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精选13篇)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1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之于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实践表明,有效的问题情景能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及“游戏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浅就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手段发表了初步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景;生活实际;实践操作;游戏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的这一言论充分说明了疑问之于学习活动的积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浅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发表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切实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广泛的生活实际基础之上,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所教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景。这既是迎合新课标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客观需要,更是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客观需要。对此,笔者就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获取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小红和小明一样高,小明和小亮一样高,那么,小红和小亮是否一般高呢?”“聪聪和亮亮的体重相等,明明的体重比亮亮的体重重,那么,明明的体重和聪聪的体重相比,谁更重呢?”身高、体重是小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探讨、对比的话题之一,因此,他们对上述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有着更浓厚的探究兴趣与了解热情。这般一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便使得学生积极且踊跃地投入到了“等量代换”这一崭新内容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很好地将问题情景的作用进行了充分发挥。

2借助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活动,这就使得他们在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借助实践操作为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这将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抽象到直观、由复杂到简易的积极转变。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活动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实践操作问题情景:结合实际操作,你能用三角形拼组出哪些四边形?这一问题情景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动作操作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大量的拼组之后,他们很快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当两个三角形没有一条相等的边时不能拼成四边形,当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相等时,可以拼成四边形;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如此,创设的问题情景既满足了小学阶段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观需要,同时,在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实践的基础上,学生们又切实得出了诸多深刻认识,而这很显然轻松达成了借助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景的预期理想教育效果。

3辅助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爱玩爱闹是其最为明显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分外热衷于各种类型游戏的重要原因。由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恰当而合理的引用一些课堂游戏。其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良好教学效果。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利用课堂游戏精心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学生反响异常良好。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数学知识点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游戏:往一个箱子中投进10个红球,要求学生从该箱子中摸出一个红球;在原有10个红球的基础上,又往其中投进5个蓝球,要求学生从该箱子中摸出一个红球,摸出一个蓝球,一个黄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全都主动地投入到了该课堂游戏之中。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仅有红球时,摸到的是什么球?在红球和蓝球混合时摸到的是什么球,不可能是什么球?学生结合得出的游戏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并最终得出了结论:在仅有10个红球时,摸到的始终都是红球;在红球和蓝球混合时摸出的有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蓝球,但不会是黄球。如此一来,借助该课堂游戏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景,使得他们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思考活动,而这就为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一定”、“可能”及“不可能”等名词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问题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并非仅仅局限于笔者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同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问题情景创设手段。这样,才能在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同时,真正做到问题情景设置的较强针对性,进而谋求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杨小清 单位:四川省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行)》,2012版.

[2]时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读与写》,2016(03).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2

一、妙设图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等不良行为。同时,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更容易让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倦怠、懒散和瞌睡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引入生动有趣的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图片情景,以多姿多彩、鲜艳明丽的植物、动物、生活物品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感官,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圆》的课堂教学时,为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与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对圆的半径等概念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五彩缤纷的各种大圆小圆的图片,并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圆的直径、半径以及圆心。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圆形实物图片,如裸色的圆形水池、盆子等,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标出半径、直径,圆心。在学习同心圆、等圆时再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有效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研究的兴趣,从而让课堂释放活力。可以说,巧设图片情景,能够将虚拟、枯燥、晦涩的数学内容简单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这是教师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二、巧设问题情景,活化学生思维

巧设问题情景,活化学生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情景创设的绝佳途径之一。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升质疑、析疑、探疑、解疑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巧设问题情景需要教师了解主要的问题情景类型,问题情景有:递进式问题情景、串联式问题情、类比型问题情景、综合型问题情景等。递进式问题情景是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串联式问题情景旨在设置前后具有练习的问题串;类比型问题情景是从两个或多个角度入手,设置对比问题;综合型问题情景是多种问题情景的综合利用。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励学生求知

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用之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活实际,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其引进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想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创设基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与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方向与顺序》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确立空间概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教师先发问:“同学们对我们的教学楼很熟悉吧,那么大家知道全校共有几栋教学楼吗?每一个教学楼都在我们所在教学楼的什么位置呢?”在全体学生开始思考时,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将拍摄的校园立体图片展示出来。这时,学生们欢呼雀跃,马上指着某一栋楼说:“这个是我们的教学楼。”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教师将方向与顺序融入情景,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巧妙出示课件为学生点拨思路,使学生借情景更好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3

一、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教师要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因为只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愉悦、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教师要全身心的真情投入,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建立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精当发挥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就应春风化雨,多赏识学生,多帮助学生,多给学生微笑与掌声,少一些指责与批评,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采用质疑问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质疑问难的过程。古人有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唤起了学生认识上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灼见,以此来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要给提供自由思考时空,自由表达的话语权,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探讨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联想,更应该有巧妙的比喻,甚至有“人加狗”的幽默。师生、生生应推心置腹,真诚交流,构建合作交流的绿色通道,努力营造师生互勉、探知求知的良好氛围,赋予数学教学以灵性和生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时应紧密结合教材,用谜语、故事、游戏等活泼有趣的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科学而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展示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用大萝卜,用刀切一下,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个面相交,建立棱的概念,这样切6次,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感到新颖,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要勤奋学习,广泛涉猎,钻研教材,探討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富有魅力和艺术。又如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王晨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家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多元化的评价

实践证明,建立多元化评价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成长,体现“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即使不成熟,也理应给予尊重,作适当指导。教师要善于捕捉小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多鼓励,多赞扬,多肯定,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课堂总是一种和谐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评价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加星,夺旗,红花等一些方法,也可以采用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累计加分数的方法,更要用微笑、翘拇指、鼓掌等非语言进行鼓励和直接用语言赞美“你真好!”“你真行!”“太棒了!”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激情,努力学习数学。

浅谈数学课中的情景创设 篇4

“潺潺的流水,伴着那古色古韵的琴声,老师和学生都沉浸在优美的语文课堂中……”每当看到语文课堂中那同学们如痴如醉的情景,我都在感叹,当语文老师真好!然而数学呢,它是一门工具学课,具有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范性等特点,很难像语文那样有具大的魅力。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最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教师导入好,学生就能被深深吸引,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新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来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如何创设情境呢?在利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

首先要真实

数学来原于生活,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联,才能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自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们在教授数学中“圆的面积”,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圆桌桌布来进行情景创设:在酒店中,如果你是管理人员,需要做桌布,因为桌布的数量很多,如何才是合理节约的做桌布的方法?把学生融入到里面,让他们自己来想办法,自然就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其次,情境创设要有方向性

毕竟数学是生活问题的抽象,源于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情境创设必须紧扣本节教学的知识点,不像我们语文教学中所说的“形散神不散”,它必须有自己的针对点,那就是具有数学性,例如我们教学小数三年级“简单统计图”,创设情境,因为涉及矿泉水的价格等一些信息,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会损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还会妨害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造成学生数学思维的模糊,失去了情境创设的作用。所以情境创设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另外还要分清主次关系,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它只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教学的知识点,所以目的和手段一定要明确,不能对情境做过多的渲染和描述,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到课堂教学,以致事倍功半!

再次,情境的创设要有适合性

因为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课堂主体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认知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中学生,成年人因为年龄,社会经历及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上,要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因为地域性质,对于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创设场境,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对于能在身边找到的,就对学生在现实中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思考,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就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时,里面涉及到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如果创设情境不恰当,就会把这个问题深化,从而给学生造成思维,认识上的困难,有就些南辕北辙的味道了!

另外,情境的创设有要发展性

因为数学是一门延伸性学科,知识是承接的,发展的,所以对学生创设的情景可以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延伸性.让学生在课堂有学习,课外有探究。比如在创设“面积的计算”这一节,在情境的创设上就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如果是一些不规则的形状,又如何求它们的面积?实际上这也是对适合我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质疑再探”的一种很好诠释。

最后,情境的创设还要有吸引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设那些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更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更能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何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呢?这种吸引力,不单在形式要新颖,更重要是还是在内容上,让学生对情境所引起的兴趣转化为内在发展的需求,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新理念下,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上好数学课,数学课堂怎样才更有吸引力,在综合上述几点中,我觉得真实性是基础,方向性是导向,适合性是特点,发展性是创新,吸引力最重要!只有这几点都做到,才能创设魅力情境,才能创造出魅力的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5

路桥区新桥中学陈良聪陈美琴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地理教师的追求。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方法是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和理解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创设 生活化 情景 课堂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告诉我们,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我们只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落实新课程理念。

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教师如不使学生处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心理状态,就难以知道学其善,懂其义,名其理。同时,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感受地理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从而有交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方式创设生活化情景。

一、利用图表创设生活化情景

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高考、会考的重要考试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会考大部分都以地理图表为情境创设问题,以考察学生运用地理概念、规律、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行高中湘教版地理教材和地图册上地理图表类型多样,这些图表往往信息量大,有的甚至较抽象。如果我m 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信息融入到地理图表中去,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

维。

读我国南方某地地形图,据图回答:

(1)学校明天要举行登山比赛,为锻炼同学们的毅力,拟选择攀登最艰难的线路。小明在图上画了4条线路,他最终可能选择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小明到达山顶时,感到山顶比山脚凉快,请问山顶与山脚的温度约相差几度()

A.0.6℃B.1.2℃C.2.1 ℃D.3.6℃

(3)寒假期间,小明随父母外出旅游。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衣着由厚厚的保暖衣换成了凉爽的夏装,小明一家人的旅行线路最有可能是()

A.从浙江到罗马B.从浙江到莫斯科

C.从浙江到伦敦D.从浙江到新加坡

这组题充满生活信息,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等高线和气候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到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地理内容生活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教师应势力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究,并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成功。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景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让地理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需求,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就会马上高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就会自然与和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与理解就更加深刻。

如在地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绘制简易校园平面示意图,引导来访者准确快速地找到目的地,学生兴趣高涨,之后,我特意挑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同学们在下面就议论开了,我顺势引导,这几幅图有什么地方与实际校园是有出入的,怎样修改才能使这幅图能真实地反映我们学校的校园空间布置,(涉及比例尺方面知识)怎样修改才能使这幅图更简洁美观?(涉及图例知识)怎样修改才能避免“找不着北”?然后通过画、评、改三个步骤,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图的三要素,感受到所学地理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利用虚拟假设创设生活化情景

虚拟假设,即在思考问题时能假设一个情境,可以用人、地、事、物、时来创设,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思考、挥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如中国杭州天堂伞业有限公司有批伞准备外销,有南亚、非洲北部、欧洲西部几个地区共选择„„中国台州某羽绒服制造厂有大批羽绒服希望外销,有印度尼西亚和瑞典两地供选择„„,假如你是这企业的销售部经理,你会怎样选择销售地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上述生活情景是虚拟的,但问题是完全可能是现实的。通过了解销售目的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这些气候类型具有的特征,同学们就找到了答案。学生对销售部经理这个职位很感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四、巧妙联系创设生活化情景

有些故事、诗歌、歌诀、谚语、对联等对学生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他们往往与地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教师利用他们与地理知识与生活常识三者之间的联系找到结合点,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扩大视野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地理课堂产生无穷的魅力。

例如小华在暑假游记中写道:那天我终于看到“美丽的草原,风吹草低遍地花”的美景,这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一番景象:“一年四季绿树常青,禾田稻花正飘香”。该游记中描绘的两个地区分别是()

A.西北地区、南方地区B.南方地区、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既学了知识,又体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多样的人文美景,获得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同时又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

五、结合热点创设生活化情景

当今世界新变、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教材中尽管增加了大量的现代信息,但仍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新地理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并且要将学生对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热点焦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材料:据市气象台消息,今年第9号强台风“圣帕”于8月13日凌晨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强度不断加强,15日下午2时中心位于温州东南偏南方向大约1560公里的洋面上,就是在北纬15.7度,东经128.1度,中心气压94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50米/秒(15级)。目前中心正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预计台风未来将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还会有所加强,于17日到达台湾东部海域。虽然目前位置距离我市较远,但该台风强度强,在此提醒有关方面要提前做好防台抗台准备工作,关注气象台的最新消息。

教师可以设置下列情景:

1、台风发生时间、典型地区?

2、台风与飓风的关系?

3、目前,对台风灾害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什么?

4、台风造成的影响?

5、为什么我国强台风大多出现在浙江、广东、福建沿海,而超强台风浙江机率最大?(或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的角度加以分析)„„

联系时事热点、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而台风就发生我们的学生身边的一种自然灾害,学生对它较熟悉,我们创设学生身边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有些热点、焦点问题常常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和生成,学生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继续加以关注和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六、利用实验创设生活化情景

实验法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老师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学生围绕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实验证明;或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实

验,或让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学习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直观经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课程知识涉及世间各种自然、人文景象,学生经验有限,加上想象和联想都有待发展,用简易操作的小实验,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既能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以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时,设计如下小实验:撑开雨伞,从顶上倒下一滴红墨水。当雨伞不动时,发现红墨水沿直线流下;当雨伞顺时针转动时,发现红墨水偏向左侧流下;当雨伞逆时针转动时,发现红墨水偏向右侧流下;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就可得出“南左北右”的规律。

上述地理实验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原理清晰、效果明显的特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脑构建的知识,记得牢、理解得透,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愉快而轻松,课堂的效率无形之中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6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环境中能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也可以是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江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裤子标价10元,上衣标价11元。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大家能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算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江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是把每件裤子和衣服的钱加起来,然后乘以3,即(10+11)×3=63(元)。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最后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30+33=63(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内容,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这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击掌回答。”学生“啪―啪”击了两次掌,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老师这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啪”击了一次掌,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我肯定了大家的判断:“对,是半个。那么,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样,学生对分数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主题,尤其要富有趣味性,能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加工数的,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通过魔盒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输入“b10”之后“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新奇有趣,应该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堂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著,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时,老师拿着一捆共1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个小组分的一样多,但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之后学生经过新一轮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 篇7

一、问题的产生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连贯性, 新知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 每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 也有与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 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 我尽可能利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创设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景。

二、产生趣味性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 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 我首先提问“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我们随即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根演示用的木棒, 摆成图1的形状, 当学生看到居然有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木棒时, 感到奇怪, 此时, 我把最长的一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段, 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如图2。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三根木棒之间:什么情况下, 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什么情况下, 不能组成三角形。这样的引入, 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又如, 当讲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 我引入这样一个事例:“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破裂成三块如图3, 现只带一块去重新配制, 行不行?带哪一块去?”学生为寻找答案, 立即进入积极状态, 真正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三、问题的产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提起问题情景, 我们往往只是想到产生问题环节。的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 教学效果明显, 但问题的产生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 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 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生合理的问题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篇8

关键词:情境创设;改变方法;学习兴趣;提高质量;小学教学

小学,作为学生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培养学习兴趣是重点,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有效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从生活入手,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数学作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在设计环节时,要从生活入手,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老师想为它找到一个知心朋友,你们想为它找到哪个朋友?(同学们七嘴八舌开始议论)最终,根据学生的想法,为这条线找到一个最近的朋友,那就是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线,进而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这样以找朋友的形式设计,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拉近了他们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从问题入手,激发求知欲望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学会思考,才会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每个学生探求知识的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都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还是以《角的认识》这节课为例,同学们,除了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角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角?哪些物体上有角的存在?小组之间说一说。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会马上打开思维,小组同学间会相互补充,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主动来学习新知。

三、从游戏入手,提高学习兴趣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何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很重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数学游戏环节,可以较好地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自己看、摸、数、记等方式,来了解它们的特征,整个教学都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来完成的,亲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平健.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02).

[2]孙玉霞.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3]李芳.营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9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总方案,以研训一体为主线,课题研究为主题,结合教研室“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计划,立足我校实际,立足课堂,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如下研究计划。

二、本学期研究主题: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划分的四大领域,本学期进行“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空间与图形“板块有效情境的创设和利用研究。是因为小学部分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乃是最基础的几何知识。好的、合理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空间概念或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深刻的印象,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开展这一项主题研究,积极反思、总结、应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对1—6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开展1—6年级“统计与概率”新课程标准学习和培训,分学段进行1—6年级“空间与图形”板块标准测试。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相关书籍、材料的理论学习。(2)有效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围绕研究主题定内容、定时间、开展骨干教师“空间与图形”课情境创设策略专题讲座活动,促进教师课题研究能力的提升。

(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青年 1 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达标”活动,开展“空间与图形”限时现场备课、说课大赛和课例研究展示研讨课活动。

(4)以“总结汇报”为平台,做好课题研训汇报,拓宽提升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九月份

1、课题组长修订课题计划

2、课题理论学习,骨干教师解读、集体学习《“空间与图形”板块新课程标准》,教师撰写学习心得。

3、各年级针对年级上册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类。并装订成册,供研究教师参考研究。

4、“空间与图形”---《如何说课》课题学校专题活动(骨干教师)。5、5--6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6、参加课题组学校《空间与图形》说课研讨交流活动(9.23)十月份 1、3--4年级组《空间与图形》说课、上课研讨活动

2、参加课题学校“空间与图形”上课活动(10.31)十一月份

1、如何上好《空间与图形》课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研讨活动

2、开展“空间与图形”学习、读书沙龙活动。3、1—2年级组“空间与图形”情境创设研讨课活动。十二月份

1、如何备好 “空间与图形”课研讨活动

2、分年级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例、反思大赛

3、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收集资料、整理课题档案。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10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6.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课题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本学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为确保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特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进修学校科研所本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以“十一五”课题研究实施管理为重点,加强科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校本培训为结合点,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工作重点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加强科研培训工作,以点带面、创设科研气氛,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系统的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狠抓科研制度的落实,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4、围绕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1)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2)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

(4)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信息网,组织教师学习。

2、积极开展课题课教研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研究行为化,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1)实行学年组课题式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2)及时组织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组织教师对现有课题进行整理,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3).开通教师科研论坛,结合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交流,促进课题的顺利实施

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及结果有效性研究》的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7,1

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课题研究开始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因为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有些情景的创设远离学生生活,我们教师都能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的课题研究做阶段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活动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为我所用。《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习长度时,教师利用校园数学资源,开发校园数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和其它物体的长等。尽管有误差但学生在实践后他们知道了什么叫长、什么叫宽,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开发创新潜能,创设探究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营造数学氛围,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那我们的情境创设也应以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以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严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由创设一个猜中央电视台很高的节目,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课件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这样创设不断找准了学生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而不是带着容器,带着口袋励盛知识。课中,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种面的分界点奠定了基础。

又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大家喜欢吃的泡泡糖,分给四个组,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拿,每组8人,老师给你们的分别是7、8、9块。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人分得几块,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满意,因为每组人数相等而糖数不相等。要让每组的糖同样多该怎么办?这样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这个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研究平均数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11

生活”的实践过程,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作一浅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聯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一句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观察蝴蝶、飞机、建筑物、奖杯等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发现这些物体的图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后又让学生举例,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特点的图形,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内化。课尾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古今中外的建筑物、自然界的倒影现象、雪花、中国剪纸、工艺品……真实优美的情境,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轴对称图形有应用价值。

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诱发童趣,创设情境

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我要多分一些,要分五分之一。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却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置障碍,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不断突破思维的障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上课开始,教师用课件播放两个小朋友分蛋糕的情境,4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怎么写呢?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蛋糕”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蛋糕、一块蛋糕,到两人分吃一块蛋糕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所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让他们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这些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12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洛·希摩尔·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 “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 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

问题情境不仅仅包括已知与未知的客观关系, 而且要求主体参与这一关系, 并反映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 它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教学性存在。如果没有主体 (即师生) 的参与或不与主体发生关系, 就不存在问题情境。为了便于理解, 可以对“问题情境”一词作分析式解读:“问题”就是真实社会或生活中的困惑;“情”就是课堂中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氛围;“境”就是由问题构成的一个学习域。因此, 问题情境是指由于引入真实教育问题而激发起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它使学生愿意全力投入问题的探索之中。由此看来, 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 仅仅引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智力上投入, 而且还包括情感上的融入。

二、八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案例研究

2010年秋季学期中, 笔者于贵州省麻江县杏山中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 离岗培训”的实习活动。期间, 就杏山中学八年级7班 (以下简称八年级七班)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该班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教学的质量优于普通式教学。笔者将实习期间的一些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进行简要记录:

1、案例——《坐标轴》

2010年9月17日, 笔者在八年级七班对人教版第12章12.2.2用坐标轴表示轴对称进行学习。较之前的课程有所不同的是, 笔者放弃了人教版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思考题老北京城示意图的情境。而是选用了学生的座位作为坐标轴,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章节。完成本章节的教学后, 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该堂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及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较之前有所提高。故记录本则案例以作参考。

在关于人教版第12章12.2.2用坐标轴表示轴对称该章节的背课中, 笔者考虑到课本的思考问题 (在老北京的示意图中寻找东直门关于天安门对称的西直门的坐标。) , 可能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对于本章节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创设情境更换为学生们更为熟悉的找座位问题。

2、教学设计及思考

【情境创设】“之前我们学习了做轴对称图形, 那今天我们将学习怎样用坐标轴来表示轴对称。那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 找座位!”听到玩游戏, 学生都感觉很新奇。因为在上课期间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座位上老老实实的坐着学习知识。

【学生、教师活动】“首先, 我们先说一下游戏的规则。找座位,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我所说的提示, 找到该座位的同学。现在我们来比看谁最先找到。”由于学生对于这个游戏的规则不是很熟悉, 所以我前面让学生们找的都是些简单的座位。之后, 我就进入本节课将要学习到的知识。“之前的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得很正确, 而且很快。接下来, 我们来找2个比较难的座位。我们来找杨光飞同学关于第4排对称的同学是谁?”同学们有的站起来, 有的指着手比划。然后, 都积极地举手回答。有的同学甚至, 等不及举手站起来就开始说。我感觉学生对于关于某行某列的对称都掌握了之后, 又继续加深难度。“好的, 这样的找同学的座位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我们再来找个难点的座位, 看同学们会不会啊!”“会!”大部分同学都大声的说着。“那我们再来找龙远银同学关于王万枚同学对称的同学的座位在哪儿? (这是关于点对称的座位)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没有找出正确的座位, 但是很多同学任然是站着努力的找着座位。“好了, 我给大家点提示这个是关于点对称的座位。”然后, 我们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某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而且自发的总结出来规律。点 (x, y)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 ;点 (x, y)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 。

【教学反思】通过上述的情境创设, 不难发现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有效的课堂情境, 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学习, 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自主学习当中。学生抛却了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 积极主动的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七班的学生进校成绩在全校属于偏下的, 但是在本堂课中不论成绩的好坏,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本堂课的学习中。笔者感觉到创设情境教学, 无论学生对于该堂课的出发点是新奇或者是对情境的爱好。兴趣产生爱好, 学生只要对于课堂产生了兴趣, 笔者相信学生会对数学也会产生爱好的。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思考

《标准》倡导教学内容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倡导内容的呈现生动、有趣、情境化。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于是创设情境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情境创设出现了“片面追求生活化”的倾向, 追求华丽复杂, 忽视了学生现实基础, 导致教学低效, 甚至产生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模糊、规律掌握缺失的现象, 造成认知困难, 引发学习恐惧。笔者认为有效的情境不在于其形式如何, 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以形成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为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蕴涵数学的内在逻辑;是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有效性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首先阐述了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八年级学生问题情境的教学展开讨论, 继而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关键词:八年级,中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 篇13

在高等数学课堂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则

1.1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作为一名高等数学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自主探讨数学知识,发挥其潜能。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来设置,教师在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之上,以新知识为目标,充分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以问题适度为原则,问题太深或太浅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水平的发挥。

1.2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人们根据认识过程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与教材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对学生思维起到启发性作用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数学情境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自主的学习,积极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

1.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也生活,数学知识也应该应用于生活。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于此同时,学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带着需要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接受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遵循以上的原则,那我们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应用什么方式来创设情境呢?下面仅就自己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初步运用过的几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作简要的探讨。

2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式

2.1创设问题悬念情景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接触的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急于解决它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质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对问题既猜不透、想不通,又甩不开、放不下。因此,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丰富想象,追溯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时机,恰当利用问题,创设悬念,可以触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变上限函数的定积分■f(t)dt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同学思考:① ■f(t)dt中自变量是什么?②对■f(t)dt其导数如何求? 对于前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后一个问题在讲授中,我们可以先回忆一元复合数

y=(φ(x))的求导,在提醒同学y=(φ(x))可以看成y=■f(t)dt,u=Φ(x)的复合函数。关键处点明,同学们自然得出了结论。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学生已经了解的原理作为提问的情境,可以启发大多数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类比情境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当一个对象尚有另外一种属性时,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这一属性或类似的思想方法,即从对某事物的认识推到对相类似事物的认识。

高等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例如,在讲授多元函数的导数以二元函数z=f(x,y)的导数为例,我们可以和一元函数的导数联系起来,在讲授中可以先复习一下一元函数的求导,在求二元函数的导数的时候,把其中的一个自变量看作是常数,对另一个自变量求导的过程就和一元函数类似了。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3创设直观情境

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高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中的零点定理时,单纯的讲解定理学生往往体会不深,定理的含义也理解不透彻,这时教师可以举身边常见的例子加以讲解,比如我们知道冬天气温常常零摄氏度以下,到了春天气温渐渐升到零摄氏度以上,那么气温由零摄氏度下升到零摄氏度上,中间肯定要经过一点零摄氏度,这个零摄氏度就是我们所说的零点。

2.4创设变式情境

所谓变式情境就是利用变换命题,变换图形等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触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授中值定理时,在学习完罗尔定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出罗尔定理的三个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它使罗尔定理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如果取消“区间端点函数值相等”这个条件,那么在曲线上是否依然存在一点,使得经过这点曲线的切线仍然平行与两个端点的连线。变化一下图形,可以很容易得到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进一步地如果有两个函数都满足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就可以得到两个等式,那么这两个等式的比值就是柯西中值定理。这样经过问题的变换一步步地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上述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紧紧围绕住教学中心创设适合于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的问题,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心灵与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上一篇:中小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下一篇:浅谈《行政许可法》的原则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