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精选9篇)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 篇1

中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体育教育在这一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育不仅教给学生一些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以后学生们学习体育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体育课让学生身体能够得到锻炼, 这样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让青少年获得一个好的身体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尤为重要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遵从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小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基础, 讲授难度适宜的课程, 避免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情绪。体育教育是调动学生的积极经验的过程。体育教育要作为学生健康教育的过程, 就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及综合素质。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身心,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自发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因为人的体育学习是在一定基础上开始的, 学习过程就是对原有运动知识技能整合的过程。运动的知识技能是学生发展的资源, 体育教学需要从感性认知开始, 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运动知识。将运动知识资源与实践经验和体验建立起联系, 产生新的运动的体验和经验。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难度偏大、强度偏大的体育学习都会让学生感到厌恶, 表现不好的同学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和我们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体育教育对于中小学来说一定要设置好难度。

中小学体育考试的难度要适当放宽, 不要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也是避免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一旦我们不墨守陈规, 不注重课堂的一方一法的教学, 以及不只为单纯达到学业成绩目标, 就会发现体育教育无限的价值。考试只是检验学生们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 应试教育要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体育教育也要改变以往的风格, 不能再用很多硬性的指标去评判学生学习的好坏, 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才是我们要考察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 抵抗打击的能力也比较差, 如果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 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 这无论是对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还是终身体育锻炼都是不利的。

避免以上两点中谈到的错误, 我们应该着重努力的方面就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的———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培养出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这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最高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教育为目的进行中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理念,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这样简单的想法, 要将这种理念进行创新, 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体育教育的最基本但非常重要的理念。用这样的理念指导教育工作者地实际工作, 在很多方面就会有显著的效果。当老师们不再以强度偏大、相对无趣的体育锻炼为体育课的基本内容, 用轻松愉快的趣味游戏和竞技代替, 我们会看到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

2 高校阶段

高校虽然也是受教育的一个阶段, 但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高校学生需要的体育教育是需要不同的理念进行指导的, 相对于中小学在时间、强度上都有区别;高校教育受教育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很多方面的本质区别也决定高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理念要有所改变, 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所创新。

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需要教师的继续关注和培养。体育教育在于发掘其过程本身的体育教育价值。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了只把有限的课程内容设定为体育教育计划或预期结果。这样必然舍导致把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 不可避免地使我们错过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育结果的获得。结果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体育活动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完了体育锻炼就告一段落。在具体体育教育情境中,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体育教学的进程常常是富有创造性的, 在遇到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时。教师就可能抓住良好的教学机会, 而获得意想不到的体育教学效果。非预期性的因素之所以具有如此的教育价值, 是因为它是在自然中孕育而鹿的一个契机。我们应当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 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契机, 对体育课程的设置略施改变, 让体育教育获得学生更多的喜爱。

体育教育价值存在于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一部分大学生想来就来, 不想来就不来, 对老师的教育很是不屑一顾, 但当教师是以自己的全身心去教学时, 教学局面将会改观。诚恳的教育, 一丝不苟的教学, 耐心的讲解, 一切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就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对技术的精通, 会使运动本身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如果同时具备良好的品性会更具魅力。教师所教不一定永远正确, 或许当下就有错。将自身放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上去教学, 赢得学生的心, 甚至会使他们对教师倍加尊重。虽然这些与教体育运动动作没有直接关联, 但这些是教学的灵魂, 是这些内容的贯穿使体育具有了意义。虽然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但贯穿着精神的教育会使教学效果升华。如耐力跑作为一种意志训练的手段去介绍, 让学生由此学会战胜自我、克服困难。会引导有向上之心的学生去尝试。并在尝试中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校学生相对比较成熟,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多少他们能够感觉的很清楚, 所以高校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的学生已经是大人, 就对教学有所懈怠, 相反, 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让高校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付出, 以加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可以更多的考虑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实用行, 就是现在社会交际常常用到的体育知识和技巧要教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体会到体育的实用性不仅仅是在锻炼身体这方面。体育知识的积累、技巧的娴熟对以成功的人际交往都是有好处的。体育教育在深层次的思考怎么能更好的为同学服务一定能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

3 离校人群

所谓离校人群, 就是已经离开学校进行工作的人们, 对这些人的体育教育和之前谈到的是不一样的, 这群人的体育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的。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很多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对以往的体育教育观念要有所创新。

不能认为结束了上体育课的历史就不用进行体育锻炼了。体育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 没有什么比体育更长久的课程。人们要有锻炼身体的意识, 只有身体好才能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人们的体育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我们的社会从多方面认识上上升高度。首先, 普遍人们的体育意识, 让人们认识到体育是时时刻刻在身边的。强化人们的体育基础知识, 不要让之前的教育都被遗忘。然后, 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多更好的设备。最后, 就是保证体育是一个有人在管理的社会性问题, 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摘要:体育教育一直伴随人们受教育的过程, 体育能够使人们发展体力, 增强体质, 培养心智。体育教育实施程度的好坏是由体育教育理念决定的, 体育理念的创新将会为体育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改善和发展。将分中小学学生、高校学生和离校人群三个阶段浅议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育,理念,创新

参考文献

[1]高风华, 薛雨平.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M].济南: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2]蔡小林.素质教育形式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J].教育研究, 2008, 8.

张謇的教育创新理念 篇2

★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张謇是中国近代最早认识到实业与教育对于富民强国重要意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思想家。他认为“实业教育二事有至密至亲之关系”,正确地反映了物质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张謇教育思想体系中最闪光之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张謇设立了一些直接为经济服务的专门学校,他通过创办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走出了一条教育与实业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创新之路。

★ 重视师资培养

张謇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师范地位,提倡尊师重教,重视师资培养的教育家。他响亮地提出“师必出于师范”“师范乃教育之母”。他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的创办者。他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要有“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勤苦俭朴”诸美德,还要对学生有爱心与耐心。

为引导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他通过授予学位官衔、给教师评定职称等办法来鼓舞教师。他建议中央政府制订播优、励恒、彰廉三项鼓励政策和定给俸、定就聘、定义务界限、定职任资格、定解约规则、定处分规则等6条约束措施,引导教师长期从教,勤奋上进。

★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张謇认为学校教育包括德智体三方面,并且应从小养成。他说:“凡为学堂之纲有三,智育、体育、德育是也”。张謇在他拟定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对学校教育的德智体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张謇反对闭门读书,强调“学必期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欲行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施之经验,是他兴学过程中一贯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为了便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他不惜巨资投入,在学校周边建立实习实践场所。由于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民族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开门办学,引智兴学

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教育经验,张謇实施开门办学,引智兴学。为了引进智力,他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借才异域”。张謇认为,只要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可以聘用,并给以高薪。他聘请英美专家为纺织专门学校讲授专业课程,聘请数名日籍教师到师范学校任教,医学专门学校也聘用了日本、德国的专家。1920年,他力邀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到南通访问并演讲。二是留学培养。1904年,张謇派通师学生李元蒲、缪文功等4人留学日本宏文师范,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受聘为本地缺少的教育、数学、理化、博物等课程的老师,有的成长为南通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

张謇的教育理念具有思想性、全局性、系统性、辩证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作为一个教育与实业领域的探索者与先行者,在当时那种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情况之下仍然坚持办学,自主创新,这是值得后人们景仰的。如今,其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上,张謇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后人勒石纪念。

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是近代中国独具魅力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着说不尽的传奇。

人物简介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 篇3

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结合洛阳师院的办学实践,就提升教师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问题作些思考。

一、树立效率与质量的理念

教师教育效率与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势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特别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赖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赖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赖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如果不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与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如果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与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势相接轨,必须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所谓“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对象和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组织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生相似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动式、开放式”。即在师范生发展过程中,强调师范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沟通;强调师范生应选择适宜而义必要的专业领域;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会贯通;强调合格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强调营造教与学的民主气氛;强调师范生个人潜在资质的自由挖掘和师范生个性的张扬;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拷问、反思和探究;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输出、引进和实践验证。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标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通用性的基础教育教学的骨干人才。其明显标志,不仅在于使师范生获得了可以直接运用教育活动的知识,掌握了成熟的教学技艺,而且在于通过学习,使师范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重视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在教育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教师的人职培训和考试,完善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时学分,完成教育教学的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没有理念,就难以端正提升效率的正确方向;但是只有理念,而缺乏实践和制度的支撑,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也不可能发生。仍以“师范生发展实验巾心”开展的教师发展研究活动为例。按照实践,实验中心既是半实体化的教学机构,又是有效的研究场所。所谓半实体化教学机构,就是说中心根据需要可以自主招聘有关教师担任相关课程,可以自主开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课程。但是,中心聘用的教师编制非固定化,人员流动非固定化。所谓研究场所,就是说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是研究式的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为了凸显其研究特色,中心不仅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所招收的学员的学习结果也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学员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部分学员熟练掌握教育科研的写作,便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自2007年,中心拟面向文学院学生,招收60名实验班学员。整个学习过程,采用“1+2+1”的学习模式。具体方案是:第一年,由学生在本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各选6—8门课程,进行混合式研究学习。第二、第三年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年,“抓住模拟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毕业创作以及人职前的政治思想和信仰教育。四年毕业后,实验班学生除允许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外,对于学完实验班所开设的教育学门类的相关课程,并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发表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研究的,可以同时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这样有利于营造最适宜师范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四、推进教师教育制度的系统化

浅谈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理念创新 篇4

一、宣传教育的核心理念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绝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离开了它的“第一要义”,就无所谓发展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发展,宣传教育的理念要创新,其核心就是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了这一全新的理念,方能在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创新内容、形式等,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强烈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育龄群众确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推动社会主义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最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依法宣传教育的理念

依法宣传教育是依法行政的内容之一。过去,在计划生育系统,一提到依法行政,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政策法规部门,认为只有政策法规部门才涉及依法行政的问题,而宣传教育部门似乎与依法行政关系不大。事实上,这正是宣传教育理念需要创新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生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法的形式将宣传教育确定下来,使之有了法定的重要地位,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宣传教育不再是停留在计划生育工作经验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须进行的。

依法宣传教育,除了以上所说的宣传教育在《人口与计生法》中具有法定地位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宣传教育必须依法进行,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此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时,为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而营造舆论氛围,这也是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三、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

按需宣传教育,指的是按照群众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以往,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向群众一味地灌输思想,“以我为主”,是“我要宣传教育”,因而,无论群众是否需要,都跟着“我的感觉走”,将宣传教育的一些内容硬塞给群众。这种脱离群众实际的宣传教育,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自然,受到群众的冷遇,达不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现在,我们要在宣传教育理念上创新,就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概括地说,这一新理念就是要变“我要宣传教育”为“要我宣传教育”。不要以为这里仅仅是将“我”与“要”的词序颠倒了一下,是在玩文字游戏,而实际上,这一变动,使两种宣传教育有了本质的区别:“我要宣传教育”,是“以我为主”,或者说是“以我为本”:而“要我宣传教育”,则是“以群众为主”,或者说是“以群众为本”。我们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把“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估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者成绩的最终标准。

按需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必须切合群众的实际,满足群众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除了需要获取计划生育政策、避孕节育知识以外,还想获取致富信息、技术等。此外,像计划经济时期将群众集中在一起进行宣传教育的方法也不那么切实可行了。因此,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必须创新,必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

以往,在计划生育系统,在人们的观念中,服务等同于技术服务,因此,提及服务,就将技术服务放在首位,甚至视之为服务的唯一内容。因此,在技术服务方面舍得投入,加大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建设,建立健全育龄群众避孕节育与生殖保健档案,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该说,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是完全必要的,但认为服务等同于技术服务,而将宣传教育等排斥在服务之外,则是一种需要更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新理念。

宣传教育管理是计划生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生育管理又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服务原则。宣传教育,作为一种管理,必须充分体现行政管理的服务性的本质。育龄群众,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也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服务,需要获得计划生育宣传品。这就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宣传教育工作者只有确立了这一新理念,方能自觉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宣传教育的优质服务,方能取得宣传教育的显著效果。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 篇5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 促进经济发展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 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 展 现 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 259 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 在 问 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69.7%,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1.16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减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如用于教师除基本工资之外的政策性福利补助、教育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护维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学校自筹,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几乎难以为继,有的学校连教室瓦面补漏、购买粉笔墨水的资金都没有。以桃花源镇中心学校为例,20收入为36.84万元,由学杂费结存收入10.24万元(每个学生每年的结存可用收入仅为60元)、学生寄宿费收入9.6万元、依规经营食堂收入12万元、商店收入5万元四部分组成。支出为71.47万元,其中用于公用经费19.7万元(差旅费、水电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教师待遇47.1万元、借款利息4.64万元。收支两抵该校年净亏损32.73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老化。全县教师队伍看起来庞大,但由于80年代民办教师“一刀切”转正,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教师队伍庞大不得不严控编制等原因,近年来优质师资力量补充不够,导致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在岗的6374名教师中,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4:10,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24%,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奇缺,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大多数教师还是转岗,专业教师少。再次是年级结构不合理。全县在职教师中,1―6年级老师2680人,占到老师在岗教师总数的42%;7―9年级老师2481人,与省里核定的编制数相比还缺132人;高中老师1186人,还缺165人,缺编比例达14%。第四是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文凭低、职称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52%。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培训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时间太短、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这种培训既不能增加多少文化知识,又不能掌握多少实践操作技能。由于这四个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迫使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赌博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五)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 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六)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教育份额低。全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65个,其中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5425人;职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1044人;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国有民办学校2所(县高考实习学校、文昌实验中学)。全县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共5192人(不含幼儿园),仅占全县各类在校学生总量的4.76%。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上,步伐不快,瞻前顾后。职能部门没有为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存在民办学校申办难的现象,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办与民办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在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表彰奖励问题等没有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导致公办学校不愿改制,公办教师不愿流向民办学校,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对 策 建 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优化周边环境。市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要对校园周边的,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录相厅、游戏室等坚决予以取缔,对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周边骚扰滋事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优化部门环境。要严格按照“教育二十条”的规定,认真优化教育环境。优化部门要出台“教育挂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市县职能部门进学校进行检查、处罚、收费,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律经县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坚决杜绝职能部门都向教育乱伸手、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 (二)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加大对正常经费的投入。要改变县以下(含县级)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上移。要加大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力度,以此来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保障开展基础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发展需求。二要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投入。上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危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减少或不再要求县、乡配套危改资金,确保县以下基层财政在危改工程中不负债。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危改债务,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进行清偿。三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减少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别,最终实现教育均等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公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扶持政策要公平。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对同一类别的学校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可重强偏弱。同时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应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对教师职称评定要进行改革,中职系列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不应按中专系列参评;要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准入政策、优惠措施、奖励政策、保护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培训也应一视同仁,同等纳入相应的计划。二是收费政策要公平。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争取省物价部门的支持,改革高中收费制度,做到同地域、同类型学校同标准收费。同时,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和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搞好教育成本核算,区别对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 (四)转变育人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入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要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下决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坚决杜绝各类学校利用休息日办班补课的行为。二要改革评价机制。教育教学部门、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切实转变教育人才观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评定学生成绩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校的教学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杜绝办重点班和义务教育按成绩排名,非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取消排名及公布考试成绩。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升学水平、升重点学校的水平,而要综合评价、全面评价。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国家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逐步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学校录取学生不能只凭高考考卷的成绩,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择优录取学生,逐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现状。 (五)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技能。一是建立培训体系。省市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减轻教师经济负担,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革培训方式,加大中长期培训的力度,使教师真正能够增长知识。二是突出培训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校长管理培训,教师岗位的新学科、普通话、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等培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做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三是提高培训水平。要抓好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精心组织培训,杜绝以会代训、形式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真正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篇6

一、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

美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始于以19世纪初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创办为标志的“大学时代”, 崛起于19世纪中后期。[2]其中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前半叶的“大学时代”的开创;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反思与改革时期。

(一) “大学时代”的开创——真正大学的崛起 (19世纪初~20世纪前半叶)

美国高等教育发轫于殖民地时期移植英国模式出现的“学院时代”, 并形成了以哈佛学院为代表的九大学院, 但这一时期仅仅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起始阶段。19世纪, 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行和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美国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此,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叶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入了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大学时代”, 州立大学、赠地学院的出现与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及社区学院的出现在完善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同时,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高等教育。[3]

(二)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美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规模迅速扩张, 进入了大众化时期。其中, 《军人权利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是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直接动力, 并使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以法律的形式得以固定化;另一方面, 这一时期社区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收纳了大量高中毕业生, 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美国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变革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前, 可谓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高等教育则陷入了重重危机, 其中, 财政紧张、经费短缺是美国大学的头号危机, 这一时期由于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采取保守主义经济政策, 联邦政府减少对高等学校的资助, 经费短缺的矛盾日显突出;同时还遭遇了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危机, 公众普遍对大学学费的不断上涨不满, 并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提出了质疑;学术道德和大学生信仰危机也加剧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困境。[4]面对诸多窘境, 美国开始寻求改革途径, 自此,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反思与改革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具主义大学理念以及对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批评与反思而开展的。

二、美国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里的观念、信条、思想、理论很多, 甚至会有彼此不同或冲突的理论和观念, 它们并不都代表大学理念。只有最具代表意义的部分, 且基本上在主流意识上发挥着持久影响者, 才可能被认为是大学的理念。”[5]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理念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 它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 是一种理想状态, 教育实践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与之完全重合, 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和超越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过时;第二, 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理论体系, 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真理性, 符合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理念可以共通、共享;第三, 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它对一国的教育实践已经产生过或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指导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是指,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所出现的国家层面的、指导美国高等教育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想与观念, 其基本特征是永恒性、规律性和实践性。本文以此为标准, 并根据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的功用及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径三个方面, 梳理、归纳了指导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诸多理念。

(一) 高等教育目标方面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受实用主义思潮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美国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 便担负着服务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美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始终围绕着其服务社会的工具主义理念而进行。在其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专业教育一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就教育本身而言, 它不过是一种工具, 是解决商业、工业、政治和社会状况等问题的手段, 它不追求某种终极的永恒真理和个体人格的完美, 而要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 培养人才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目的。但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有识之士提出通识教育的思想, 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至此, 培养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具的人才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目的便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 大学功用方面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鉴于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理念, 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 始终是美国社会进步的引领者, 促进了美国社会多元化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1. 产学研合作理念

产学研合作理念萌芽于西方国家, 其产生与发展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功能发展的见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方式, 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 而且在许多国家推广、实施并得到迅速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

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19世纪的辛辛那提大学和安提亚克大学, 当时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后的50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 美国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 转年又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1976年国会通过的《高等教育法》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20世纪90年代, 美国的产学合作发展迅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开始重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通过立法、拨款等手段开始对产学合作实施多方面的影响;同时, 美国大学也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密切关系, 按照企业急需调整专业设置, 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的需要, 更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严密的训练计划, 其合作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美国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大学的技术创新依据政府的引导而开展;同时, 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都是产学研合作较为成功的范例。

2. 社会服务理念

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服务理念肇始于赠地学院的创建, 最初表现为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战后, 受美苏争霸的影响, 服务理念更多地体现为高等教育为国家利益服务, 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国家主义和高等教育政治化趋势。

实用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也是长期以来指导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理念。在实用主义理念的引导下, 19世纪初州立大学运动时期, 确立了服务世俗社会需要的办学宗旨和向学生提供超越殖民地旧式学院水平的教育的办学目标, 并允许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倾向。而二战后, 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由于其短期性和职业性、过渡性并存的优点发展迅速, 接纳了49%的高校学生, 并为社区的民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成为美国社会不竭的知识源泉和服务站。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美国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政府-产业界相互合作”的三螺旋模式产生, 其基本战略是使学校与其所在地区企业界、公众以及政界领导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伙伴关系, 承担为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策略选择的重任。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许多地区的公立大学因地制宜地与地区各界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活动,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促进了高校与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社会服务理念伴随美国高等学校的发展, 已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 并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鲜明特征。美国实用主义的社会文化传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 这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理念得以产生的源泉;美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为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理念的产生提出了现实要求, 是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联邦政府是促使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外部力量。美国政府介入高等学校事务, 影响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和财政资助等手段完成的。

二战后, 美苏争霸逐渐白热化, 交替进行的冷战、热战以及苏联卫星上天事件使联邦政府进一步控制高等教育, 将高等教育作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此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服务理念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为国家利益服务, 即呈现出国家主义的倾向。

3. 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一般而言,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自其建国以后, 在“自由”“平等”“民主”等理想的驱动下, 美国历代政府及民众便开始了对教育公平理念追求的艰难历程, 美国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极大地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一方面与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分不开, 但另一方面也是其追求教育公平的结果。第一, “多样、多元、多层”共存的办学体制是美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最鲜明的特点。第二,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教育公平理念, 从而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 基础教育公平的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第四, 兼收并蓄各国之长, 发展本国特色, 扩大世界影响, 是美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说, 美国教育公平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中。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殖民地至南北战争前的精英阶段;南北战争至20世纪40年代的大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大众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普及化阶段。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而言, 高等教育的法治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动力;充足的经费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保障;多类型、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直接促成了大众化的实现。

(三) 发展高等教育路径方面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1. 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思路

美国是一个以地方分权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 美国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管理权, 根据联邦宪法的精神, 教育管理权作为州政府的自有权利而加以保留, 州政府负有高等教育的立法权和管辖权, 为高等学校的运行管理提供政策、法律框架和经费支持。然而, 随着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联邦政府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兴衰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 因而逐渐采用法治和经济手段间接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 使之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

2. 政府管理大学的基本模式

美国是一个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 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管理权, 只能通过立法和拨款形式间接干预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主要掌握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手中, 因而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州政府主要通过宏观管理对高校进行指导, 很少直接干预高校的运行, 各高校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和录取标准、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师聘任标准、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管理规则、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标准, 高校基于自治的规定可以自行任命教授、自由选拔学生、自行决定课程的开设、自由筹措经费、自由分配经费;[6]美国民间高等教育机构极其繁荣, 它们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评价和认证等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州政府则通过提高民间机构和组织的高等教育事务参与度、协调民间研究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 以及协调州与州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 由此, 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因其地域性差异, 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体制。

另一方面, 在政府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 美国高等院校也保持了一贯的自治传统。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 美国学院与大学享有显著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虽然美国政府的影响在增长, 但是院校有很强的独立性, 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使美国享有的自主权比世界上任何主要国家的院校都要大。大学高度自治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最具特色的方面之一, 也是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在建国后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 并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7]

大学自治是美国大学的悠久传统, 一直以来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 它是大学本质的固有特征和大学对于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品质。[8]从1636年美国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到19世纪中期, 大学自治经历了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 在此期间, 大学的决策权从完全掌握在外部社会力量手中, 逐步发展为教师群体争取到了有限的权力参与大学决策;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 大学自治获得充分发展, 行政人员和教师群体发展迅速, 教师权力制度化;从20世纪中期至今, 世界发展进入新格局, 大学面临激烈变化的内外环境, 大学自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美国的大学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法人-董事会制度”中, 高校内部管理权掌握在各校的校董事会手中, 董事会可以任命校长和其它重要的行政官员, 聘用、提升、解聘学校的资深官员以及审议、通过年度预算和为学校筹措资金, 校董事会成员的任职及任期长短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管理及生存和发展。[9]

3. 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软环境

实用主义社会文化思潮是美国大学思想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动力, 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民族的性格和精神。[10]实用主义作为为美国民众广泛接受的社会思潮, 是美国一切制度形成的基础和主流观念生存的土壤。实用主义由皮尔士创立, 经詹姆士系统阐发, 由杜威发扬光大, 逐渐渗透至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美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根基,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撑和主宰了美国人的精神生活。

受实用主义思潮相对真理观和工具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高等教育中的实用理念反对欧洲传统的训练心智、培养绅士的教育观和知识观, 而强调民主、自由、多元, 主张将人才的培养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求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 “美国高等教育无论从哪一方面做出牺牲, 必得以另一方的增益为条件, 或者是为了获得别的有价值的目的。尤其重要的是, 在实现这些目的的同时, 一定要保证效率的提高。[11]可见, 在美国形成了对效率的崇拜, 效率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实用主义的有用性和效率性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理念、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另外,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民族精神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公众从来不把大学仅仅看作象牙塔, 20世纪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就曾这样评价道, 对19世纪的美国寻常百姓来说, “教育是信仰”——条件是它必须“实用并带来红利”。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实用高等教育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正是在实用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以是否有利于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本依据, 将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采用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元化的学校类型和多层次化的纵向结构, 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 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向世界经济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的跃进。

多元化也是支撑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动力, 是美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软环境。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是把多样化作为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提出来的。[12]实际上, 由于美国多元、包容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美国高等教育创建伊始就存在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以来, 多元化更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理念主要表现在:学校类型与层次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的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等方面。

而作为大学最具特色而又古老的学术自由传统则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美国大学学术自由深受德国学术自由传统的影响, 然而美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实用主义的精神又赋予了美国学术自由崭新的内涵。美国学院和大学经历了从学术自由思想的孕育、学术自由原则的确立到学术自由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阶段。学术自由与终身聘任制的紧密结合是美国学术自由的突出特征, 从而形成了美国特色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就是经济、职业安全的保障。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就是建立以教授终身聘任制为核心的教师聘任制度, 保障大学教师的经济、职业安全。

三、经验与启示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及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整个历程, 可以发现, 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本国特色自主创新始终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是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经验, 其对我国的启示有:

(一) 改革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高等教育理念是指导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和信念, 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支撑美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原动力。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后进之邦, 仅百余年时间便超越了英、法、德等老牌高等教育强国, 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纵观美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 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本国特色自主创新, 及时摒弃旧有教育理念是美国走向成功的不二法宝。因此, 可以说, 改革高等教育理念, 祛除痼疾, 使之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 是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二) 教育理念的提出要预见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向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站, 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 换句话说, 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 大学为社会服务, 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13], “大学应成为灯塔, 积极促进社会发展, 成为公众服务的必不可少的工具。”[14]因而, 教育理念的提出必须符合国家社会的实际需求, 并在预见国内外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引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 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 在国家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寻求平衡

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变革;创新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在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的成长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全面的人才是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新近力量,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实力。高等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满足了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渴望,还培养了人才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促进我国社会的人才培养。

一、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完善高等教育的观念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强有力的作用。高等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国家富强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建设理念与教学引导观念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努力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1]。

高等教学的理念进行变革,就是要求在传统的单一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实践观念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根据自身能力进行专业引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高等教育理念的改革,可以推动新的制度执行,能够加强校园体制的完善力度,将传统的教学文化进行创新升级。通过改革后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制定学习的榜样力量,带动提升我国社会的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奠定。

二、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创新特征性

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它的特征性,变革和创新的活动形成于历史经验的积累,能够成功转变教育模式的理论,是具有先进性的。首先,高等教育的形式是大众化的,深深的融合到大家的生活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意义。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时代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总结形成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毕竟阶段。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须经历变革和创新,这是发展的成果展现。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初期也经历了不被认同和不能广泛宣传的阶段。直到当下的高等教育被普及,成为大众化所能接受和认可的事业发展模式[2]。

其次,高等教育的理念是多样性的。传统的教育方式经过演变,成就了现代教学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形成了多樣性的教育模式。有基础教育基层,逐渐深化到现代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将原本的基础知识传递,转变成当下的社会实践深入。再者,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化的需求。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形成了优胜略汰的机制,形成了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综合了传统与新晋的科学力量和体系,实现了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变革和创新,实现了信息化的建设,满足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升综合国力,培养全面人才。

三、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创新的方针实施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需要有坚定的实施目标和发展方针。首先,要构建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将国家发展进步的使命感融入到教学事业当中,实现教学的最终目。其次,要坚持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思想,坚持实现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实现的基础是传统与先进理念的结合。

以人为本的方针执行,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兴趣,建立适应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将教学主体转变成学生,要求学生符合国家和社会教学的根本宗旨,但是又不缺失个性,具备专业能力水平。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兼备应变能力的共同发展体[3]。

四、结论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也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自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顺应社会发展的内涵,坚持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完善教育体制。能够完善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体系,积极融合现代教学模式的精髓,可以成功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进行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创新,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度,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我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力量,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拥有实践动手能力,就是我国社会进行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4-11.

[2]王超.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看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11,01:10-13.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实施 篇8

张雅茹1,徐春江2

(1.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创新教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方针政策,强调的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体育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当下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老套,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单调,体育教师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能力提升上,对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实施方法比较欠缺。而在创新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做出调整,由单一的实践教学向综合教学转变,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本文对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进行了诠释,并针对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实施建议,希望对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 篇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体育教学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新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各阶段学校越来越注重体育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工作仍面临着众多发展难题,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 理论 实践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师生,现阶段只要是享受创新教育历练的师生均可以使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每个学生在体育锻炼上均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并且都享受享受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资格,因此,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发展特征。另外,创新教育理念还具有综合性,创新教育理念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必须结合课内教学知识和课外体育训练,将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水平。最后,创新教育理念影响下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在理论上寻求创新,其实践活动也必须具有创新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智力和体力上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实际目标。

二、体育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国体育教学仍面临着较多的发展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创新教学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时期,正逐渐向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转型,现代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创造性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与整个名族的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中国的体育教学起源于苏联,在吸引苏联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又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体育教学以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主题感受和体育教学深刻内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实际体育教学效益明显偏低。

三、创新理念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受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从自身着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思考在实际课堂上那种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明确自身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地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该讲课堂的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体育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对自己实施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完善,为提高体育创新教学的实际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学生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上首先应该明确了解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并且结合体育教学了解创新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另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还要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虚心接受教师的知道和教育;最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还应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而完善自身的体育创新能力。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理念的方法

1.理论方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育教师应该从理论教学方面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落后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到最是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爱以及平等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最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域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让学生在体育能力的提升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2.实践方面

从实践方面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理念的实际要求,从更新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体育设备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体育教学。在实际活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挖掘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活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喜欢哪种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同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提升学生体育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了解创新教育理念内涵的前提下,明确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强化创新教学理念在体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跳绳小学体育教案下一篇:酒店管理大学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