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类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生态观、经济观、政治观和科技观。即人类需要充分地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对自然资源应当进行合理地利用,并且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在过程中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总之,形成多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目前形势下有关部门提出的极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思想,其体现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和不唯GDP论的政绩观,对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下从不同角度对上述理念进行分别阐述,并就其中具体的方向问题进行展开讨论。

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地表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认知,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人类可以从如下方面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一,人类应当充分客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摒弃传统错误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人定胜天”这一错误的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明确自然作为价值主体的现实意义,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二,人类应当充分地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人只是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万生万物组成一个健康的整体,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三,人类应当充分地尊重自然的权力,即在坚决遵守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从道德和法律层面赋予和尊重自然权力,从而在此基础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评估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将资源消耗比、环境破坏程度、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估体系中,对未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和约束作用。结合当前相关政策,以下浅谈如何建立完善科学的发展评估机制。其一,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创新考核内容、奖惩机制等方式,在社会中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方向的发展理念。例如广西在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环保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体系中,特别是将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范围,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二,有关部门应当推动落实离任干部环保生态资源的审核机制,特别是建立起环境破坏的追责制度,从而让相关领导班子在制度发展规划中能够充分地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将相关理念和政策落到实处。其三,有关部门可以推动利用“生态环保资源负载表”模式,创新现实工作中各个部门及人员的考核机制和责任落实的方式,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着力解决城镇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目前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现实矛盾,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制约。为此,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切实解决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不充分的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框架内提高地方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才可能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下通过将目前较为严重的“城镇生态危机”作为分析基本点,简要阐述如何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一)城镇发展不平衡导致生态问题的内在成因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步伐加快,在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首先是部分地区不能够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这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加重的主要内在成因。例如很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扩大产业发展,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是部分地区不能够处理好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唯利是图,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加快,给当地的资源、环境保护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生态问题背景下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大致轮廓

由于不健康的城镇化模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所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研究健康的城镇化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结合目前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浅谈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大致轮廓。首先,有关部门应当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而不是仅仅追求其速度。为此,应当将区域内的城镇化步伐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深度的融合,确保生态环境能够完全承受资源消耗、产业污染等带来的压力。其次,有关部门在规划中应当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应当仅仅追求将农村变成城市,而更应当强调城乡之间在资源互补、环境保护等领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最后,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时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形成“污染防治-绿色生产-生态化产业链建设”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格局。

(三)如何解决城镇发展不平衡,进而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 做好顶层设计

有关部门在规划地方发展时,应当充分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坚决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为此首先应当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工作,优先解决城镇脏乱差现状,解决产业、工业污染现状。其次,在相关产业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一些环保指标应当予以细致地核查,坚决避免高污染产业、低水平工业的发展。最后,有关部门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机制,特别是对河流、土壤等的保护,从法律政策层面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

2. 多元化的发展方案

多元化的发展方案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因地制宜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参与比例。由于国内地区发展、生态环境等差异较大,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大的框架内做到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力求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3.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类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应当时刻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力求在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以“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应当为了追求政绩盲目提高城镇化的步伐和产业化的速度。

四、形成绿色发展模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手段。绿色发展一般广义地包括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以下从这两个方面分别作简要地阐述。

(一)绿色生产方式

在目前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中,实现绿色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关部门应当推动建立完善的绿色发展生态产业链,特别是形成绿色农业生态链对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融合,尤其是如何推动将生态环保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有关部门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科技环保理念,逐步建立形成科学的发展评估体系,进而高质量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二)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是一种健康的人类生存方式,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行为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部门也应当通过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让广大群众知道绿色生活的丰富内涵和实际意义,进而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入手,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五、总结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健康友好的自然环境,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强,各地频繁爆发的生态问题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目前形势下,有关部门应当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通过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摘要:要想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以下,主要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理论,浅谈新时期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齐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8(2):30-31.

[2] 边燕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下重庆市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路径探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9(1):31-33.

[3] 李娣.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J].全球化,2018(3):80-88.

上一篇:可打捞式大通径防砂完井用空心桥塞设计研究下一篇: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