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中学政治高效课堂建设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形势根据青少年发展状况对中学政治新课堂提出了新要求。从中学政治课堂特性出发,提出“三度并行”“五力合一”等路径下培养中学政治高效课堂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环境—平台—阵地—环境”的演进,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多元复合、多维延展的发展机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代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一系列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希望通过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动员青年以科学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直至引导时代。因此中国共产党把新时代、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更为突出、极为重要的地位。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展现出新气象与新成就,这也对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堂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一、中学政治课堂的性质特点

1.重要性与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青少年群体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重点对象所具有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有些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培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形成中学政治课堂的引导力、竞争力与发展力是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的。

2.意识形态性与引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总是存在一定差距和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分歧,就必须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向人们进行灌输与教化,引导人们往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走,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鲜明而深刻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中学政治课堂引导力的旨归。

3.复杂性与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现给现代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机遇,也让传统教育遭受了挑战。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交错在一起,各种诸如新自由主义等泥沙沉渣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受其影响颇深,甚至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判断。最后,教育者面对纷繁错杂的教育环境往往无所适从,加之教育对象对当今中学政治课堂存有成见——传统中学政治课堂普遍而长期存在着的理论填鸭、道德说教、概念抽象、知识烦琐、脱离实际等弊端。中学政治课堂失去了其原有的、应有的引导力、竞争力与发展力。

二、中学政治高效课堂的理论模型构建

在对中学政治教学整体环境进行现实性、学理性分析之后,如何建构出切实、科学且能够不断发展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理论模型成为培养中学政治课堂引导力的关键环节。

(一)功能定位

中学政治教师课堂引导力的首要功能是体现在教育教学平台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基本途径,教师通过诸如理论灌输、讲授讲解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打造出具有综合效应的教育教学平台。其次,由于新形势下中学教育教学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既有好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就注定着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阵地还兼有着宣教阵地、舆论阵地与文化阵地等多重功用。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将课堂引导力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形成宏观环境下正向指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政治观等范畴的“大”引导力。

(二)模型结构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建构切实、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阵地仅仅停留在创设环境、优化环境等表层举措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环境—平台—阵地”理路推进呈结构、有层次的理论模型构建,使得中学政治课堂引导力的培育过程中教育平台与思想阵地并峙、互补,才是与新形势、新要求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批驳了旧唯物主义论主张环境、教育决定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错误观点,立足于历史的高度雄辩地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变革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在肯定人在环境下受动性、能动性并存的基础上,强调了二者辩证统一于能动的实践。“环境—平台—阵地”这一理论模型结构最终仍会作用于更加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实践范畴,通过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播环境……)与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在社会的多个层面产生共同作用。最终通过“环境—平台—阵地—环境”演进,形成本理论模型。

(三)实现途径

具体到中学政治课堂引导力的平台阵地建设,本理论模型沿着“三度并行”的实现途径进行建构。

1.延伸生活广度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整个教学活动都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高中政治课程要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教师要把理论观点的解释还原到社会生活中,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学校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应该增设具有拓展性和实践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生活化,引导受教育者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以生活践行真知,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生活实践的建构价值与理想导向。

2.拓展思想深度

由于唯理主义、唯智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人们对中学政治课仍停留在理论灌输、知识堆砌等刻板印象。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富有思想性的学科,“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的文化性、人文性、智慧性、育人性等的综合反映”,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情思与哲思、理性与感性、审美与崇德等诸多范畴的辩证统一中,引导受教育者尊重思想成果、理解思想内涵、运用思想理论直至提升思想能力与思想水平。

3.升华理论高度

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客观规律,达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强调实践的本体论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的高度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课堂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把握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方是把握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追求,也真正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活力——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三、中学政治高效课堂的构成与延展

纵使构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的理论模型

有着思想基础、理论依据以及广阔的实践空间,但在新形势下打造中学政治教师课堂引导力培养的平台阵地单靠“引导力”的牵引、指导是不够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并多维度、多层次地延展方能实现中学政治教师课堂引导力的提升。

(一)“五力合一”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形成

1.亲和力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出发,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于构建中学政治高效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人为本,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关切和人文关怀。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亲近感、趋同性和接受度构成了中学政治课亲和力的具体要素。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可以解构为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话语亲和力、教学方式亲和力、教师人格亲和力等,从不同层面给中学政治课的核心引导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2.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其实是一种隐形教育形势,可使人受到个体或环境的熏陶、感化而被正向引导、产生积极行为。用思想理论教育人、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用具体事实说服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引导力的一二体现。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应着力优化教育环境、丰富教育话语、拓展教育方式、树立教育形象,从而真正做到以引导力贯彻课堂内外、以感召力深化教学效果。

3.教育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些许多学科的特色,对教育学的原则方法有借鉴与超越。这就要求教师综合多重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综合,以达到教育学难以企及的深远影响。教育力凸显了新形势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引导力指向下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4.文化力

社会文化力内涵丰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艺作品、大众传媒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烙印,加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会受到一定文化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文化环境是构筑具有引导力的平台阵地的人文基础与社会基础。具体表现为:第一,文化力是对现有文化资源、文化环境的整合与优化,引领着大众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文化力是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支撑,对于传承优秀文化、提炼民族精神、培育时代价值有着独到的价值;第三,文化力还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凝聚力、文化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以保证文化安全的利器。

5.创造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够新时代的指引下、孕育创造力的理论源泉与内生动力。中学政治课堂旨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二)“五力合一”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延展

在新形势“五力合一”的时代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以引导力为核心在亲和力、感召力、教育力、文化力与创造力之间形成合力,正是由于“五力”并未互相分离、割裂,而是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地围绕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这一平台阵地,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地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力。

1.合力形成的内在关系“五力合一”的五者并不是孤立、割裂着的。

亲和力、感召力分别从政治课程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出发形成教育协同合力;教育力、文化力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内质的教育属性与文化属性;创造力则是在前四者协同并进后,五者合力内生性、延展性最直接的体现。五者围绕引导力建设这一核心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合力延展的发散路径

首先,“教师—学生”是“五力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延展的直接发散路径,通过不断发展以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课堂将中学政治课新理念延展、贯穿至新生代的新教育中。其次,“课堂—社会”渠道是此合力从宏观环境进一步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发散路径,“课堂—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元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最后,“理论—实践”则从更高层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新目标,中学政治课不能停留在讲授、说教、灌输等一般技术层面,既要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具有人文温度,也要能保持人类社会历史大视野、具有时代高度。理论联系实际方能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甚至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新时代、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合力作用的教学主体

中学政治教师是中学课堂的教学主体,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这要求中学政治教师要在“三度并行”“五力合一”的指导下,以良好的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主动性、超越性与创造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具体到中学政治教师应依靠坚实的平台阵地,首先针对自身,必须坚持言传身教,不断提升自我,以德立身。

四、结语

党和国家一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砥砺前行,而青年学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堂必须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学校必须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教育主体、教育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迎来新发展。教师必须依靠课堂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国梦激荡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3]寇海霞.新课标引领高中政治课回归教学本色[J].学周刊,2020(3):125-126.

[4]白显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性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12-15.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人才培养下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加强农村师范生劳动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