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和谐社区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进和谐社区

推进和谐社区 篇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其中《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这是站在时代的、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对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认清形势特点,适应时代发展,充分认识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从城市社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来认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方式也正发生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以居住地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社区成为我们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在城市对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去贯彻 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反映,推动城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社区组织居民去实现。只有把每一个社区的工作都做扎实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从社区居民成份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来认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从低收入地区流入高收入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对社区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如何融入社区是个大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就业呼声强烈,急需社会的各种救助;老年化趋势的加剧和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理、文化和交往需求,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离退休企业职工,在切断与原有单位的关系后,迫切需要重新与社会建立新的联系,还有未成年群体和部分先富群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社区居民成份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有通过加强社区的努力,重视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缓和不同群众的矛盾,引导不同群体和谐相处,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证。

要把党的社区组织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构建 城市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党的社区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居民群众去落实。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区和谐的表率。要扎实推进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组织活动的新方法,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要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构建和谐社区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密切相关。要时刻牢记并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带着浓厚的感情、深厚的情谊做群众工作,切实做到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从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切实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

三、加强社区文明建设,繁荣社区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社区和谐文化是建设全社会和谐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区和谐文化要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图书室、徤身房、多功能活动室等基础设施。要依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增强道德认同感,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要从实践活动抓起,结合重要节庆和纪念日,开展必要的社区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境界。

要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增强社区成员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社区文明程度和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好发动宣传工作,把社区愿意奉献爱心和力量的单位及人员动员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要积极动员社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人群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全社会做好表率,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社区基层组织要切实承担起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责任,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 帮助,为社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

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为人民提供满意服务是政府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形成惠及全体社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大虚拟财政资金投向社区公共服务中的比重,调整虚拟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的虚拟财政资金投向社区公共领域。要改进社区管理方式,把社区管理与社区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特别对居住在社区的流动人员要由排斥、防范、管制,转变到公平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围绕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容,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自助和互助服务,为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 难提供服务;支持和鼓励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组织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帮助。要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的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洗衣、维修等社区服务,通过服务网络的建立,使社区服务不断完善。

五、加强“四项机制“建设,维护社区稳定,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扎实的基础

要完善和强化街道调处网络体系。加强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四位一体”调解中心和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整合调解资源,拓宽调解领域,使人民调解工作的触角不断向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延伸。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把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矛盾调处组织中来,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处队伍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通过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益、效力和公信力。

要敞开大门迎接群众诉求。没有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就没有没有依据,利益调处机制就无法保证,权益保障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街道办事处处在群众诉求的一线,民意表达渠道的源头,源头通了、渠道畅了,就能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由下向上集中,避免矛盾纠纷激化。敞开民意诉求大门,要着力推行街道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和联系群众制度,搭建起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确保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反映和处理。要教育街道机关工作人员,要有拳拳爱民之心,主动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耐心细致地听取群众诉求,让民意充分表达,充分反映,力争把民意表达在街道,矛盾化解在基层。

推进和谐社区 篇2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当前,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体制赋予了街道和社区工作越来越多的内容, 党和政府的许多工作都要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得到贯彻落实。社区建设涉及社区管理、服务、文化、安全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个方面, 繁重的日常管理事务和大量信息处理工作, 严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效能的发挥, 社区服务更是滞后社区的发展。因此, 社区信息化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和手段, 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社区、居民和包括服务商在内的企业、团体搭建互动信息平台, 沟通服务渠道, 使管理更加高效, 服务更加便捷, 社区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 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 我认为社区信息化要体现“三个化”:

一是提高管理效能, 体现社区基础数据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有效整合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提升社区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建立社区基础数据采集的统一口径和标准, 在全面摸底、逐户上门的基础上, 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和街道数据中心, 由街道管理采集数据、录入数据, 并做好日常更新维护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数据库还要将市、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利用, 如党建、经济、综合、环境、人口、计生、文体、物业、社区自治、社会保障、综合救助、民间团体、社工服务等信息数据, 实现各部门之间、街道与社区之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 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重复建设。

二是满足居民需求, 体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社区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就能就近、及时、便利地接受服务、跟踪服务和反馈服务。因此, 承接服务的平台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管理平台不但要实现与民政、社保、卫生、计生、人武、治安、残联、社工管理等管理子系统平台承接, 而且还具备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普及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让社区居民通过多种通信终端、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查询台、数字有线电视等, 在社区信息中心、社区图书馆, 甚至在家里都能接受“一站服务、一网受理”的综合服务。

三是增强居民参与感, 体现沟通交流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日趋多元化、互动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来沟通信息、互通有无。网站已成为发表意见、反映民生的重要媒体, 有的社区已在尝试用网络投票方式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信息网络能够有效拓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治互助能力, 将成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

推进社区信息化要顺应居民需求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平台, 但社区信息化不光是技术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即不可脱离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谈信息化, 更不能站在技术角度推进社区信息化。社区工作的内容直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社区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社区居民需求, 从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服务出发, 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和服务, 管理包括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 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商业服务、居民自我服务等。而单从社区服务来看, 居民的需求上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面需求, 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等;二是生活层面需求, 是指提供满足居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服务;三是民主互助层面的需求, 这是为满足居民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的需求, 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互助能力, 预防和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强化社区的整合和稳定机制。这三个层面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管理功能基本实现后, 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应该是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了解社区服务需求后, 充分体现虚实相辅的特点, 依托互联网 (网站) 、呼叫中心 (电话网) 和社区实际服务网点 (信息点) , 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深化便民服务。如在社区老年服务上, 目前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环境下, 辅助于社区网上虚拟养老院、电子保姆、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社区论坛和短信订制等信息化功能, 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又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综上所述, 社区信息化能把早期简单的救急、救济从低级层次有效拓展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社区服务的科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社区信息化重点是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处在探索阶段, 即使有了相关规划, 也难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推进中, 一方面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又要有社区自身特色。日前,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江苏省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将抓好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各地较为成功的经验中, 也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点, 而电信运营公司和社区结合是基础平台最有效的建设模式。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话村通”工程在全国基本完成, 特别是江苏省今年已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的今天, 通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工作重点也将随之改变, 基础电信公司将在“信息普遍服务”上承担更多的义务, 即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普遍服务。正如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所说的, 在解决“用得上”后, 还得解决好“用得好”和“用得起”的问题。毫无疑问, 电信运营公司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主力军, 在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能在开拓信息资源应用、优惠接入资费、提高宽带网络普及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 社区信息化主要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两大基础平台。建设以宽带网、电话网为依托, 政务网为枢纽, 街道为主节点, 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 纵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交换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建成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呼叫中心、互联网站、移动短信等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应具有延展性并集成多个业务, 平台还要让家庭和个人更易于接入和操作复杂的业务。电信运营公司不但在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优势, 其本身就是信息服务商, 能有效利用公共电信网络资源, 依托社区电话网、宽带网及3G网, 整合网站、呼叫中心、短信、E-mail、QQ等优势资源, 共同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便民信息等。

推进社区信息化关键是运营模式

众所周知, 社区信息化是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些地方已取得了符合地方特点的探索经验。比如, 政府统一投资管理, 见效较快的“北京模式”;政府搭台、企业运作, 侧重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杭州模式”;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 侧重于横向整合的“广州模式”;以社区为支点, 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的“上海模式”及江苏泰州海陵区“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等模式。无论是政府统一投资的, 还是政府与电信运营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 在信息基础平台维护、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上, 都存在政府不断为运营和系统升级频繁更新所累, 负担不断加重;合作企业重收益, 忽视公益性, 对无利可图的服务业务缺乏积极性;企业开发的业务和服务难以适应社区实际需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选择运营模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涉及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人员的资金来源, 以维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长期服务;二是要选择服务接入多元化途径和低的接入资费, 以提高服务能力和降低运营费用。

我国社区建设从组织到实践, 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 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不能照搬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 社区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要靠社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社区调动和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 围绕服务办经济, 办好经济促服务。在信息服务上, 政府只能满足公共和公益信息服务的基本需求, 更高需求的信息服务可以让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来提供。同时我国通信管理部门对增值电信业务的经营持开放鼓励政策, 社区经济实体, 如成立信息服务公司, 在获得经营许可即开展电信业务经营, 这为街道 (社区) 经济实体参与有偿信息服务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也为社区信息化运营模式提供一个新途径。

具体说, 由社区信息服务公司运营和管理各类平台, 如社区呼叫中心、服务网站、信息服务中心等, 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也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托管。在社区的统一管理下, 通过多途径便捷的平台接入手段, 争取电信运营公司提供较低的平台接入和使用资费, 一方面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子政务和其他基本公共信息及服务, 另一方面又引入教育、娱乐、电子商务等有偿服务信息和业务, 通过获得的收入来维持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同时还可以增添社区就业岗位, 留住社区信息化人才。

立足社区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市民学校;建设;终身教育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学校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社区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学校作为践行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成员满足学习需求的主要依托,正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是社区教育网络中开展基层社区教育活动,普及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社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抓好社区市民学校工作对于推动社区教育有着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市民学校是建设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学习化社会是一个能支持个人终身学习的社会。”市民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社区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以社区教育为主导,以有效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形式来培养人们的共同意识及归宿感,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文明社区,这样才能构成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区教育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有着多种教育形式,社区内每个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社区教育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作用,因此对居民开展的每项活动都需要社区内各方认同和参与。市民学校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区教育活动对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促进邻里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社区教育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市民学校是建设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习就是提高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市民学校正是担负这一学习任务,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市民学校建设,有效提高市民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政府主导,建立以点带面的建设机制

市民学校建设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一是分类指导。根据各社区的基础现状和经济条件,把社区划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三个类型,对条件较好的社区,主要依靠单位的自身力量解决;对条件一般的社区则依靠自身和借助辖区单位的力量共同解决;一些偏远或条件较差的社区派专人到社区蹲点,全面指导,帮助落实。二是典型引路。在市民学校建设过程中,可以确定一个或几个社区作为市民学校建设的示范点。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途径,向其他社区全面推开。三是社会联动。市民学校的建设可以通过社会各届的力量支持来不断完善。如地方政府从财政中拨一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捐助一点、社区自己想办法筹一点等,在教学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为市民学校建设提供支持,通过社会联动的方式推动市民学校的建设。

(二)上下联动,建立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一是要加强领导。上级部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宣传委员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市民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具体指导。各社区成立起相应的领导小组,确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市民学校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二是要明确责任。制订市民学校工作领导小组中组长、副组长及组员的主要职责,明确市民学校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市民学校各成员单位平时要各司其职,全面监督并指导社区市民学校正常开展活动。三是监督考核。制定市民学校工作考核标准,并纳入社区全年工作考核,促使社区人员对市民学校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加强日常督查评估的同时,年中应组织一次市民学校工作调研,年底进行检查考核,确保市民学校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队伍,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每个村(社区)成立市民学校校务委员会,由书记或主任担任校长,分管领导担任联络员兼管理员,其他成员可由村(居)委会成员、兼职教师、村民代表担任。校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主持市民学校日常工作,制定教学计划,负责专兼职教师的聘请。二是充实教学队伍。充分利用社区现有人才资源,通过社区干部兼职、社会上聘请、教师进社区、志愿者参与等方式,招募一批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四是建立教学台账。可由社区教育中心指导,各社区市民学校都统一建立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工作计划、考勤登记等台账。五是强化业务培训。由市或镇社区教育中心组织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市民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四)因地制宜,建立全民共享的应用机制

一是媒体联动。市民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和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联手,将市民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各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专版,利用座谈、交流、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有效途径,实现市民学校与各类媒体的循环互动,使广大市民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参与其中。二是紧贴中心。各市民学校应该围绕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把群众关心的时事政治、健康养生、家庭教育等相关内容贯穿到市民学校教学全过程,帮助广大市民释疑解惑,学有所获。三是开展活动。市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阵地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赛事及文娱类等活动,让市民真正参与到市民学校的建设中来,丰富市民学校建设的内涵,促进市民学校的发展。

三、市民学校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必须以社区市民学校为依托来开展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他们自身素质需要提升。这些人回到社区,亟须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社区市民学校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教育培训、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等,营造人人学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对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民学校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深受广大居民欢迎,如今在广大居民中间已经深深植根。在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市民学校已经发挥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区教育强调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终身学习作为居民生存的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全社会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和时代进步的呼唤。在社区开展市民学校建设,必然会推进社区教育迈向新台阶,开创社区教育新局面。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真正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社区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和谐社区建设新思路,不断创新与群众需求更相适应的社区建设举措,以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一是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

服务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和生命力所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辖区,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无疑更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开展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需要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的弱势群体、需要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社会化服务的有关部门单位和需要便民利民服务的广大社区居民,其中弱势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必须坚持以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从抓好居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使他们在社区生活上感到方便,在居住环境上感到安全,在人际关系上感到温暖,逐步实现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是坚持以完善居民自治为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区的突出特征是人际关系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全过程中,务必把扩大社区民主,完善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合力作为根本环节,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我们着力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切实转变职能,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方法来开展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二是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规范社区干部队伍管理,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引导他们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真正把社区的各项事务管理好,把居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实现好。

三是坚持以维护稳定为基础。

维护社会稳定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社区作为容纳社会人、聚集社会矛盾的载体,其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要全力打造″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执法公正文明、生活环境优化、居民群众满意″的平安和谐型社区,我们就必须做到:一要健全并完善动态管理网络。积极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加大对社会面的防控力度,形成防范一点、巡查一片、辐射一方的防控网络。二是要健全民事调解组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模式和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排查调处组织体系。真正使每一个生活在社区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每一个社区都能呈现祥和景象。

四是坚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

居民的文明素质,是和谐社区的标志和基础。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有效举措和重要载体,就是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按照健康有益、小型多样、寓教于乐的原则,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社区安定祥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一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抓社区学习、活动场所建设上下功夫,让社区居民有书读、有报看,健身有器材、活动有场地。二是抓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功夫,引

导社区居民在单位当文明职工,在家里当文明成员,在社会上当文明市民,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坚持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构建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二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的重要任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社区党建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三是继续深化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促使结对单位党组织更好地为和谐社区建设服务。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区建设,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加大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力度,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不动摇,组织上切实保证不犹豫,工作上狠抓落实不放松,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和谐社区建设上,把心操在和谐社区建设上,把劲使在和谐社区建设上,真正做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心人和带头人。

推进和谐社区 篇5

这次社区矫正工作会议,是经镇委、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充分体现了镇党委、政府对我镇社区矫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根据会议安排,就我镇社区矫正工作,谈以下几点工作认识: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区矫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二是社区矫正有利于提高监外执行罪犯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三是社区矫正有利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刑罚执行工作的科学发展;四是社区矫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

二、明确社区矫正的对象、任务和目的。

(一)社区矫正的对象:一是被判处管制的;二是被宣告缓刑的;三是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即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期间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四是被裁定假释的;五是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二)社区矫正的任务。按照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的任务: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三)社区矫正的目的是:社区矫正的直接目的是对矫正对象进行再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为确保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一是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监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四、切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为了搞好社区矫正工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五、建立健全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管教规范化

为了搞好社区矫正工作,我们要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制定的对矫正对象的管理考核规定。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教育制度、思想汇报制度、请销假制度、公益劳动制度、管理考核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运行。

乡镇推进社区矫正 篇6

蒋堂镇推进社区矫正社区监管试点工作近日,蒋堂镇开展深化“社区矫正社区监管试点工作”推进活动。全镇干部、大学生村官、35个行政村的书记主任参加了本次活动,婺城区政法委和市司法局矫正处、区司法局等部门负责人对活动进行讲解和指导。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了解了社区矫正的含义、意义、方式、现状以及工作基本知识,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掌握今后工作的重点。蒋堂镇党委要求各联村干部及村干部认真学习,明确职责,主动加强对矫正工作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协助和配合司法所的工作,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

下一步,蒋堂镇联村干部及村干部将针对村域内的矫正对象进行每月一次的走访谈心活动,通过与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成员、邻居的谈话,了解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情况,从而对矫正对象的行为、思想进行评估,详细记录。同时,向矫正对象的家庭成员进行法制宣教,为深化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进和谐社区 篇7

关键词:和谐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形成

一、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主要任务与意义

党中央把“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 同时强调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 在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我们应当注意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层次, 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起来。也就是说, 不能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建设和谐文化;同时, 在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因为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时候必须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那么, 作为我们煤炭企业,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的和谐企业文化,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这一性质, 是由居于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所决定的。具有整合的意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 我们坚持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 是煤矿企业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它包括: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以和谐为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 更大程度地促进人文环境和谐;组织好以标准化、精细化、市场化为主线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 把矿区建设成为职工生活明显改善、求助保障体系更为完善、人文环境和谐富美的矿区。

二、企业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我们所说的义和谐文化, 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融为一体, 反映企业职工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 体现了企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 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企业和谐文化, 是一种以和谐思想为内涵, 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形态, 是和谐企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一个企业能否和谐融洽发展, 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能否持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 企业和谐文化首先应该是一种道德文化, 要求我们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企业思想道德体系。二要注重体现包容性。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思想文化也随之涌入并相互激荡,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必须面对这一客观实际。只有一种声音不是交响, 只有一种味道不是盛宴, 只有具备了众多性、多元性, 和谐才有了必要性、重要性。三要注重体现普遍性。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职工身上, 让全体职工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共享发展的成果, 最终通过和谐文化的构建, 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 进而以企业小环境的和谐推动整个矿区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在我们企业来说就是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为了职工, 一切依靠职工, 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 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把企业开展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企业建设

要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 建设好企业和谐的文化, 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人生价值观。当前的企业改革已从以“破除传统”为主, 转变到以“破”、“立”并重和寓“立”于“破”之中, 有一部分企业实现了主辅分离, 要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就必须用和谐理念引领发展, 用和谐态度对待问题, 用和谐方法改善管理, 最重要的是推进“三个转变”, 即推进工作由经验型运作向科学化引领转变, 由灌输式操作向民主化设计转变, 由模式体现向艺术表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用和谐理念引领发展。首先, 要有科学定位, 把握正确导向, 切合自身实际。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节约型及可持续发展和谐矿区为重点, 调整管理思维

深化文明创建 推进社会和谐 篇8

一、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必须高扬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旋律

文明是和谐的必然要求,和谐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把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变成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

首先,坚持围绕经济发展抓创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只有以经济发展做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拥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支撑。多年来,我们张家港市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实实在在地体现和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文明创建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及民主政治建设互促互动的良好氛围和运行机制。文明城市创建的十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5亿元,上交国家各项税收168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3.02倍、11.54倍和20.31倍。

其次,坚持围绕优化环境抓创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发展平台。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发展功能、打造城市发展“硬实力”的过程,也是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个性、创造城市发展“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不仅力求人和自然协调共处,做到生态环境好、人居环境佳、城市功能优,而且大力营造诚信、包容、开放、文明、创新的良好人文环境,为经济社会不断在高平台上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十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实践,“张家港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市独特的“城市品牌”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再次,坚持围绕以人为本抓创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市民素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建城育人”的思路贯穿于创建的始终,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促进生产力发展、倡导现代文明方式三个重点,按照“以城市眼光建农村、以市民标准育农民”的要求,贴近实际,创设载体,落实措施,全体市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在创建中不断得到提升,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持久的智力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必须积极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这是深化文明创建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感到,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要从“提升五个力”着手,找准文明城市创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点与突破口:

致力于提升文明创建的渗透力。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实实在在地体现和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向经济社会领域延伸、渗透的力度,对张家港来说,就是要实行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文明法治城市三位一体、同步创建、互动并进,提升文明创建的渗透力,提高发展的和谐度。

致力于提升城市环境的形象力。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为此,要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生态等六大环境的要求,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魅力。大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努力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便民化。进一步深化“诚信城市”创建工作,探索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围绕“海派、精致、生态”的城市建设个性要求,注重城市形态和结点空间的形象建设,科学重组与区分“一城四区”功能,努力使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真正使我市做到田园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环境高度亲和。

致力于提升全体市民的创造力。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攻点,大力营造全体市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互相配套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开展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职职工年岗位培训率力争超过60%,务农劳力要掌握2-3项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市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市民大讲坛”、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和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城乡市民整体文明素质。

致力于提升载体抓手的影响力。载体抓手的品牌化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今后,“三入户”、“四个市”、“五句话”、“六个一”、农村社区建设、城乡文明三个一体化、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和社区文化艺术节以及诚信城市建设等一批富有我市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品牌,将进一步延伸拓展、做优做强。继续规范、引导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公益服务向基层、向社区一线延伸,形成同创共建的合力。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增强我市典型的说服力和美誉度。通过各种载体和抓手,累积推进,稳步提高,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生动活泼的外在形象相统一。

致力于提升创建为民的拉动力。坚持把实现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文明创建从党政的“行政推动”变为群众的“内需拉动”。精心组织实施市镇两级的政府十件实事工程。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民维权制度,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大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健全综治、司法、信访“三位一体”的调解网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城乡社区的建设。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快推进文明创建向乡村延伸、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拓展。

三、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必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市已形成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创建保障机制。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努力使创建机制更加科学、有效。

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硬起来,关键是领导。特别是各级“一把手”负总责不能虚化,齐抓共管的责任必须落实。二是要强化激励导向。通过利益导向、教育诱发、榜样鼓舞、道德鞭策和制度规范等多种形式,激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活力。三是要强化为民服务。坚持以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和窗口行业为重点,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使为民服务制度化、经常化,提高创建活动的向心力和影响力。

建立健全同创共建的联动机制。必须注重创建资源的整合和效益,正确处理好文明城市创建与其它争先创优的关系,确立文明城市创建的“龙头”意识,树立全市创建“一盘棋”思想,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市文明委切实负起指导、协调和组织落实的责任,按照责任明晰、分工协作的原则,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努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镇、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建、互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各方参与的投入机制。以战略的眼光审视文明城市软硬件的投入,对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标准,对软硬件方面存在的差距,逐一进行专题研究,排出分批到位的实施计划。同时,切实解决好精神文明建设内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市民素质培养和宣传经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深化创建的关键措施,列入各级年初规划,并形成制度。积极开辟筹资渠道,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确保文明创建活动有阵地、人才有保障、经费有落实、工作有实效。

(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

推进和谐社区 篇9

扎实推进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宿豫区顺河镇豫苑社区位于宿豫城中心,是2005年成立的新型社区,辖豫苑别墅、东方花园、朝晖公寓3个小区,总人口4900余人。党委下设3个小区支部,共有党员159名,其中离休党员14名,退休党员32名。

近年来,我们在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制度

自社区成立之初,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好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区委老干部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按照“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照顾和就近发挥作用”的服务要求,我们把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成立了为老干部服务的联络小组,构建了服务网络,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细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老干部理论学习、走访慰问、包干联系、就近发挥作用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各项制度,配套完

善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设备。从组织上、制度上和阵地上保障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了离退休干部、党员能够过上正常的组织、文化生活。

二、立足实际,整合资源,为老干部就近学习、活动和得到照顾提供方便

一是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社区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对辖区内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全面开放各类学习、活动场所,经常性组织文体比赛、老年健身节等活动;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功能,并利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组织老干部观看时政、“党员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红色、励志电影等节目;图书阅览室增订《银潮》、《中国老年》、《老年健康》等报刊十余种,方便阅读;多功能室配有象棋、麻将、乒乓球、老年健身器材等,成立了老年俱乐部;组建“俏夕阳”文艺宣传队,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参与节目的创作、编排、巡演。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离退休老干部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轻松地融入到社区三个文明的建设环境中来。二是切实照顾好老干部。针对离退休老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心理亟需调适的特点,按社区干部分片包干联系制度,总是以征求老领导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为话题,登门拜访,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

和生活需求。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引导从岗位上刚退下来的老干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学习和文体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力争实现让他们“离职不离休”的良好愿望。定期向老干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家政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困难救助服务等。社区领导班子对离退休干部坚持日常随访、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有困难必访、伤亡必访,开展节日慰问,深入老干部家中走访座谈、交心谈心,真正关心老干部精神、关怀老干部生活、关爱老干部健康。努力地让他们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给予他们的真诚的帮助和关心。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离退休干部作为各条战线上的优秀群体,具有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等特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社区的宝贵资源。我们注重充分发掘老干部政治优势、能力和专长,为社区建设服务,使社区工作和老干部工作获得双赢。一是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专长和协调能力。我们通过经常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向他们通报社区工作,让老干部参与社区建设,聘请老干部担任社区党建顾问、关心下一代协会辅导员、社区议事员等形式,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二是利用老干部的影响力和革命经历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请老干部们为社区的孩子们讲

党史、革命史,请老干部为社区党员、社区青少年作报告、谈体会,邀请老干部参加社区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活动,让老干部用自身行动影响、带动周围的党员、群众,取得了很好成效。三是让离退休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我们组织老干部发挥余热,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干部在社区不仅得到了关爱,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开始关注社区、热爱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社区里,老干部们没有“人走茶凉”的感觉,组织的关心,周围人的尊敬,对他们的心理上是极大的安慰。很多老同志都表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愿意多为社区做些事情。

让离退休老干部轻松地融入社区,在我们搭建的平台上活动,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在发挥余热中体现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不懈的责任。在为老干部们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经济基础和经验积累等原因,这项工作的效果与上级的要求和老干部们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的水平,为老干部们的晚年生活、发挥余热、体现价值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上一篇:2023年新春团拜会致辞下一篇:标准格式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