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精选8篇)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1

——关于“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思考

近年来,台溪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和“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村情,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毛竹面积6.1万亩,位居全县第二;茶叶面积2.6万亩,位居全县第一;油茶25636亩,位居全县第二。2009年全乡农业产值4.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增长11.8%。

台溪乡是农业大乡,但受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条件限制,还不是农业强乡。但是,台溪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首先,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全乡土地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84万亩,林地面积27.74万亩。现已探明的有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铁、铅、锌、金、银、煤、瓷土、钾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多,品位高。第三,地理位臵优越。临港工业园区、向莆铁路、尤莆和厦沙高速为未来的台溪发展如虎添翼,必将带动周边乡镇乃至全县经济飞速发展。

为了实现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台溪乡结合本乡实际,就“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展开调研,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探讨,创新思路,创新举措,通过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抓产业化经营,抓流通服务,抓政策落实,不断做优做强毛竹、茶叶、油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必须依托科技力量作为重要支撑。台溪乡高度重视“科技兴农”的强大影响力,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培育打造富有本乡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1、加强农技培训,强化党员干部“双带”作用。毛竹、茶叶、油茶是该乡的三大特色产业,为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转优势为实力,台溪乡立足实际,按照科技兴乡、人才强乡的发展思路,认真制定农村党员培训计划,并将毛竹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生产技术、油茶栽培技术确定为今年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课程。充分利用乡党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加大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在毛竹、茶叶、油茶等产业的农技培训,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落实党员干部联系小组、联系村民,带动促进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2、打造产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由于“碧叶馨、金云富、慈心园”等茶叶品牌的打响,台溪茶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多次在省茶叶鉴评会上获奖。在今年的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该乡再次获得全省绿茶类金奖与红茶类银奖两个奖项。茶叶品牌的打响不仅拓宽了市场销路,也提升了茶叶附加值。但基于该乡毛竹、油茶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亟待依托科技力量创建品牌,促进毛竹、油茶产业走上丰产、优质、高效之路,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围绕特色抓产业化经营。

为了加快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步走上“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台溪乡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扩大农产品专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强农村试

验区建设的推力。

1、建基地,强示范。该乡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五个特色产业基地。烟叶基地:继续实施科技兴烟,确保年产烟叶1.3万担,实现收入1100万元以上。茶叶基地:高标准建设好台溪、盖竹等七个村2000亩的生态茶园示范片,计划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000亩,新植500亩。油茶基地:继续抓好玉涧、莒洋、洋头等村500亩的油茶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和坑美、七官场等村100亩的高效油茶林示范片建设,并在年内要完成油茶林低产改造、新植2000亩。毛竹基地:继续抓好台溪、莒洋、盖竹等村500亩的毛竹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建设。蔬菜基地:利用冬闲田和山垄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借助高山片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反季节蔬菜1000亩,种植食用菌100万袋。要在着力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把培育茶叶、油茶、毛竹产业放在突出位臵来抓,努力将其建成在全县乃至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2、壮龙头,抓带动。加工是“生产—加工—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加品种类型、提升产品等级、增强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中存在许多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灵活自由,但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不利于统一销售。要想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税收、融资、信贷、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该乡油茶、茶叶、毛竹等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并根据乡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重点在茶叶、茶油、茶籽粕精深加

工、等项目上深入挖掘,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通过精深加工和多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创收致富。

3、培专合,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等组织在调节生产者与政府、龙头企业、市场之间发挥了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消除或减少由农户承包经营带来的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等弊病,该乡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本乡特色的生产、加工和购销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增强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当前,该乡拥有茶叶、沈峰油茶、丰园养蜂、富荣牛业、协和蔬菜等五家专业合作组织和一个毛竹协会,它们在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围绕特色抓流通服务。

该乡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农业高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信息服务为重点,建立了公益性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全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应用型科技入户率达到65%。

1、科技服务。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办科技专栏,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指导病虫害防治,发挥“农业155”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适时发布一些对农民朋友有价值的商贸信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3、市场服务。加强农资监管,开展农资打假,规范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四、围绕特色抓政策落实。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认真宣传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各种政府补贴款及时兑现到户。积极探索山林、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耕地抛荒,加快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鼓励和引导山林、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专业能人集中,逐步培育规模种植。积极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2、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认真研究国家及省、市的强农惠农政策,策划生成一批农业项目,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推进该乡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烟田基础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投入,同时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鼓励林农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投入特色产业开发。以项目为载体,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开发特色产业。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2

长期以来, 山西以煤为主的能源重化工产业结构和受黄土高原、河谷纵横、干燥少雨、水资源贫乏的自然条件影响, 造成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增收困难、农村贫困面大、攻坚难。针对项目区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缓慢, 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低, 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完善等现状和特点。近年来, 山西各级政府根据中央扶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山西实际, 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效增收、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重要位置。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山西省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提出“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建设百万栋温室、百万亩核桃、“片区产业扶贫开发”、“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等惠民工程。为本项目实施提出提供了政策支撑、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和结合点。

山西省扶贫办抓住国家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省委省政府规划政策支持的机遇, 把握省情、顺应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农民脱贫致富期望, 提出利用亚行贷款实施“山西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于2006年获得国家批准立项, 列入国家利用外资三年滚动规划。于2006~2009年经中外双方进行政策、目标、市场、效益、筹资等可行性研究评估分析和运行管理组织机制、制度、措施等前期准备及评估, 于2010年3月获亚行董事会批准, 9月《贷款协定》《项目协定》生效。于2010年7月启动项目建设。

二、项目基本情况及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总投资140000万元, 扶持50000农户与企业 (合作社) 建设良种养殖业产业基地;高效节水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基地;特色高效生态种植业产业基地,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等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加强农户与市场联结;支持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与农户能力建设培训, 为农户提供科技支撑和能力等内容。项目实施涉及山西中南部和东西两山5市26县227乡, 受益人口达184万。

三、项目建设的目标

以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构建产业化经营体系为总抓手, 以培育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新兴产业主体为对象, 以企、农、社合作联合和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 以支持社会化服务和项目技术支持服务为支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优化升级、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提高产业增效增收、建设稳定脱贫产业, 构建产加销、种养加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通过项目实施,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良种改善、拓展农业功能, 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设施化、科技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型道路;提高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 形成市场、社会、政府协作运行, 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 推进我省特色产业品牌发展、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四、项目建设产业增效增收成效显著

项目实施己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 产业成效突出, 重点彰显四大成效:一是产业基地经济效益突出、投资回报效益高。截止2013年完成投资11.5亿元, 建成一批产业园区、规模基地, 年实现产值26.5亿元、年投资效益回报230%。二是社会效应显著。项目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推动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培养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主体的崛起和新型产业化经营理念, 成为当地产业增收、富民的窗口示范项目, 增加劳动就业4.5万人, 贷款受益人17.4万人, 带动受益人73万人, 总受益人116万人。三是生态环境改善预期效应明显。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0.04%;节约农业用水量30%, 年增有机肥生产还田143万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四是扶贫效果明显。项目建设为农民建立稳定脱贫产业提供了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理念、信息、服务的融合;建立基地产业发展、服务机制, 取得项目户年均增收2.46万元、人年均增收6000元的扶贫明显效果。产业扶贫成效和做法, 得到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肯定和国家五大媒体宣传推广, 受到汪洋副总理表扬、亚行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被媒体称为“亚行项目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

五、项目实施模式和管理做法

项目实施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要求, 坚持以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能力培训、项目管理为抓手, 在提高产业扶贫效果上下功夫, 将亚行项目与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紧密结合。采取政府主导、企协组织参与、农户为项目主体, 规模集中、园区化、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经营的方式, 突出抓好三大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重点在“四项工作上下功夫”、创新“六项机制与模式”。

第一、突出抓好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改善设施装备, 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效增收和向现代农业转型上下功夫。项目支持4万农户, 建成良种养殖产业基地10个县, 年出栏猪40.8万头、牛7.9万头、羊13.3万只、鸡1816万只、产蛋5014万公斤。建成节水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基地18个县/9525亩座。建成特色高效干鲜果、中药材产业基地16个县/10.95万亩。建成示范园区 (小区) 57个。增加养殖设施装备171万平方米、种植设施装备1.4万亩、节水灌溉2.9万亩、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工程12.5万亩。有效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劣势产业向现代生产方式和优势、高效、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变。

第二、支持基地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在创新企农合作和基地产业与市场联结机制上下功夫。一是支持农加工、就地加工、协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建成年加工能力7400吨, 认证产业基地44个, 认证养殖产品20.7万头只, 蔬菜、谷子、干鲜果19.64万亩, 共60个品种。二是按照“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企农联合与合作为纽带, 探索产业合作、构建“企、农、社”利益联结机制, 将产业基地4万农户与40个产业龙头企业、100余家合作社紧密结合, 引导企业、合作社为农户担保贷款、共建产业基地、购销产品、支持服务, 形成农户、基地与市场有机联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三是总结推广“企业+农户共建产业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共建产业小区基地”、“联户共建产业小区基地”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培养带动新型产业主体的崛起, 促进产业发展向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转变。

第三, 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在创新有效支持农民技术服务和提高农民能力素质上下功夫。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林、水、土、保、妇”部门与专家相结合的“技术支持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方法、实施造血式扶贫能力培训。采取专家课堂、地头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实施+技术+服务”的培训模式, 组织农户、企业和专技、管理等人员, 印发项目《实用技术丛书》、《实施手册》、《管理手册》, 从项目管理、工程实施、农艺技术、实用技术、生产经营、市场联结、营销服务、环境保护、节水灌溉、绿色生产等方面多形式培训达25.7万余人/次, 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增收能力, 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能力支持, 起到为农民拓宽致富路径、闯市场铺路搭桥的能力支撑作用和效果。

第四, 强化项目管理措施, 在创新管理方法上下功夫。项目管理己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机制、经验, 重点创新“五项机制与模式”:一是建立省政府项目领导组织统一协调发改、财政、农口等10部门“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和“多部门支持配合机制”及“资金整合模式”。二是制定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财务、报账、支付管理办法》、《工程实施、验收、采购管理办法》、《监测评价办法》、《管理手册》管理规范, 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 项目办协同配合的贷款“转贷、担保机制”、资金“专户管理机制”, 审计、财政、项目办协同监督的“资金监督检查管理机制”, 项目办专项软件系统监管的“农户合同转贷与资金收支管理机制”和“财务工程计划管理模式”, 形成资金监管合力。四是建立项目办组织下的专家与部门管理者相结合的“工程实施、检查、验收管理机制”, 定点监测和进度监测报告、评价指标体系为一体的“监测评价机制与体系”、“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 为项目执行提供了过程管控保障。五是建立“技术支持服务支撑机制”, 分级实施“能力培训机制”, 为项目提供业务、技术、能力、方法保障。

六、经验启示与思考

第一, 发展优势产业是探索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项目产业扶贫的成效证明:项目实施为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可持续稳定的产业载体, 提供了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理念、信息、服务的融合;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建立基地产业发展机制, 为扶贫开发提供了途径借鉴。

第二, 项目成功实施、科学规划与前期研究准备是基础。国际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 涉及知识面广的系统工程。项目前期准备是关键, 准备经历调查、编研、评估、批复、谈判签约、启动准备等六个阶段性工作。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根基, 科学规划、严格评估论证, 需要组织专家深入实地现场考察规划, 需要组织力量完成《建议书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农业产业市场分析报告》、《水资源利用分析报告》、《项目设计报告》等7项专题研究报告编写。需要协助外方专家完成对研究成果和项目、经济、社会、环境、市场、效益、节能、节水和贷款、筹资、政策、制度、管理等评估。做到项目规划、内容、实施条件具备可行, 实施准备充分、资金筹措到位, 完成实施、技术、业务、管理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安排等前期准备。为项目实施打好基础。

第三, 创新实施方式, 务实执行是关键。项目实施注重模式创新、经验总结, 推动项目建设与产业布局相结合, 与现代新型农业产业相结合, 与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相结合。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探索实践了适应不同产业主体需求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合作机制, 培养带动新型产业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促进产业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转型。

第四, 创新规范管理是保障。将项目实施与国际先进理念、管理方法和实施实际情况相结合, 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做法, 规范运行的协调管理机制和办法、措施, 是成功实施项目的重要保障。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3

1.设施农业释义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体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设施农业是生物、环境、工程三个领域技术的有机集成。生物是核心,环境是载体,工程是基础。由于设施农业是涵盖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园艺技术、栽培技术和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发达程度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连栋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盖,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2.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现代化农业具体集中表现为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荷兰人均耕地仅0.06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但其人均农产品出口额却居世界首位(出口总额达450亿美元),主要来自以生产花卉、蔬菜等高档农产品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以色列是一个气候干旱、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由于其多年来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使其在蔬菜、花卉和其他高档农副产品的出口方面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保护地设施栽培的历史悠久,而且因气候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能型日光温室生产体系。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大陆地区的温室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70年代以来,温室(包括塑料大棚)生产面积迅速扩大,从5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万公顷发展到今天的约100万公顷,占全球温室面积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区域。我国的设施农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近年来走的是一条“低投入、低耗能、低产出”的路线,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相对不足。其主流设施为日光温室和简易塑料大棚。由于设施农业具有投入高的特点,所以在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同时,设施畜禽养殖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3.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3.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3.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3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 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发展设施农业的具体举措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体制有政府主办型、企业主办型和政府企业联办型三种投资模式。从大量实践看,由政府统一规划、制定政策,企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企业联办型”模式,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应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下的多种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品质,促进早熟丰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4.1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 吉林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4.2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设施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保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4.3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设施农业要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要拓宽市场,要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名优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打造一个好品牌,扩大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注重发挥品牌效应,使农民致富增收,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4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各工作站、行政村、镇机关各办公室(分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2009]1号文件精神和省、杭州市、富阳市关于“三农”工作扶持政策意见,结合《富阳市新登副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北农、中工、南闲”的发展定位,为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和激励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镇政府研究决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继续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

积极鼓励农户利用低丘缓坡、旱地连片种植经济林、用材林、毛竹林和其他名优特新品种,对当年连片种植规模10亩以上(验收以构图为准),每亩给予补助150元。

大力扶持湘主、湘溪片的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毛竹、食用竹等产业发展。对湘主、湘溪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镇政府

- 1 -

将另行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二、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当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符合发展规划,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管理规范,功能齐全,符合环保要求,台账健全,并且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能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和特色,具有较好知名度和相当影响力,达到省、杭州市、富阳市级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家乐)特色村、示范园、点的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

三、积极支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兴办,提高我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对首次获得富阳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1万元;对首次获得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1万元;对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奖励3万元。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是我镇重要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把畜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鼓励支持投资发展畜牧业生产。对当年发展畜牧业生产投资100万元以上,当年产出200万元以上给予补助1万元。

五、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专业合作社必须持有法人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具有标准办公场地、规范化财务核算、健全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较好的技术培训服务,且运行程序规范、公开、公正,带动农户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每年评选产生优秀专业合作社5家,每家给予奖励3000元,并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

六、积极培植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具有较大规模,在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推广等方面,对本地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大力扶持。

七、有关说明

1、凡符合以上各项扶持政策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实施前向镇经济发展办(农业)填报书面申报表,并经同意实施后享受扶助政策。镇纪委、镇财政分局和经济发展办(农业)组织统一验收并公示,报镇政府审定后由镇财政拨付补助奖励资金。

2、本扶持政策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时间暂定一年。本政策意见由镇经济发展(农业)办公室负责解释。

新登镇人民政府

2009年2月21

主题词: 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意见

———————————————————————————————— 抄报: 市委办、市府办、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 新登镇党委政府办公室2009年2月21日印发 ————————————————————————————————

200份)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5

——铁岭市第七届“兴牧杯”竞赛总结发言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参与。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发挥龙头企业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和从事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同行们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重大问题。就这点,结合我们辽宁宏福肉类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的发展,谈几点体会。

一、重点发展主业,扩大企业规模。

辽宁宏福肉类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清河区张相镇,建于2002年4月,占地面积5699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66平方米,企业资产总额5081万元,拥有员工486人,其中技术人员34 人。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 获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卫生注册证书》和《生产许可证》(QS),是集畜牧养殖、牛羊屠宰、肉类加工、饲料加工、调料制品加工、销售;农产品收购;进出口业务为一体的畜产品深加工民营企业。

2011年是辽宁宏福肉类集团有限公司主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并购了原长春汉德食品有限公司,总投入4915万元,其中:并购买断资金1965万元,按照产品出口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新扩建了1547平方米、更新设备和道路绿化所用资金2950万元,于9月4日举行开业庆典。二是租赁了原昌图汉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用他们的车间、库房、设备和资质,由我们自主经营,每年租金120万元,以后逐年递增5%,于5月19日开始经营。通过并购和租赁,使集团下属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由1个变为3个,屠宰能力由原来的5万头左右提升到10万头左右,提高了一倍之多,成为省内独一无二的大企业。

二、进行二次创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投资7.75亿元兴建辽宁省清河宏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2008年10月28日,经省政府同意,“清河宏福”基地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所建项目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为方向,形成集饲料—饲养—屠宰—生物科技—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有机食品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重点建设年产15万吨饲料加工、万头种牛繁育及畜牧养殖、年产188万度沼气发电、年产1.5万吨生物有机肥、年产1000吨有机蔬菜、年产1000吨有机食用菌以及生物科技、商贸经销等系列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将成为全国较大的万头优质种牛储备库、全国较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全国较大的清真系列食品企业。

项目全部建成后,畜牧公司所产犊牛发放给农户领养;公司自己生产饲料,一部分用于自己畜牧公司养牛所需,一部分售给农户用于养牛,其余对外销售;农户领养犊牛达到即定标准后,送往屠宰加工厂进行加工;畜牧养殖公司产生的牛粪尿送往沼气发电公司,产生沼气用以发电,产生沼渣、沼液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用于种植绿色蔬菜、绿色农作物,农作物的一部分又可用于饲料加工。整个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树立典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同时又扩大了带动农户的范围和数量,除养殖肉牛带动农户外,有机蔬菜、有机食用菌种植也可以带动农户,公司为其提供有机肥、种苗或菌种,要求农户按公司提供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来种植,再回收农户种植的蔬

菜和食用菌加工成品出售,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税金3000万元,安排就业3000人,并直接带动3万养殖户的发展,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

三、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经过多年年来的创建实践,我们公司取得了一些成效。学习型组织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干部员工学习力、创新力得到提升,公司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宏福集团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成为科技型农事企业,全面推行循环化产品研发管理体制,建立了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产品研发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三年来,企业投入技术研发经费累计2036万元,占企业三年销售收入的2.08%;建立辽宁宏福肉类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开发新产品4个,开发新技术7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3个,授权专利2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1个;2010年销售收入比2007年销售收入增长34.7%;三年累计实现利税1794万元。

通过资本运营方式,在海内外构建了布局合理的生产经营格局,建立了一流的质量测试系统、环保控制体系和产品质量可追朔体系,获得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2000-2006/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HACCP体系认证,产品被评为“辽宁名牌产品”。

公司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项目合作,进行牛血、牛骨、牛内脏等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我们公司成立了辽宁福犇食品食品有限公

司和辽宁嘉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11年,辽宁福犇食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欧式火腿肠0.49万吨、酱卤食品0.37万吨、腌制制品0.6万吨、火锅底料、海鲜汁等共计0.15万吨;辽宁嘉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11年生产骨汁粉500吨、牛骨粒2300吨、牛骨粉450吨、血红素225吨、食用牛油600吨。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篇6

作者:王德凤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金刚岭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印象是:资源多多,困难多多,机会多多。笔者认为,做强蔬菜产业,是加速我市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更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护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一、我市蔬菜生产现状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菜地面积相对稳定。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尊重,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10年蔬菜面积相对稳定在7万亩左右,总产在14万吨上下。今年全市蔬菜面积为7.1万亩,总产预计15万吨,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约为750斤,已超过了粮食人均占有量。

第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目前我市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和山区延季商品蔬菜生产区两大板块。

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陆城三江大棚蔬菜专业村、陆城太堡湖、驿马冲、尾笔、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高坝洲湾市村等桔园间作生产区;枝城镇龙王台村、洋溪村农户分散种植区。到2011年,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面积约3000亩(其中大棚实际面积约400亩),总产1万吨左右,商品净菜约8000吨。山区延季蔬菜生产区,分布在潘家湾乡的梁山村、潘湾村以及聂河镇白家淌村,面积约1000亩,总产1500吨,商品净菜约1000吨,主要产品为辣椒和豆类以及少量特菜。

第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的推进,全市蔬菜

种植水平提高较快,尤其是专业蔬菜种植村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应用蔬菜最新科技成果、推进蔬菜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和品质等方面。

第四、传统加工仍在进行。到2011年,全市蔬菜加工虽然没有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小型加工企业、小作坊式的家庭小型蔬菜产品加工仍在进行,主要包括土老憨的野菜开发加工,聂家河部分农户的榨菜加工、陆城太堡湖一带的萝卜干加工等,通过加工,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

第五、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蔬菜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我市继柑橘、茶叶、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业产业。2010年,全市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等产品产值达22606万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 124171万元的18.2%,农民从蔬菜中人均收入807.35元;蔬菜主产区的人平纯收入达到4580元,成为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菜篮子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专用的生产基地,蔬菜自给率不高。从全年蔬菜消费的情况看,我市大部分靠外地调节供应,导致全市蔬菜价格偏高且不稳定。目前全市商品蔬菜生产总量约为1万吨,而全市城镇商品蔬菜年消费(15万人乘365斤)约为2.7万吨,全年蔬菜自给率为37%,蔬菜缺口1.7万吨。外地蔬菜的大量进入,形成了宜都菜比宜昌贵,宜昌菜比武汉贵的局面。

二是设施栽培比较落后。全市蔬菜大棚面积约400亩,主要集中在三江村,生产量约为1400吨,而全市春季蔬菜需要量约为7000余吨,还不包括农村人口消费和五峰、长阳、三线厂矿在宜都菜市场购进的数量。这样的状况导致春菜生产严重不足,春节过后的近3个月内,外地菜大量进入我市,春季蔬菜缺口为6500多吨。

三是大宗蔬菜产品过剩。在大宗产品中,根菜类、白菜类我市农村家家户户种植,面积已达到34000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48%,总产量60784吨,占全市

蔬菜总产146163吨的41.6%。显而易见存在着生产过剩现象。相比之下,全市茄果生产面积只有4749亩,占全市蔬菜面积6.6%,总产5919吨,仅占全市蔬菜总产的4%,加之外地市场的调出,就更使茄果类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供不应求。

四是蔬菜产业投资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我市对蔬菜产业投资有限,既无补贴,也无奖励,更无项目,致使蔬菜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滞后,抗御风险能力差,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蔬菜生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失,市场价格就会引起波动。

五是科学种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种类繁多,受气候因素制约程度大。目前除三江蔬菜专业村科技种菜水平较高外,其它地方都是用传统方法种菜。仅管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但良法跟不上种子的推广步伐,出现了好品种没有好收成的现象;有的地方虽然建有设施大棚,却没有引起重视,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有的地方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蔬菜病虫害没有预防意识,到得了病以后,盲目用药,大量用药,不仅用药成本增加,还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六是蔬菜流通体制不完善。在市场这一块,我市除了丰店批发市场外,也有少量的蔬菜小贩,他们资金有限,贩运的数量也不大,这些二道商贩在蔬菜紧张季节层层加价,造成菜价偏高;在流通组织这一块,尽管全市有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的不明显,还缺乏大批蔬菜产销经纪人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三、对做强我市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

宜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7℃,≥10℃的有效积温4700-5300℃,作物积极生长期240多天,无霜期270天左右,日照时数1738.9小时,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我市的土壤共有7个类型,土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

从地貌上看,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带,海拔50到900多米,既有

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在平原地带,适合各类蔬菜生产,尤其是大棚蔬菜;在丘陵地带,特别适合粮菜型种植模式;在500-800米地带的山区,比较适合种植延季蔬菜中的茄果类。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最适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做强宜都的蔬菜产业信心十足,为实现“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目标,特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我市建成中等城市的规划,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与之配套,建议按15-2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把重点放在早菜和延季菜的生产上。

一是扩大早菜生产基地,确保春菜充足供应。按照15-20万城市人口消费,我市大棚早菜必须保证有2000个标准大棚(1000亩)生产基地。目前只有400亩,还需新建600亩,计1200个标准大棚。新建大棚早菜基地,必须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条件好的地方进行。根据我市地域现状,建议在松木坪徐家湾村规划1000亩早菜生产基地,分期建设500-800亩蔬菜大棚。

二是加强延季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延季蔬菜基地是解决我市秋季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尤其可以解决茄果类短缺的矛盾。建议在潘湾乡梁山村、南冲村、潘家湾村,聂河镇白家淌村建设5000-10000亩延季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萝卜等市场畅销品种。

2、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一名副市长、农业局长为副组长,市财政局、农业局、物价局、国土局、水利局、开发办、科技局等为成员单位的“宜都市蔬菜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领导。按规划布局由政府下达新建基地任务,要求建设区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并将其列入目标考核。

3、科学种菜,保证安全

按照“安全、优质、生态、高效、高产”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抓好蔬菜的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抓好良种供应体系建设,在“菜篮子”主产区建设一个高标准、集约化果蔬良种育苗场,解决我市良种蔬菜品种来源;二是抓好新技术示范推广,扶持基地推广应用设施栽培、循环农业、节水灌溉、立体种养、无公害治理、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生产适用技术;三是采取综合措施争创蔬菜品牌,用品牌去开拓市场,提高附加值;四是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主管部门监督抽查以及业主开展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制度,防止不合格蔬菜产品上市销售,进入市民餐桌;五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监测通报、新闻媒体曝光、举报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

4、配套政策,增加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产品市场运行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无论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几乎都由农民承担,不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参照国家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补贴和保险的做法,对商品蔬菜基地菜农给予不少于种粮补贴的种菜补贴,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规避风险。在投入上建议整合农、林、水、国土、扶贫、移民、科技等方面资金对蔬菜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每年要根据种菜规模以及不同的品种,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大棚和延季蔬菜基地。同时,引导和鼓励各商业银行对菜农、蔬菜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招商引资,增加蔬菜产业投入。

5、培养队伍,搞活流通

一是支持“菜篮子”产品主产区根据需要统筹规划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提高“菜篮子”产品产后加工、保鲜处理能力;二是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向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集中,促进“菜篮子”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三是扶持基地做好生产各项服务及产品

产销衔接工作,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专合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解决“菜篮子”产品卖难问题。四是根据全市蔬菜发展的需要,培养300-500名蔬菜营销大户,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种植国内外最优良品种,最先进的栽培技术,起到良种良法的示范作用。同时将全市生产的高质量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推动全市蔬菜向更高目标发展。

6、强化管理,打击菜霸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7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是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动力,以形成产业链为根本,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持续利用为目的,充分应用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未来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农业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五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推进“三增”,即创意农业产业增优、增名、增汇,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大市场才有大产业

在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机下,创意农产品消费作为城市居民消费中极具增长潜力的一个部分,能够为扩大内需做出重大贡献。有大需求才有大市场,有大市场才有大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高端消费市场具有极大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这意味着本世纪初的10年到20年间,这些大城市将迎来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消费结构改变,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等更新换代产品,在消费支出中增速较快。对实物型消费比重在减少,对精神文化、餐饮、旅游的消费在增加。本世纪初的10年到20年间,将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家庭2010年将有5700万户,从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来看,相应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300万人和1.7亿人,他们是创意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购买群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意味着,经过努力,202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将比2008年增加1倍,名义收入将达到1万元左右,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农民的收入必将迎来一个大幅增长时期,创意农产品的价格也必然会持续上升。

2 扩大内需热点在农村

扩大内需潜力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创意农业是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刺激消费潜能并且在消费中能让人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追加消费的产业。创意农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解决大量就业,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低,投入少,成效高。创意农业产业本身吸纳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力量,他们既是创意农产品的创造者,也是创意农产品的消费者,也为其他行业的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创意农产品。扩大内需,要注重增加创意农产品供给,拉动创意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产业资源和物质基础的农业大国来说,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水平还相差很远。创意农业是否能真正带动起城乡消费的热潮,成为众所期盼的拉动内需的一剂“强心剂”?在储蓄降息,稳定股市,放宽货币,扩大建设之外,能够拉动内需的,是创意农业。发展创意农业,是拉动投资建设与消费内需的契机。就投资需求来看,就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创意农业投资市场、创意农业市场建设和创意农业产业园区,还包括创意农产品的策划、设计、包装、开发,把农业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创意农业产业体系,创意农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农村,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占总人口70%的农民收入低下,消费下降,是制约内需的主要原因。靠拉动内需提高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能否真正拉动内需,而内需能否真正启动则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避免下滑乃至走上可持续增长的坦途。只有实际收入真正增加了,农民潜在的需求才可能变成现实的消费,农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就会变高。农村市场才能“火”起来,才能带动一系列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城乡消费存在的明显差距,农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是扩大内需的巨大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增加农业投入,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在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有约40%转化为消费。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

3 创意农业消费时代阔步走来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概括的这“三最”,指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紧迫性。当前要抓住扩大内需的重大契机,也就要在这“三最”上大做文章。创意农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届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上,全国第一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报告———《2008-2009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汽车、住房消费,创意农业可以长期有效地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多数人对创意农业有着极大的渴望,创意农业消费正在逐渐渗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创意农业已成为拉动中国内需的重要力量,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个创意农业消费时代正向中国人阔步走来。

把创意农业文化引入乡村,大力发展中国的创意农业是决定中国能否经济快速发展的成败之举。成都市锦江区的三圣花乡,其实就是中国创意农业乡镇的杰出典范。锦江区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通过举办梅花节、乡村旅游大会、旅发会、十届梅花年会等办节办会活动,不断提升创意农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品牌效应,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创造性地打造了三圣花乡幸福梅林、花乡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搭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锦江区政府充分运用社区金融小额贷款和家庭创业活动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失地、准失地农民就业。200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458人,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2%以上。锦江区政府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经济,培植了税源经济,增加了税种,税收大幅增长,“五朵金花”景区农业产值、政府税收、村集体资产、地价等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加快了城市东部副中心的开发建设。景区周边地价由打造前的每亩50万元升至目前的350万元以上。仅2006年,“五朵金花”景区就实现三产税收532万元,是2002年的13.27倍;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是2004年的2.3倍。“五朵金花”将文化产业巧妙的与现代农业嫁接,实现“五朵金花”与绘画、摄影、雕塑、音乐创作等创意艺术的有效结合,形成“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建设成都创意农业文化大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与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名人和文化创意者在此生活与工作,“幸福梅林”已跃身为中国著名的“四大观梅胜地”之一,三圣花乡已成为成都旅游新名片,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五朵金花”具有拉动内需、推动创意农业文化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培植税源、农民增收等多种好处,成为建设创意农村发展创意农业的典型范例,应该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推广。

4 美学经济孕育快乐产业

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视觉传达艺术、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以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以创意生产和审美愉悦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表达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体验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情感和个性需求上升,消费者的自主参与和文化环保等意识增强的特点。创意农产品生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农业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其中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农业美学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从而进入到欢快喜悦的状态。比如在观光农业园中,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纯朴的民风、有趣的民事活动;春季的繁花绿叶转而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消费者在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中,亲手制作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佳肴,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创意农业作为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对象,以农业美学为主题,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使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等综合功能,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消费者崇尚自然贴近自然的本性愈发显现,审美体验将成为都市人未来生活的主流。创意农业生产重视对消费者的审美感官需求,通过大力发展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创意农业,增加消费者情感体验,以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广泛采用创意和有个性的“体验”模式以及增加互动参与性,以超值审美享受为手段,在生理舒适与心绪安宁的交融统一中,进入悦耳悦目,乃至悦心悦意的审美境界,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的需求。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农业生产与美学经济的有机结合,它已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快乐山水”带来“快乐产业”。快乐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新时尚、新潮流,在我国蓬勃兴起。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都市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陶冶情操,享受亲近田野舒缓压力、享受种植与收获的乐趣,新农村日趋成为农民的美丽家园、快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创意农业令人向往。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和心的双重幸福为目标,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人与大地自然、艺术相融合,使人亲身感受和参与创意农业生产情趣,顺应农民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终达到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的有机结合,让农民富裕起来、快乐起来。

5 创意农业“点石成金”

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2007年10月1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人们争相品尝现场烹制的大米饭,参展的日本大米以90元/kg的“天价”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日本发展自己的高端大米产品,价格贵,品质好,农民种粮更有效益。山东鱼台县临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鱼台种稻条件得天独厚,“鱼台大米”营养成分达到精米的三倍,在大城市超市里卖到60元/kg,还出口到国外,很受欢迎。山东胶州大白菜以其绿色、美味走俏市场,一棵白菜最高卖到60元。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马家食用菌盆景种植基地的谢开国培植成功灵芝盆景,由于它集观赏、食用为一体,更环保、更卫生、更美观,受到本地及成渝市民的追捧,成了抢手的创意艺术品;灵芝盆景以其精美的造型在荷兰一炮打响,单价达40欧元/盆(1欧元兑换人民币10元左右)。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创意农业立足于优势资源的发展战略,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创意农业产业,创意农产品生产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创意农业“点石成金”,加快了创意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新农村发展最快的富民产业。建议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奠定坚定的产业和经济基础,收获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篇8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受到需求约束、农产品出现“卖难”而出现的经营形式, 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就成为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为此, 遵化市委、市政府认识到, 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 就是支持农民增收。

(一) 财政政策补贴。

农产品加工业比较效益低, 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遵化市每年都拿出财政资金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扶持奖励办法》, 对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等都规定了明确的扶持办法。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1, 999万元的予以5万元补贴, 2, 000万~4, 999万元的给以10万元补贴, 5, 000万~1亿元的给以15万元补贴, 1亿元以上的给以20万元补贴。对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给予30%贴息扶持;对投资建设鲜果、蔬菜、肉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给予当年流动资金贷款利息50%的贴息扶持。此外, 还支持企业上规模、创名牌。对被命名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给予50万元奖励, 命名为省级龙头企业的给予10万元奖励。龙头企业产品创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50万元奖励;产品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的给予50万元奖励, 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的给予10万元奖励。

(二)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龙头企业。

该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了一大批以采矿、冶金为主的企业, 由此致富的一些企业家也有了帮助后富的愿望和做法。政府就引导他们将资本投向龙头企业, 有效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唐山尚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由一家以采矿业为主的企业投资兴建起来的。该公司计划投资1.08亿元, 建立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已投资2, 500万元。目前, 示范园区已发展了占地333亩, 建有3, 000平方米的功能型办公大楼, 其中美国安普连栋温室4栋, 日光温室15栋。公司带动周边35个村5, 000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 短短几年间大棚发展到5, 000个, 生产规模近亿棒菌蘑, 生产品种超过了10多个。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 部分产品外销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三) 依托项目建设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 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实施技改扩建项目。2007年遵化市重点龙头企业谋划了10个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深加工项目。蓝猫集团年产5万吨纤维乳项目, 被列为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5, 857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参股1, 500万元, 省财政参股750万元。目前, 全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4家, 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2007年这些企业带动农民9.2万户, 为农民增收3.5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增收581元。

二、扩大特色基地建设规模, 拓宽收入增长面

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有符合用户需要和固定质量、数量的农产品供给, 而农户致富也需要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遵化市大力发展“多村一品、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了35万亩板栗、1亿棒食用菌、20万亩优质鲜果、11万亩无公害蔬菜、4万头奶牛等特色产业基地。他们对这些基地实行分类指导, 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户致富进行调整、优化和提高。

(一) 抓完善, 促提高。

对拥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增强其带动和幅射能力。依托科技, 改良品种, 提高质量, 增加产量, 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栗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板栗贮藏和深加工企业, 其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台湾、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拥有基地21.1万亩, 栗树1, 125万株, 带动农户3万多户。对于这样的基地, 他们推行有机板栗栽培技术加大科技含量, 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水平保证质量增加产量, 使基地达到标准化果园水平。

(二) 抓培育, 促壮大。

对一些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通过园区建设培育使其壮大。培育了优质粮食、出口园艺、新品种食用菌、精品蔬菜、有机板栗、优质奶牛6个科技示范园区。在东新庄镇建起以优质黄桃、欧洲树莓、航天蔬菜等七个产品为主的出口园艺产品示范园区;在兴旺寨乡建起占地300亩, 集新优品种展示、先进技术示范、高端产品生产为一体的精品果菜示范园区;在铁厂镇建起存栏规模200头的优质奶牛示范区;在平安镇建起双孢菇栽培食用菌示范园区。这些园区的建设有效地培育了产业化基地, 起到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带动更多农户的作用。

(三) 抓创新, 促发展。

对尚无特色产品的乡村大力扶持, 高起点谋划基地建设。一是利用信息优势发现新市场。预测市场需求变化, 发现新的市场只靠企业和农户是办不好的。政府及其涉农部门利用其信息优势分析市场前景, 发现新的市场需求, 通过引进新品种或换代品种示范来扶持基地。二是传播新的生产方法。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生产方法传授给农民, 促使农民采用新技术。三是通过典型拉动结构调整。用成功的实践让农民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收益,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基地建设中来。

三、着力发展合作组织, 促进共同富裕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 合作组织把市场、企业和农户联成一体, 减少了企业和农户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产业化升级和农民增收。目前, 遵化市各类合作组织达到了134家, 参与农户2.75万户。

(一) 发展和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降低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风险。

这类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基地为平台, 以农产品品种、质量、价格、销量等为合作内容和范围, 以契约形式对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子、药品、化肥和技术指导, 社员按照企业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 使企业原料有了保障, 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 避免了农户因缺乏市场信息而出现的“多了砍、少了赶”的坑农害农现象, 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计划”生产。广野农产品合作社自1999年成立来, 由建社初期的360户发展到现在的4, 600多户。社员户年均纯收入8, 600元左右, 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6, 000多万元, 累计为农民增收7.5亿元。此外, 该市还鼓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目前, 该市经纪人发展到3, 000多人, 活跃在农产品产供销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农村中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农户提供了在合作中求发展的新途径。比如, “能人领办型”的合作组织可以使一些能人致富;“农民联办型”的可以解决资金和风险问题;“部门扶持型”的可以解决那些有一定技术而资金和信息缺乏农户的问题。

(二) 支持农民协会发展,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协会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 以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合作组织, 其主旨在于保证会员农产品的销售和权益。这种模式可以把一家一户小生产组织起来, 由分散经营变为集约经营, 有效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东陵乡酒葡萄协会社会化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其信息网络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该产业相关的技术动态, 为农户提供品种、技术指导、实行保护价收购等系列化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合作组织除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外, 还通过规模的扩大, 品牌的效应和节约运输、洽商等费用而获得利润, 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它不仅使农村中的能人致富有了依托, 而且也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脱贫的机会。

(三) 积极探索股份合作模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 把更多农户链接到产业化进程中来, 让他们分享到产业化的成果是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探索各种股份合作制, 实现劳动、资本、土地、人才和技术诸要素的流动及重新组合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形式。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土地变股权, 农民当股东, 收入靠分红。二是资本股份合作。由合作社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出资, 以解决农产品收购、运输、储藏中的经费来源, 农户按股份从利润中分红, 部分作为风险基金。这种股份合作制既筹集了资金, 又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到了实处。股份合作模式以其清晰的产权界定和明确的预期收益对合作社成员形成的现实的、制度化的行为约束能力, 把农户现有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 实现增值增收。在这一组织构架中, 农户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得到更新改造。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和科技信息、营销和投资的理念、市场经济的诚信规则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遵化市以支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实践,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也给我们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 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把农业纳入工业化之中并使之成为工业的一个部门, 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规律。政府的作用就是利用这一规律, 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 用工业化的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 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当广阔的田野成为龙头企业的一个车间, 当城乡经济利益成为一体, 城乡统筹、工农互助的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二) 政府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原因。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就是调整和优化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产业的提升与集聚、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调研中, 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户都一致认为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在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上的支持是产业化得以顺利发展的原因。政府引导, 企业和农户参与才能形成农业上的循环经济。

(三) 形成遵守契约的环境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的保障

农业产业化把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维系产业化链条的是契约。要维护契约的严肃性, 形成一个遵守契约敬畏契约的环境, 以便为当事人提供一个稳定而明确的预期。在推动契约的执行上须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促进有关信誉信息的自由流动。需要长期对农民进行诚信教育, 宣传那些信誉好的典型, 形成讲信誉的环境。同时, 龙头企业也要增强社会责任, 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二是改进法院和其他争端解决机制。以信誉为基础的机制有它的局限性, 运营良好的法院体制对推动契约的执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法院的判决越及时, 越具有前瞻性, 人们就越能更好地预见纠纷的后果。执法的力度越强, 交易的风险就越小;交易的数量越大, 成本也就越低。这样, 农民就会更加依赖法律来解决增收过程中的争端和纠纷, 使遵守契约成为降低风险从而使收入预期更为稳定的正确手段。

(四) 制定农产品加工税收减免政策, 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上一篇:小学生日记100字作文下一篇:委托代办过户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