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创新教育论文(通用9篇)

小学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篇1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两个出现频率很高、联系比较密切、正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两者的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江泽民同志把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并寄予巨大希望,意味着当今时代的教育创新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其实,也只有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二、开展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会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第三,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我国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我认为,如果说相对于应试教育倾向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创新,那么相对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则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教育创新。如果说这第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那么这第二次教育创新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并成为真正的“兴国教育”。三、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反过来,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我认为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就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这是创新性的本性决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性与人的知识占有量和人的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决不是受的教育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人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的关照和培育。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当,受的教育越多,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反而会越低。那种只知苦干,拼时间、拼体力、不讲效益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要肯干能干,还要会干,干正确的事情,以接受和守成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教育必须改变。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把手,能够使教师和校长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从重点处突破正是务本之举。可以说,抓住了创新教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小学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篇2

一、关于高校教育创新的思考

1、教育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传播的过去时, 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 以完整、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为最高要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一整套以继承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 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思想, 而以开发学生具备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和创造力,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为主。它主张将重点由过去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力转移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上来, 通过施教过程, 对受教育者进行创造力的挖掘、开发、训练和强化, 提升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2、教育过程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过程常常把教学视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授过程, 习惯于以教师传授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 重视教学过程的数量和进度, 强调教学的计划和学生学习的时量, 以及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数量。教育过程的创新则要求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单位时间内学习的质量为目的, 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的基础上, 更加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融为一体。

3、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等。传统教育教学内容老化, 教材陈旧, 课程多有重叠和交叉现象。同时, 由于学科中心思想的影响, 课程结构单一化、固定化和细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培养出来的“专才”不少成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偏才”和“狭才”。教育内容的创新首先要解决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材建设的前沿化问题。要淡化专业界线, 提倡文理渗透, 拓宽学科领域, 进行通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构建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相统一的教育内容。变培养株守一隅的“专才”为融会贯通的“通才”。

4、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方法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评方式三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型的学习习惯, 以课堂统一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师的教学以“克隆”知识、“copy”概念原理为主, 学生以被动地记忆、背诵知识为主。“读书一学期, 紧张半个月”、“六十分万岁”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多方面和多样化的, 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讨论式, 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探讨式、互动式, 以及考评方法上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总的原则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学习的主动精神。变传统教育顺序上的“听说读写”为“说写读听”,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方式探讨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在教育界, 创新教育的口号已日益普及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都在高举创新教育的旗帜, 但笔者认为:不同的教育层次应有不同层次创新教育内涵因素的适用范围和侧重点, 如基础教育主要围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志向做文章;中等 (职业) 教育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则在提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志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尤其要侧重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培养。下面着重点谈谈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问题。

1、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即对事物所进行的有创见的心理反应活动。它常常能冲破固有的常态模式而进行一系列能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创见性的心理活动。它具有发散性、变通性、独创性、新颖性、求异性等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容易接受现成结论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别出心裁”、“自以为是”, 反对“克隆”和“拷贝”, 提倡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2、营造创新情感氛围, 孕育创新情感基因

以往人们在谈创新的时候, 常常较多地注意到了思维能力等心智方面的创新, 而忽略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创新, 这实际上是一个遗漏。事实上, 在人 (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 的各种创新因素中, 情感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在校园里和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关心人, 理解人, 爱护人, 孕育良好的情感基因, 心中始终充满着爱的情怀, 将会对人的创造潜力发挥重大的催化作用!

3、重视创新人格养成, 构建创新人格体系

浅议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创新素质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09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1.创新的本质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的本质就是进取和超越,就是“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和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作为一种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超越过程,主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而培养这种人并非任何一种教育都能奏效,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2.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体内容包括: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创造、创新要求的心理内在驱动力、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指对已知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过程和有所创新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桥梁。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是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创新能力的培养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

(4)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在创新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

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创新

1.树立创新教育观

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2)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要搞好教学改革,在新的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推动教学的创新,用改革后的教学工作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1)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摒弃一些陈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多地了解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要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

(2)改变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教师要从单纯讲授知识的“广播员”变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向导”和“教练”;要从教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交互性教学和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将学生从“吸收——储备——再现”的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要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生动情景,使学生参与讨论,参与研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

(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3.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要求

进行教育创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化,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因而,教师既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及其一般方法论,向多元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4.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对整个教育过程和活动起着导向、监控、激励、强化和监督等作用,虽然评价体系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力,但会促进或抑制创造力的形成,从而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严重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

三、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当前学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综合素质是好的,但由于目前学校教师普遍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还较淡漠,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缺憾直接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开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就知识讲知识多,教学法研究少;照本宣科多,因材施教少;主动参加和指导各类创新性比赛少;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少等方面。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师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采取经费保障、政策优惠、工作量减免等措施,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本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2.建设创新性教科研团队

在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由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转变,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日渐依赖于学术团队高效的工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校应在多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并引导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教科研团队。特别对能够培养学校师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各类大赛,如各学科奥林匹克大赛、各类知识竞赛、电脑电子设计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以科研团队、课题组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组合教师个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能量放大效应。

3.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在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竹英.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然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2]军建.关于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西南农业学校学报,2005,(1).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郭文安.创新教育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创新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 篇4

江泽民同志曾说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创新教育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要求的开拓型人才。

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招待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回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1.首先,我们要有新的教育观

在基础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升学者考试科目一手硬,非考试科目一手软;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不按部颁课程计划开课的现象,除了“应试压力”外,更深层次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即没有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升到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高度去实施素质教育,没有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一体化的教育而作用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而是把它们分别割裂开来。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表现,这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分别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们说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体格的强健是不可以废的。因此,从重视德、智、体分别发展,转变到必须注重三者之间联系的发展,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教育观应有的重要转变之一。

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创新素质是最可贵、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成为我们教育指导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首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呢?这就要从教“死知识”、“读死书”转变到人的创新素质培养上来。诸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等。比如想象力,它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有飞机、轮船、卫星,不会有牛顿定律、相对论。正因为如此,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国标。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注重个性发展,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观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社会的人,社会对其成员有一般的要求,这些都是全面发展的共性。但是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其先天秉赋,后天的成长经历和接受的影响不同,每人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井逐步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学生的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别的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用是否听话或成绩高低来划分学生的优劣了。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是转变教育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及与此相适应的角色行为是伴随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制度的产物。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要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肯定地说,学校民主化进程,关系到社会民主化进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国家十分重要。2.对于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思考

人类知识的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人们头脑中的难以文字化的知识,转变为可编纂的知识。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把绝大部分的可编纂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将主要生产难以文字化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也就是说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知识和掌握符号,而是能够不断地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是能够不断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办法的人。传授知识不只是讲清事实(是什么)釉原理(为什么),而要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怎样做)。抓住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就真正抓住了“少而精”的要领。

从知识观的角度看,技能知识也是重要的。技能教育过去只局限于职业训练方面的考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的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及各种电器的使用等。还有语言、文字的表述,札仪常识等属于人际交往的技能,也都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

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而,如何独立地开拓与加深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并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观的问题。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系统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

“学为主体”,是从另一侧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性”。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当我们的学生都努力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并追求独立研究能力的增长时,他们就必将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陈招娣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德育论文 篇5

努尔别可马依力坎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为全新疆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其他学科辐射。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调整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从而提升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的先导,是整个创新素质的发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巨大动力系统。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培育创新精神,要以它的六种构成要素为着眼点。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是:批判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科学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基石;开拓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主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精髓;冒险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必要成分;务实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底蕴。

(2)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创新产生持久的、习惯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的内容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多样的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动机、专一的创新兴趣、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积极的创新性格。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的创新能力存在于某种心理和行为能力之中,它保证个体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在没有产生创新成果之前,这种能力是不被人们所直接察觉的。当个体产生出创新成果时,这种内隐的创新能力就外化为物质形态,从而被人们所知觉,这就是主体外显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即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即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能力。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要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即基本工具类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具体知识;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乡寄宿制学校

小学创新教育的意见 篇6

创新是21世纪突出的根本的特征,也是本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此外,创新还是人的主体性的突出标志,是人的高层次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做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实大胆地进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人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想象更丰富,创新自然也就孕育而生了;相反,心理上到压抑,恐惧或紧张,则很难有所创造。所以,必须优化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理解学生的感情,跟上学生的思路,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大家经常交流、共同合作,解学生之愁,排学生之忧,喜恕哀乐尽在其中。课堂上,不以师道尊严来威慑学生,而是充分尊重他们,特别是对与已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更应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鼓励学生大胆地争论和尝试等等,对其中有价值的、有创意的,要给予一定的赞赏。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看来,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是刻不容缓哪!

二、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开端和有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开端和有效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韩愈在《师说》中视“解惑”与“传道”、“授业”并重,足见古代为师者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提问的。古人尚已认识,作为当代的我们不更应该认识并执行吗?但审视现代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几例?他们或认为学生太小,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是担心学生提问会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原定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是小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会令自己手足无措等等。这些都不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思想观点,他们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力,也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是弊大于利,所以, 我们必须尽快确立科学的学生主体观和课堂开放观,积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发展思维,增强求知欲望、阅读能力,锻炼培养创造能力。

三、创造 文化空间,让学生学会选择,走出人生的最佳路径

对于学生的发展,文化空间的创设是很重要的,有时这种文化空间就是创造性的外物化。杨振宁博士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以为自己人文素养的形成很重要是得益于随机性阅读,这种随机性阅读其实就是选择性学习,是以具体的时间为背景的。所以,对学生的发展,文化空间的创设是也是必要的,而如果教师用题战术、加班加点把学生 的生活空间、生命空间都填满了,实质上他是在胡乱之中把自己也填进去了,他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他的生命力,他的创造力也可能就被自己统统扼杀了,使自己成为扼学生灵气和活力的殉葬品。创设文化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让学生在主动的自由的心境下去选择、去学习、去探觅、去发展,找到他成长的最佳路径。这肯定是一种科学的策略。

四、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大胆创新

从技术教育到创新教育 篇7

第二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仍分为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管理者三个部分。其面向学生的N E T*S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创新与变革, 交流与协作, 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 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 数字化时代公民的职责与权利, 技术操作与概念。第二版标准关注的是在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时代学生知道什么和怎么做才能有效地学习和高效地生活, 跟踪时代重心的转移, 新标准从强调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转向关注信息时代利用技术实现创新和变革的技能, 这是第二版N E T*S的重要变革。

两个版本的标准都重视技术与技术的学习, 但是侧重点不同, 重心不一样。如第一版中“技术作为协作交流的工具”转变为“交流与协作”, “技术作为研究探索工具”改成了“熟练运用信息开展研究”, 由第一版的“技术作为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转而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等。

由这些转变我们看到, 第一版强调的是学生学会使用技术, 主要是技术操作层面, 注重技术工具在世纪之交是适应当时要求的;第二版则强调使用技术学习, 即应用技术工具和数字化环境来学习, 即从“学会应用技术”转向“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并把“创新意识与变革精神”作为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实施测评的首要指标。二者的不同定位反映的是时代发展中教育技术标准的递进关系。第一版的基本定位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而修订版则是突出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与变革。这两种能力上的目标转变是一种跨越式的变化, 第一种目标是将信息技术当做一种工具,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使用这种工具, 以提高学习效率;第二种能力目标是把信息技术视为一种环境, 让学生利用这种环境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以培养创新思维和革新精神。

对比美国两版教育技术标准从技术教育到创新教育的变革, 为我们在新时期认识教育技术、认识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视角。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未来学家安德鲁·朱利所言, “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人类文明正在发生一次巨大的转变。因为现在许多需要手动完成的事情, 机器都可以完成了。随着技术的发展, 可以预见, 将来机器在我们生活中更是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当这一切变成现实, 人类的物质生活无比丰富的时候, 人类剩下的唯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潜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高校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格; 创新技能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我国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一状况,大力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在长期的改变或更新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化、系统化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目前,国内外已有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应然层面的创新素质的规范研究,缺乏实然层面的专门针对创新素质结构及其基本特点的实证研究。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要素分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从现有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大多为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缺乏理论模型的科学构建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所谓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素质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在长期的改变或更新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稳定、个性化、系统化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由创新实践、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成果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创新实践是基础,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人格是核心,创新成果是标志。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特点。与已有的反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创新实践、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成果四维结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总的创新素质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在创新实践、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四个维度上的均值都为0、标准差皆为1,这说明调查数据的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抽样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为中等的占最多数。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创新素质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还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重知识灌输轻素质培育的倾向。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个性发展不足,尤其是创新素质较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严谨的工作要求,不能愉快享受幸福生活和有效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多项有关“大学毕业生素质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创新人格,心理承受力和进取精神较差;缺乏创新技能,眼高手低。这急需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次,对男女生的性别比较表明,男生在总的创新素质、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方面均显著高于女生。再次,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表明,在总的创新素质方面,一年级的大学生显著地高于二年级;在创新实践方面,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其余各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创新人格方面,一年级显著低于二年级,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的大学生,其余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在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方面,二年级显著低于一、三、四年级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校门,对大学和大学生的状况并不十分了解,还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因而对自我的创新素质状况评价较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自我创新素质水平定位趋于清晰、准确,并找准差距,奋起直追,创新素质各维度水平随年级增长而逐步提升。

此外,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比较表明,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总的创新素质、创新实践、创新人格、创新技能方面都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受到的家庭关注和培养培训等较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由创新实践、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成果组成的四维结构。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创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高校如何推进创新教育,笔者以为,目前,还是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地位。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新教育类课程的开发开设力度,充分认识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注重并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第二,筹建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心,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训中心可分四大模块:一是创新技能训练模块,二是创新人格培养模块,三是创新实践模块,四是创新成果模块。各模块均适当聘请有关专家、专业教师和一线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加入,主要进行相应模块的研发、培训与测试。

第三,改革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型接轨,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实际结合的多样综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四,建构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自我发展。要实行全面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导向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使大学生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和优化素质结构

总之,凡是有利于创新素质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我们都要积极实行。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只要大家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找出许多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办法来,就一定会使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也就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创新型人才与教育创新 篇9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徐小洲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我来到这个会场,和大家共同探讨什么是教育界的责任,我们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近60年来,我们的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让我们沉浸在喜悦当中.确然,有很多成就值得我们去继承,但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的未来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的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引入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对大家来说都非常熟悉的人,其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对推动社会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媒体上曾报道过他的重要讲话,也比较系统的阐述过他的教育看法.钱学森曾说:“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他还接着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这里,他说的是大学.同志们,放眼望去,我们的中小学,整个教育系统有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有没有考虑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下面,我围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时代诉求与素质教育核心

(一)国际创新竞争的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教育者承担的是什么责任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一些什么 这是一个国际竞争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走向辉煌,就必须注重人才,注重创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创新型国家,大势所趋,中国也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我们国家希望能够在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和世界强国还是有差距的.国庆刚演习过,演戏上我们通过各种科技力量的展示,展现了我们的这六十年的发展成果,我们发展很快,对此也很自豪,但是我们在这些关键性的军事技术上和美国等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对具体有多少差距,说法不同,有人说差距15年,有人说差距30年.30年是什么

概念 你可以想像30年的差距有多久吗 简单地说,就是刚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概念,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差距.我们很看好我们的科学技术,我们科学产量占世界的4.3%,人口占1/10.建国60年来,大家都很高兴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我们的技术大多是靠引进对外技术,依靠率达到50%,美国的对外技术依靠率只有5%.2008年,美国有一个全球综合国力的排名,中国排到第4位.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经济总体排在第3位,而教育是排在第10位.再看一下具体的数字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均GDP是2400元,再看美国,看看日本,看看德国,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很大.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GDP是大陆的3.4倍,日本地域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云南,但是他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中国现在的科技实力相当于美国的20%,教育实力相当于美国12%.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这就是教育者要去弥补这个差距的责任.60年了,我们重大的科技原创只有十几项,美国是几千项,很多技术原创几乎是零,这里有很多数据,比如,研发投入占GDP总量上,国际公认为2%,美国,日本的为2.2%,韩国为2.4%,中国仅为1.4%;在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上,国际公认为20%,美日为2%,中国为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发达国家为40%,中国仅为8%;SCI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率世界平均值为9.56,中国为4.6;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发达国家为45%,中国仅为15%.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差距非常大.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仅为美国的5%.中国在轨卫星一共20颗,且中国官方一直声称都是民用卫星,最多也就是军民两用.美国的卫星数量超过400颗,占世界卫星总量的一半以上,军用卫星超过100颗;空军上,中国仅为美国的20%.中国空军22万人,各型作战飞机3000余架,直升机250架,600座地对空中程导弹发射装置,2000门高炮.美国空军38.26万人,配备预警机52架,战斗机2674架,战略轰炸机174架,侦察机57架,运输机846架,加油机607架,教练机1225架,直升机220架.另外,美国民用直升机在1万架以上;海军上,中国仅为美国的15%.中国海军30万人,配备74艘主战舰艇,55艘柴电潜艇,6艘核潜艇,55艘中型和重型两栖攻击舰.美国海军57万人,配备潜艇95艘,航空母舰12艘,导弹巡洋舰30艘,导弹驱逐舰57艘等.这就是我们跟美国的差距.我们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话“落后就会挨打”.放到现在依然是至理名言.中国的南沙群岛几十个,这么多的岛屿,归属权是属于中国的,但是,现在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1个,加起来是9个,但是别的国家占的数量相当的多,越南占领了28个,菲律宾占领了7个,马来西亚占领了3个,印尼占领2个,文莱占领1个.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威慑,而我们这个民族的责任要靠谁来承担

(二)未来创新的责任在教育

2003年的时候,有个统计,每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数量.结果显示,中国研发人员是15个,法国是127个,韩国是81个,德国是122个.未来的责任在哪里 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要把这个数据拉近,回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们可以自问,按照目前这种教育状况,能够给未来带来多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革新,不改革,按照这个样子,大家想想看,能敢超这些发达国家吗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

我们讲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抓什么 我认为,重要的方向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说把经济都放在知识和能力上,我要说的主要是人才.人是有人性的,还要有才华,这才叫“人才”.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仅仅做好人是不够的,还要做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多维的,创新型人才是多元化,不是让少数人上少数的重点大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呢 有一句话说“不让一个人落后”.二,创新型人才及其基本素质

(一)创新力与创新型人才

创新力具有多维性,创新型人才不是宝塔尖.几十年以前,美国有个著名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1897-1987)早于1950年就发表了著名演说“创造力”.他基于因素分析法提出,“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在表现方式或创造力等级方面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创造力不仅在少数的人身上,创造是多维度的,只是每一个人的创造力等级不一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心理系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1949-)教授提出创造力 “三侧面模型”.他认为,创造力由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得侧面构成:智力,智力风格与人格特征,每个侧面又包含更多的子因素.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过程,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有所区别,呈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二)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

创新是非常复杂的,就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不同的系统,始终是不一样的.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创新型人才包括四方面基本素质:思想品德,科学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具体可以细化到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拓展能力,良好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等180个因素,概括地说,就是,创新型人才因素是多维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创新力这些因素里与知识有关的占了多少 我们的普通教育有多少跟这些有关

三,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创新

(一)基础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期

美国创新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兰斯(Torrance,1962-)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至成人开展大规模创造性思维测验.测验表明,儿童至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犬齿形曲线: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四年级下跌;五年级又回升;六年级至初一第二次下降.初一到高二或高三又持续上升.高二或高三以后,青少年的创造力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下降趋势.后来又通过调查发现,创造型学生行为特征包括: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分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而且通过调查,显示:基础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期.基于上面的认识,创新素质培养是教育创新的问题,基础教育是创新与培养的关键事情.创造性的培养不一定是学校的责任,但创造性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者的身上.(二)教育创新的基本策略

我向来反对过早的教育,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越早越好,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是吸收得越多越好.有人说,中国的中小学质量是最好的,读中小学应该在中国.正确地说法应该是,中国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但考试分数高是衡量质量的标准吗 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最后发现,美国的学生创造力非常高.到底,我们该重视什么问题呢 有很多实验表明,好奇心,独特性,独立性,不随大流,主意很多,喜欢冒险,富于想象,这些素质都是创新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教育者,创新教育应该怎么搞 我们需要哪些创新教育策略呢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我有几点策略建议:

上一篇:踏青写事的优秀作文下一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