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

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摘 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深度学习能力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重要学习技能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有效途径,更是新世纪学习科学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基于此,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重点分析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提出具体有效策略,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构建高效课堂;分数的初步认识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deep learning classroom in primary school

——Tak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fractions" as an example

LIN Hongmei (Chen Jingru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小學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明显,导致基础阶段的教育主要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浅层学习为主,且主要依靠重复训练和机械记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是使用比较“极端”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对应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永远停留在基础层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而在小学中高年级实施深度学习,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可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能有效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又能将基础知识内化,在学习体验上获得明显的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能力。而深度学习是在现有的认知经验上,对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加工组成,并对其进行再创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1.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系数高,很难准确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且学习兴趣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获取新知识时,能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加工,同时还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自由分配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开展学习。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呈现出更为高效的学习,学生自主开动脑筋学习,最终实现对数学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有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营造出一个共同成长的氛围,在深度学习课堂中,师生平等,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探究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高度融合,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探索和探究的场所,教师在这个场所中提炼出更多好的教学方案和思路,学生总结出更多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促使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向全新方向发展。

(3)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展现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层探索。因此深度学习的真正实现,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有效的锻炼,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思维能力发展还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比较困难,且学习兴趣极低,因此在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内容和画面有着特殊的喜好,教师可借助此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更多的有效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教材内容是以月饼的平均分引出分数的知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吗?”分数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且显得比较抽象。如果直接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开展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保罗大叔的披萨店外卖生意相当火爆,我们快去帮帮他吧!订2个披萨,送到双胞胎兄弟家,要每人一样多,兄弟俩每人分到几个披萨?一人一个披萨根本吃不完,太浪费,兄弟俩决定只点一个,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相比教材中的问题,这种贴近实际生活问题更具有吸引力。但是这种问题情境并不是完美的,需要教师更深层次挖掘情境素材,实现对教材内容丰富的目的。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样在课堂练习中,还应创设问题情境,持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认识冲突法、制造悬念法以及故事情境法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比如,挑战性、针对性、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提升学生的熟悉感。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遵守挑战性和应用性的原则,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把课堂学习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2)建立模型思想。从某种角度看,深度学习就是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就是对数学的运算、图形、定律、概念进行有效的探究,最终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建立对应的数字模型。无论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还是模型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建模时,遵循其中的规律,并从特定的原型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和探讨等,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以“活动—构建”建模思想为主,通过操作感悟分数的由来,如认识了披萨的1/2,那么正方形纸的1/4是如何得来,要求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思想折一折,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颜色,最后由学生汇报哪部分是正方形纸的1/4?在此过程中学生操作、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接下来以考察学生眼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件:正方形全部涂上颜色;圆形的1/2涂上颜色;正方形的1/4涂上颜色,如何正确区分这些分数的大小,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最终得出结果,并总结规律,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那么它的每一份就会越小。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经常性的渗透模型思想,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规律探究和掌握,发现数学知识的神奇和美妙之处,從而为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的创新精神是一种积极主动、批判性学习知识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敢提问、有批判和有思考,才能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来才能做出创新举措,激发创新的思维。创新精神是在人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得到,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们学习到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要“平均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此引导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一份披萨平均分成6份,双胞胎兄弟俩各分得几份?”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份披萨平均分成2份,双胞胎兄弟俩各分得几份?”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每人平均分得1/2,而前面的问题,学生就很难得到答案,先让学生大胆思考,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想。最后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披萨平均分成6份,份数6就是分母,而每个人得到的份数就是分子,兄弟俩各分得3份,分子就是3,3/6不是本章节的内容,在此引出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敢于思考和提出猜想。这样既能巩固本章节教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确保深度学习课堂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4)关联新旧知识。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而知识的传授要注重前后相关知识的关联,只有建立在现有的知识上,才能确保新知识传授的有效性,从而突出数学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并体现数学学科逻辑性的特征。对于学习者而言,满足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时,必须要有效回顾整理旧知识,然后在开展新知识教学,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二是对旧知识的温习,再学习和再创造,三是为新知识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且深度学习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究,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实践和完善,虽然本文提出几点有效措施,但是从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整体而言,还不够完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构建出高效的深度学习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天色.基于深度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6):205

[2]蔡婷婷.核心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6):106-107

[3]邱雪华.思维生长的课堂活动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教师,2020(03):57-58

[4]陈淑娟.深入浅出深度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21):73-74

[5]吴星宏.由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点的设计与运用[J].数学教学通讯,2020(10):85-86

作者:林红梅

第2篇:中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摘 要】中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在于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对其学习兴趣不高,合作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重点从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引导手段、组织实施、网络手段介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 合作 教学 学生

一、引言

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人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人们生存的关键手段。因此,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这一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的掌握,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效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现代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使得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二、实施差异化分组

中小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一个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就需要首先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差异性,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实现相互补充。同时,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1]。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分配学习小组的时候,需要进一步考虑学生的一些性格特点,因为每一个数学学习小组都需要组织者,发言人等不同的角色,所以教师需要将具备这一性格特征的学生分配到对应的角色上去。例如:一些学生在组织协调上具有很强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将他们配合成一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他们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的发言人的角色。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性格优势,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通过自己预习相关的课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可以实现对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有效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他们今后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预习,这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自己先对相关数学思想和知识点进行自学,他们才能具有相互讨论的基础,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自己思考、归纳出来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讨论。例如:在图形形状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本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运用归纳的思想,在生活中找寻蕴含这些图形基本特征的实际案例,这种归纳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在预习“图形基本特征”这一教材内容的时候,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过程中运用了归纳的思想,同时实际生活案例的寻找过程也充满了趣味性,使得学生感兴趣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思考,他们才能有条件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

四、组织小组内部讨论

学生在进行充分的自学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组织合作小组的组内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小组成员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认识讲出来,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都需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记录,这样可以帮助最终的总结和归纳。组织讨论的前提是教师需要设定一个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们才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讨论。例如:7个同学一起去看电影,每一张票是20元,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样一道较为简单的数学乘法的应用题,当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运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案例是运用乘法的。这一问题将给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讨论的主线,这样可以实现学生相互讨论的中心方向不变。

五、组织小组间讨论

当学生在数学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一步实施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讨论。这是中小学生在更大规模上实现相关学习数学想法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将指派一个学生发表本合作小组的相关想法,不同的合作小组将提供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需要在小组间讨论的过程中,组织好相关的讨论秩序,讨论的原则就是每一个小组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但是有发言时间、人数等方面的限制,这样可以有效维护好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

六、教师做好归纳总结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最大程度地相互学习思想的补充,但還是难免出现一些思考空白、误区等,这样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对学生的一些思想进行总结,同时还需要补充学生没有思考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延伸思维长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产生思想误区的地方,也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纠正,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知识点和内容。

七、借助现代化手段延伸小组合作交流

一段知识点的完整学习还包括有课后复习过程。合作学习也可以在课后借助现代网络平台进行延伸,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也需要通过课后复习进行相应的巩固。在知识点的巩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2]。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学生讨论QQ群或微信群。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相关数学问题通过这样一个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有效思考的目的。教师负责布置一些数学习题,帮助学生去思考,从而有效消化这些知识点和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题是学生可以进行有效发散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从而实现他们思想的发散、迁移。

八、结语

合作学习属于素质教学方式的一种。中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有这种合作学习的有效介入,才能破解教学知识点抽象等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其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改善,最终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铁.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2011,08:166-167

[2]周丽.理顺教材逻辑 遵循学习心理——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A].2015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5,12:116-117

作者:韦力

第3篇: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索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针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要积极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有效实现新课改提出的新教学目标,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对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可靠的指导思路,为其做好教学工作,真正落实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有意识的引导小学生充分发展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足够完善,恰恰相反,在实施新课改理念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不适应、无所适从的现象,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成了局外人,不知道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而缺少教师的引导,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也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进而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针对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解决,这对我国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不仅对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师生角色转换,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落实新课改理念,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基于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新课改下对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建设做出的重要实践,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極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 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理念而形成的新型学习模式,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必须要明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功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对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使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合理分组能够有效兼顾每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得到成长,提高学习水平。反之,如果分组不合理,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被排除到小组学习之外,无法真正实际合作学习,进而导致合作学习的作用无法被充分发挥出来,还会对部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得到有效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计划和安排,或者规划安排不合理,任由小组成员随意发表看法,每个人都只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思考别人的意义,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知道该听谁的,合作小组也会变得一团散沙,很难团结一致,合作学习的目的也无法有效实现。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合理规划学习小作,同时还要对小学生的组内分工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小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合作学习,达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兴趣爱好、数学学习水平等,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小组成员数量方面,以每组3到5名学生为佳。注意,在进行分组时,为保证分组的科学性,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要考虑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数学基础等多方面因素,从而使合作学习能够帮助每个学生得到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除此之外,合理分组,对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还具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影响,即有利于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对组内成员的职责进行科学分工,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选出一名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及协调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主持小组有序开展合作学习,并根据组员实际能力及个性特长,进行合理分工,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 引导小学生有效掌握合作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抓住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点,理清思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意见,并且所用的表述时间较短,不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整体历程。但是,部分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因此往往难以在有效的讨论时间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义。这就导致小组讨论两组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应对计划和方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合作学学习的规则,确保每个学习都能够理解、明白合作学习的规则,根据合作学习的规则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充分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且能够做到汲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学习思维。还要引导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做好总结归纳。特别是针对一些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习,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同时对小组分工合理规划要给予科学指导,使学生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坚定小学生的自信力,强化小学生的意志力,从而有效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应掌握的合作技能,通过对这些合作技能的学习及掌握,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在安排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需要掌握和已经掌握的合作技能,再根据组长安排,引导小学生有序地表达思想观点,让小学生认真倾听后再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全组成员都认可意见。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学会思考和表达,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 指导小学生正確把握合作时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必须要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即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成长和发展,这也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要知道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内容,都适合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的。因此,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要点之一。通过正确选择数学知识内容,正确把握合作时机,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也是关键要点所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充分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新理念以及数学内涵,从而科学选择适合应用合作学习这种方法的知识内容。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性、讨论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内容,都比较适合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然后向学生讲解这个梯形的长度和角度。之后让小组成员自己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知识是与图形面积极计算有关的,并让小组成员进行内部讨论,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自主计算梯形面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进行合作,集思广益。有的提出可以将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然后分别运用三角形和矩形面积计算方法,再将两者相加,从而得到梯形面积。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梯形补充成一个矩形,而后用这个大矩形的面积减去里面的小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通过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对答案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并且探索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在合作探索过程中,学生找到并理解了梯形面积的计算规律,自己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四、 教师在小学生合作学习中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显著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提高教学能力,利用有限的空间给予小学生必要的指导,还要主导小学数学课堂,高效高质的完成合作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更重要的教育职责,其教学压力也大大提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对课堂现场进行详细的观察,而且要能够有效介入到各个小组之中,对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科学指导,必要时要能够及时且有效的引导小学生的思路,促进小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其有效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力和学习目标,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当数学合作学习出现问题时,教师必须要及时针对问题进行处理,还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未及时弄清任务,对此,教师必须要及时进行讲解,使小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掌握相应的知识,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如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一个立方体。在围绕这一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有的小学生就提出,立方体有六个面,而且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还有的小学生提出可以找一个立方体的纸盒,将其拆开从而充分了解立方体的构造。通过合作讨论,小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在合作过程中,对不同的观点、想法、思路进行了实践验证以及整合之后,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小学生终于找到了将长方形的纸张折成立方体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要显著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也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两者实现有机结合,使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希荣.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软件(电子版),2020(1):111.

[2]刘晓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人文之友,2019(24):148.

[3]王苏云.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9(9):72.

[4]王艳飞.谈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J].文渊(高中版),2019(8):197.

作者简介:

林荔香,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

作者:林荔香

第4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是”是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其最为重要而有效地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更是我们在新课改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人在参加呈贡区教师进校学校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学习中,积极尝试与实践有效性教学,现将本人学习和实践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把握“三个环节”

1、教前要精心设计。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2、教学中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3、教后的练习要优化。

(1)练习要有“方”。每一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要有“味”。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3)练习要有“层”。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4)练习要有“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二、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注重“四个实”

1、结合实际。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数学同时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所以,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实际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即数学生活化,学以致用,那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实践活动课”也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教材增设“实践活动”是课程标准新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3、讲究实用。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又迎来了新的阶段。其中,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优美的文字无不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组织教

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着其不足的地方。有时,精美的课件往往使学生过多的关注于其中的优美画面而忽视教学本身。并且,当教学中遇到偶发情况时,课件本身往往缺少应变,显得比较呆板,等等。所以说,媒体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要对教学有帮助,只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帮助,那就是好的媒体。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教学媒体就是最好的媒体,实用才是硬道理。

4、追求实效。所谓“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乃至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与低的惟一指标。不管是应用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利用什么教学媒体,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做到“五个关注”

1、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

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角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来体现。

3、关注教学效益。

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多花时间多出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和花多少时间,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4、关注教学的可测性。

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5、关注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

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本人几乎在每节课后都要进行这样的教学反思,并在“教学随笔”、“教后反思”中详细记录,用以指导自己不断提高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水平。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标尺,并能做到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相信我们大家都能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上探索出各具风格的新路来。

第5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10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一中举行的有效课堂小学数学培训活动。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见识了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风采,又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

一、上午观摩了来自上海的专家潘小明老师教授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确定位置》和聆听了潘老师的讲座《谈问题解决中的核心问题》,使我真正明确了有效课堂教育理念,它是一个长效机制,不会出现短期效应。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以引导者、参和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框架,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下午观摩了来自福建的专家罗明亮老师教授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和聆听了罗老师的讲座《思考在路上》,使我深刻的明白了原来一堂好课应该是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关注到每一个人。教学的进程是有节奏的,环节之间,问题设计整体上是和谐有张力的。专家贾志敏教师认为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三、潘老师和罗老师的建议使我充分认识到:

1、如果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愿去学,而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要中肯,要切合实际。

3、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4、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5、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获得很大的收获,解决了以前课堂中的一些困惑,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指南。

第6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性的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篇一:学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高效课堂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4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

5 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7 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

(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9 篇四:

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的体会是:

一、 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经常 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我们班有六个学习小组,每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质疑,纪律,其它等环节评出每节课的优胜组, 评出这节课表现优秀的个人奖。这样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 2 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三角形的特性》 这一课中,我就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入手,并课件出示了生活中一些设施和物体中的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提出质疑:为什么 10 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在猜测说的过程中兴趣高涨,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二、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设计中,将教学目标列为首位,认真地加以研究。 数学课以往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足够的兴趣与动力来认真组织、实施。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形势的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同样可以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 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张弘毅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字写得好,我及时班 11 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祝文俊同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现在他上数学课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了,成绩也提高了。 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差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钻研教材,教法,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高效课堂特色。

12 学习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一、 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素质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13 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1、预习课中,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都心中有数。学生们积极地看他们的笔记,找出不会的知识点,遇到的问题先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小组长。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写在黑板上,全体想办法或老师来解决。

2、展示课中,每个学生将自己负责讲解的知识点以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知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讲解时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这节课中学生们不仅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老师很少讲话,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下点拨启发。当然老师在课前会提出要求,如展示时学生必须脱离课本。可以说这节课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展示与点评都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智慧。

听高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是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尽量少的师生付出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在四十分钟内,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积累尽可能多的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语言综合运用的技能尽可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通过今天下午观看六道河学区这节数学观摩课,我感触颇多,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成功建立了自主合作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改革的基本形式,小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组内成员应本着尊重、互助、促进、发展的原则把每个小组建设成小组成员的精神家园。通过听课我发现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热情和激情,能积极参与和展示自己,点燃那思维的火把,展示展现自我。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同学,提高自己。可见教师在小组的建设和发展中肯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教师充分地利用好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学习和展示,充分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势必会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积极的课堂展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在这节课上,教师做到了让学生放开手脚,人人参与,积极展示,学会交流,学会研究,善于倾听,营造阳光、和谐、高效的课堂。实现用空间换时间,用面代线,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交流展示中,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心理稳定了,

15 表达流利了,思维敏捷了;在交流展示中,学生有了成就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由模仿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有针对性很强的课堂检测内容

课堂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首先习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必须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本课的设计就主一直围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检测的形式多样性,学生学习扎实。

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长期的灌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了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让我们不禁眼前一亮,有了六道河学区的引路,我相信经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在这种新的、科学的模式的引领下,我们的数学教学会开辟一条崭新的教学之路。

第7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靖宇小学 邵长洁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问题,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以案导学,注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如,我在上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在创设了情境,理解了题意,明确了目标以后,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出问题,一个平底锅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每张饼正反两面都要烙,一面需要2分钟。烙一张饼需要最少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鼓励学生试一试,学生虽然没有烙饼的实际经验,但是通过手中的学具演示,独立思考,学生不难得出答案,尤其是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两张同时烙节省时间,体现优化思想。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要实现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但是,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我在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在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剪刀和纸。进行探究、交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小组成员边操作边讨论,一会儿功夫就呈现出了四种推导方法:

①把纸对折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②用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把两个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③先剪一个梯形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个三角形。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④剪一个等腰梯形沿梯形的高剪下一个三角形移到梯形的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好”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进行真诚的表扬。当批阅学生作业时,教师要慷慨的把自己的赞许、激励性的语言和中肯的建议留在纸面上,用作业这种方式架起师生和家长交流的桥梁,会受益匪浅。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令人心中很是不安。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五.让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王老师要买196本,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先拿4捆(200本),再抽回4本。这时,教师再出示例题“:176+96和966-194,怎样算简便?”根据刚才“付整找零”问题学生自捂出“176+96=276+100-4=37

2、966-194=966-200+6=772”的简便算法。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一位数乘除法时,可以把简单的计算题设计成日常生活问题——“妈妈买了6条鱼,每条3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帮木工师傅算一算做学校一个铝合金窗户需用多长的铝合金做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六.从数学层面理解、掌握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数学味”,应该成为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时侯,对课程改革一知半解,总是花架子式的教学。有一些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做为一线代课老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第9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站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蔡县涧头乡杨庄小学

李俊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自我实践、自我感受的时间与机会,每一节课上几乎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场面。然而透过众多看似民主的设问与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对数学教学特点掌握不清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是:老师提一个问题,四个同“坐”在一起的学生讨论,然后老师指名(通常是举手的优等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至于学生讨论的过程怎样,是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一概不问。这样的“合作”只是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职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⑵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⑶评价机制不科学。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⑷教师的角色不当。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法。从听课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终将丧失。 思考与建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针对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及浮躁而不踏实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自我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它们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你帮助我,我促进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合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收获。那种只注重学生形式上的“合坐”是不可取的,毫无效益可言。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新蔡县涧头乡杨庄小学

杨红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3、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4、优化评价,激励合作

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侧重对合作集体的评价。我们要不断优化评价,激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因为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可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合作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新蔡县涧头乡杨庄小学

李学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使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从小组合作对象、合作技能、合作契机、科学评价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等五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301×2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一定要写0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一般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此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压力、支持和帮助,汇报人会对小组汇报产生热情,从而对整个小组活动都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就能提高小组活动参与的均衡度。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小红花等,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励志的小故事下一篇:环境整治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