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 伴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日渐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 对大学生的培养由注重专业知识逐步转向专业知识与实际能力培养并重[1]。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现为江苏省省级品牌专业, 涵盖了塑料、橡胶、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领域, 学生毕业后多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非国有中小型企业就业, 而这类企业最需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将结合教学提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以利于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1 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缺乏有机配合

1.1 完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增强应用性

对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来说, 其主要任务是将所学高分子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企业所需要配方设计与工艺方案。目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主要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包括高分子材料导论 (双语) 、高分子流变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高分子助剂、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等。尽管课程体系已经较全面覆盖了专业相关知识点, 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首先, 鉴于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与交叉较多, 不同的专业理论课程间仍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不仅浪费课时, 还引起学生重复学习的困惑。需进一步明确整个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作用, 根据课程的安排顺序删除或置换掉重复的内容。各位教师需清楚认识到主讲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配合的部分, 使各门课程之间有计划、有目的的相互配合。教研室要起到意见调研、统筹安排的作用, 认真研究课程体系相互交叉的结合部, 明确各门课程定位, 突出各门课程特色, 逐步更新整个理论课程体系。

第二, 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所用教材对于基础理论体系讲解较为详细、透彻, 能让学生较全面学习本专业涵盖的理论知识点, 但这些教材的内容跟实际应用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不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应用领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应选用一些新编教材作为辅助, 让学生学习与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联系更紧密的有效知识。教研室应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并保持阶段性更新。

第三, 理论教学内容跟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过渡。要鼓励专业理论课程教师同本地及周边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根据高分子材料行业的发展, 及时选取新鲜实例素材, 添加到理论教学中, 使学生直观了解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专业实验以及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协助他们为自己的就业方向定位。

1.2 完善实验教学之间的配合、及时更新内容

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与专业实验。目前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分子化学实验和高分子物理实验课时相对较少, 且两者之间缺少相互联系和配合, 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现不出实验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将会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 无法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多挖掘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关联知识点, 设计连贯实验, 通过系统性的实验流程使学生清楚了解知识点来龙去脉, 以达到掌握知识点并能将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目的。

此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实验设备的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中所用仪器设备更新很慢, 落后的设备极大削弱了专业实验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应承担的桥梁作用。需密切关注相关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并将其作为实验主题, 以原料的选择、方法的设计、产品的合成、性能的测试为主线设计实验内容[2]。这种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 产学研合作与毕业环节和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效结合

2.1 毕业环节实践化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与毕业环节。其中, 毕业环节学时最长如何利用这长达18周的连续学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针对本科生有限的专业水平,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一般选择难度较为适中的课题, 创新成分所占比例并不高。目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 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 企业并未能有效缩小学校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应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及时变更教学大纲, 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结合企业科研项目、生产需求任务, 进行研发型毕业环节的工作。对于在校内进行毕业环节的学生, 可以安排参加校内科研项目的开发, 指导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 企业生产中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具备的实验条件, 使学生提前与企业产生接触, 直观了解企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并实现自我优化。

2.2 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化

通过产学研合作, 可与企业联合,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和企业以研制新产品为前提联合培养本科生。应将学校里形形色色的科技创新活动, 如科技创新大赛等与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相结合。赋予这类比赛实际主题,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 使学生积极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以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周边有较多的中小企业, 这类企业的特点在于产品附加值较低, 创新能力不够。若能充分将企业的需求结合到科技创新大赛中, 将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化, 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

3 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尚未协调

3.1 严把教师聘任关

师资队伍的建设, 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 仅靠课堂讲授教材内容给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 对教师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选择有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有效锻炼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有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 还必须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创新的意识、深厚的理论知识, 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等。这其中, 有一些素质技能是后天培养不出的, 需要在聘任的时候严格把关。

3.2 严抓年轻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

近两年本专业引进的几位年轻教师基本都是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博士研究生。由于不是师范出身, 他们在教学水平上就存在很多不足, 急需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养。虽然学校、学院和教研室通过一些途径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但较为沉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使年轻老师没有足够精力去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只求完成任务。学校应适当减轻年轻教师工作量要求,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着力提高教学业绩的比重, 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3.3 有目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学校应结合工程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鼓励所有教师参与实际生产, 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3]。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 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分子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要求, 改革现有的高分子材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将产学研合作与毕业环节、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为高分子材料行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促进高分子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展开讨论, 全文分3大部分分析了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通过增强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之间有机配合、产学研合作与毕业环节、科技创才, 促进就业。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就业

参考文献

[1] 丁钟箐, 胡强, 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10) :56~58.

[2] 贾贞.探索经济危机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J].安徽:科教文汇, 2009, 10:57~65.

[3] 桑玉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3:51~54.

上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下一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维护与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