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对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户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对遗产保护的认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遗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护与发展措施实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认知对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遗产保护认知的行为态度对其参与遗产保护意愿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但农户遗产保护认知的主观规范、控制认知对其参与遗产保护意愿的正向影响显著,从而通过参与遗产保护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参与遗产保护行为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292、0.442。2)参与遗产保护的能力和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3)农户遗产保护认知的3个维度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两两存在显著地相互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态度与控制认知的相互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652。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关于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保护制度、落实激励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此深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户认知;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随着农业发展中出现自然资源过度利用、传统农业技术与知识体系难以维持和农耕文化逐渐消失等可持续发展危机和传统农业系统逐渐被破坏的全球趋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自2002年开始实施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保护项目,中国等6个国家的5类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于2005年成为首批GIAHS[1-2]。2012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正式开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认定与保护项目,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遴选与保护机制。截至2020年,中国是世界上拥有GIAHS数量最多的国家,共15个,涉及18个系统,而且已经认定了5批共118个China-NIAHS[3]。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即整个农业系统中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之一[4]。因此,让广大农民响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进而建立多方参与机制[5-6],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推进和保护政策的实施,研究和实践表明,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农户认知不足导致农户参与保护程度低[7]和农户参与保护不足导致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8]的普遍困境。农户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其认知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目前关于农户认知研究主要是考察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9]、价值认知[10-12]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13-15],而关于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要求、能力等认知研究较少[16],难以全面反映农户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状况。在行为决策上,已有研究集中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下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方面[17-18],而关于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愿研究不足[19],而且选择的影响因素也主要是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方面[20],考虑农户认知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21-22]。因此,分析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状况,讨论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认知对行为决策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核心包括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等,2014年原农业部将其认定为第2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9年进入农业农村部第2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一方面,茶产业是安溪县的支柱产业,安溪县26万农户中,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农户约20万,来自茶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对于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意义重大[23]。另一方面,农户作为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当前制约农户参与保护的主要障碍在于保护政策针对性不够、农户整体认识有待提高[24]。因此,本文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以下简称―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例,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探讨农户认知水平对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影响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的主要认知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供借鉴,也为提高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参与度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在研究农户认知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中,由Ajzen发展的计划行为理论被众多的农户行为研究文献采用[25]。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可以划分为行为态度(attitudetowardthebehavior)、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和控制认知(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3个维度,这3个维度通过影响个体行为意向,从而影响个体行为响应[26],而且其他因素只能通过这三者来间接地影响行为[27]。具体而言,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行为的认知与预期。对于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是指农户对保护政策的认知和对保护效果的预期

[28-29]。个体执行某行为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称为主观规范。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观规范反映的是外

部压力对其参与保护的影响,比如政府、周围农户等的影响[30]。控制认知是指个体对执行某行为的控制能力的认知,反映个体执行某行为所具备的资源和机会,比如金钱、时间、技能等。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控制认知反映的是农户对保护难度和保护成效的估计以及参与保护具备的技能、时间、金钱的评价[31-32]。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如下。假设1: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对其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2:农户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意向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响应;假设3:农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两两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假设,形成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

2研究方法

2.1问卷设计

基于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预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研究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1部分是受访者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特征和村集体特征;第2部分围绕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控制认知、行为意向和行为响应5个潜变量构造测量项目。其中,使用Likert5级量表形式对前4个潜变量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将农户对问题的回答―很不同意(很不愿意)‖―不同意(不愿意)‖―一般‖―同意(愿意)‖―很同意(很愿意)‖对应地赋值为1、2、3、4、5。行为响应这一潜变量主要是指农户参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如铁观音制作技艺、茶树种质资源、茶文化活动等保护的积极程度,共分为5类情况,即―没有参与‖―消极地参与‖―被动地参与‖―较积极地参与‖和―非常积极地参与‖,亦分别赋值为1、2、3、4、5。潜变量和测量项目及其描述性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2.2数据收集

2.2.1研究区域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遗产所在地。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西溪上游(117°36′~118°17′E,24°50′~25°26′N)。土壤以红壤、黄壤和赤红壤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5%。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常青,春末夏初,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1℃,年平均降水量1782.4mm;秋冬两季,光湿互补,年平均日照1943.5h,年平均相对湿度78.5%,全年无霜期260d,非常适宜茶树(Camelliasinensis)生长。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茶树良种铁观音、本山、黄旦、梅占、毛蟹和大叶乌龙的发源地。

2018年安溪县茶园总面积达到4.0万hm2,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0。其中,铁观音茶园面积2.7万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7.5%。除此之外,铁观音广泛分布于安溪县现辖行政区域中的24个乡镇,其中,芦田镇、西坪镇和虎邱镇是铁观音的相对集中种植区,也是目前传统种植方法的主要分布区。

2.2.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9年11月和2020年7月在安溪县芦田镇、西坪镇和虎邱镇进行的农户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数据质量和样本的代表性,研究根据茶园面积分布和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情况,选择芦田镇的3个村、西坪镇的8个村和虎邱镇的3个村作为调查地点,然后在每个村随机抽取10~20户农户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和问卷调查。为获得准确、可信的调查结果,采取由调查员提问并根据农户的回答填写问卷的方式。总共收集到217份农户问卷,经过进一步地核实和检验,有8份问卷被排除,从而获得可用于分析的209份问卷,问卷达到96.3%的有效率。

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209户农户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见表2。从个体特征看,考虑到农户家庭中男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决策者,比较了解农业种植投入产出情况,因此受访者大多数是男性;受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6~65岁,比例达61.80%;受教育程度是初中的农户占54.10%,而高中及以上的只有20.60%。从家庭特征看,家庭规模以4~6人为主(其比例达58.40%);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的农户占

75.60%,而在10万元以上的不足25%;茶产业收入比重大于50%的样本占比为71.29%,说明茶产业收入是

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茶园特征看,茶园面积不超过0.40hm2的农户达66.51%,0.67hm2以上的仅16.26%;

茶园地块分散程度―很分散‖―较分散‖的样本为31.58%和―较不分散‖―很不分散‖的样本为41.63%;37.80%的农户反映茶园土地质量具有―较好‖或―很好‖的水平,认为―很差‖和―较差‖的仅占7.18%。在村集体特征方面,认为本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一般‖的农户占一半以上;所在的村庄距城镇距离为―较近‖和―很近‖的农户占36.84%,而所在的村庄距城镇很远的农户只占5.74%。

上一篇:基于动力电池回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下一篇:快速消费餐饮业商业模式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