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通用9篇)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往往将其看做一个承上启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境)情节的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话等。能否恰当地进行课堂小结,并充分发挥小结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让课堂小结更有效,除了时机的把握,更需丰富课堂小结的内容和方式。虽然课堂小结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适当的方式。

一、知识梳理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再现,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记忆。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

1.阅读式。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快结束时,教师提出:①什么是圆的半径和直径?②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③怎么样用圆规画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课本,把书上的重点词句划出来,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小结的方法。

2.口诀式。如,在学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后可以编口诀:位数不同比大小,位数多的大,位数少的小;位数相同比大小,高位比起就知道。在讲授完“角的度量”这一节课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角的度量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内外要分清,另边来读数。

二、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数学课。如“摘苹果”、“夺红旗”、“拍手歌”等,都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游戏。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结时,可设计一个“抽数字组成四位数比大小”的游戏,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各派一个代表,每抽出一个数可以自己决定放在哪个数位上,下面同学也可以自己来组数,最后比谁组出的数字大。在游戏中学生既要考虑到比较大的数要放在高位,又要考虑下一次会不会抽出更大的数等等比大小的知识点。课堂小结有机地溶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仅放松了疲惫的身心,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使枯燥乏味的口诀记忆和数的大小比较变得生机盎然,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课已完,趣犹存”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式

这种小结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直线、射线和角”后,笔者这样设计结尾:我们已知道从同一端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那如果是三条射线能组成几个角?四条呢?„„启发学生有序地观察和思考。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在小结时,可布置实践作业:用卡纸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这样,课堂小结就成为联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纽带。

四、设疑探究式

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是不是随便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下课后你可以去思考和尝试一下。同样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小结时:为什么出现一个钝角或直角就可以判断它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时不能马上判断它是锐角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将来学习。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而且为课后的思考和以后的学习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使学生产生了“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心理。

五、影音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儿歌,或是看录像、浏览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结课:让学生欣赏了美丽的激光表演,感受生活中的射线和角,在音乐声中愉快地结束了本课。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后,笔者在小结时设计了“快乐的一分钟”,伴随着“幸福拍手歌”的歌声再次体验了一分钟的长短。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2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数学课堂小结的功能和方法谈谈粗浅的看法。

1 课堂小结的功能

1.1 课堂小结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充分体现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对所学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续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1.2 课堂小结是从总体上对知识的把握, 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顺知识,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因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和运用。

1.3 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升华了学生的思维。

1.4 小结和其他环节的有机结合, 能使人对整堂课感受到一种整体美, 如果缺少课堂小结这一环节, 整堂课就不是很和谐, 尤如听一支优美的曲子, 听完整了才能使人回味悠长, 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情趣。

因此, 课堂小结, 既可以理顺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教学环节更加完整, 学生学习知识的思路更加清晰, 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2 课堂小结的几种常见方法

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多样,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 采用不同的小结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外在形式和侧重点的不同, 课堂小结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2.1 概括强调小结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这种方法是教师概括本堂内容, 强调本课的重点, 指明关键, 提出学习要求。这种小结法, 常常语言高度概括, 重点突出, 言简意赅, 锤锤定音。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 并节省时间, 简洁明快。一般地, 课堂内容较多, 概念公式易混淆, 学生不易把握, 且时间较紧时, 多采用此种方法。例如, 在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内容小结时, 这种方法就适宜。

2.2 学生出声小结法

这种方法突出了学生的地位, 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种方法是先由每个学生自己出声小结, 教师指定某生起立作答, 要求说明本堂课学到了什么, 重点是什么, 对自己来说难点是什么, 与旧知识有何联系, 等等。教师给予更正、解释, 提出要求。这种小结法是建立在“出声”有助于思维基础上, 它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 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的提高。同时,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 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 对“幂函数”的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就要让学生出声小结, 教师先提醒学生先要从函数的表达式、定义域、图象、特性等几方面入手。然后, 提问一个学生站起来表达, 及时给予纠正等。

2.3 首尾呼映小结法

这种方法突出体现一堂课是一个整体。导入和小结遥相呼应。整堂课浑然一体, 比如以问题的方式导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 最后用所学新知识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再如, 从整体入手, 分部解决, 最后再回到整体, 即“整体—部分—整体”式课堂结构, 这也是一种首尾呼映。此法能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例如, 在研究正弦型曲线y=Asin (ωx+Φ) 的特征时, 就分别研究y=Asinx、y=sinωx、y=sin (ωx+Φ) 的图象, 再综合归纳y=Asin (ωx+Φ) 的图象如何经过变换y=sinx而得到的。

2.4 问题小结法

这种方法是在学完新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之后, 教师归纳并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或对本堂知识的引伸, 或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打下埋伏。往往提出问题便嘎然而止, 似乎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之意, 令学生课下情不自禁地去探求, 去寻找答案,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5 图表小结法

此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很多, 特别是一章、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时, 将概念、公式、定理等以图表的形式概括出来, 形象直观, 显现联系, 形成了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在几何、三角等知识教学时多有运用。

总之,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使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每一个环节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所以, 认真钻研课堂小结的艺术, 是每个教师所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的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3

一、总结预习式

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 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2. 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

3. 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 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梯形的面积”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过渡和铺垫。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

“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

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

“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三、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 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 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 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到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正值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就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留给学生思考:

在下边算式的括号中,任意填上“+”“-”“×”“÷”等运算符号,使两组8个数的计算结果都等于2008:

5( )8( )25( )20( )5( )10( )2( )4=2008

50( )4( )5( )2( )2( )10( )25( )8=2008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4

阶 段 小 结

一、研究过程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自觉地与不自觉地运用着.那么,什么是课堂提问?

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它有检查评估、启迪思维、引导学习等多种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的结构: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是单指教师向学生发问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过程性.尽管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过程而言,却大致相同,基本包含以下3个阶段:(1)提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内容、特征或关系进行提问;

(2)回答:学生分析提问的要求,回忆、提取并组织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3)评价:教师对回答质量作出评价,给予反馈、矫正或总结.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不同的阶段提问,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提问目的的确定不光要看教师确定了什么样的目的,还应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认识到提问目的对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判断提问是否有效与无效时,更多的关注点常常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而往往忽视有着“缄默”特性的目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其次,依据什么来确定提问目的,教师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依据不同,往往会确定不同的提问目的,进而导致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问.提问是为教学服务,更具体的说,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教学目的应该是确定提问目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学目的尽管比较宏观,但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目的应该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认识力的提高,另外具体到一节课的提问目的,还应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结合起来考虑.

最后,要考虑如何确定提问目的,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的一面,也有生成性的一面,课堂提问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不仅要考虑如何预设提问目的,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地生成提问目的.预设提问目的可以看作是预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避免一些过于随意而与教学无关的提问.在具体预设时要对学生和教材做出具体的分析,生成性提问目的的确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智慧,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来生成新的提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经过探究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探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2)、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探究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3、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容易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赵海霞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张永亮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老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与教育观念转变。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如何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首先做到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课堂小结的几种常见形式 篇5

数学课堂小结方法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结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归纳总结式

归纳式小结,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如:“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结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加以归纳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2、续连两问的应用题与以前学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①题中问题多了,解答步骤也多了。②解答时要先解答第一问,然后解答第二问。③解答第二问时,要利用前边计算出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来列式。④两问都写答话。)

通过提问归纳小结,锻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新课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对新知识加深理解。

(二)、启迪思维式

教育心理学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那么在小结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设疑。即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急于知晓的心理。我们知道,说评书的人常讲到关键处,精彩处,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留下一个悬念让你急于知道下一步结果是什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类似教学悬念。如:学完年、月、日,可出这样一道题“小明6岁了,可他才过两次生日,问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一般说,他应过六次生日才对,可为什么才过两次呢?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回忆今天所学新知,寻找答案。此种课堂小结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索。

(2)伏笔。即在讲授某一知识时,有意留下一个“尾巴”,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以引起他们探讨“未尽”的好奇心,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小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小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3)延伸。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就只有在课前或课后联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好学科的知识,以便为将来探求本学科领域中的奥秘打好基础,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其方法:一是利用课堂小结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二是利用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多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小结,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由此可见,巧设悬念,立疑激趣的启迪式小结,就是造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盼望“且听下回分解”。教学不应是“倾箱倒筐式”的,要教有余地,教有余味,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三)分析比较式

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将本节课所授的内容和其类以的课进行比较小结,抓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其类以的内容得到了区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堂所学的内容的理解。

例如,当教师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都已授完时,可把它们列在一起: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注意一些字眼,加以区分。让我们的学生不致于混淆它们,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四)图表小结式。

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小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又如复习“线的认识”这一课时,小结时可列出下表:

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交流评价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数学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在课堂小结中应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且这种小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设计这样的小结:

师:如果咱们用满分“1”来表示你对这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生:0﹒9分。

师:比较满意,继续努力!你会更优秀。

生:0﹒8分。

师:你的满意度稍微差一点儿。没关系,只要不断努力,你会更棒的!

生:1分。

师:不错,很有自信!

将课堂评价与所学新知有效结合;将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这一巧妙的课堂小结,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让学生直观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之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平均数》后,我非常想了解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感受,于是就提了以下问题:

师:“这节课快结束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请大家从自己的收获上(知识方面、获得的经验方面、学习的心情„„)给这节课的学习打个分好不好,要说明理由。满分10分。

生1:我打10分,因为我不仅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特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将来在选择工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2:我打9分,因为这节课学习很开心,没有感觉累和乏味。

学生3:我也打9分,因为这节课的知识实在太有趣了,我想再学下去,但马上就要下课了,我有点遗憾。

„„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估算一下这节课的得分情况吧。

„„

师:经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平均数有了深入了解,如果让你在“平均数”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你会怎样填?

生1:有趣的平均数。

生2:善变的平均数。

生3:神奇的平均数。

生4:狡猾的平均数

„„

师:谢谢大家,希望平均数这个朋友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学生给课堂学习情况打分再求出平均数,这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刚刚在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讲是一次最真实的反馈。与此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了正确地评价,对学生来讲是一次深刻地反思,是对所学内容的提炼升华。这样的课堂小结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令人回味。这就不仅仅是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巩固提挈,而是让学生思维、情感乃至于智慧都尽情张现的时刻。可见,极其简单的课堂小结也能成为我们尽情发挥才智、引领学生情感升华的舞台。

苏霍姆林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小结中,你说,我说,他说,发展了同学们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活动激趣式:

1.游戏活动小结

把游戏引入课堂,寓课堂小结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新授知识。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数学课。如 “树上摘苹果”、“拍手歌”、“采蘑菇”、“送小动物回家”、“小小邮递员”等,都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游戏。例如教学“用4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小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即教师报题“12÷4”,学生取出12根小棒迅速摆出3个正方形;又报题“20÷4”,学生取出20根小棒摆出5个正方形„„这样将课堂小结有机的溶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仅放松疲惫的身心,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使枯燥乏味除法计算变得生机盎然,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学习兴趣,收到“课以完,趣犹存”的效果。

2.竞赛活动小结

比赛能够鼓励人争先创优,人人都有上进心,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小学生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他们总是希望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赏,喜欢参加比赛,希望自己获胜,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我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中为学生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活动。如:“爬山夺红旗”、“争金牌”、“抢答”、“争当小小数学家”个人或小组竞赛活动,把学生学习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做到以赛代练,赛中有获。

3.故事活动小结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它之所以吸引人,则在于它有一定的情节,使人感兴趣,将它引入课堂小结,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年月日”教学中,课堂小结适时引用了大月小月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都认真地听,一下牢牢记住了一年里的大月小月。

4.口诀式小结

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口诀让学生朗读、记忆的小结方法。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促进知识的牢固记忆。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又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小结解题步骤为五步走口诀:一看二通三算四约五化。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题步骤:

一看:看清题目是分母还是异分母

二通:通分

三算:计算

四约: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化: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5.音乐赏析小结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巩固新知的学习。

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课堂小结: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儿歌。”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夸我顶呱呱。”

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了新知识。

六、渗透式小结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 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7人 ②计算;0人 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人 ④周长、面积的计算;5人

⑤分数的认识;5人 ⑥统计和可能性;3人 ⑦解决问题。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6人 ②不希望。10人

请说明理由: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13人 ②同学。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1人 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1人 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5人 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7、8题。(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宽

S正=边长×边长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2 C正= 边长×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师:9分钟行驶的长度。指名一名学生板演:60×8=480(㎡)480×9=4320(㎡)全班集体订正。(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60×9=540()540×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生讨论。

师: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怎么去计算?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为什么提问?怎么问?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④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我先讲的是第二题。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7

一、课堂小结提出的重要性

以布鲁纳、奥苏贝尔为代表的认知学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 如何将教师所教的新知识迅速、有效地转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与所学的内容、学生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课堂小结, 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效率高、功能强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或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回顾。通过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带领学生找到知识的精华, 使其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 对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小结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小结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 尽管位处课末, 可它的功能却不容忽视。小结做得好, 能使当堂课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甚至升华, 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落实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四种课堂小结的方法。

1. 问题式小结。

教师在使用问题式方法进行课堂小结时, 通常给出一系列问题, 用这些问题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系统结构。这些问题串往往是有备而来, 涉及的大多都是知识的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盲点、弱点、易错点、易忽视点。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边交流充分, 课堂气氛活跃。

2. 讨论式小结。

当一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教师抛砖引玉:“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后进行小组交流, 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单独回答,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种小结方法把教师的“单口相声”变成了全班的“众口相声”,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同时, 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 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习主动性加强, 也使课堂教学在活泼的气氛中结束。

3. 绘图式小结。

教学过程中, 有的内容比较抽象, 逻辑性强;有的内容相互联系, 错综复杂;有的内容知识点零散琐碎。在小结时, 教师可根据其本质和规律, 利用图像将知识点汇聚起来, 看图说话, 加强记忆。

4. 表格式小结。

对于知识点比较零碎的课堂, 使用表格式小结把内容分类整理, 可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有条有理, 有规律可循。另外, 在一章节、一单元学习结束时, 将概念、公式、定理以表格的形式概括出来, 形象直观, 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形成知识脉络, 便于学生对比和应用。这种方法由于容量比较大, 使用多媒体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 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某几种方式, 然后生搬硬套, 显然是不可行的。教有法, 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小结要根据学生、教材、课堂的具体情况, 采取适当的方式, 或繁或简、或详或略、或深或浅来进行, 不故作高深, 无谓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不流于形式, 空摆架子。关键是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使各种课堂小结的方式互相补充, 灵活应用。

摘要:数学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问题式小结、绘图式小结、讨论式小结、表格式小结等形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浅谈数学课堂小结 篇8

关键词:数学 课堂小结 小结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无论是在知识点数量还是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较初中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明显的区别,导致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推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产生与扎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好的课堂小结,不但能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使学生逐渐感悟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一、短语式小结

在日常教学中,课程内容不尽相同,有时一堂课的内容含量较大,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除了教学生用“理解记忆”、“逻辑记忆”等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趣味记忆”。小结时把所教的内容概括成几个具有押韵的词或带有诗意的短句,使学生既感到简明有趣,又好懂好记。将这样的小结概括为:短语式小结,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整合能力。。

二、程序式小结

高中数学的内容较初中更为复杂,但有些内容不乏程序性,即可以归纳为“第一步……,第二步……,最后……”当然,每一步还要高度概括要点,此时条理清晰,但略显冗长。那么,小结时可用数字把每个内容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并排成一定的顺序,学生就会摸索前进。因此在小结时就用数字组合关键词划分出解法中的各个步骤。为方便,姑且称这类小结为程序性小结。

三、列表式小结

有时讲课的内容显得有些零碎纷繁,如果小结时把内容分类整理后列表,会使学生学起来感觉到有条有理,有规则可依。有时讲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通过列表小结后,能使所讲内容更加深刻、具体、详细。尤其在章节小结中优势很明显。这样的实例很多,列举一例:

四、网络式小结

在某些章节内容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章节知识点,慢慢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小结。例如,在“函数”一章中书写的知识网络图如下:

像上面这样把所学内容,通过“编程”后成网络状呈现出来给学生,学生当然对所学知识就容易“贮存”,也容易“提取”。

同一堂课的课堂小结,可能同时有几种方式,在教学上教师要不拘一格,并伴之以必要的归纳与说明。但要注意,小结就是小结,无论是其板书还是其归纳说明,都要简明扼要,如若长篇大论,则会显得重复啰嗦,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安排和小结本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 篇9

阶 段 性 总 结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借助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有研究者发现: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了课堂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提问,最多可达到每分钟10个问题,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属于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甚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受到我们极大的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

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论》、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2]

在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

[3]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韦伦(w.w.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另外,在《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也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4]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如下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发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提供直观、有效的载体,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在真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主要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发问技巧和增加学生候答时间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录像在课后进行课堂观察,开展有效的反思活动。

1、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形成问题链。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为了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

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

2、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抓准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韦伦(w.w.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6]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7]

3、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8]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反思,填写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还可以看出教师发问的情况和是否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比如上表中的序号1表示教师提出的第1个问题,A中选了1表示这个问题属于识记型问题;B选了1表示教

师在发问时语言简洁、表达清晰;C中选了3表示教师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第2个问题中的2—2—1表示教师提的第2个问题是理解型问题,教师提问时有重复表述的现象,提问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记录分析能形象地体现出这节课教师提问的整过程,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载体,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反思

1、本研究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把问题的类型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低效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六、结语

上一篇: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下一篇:陈述和申辩书格式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