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共8篇)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是两个质量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盘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在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作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通过指导学生用手来掂量一克物品和一千克物品的重量,让他们感受到一克物品很轻时,借机告诉他们: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对人的危害却很大。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相关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注重点词句的品读, 感悟丑小鸭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 懂得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勇敢面对逆境。
教学实践
一、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 认识生字)
1.引题
师:今天, 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 (齐读课题, 指名读“丑”字)
2.学写“丑”
师 (出示词卡, 书空“丑”, 通过儿歌记忆) :瞧!说田不像田, 十字摆中间, 一竖要先写, 而且往左斜, 一横要写长, 长得不漂亮!
师 (过渡) :瞧!太阳暖烘烘的, 鸭妈妈正卧在稻草堆里等着孩子出世呢!你们看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谁来读?
二、学习生字词
(一) 认读一类生字
1. 带调随机指名读, 小老师带读
师: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带读, 如果她读准了, 我们跟着一起读!
2. 去调指名读, 调换顺序读
师:打乱顺序你还认得吗?一起读!
(二) 认读二类生字
1. 带调小老师带读 (开火车读)
师:瞧, 孵出的小鸭子们多可爱, 他们游过来了!小鸭, 小鸭游过来, 游到谁这儿来?
生:游到我这儿来!
师:请这两排小鸭来读一读今天要求会认的字。
2. 去调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 那就请你们当小老师来教我读吧!
(三) 认读生词
1. 出示词语:欺负、吓唬、讥笑
师:谁来读第一组词?
2. 出示词语:孤单、伤心、烦恼
师:谁再来试试?
3. 出示词语:暖烘烘、毛茸茸、孤零零
师:谁来读?
1) 出示词语“暖烘烘的”
师: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谁再读?什么“暖烘烘的”?……太阳“暖烘烘的”。瞧———“暖烘烘的”太阳。
师 (小结) :真有意思, 词语的位置变了, 意思可没变哦!
2) 出示词语“毛茸茸的”
师:谁来读?摸上去软软的, 真舒服。谁想读?谁是“毛茸茸的”? (生答后出示“小鸭”) 你读!———“毛茸茸的”小鸭。
3) 出示词语“孤零零的”
师:一个人很孤单, 孤零零的, 谁来读?你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生字词咱们都读好了, 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请同学们书斜立, 背坐直!想读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跟着一起读!
三、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1. 放音乐, 范读
师:故事讲完啦!好听吗?……故事不光写得好, 还要读得美呢!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2. 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1、2、3自然段, 边读边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二) 学习第2自然段
1. 学习第2句话
(1) 朗读第2句话
师:你能把文中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吗? (CAI出示句子:过了好几天, 这个蛋才慢慢裂开, 一只小鸭钻出来, 身子瘦瘦的, 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谁还想读?……你的句子读得很连贯!
(2) 对比理解“丑小鸭”的“丑”
(CAI出示“瘦瘦的”丑小鸭的图片)
师:你们看, 这就是“瘦瘦的”的丑小鸭。谁能说一说:“丑小鸭的身子瘦瘦的, 嘴……, 毛……, 谁再说说其它的鸭子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图片) 你能说说:别的鸭子身子毛茸茸的, 嘴……, 毛……, 现在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吗?
生1:因为他长的瘦瘦的, 所以……
生2:因为他瘦瘦的, 毛灰灰的, 所以……
生3:因为其它小鸭毛茸茸的, 而丑小鸭瘦瘦的, 毛灰灰的, 所以……
师:看来, 这只鸭子的确很 (指板书) 丑, 难怪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CAI出示第2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2. 学习第1句话
(1) 了解丑小鸭的不同
师:其实丑小鸭出生之前就“与众不同”。请你再读读, 看有什么发现?
生:……特别大的蛋。
师:请你完整地读出来。 (CAI出生第1句话: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 最后只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 “特别大”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个蛋比别的蛋都大!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你再仔细读, 就会有新发现。
生:还有“最后”可以看出丑小鸭的不同。
师:“最后只剩下”说明什么?
生:别的蛋都出生了, 只剩下这个蛋没动静。
师:你来读!
师生合读:一天过去了, 二天过去了, 过了好几天, 这个蛋才慢慢裂开。
生 (接着读) :一只小鸭钻出来, 身子瘦瘦的……
师:过了这么多天才出生, 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鸭呀!谁再来读?还是一只瘦瘦的小鸭呢?还有谁想读? (生齐读第2自然段)
(2) 角色体会“丑小鸭”的心情
师:丑小鸭丑小鸭, 大家都这么叫你, 你会怎么想?
生:伤心。
师:丑小鸭丑小鸭, 大家都这么叫你, 你会怎么想?
生:难过。
师 (过渡) :是啊, 丑小鸭是多么地难受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丑小鸭的生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 学习第3自然段
1. 学习第1句话
(1) 找出丑小鸭可怜的地方
生:谁都欺负他。
师:你能完整地读出这句话吗? (生读)
(CAI出示句子:丑小鸭来到世界上,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
师:噢, 你是从这句话感受到的!还有谁来读读?
(2) 学生谈感受
生1:我觉得丑小鸭很孤单。
生2:我觉得丑小鸭很伤心。
生2:我觉得丑小鸭很可怜。
师:那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 (欺负。师拿出词卡, 指名读。师生共同理解“欺负”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第2句
师:只有鸭妈妈爱他, 其他的人都欺负他。丑小鸭真可怜! (指名读)
2. 学习第2句话
(1) 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 用▲标出哪些动物欺负他?
(2) 谁来说说有哪些动物欺负他?是怎么欺负他的?
(CAI出示句子:“哥哥、姐姐咬他, 公鸡啄他, 猫吓唬他。”)
(3) 创设情景
师:还有谁会欺负他?是怎么欺负他的?你也能这么说一说吗?
生:小狗咬他!
生:老牛顶他!
(4) 有感情地朗读第2句话
师: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 (指名读并点评) 丑小鸭真不幸!请女生一起读读吧!
师 (过渡) :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 除了鸭妈妈疼爱他, 谁都欺负他。
3. 学习第3句话
师:你还从哪里可以看出丑小鸭的可怜呢? (CAI出示第3自然段, 生读第3句话)
(CAI出示句子: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 就钻出篱笆, 伤心地离开了家)
师:噢, 你是从这个词感受到的吧———“孤单”。请你读!你再读……一个朋友没有, 就叫……?
生:孤单。 (指名读词)
师:当哥哥姐姐一块儿出去玩的时候, 丑小鸭却只能一个人远远地看着他们, 他感到非常孤单。 (指名读并点评)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再次走进可怜的丑小鸭吧! (师生齐读第3自然段)
四、拓展
师: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又会有哪些遭遇呢?如果你遇到了丑小鸭,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交流并点评)
师 (小结) :有了你们的鼓励, 我们相信丑小鸭在以后的生活中,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 也会树立信心, 战胜困难, 好好生活的。
五、识字, 指导写字
1.认识
师:老师相信, 同学们也是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本课生字) 先来认一认吧!请一位同学来认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再齐读。
2.记忆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这几个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一记?
生:我会记“丑”字 (你是按笔顺来记的)
生:我会记“负”字。 (你是按结构来记的, 很好)
生:我会记“姐”字。 (你是按加一加来记的, 不错)
师:其实上课时我们就用编儿歌的方法记住了“丑”字, “单”字也可以这样记。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倒八头, 日随后, 十字打底压中线。”
3.学写
师:今天我们以“蛋”字为例教大家学写上下结构的字, 先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边读儿歌边写) :“起笔横勾勾要短, 二笔竖也要短, 三笔左缩右要伸, 中间的撇捺舒展开, 罩住下面的虫字来。”这样我们就把“蛋”字稳稳地放到田字格中间了。如果撇捺写舒展了, 上面一竖和下面一竖都压竖中线, 蛋字就写好看了。
4.描红
师:请同学们继续拿出复印好的田字格, 描一个写两个。
5.评价
教师巡视, 表扬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恩, 他的背做得多直啊!他知道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呢!瞧, 他的握笔姿势多正确呀!)
6.展示
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强调作品中字的占位、结构和关键笔画的摆放。
教学反思
《丑小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的成长环境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故事形象。故事写得十分感人, 贴近儿童生活, 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感悟及教学反思。
1.创设自主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节课遵循“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始终放在学生的“学”上,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首先通过猜童话, 引出课题, 然后读题谈发现, 整节课都是围绕“丑小鸭长什么样、为什么叫他丑小鸭”来展开,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开发生本课堂, 以学定教
本节课我在阅读教学上坚持“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学”的需求来实施“教”。例如:通过朗读反复体会第3自然段后, 我相机引导:读了这一段, 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我觉得丑小鸭很可怜!我顺势引导:你从这一段中的哪句话看出丑小鸭的可怜呢?这时就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设置后面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读出第2句话, 那就顺势学习1、2句, 再学第3句;如果学生读出第3句话, 那就先学第3句, 再学1、2句, 彻底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翻转, 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来安排课堂程序。
3.构建语言表达的课堂, 让学生乐于说话
通过角色进行体验。经图片对比认识“丑小鸭”的“丑”之后进行角色转换:“丑小鸭, 丑小鸭, 别人都这样叫你, 你会怎么想?”让孩子们真情流露, 有话可说。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会到丑小鸭的可怜。
通过创设情景补白进行拓展。首先理解“欺负”的意思, 然后相机引导学生发现大家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家都欺负他, 丑小鸭真可怜!”接着, 抓住语言训练点:“还有谁会怎么欺负他?”让学生模仿书上的句子说一说。这样, 孩子们在模仿过程中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并深受触动, 情不自禁地便读出了丑小鸭伤心和孤单的感觉。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如果你遇到了丑小鸭,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充满真情实感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有鼓励的, 有同情的, 有关心的, 也有明确表示愿意和他交朋友的。
我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 让整堂课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激发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释放情感
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 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碰撞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5.创造多元的识字方法, 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由于笔者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些小文章,故有些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与大学生经常请笔者审阅其文章。在审阅中,笔者发现有些文章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当笔者利用简单逻辑知识分析并修改文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时,学生显得非常茫然。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什么是三段论。开始,笔者并没在意,毕竟每个学生的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是参差不齐的。时间久了,这种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笔者警觉并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没有获知通过接受中学语文教育就可以获知的简单逻辑知识?为什么学生没有形成通过接受中学语文教育就可以形成的一般逻辑思维?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进行了长时间反思与探索,今撰写成文,以呼吁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各位有识之士为提高国民思维素质之大计而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逻辑教育渗透。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不足
(一)中学语文教育思想逐渐淡化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中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的中学语文教育方针与教育思想的高层次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可以沿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来探讨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演变。故笔者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来认识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中有关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之观念与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广大干部和群众热烈响应毛泽东发出的“学点逻辑”的口号,兴起了学习逻辑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要以练习为主,要同讲读教学、作文教学密切结合,避免孤立地讲授。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逻辑知识编写成短文,在高中教学,着重使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适用,初步理解逻辑的同一性、矛盾性、排中性和充足理由性。这份大纲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可惜的是此大纲因“文革”爆发只施行了三年。十年“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语文教学大纲产生。为结束十年“文革”期间中学语文教学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教育部于1978年在吸收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长处的基础上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修辞、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语法、逻辑、修辞以及词句篇章的有关知识,可以结合的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学。语文知识(包含逻辑知识)教学要少用术语,紧密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力求通过练习收到实效。要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结合汉语的特点,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进行研究,使语文知识教学更好地为培养读写能力服务。在“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宗旨下,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自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再没有明确提及逻辑知识教学了。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育思想越来越淡化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制约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是承载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媒体系统。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凭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根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编入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共有两次:一是1961年开始使用的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其中编有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几篇常识性的短文;二是1979秋季起用的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其中不仅分几个方面扼要地介绍了形式逻辑基础知识,而且还编排了适当的习题。随后,于1983年秋季使用的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对此作了修订。后来,因逻辑知识难教难学,根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原来安排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六篇逻辑知识短文被抽掉了。自此以后,中学语文教材中再也没有出现逻辑知识短文了。中学语文教材中逻辑知识短文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缺乏了必要的凭借与依据。虽然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尤其是议论文)、练习与注释中有少量逻辑基础知识的隐性渗透,但并非每个中学语文教师能于课堂教学中将其有效发掘出来,因为中学语文教师本身的逻辑素养也千差万别。
(三)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严重限制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在众家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师能胜任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品质、知识、能力与身心的综合体现。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制约着中学语文教育的成效(包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成效)。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学语文教师素质非常令人担忧。首先,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专科或本科,但由于相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教育教学观念较为守旧,课程结构不太合理,大学教材内容与中学教材变化不相适应,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部分教师在最初跨入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时,就存在教师素质上的先天不足。在本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开设了逻辑课,但是由于相关教材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故学生学习逻辑学基本上不积极,甚至认为逻辑学无用,我们可以想象由这类学生转化而成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素养如何!其次,部分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教师思想政治修养差、职业道德不牢固。再次,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落后、教育理论修养较差、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科研意识淡薄等问题,甚至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基本能力就不过关。最后,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总之,在教师素质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的情况下,既不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又不提高中学语文教育与科研素质,更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创新,中学语文教师又怎能体会到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效地渗透逻辑教育呢?!
(四)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实际阻碍了中学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中学语文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牵引性,即评什么、怎么评、什么是重点,将有力地引导中学语文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性教育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中学语文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分数与升学率在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分数与升学率为衡量中学语文教育成就的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根据;第二,中学语文教育评价过多地强调量化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第三,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缺乏一个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因而对语文教师素质和教学工作评价不够;第四,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与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不一致,这无疑影响了中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形成了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取代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在这种偏颇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无不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强化升学考试相关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但看似与升学考试没有太大直接关系的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正是由于升学考试不作要求或者说看似与升学考试没有太大直接关系,逻辑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就失去了原动力,进而致使学生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缺少必要的逻辑理论支撑。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对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语文能力,在笔者看来,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等。首先,听话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对语义、词义、句式、思路、层次等内容的理解。这里说的理解不单单指听觉、视觉器官接受信号,还包括对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反应。而逻辑教学恰恰就是培训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使中学生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和技能正确思维。故逻辑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于听读活动中更正确地理解话语或文章的全部意思,在一定程度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难点变得更容易。其次,就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而言,说话有没有水平,文章写得好不好,不是取决于中学生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中学生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因为只有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只有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只有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而逻辑教学恰恰就是培训中学生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和技能去深刻、全面、清晰地认识事物事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故逻辑教育有助于中学生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2.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的思维素质无疑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传授逻辑基础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中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其次,人的综合素质中除思维素质外的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人的思维素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传授逻辑基础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素质,有助于综合素质中除思维素质外的其他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二)修订与完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提供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依据
1.修订与完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而言,其目标是:小学阶段适当地渗透一点逻辑基础知识,让学生知晓即可;初中阶段较多地渗透一些逻辑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因此,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而言,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继续修订:第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法有问题。一是语文究竟要不要知识体系?二是怎么样才算“不刻意”?三是如果对语文知识不宜刻意追求系统与完整,那么又“宜”怎样?以这种模糊的基本理念来指导初中语文知识教学(包括逻辑知识教学与渗透),究竟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第二,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故建议对学科间的沟通与渗透(包括语文与逻辑学间的沟通与渗透)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加上“教材编写应注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沟通”。第三,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阅读”部分第13条之后,建议增加“初步了解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第四,在语文课程评价中,虽然可以不把逻辑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逻辑思维评价,以促使学生学习逻辑基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五,在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中,建议增加“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的表述;同时在“评价建议”部分建议增加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第六,在课程标准中,建议于适当地方采用适当方式增加思维训练的内容。
2.修订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在普通高中阶段,就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而言,其目标是:高中阶段广泛地渗透逻辑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因此,就《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而言,有以下几方面需要修订:第一,在整个《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中,继续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压迫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取向,如“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等等。这种压迫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取向或许是为了矫正过去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偏重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倾向。但是矫枉过正也是不可取的。重新界定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内容与构成,重新认识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是我们在修订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第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对课程间的沟通与渗透(包括语文与逻辑学间的沟通与渗透)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并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加上“教科书编写应注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沟通”。第三,建议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第3条中“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修改为“初步掌握逻辑基础知识,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部分第3条中“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修改为“在表达实践中,结合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给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直接依据。第四,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建议将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作为考试内容(尤其是升学考试内容),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评价,以便促进学生学习并运用逻辑基础知识,进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五,评价建议过分集中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忽视了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建议在“评价建议”部分增加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三)改革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提供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素材
1.明确中学语文教材中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与形式。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除了要有相应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提供逻辑教育依据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中学语文教材提供适当逻辑教育素材。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学语文教材中提供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根据中学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目标,中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逻辑基础知识应当精要、好懂、有用,不要太过烦琐与复杂。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逻辑基础知识应当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其次,必须弄清楚中学语文教材中提供逻辑教育素材的形式。一般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以下列四种形式提供逻辑教育素材:一是以附录形式集中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二是以短文形式分散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三是渗透于课文内容中的逻辑基础知识,四是渗透于课文练习与注释中的逻辑基础知识。经过分析与研究,笔者倾向于兼顾一、三、四这三种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短文形式分散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缺乏集中性和整体性,易造成学习后篇忘记前篇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逻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附录形式集中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克服以短文形式分散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的缺陷,而且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进度等选择集中讲授或分散讲授,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自学安排;渗透于课文内容、练习与注释中的逻辑基础知识,作为内化于具体语言环境的逻辑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体味逻辑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及其现实价值。
2.改革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提供逻辑教育素材。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作如下改革,以便有效提供逻辑教育素材。首先,以附录形式集中编排逻辑基础知识。具体设想是:分初中(即全日制义务教育7-9年级)、普通高中两步走。一是在初中第五学期语文教材(即全日制义务教育9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后以附录形式编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基础知识。因为从教学实践看,该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这部分逻辑基础知识;同时,这也为那些没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打一点逻辑基础,便于其今后自学。二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精神,在普通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程语文教材后以附录形式编入“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逻辑基础知识,以便进入普通高中的同学能够系统地学习逻辑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将蕴涵丰富逻辑知识的文章选入课本,以便学生在学习相关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逻辑思维。对于相关文章中的逻辑知识难点,必要时在注释中加以解释。再次,可选择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逻辑练习题,集中选编在语文教材相关附录后,或散编在初中第五、六学期语文教材(即全日制义务教育9年级语文教材)以及普通高中各册语文教材(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的课文后边。初中阶段(主要是全日制义务教育9年级)应重点解决语句上的逻辑问题,落在说话上;普通高中阶段重点解决审题、立论、反驳等逻辑问题,落在写文章上。
(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造就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人才
1.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并输送合格中学语文教师。为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必须采取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等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便确保学生毕业跨入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做教师时就具有较强的语文素质。此处,笔者特别强调面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改革中文类专业逻辑教学。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逻辑学在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进而认真学习与钻研逻辑学,努力提高逻辑素养。也只有逻辑素养提高了,相关学生才能在未来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
2.加强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管理中,尽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针对性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方法与正确教育内容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及教育指导与教育示范相结合,将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尽可能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与职工考核奖惩相结合、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与学校精神培育相结合、与学校形象设计相结合以及与学校文娱活动相结合,积极推进在岗中学语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只有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不畏艰辛地去努力探索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并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水平,进而确保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
3.提高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首先,建立与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其次,强化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此处,笔者特别强调逻辑知识也是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真正懂得且系统地学过逻辑的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目前并不多。最后,督促与鼓励在岗中学语文教师自学与科研。学校可以通过抽查读书笔记并给予适当奖惩的方式督促与鼓励在岗中学语文教师自学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逻辑知识)。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优先为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与物质支持,因为这既便于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又便于在岗中学语文教师于教育科研中体味逻辑教育对中学生的重大意义。
(五)改革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削弱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阻力
1.科学制定中学语文教育目标,确保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与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一致。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的近期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层面的中期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三层面的长远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传承人类文明。我们应当看到,中学语文教育这三个层面的目标都蕴涵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目标,即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层面目标中蕴涵的提高学生思维素质这个子目标)开展,从而确保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始终围绕中学语文教育目标进行,进而促进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维素质)与民族素质(包括思维素质)。
2.根据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目的的不同,恰当选择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是指对中学语文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称。不同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其适用范围、适合对象等都是有区别的。至于具体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不作阐述。但是笔者在此特别指出三点:第一,中学语文考试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但它有诸多局限性(如不能彻底有效测评思维能力),并非万能,因而不能将考试分数进而升学率作为衡量中学语文教育成就的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根据;第二,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必须充分重视定性评价;第三,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中必须构建一个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科学评价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
3.改革中学语文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第一,科学确定中学语文考试内容。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效渗透逻辑教育,中学语文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中必须加强对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核。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研究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经验。在美国,无论是大学入学考试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比例都很大,有的占50%甚至更多。在国内MBA联考中,专门有一门测试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逻辑考试。第二,根据中学语文考试目的恰当选择中学语文测试工具类型。就考试目的而言,中学语文考试主要包括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类型。就考试工具类型而言,中学语文考试要特别注意口试和笔试、客观题与主观题、作文题与非作文题之间的不同。根据不同的考试目的,中学语文考试中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测试可以采取不同的题型。第三,根据中学语文测试工具类型科学设置有关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点。在中学语文考试中,要特别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包括逻辑知识)、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与包括情意在内的全面的语文素质在价值取向和考点布设上是有区别的。第四,要有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及控制办法,如规定主观性、创造性试题必须三人独立阅卷评分等。第五,要有能够科学解释水平和成绩的统计记分方法,如用百分比等级或标准分数,这些方法都有原始分数无法比的优势。
织金县第六中学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职责中,学校,作为一个集中教育的场所,时刻肩负着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用之才的艰巨任务,而他们成才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等等,缺乏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以文学的视角,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法制教育,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也必将使法律的圣洁光芒照射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的光芒照亮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下面,我就三个“注重”来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注重导语渗透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思想灵魂,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时机,可谓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在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起到上面的作用,还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本文内容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法制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了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重写作背景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的问题,还要在挖掘主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了解书本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了解文章所体现的人物精神世界,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致,而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学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可以收回的呢?答案是“有”!然而“南村群童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教师适时切入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窃取手段,获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常见的方法有:爬墙爬窗入室、撬门扭锁入室、挖洞入室、顺手牵羊等等,盗窃钱物达到1000元以上就构成盗窃罪。然后要求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就“群童欺我、为盗贼“一句提醒学生对:这里的“盗”应该作何理解?群童们“欺老、为盗“的行为对不对等问题来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最后教师可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来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自己好不容易建成的茅草屋的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所以诗人真正无可奈何的并非这群顽童的所作所为,而是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担忧和无奈,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此一来,文章久远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诗人的生活、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自我法制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主题解读渗透
初中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大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甚至,有的课文的主题还明显地彰显出一定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积极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渗透相关法制教育的重大责任。较典型的比如施耐庵的巨作《水浒传》,其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三拳”,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真可谓是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黑暗背景下,确实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他们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的错误观念,所以,教师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去辩证思维,引导他们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否则,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鲁提辖痛打镇关西、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等,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精于模仿,甚至付诸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教师还可以将“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封建黑暗社会背景与今天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汉的悲惨遭遇的批判理解。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不仅能提供一种认知性的生存知识和生存意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生命意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实践的意识,亦即生命观和与之相关的生命价值观。对学生而言,生命的教育使他们重新理智的去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的进行过程,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新编教材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know(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如PEP1中的文化学习:各国的国宝。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国宝动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从而让学生由爱自己的国家的感情升华到对整个世界的热爱。
徐长梅
一、善用案例教学, 强化学生法制意识
案例指的是一个实际或是虚拟的事件, 用于证实某一法律观点的事例解释。俗话说:“法制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教材中发掘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讨论, 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 笔者以书面、影像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相关资料, 这些反面教材使学生满腔义愤, 思潮起伏。这个案例直接从司法实践中提取,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与社会的结合, 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法律, 并使之法制意识得到提高。
案例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现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 很好地诠释了法律知识, 强化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
二、模拟情境体验, 加深学生法制意识
教师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 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要引入或建立具有符合教学目标、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美国, 学校中常常会以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模拟情境体验, 加深学生的法制意识。
以《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 笔者在上课伊始, 精心创建了一个微型的模拟招聘会, 鼓励学生表演模拟招聘场景, 投简历、面试一个环节不少, 教师不时向学生讲解面试的技巧, 让学生感受找工作的不易, 通过模拟找工作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式, 这一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纷纷前来参与。在模拟招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相关法律常识, 如劳动合同法,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争议仲裁法等,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通过模拟情境体验,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都集中在法制教育上, 在浓郁的法制氛围之中, 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法律内容记忆深刻。
三、改进时政演讲, 突出法制主题
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亮点, 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时政演讲通过了解关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时代感, 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 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因此, 在课前让学生演讲时事政治, 能使学生养成了解时事信息的良好习惯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增加法律快报这一环节, 为学生的时政演讲增添信息来源。
如教师在宣传法制专题教育“珍惜生命, 遵纪守法”时, 可以列举震惊中外的“10·5”湄公河惨案, 其中4名罪犯于2013年3月1日在云南昆明被执行死刑。自公安部颁布“醉驾入刑”刑法规定至2013年5月1日, 已经有两年时间, 在这段期间酒后开车、醉酒驾驶或因其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相比往年下降很多, 教师可以利用此事例向学生讲述酒后开车造成的伤害性。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家为此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 至2013年6月28日已经有20年的时间, 我们作为中国公民应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同时, 可以指定法制教育相关的时政要闻作为学生演讲的题目, 通过学生口述这些事件, 不仅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时政事件中的法律知识, 而且锻炼了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开辟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 且纯粹的说教也缺乏足够的教育力度。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法制体验, 我们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来扩展法制教育。与课上的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不同, 课外的法制教育活动更重视生活体验,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懂得如何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为例, 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本地区商场打折销售商品的实例进行调查, 并讨论分析, 使学生对消费者购物的过程中清楚不合格的商品不实行“三包”, 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商家对不合格商品进行退换, 在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 也能将教育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通过这一次课外实践, 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销售商会在哪些方面对消费者的权益实施侵犯, 消费者又该如何理智地以合理合法的手法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实施维权行为, 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资料整理等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以保证青少年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深感任重道远,因为中学时期是一个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本文尝试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历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而且会把历史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
法制教育涉及的法律法规内容较多,对于中学生来讲会显得较为陌生和枯燥,主要原因是:抽象难理解;因为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本身的生理尤其是心理成长不成熟。针对这些特点和现象,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接受法制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这个国家有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因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法律法制学习,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课内渗透法
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课内外结合法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历史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能力。
四、活动课法
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疯狂的向中国倾销鸦片,许多人成了烟民,中国人被讥笑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创造了禁绝毒品的奇迹。近些年来,受国际毒潮的影响,祸国殃民的毒品重新在我国泛滥,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大多数,毒品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能把这一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未上课之前,学生通过课内外结合,去查找资料,先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印象,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鸦片战争的一些片段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吸毒人员的片段结合起来,给学生以鲜明的对比,让他们感受到吸毒的危害,并自觉地去抵制毒品、远离毒品。
【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案例09-25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研材料06-25
共和完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09-23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6-27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实施方案07-22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记住的内容10-20
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06-05
坪山数学教研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05-25
乡中心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06-22
化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