让学生自觉的热爱、珍惜和尊重生命。

三、结语

总之,生命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同时一个人的生命不单单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关心自己的人。因此,珍惜生命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一定要活得精彩、有意义,这有这样生命才算是永恒。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重视生命教育,以使学生可以对生命增加热爱、珍惜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凌玉弦,沈叶明,周雪瑞等.校园生物资源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317-318.

[2]肖安庆,李通风.例谈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4(5):27-27,28.

[3]卢润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和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3,38(3):31-32.

作者简介:

浅析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4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老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和责任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认知社会,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关爱情怀,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及其意义。

关键词:阳光体育

中学生

生命教育

渗透 一.对阳光体育的解读 1.1阳光体育释义

阳光体育是在学生体质急剧下降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号召,它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健体魄为目标,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深入研究体育

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2阳光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作为现在中学体育的主要承载方式,阳光体育的思想一定要贯穿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

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二、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2.1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2.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体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载体和对象。生命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体育

教学是生命教学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主,而身心健康的教育也正是生命教育丰富内容的重要部分,是生命教育的根基,进行体育教育就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可以把体育课程教学看成是生命教育的媒介,而生命教育的实现有助于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实现。同时生命教育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渗透将会丰富学校体育课程。2.3开展生命教育必要性和意义

2.3.1.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必然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从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忽视了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才是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2.3.1.开展生命教育是由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 由于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的各方面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学生陷入了生命的困惑之中。他们对生命耐挫性差,情感冷漠,生命意义迷失,甚至出现了种种践踏生命的现象。因此在中学开展生命教育,让中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1 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3.1.1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心理品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学生自尊性很强,但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不少人常带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2)、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摇摆,为一点小事显得很激动,有时候又会转向反面,变得泄气、绝望。心理学家把青年的情绪称为两极化,表现为既敏感又脆弱。(3)、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性。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被别人爱和去爱别人,来自朋友的鼓励、安慰、赞扬,往往要比家长和老师的作用还要大。但由于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矛盾,从而带来心理冲突。(4)、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性较大,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如果我们注意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可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

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但是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社会因素。3.1.2 生理特点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的身体发育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3.2 利用体育教学平台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2.1优化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生命教育环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教授指出:“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或优化学习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可见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命教育只有在愉快积极,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效和高效地开展。

情感是同学之间心理交流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心理气氛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相互尊重、和谐相容、轻松愉快、团结合作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3.2.2积极构建和完善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筛选生命教学内容

在我们现有的体育课程教材中,没有专门表明是有关生命教

育的章节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可以用于生命教育的教材内容。

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讲述一些与体育有关的名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生命的热情。比如讲述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还有孙长亭的传奇,这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些教师特意找到的实例的影响下,再加上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会领会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从而引导其健康成长。

3.2.3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充分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

“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就是对生命质量的概述。生命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生存质量。他要求人要活得健康愉快。我们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就要我们认真、精细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做到事无巨细,考虑各个环节,既要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又要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客观的看待和分析事物,通过体育实践陶冶情操和美化心灵。

3.2.4开展体验式阳光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中明确指出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指导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发挥学生会、俱乐部的组织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创设浓厚的体育氛围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在实施众多的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四、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阳光体育、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理应融入生命教育的成分,让体育教育起到挑动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感受生命教育的乐趣和功效。但是,学校只是教育的阵地之一,我们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与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增长知识,启迪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四.参考文献

1.罗从敏.《让教育的意义深刻起来——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载《人民教育》2010年(8),11页[N] 2.薄艳玲.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7,(09)。3.林永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方法与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7)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5

研究论文:浅谈生命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姓名:谢志文 刘正友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民族小学 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BEA10031-ZKT-071809

[摘要] 教育教学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不只是进行计算,还应教育学生做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努力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我们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要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使顽皮的学生得以感化,赋予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教师面含微笑,眼中流露的尽是期待,身体稍前倾,头微微侧向回答问题的学生: “你还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看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做到师生呼应,强调生生呼应,用自身的行为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我们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活的教学情境中将发挥教育的创造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

二、在生命化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都能享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老师想做一块面积是48平方分米的小黑板,你们想帮老师怎样设计?”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设计成长8分米,宽6分米的小黑板。”“做成长12分米,宽4分米的。”“做成长24分米,宽2分米的。”“做成长16分米,宽3分米的。”……新颖多样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解答,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三、营造生命化教育环境,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生命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该在不断地生成着。对学生而言,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活是其整个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意志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个性不断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教师自身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倾听、启发、引导、关怀、激励,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追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圣殿。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该被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加倍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和技术,更要的是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与生俱来的需求:生活中生存、求知、探究、体验的需要,情感上被认可、欣赏、尊重、理解的需要。教育一旦触及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需要,必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整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渗透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有幸听一位名师演讲: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教师说:“应该怎样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教师拉着、逼着学生学。新的课程理念是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影响学生自己“要学”,教师只需在学生身上推一把,正所谓“顺水推舟”。好比童子放牛,使劲地挣牛缰绳,可牛就是不听话,越拉越犟,有经验的老农却是在牛屁股上轻拍一下,吆喝一声,牛儿就轻快地走起来了。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6

桐城实验小学戴先美

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健康、和谐的发展,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关注生命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优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绮丽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人生哲理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滋养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顿。这和成功、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语文课文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意识到:是孩子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的希望„„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父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又如五年级教材《白杨》一课,课文描写了白杨树在大西北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事例,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同时从白杨的身上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因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滋养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尊重别人、体谅别人。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第五组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组织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四肢健全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教师要引 导学生读贝多芬、张海迪、海伦凯勒等名人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欣赏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体会他们身上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三、加强习作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师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又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面对现实、与命运抗争,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教师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四、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 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体会作品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通过对保尔的一生的了解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7

一、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高中生物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实施生命教育,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共鸣。

例如,在期末复习课中,教师可把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做成PPT,把相关的素材联系在一起。如将《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与进化》等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回顾。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但从深层本质看,它们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细胞需要经历增殖、衰老以及凋亡的发展过程;而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都在不断地遗传、进化,二者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好比人类的衰老与细胞的凋亡是相同的,是一种自然规律,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这样,通过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奥妙、发展和伟大,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共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

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生只有深刻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

例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主要对酶独有的本质及其在细胞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人类的新陈代谢更是离不开酶。人类需要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类的新陈代谢离不开酶的作用。那么对大自然的生物来说,它们的价值分别是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此时可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生物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我们人类探索未知秘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的学生认为生物菌种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考究。接着,教师对问题进行延展:既然每个生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你认为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生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生命真谛,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生命的美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美好。总的来说,生物实践活动的方式较为多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有的学生对空气、阳光等进行调研;有的学生对蚂蚁、鼠妇等进行调研。等学生调研完成后,让他们写一份调研结果,并画出生态结构示意图,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了解到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存,明白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生物和谐存在是整个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和谐美。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充满意义的,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但对于不同的生命个体来说,其繁殖、发育过程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单纯依靠讲解无法让学生完全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片、声音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例如,在教学“植物生命繁殖过程”时,教师可录制一段视频,将视频以动态方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奥妙,认识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经历层层考验才能存活下来,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珍惜现今的美好,并以此进行更深层的引导和鼓励:对待学习同样如此,学习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就可以收获我们努力的结果。这样教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生物知识,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感悟了人生哲理,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学会爱惜自己。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8

关键词 珍惜 尊重 生命教育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79-02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本人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认识和做法。

一、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生命观教育

1.了解生命的不易,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长、发育、繁殖的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之重,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中,《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中,分析配子的种类时,让学生认识到在不考虑减数第一分裂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及基因突变情况下,人的生殖细胞的种类就可以达到223之多。而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概率仅为七十万亿分之一,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它们在女性阴道内争先恐后地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子宫时只剩下几千个,遇到卵子后还要穿过透明带和卵黄膜,最后能与卵子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精子。每一个人都是几亿粒精子中最优秀的一粒后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它们是多么珍贵!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我们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2.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历程,用健康的心态坦然对待死亡

在农村迷信思想的文化氛围里,人们很少在正式的场合讨论到“死亡”这一话题。作为生物老师,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自然界的规律,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环,不可避免。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必修一《生命的历程》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细胞的凋亡是编程性的死亡,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生物,这是规律,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积极看待生命,体会生命的短暂和可贵,知道生命承载的重担,体会生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3.引导学生肯定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体

我们知道生命体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生物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生物学基本原理。如在细胞结构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功能: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而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与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等,使学生感受到任何细胞器都不能单独存在,只有通过各种细胞器间的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细胞功能的完整性,也才能体现细胞自身存在的价值。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的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合作探究的题材,同时由于生物试验本身的要求和试验器材的限制,也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合作学习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在模拟活动过程中,由于这个实验较复杂,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物质含义,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沟通交流,相互协商,互相帮助,才能保证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学会欣赏和肯定别人,还要学会用礼貌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表达不同意见。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由于某位同学的失误影响了小组最终成果,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帮助这名同学找到失败原因,而不是批评和指责,并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终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学会宽容别人,并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4.提升生命价值,教学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即一方面是要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让生命在奉献中体现它的价值。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如高中必修三《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我分析了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特有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价值,找不出来就帮他推测可能的潜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潜在价值,保护每种生物的生存是我们的义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发展以及生物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如孟德尔作为一个修道士,能够通过8年的艰辛努力,发现了遗传学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还有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生命因为贡献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结合农村中学特点,开展课外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处于经济开发区的偏远农村,环境设施差,交通秩序混乱,普遍法律意识薄弱。学生有外来民工子女、留守孩子,学生的经济情况相差很大,家长又都是忙于生计、忙于事业,对学生疏于照顾和教育。我针对这样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贴近生活实际,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完成研究的同时受到真切的生命教育。如在学习了“细胞的癌变中,健康生活方式与防癌”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社区里癌病死亡人数,家庭中食物含致癌物质的种类及其他致癌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生命的脆弱,唤起他们珍惜生命,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珍爱生命的教育[J].都市家教,2011,(9).

[2]李文颖.再谈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03,(12).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9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微生物、遗传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国家又有着许多世界上其它国家无可替代的生物资源,也出现过许多为生物科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优秀儿女,教材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事例,生物教师应利用这些事例结合近年来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不断取得的成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先,教师要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并有机地反映到教案中去。

七年级上册78页《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借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古诗不仅仅说明春天来了,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使江水泛起了绿色这一科学道理,更真实再现了江南令****连忘返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对祖国山水的挚爱之情。教师要力争将学生带入这个意境之中,从而让“我”与诗人共鸣。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利用中草药治病的国家。公元前200多年战国时期间世的《神农本草经》一书收录了药用植物和动物360多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收录了药用植物达1095种,令世界各国称奇。通过这些素材,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着丰富的认识生物、利用生物的知识了,从而达到以“古人”激励“今人”的效果。在第96页介绍的著名的中国工和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每年可多养活三千万人,功勋卓著,还被国际上赞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例,同时结合课外读物中的我国的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生物学领域有着许多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明白 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大展宏图的世纪,鼓励同学们将来能在生物学领域有所造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注意搜集我国生物科技的发展成果和科学发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就可以向学生补充“我国是世界上养兔最早的国家,也是家猪驯化最早的国家”;“金丝猴、白唇鹿、羚羊等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 在讲鸟类资源时,可补充“我国有鸟类1180多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丰富的鸟类资源,是我国和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时,特别要利用由中、美、英、日、德、法六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们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也就是说,他们终于撰写完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人类生命之书;这本书中,包含着人类自身的许多秘密;包含着改造医药、了解疾病的关键;更包含着所有人对生命科学改造生活的殷切期望,从此以后,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拉开了序幕。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蓝图,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成果即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由衷地敬佩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并为我国能有力量参与绘制基因序列图而感到自豪。

三、教师可用实物,录像,实习等方式结合课文,以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我在跟同学们讲述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就利用了学校图书馆的《本草纲目》一书,让学生们亲眼看一看书的内容,加深他们的体会。我还喜欢录制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那丰富的节目内容,和赵忠祥磁石般的声音都很能打动和吸引每一位观众,我知道用这个更能打动我的学生们。在讲述《水中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这两节时,我曾分别放了一段我国丰富的鱼类,鸟类资源的录像,学生们非常兴奋,边看边“哇!太美了!太美了!”地叫个不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看过录像后,他们知道那些数目众多、色彩斑斓的鸟儿鱼儿,就生长在我们的周围,就生长在我们祖国的领土上。有些学生马上表示要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我就引导他们一定要学好知识,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在讲到植物根的作用时,我还通过带领学生到长江边去考察长江水的浑浊程度及原因,告诉他们长江一年流失的国土和下游地区洪涝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这次考察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震撼。后来,一位父母均在福宝林场工作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理解并支持我国对天然林采取的保护措施,并为在林场工作的父母自豪。多年以后,当大家走在青山碧水之间时,一定会由衷感谢父亲他们今天所付出的一切。今天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用最好的方法为祖国披上绿装。” 我还利用春游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宝森林公园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听、去看、去感受和领略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另外,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些材料以及在讲述每一篇课文时都应充满感情。只有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爱,那爱才能发自肺腑,而只有发自肺腑的语言才具有感染力。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0

一、赏读美文中体验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是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学生们读到黄山奇石是那样奇美、三峡风光是那样动人心魄、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万里长城是那样气魄雄伟、老麻雀的母爱是那样崇高无私时,孩子们会拥有多么丰富的心灵体验!如《花潮》一课,引导学生诵读语句,感受海棠的美好,进而感悟出生命的无限张力。朱自清的《春》,通过反复地朗读,无声的文字顿时变成有声的语言,静态的文字也变成了动态的画面,这时抽象的情感变成了真切的体验,同时领悟到春光的灿烂与生活的美好。

二、品味语句中体验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从原因的角度、从表现的角度、从后果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品味“纹丝不动”的意思。让学生感悟这就是艰苦卓越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独特形象;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深入思维中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价值,给他们创设了自由的、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意义。教师要留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随机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如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课文《自己去吧》,教师高兴地总结了鸭子会游泳的几个条件后,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知道鸭妈妈为什么敢让小鸭子自己去学游泳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因为鸭妈妈知道小鸭子学游泳不会有大的危险,为了锻炼它的自立能力,才让它自己去试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要学会自立,但要注意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出危险。教师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的教育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所以,当我们每个人要独立做事时,首先要看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就不至于出现中学生因下水救人而溺水死亡、与坏人作斗争而身负重伤等悲惨事件。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安全自护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四、情感交流中体验

又如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自由的平等对话中,体会到这种建立在诚实和信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和谐,是金钱买不来的。在教学文章的中心句——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基础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诚实和信任,产生的基础是尊重,是理解,是关心。学了这篇文章,对这句话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吗?请在课文的插图旁边写上你对“诚信”的理解吧!”学生们在激情中欣然写下了这些语句:

诚信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诚信是一盏灯,让我们前进的路更明更亮;

诚信是一幅画,让地球家园的每一个成员更融洽、更和谐;

诚信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

紧接着老师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还有比什么比金钱还重要?这时候同学们的思想犹如喷涌的泉水,健康比金钱更重要,友情比金钱更重要,生命比金钱更重要„„

在这个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与人的生命和谐的“感动与交融”。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们通过思想碰撞,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了诚信的含义,理解了“人”的生命的意义。

五、课堂生成中体验

我们对很多课文的解读就如诗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关于热爱生命的文章,主要讲了三代人在不同的环境却做了同一件事——死后捐赠眼睛角膜。三代人中间一代一开始反对死后的母亲捐赠眼睛角膜,后来她改变了态度,他们三代人用爱心将眼睛角膜永远的传了下去,所以,文章题目叫《永生的眼睛》。文章中母亲虽然没有出场,也不可能出场,但从爸爸的语言里可以知道琳达母亲一直是个有爱心的人。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从“早已”这个词可以看出妈妈态度的坚决,所以,琳达也没有再说什么了。学完文章后学生说,如果我们也能像琳达的家人一样,也像温迪一样,那么,世界就会多一份光明,少一份黑暗,多一份爱心,少一份自私,生命的价值在世界观里得以体现。

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探讨 篇11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20-01

一、生命教育,当今教育缺失的一环

2013.9.4,17岁的少女黄某就读高三,因向哥哥索要一部5000多元的新手机无果,从外婆家楼顶上跳下,花一样的年纪就此定格。2014.3.13,萧振中学高三学生贺抒勤因不满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冷落与区别对待,在发出一阵恐怖的笑声后纵身一跃跳下五楼,当场身亡,而此时离2014年的高考仅剩下86天。200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当代中学生之中每5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达到总体样本总数的20.4%,而曾经为自杀做过种种计划的也占6.5%。一则则血淋淋的现实不禁让我们唏嘘:“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极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极大程度上折射出部分学生生命观淡化的的普遍现状。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行为发育和成长的高峰时期,不断地应对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压力使他容易发生情绪低潮现象,由于缺乏理性解决事情的方式,他们认为消除一切负面情绪和问题得到安宁的方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试教育过于看重成绩与对生命教育的漠视,使得一个人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并未形成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这也是导致许多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的最大症结。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天下不若生之贵也”——墨子,生命的存在是世间一切万物的本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仅有一次,如果放弃了它,也就放弃了你人生中所有的一切。由此,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适时渗入生物课堂,生命教育潜移默化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涵盖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果我们能从大背景去研究钻研,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可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给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普及途径,既能提升课堂的鲜活度,又能有效的培养人文精神。

1、细胞到个体的形成,生命来之不易,珍爱自己的生命。关于一个个体生命的来源,其实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所涉及,但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爆发期,对于身体的变化既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又带有羞怯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往往阻碍了教师发挥课堂与生命教育结合的授课效果。到了高中阶段,心理成长速度加快,很多学生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由此以课堂为主阵地,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升华生命观,价值观具备了可行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6章主讲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一节,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要偏向分析其繁杂的分裂过程及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对于新生命形成的繁杂条件和神奇历程,与个体生命形成的意义探索甚少提及。结合初中生殖知识,创设条件共同探讨生命来之不易,如成年男性每次排出的精子可达到3至5亿个,女性一生能发育成熟的卵泡却只有400个,一个精子要与亿计的精子竞争才能得到受精的机会。成功受精的受精卵只有通过通畅的输卵管才能在子宫中安家落户,由此经历漫长的胚胎发育阶段。一个小生命的诞生,从经历配子的形成到胚胎的发育乃至母体的分娩,都不容出错,细胞每一次精确地分裂都是自然界沉甸甸的馈赠,如此精心塑造与得来不易的生命,如何能轻易舍弃。创设情境,把握情绪,在提升课堂宗旨的原则上构建生命教育下的生物课堂。

2、从遗传到变异,尊重自然规律,敬重他人生命。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珍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自私”的活着,敬重他人的生命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根本的要求。可如今,从人神共愤的江西高中生挥刀割破班主任颈动脉案到震惊中外的湖南邵阳高中生跨省截杀案,他们的世界已不再纯粹,这种“视他人生命如粪土”的病态心理似乎激怒了还活着的人们,都仅仅只有一次的生命,怎可妄自剥夺!人教版必修二主讲遗传和变异,在创建课堂的过程中认真分析素材,就能自然地讲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这节,在对遗传只是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基因对于性状的控制,并将这种遗传现象辐射到人的外貌等其他方面,再通过学生自己对现实例子的探讨,让他们感受到遗传在自身的体现。同时,扩展到植物,动物,提升认识,使其在摸索过程中得出遗传是一切自然界生物的共性,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遗传规律。再如,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这一章节,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用下,幸运的人群获得了双亲的最优基因,但也有不幸的人因为不同变异成了社会的弱者。一个有公德的社会公民,对待他人的生命,无论是强富还是贫弱,当你的行为影响着他人的生死,不管造成的结果多么微小,都应该慎之又慎。

3、从细胞分化到细胞癌变,助人为乐,人格升华的标志。最近多年来,白血病发病率逐渐呈走高趋势且低龄化,青少年及儿童急性白血病多数发病急促,除极少数特殊患者可能行自体移植外,绝大多数都只能靠异体移植。在我国,每年大概会有400多万名各类疾病的患者等待骨髓移植,可骨髓库中的储备量却远远是供不应求,无数的患者只能在迫切期盼中痛苦的结束生命。在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学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时,人体骨髓中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源源不断地更替在新陈代谢中衰老凋亡的血细胞,在理清分裂与分化机理的基础上链接相关实例,从观念上消除学生对于捐献骨髓会损害健康的错误想法。骨髓移植时通常要求配型完全相同,可在人群中骨髓配型相同的概率其实是很小的,若捐献者人数很多,那么在患者找到相同配型的机会就会增大。一个成年人的骨髓大概会有3公斤重,一名供髓者其实只需要捐献约10g骨髓造血干细胞,便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无私的爱心却总能超越生命的长度,温暖人间。

三、守护孩子的未来,是你我共同的责任

保证青少年群体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提高他们生命的韧性,学校的教育自然必不可少,而只有课堂言语灌输的教育是不够的。当学生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时,更需要来自各方的正面引导。然而如今扭曲的社会,注定你我守护学生未来的路更加长,责任更加重。

参考文献:

[1] 郑洪冰.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2):4-6.

[2] 伍阳斌.生命教育:素质教育的底色[J].四川教育,2006:2-3.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2

一、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生命的教育, 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提升生命质量, 解放精神, 培养生命意识, 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丰富学生生命历程, 激发学生生命潜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中学教育教学 (包括中学历史教育) 中加强生命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首先, 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而言, 当前的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 为人们生活充实与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 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竞争的加剧、社会冲突的增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人们压力增大、价值失范偏离的现象增多, 从而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漠视。

其次, 加强生命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处于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 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生命的意识亦不是很明显。“由于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复杂性认识的有限性, 对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把握与选择的有限性, 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与利用的有限性, 个体生命是很难有清醒的意识的。即便有清醒的意识, 但应该怎么办也是难以把握的”。中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说明, 他们要能健康发展, 需要生命教育。

再次, 加强生命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亲职功能缺陷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代家庭渐渐由核心的小家庭取代昔日的大家庭, 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 家族之间的亲情互动越来越少。家长们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存在, 为了家庭生计而忙碌, 家庭的教养、社会化功能则大为缩减, 甚至于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亲情滋润亦渐趋减少。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 能感受到的各种感情亦渐趋减少。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自然而然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 难以形成对关怀的感受, 也往往觉察不了长辈的苦心与辛劳, 甚至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被严重扭曲。因此, 社会时代的变化除了应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外, 还需学校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来弥补、纠正。

二、在中学生中推进生命教育的困境分析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也愿意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但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 这主要表现为:

1. 生命教育的内涵广泛、复杂、多元, 不易掌握

“生命体验不仅涵盖了生命个体的生命情感、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在理智基础上的对外物的直观, 而且还饱含着对世界万物存在的领悟, 对自我存在的确证和对生命意义感的寻找。”因此, 人们对于生命教育观点会产生许多差异, 也会产生不同趋向, 如健康教育趋向、生涯教育趋向、生活教育趋向、死亡教育趋向、宗教教育趋向等。这一方面使得不同理念的人可能会相互攻击, 分散了原本就薄弱的生命教育力量;另一方面, 更使得学校和教师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生命教育的操作难以真正开展, 久而久之, 生命教育容易流于形式, 不了了之了。

2. 中学师资缺乏起码的生命教育素养

生命教育涉及的内容、学科太多, 而其中涉及人生哲学、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等知识素养是现行师资培养课程中相对缺乏的。教育者未先受教育, 又怎能教育他人?同时, 生命教育极其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要求教师必须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对生命有热忱, 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有的教师本身已患上“心理疾病”, 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 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 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

3. 生命教育的资源匮乏

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 相应文本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育资源几乎空白, 这使生命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另外国家缺乏相应的教育配套政策。虽然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强调要推行生命教育,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生命教育对学校评级、教师的考评没有任何好处, 仍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师的工作。沉重的升学压力下, 正如有些教师指出的, 学校、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去真正关注生命教育。

4. 社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学校生命教育支持不够

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 而目前社会对学校推行生命教育支持有限, 甚至出现对生命教育不支持的情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死亡、性都是禁区。人们普遍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特别是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冲突, 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 会受到来自社会特别是家长的不认同。这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开展设置了障碍。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 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结合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科, 我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 正确处理生命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传授历史知识到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再到一定的历史情感与现实态度乃至人生的价值观念, 其中, 生命教育就是最后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都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手段。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训练, 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 而是全面提高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2. 进行生命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

生命教育重要, 但容易出现随意性。历史学科的特别是处处有素材, 处处有生命, 处处有教育, 应该根据课程所规定的内容, 制订进行生命教育的计划。首先, 区分不同年级的生命教育目标。其次, 区分不同历史材料的生命教育价值。中国古代史主要要求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中国近代现代史主要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生理想。世界史主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3. 防止生命教育在历史教育中程式化、僵硬化

历史知识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对显性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时, 不必过于渲染, 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即可。对于隐性的素材要善于挖掘, 做到选择最优秀的素材进行最有效的生命教育。切忌处处开展生命教育, 让学生感到乏味与枯燥, 使历史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为此要善于变化, 历史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要依托历史长河中的具有个性化的材料, 灵活多变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另外要紧扣现实, 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形成生命思考的素材, 使得走向成人的青少年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 喜欢自己思考, 自己探索, 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4. 让生命教育延伸到历史课堂之外

历史教育教学中应用生命教育, 不仅仅是只在课堂上, 好的教育应该是延续到课外的。最基本的延伸办法就是编制有效的课后作业练习题。传统的选择题只能是在考查知识的掌握及分析理解能力上更有效, 而生命教育化的习题应该是更具开放性的。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稿、“歪批”历史、制作历史明星档案及查找家族失落的族谱等各种形式的作业,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史实与史论的描述中, 顺利完成生命教育在课后的延续。

上一篇:也是一堂语文课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高考诗歌语言鉴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