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广场管理制度(推荐11篇)
为了加强我社区文化广场综合管理,维护广场的正常秩序、环境卫生、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的完好,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经社区两委会议讨论,特制定《光明社区文化广场管理制度》,望广大居民认真执行。
一、《文化广场管理制度》是全体居民的行为规范,无论党员、干部群众,在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严格遵守。
二、进入广场的人员自觉遵守广场的管理制度,爱护公共设施,维护环境清洁,保护绿化、美化,服从广场管理人员的管理。
三、要自觉遵守公共环境卫生,不得随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塑料袋等废弃物,不允许在房屋建筑墙面上乱写、乱抹。花园、围墙、路牙、公开栏等场所不允许运动践踏。
四、禁止进入广场草地、花坛、花带。禁止攀爬,毁坏广场各种绿化植物及健身器材。
五、禁止堆放一切杂物,包括夏收、秋收。
六、儿童健身器材及活动场所由监护人员负责安全。出现任何事故,责任自负。
关键词:广场舞;广场文化;融入;策略
1 广场舞与广场文化的逻辑关系
1.1 广场文化概述
广场文化是人们以广场为娱乐场所的一种大众文化,它是人们个体需求的集中表现。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文化品位的提高,都市广场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与此相连的广场文化也应运而生。广场文化以其优越的文化发展环境与空间,丰富的艺术形式与内涵和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吸引着众多市民的广泛参与,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中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一种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的组织方式表现为多元化,有群众个人自发的,如平日的广场晨练、太极拳、舞剑、交谊舞、扭秧歌、打腰鼓等。还有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如五一、国庆、中秋节等节假日的广场大型文化活动等。有传统、有现代、有专业、有业余,可谓群艺荟萃,雅俗共赏。
现代广场文化具有以下六个特征: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多元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的公益性、艺术的多样性。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广场文化正以它丰富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运作方式,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自娱自乐中满足有益身心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广场舞概述
广场舞是一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活动,它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具有热情开放、欢快自娱的特点。有人戏说:唐宋兴诗词,元代好戏曲,明清迷小說,今疯广场舞。跳广场舞的群体多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女性为主,这个群体的女性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或“文革”前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广场成了她们展现美的战场,广场舞成了她们展示美的最佳载体。广场舞成本低,效益相对较高。广场舞不会给舞者带来经济压力,衣服也没有统一要求,即便是舞伴们有要求有讲究,那些五颜六色的舞衣价格也比较低廉。广场舞不需要豪华的舞台,只需要有一块空地,播放音乐就可以跳。此外,广场舞对舞者本身没有要求,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知识水平高或者低,即便你舞姿欠佳也可以参加。广场舞是一项比较激烈的运动,又是在大庭广众下群跳,除了排除污汗,还可以让舞者有依靠感、归属感,内心会变得强大起来。
1.3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内在逻辑
(1)功能一致性。广场文化具有引领性,它将个体与群体的文化精神进行融合,从而使得个体经验上升为群体文化精神。广场舞也一样,它使得个体在特定的空间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它能让人感到愉悦,广场舞具有将个人与群体的文化精神进行融合之功能。塑造城镇文化精神是广场文化和广场舞的功能之一;其二,在广场文化和广场舞产生、形成和转化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由于受到周边环境的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影响,他的精神受到各种形式的引导和补充,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其三,城市广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活动空间,他们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进行自由交流,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缓解由于工作、学习而产生的压力或负担。
(2)属性相容性。不难看出,广场文化和广场舞同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产物。此外,从广场文化的内涵来看,它是市民休闲的乐园,是各种群体活动的舞台。而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的重要表演形式,它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广场文化这一母体。
2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现状分析
2.1 融入工作的系统性不强
(1)群众自主性有余而政府主导性不足。广场舞是自发而缺少主导的组织形式。参与人群多,且多集中在社区的广场,并配有高音喇叭,因此常常出现扰民现象。当下,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关键原因是缺少对广场舞的系统管理。
(2)缺乏专业指导。广场舞大部分是靠群体人员的相互学习或网上视频模仿进行的,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因此动作不规范,甚至对身体不利,锻炼的强度和锻炼量的大小也没有一个科学指导。
(3)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管理。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文化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城管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但在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主动配合,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发展进程。
2.2 融入内容的层次性肤浅
(1)形式松散随意。广场舞具有自发性、业余性特点,个体结合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发组成,他们没有章程,没有领导,也没有固定人员和固定时间,是一种松散、随意型的自娱自乐活动,文化层次低。体现不出群众自发性与政府主导性相结合的广场文化特点。
(2)缺乏群体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广场舞的参与人员多为中老年妇女,年轻人以及男人参与意识不高,缺乏群体的广泛性,这影响了广场舞在全民运动中的积极性。
(3)历史文化和时代气息不足。文化是一种沉淀,它应反映特定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文化也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它应展示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的一种形式,它较多表现出来的是随意、休闲,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承不够。
3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对策
综合来看,我国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高,其文化设施建设、传播方式、运作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实与提高。为此,必须坚持“硬件”与“软件”一起抓,加强建设,加快发展。
第一,要加强组织与领导。随着广场舞规模的日益壮大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加以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文化部门应做好教育引导,深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并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总之,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文化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文化、宣传、教育、公安等多部门和群众共同努力,尽心打造。
第二,应情系于民,坚持“以人为本”。广场舞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艺术离不开群众,生活是源,贴近是本。应善于发现和尊重孕育在广大群众中的健康、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在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普通大众各阶层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健康积极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民大众的人文修养,构建新的人文精神。
第三,要坚持艺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在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场舞和广场文化的特点,注重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发掘与呈现,并在传承、弘扬、创新、繁荣中呈现个性,呈现特色。在创新开拓中,在注重抓好先进文化主旋律的同时,重视抓好广场文化与艺术的多样化,杜绝形式化、样板化。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高雅与民俗相协调,促进社会文化艺术普及与提高,努力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效益,使广场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健康发展,造福于人民,造福于时代。
第四,应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多种文化元素、思想理念与方式相互联系、激荡、渗透和融合。因此,在坚持弘扬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不断学习、借鉴、吸纳世界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包玲.城市广场文化传承[D].沈阳师范大学,2012:4-9.
为了充分发挥村农技校的阵地作用,搞好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全村干部、群众文化科技水平,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学校依照上级有关规定,规划和村情安排教学内工作,确定教师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实施教学计划,收集装订教学资料。
二、教师必须自觉执行党的农民教育政策、法规,遵循成人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员,培养有文化、有一定技术专长的新型农民。
三、教学工作要坚持学习文化和学习科技相结合集中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要吃透教材,提前备课,确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师上课期间不许早退、会客,不作于教学无关的事,管理好学校财产。为学员学习、实践搞好服务。
第一条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条例,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民丰县尼雅文化广场文明公约。
第二条 设立广场综合管理办公室,为广场主管部门,负责广场的安全保卫、车辆管理、设施维护、环卫保洁、绿化养护、重大活动管理与审批等。工作人员从县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抽调。
第三条 凡在广场举办各类集体活动的主办单位,必须事先向广场主管部门报告,并征得同意后方可举办,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在广场张挂、张贴宣传品。
第四条 各类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广场。
第五条 遵守公德,自觉维护秩序,不得从事各种非法活动。
第六条 自觉爱护公用设施,不得损坏地板砖、护栏、板凳、照明设施、碑文等设施,不得在构筑物和公用设施上涂写、刻画。
第七条 自觉爱护绿地和绿化设施,不得践踏花草、绿地,不得采挖、损毁、刻划花草树木,不得损毁、拆解绿化设施或改变其使用性质,禁止任何无关人员攀爬树木、建筑物等。第八条 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得随地吐痰、便溺或乱扔、乱倒废弃物。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去游览美丽的运河文化广场。
一路上,一行行树木,一丛丛花草,像给大地铺上了绿衣。在东关大桥上,我无意地往下一看,啊!以前又脏又臭的大运河,现在却清澈得发绿。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珍珠一样闪烁。
走进文化广场,也同样令我吃惊。以前像废墟似的运河广场,现在却像一处人间仙境。路旁,有五颜六色的喇叭花,有郁郁葱葱的杨树、松树,还有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往前走则是又清又浅的小湖,湖上架起了一座紧贴湖面的小桥。走过小桥,你就可以看见千年步道。千年步道上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兴盛与衰败。过了千年步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铺有红地毯的舞台。舞台后面,便是设有古钟的钟楼。我轻轻地用水杯敲了敲古钟,悠扬的钟声仿佛将我带回了遥远的古代。
随后,我们踏上了脚蹬船。开始我还用力地蹬,但不一会儿,我就精疲力尽了。于是,我让小船随波逐流,捧起了我心爱的《世界上下五千年》,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刚看不久,妈妈就说:“咱们快划上岸吧,时间不早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下了船。
社会学家马克.J.史密斯在《文化——再造社会科学》一书中讲到文化的三种重要形式:一是作为理想典范的文化,二是作为文献记录的文化,三是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这三种文化正是广场文化应该以其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其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给肩负着公共文化传播职能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考。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旋律,即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功能特质的正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湟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要求日益提高。打造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升华,开展广场文化,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它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广大群众的生活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观湟源广场文化,有如下五个层面:
1、面向农村的社火广场文化。是古羌遗风文化。各村社火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组织的秧歌、舞龙、耍狮、搬船、罗汉、高跷、小唱、八仙等异彩纷呈,大华社火还有高台、东峡社火有春牛、万丰社火有太平鼓、纳隆社火有春耕图、光华社火高跷显示昆仑神话中的“夸爷追日、嫦娥奔月、穆王相会、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王母瑶池”等,将传统社火予以创新昆仑文化。正因为这样,湟源农村社火多次被省、市、中央电视台录制,其中“河湟春”、“河湟风”、“大美青海”、“走遍中国”等在颇有影响的节目中多次播出,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与喜爱。
2、面向全县的节日广场文化。是民间民俗文化。从“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为主的国家喜庆节日和“田社”、“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腊八”、“祭灶”等为主的民间民俗节日,这种广场文化是政府搭台、群众文化演出团体参与的喜庆和祭祀活动。其中“三八”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县各地妇女儿童演出的“独藤瓜”、“张大妈夸孙子”、“亲家母送女”、“八大嫂砖计划生育好”等节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节目,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六月六”朝山会,“扎藏寺”庙会,古城万人空巷,集聚在三教圣地北极山和青海最早的扎藏寺,为祭祀增色添彩。
3、面向全省的“花儿”广场文化。是地域特色文化。湟源与湟水孕育了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万种的“花儿”,如果说青海是“花儿”的发源地,湟源就是“花儿”的海洋,那脍炙人口的“南乡令”、“拔草令”、“直令”等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了唱响“花儿”,通过“花儿会”、“歌手擂台赛”、参与全省“电视花儿大奖赛”,尤其是举办“日月山之夏·花儿大型广场舞”、“六月六油菜花儿艺术节”,在湟源乃至青海高山大野,深谷阔川,成了原生态和野性“花儿”的天然摇篮,熠熠闪烁,“花儿”不愧是青海民族之魂,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4、面向国内的排灯广场文化。是艺术工艺精品文化。排灯是湟源独领风骚的艺术精品,通过一幅幅故事画面,以“瑶池相会”的昆仑文化;以“三英战吕布”的历史文化;以“文成公主”的名人文化;以“木莲救母”的宗教文化;以“日月山”的地域文化;以“林海雪源”的红色文化,展现在广场成为一部读不完的宏篇巨著,历代历朝斑烂绚丽的宗卷。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特异神奇,宗教文化古朴神秘,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红色文化异彩纷呈,毫不夸张地说,广场排灯文化是一座无尽的历史油田、“文化金矿”。中华民族所有文化几乎都可以从这里“寻根问祖”,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荟萃的大观园,又是古代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舞台,故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排灯实景舞表演,在上海世博会亮相获得成功,受到国家高度关注、群众的喜闻乐见。
5、面向世界的祭祀王母广场文化,是昆仑文化。湟源是古羌首领、西海海神、昆仑仙主西王母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昆仑文化(神话)的发祥地。西王母石室——宗家沟已举行了两届祭拜大典。首届祭拜西王母大典是在副省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主持下进行的,去年在昆仑神话暨西王母神话国际论坛期间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拜广场文化,震动高原,波及全球。
近几年来西方许多著名学者从昆仑文化里发现了几乎改变地球文明史的信息,美洲雅玛文明、两河苏美尔文明、甚至古希腊文明,都有可能与中国远古时代西王母所代表文明散射有关,这个发现石破天惊,让全球震动,看来以西王母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当是揭开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更以那种特殊的地位,继续以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彰显其主要功能。
广场文化展现的是群众的精神风貌,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陶冶人们情操的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利用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广场这一阵地,通过文化活动这一有效形式,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寓教于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活动大型广场文化,更成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缩影。衡量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何,就是看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普及程度,就是看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艺术水准的高低和规模大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若是这样广场文化按照“隆重、热烈、节俭、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专业性与群众性、平时文化活动与节庆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唱好四季歌,每季度都有活动主题。每年的广场文化活动都立足突出地方特色,排出全年计划,确保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年年有新意。
广场文化,所涉及到的对象是群众。而群众又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几乎容纳了一个社会的全部成员。那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所涉及的面自然也就非常庞大,几乎涵盖了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以及这个社会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内容。社会永远是发展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群众文化工作的视野要不断更新、日趋扩展。
广场文化功能发挥在于形式多样,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由政府主办、宣传文化部门承办,组织专业剧团、民间剧团、各系统的艺术团队,开展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二是文化部门组织,以全县各单位团队为主,由文化馆承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三是以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为单位,以活跃社区居民和乡村百姓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小型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利用各类活动的品位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为广场文化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空间,更好地发挥广场文化惠民、乐民、智民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
要达到上述目的,一是要注意发现主要骨干,明确活动的牵头人物;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对队伍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艺术团的团长、还有各队队长、小组组长,有什么任务直接与负责人联系,并层层落实责任,如有重大活动推荐他们参加社会活动;三是要经常组织业余团队人员学习,通过看录像资料、观摩优秀节目、开展讲座辅导等活动,帮助各团队提高艺术水平。
建设广场文化,有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愉悦。其次,广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城市居民的收入有所上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因此,必须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的、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多元,个体满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多元化的广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介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提出了新的命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其中以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生态环境的改善。
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
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既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又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个性。
它是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政府与人民互动共创的一种新形式。
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聚集到面积广阔的场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广场,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使广场文化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关键词:广场文化,城市,发展
一、广场文化的特点
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
它包含富有文化气息、表现较高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等,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气息。
它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
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大舞台上,参与广场文化的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欢聚在广场。
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人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尽情地展现自我。
广场文化的缤纷绚丽、多姿多彩,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既然广场是城市的“客厅”,管理者都想把这“客厅”装扮得美丽大方,对外可迎八方宾客,展示自己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内则使居住者生活得心情舒畅,并轻松自在地享用它,观赏它。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都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具有了审美性的特点。
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
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
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
广场文化的公益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是连接党委、政府同群众之间感情、关系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场文化,文化部门应把握住这个绝好的机遇,让广场文化充分显现出来。
二、 广场文化的功能
以群众需求和群众满意为广场文化的出发点。
所到之处都出现了比较火爆的场面,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说明现在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呈现多样性,天天待在家里看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多种形式的文化滋养。
广场文化活动这种露天演出的形式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形式活泼、易于接受,而且邻里之间可以加强了解,相互交流,增进友谊,陶冶情操,正好满足了他们渴望走出家门,回归自然的心理诉求。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为创作优秀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广场文化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无疑是对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现象的一种抵制否定。
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以其昂扬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其独有的形式内容,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我们要认真研究广场文化,正确引导广场文化,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三、 广场文化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广场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广场民间艺术、广场舞蹈、送戏下乡等形成了群众自发或有组织地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从而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形式。
在文化广场的日常活动里,主要有扭秧歌、器乐表演、曲艺、交谊舞、太极扇等形式。
这些节目都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且寓教于乐、寓艺于乐的特点,并且旨在健身,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作用。
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演出,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高质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艺节目,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为人民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因此,广场文化不仅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而且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
充满勃勃生机的广场文化,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优化了城市的软环境,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于建设现代化文化名区和区域文化中心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和城市的品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广泛、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分支。
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触及、影响着千百万居民的精神世界,它能启迪智慧,开通思想,陶冶性情,健康益寿。
人们在比赛娱乐、演戏唱歌、学习锻炼等玩乐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准,还能较为广泛地传播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艺术知识。
因此,广场文化活动起着无形而巨大的教育作用。
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人民对精神享受的渴望愈加强烈,工作之余的娱乐就成了他们休整身心的必要过程。
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形式,打破了行业、年龄、房舍的局限,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约束地参与其中。
广场文化既给农民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也给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台,对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都有一定的娱乐作用。
总之,在广场文化这个大舞台上,文化部门特别是文化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努力程度、队伍素质、贡献精神如何,直接影响着广场文化的开展。
所以,围绕“服务”二字,看准“效益”二字,实现“价值”二字,应成为文化单位做好广场文化工作的准则。
一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广场文化既然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活动,是能够让群众满足的活动,是能够出成果、留痕迹、造声势、有影响的活动,是能够让文化事业单位忙起来、活起来、争得位置、显示价值的活动,那么文化事业单位就应当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投入进去,要增强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推出有影响的广场活动,把点子想到前头,把工作做到前头。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活动效益。
广场文化涉及面宽,活动形式又新颖多样,迫切需要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又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自身业务素质适应变化着的形式需要。
除了创作、辅导、导演、捧练等项目外,舞台装置、灯光音响、创意设计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也要紧紧跟上,这对文化馆的人员素质是一个很全面的检验。
“打铁先要自身硬”,每次的广场文化活动,逼着文化馆人员去学习、去提高。
奉献精神是干好广场文化的最基本要素。
文化单位的同志们要热爱奉献、吃苦耐劳,才能大大提高文化活动。
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市区中心,总面积20.5公顷,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被规划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广场,
广场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线至地质宫广场主楼中央为南北主轴,中轴线全长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广场主入口、南北主路。
中心广场的中央是广场太阳鸟雕塑,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1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
资料
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至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园路用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还饲养了3000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和综合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既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融汇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且不断探索其新的方式与新的内容,并开拓出新的内涵,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它的不断丰富和繁荣,将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近几年来,尖扎县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在努力提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风景名胜区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旅游品牌,提升中国夏都后花园的整体功能,县、乡(镇)都先后建有各种风格、各种形式、功能各异的休闲娱乐广场。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深受市民(农牧民)的喜爱。同时,文化广场还有休闲聚会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体育健身功能以及文化娱乐功能,更是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在广场上举办的文体表演、书画展览、专题演讲、时事聚会等等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使得人们纷至沓来。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给群众文化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繁荣广场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每一个群文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广场文化”是指以广场为载体、以人为主体,在广场这个空间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由于是在开放的空间进行群众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活动的主办者(或承办者)在每场活动的开始之前,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精心的策划,从而使活动达到较为完满的程度。
首先要明确活动的主题,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择确定参演的节目或展示的内容。一台(场)优秀的广场文化活动,必定是主题与内容的最完美的结合,也是最能打动观众心弦,最易产生台上台下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及感染效果的。“五彩神箭杯”中国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开幕式、2008迎奥运大型联欢活动、“周末喜相逢”城乡文艺调演、县委县政府在县文化广场举行系列庆典活动、县文化馆及社区文艺团队以及各乡镇文艺队在各自活动点翩翩起舞,放声高歌,气势不凡,掌声雷动。台上台下互动交融,激情一浪高过一浪,演员和观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广场文化是最贴近百姓的文化,也是人们自我充实、自我愉悦、自我教育的一种独特方式。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台普通的广场文化活动也是如此。它从演出内容的确定、到节目主持的衔接编排、主题会标的制作以及前后台的监督、演出节目台词的撰稿、主持人的选配、还有舞台灯光音响的配置等等,缺一不可。广场文艺演出能否吸引观众,选定演出的节目内容是关键。由于参演节目的单位大多是业余团队和业余文艺人才,这就需要活动的组织者既要有慧眼识金的能力,又要有真诚相助的热情,对选定的节目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审查,拿出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
节目选定后,组织者还要召开演出前的所有参演单位负责人和有关单位领导会议,布置下达各自应负的责任和工作要求。并在演出前进行走台(彩排),以确保正式演出顺利进行。同时,对广场活动场地进行实地勘察,以确保舞台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另外,还要根据广场及周边的地理环境情况,对音响设备进行技术上的合理配置,包括演出音乐带的事先审听,以确保取得最佳的现场演出效果。
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男女老少皆宜,但也存在着安全、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必须有必要的防范措施,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认认真真地组织好、策划好每一台广场文化活动,是每一位群文工作者的职责。只有这样,广场文化活动才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这样,广场文化活动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特色
广场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场文化活动以其在广场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文化活动而颇具特色,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大、中、小活动相结合,专业文艺团体与业余文艺团队相结合,文化单位与非文化单位相结合等等,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诸如:少儿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体育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等。新世纪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应是多元化格局,不仅是单一的演出,而应是多层次的舞台演出形式。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广场文化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者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水平。
广场文化活动以其开放式的露天空间,打破了原先封闭式的室内剧场活动的这种有限的模式,使得各种规模的活动得以在广场一展风采。广场文化活动打破了演出空间与欣赏空间的界线,从而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中有演员,演员就在观众之中。演出与观赏随时随地融为一体,相互换位,增强了人民群众自我参与意识。
广场文化活动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项目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众、影响效果之大,都是其他类型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广场文化活动的繁荣,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因其是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其活动经费的投入受到极大的制约和限制。要把广场文化活动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那就要依靠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与文化人共同办好这项利国利民的文化活动。积极发动各社区、各乡镇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省、州驻县单位共同参与、轮流举办。这样在活动经费上、人力使用上,大家共同负担,既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广场文化活动的最大特色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广场文化活动的团队与演员
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丰富社会文化活动,首先要有一批自己的群众演出队伍,即业余文艺团队,还要有一批群众心目中的“明星”演员。这样,无论是重大节假日,还是庆典活动,以及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宣传工作发展文化活动等,随时都能“拿得出、打得响、过得硬”。他们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排头兵,他们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宣传员,他们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鼓动队。
作为群众文化的基层组织,黄南藏族自治州唯一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馆”的尖扎县文化馆,有一群热爱群众文化工作、敬业奉献的文化人。他们不仅辅导出近十支业余文艺团队,还先后培训出数十名文艺骨干,他们热情为业余文艺团队提供锻炼及展示的机会,使得这些团队和文艺人才能在广场这个大舞台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如县中老年服饰表演队、威风锣鼓队、坎布拉风民族歌舞团、城上村社火队、少儿舞蹈队、腰鼓队,他们每次在省、州际邀请赛表演中获得奖励,有的节目还被省电视台录制并播放。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执着的文化人和艺术团队,尖扎县的广场文化活动,才开展得红红火火,正是有了这样一批身边的“明星”团队和演员,才使得尖扎县广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四、广场文化活动的安全与保障
安全是做好一切活动的首要保障。广场文化活动由于人员聚集、台上台下情感互动,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广场文化活动的安全涉及到人员安全、舞台安全、用电安全、保障安全等多方面,每一个环节的安全与否都与广场文化活动能否取得圆满成功是直接关联的。
人员安全。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以年轻人居多,而老人儿童妇女也在其中。由于人员过度集中,围在舞台四周最易发生拥挤,甚至发生踩踏人员伤亡事件等等。因此,设置隔离带、演职人员通道、疏散方位等都是活动组织者必须事先考虑安排好的安全事项,以防万一。
舞台安全。舞台搭建首要的考虑是活动主题与艺术表现的结合,而安全牢固是基础。因此,舞台搭建必须请专业的建筑工程队伍按规范进行布置安装,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测试,按所有演职人员的两倍总量进行演练,保证承载安全后方能开展活动。
用电安全。一般来讲,电力供应都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还是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特别是重要广场文化活动事先都应与供电部门协调,并请专业人员在现场维护管理。同时,组织者还应(尽可能)配设动力设备,一旦发生断电事故,即刻自行发电切换,确保电力供应,保障活动正常进行。
保障安全。重大的广场文化活动,事先一定要制定严密规范的安全保障措施。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事故都将影响活动效果并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所以组织者应根据来宾、观众等不同层面,协调交通、公安、卫生等部门,制定保障安全的预案和处突预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结束。让老百姓真正在激情、安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到文化盛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群众文化无疑肩负着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双重任务。
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必须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当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深信,广场文化活动繁荣之日,必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硕果累累之时。
摘要:本文针对煤矿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员工队伍建设问题,举例柯坑煤矿以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组织引导、典型示范搭建职工文化小舞台,构建了和谐矿区大环境,简述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矿区 广场文化 和谐建设
0 引言
现如今,在福建永安煤业公司柯坑矿区,每天傍晚,篮球场上常闪烁着青年人矫健的身影。
到了晚上6点30分左右,矿女工委和员工家属爱好者自发组织在溜冰场上跳广场舞、打气排球,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文体娱乐中心热闹非凡,乒乓球、台球、组合健身器材等设施供员工尽情娱乐,室内读书角,各种报刊、杂志供员工阅读增长见识。
大约晚上7点,篮球场上佳木斯健身操的乐曲准时响起,吸引男女老少主动参与。
8月该公司为制作企业宣传片,特邀东南电视台工作人员到柯坑煤矿取景。
他们连声惊叹道:“真没想到!在这大山深处,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如此红火,与城里相比也不逊色!这里的人们很休闲、很和谐、很幸福!”
1 广场休闲文化建设是助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1.1 员工队伍建设出现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渠道的增多,煤矿作为艰苦行业,一线工人难招、难稳、难留的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企业。
加之,矿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文体生活相对匮乏。
工作之余,员工单调无聊,可供选择的消遣方式往往是打牌喝酒侃大山,于是邻长里短、打架斗殴等不和谐现象偶有发生。
作为不设围墙的企业,矿区员工生活与社会人员和周边村民混杂在一块,以至于个别涉黄、涉赌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
同样受影响的还有一部分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身怀抱负却又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影响工作甚至于影响婚恋家庭。
如何增强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和向心力,成为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2 探寻破解困境的出路。
“矿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产,井下条件相对艰苦是现实,而目前作业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时也要看到,矿区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矿井毗邻分公司机关,人员居住相对集中,坐拥独特的区位优势,且文体活动积累了较好的基础。
只要矿井积极回应广大员工过上美好生活的诉求,坚持不懈地推动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让员工一出井就能感受到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一有空闲就有打球、跳舞、唱歌、等活动的场所,“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矿井必定能够留心留人。
”这一观点得到矿领导及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同。
最终该矿确定以休闲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引领员工广泛参与大众化文体活动,努力打造文化软实力,促使员工逐步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以此推进矿井和谐工程建设。
2 如何开展好矿区广场休闲文化建设
2.1 领导示范、组织发动。
,该矿开始流行跳广场舞。
前些年,跳广场舞的全是清一色的女同胞,这两年,在这群舞动青春的娘子军中冒出了许多“纯爷们”。
吸引这些“爷们”放下身架走上舞场的源于网上流行的《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而率先垂范第一个走上舞场、站在前排的则是矿长。
跳了一段时间,蔡矿长开始现身说法,逢人就宣讲跳舞心得,讲健身的益处等等。
该矿党总支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宣传发动,先是机关后勤的股站长站了出来,尔后股队长又动员一、二线员工勇敢参与,一个带一个,员工强身健体的潜意识被唤醒了。
刚开始,初涉舞场的男同志都有些腼腆,躲在队伍的最后边,边练边学。
而自以为没有舞蹈天赋又怕拖“后腿”的员工主动跑到党政办下载舞蹈视频,说是先在家练好了再上场,周边单位的员工也闻讯赶来学跳舞,参与的人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
2.2 落实保障、因地制宜。
“福惠社会、福泽员工”,这是福能集团办企业的根本宗旨。
为建造花园式矿区,丰富业余文体活动,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近几年,公司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同时,按照“迈小步、不停步”的原则,逐年投入资金改善文体活动设施。
先后在该矿建成了公司首个标准化塑胶球场,改造了员工练歌房,添置了户外健身器材以及室内乒乓球桌和组合健身器,同时购置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和移动便携式音箱等设备,为开展室外文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项目业主:浙江省/杭州市建设厅,西湖文化广场建设指挥部 项目投资:14亿元人民币
项目性质:2001年3月国际竞赛 项目规模:
总用地面积: 166665 m2 总建筑面积: 252915 m2
地上部分: 152241 m2 地下部分: 100674 m2 总计: 252915 m2
其中计入容积率部分:200075 m2
建筑高度: 市民文化娱乐中心为4层(24m)
商业办公综合体(269m)容积率: 1.20
绿化率: 49%(含水面)
设计背景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布局合理、品位较高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全省文化中心的作用。西湖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是集科技、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面向人民大众的公益性事业项目,是这些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基地位于京杭大运河末端,与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隔河相望,基地西、南面是京杭大运河,视野开阔,运河西岸、南岸的绿地景观已初步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多角度内涵,解读并传达城市特有信息,再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华,在设计中我们做出了规划,建筑和景观层面的应答。
设计目的
展现杭州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强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视觉上将整个城市的标志点联为一体 将该项目与其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揭示杭州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体规划
以西湖与宝淑塔为原型,参照小瀛洲的形式,在圆形的平台上建造一座岛屿。同时将基地的界限向北、东两方向推伸,营造大片水域,重新勾勒运河的转角,形成一座方圆相济的运河之岛。
以小岛作为平台,构筑一个直径258米,高24.5米的大型碟状物:一座形式独特,体现文化功能的四层建筑。高270米的塔楼便矗立在其东西方位。
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与两条东西走向的轴线对小岛进行了划分,并界定了各个区域的功能。东部区域为长方形广场,东北部区域为展览馆、培训中心与工艺品专卖店,西北部区域为商用与办公综合用途,西部为歌剧院,南部则是电影院与娱乐中心。
小岛与河岸均由多座步行桥连接。在西面,横跨运河的步行桥连接了新开发的港口;北面步行桥位于通往文晖路的中轴线上,可引导北区居民和消防车;东侧的一系列步行桥连接了东岸与广场;在密渡桥路中轴线上的斜坡入口可引导车辆经过地下通道通过运河,并连接了地下停车场。最后的一座步行桥纵贯整个小岛,支撑商业区,连接运河南北两岸,沟通西湖文化广场与即将改建的武林广场(位于延安路中轴线上)。
将南面沿岸进行重新规划;基地的东北角结合不同地势变化作了相应标高的景观处理。
立面设计手法
整个建筑群落的材料选择铝合金和表现力丰富的玻璃。
圆型裙房二至四层立面被三条带型窗贯通,纵向分成四层。
广场四周的建筑立面延续外侧的处理方法,顺理成章地形成相对独立的五个功能分区。
建筑首层层高6米,在层高相对较高的前提下,支柱与围护结构相互剥离的作法 使建筑物的轻盈感更加强烈。
商业办公综合体依靠三段圆柱体造型,获得强烈的高耸感,并吸收西湖灯笼的造 型 特征,体现了杭州特有的人文历史景观。
塔楼纵向一分为三,其中下面两段为办公用房,上部一段为酒店,顶部为可俯瞰杭州城市全貌的餐厅和观光层。
在塔楼的底部依靠少量的透空空间直接与周边的商业用房相连。
广场与地下室
岛下二、三层为车库和机房,整个基地依靠三条河底隧道顺利地解决人车分流,减轻了基地现有的交通负担。
基地中部东侧有一下陷式广场,广场底标高与地下室一层地标高相同。既为商业、杂技、健身,展览中心提供主要通道,又为机动车与自行车提供了主要安全出口。
广场两侧舒缓的坡道与台阶为露天音乐会和表演提供了可能
机动车通道
专为机动车辆设置的地下车库,使步行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地表空间。
地下二、三层便捷的机动车入口,规则的车行通道,大面积的停车空间共同组成了利用率极高的地下交通系统,同时预留了消防车道。
景观设计要点
东北部沿岸新建带状景观区,基地南侧的环北公园在设计中被改造。
在展览中心顶层预留一个空中花园。
(附)设计师名单
建筑师: 冯越强/Frederic EDME 主要设计师: Thierry GORE 项目经理: 白羽西
主要设计组成员:杨光伟/李桃/彭鸿/汤淼 景观建筑师: Pierre Alain/康永生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大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景观质量。但是,当我们为一个城市的新建筑总量相当于建设了几个旧城、为“××建设速度”而自豪,或者津津乐道于某些优秀的建筑时,回过头,会突然发现,许多有浓郁特色的城市被大量单调寡味的规划设计所代替,许多曾被赞誉过的工程由于前期工作被决策者或者建筑师忽略,最终转为他用,或者闲置,甚至荒废。因此,如何在工程建设前期系统分析各种约束因素,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前期操作问题,日益受到决策者和建筑师的关注。
西湖文化广场是由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组织、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杭州市中心区建设的公益性城市综合体。建筑面积22万 m2,主楼控制高度170m;基地西、南两面是京杭大运河,东侧是中山北路,北面是文晖路;划定面积约16.7 hm2,其中科技展览、娱乐健身、演出和电影用地约10 hm2,配套商业用地3.3 hm2,预留用地3.3 hm2(图1,2)。一 四种价值准则
价值观念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但是对于项目的开发意向,“通常在各种不同业主之间存在着矛盾,在未来的用户与为专业服务出资的人之间也可能存在尖锐的差别”[1]。因而,在项目前期必须首先分析与项目相关各类人的价值准则,才能准确确定项目的意图和方向。西湖文化广场受到政府、业主、使用者和专家等四方面价值准则的影响。1 政府
政府的目标是 “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各自为政、结构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同时期望以该项目整合城市空间环境,扩展和美化运河沿岸景观。业主
该项目的业主有三家:省文化厅、省文联和耀江集团(房地产公司)。前两者较多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后者则期望更多的经济回报。3 使用者
使用者主要包括市民和旅游者。他们和建筑发生最密切的联系,是城市的主体。保证全民共享、社会公正是这一主体的价值准则。使用者的另一个层面是管理者,他们更关注项目的有效运行。4 专家
专家系统总是以理想化模式表达自己的价值准则,他们从整体出发,把一个庞大的项目纳入多学科体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何体现“文化”内涵和风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如何保证经济良性运行,如何整合项目与周边交通的关系等,成为专家的关注内容。二 效益约束与对策 1 环境效益约束
滨水环境特点决定于环境的约束。该项目是对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工程,工程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
(1)景观约束 滨水带的城市中心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是人们聚集的中心,也是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图3)。
西湖文化广场兼具城市滨水带和城市中心双重景观意义,被定位为“城市中心商贸区的滨河自然生态和游乐空间”[2]。项目主楼高度与规模,决定了它将成为一个制高点和景观构图中心。它必须承担比一般建筑更多的城市景观职责。
对策:①以西湖为基点,处理主楼位置与高度以整合城市空间环境,使其形成有机整体,减少对西湖景观影响;②借西湖文化广场的建设,完成经吴山广场、武林广场的杭州城市中轴线,保证城市南北主轴线的完整性;③改善运河北岸、东岸的景观,使运河南北两岸景观连成一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弥漫历史气息和充满生机的运河岸边风景。
(2)交通约束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位置,其规模与性质,决定了它对该地区交通负荷的影响。项目的建筑高峰人流特征明显,预测高峰小时人流量为8 000人。但是周边道路的交通适应能力、停车状况短期内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形成对项目容量的约束。
对策:①近期交通对策,主要调整现有公交系统,利用东、北主要道路组织人、车、物流系统,控制对城市道路的不利影响;②远期交通方面,2010年前后建成过运河地下通道与城市轨道交通联接(图4);③重组步行系统,使环境与人流相适应,保证区块使用达到理想状态。
(3)生态约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工业类历史地段,由于工艺流程和交通流线的特殊要求,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往往更加严重。此类地区的再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设计就更为重要。
西湖文化广场基地作为工业用地被三家工厂和一家农贸市场所占有。废水、废气、废渣,甚至有毒、有害重金属的排放,严重影响运河水质和沿岸生态环境质量。该项目建设改变了基地不合理的用地性质,削弱了三废排放对周边环境和运河水质的破坏。但是,项目的性质和规模非比寻常,会聚集大量的人流、车流和物流,同样要产生有害气体、污水污物和噪声;高层主楼会复杂地块风力环境,对局部小气候产生影响。决策者必须在前期给予考
虑,最大程度消除负面影响。
对策:①保护基地内原有的香樟、白玉兰、大叶黄杨等高大乔木,保护运河水体水质不被破坏;②绿化系统以乔木为主,结合草坪、硬地,既可以吸附粉尘、降低噪音,又可以在夏季遮阳降温,改善小环境气候;③使用洁净能源,科学组织废物处理,减少废物排放。2 经济效益约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建设项目都应该争得市场,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项目前期必须做好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市场运营、资金回收和财务效益评估,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预测将来的市场份额是否会实现。
西湖文化广场项目内容包括展览、观演、娱乐健身和商业办公,资金筹措是由政府牵头,通过业主投资、贷款和预售其中商业建筑面积来完成。全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市民对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萧山和余杭并入杭州市后市场消费总量的扩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资金的筹措和回收。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固定资产投入、营运收入、营运成本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项目内部收益率。固定资产投入和营运成本的提高会降低项目内部收益率。营运收入的提高则会提高项目内部收益率,例如固定资产投入上升10%,项目内部收益率会减少1.7%;而营运收入提高10%,项目内部收益率会提高0.26%。
对策:①项目性质与内容符合市场发展需求;②控制项目资产投入,保证资金及时到位;③科学营运与管理,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收入;④灵活使用预留用地以平衡资金。3 社会效益约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投资主体是提高城市效率和活力的源泉。但是,仅仅追逐经济利益的狭隘效益观会破坏社会公正,浪费社会资源。而“以提供人类活动场所为目的的建筑,其成败与否的关键首先就是能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合社会生活的方式”[3]。所以,城市建设的成功不只表现在经济收益上,更体现在项目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每个美好的城市都应该充满活力,给人们提供最佳生活环境。
西湖文化广场是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项目的文化性是第一位的。其设计、造型和空间都应该从文化性的角度出发,以优化浙江省文化设施资源、繁荣和发展浙江文化产业,为杭州市民提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空间,服务社会为目的。对策:①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开发原则;②合理设置项目的功能,以文化娱乐为主,设计面向使用者,保证项目的可达性;③以项目的建设促进区块的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环境。三 准则与约束的矛盾 及引发的问题
城市建设和更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矛盾和转化矛盾的过程。西湖文化广场的政府决策、市场化运作模式,使这种矛盾和引发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价值准则与效益约束的矛盾
经济效益约束常常是矛盾的中心,不仅它和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不同的价值准则也常是因为对待经济效益的不同态度而产生。项目的业主总是偏重于经济效益追求,认为开发效益等同于高容积率;忽视使用者对环境效益的要求,使得项目超出基地的交通和环境承受力。专家对项目约束的综合思考常会超越现实,理想化模式可能会限制项目的进行。决策者必须正确选择才
能既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又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社会效益应该是政府建设该项目的最终目标。然而投资利益是市场化资金的驱动性动机,资金的来源往往对项目有着决定性影响。政府作为决策者要维护使用者的利益,最大程度地保护社会公正、保证社会效益,必须在前期缜密分析项目的投资收益,确定出资准则,选择可靠的出资者。2 准则与效益矛盾引发的问题
(1)交通 吸引人流是项目能够正常运作、保持活力和生机的前提。但是该项目基地近期的主要交通出口道路中山北路平均宽度只有16 m左右。项目只有尽可能减少人的聚集,才能保证交通的通畅。在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前,能否保证项目周边的交通,尤其在高峰时段,人流、车流的顺利集散,成为必须慎重考虑的首要问题。
(2)功能的选择 杭州存在许多在建、或者将建的展览和观演建筑(如49万 m2国际会展中心)。很多建成的该类建筑,有的勉强维持运营,有的改为他用,运转良好的寥寥。在此背景之下,项目功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别。项目如何保证良好的运作,或者怎么运作才能保证项目的生存,不被转为他用,成为决策者急需解决的矛盾。
(3)基地的使用 专家与决策者、业主在对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上经常存在矛盾。如何使基地产生最大效益,国外对类似地段的再开发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保留基地中的部分历史信息,才能丰富城市的记忆,为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提供共同喜爱的公共空间。那么,现在全部拆迁的做法是否值得考虑?
(4)成功案例 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滨水区功能重组改造中,设计师保留了基地昔日的工业构筑物及设施(如建于1876年的门式起重构台),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农民文化广场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12-01
2024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09-19
文化广场简介01-02
文化广场规划说明11-15
金秋广场文化节策划10-08
农村文化休闲广场施工11-07
广场文化化主持词20101-11
文化广场活动方案、协议书07-28
广场文化活动周主持词01-15
中心村文化广场项目建议书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