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精选8篇)

论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 篇1

刘 振 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精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思想重要内容,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他鲜明地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不仅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军营文化必须以此为指南,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才能与时俱进,为我军“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军营文化的先进性是军营文化的本质属性。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保持和发展军营文化的先进性,必须解决价值取向、功能定位、文化底蕴、作风格调、设施手段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定位和指向。军营文化的价值具有多个层 面,如娱乐健身、陶冶情操、提高技艺、调节心理、服务中心,等等。军营文 化只有把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育人价值作为主要的、基本的价值 取向,才能保持其先进性。

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体现在军营文化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文化的这一特性决定,“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①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武装集团,军营文化作为党的文化战线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要把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近年来,有些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理由,否认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当今我国社会,阶级斗争虽然己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文化也不再直接从属于政治,但文化从本质上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的特性并没有改变。这一点,从“法轮功”邪教组织以强身健体为名,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之实的伎俩中可见一斑。大量事实证明,“政治具体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中,特别是在面临西方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所谓不问政治、远离政治,是个可能的。”②为此,军营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和纲领路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正确处理文化作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预防和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军营文化作品商品化的倾向。一句话,军营文化要把讲政治、注重政治价值的实现放在首要的位置。

正确的价值取向,又体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上。文化作为人类知识的积淀,融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从而体现出无限多样性的特征。官兵作为军营文化消费的主体,也因文化素养、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欣赏水平等主观因素的不同,而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个体差异性。因此,军营文化生活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做到多样性、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官兵的精神需求。但是必须看到,军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服务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文艺工作者曾经创作演出了诸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大批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文艺作品;建国以后,我军文艺工作者又创作演出了《霓虹灯下的哨兵》、《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突出重围》、《光荣之旅》等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有些作品,在部队和社会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在2001年中宣部等六部门确定的40件庆祝建党80周年献礼作品中,就有部队文艺工作者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作品13件。这些本来是为官兵创作的军旅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影响教育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就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弘扬了主旋律,讴歌了时代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面对少数人疏离主流,很少甚至根本不表现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是醉心于表现帝王将相、豪门恩怨和烟花女色、第三者插足之类题材的现象,军营文化必须争当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充分反映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潮和火热的部队生活,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正确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紧紧围绕部队中心工作,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上。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武装集团,通过军事手段保卫祖国,保卫人们的和平劳动,维护国家的稳定统一,是我军的根本职能。我军的性质职能决定,战斗力标准是统揽我军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军营文化是军队各条战线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在价值取向上必须紧密围绕部队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战斗力的提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军营文化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那激发“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高亢的军歌,那鼓舞军人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战地快板,那振奋官兵人在堤在、抗洪抢险的火线宣传,在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保证各项任务完成中发挥的作用,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新的历史时期,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全新作战样式对我军的战斗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增强了提高我军战斗力的紧迫性。军营文化必须紧紧把握服务于“打得赢”这一价值取向,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

正确的价值取向,还体现在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上。培养造就“四有”革命军人是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政治方向;法规制度为其提供行为规范;行政管理为其提供健康的氛围;军事训练为其提供实践条件;军营文化则通过“形象”熏陶这一特殊的机制作用于“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军人的精神领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这个领域,虽然离开法规、行政手段不行,但仅靠法规、行政手段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些问题,你可以不让官兵看、不让官兵听,但很难不让官兵想。而军营文化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特殊的功能。它通过文化知识的灌输、文学形象的感染、人文环境的熏陶,全方位的、源源不绝地向官兵输送精神营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四有”革命军人。

二、顽强的战斗风格

军队是一个武装集团,作战执勤是其根本职能。即使是平时,承担的也是教育训练、抢险救灾一类的急,重、难、险任务。官兵作为军队的主体,生活中虽然也有花前月下、轻歌曼舞的浪漫,但更多的是与血和火为伍,与苦和累相伴。军事职业的特殊性与我军的职能决定,顽强的战斗风格是军营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顽强的战斗风格,首先体现在军营文化浓郁的“兵味”上。“兵味”是一个总括性概念,它体现在军营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讲,军营文化应当反映沸腾的军营生活,表现教育训练的火热场面,讴歌官兵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豪情壮志,抒发官兵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展现官兵爱军习武、勤学苦练的尚武精神。从形式上讲,军营文化应当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包容百家,丰富多彩。从风格上讲,军营文化应当突出阳刚之气,雄健豪迈,粗犷昂扬。只有这样,军营文化才能适应军队职能任务的需要和群众性要求,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优势,为培养造就政治合格、军事过硬、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新一代军事人才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军营文化受社会主义市场文化的影响,一度出现了“软化”的现象。有些人以军营文化缺乏“情调”为由,在创作与演出上大力“纠偏”,其结果,缠缠绵绵的东西多了,铿锵有力的东西少了;粘粘糊糊的东西多了,气宇轩昂的东西少了。官兵反映,有些歌唱起来不上口,走起来不上步;有些影视作品演起来看不懂,看过后鼓不起劲,导致上路还是“老三歌”(《我是一个兵》。《解放军进行曲》、《打靶归来》),电影依旧“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忽视军营文化的战斗风格、“兵味”不浓是重要原因。因此,要大力弘扬顽强的战斗风格,就要永远保持军营文化的特质,注重突出“兵味”。各部队和军种、兵种,要从本部队承担的任务、防区条件、兵员特点出发,繁荣文化创作,提炼文化精神,锻造出从内容形式到气派风格,都具有本军种、兵种特色的雄鹰文化、大洋文化、大漠文化、航天文化,使军营文化这棵奇芭,以鲜明的军旅特色和浓郁的“兵味”,盛开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

顽强的战斗风格,也体现在军营文化强烈的“阵地”意识上。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今世界,不同阶级、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对立与斗争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文化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不但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而且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的腐朽文化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反动文化。在文化领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况下,军营文化的战斗风格应当体现为强烈的“阵地”意识,即把军营看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把文化看作是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保证党对军队思想政治领导的重要武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必胜。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文化思潮乘我国对外开放的机会大肆进行渗透。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也遥相呼应,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诋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军营文化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形形色色的文化产品进行分析鉴别,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中发挥了先锋和骨干作用。今天,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腐朽文化、反动文化的侵蚀更加猖獗,手段更加先进。面对新的挑战,军营文化必须密切关注各种文化的渗透渠道和攻击点,不断拓展自己的“阵地”,积极占领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信息含量高的、对官兵影响大的现代“阵地”,牢牢掌握文化斗争的主动权。

顽强的战斗风格,还体现在军营文化所特有的尖锐泼辣的战斗作风上。毛 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我们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就需要这种战斗的风格。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③军营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一特性决定,军营文化在政治风浪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含糊糊,随风摇摆;而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疾恶如仇,正气凛然。军队是一个武装集团,军事斗争的特殊性,也要求军营文化活动必须泼泼辣辣,雷历风行。无论是在烽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在条件艰苦的边防线,军队文艺工作者身背背包,手拿器材,放下背包就演,背起背包就走,前赴后继,争上最前线的形象,正是军营文化顽强的战斗风格的写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军营文化开展活动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时效性更强,战场环境更恶劣,所以,对军营文化的战斗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营文化只有继承和发扬顽强的战斗风格,雷厉风行,尖锐泼辣,才能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提倡顽强的战斗风格,绝不是不要健康的、抒情的文化生活。事实上,军队是最重情感的群体,官兵那以身报国的爱国之情,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两地分居的情爱之情,忠孝难全的儿女之情,因时间和空间的挤压而比其他群体强烈得多。军营文化应该创作并演出健康的、抒情的优秀作品,使官兵的思想情感得到抒发和升华。但是,在总体风格上,军营文化更应突出阳刚之气,大力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军队根本职能和任务的需要。

三、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提起军营文化,许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的文体活 动,“浅、粗、硬、俗”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军营文化。显然,这是对军营文化的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军营文化因物质条件与官兵文化素质的限制,内容狭窄,形式单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军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缺乏全面了解所造成的。

军营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一种在军事生活中形成的,包括诸如政治文化、科学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环境文化等在内的复合型社区文化。军营文化的外延非常广阔,它既包括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又包括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包括营造优美的军营文化环境。从军营文化活动的形式看,它既有影视欣赏、文艺晚会、歌咏演唱,又有体育比赛、游艺游戏、参观旅游;既有读书阅览、科文讲座,又有绘画书法、板报墙报。这些活动,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知识信息,纵横古今中外,贯穿上下千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各种各样的丰富的知识,奠定了军营文化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军营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得益于我军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脉络。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几千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如“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路”的节操观念等,千古传唱,万世流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研究,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缔造人民军队的过程中,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传统得到了继承,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扬光大,衍生出了具有军事特色的军营文化。今天,我军官兵喜闻乐见的许多文化活动,无论是锣鼓、快板、舞龙、舞狮、划龙船、踩高跷、扭秧歌,还是战前壮行、战时励兵、战后庆功,没有哪一项不能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找到渊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植根于党和军队革命文化沃土的军营文化,其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丰厚的文化底蕴——那高昂亢进的军歌军乐,那延绵千里边防的文化长廊,那润物无声的书法绘画,那惊天动地的威风锣鼓,那矗立挺拔的英雄雕塑,那墨香四溢的军旅文学作品,那引人入胜的军事影视,传递出的是知识信息,迸发出的是冲天士气,营造出的是精神氛围,造就出的是合格军人。即使是看似玩的东西,也可以玩出品位,学到知识,提高战斗力。

四、健康的愉悦功能

文化具有多种功能,愉悦性是其基本功能之一。许多文化体育活动,就是人们在紧张劳动之后,为满足愉悦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军营文化的愉悦功能,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消除官兵生理疲劳,调整官兵心理状态,使官兵始终保持旺盛精力的功效和能力。人的生理、心理机制决定,人的活动必须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才能持久地焕发出生机活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生活在痛苦的心境下,人的活动效能就会大大降低。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紧张、艰苦是军事职业的突出特点。适时地调整官兵的生理、心理状态,及时恢复官兵的体力与精力,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环节。军营文化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健官兵的体魄,疲劳得到消除,心理得到调节,情感得到净化,从而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与生活。如果军营中缺少了文学艺术,官兵的生活将会变得何等的暗淡和沉寂。

发挥军营文化的愉悦功能,必须正确处理“愉悦”与其它功能的关系。愉悦功能是军营文化诸多功能中的一种。除此之外,军营文化还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军营文化在开展活动中,往往过分关注教育功能的发挥。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求体现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结果把文化活动搞成了政治教育。必须明确,军营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它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而是通过文化的感染熏陶,感化人,激励人,启迪人,使人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社会,领悟人生,受到启迪,受到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军营文化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的发挥,是与其愉悦功能的发挥交织在一起的。官兵参加军营文化活动,首先是为了休息,为了愉悦,然而在休息、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认识了人生,受到了教育。这种寓教育于愉悦之中的特点.正是军营文化活动的优势,其功能和作用,是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不能代替的。因此,发挥军营文化的愉悦功能,要着眼于其特点,着眼于其优势,绝不能把军营文化活动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什么活动,只要对官兵的身心无害,能够使他们得到正常的休息、正当的娱乐,就应该加以支持;而不应该借口“没有政治内容”、“看不出教育作用”横加干涉甚至无端指责。

发挥军营文化的愉悦功能,还必须着力提高广大官兵的鉴赏能力。从功能上讲,军营文化能够愉悦官兵的身心,陶冶官兵的情操。但是,官兵是一个不同层次的群体,由于其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不同,对愉悦的追求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品位,对愉悦的体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少数人甚至美丑不分,良莠不辨。为此,军营文化必须加强引导,努力提高官兵的鉴别能力。要有计划的对官兵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怎样鉴别香花与毒草。要适时地组织文艺评论活动,通过对不同风格或争论较大的作品的座谈、评论,使官兵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要引导官兵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使他们在实践美、创造美的愉悦中,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获得全面发展。

五、先进的设施手段

设施手段是军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军营文化先进性的标志之一。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军营文化的设施手段一直处于与当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大致同步的水平。各个部队广播器材齐全,球类设施完善,每周放映电影,晚会游戏不断,人民群众羡慕不已,对社会文化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加,社会文化的设施手段得到快速更新,无论其科技含量,还是其种类数量,都与军营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像有些官兵所说的那样,“过去是地方群众盼到军营看电影,现在是部队官兵想到地方看录相”,军营显得寂寞和冷清多了。因此。军营文化设施手段的落后,成为影响制约军营文化先进性的“瓶颈”,急需尽快解决。

实现军营文化设施手段的先进性,必须加大投入,注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要从争夺受众的高度认清改进军营文化设施手段的紧迫性,在用好上级拨款、保证专款专用的同时,还应开源节流,从部队自有资金中拨出一部分,投入军营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手段的更新。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通过几年的建设,保证旅、团一级部队有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能够满足球类和田径比赛的体育运动场;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保证每个连级分队有一个配备“二琴”(手风琴、电子琴)、“三台”(乒乓球台、桌球台、康乐棋台)、“四箱”(锣鼓箱、乐器箱、图书箱、棋牌箱)、“五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六机”(电视机、录放像机、收录机、卡拉OK机、照相机、幻灯机)的俱乐部,力争使连队一级军营文化的设施手段,达到或超过总部规定的标准。

实现军营文化设施手段的先进性,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实效。近年来,全军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不断增加,大众传媒的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基层连队的文化设施也不断完善。但是,由于观念的制约,军营文化建设的思路还不开阔,设施手段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要强化效益观念,不仅注重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各种软件设施的建设,尽快使军营文化的设施手段形成“战斗力”。要强化务实观念,不仅重视先进设施手段的建设,更要重视官兵尤其是基层官兵的“消费”,使军营文化设施手段真正发挥效用。要强化“大文化”观念,不仅重视部队文化设施手段的开发,更要重视国家和地方文化设施手段的利用,使军营文化始终走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前列。

实现军营文化设施手段的先进性,还必须培养骨干,加强管理。先进的文化设施手段,必须有具备先进素质的人掌握。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和对骨干培养的忽视,部队现有文化设施手段的使用存在不少问题,大大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为此,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除进一步加强专职文化军官的培养外,要特别重视业余文化骨干,尤其是士官中的文化骨干的选拔、培养、保留。军事院校也要适当调整军营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在传授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加大文化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为部队输送更多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工作骨干,使他们在保持和发展军营文化的先进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5页。

②江泽民:转引自1996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22页

论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 篇2

一、军营文化工作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以文化建设促进战斗力的提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1927年9月,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三湾改编”时, 明确规定连以上单位要建立士兵委员会, 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和领导连队的文化娱乐活动。其目的不只是在于陶冶情操, 更重要的是带有一定的政治性。新时期的军营文化工作要想发挥它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不能任其发展, 随心所欲。

新时期军营文化工作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把思想工作形象化后作用于广大官兵, 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观念的培养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 使思想性、娱乐性溶为一体,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促进, 理论思考与情感活动齐头并进,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 并且对加强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战斗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 尽管我军的任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文化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 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动摇, 始终不渝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并且随着军队的建设发展, 其重要性更加突出。

新时期军营文化工作必须着眼于提高战士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 军队内部的兵源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如“独生子女兵”、“小龄兵”、“学生兵”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心理素质不高, 独立生活能力差, 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成熟等等类似问题也伴随而生。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高技术战争所要求的心理素质极不相符, 严重制约着我军高技术作战水平的正常发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 军营文化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 必须针对这一情况来开展工作。

新时期军营文化工作必须着眼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部队的中心任务开展文化活动, 是我军基层文化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 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始终有热烈歌声的相伴, 南泥湾形成了热火朝天的氛围, 使劳动竞赛不断出现高潮, 有力地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

二、军营文化建设的组织参与形式必须具有多样性

文化活动要想更具吸引力, 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同时也要考虑到活动对象的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活动质量。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必须着眼于青年特点。青年人占基层总人数的90%以上, 而基层领导与青年战士, 无论是知识结构, 还是在年龄层次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容易形成观念和兴趣的差距。基层的领导通常又是活动组织者, 这就要求他们在活动开展之前, 必须了解青年心理及生理上存在的客观需求, 不能任凭自己的想象, 否则将很容易脱离群众, 降低活动的实效性。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必须着眼于方法灵活多样。当前有些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经常不能提起战士的兴趣, 其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形式的束缚严重。如搞一场文艺晚会, 参加人员往往是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战友, 表演的节目也是听了又听, 看了又看的老一套, 再加上不很专业的表演手段, 使整个晚会没有一点独特新颖的内容。类似这样的活动不但调动不起战士们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活动内容不能通过形式作用人脑, 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降低活动效果。这正是当前军营文化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开展军营文化工作必须得解放思想, 充分开发广大官兵的智慧, 在不违反部队纪律的情况下, 利用各种条件, 采取多种形式, 用新时期的思维方式充实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而达到文化活动建设与部队现代化建设齐头并进的大好形势。

三、军营文化建设的持续有效必须富有民主性

论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走向问题;创新内容;创新手段

一、群众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国人民所盼望的理想社会,而群众文化建设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两者互相交融,缺一不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文化建设成果由群众共享,进而更大程度上的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建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和前提。只有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与素质大大提高,社会才会进步,变得更加和谐。

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尊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倡导群众积极学习,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的实现添砖加瓦。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的变得丰富起来,为了满足个体的认同感,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与选择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人的价值观念、民族艺术、风俗习惯、思想方式、社会生活规范等以及在长时间的生活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情感状态、人生追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心理结构的反映正逐渐发生着变化。

网络、电视、收音机等大众传媒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开来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不管他们在哪个角落,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开来,被人们所熟知;KTV、舞厅、桌球室、网吧、电子游戏厅等众多的快餐文化消费场代替了传统的文化需求,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似乎更加青睐与这类文化;人们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加之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又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传统的群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的变化着,这也为今后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到底何去何从,这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与建议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让社会最终形成形成文明向上、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在努力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同时将群众的利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着脚点,至始至终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让群众文化更好的为群众文化服务。

1.加强制度建设,为群众文化更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群众文化的制度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例如在文化馆可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重点偏向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增加资金的投入,建立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让这些活动基地充分的发挥好科技推广、科普培训、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前沿阵地,不断的鼓励群众学习,不断的挖掘群众的创造潜力,为群众智慧更好的发挥搭建理想的平台。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养群众文艺骨干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只着眼与节日活动,必须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向着更深与更多元的方向发展。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群众文化开展离不开文艺骨干分子带头,所以办好各种培训班,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是搞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大力培养群众文艺骨干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等方面,也包括书法、传统民间艺术等。文化馆也要定时的邀请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专家或退休艺术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只有广泛交流,借鉴经验才能将群众文化建设更好的开展起来。

3.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避免流于表面

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避免流于表面指的是文化馆在组织群众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每一件事情的意义,避免应付上级检查而草草的流于表面,走过场。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演出,秧歌,也可以组织群众看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等,总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出让群众消费得起,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创新内容、创新手段,打造群众文化建设主阵地

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是显示时代精神风貌和国民整体精神,为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创新内容与形式,广泛联系群众,不能只拘于一种方式或者是一种形式,而是通过循环渐进的形式把文化活动一步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让群众文化活动与高雅的艺术展示相结合,符合不同文化层次人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异军突起,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面临着不同的团体和人群,为此打造群众文化建设主阵地是大势所趋。例如可以城市社区,乡镇以文化站以及村屯文化室为主阵地,为群众汲取知识营养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葛敏.新时期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大陆桥视野, 2008(05).

[2]徐天天.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10) .

[3]魏仕敏.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服务平台[J].发展研究, 2007(03) .

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篇4

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贾明

(观点已简约到“指导思想”文件夹)一九七八年召开的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新的党建之路。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并首次郑重地把它写进党章,这标志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总结,我们党在新时期党的建设方面,理论上更加成熟,实践上更加自觉,开始找到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道路。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的,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九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由我党的长期历史经验证明了的一个客观规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随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贯彻过程而逐步形成的,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

从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二年召开党的十二大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形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而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几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中出现的错误思潮,及时地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在这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关头,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及时预见并向全党提出要及时研究各方面的新情况,解决各方面的新问题,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新学习。

十二大政治报告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标志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导思想开始形成。从十二大到十三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形成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又孕育了伟大的理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理论的发展和先导作用。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形成,标志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基本路线的确立,我们党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十三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当体现这个指导思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十三大提出“必须从严治党”,做好经常性的党建工作。还指出,“我们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十二大到十三大,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到十三大召开,我们党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套理论,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基于对十二大以后两年时间的政治运动式的整党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要走新路子的思想更加明确,从而为新时期党建指导思想的形成准备理论条件、政治条件和实践基础。从十三大到去年十月召开十四大,是新时期党建指导思想的成熟和完善阶段。如前所述,十二大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搞政治运动式整党的新路子。显然,这里的“有可能”还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因为保证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党建新路子,还有待问题的充分暴露,实践经验的检验。十三大以后,在贯彻基本路线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八九年爆发了一场政治**,紧接着苏东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转入低潮。以此为契机,浅们党及时总结经验,一方面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另一方面更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坚持和发展了十三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段时间党的建设的理论发展,以江泽民年月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为代表,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讲话中,再次强调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根据当时的情况,作为研究和探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住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什么样的要求呢?当前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样的先锋队,必须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群众的关系更加亲密,真正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这个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因而应当作为我们在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前进目标。”这个指导思想的特点,针对当时的情况,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为指导,总结了十三大和十三大以来关于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认识成果,从而丰富、发展并在党章中确立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十四大部分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并以概括规范的表述写进党章总纲,即“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同时,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别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写进党章。这样,就以党章这一根本党规党法的形式,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内容和地位,使之具有全局性、稳定性、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总而言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过程,就是党的建设与基本路线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指导思想以现在的内容载入党章,正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要认识十四大确立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除了要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还要深入领会指导思想本身。

什么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人把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甚至把党的建设的某些具体方针原则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实是混淆了各个层次党建理论的界限。我认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建设的战略问题,简单地讲,就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路线”。它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与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相联系,确定党的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其核心问题是党的建设与政治路线的关系间题。可见,党建指导思想,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对于党的自身建设乃至党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按照它们与党的建设实际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即通常讲的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党的一切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世界观、方法论;第二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它是党的建设的直接理论依据,与马克思主义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个层次即我们所讲的党建指导思想;第四个层次即党的建设的具体方针、原则和规范。这四个环节中,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一定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关键。没有这一环,就不可能从战略上解决“结合”间题,党的建设的具体方针、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就难以切合实际,党的建设与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就可能出现不协调,实践中就会顾此失彼。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属于党的性质范畴,它对党的建设起着最终的指导作用,但它本身并不解决党的建设的目标、途径问题。党建指导思想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建党理论是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对党建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直接相关的,但它不是党建指导思想本身。党建指导思想是建党理论与一定时期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建党理论的外化。党建指导思想也不同于具体的党建方针政策和原则规范。前者是后者的直接依据,是统帅、是纲,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实现和保障,是目的。因此,党建指导思想是党建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层次,其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确定一定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实现途径,是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不仅如此,党建指导思想还是联系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的纽带,因而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只有确立正确的党建指导思想,党的建设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才能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执政党,不仅要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要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找到执政党建设的正确道路。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强调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而关键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就从思想理论的高度解决了紧密联系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问题。道理在于,基本路线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如果不在思想理论上解决问题,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就会左右摇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更好更快地进行,基本路线就会因为缺乏思想理论基础,特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作支柱而走向僵化,窒息其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基本路线是理论基础与实践道路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制定、执行和发展的理论#}础。十四大从党的建设指导思想上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基本路线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把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十四大关于党建指导思想的一大发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十三大就提出了从严治党问题,但没有提到指导思想的高度。我们知道,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千条万条,归根结蒂,要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八个字上。党不管党、治党不严,是党建实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尤其容易发生。这种现象不克服,党的建设的一切都是空话。如果说过去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问题主要出在党内”,那么,党内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党不管党、治党不严。今后要抓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这个关键.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论新时期军营文化建设 篇5

“一个国家如果推行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它就是民主的。”民主作为一种理念,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而作为一种制度,则被解释为“以自由为宗旨”,“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即多数人执政的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形态,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我认为巴伯的强势民主思想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巴伯认为,真正的民主政治就是公民广泛参与的强势民主,即将有责任的公民推到一种为了公共与公民事务决策者与管理者的位置上去。这种政治生活就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民主。

在我国,代议制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直接参与国家权力运作的人永远是少数,虽然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数量有280多万,但与13亿庞大的人口数相比,可谓万里挑一。与此相对应的,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越发高涨。而这股政治参与热情是在社会由义务观向权利观转变的基础上引发的,公民参政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的、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理性的行为。人大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如何扩大公民在其中的政治参与,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因而,在根据国情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无法广泛直接参与政治的中国,要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而给与足够重视。

要谈基层民主,我们必须要明白“基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涵义。中山大学的王乐夫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恰当的解释:“基层”的涵义,归纳起来无非是广义与狭义的两种表述,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从行政区划角度来说,基层应是指包括农村乡(民族乡)、镇和城市街道。这是狭义的基层观。以上述表述为限,向上扩大到县(含县级市)和城市区一级、不设区的市一级,向下延伸到行政村,这种上浮下低的基层范畴,则是广义的基层观。本文所指的基层是特指乡(民族乡)、镇和城市街道及其属下的行政村范围;而对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无疑,这些正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村民不仅成为了生产经营的主体和相对独立的财产主体,而且,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求有知事、议事和决事的权利,要求直接参与村里大事的决策和财务的管理。1982年,根据我国农村的这种变化情况,《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负责办理本地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等。这成为农民参与政治的法律依据,使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推动了以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发展。

现如今,我国基层组织民主的发展现状总体上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的有些地区,基层的直接选举已经普遍发展,更为公民所接受。群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利益的表达与诉求直接体现在了公民自治组织的日常政策制定与实施。一种全民参与制的政治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广西的大部分社区都实行了直接选举,实施公民自治,公民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自治组织管理社会的日常事务,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公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充分体现了广大村民的意志和愿望。

从基层民主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这其中所带来的众多有利之处,这些益处对发展社会主义同样具有巨大价值。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制约机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永远无法仅仅依靠立法者,主观的实践比客观的观察更能准确、直接的发现法律的缺陷和漏洞,要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再者,要防止政治权力的异化,则需要完善制约机制,加强群众监督,这些都必须依靠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形成和发展的公民主体性所发挥的作用,立法、执法、守法、护法,如果离开基层群众的配合与支持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得不到具体实施。

界定政府公权力,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实现形式是参与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因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界定政府公权力的范围,避免公权力的滥用和不作为,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活动的参与和知情权,使公众能够更为直接、全面地了解政府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的情况,“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保证行政效率,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说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那么政治和谐的基础和重心又在于基层。这是因为,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现象都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有效疏解社会矛盾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有效地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多地有赖于基层。只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也只有把化解基层矛盾的机制、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以及调节群众利益关系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理顺情绪,把握舆论,才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行基层自治,公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将逐渐消除了人民对政权的依赖,锻炼了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培养了人们的政治素质,提高了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公民逐步熟悉和习惯于民主的操作规程,造成基于基层民主所训练出来的宽容与协商精神,培育了公民独立的政治品格,才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维护和保障人民更多的切实的民主权利。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这一想法让人精神振奋,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十七大报告引人注目地提出,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让人们对未来基层民主发展充满了期待。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并要求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

美国著名开国元勋之一的杰斐逊曾经说过:“我知道,除了由民众自己来保管社会最基本的权力之外,没有任何方法是安全的,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健全的判断力来进行管理的话,那么我们的补救办法不是去剥夺他们的权力,而是告诉他们如何进行自由的行动。”强势民主思想的出现正是映衬了杰斐逊的话,全民参与的政治才是最民主的政

治。然而,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空想的乌托邦般的强势民主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构想,但是它的思想在对我国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上却有一定的启示和参照作用。

论新时期的榜样作用 篇6

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典示范作用,这是我们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时期,榜样效应的社会功效仍然是巨大的,它将教育和鼓舞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创造出新业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挥。

一、榜样作用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仅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而且需要榜样精神和行动楷模来带动,在党的哺育下,为实践真理和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模范人物层层不穷,特别是在艰难时期或关键时刻,榜样的作用尤为重要。榜样教育的形式一般为两种:一是以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为榜样,通过宣传推动各企业和各条战线“比学赶帮”的群众性活动;二是党员、干部发扬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广大群众奋勇前进。树立榜样,典型示范是我们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战斗英模和革命先烈,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成绩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都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矛盾,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先进和落后的存在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项工作中,人们对事物认识总存在着有深有浅,思想觉悟有高有低,现实表现有好有差,实际贡献有大有小,不可能齐头并进,一切榜样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在榜样身上既包含着普遍的共性,也代表着个体特性,又集中表现比一般人更为突出的精神面貌,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一般规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都有不同和先进典型,他们是是在时代前列的战士,其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既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动力。

榜样是一种非常直观、现实的引导和教育,其形象直观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起到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同时,榜样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思想,深刻地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易于接收和信效,有着很强的感召力,能够产生正面激励作用。例如,我企业中树立起来的筑漏大王——

同志,他带领的筑漏班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赢得了用户高度评价,为企业创出了效益,为班组走向市场,打出了品牌,由于他的品牌效应,我们中标了

万平方米的住宅公寓,在招投标这项工程前,我们大力宣传沈文良班组的筑漏本领,当万科业主知道八公司有这种绝活工种,将以前外省市施工的公寓房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外墙面渗水,屋面漏水,交给老沈他们去解决,沈文良同志亲临现场,找出问题的症状,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彻底将其修复好,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做到不抽客户一支烟,不吃客户一顿饭,不给客户带来一点麻烦,就是靠

同志的榜样作用,带领全组的同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根,就是靠他们自己过硬的本领和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赢得了一片赞扬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就抓着这个典型,广泛宣传教育,使之成为我们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树立榜样不仅仅是对先进事迹和人物本身进行肯定和褒奖,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先进的主动局面,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的群众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在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为群众指明努力的方向,并运用其英雄模范事迹来宣传,组织和鼓舞群众,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人们学有榜样,双有参照,赶有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用马列主义、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武装我们的干部和群众,并使之与榜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榜样作用在新时期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榜样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其具体表现在:

1、它对于唤醒群众,激励群众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舞力,榜样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都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表现出忠于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这种时代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起着持久而巨大的作用,榜样业迹的精神源泉是他们崇高思想和品德,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精神风范,在本质上讲,则是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闪耀。榜样作用以民族精神为基础,它的价值能为整个民族和民众所接受,榜样效应使广大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明确的目标,即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这是一种民族自主意识觉醒的体现。

2、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榜样都以它的实际行动展现崇高的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高尚的人类精神文明之歌,榜样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榜样的作用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榜样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所留下的精神财富把人类精神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上的贫穷同样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应随之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这恰恰正是榜样精神的基本要求,这可以使人们越不定期越深刻地认识到榜样的价值,更加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加努力地在实践中继承与发扬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榜样作用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天和将来,都将教育改造和重塑人民的思想,调整着人们的行动,催人奋进,与时俱进。

3、它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改进人际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具有发达的生产力和日益富裕物质需求,同时要有高尚的社会道德,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讲价值规律,讲物质利益原则,但不只是讲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还要讲集体的、社会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在主张二者相结合的同时,提倡个人和局部的利益,服从社会和全局的利益,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有人在困惑中发扬:我们的时代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毫不利己、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精神。我们对此作出鲜明而肯定的回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照需要追求崇高,需要浩然正气,厉行节约,在榜样面前,那些作风漂浮,不干实事者应当深刻反省,只顾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冷漠者应当自惭形秽,以权谋私,贪脏枉清之徒应当无地自容,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倡导和坚持榜样作用,而且要将这一活动深入,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具备的平等竞争,互助合作,安定团结文明环境以及自主、自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发挥榜样作用的基本途径的探讨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其中,榜样教育是用来对广大群众进行正面教育、正面引导的最基本、最生动的方法,榜样作用发挥就其自身发展不同的阶段来看,基本上是一个发现、树立、培养、教育的过程。笔者认为,发样榜样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善于发现典型。所谓发现典型,实际上是一个正确认识典型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具体典型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人民群众蕴芷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蕴芷着丰富的典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现典型,首先,必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投身于群众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发现典型和识别典型的能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愿同群众打成一片,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无法发现和认识典型的,其次,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敏锐感和鉴别能力,要调察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时代的脉博和前进的方向,善于慧眼识珠,才能及时发现身边的先进典型。

2、要善于树立榜样,所谓树立榜样,是通过宣传和推广逐渐树立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形象,使群众学有对象,赶有目标,一般说来,树立榜样必须往过一个群众与领导相结合,上下级相结合,从下而上的推荐和反复筛选的过程。首先要注意榜样的先进性、真实性、代表性和群众基础。先进性就是榜样必须是群众中的优秀人物,能反映先进的思想,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具有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故榜样不可树得太多太滥或者轮流坐庄、分配指标;真实性就是榜样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其事迹真实可靠,决不能随意拨高,树所谓“高、大、全”的形象,更不能把榜样神化,万能化、终身化;代表性就是榜样要能体现某一方面或者一行业的特征和风貌,应防止死搬硬套,千篇一律,群众基础就是榜样必须具有群众认可的先进事迹,在群众心目中不应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而应该是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其次,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宣传工具进行推广,树立榜样形象,要通过宣传先进事迹和英雄模范人物,提倡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宣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纪律的人讲纪律,这样最有说服力。再次,要注意树立为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榜样,这样才能做到人人都有学习的对象,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抓好一个点牵动一个面,树立一个人带动一批人”的目的。

3、要加强对榜样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发现榜样,更重要的是善于培养榜样。培养榜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要为榜样的成长“浇水施肥”,在政治上,要做到对榜样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要帮助他们不断总结提高,继续保持先进,以带动更多的人;在工作上,要重视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把他们放在最能发挥培养作用的岗位上去,不断支持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在生活上,要切实解决好他们个人、家庭生活诸方面的实际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领导干部要为榜样的成长尽职尽责,这样培育,扶植起来的榜样才会不例,不、不会昙花一现,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4、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榜样。榜样发现,树立、培养起来以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是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虚心地向榜样学习,逐步形成一个热爱榜样,支持榜样、尊重榜样,争当榜样,赶超榜样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些嫉妒榜样,贬低榜样,甚至散布流言淫浯,讽刺打击榜样的种种不良倾向,各级领导必须坚持予以制止,理直气壮地扶正怯邪,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榜样。同时,还要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群众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学习榜样重要是学习他们的高尚精神,以激励自己的进步,而不要简单模仿,搞形式主义,要把学习榜样与提高思想觉悟和推动本职工作密切相结合。这样,学习榜样的活动才能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论 文 提 要

我们已跨入新的历史时期,要在新的时期里展示榜样的时代风貌。展示榜样的自身价值,展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优势,就必须抓好先进典型,树立榜样的形象,发样好榜样的作用。

实践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榜样效应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仍然具有巨大的功效,它不断地教育和鼓舞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出新的业绩。

浅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 篇7

关键词:师德现状,建设,方法途径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 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样的道理, 教育要发展, 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要发展, 教师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 毫无疑问应具备很高的各方面素质, 而师德更应是其中重要的素质。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师德, 就是指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能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3.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尊重学生人格, 在政治、学业、思想、生活各方面全面关心学生。

4.团结协作, 教学相长。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 注意教学与学生思想工作中的相互交流与衔接, 统一是非标准和道德要求。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 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 但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在教师身上。就目前的师德状况而言, 令人不容忽视的是, 一些教师的师德水平相当不能令人满意, 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缺陷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而且某些教师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师德尊严, 还对学生产生了明显的误导, 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道德失范的倾向,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有所动摇, 教书育人的观念有所淡化, 道德责任感下降;有的教师把传播知识的过程变为商品交换过程, “一切向钱看”, 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及心理方式被扭曲;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 对学生缺乏关心和爱心, 甚至把许多个人情绪带到教学中……这些行为和现象, 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对整个社会而言, 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是放大的负面效应。当然, 我们所谓的师德“滑坡”现象仅存在于极少数教师之中, 但我们也决不允许这样的“害群之马”继续作乱。

仔细追究教师师德水平下降的原因,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师德水平下降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 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 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 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 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 缺少爱心, 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 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 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所以, 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就要下大力气研究师德水平的现状和各种深层次的原因, 认真抓好教师的师德建设。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着眼点和途径

(一) 加强师德建设, 就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教师个体的素养是良好师德形成的前提, 从广大教师整体情况来讲, 其职业道德的主流是好的, 特别是青年教师, 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 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教书育人, 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承担着较多的工作。但他们工作的动机和出发点都不尽相同, 有的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 把教师职业只当做是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和渠道;有的不求上进, 不思进取, 在工作中只一味地求平稳, 对学校、学生不关心, 把教学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任务来简单完成;有的虽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都不错, 但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上课散漫, 不修边幅, 行为举止粗俗。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二) 加强思德建设, 就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教育

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这种责任心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负责。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教师必须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 尊重他们的人格。从各方面努力促进他们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的有效发展。这种责任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未来, 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我们常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作为教师, 就要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乐于奉献, 甘当人梯, 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地栋梁之才。

(三) 加强师德建设, 就要坚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 包括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关键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落实好教师的生活待遇, 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活动, 把那些政治表现好、道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评选出来, 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表彰, 以榜样的感召力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总之, 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必须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而长抓不懈, 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注重教师个体的情感参与, 如果教师对教育内容、形式等持肯定态度和情感, 他们就会自觉地把这种情感和态度转化为参与的动力, 进而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以为通过几次政治学习、专题教育或是采取诸如“一票制”之类的措施, 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师德, 这种搞法无疑是幼稚和可笑的, 效果也必然不好。

总之, 师德需要培养, 需要教育, 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我们应该以良好的师德, 共同撑起职业教育的蓝天!

试论新时期广电网络建设技术 篇8

【关键词】广电网络建设;广播电视;三网融合;网络技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带动,我国的广电网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发展,这既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广电网络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现今广电网络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尽快找到解决对策。

1.新时期广电网络建设面临的问题

1.1建设资金短缺,网络线路老化,技术改造滞后

广电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与保障,需要高质量、耐用的网络线路作为连接,也需要专业、扎实的网络技术作为信息网络建设的保证。因此,针对三方面的要点,我们对新时期我国广电网络建设的细节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电网络建设,既没有专门的财政拨款支持,也没有常态化、定量的财务机制,大部分都是靠日常的经费和节约出来的开支,这些往往很难满足高水平的广电网络建设的需要。

另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传送线路都是外露的传统光缆、电缆线路,没有进行地埋,且长期暴露风吹雨打之下,很容易出现破损、老化甚至断裂的情况,这对网络信息的传送来说是一个隐患。其次,在升级改造网络线路、提升技术水平的问题上,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网络技术结构不完善,后续运行不稳定。

1.2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

众所周知,广电网络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行政机关的力量,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每个参与者的职责。在当前的形势下,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不能阻挡的潮流,必须制定合理、健全的广电网络建设管理制度,用制度建设取代行政命令和政策安排,用市场机制取代传统的宏观控制,用全社会的力量去建设广播电视网络系统。

当前我国的很多地区,广电网络建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地方甚至没有出台专门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无法“对症下药”;另外,很多地方的广电网络建设仍然走在政府机关为主导的老路上,这样不仅束缚了广电网络事业的市场活力,而且阻碍了其快速、全面、多层次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尽快找出“症结”,着力解决。

1.3高素质人才匮乏,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广电网络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事业,需要组织和动员一批专业素质能力较高、业务水平突出的人才队伍去进行建设,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很多地区的广电网络建设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能不扎实,建设经验不丰富,这些都有可能是广电网络建设的隐忧。

另外,广电网络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才,这就给我们的建设主管单位提出了要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很多项目建设的质量存在问题,并且给后续的网络使用提出了考验。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广电网络建设急切需要一大批业务能力突出、专业水平较高的广电建设人才,这是有关部门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新时期广电网络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2.1疏通资金支持渠道,整合技术结构,保障硬件供应

针对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上至国家广电总局,下至各省、地和市、县、乡,都要集中优势资源,疏通资金支持渠道,提供资金保障力度,切实维护广电网络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要认识到,广电网络建设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要把资金扶持作为行政工作的要务来抓,不能疏忽大意。

要整合各级单位、各地区的资源、业务、技术,把广电网络建设的全局统筹起来,从网络的规划、建设、运用到管理,都要严格按照广电总局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来进行,切实保障广电网络建设的高质量。要加强硬件供应和保障,提供优质的建设材料。例如,对老旧的线路进行改造和升级,采用全新的光纤线路,深埋地下,防止线路的破损和陈旧。

2.2建立健全广电网络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市场机制

广电网络建设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切实保障建设的力度和质量。例如,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有线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就要制度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严格执行。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度规章制度,对不符合规范的建设单位和行为,应该坚决予以处罚。

同时,要注重广电网络建设的市场化运营,把过往行政干预束缚下的广播电视网络事业释放一部分,使其进入市场,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进行运作。建立一套市场运营机制,不仅可以保证广电网络建设的水平和速度,而且有利于繁荣地区市场经济,解决就业和安置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3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广电网络建设人才,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广电网络建设的第一要素,要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再教育纳入到广电网络事业的核心议题。要保障人才的福利、待遇和发展,适度进行激励和提升,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注意引进高水平的广电网络建设人才,把人才队伍打造成符合建设规范的标准队伍。

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才班子和队伍,凝聚团队力量,共同为广电网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要把广电网络建设人才问题作为主体工作来抓,建立人才管理的单独机构,对人才队伍的考核、审查和培训,都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总之,在广电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只有建设团队强大了,广电网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国民.面对现状广电如何实现——网络整合及运营优势的发挥[J].广播电视信息,2010(05).

[2]刘立权.做大做强广电网络的思路[J].声屏世界,2004(02).

[3]陈共德.我国广电产业“十二五”展望及政策创新[J].声屏世界,2011(01).

上一篇:小鸡错了作文200字下一篇:五马场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