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营造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辅导员应着力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加强专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篇1:

《农村中学生独立人格教育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他主”——教师的主导状态下进行学习。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学生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教”,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或不善于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中学生独立人格的教育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培养独立人格是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与此相适应也正在经历人的转型,而当前人的转型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深层的问题是独立人格的建构问题。个人独立人格的养成已成为中国改革与迅速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独立人格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的个人最核心的素质。

独立人格能够激发创新能力。独立人格能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独立人格能够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能独立地思考问题,能使自己的行为和意志服从所确定的目标,赋予自己的生命以现实的意义,在遇到困境时能积极地自我肯定,在独特个性的引领下他们能自强不息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样个体就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2.选题的理论支持

独立人格:在心理学上,独立人格就是个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独立于他人的主体性、自我性和独立性。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那些“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者,其人格上的突出特点是都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这种人格上“超然独立的特性”就是独立性人格品质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用独立人格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外,还赋予了正面的道德价值观和责任感等意义。独立人格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拥有独立意识。能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独立的判断,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②有自主能力。主动寻根究源、探索真理。③有批判精神。善于理性思考,特别是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敢于质疑。④有道德责任感。看问题办事情有大局观和责任意识。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探索中学生主要学科课堂教学方式与结构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一套“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序。通过多种途径的指导与训练,帮助中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强化,培养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培养中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自信开朗的性格,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善于动手、善于交际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和世界观。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学生独立的人格、学习方式及效率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学习方式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及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探索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研究的方法选择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应用为主,以实验为主。具体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测验与统计法等。

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关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

观察与调查法:通过现场观察、课堂观察、课外观察、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起的原因,实验过程及结束时的效果等。

测验与统计法:对研究对象的学习习惯、情绪、效果、信心等因素通过量表或试卷的方式进行测验,从而获得研究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实验前后变化的规律及实验的效果。

实验与行为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对组实验的方式,结合行动研究法,控制无关因素,操作实验因素,测量实验因素的变化,统计分析实验措施与实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研究的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5月)。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1月)。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反馈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5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曹友清 陈正生 杨从春 谢燕 李军祥 杨大银

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篇2:

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摘 要: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营造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辅导员应着力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加强专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创新型人才培养;角色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体系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内容,还包括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等,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三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一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发展来看,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应该重点培养他们不同方面的创新能力,从入学到毕业就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时间系统;二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环境来看,院系领导、教师、学生会、社团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机构和人员形成一个覆盖面很宽的外部创新环境系统;三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即教学过程来看,创新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构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系统。

二、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

1.辅导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者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发展来看,辅导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系统中持续性最强。一般而言,辅导员伴随着学生开学、入学教育、适应教育、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创业就业等成长过程直至学生毕业,是学生的大学生涯中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教师,充当着学生学习生活的示范者、疑难困惑的排解者、发展的指引者等角色。

第一,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情感态度等直接给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熟。第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处于成长的转折期,期间往往面临各种问题与矛盾,涉及学习、心理、家庭、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这些矛盾需要通过辅导员老师的积极疏导,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扫除障碍。第三,辅导员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发展需求及专业发展前景、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从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相关信息及资源,在学生的发展中充当督促者、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前瞻性指导。

2.辅导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营造者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环境来看,辅导员是创新型环境的营造者,也是创新工作沟通的桥梁。

第一,创新文化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子,而辅导员往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营造者之一,在校园文化、学风班风的传承与突破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辅导员与学生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辅导员往往是院系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任课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而这些部门及人员等共同构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环境,如果他们能够在辅导员的协调下有序分工、相互协作,就会形成一个覆盖面很宽的外部创新环境系统。辅导员可以较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中发挥优势作用。

3.辅导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重要支持者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即教学过程来看,创新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旧的考试模式等,构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系统,辅导员为配合保障教学系统顺利开展及优化教学体系提供了支撑力量。

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配合教学人员,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做好整个大学期间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重要反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系统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然而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吃苦精神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需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往往需借助于第二课堂来发挥作用,辅导员则成为学生理想信念人格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主力军。

三、对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角色的建议

1.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彰显了辅导员应该更加明确自身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尽的义务。因而辅导员应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及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及业务素质。首先,辅导员应学习并实践创新型教育理念。其次,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技巧,从管理上、服务上以及育人活动中体现创新性。再次,辅导员应建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感,真正用心投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事业中。

2.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性。在工作中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学生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创新方式、方法,做到“四个转变”——变灌输为引导(启发)、变被动为主动、变统一为差异、变务虚为务实,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校园文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大助推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辅导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意思维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种社团活动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能够成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平台。辅导员要通过营造开放、公平、民主、自由、进取的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校园精神的塑造,学风班风的标榜,创建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平、民主、自由的文化环境。

4.加强专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对辅导员来说,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与兴趣非常重要。辅导员要鼓励学生树立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好奇心及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精神并开发潜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对学习保持激情。要加大教科研相结合的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科研、生产的实践中培养实际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型方式。要加大通识教育,广博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重要动机,同时还要加大对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观察、思考、想象以及独创等。还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应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法,从细微之处全面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2]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江苏高教,2009,(3).

责编:一萧

作者:张婧梅 王晗 李相豸

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篇3:

新视域下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当前,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出的改变。改革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针对此现象,本文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具体分析人才教育模式的含义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就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几点见解,供广大高中教师借鉴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中阶段;具体方法

一、当前高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正在向高中教育阶段普及,普及的高中教育应该在注重教育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而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中教育办学质量的高低。但是,目前在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当前很多高中缺乏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然以领导者和支配者的角色为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传统的讲解、示范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阻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人才培养内容单一。高中教育内容比较单一,过分注重对高考课程内容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推行得不是很深入。最后,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欠科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评价考核硬性、简单,考核学生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主,没有一定的灵活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考核也存在重视教学轻视科研、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高中创新人才的方法

(一)改革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输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模式,它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知识,而学生则通过理解教材的内容,不懂提问,多做练习巩固等方式接受知识,最后,教师再以试题的形式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此模式的特点具有以教师、课堂、教材三者为中心的基本特征。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传输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学生会变得很依赖教师,自己不会主动去学习,从而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动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这里笔者认为广大高中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目的采取形影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师更好地引导高中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改变了传统单纯的师生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课堂上相互学习,相互提问的平等关系。

(二)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高中对培养目标有着明确具体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而高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一套培养的方案,那么前提就是应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往这六个方向引导。第一,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大的责任心,第二,具有很大的气量,即心胸宽广,还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第三,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大体把握和具备创能能力。第四,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高中生。第五,身心健康,身体也康健。第六,聪明,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只有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

(三)教师做到“四个结合”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教师方面着手,因为高中生在学校经常跟老师打交道。在这里,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这“四个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教师还应做到与学生相结合,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保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共同體。再次,教师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某方面来说,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于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行解决的方式,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课外活动带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十三五”教育规划有效推进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改革

2017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部署,《规划》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规划》可以看出,我们在高中阶段进行创新改革,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实现特色化发展,帮助学校开设优质课程。我们可以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推行全人格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这一理念符合了《规划》的要求,也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五)在教学中融入创新人才发展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阐述多元化发展的教学方式,并将创新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环节当中,为学生提供良好而又健全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当中取得较高的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总之,对高中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已经是整个教育界热烈关注的问题之一。但这不仅仅是大学教育承担的责任,同时也是高中教育承担的责任。良好的习惯得益于平时的养成,所以高中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然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实现的,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李凤霞 大学计算机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张成霞.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J]l职教论坛,2012,(23):38-39.

课题名称:本文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下校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课题批准号2016YQJK276)资助。

作者:何志强 黄斌

上一篇:电力公司安全工作总结三篇集锦下一篇:卫生院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