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安康建设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谐安康建设(精选7篇)

和谐安康建设 篇1

心理安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谐和的调和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凡、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心情稳定与高兴

心情稳定与心情高兴是心理安康的重要标志,它标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均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用的谐和,

假如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失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安康的表现。

行为谐和统一

一个心理安康的人,其行为受认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谐和的,并有自我控制才干。假如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留意力不集中,思想紊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安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擅长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安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只是维持心理安康的必备条件,也是取得心理安康的重要办法。

良好的顺应才干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里,终身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而,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顺应才干,无论理想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顺应,这也是心理安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安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安康并非是超人的特殊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安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需在生活理论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盲目控制自己,正确看待外界影响,使心理坚持均衡谐和,就已具备了心理安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哲思:生命的目的

和谐安康建设 篇2

1 概述

1.1 “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

“山水城市”的概念是从中国几千年对人居环境的构筑与发展中总结出来的[1]。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教授在给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的信中说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事过2 a,钱学森又先后给建筑学会顾孟潮等同志写信,再次提出“山水城市”,他希望能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2]。

1.2 钱学森“山水城市”的含义

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概念归纳起来有4点主要精神:①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使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②山水城市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③山水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高技术城市;④山水城市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3]。对“山水城市”的概念不应理解为一个具体的空间图像,其理论核心是把现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4]。

1.3 园林城市

1992年,建设部号召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并于当年命名了我国第一批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5]。在实际操作中,“园林城市”偏重于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作为基本指标。

1.4 山水园林城市

正如朱畅中教授所述,将“园林”纳入“山水城市”,即形成“山水园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市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方向发展的、富有浓厚文化特色的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体现的是自然与人工环境更加良好结合的城市,主要反映的是自然属性更科学的表达,具有园林城市的内涵[6]。园林绿化是山水城市的基础,山水城市是园林绿化的升华。

山水园林城市具有的一般特征:一是构建以自然为本的,并适宜人类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社区系统;二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机能,并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方向发展;三是在城市中建立若干富有文化特色的审美客体。

2 安康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优势

2.1 巍巍秦巴、滔滔汉水奠定了安康作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基础

安康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以汉江为界,分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巍巍秦巴、滔滔汉水奠定了安康作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基本骨架。

2.2 安康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安康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人文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已是“秦头楚尾,一大都会”。其文学、艺术、宗教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蔚为壮观。有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寺庙道观8处,古建筑7组,古文化遗址17处,古墓葬14处,古碑、石碣400余件,珍贵文物近百种。市境涉外参观的经济、科技、教育单位有20余个。高峡平湖、林海瀑布、高山草甸、溶洞奇观、人文古迹、火山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集南北风光之精华,会秦楚文化之葳蕤。

2.3 近年来安康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提高,城市形象明显改善

近年来,安康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安康一直坚持发挥绿色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实施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国家旅游城市以来,全民参与,迎难攻坚,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善。随着安康一个中心、三条线路、六区六园、十大景点的开发,安康未来将成为兼备秦巴风光、汉水风情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这都为安康增添山水园林的城市亮点。另外,江北综合开发和江南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建成了滨江大道一期、金州广场、体育场以及巴山西路、大桥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安康中心城市形象显著改善,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2.4 经济快速发展,市民精神文明不断提升

据《关于安康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所述,2009年安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525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3.4%。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4.09亿元,同比增长5.8%;农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 080元,同比增长14.9%;夏粮总产32.37万t、油菜籽总产9.3万t,分别增长9%和10.6%;生猪出栏114.9万头,增长16.4%;蚕茧产量9 140 t、茶叶产量6 458 t、蔬菜产量36.8万t,分别增长4.8%、15.16%和16.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民的精神文明在逐步提高,从而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3 安康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意义

3.1 有利于加快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改变城市面貌的有效措施。根据国家关于创建园林城市的要求,结合安康市城市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特色,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即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发展园林绿化,使山、水、林、城在空间布局、组合要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融生态、景观、文化价值为一体的富有安康市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实现城市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协调融合,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树立大开放现代化城市形象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能更好地将安康市打造成一座国家旅游名城。

3.2 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改善全市环境质量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创建工作,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落到实处,建立起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有利于保护蓝天碧水绿地,为城市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3.3 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21世纪是以城市为中心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世纪,城市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山水城市”的关键是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融合,追求的是美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突出城市个性,增添城市魅力。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也是人类世世代代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优美秀丽的环境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更能转化为一个地区的“绿色竞争力”,有效聚集人气、商气。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快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步伐,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软实力、竞争力和吸引力,聚集有利于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才能让安康的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3.4 创建山水园林城市,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满足市民的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创建工作,能够逐步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让大地绿起来、美起来,让人民群众拥有树荫环抱、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的绿色空间,通过创建“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才能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 结论

安康市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自然区位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形成具有区位代表性的山水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王铎,王诗鸿.“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0(2):49.

[2]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为山水城市讨论会写[C]//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陶亮.“山水”的城市[J].安徽建筑,2003(6):11.

[5]王仁凯.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J].城市发展研究,1998(6):41-42.

[6]王亚军,王浩,郁珊珊.重塑北方山水园林城市的绿地景观要素———以河北省迁西县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3):47.

安康市公安局信息采集室建设规范 篇3

一级标准化信息采集室规范

一、专门用房

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必须有专门用房,以满足各项信息采集、录入、存储、查询等工作需求,使用面积必须达到20平方米以上,信息采集和管理之间有玻璃隔档。悬挂信息采集室的牌子。

二、硬件设备

1、能够接入公安信息网的专用计算机2台(硬盘不小于120GB,内存不小于1GB);

2、能够连接指纹采集仪的笔记本电脑1台;

3、激光打印机1台;

4、扫描仪1台(分辨率较高);

5、一体化指掌纹采集专用机柜1台。

三、摄、照相设备 1、800万像素以上数码照相机1台(能够与计算机相连);

2、数码相机三脚架1个;

3、数码摄像机1台(数据线接口为USB);

4、与指纹采集仪连接的摄像头1个;

5、活动式枕托的背景米数标尺板1个,标尺板为白底单侧红标识,并粘贴在墙体的相应高度上,长宽尺寸为80 x 120cm;

6、胸牌1块,长宽尺寸为20x18cm,底面为白色,边框为黑色,中下端留出5CM的空余,用于固定胸牌和拍摄用。

四、痕迹物证采集设备

1、指纹采集设备1套(活体指纹采集仪、指掌纹捺印盒,专用指掌纹捺印卡等);

2、掌纹采集工具1套;

3、足迹、鞋印采集设备1套;

五、软件系统

1、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客户端软件(具有四种查询功能);

2、与相关公安信息系统数据接口;

六、实现的功能;

1、能够开展对采集人员身份的实时认定工作:

2、能够开展在逃人员、失踪人员的比对查询工作:

3、能够实现与刑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联查工作:

七、其他物品及设备

1、采集室分内外室,信息采集在外室进行、内室为采集管理原始信息、计算机设备和其他设备。采集室要光线柔和、灯光不能垂直照射采集窗口,同时具备防尘、防静电和保持温度的功能;

2、临时控制多名犯罪嫌疑人员的支架设备;

3、采集信息档案管理专用柜;

4、车辆1台(用于移动采集工作);

5、《人员登记表》(留笔迹专用)、《足迹采集卡》、《人员信息采集表》、《十指指纹卡》;

6、连接上下水的洗涤槽;

7、体重身高测量仪一台;

8、文件柜及办公桌椅;

9、信息采集标准、信息采集流程及门牌等标牌各一付;

10、防火设施。

二级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建设规范

一、专门用房

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必须有专门用房,以满足各项信息采集、录入、存储、查询等工作需求,使用面积必须达到15平方米以上。悬挂信息采集室的牌子。

二、硬件设备

1、能够接入公安信息网的专用计算机2台(硬盘不小于120GB,内存不小于1GB);

2、能够连接指纹采集仪的笔记本电脑1台;

3、激光打印机1台;

4、扫描仪1台(分辨率较高);

5、一体化指掌纹采集专用机柜1台。

三、摄、照相设备 1、800万像素以上数码照相机1台(能够与计算机相连);

2、数码相机三脚架1个;

3、数码摄像机1台(数据线接口为USB);

4、与指纹采集仪连接的摄像头1个;

5、活动式枕托的背景米数标尺板1个,标尺板为白底单侧红标识,并粘贴在墙体的相应高度上,长宽尺寸为80 x 120cm;

6、胸牌1块,长宽尺寸为20x18cm,底面为白色,边框为黑色,中下端留出5CM的空余,用于固定胸牌和拍摄用。

四、痕迹物证采集设备

1、指纹采集设备1套(活体指纹采集仪、指掌纹捺印盒,专用指掌纹捺印卡等);

2、掌纹采集工具1套;

3、足迹、鞋印采集设备1套;

五、其他物品及设备

1、采集室要求光线柔和、灯光不能垂直照射采集窗口,同时具备防尘、防静电和保持正常室温的条件;

2、临时控制多名犯罪嫌疑人员的支架设备;

3、《人员登记表》(留笔迹专用)、《足迹采集卡》、《人员信息采集表》、《十指指纹卡》及《违法人员信息采集建档台帐》;

4、采集信息档案管理专用柜;

5、体重身高测量仪一台;

6、文件柜及办公桌椅;

7、连接上下水的洗涤槽;

8、信息采集标准、信息采集流程及门牌等标牌各一付;

9、防火设施。

三级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建设规范

一、专门用房

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必须有专门用房,以满足各项信息采集、录入、存储、查询等工作需求,使用面积12-15平方米左右。悬挂信息采集室的牌子。

二、硬件设备

1、能够接入公安信息网的专用计算机1台(硬盘不小于120GB,内存不小于1GB);

2、激光打印机1台;

3、扫描仪1台(分辨率较高);

4、指掌纹采集专用机柜1台。

三、摄、照相设备

1、与指纹采集仪连接的摄像头1个;

2、活动式枕托的背景米数标尺板一个,标尺板为白底单侧红标识,并粘贴在墙体的相应高度上,长宽尺寸为80 x 120cm;

3、胸牌一块,长宽尺寸为20x18cm,底面为白色,边框为黑色,中下端留出5CM的空余,用于固定胸牌和拍摄用。

四、痕迹物证采集设备

1、指纹采集设备1套(活体指纹采集仪、指掌纹捺印盒,专用指掌纹捺印卡等);

2、掌纹采集工具1套;

3、足迹、鞋印采集设备1套;

五、其他物品及设备

1、空调设备;

2、临时控制多名犯罪嫌疑人员的支架设备;

3、《人员登记表》(留笔迹专用)、《足迹采集卡》、《人员信息采集表》、《十指指纹卡》及《违法人员信息采集建档台帐》;

4、采集信息管理柜:

5、文件柜及办公桌椅;

6、防火设施;

和谐安康建设 篇4

安康市中医医院 2014年2月18日

安康市中医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陕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2821平方米,医用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100张,资产总值近4亿元。设置临床医技科室41个,有在职职工1180人,其中高级职称129人,中级职称220人。有64排螺旋CT、1.5T磁共振、数字乳腺机、DR、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肾透析机、眼科超乳、准分子激光、各类腔镜等基础设备、抢救设备及大型设备,总值1.5亿元。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中医医院、省先进中医院、省白求恩奖先进单位、省市“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文明窗口示范单位、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院务公开五星级单位等多项荣誉。

纵观几年来医院的改革发展,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增强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几年来,我院将打造优势专科专病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制定了专科专病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优势专科专病实行投资优先、岗位设置优先、人才引进优先、职称聘任优先、进修学习优先扶持的政策,一批重点学科和专科专病脱颖而出,发挥了示范引领和技术辐射作用,有力的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下面是我院在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规划,创造专科专病建设的良好环境 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 发展战略,我院以完善构架、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做强优势为导向,确定了“重点发展,扶持特色,优化调整,分布建设”的思路,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作为专科专病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专科专病建设的基石。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择优汰劣、公平竞争的办法推进专科专病建设。

二、以人为本,构筑专病专科人才建设平台

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有赖于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学术造诣深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学术团队。在专科专病人才培养方面,医院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规划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人才培养原则,一是制定了《“十二五”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学科带头人选拔及管理规定的通知》、《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及启明星人才选拔与激励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和机制,以此推动专科专病的建设步伐。二是加强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在院内师承的基础上,鼓励中医骨干向全国知名中医专家拜师结对子;同时探索省内院际间的师承合作,聘请省内10名名老中医为我院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加强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及领军人物的培养和选拔。三是坚持“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的培养方针,每年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着重对年轻中医人员的职业规划,进行专科、专病定向培养。四是建立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平台,与陕西中医学院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学习班,加快专科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通过制度上倾斜、经费上扶持、工作上支持,把一批热爱医院、热爱中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较好基础条件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选拔出来,进行重点培养,激发了 专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业务能力,形成了合理的专科人才梯队。五年来,先后引进及培养中医研究生70余人,医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1名,全国师承带教指导老师1名,陕西省师承带教老师2名,省级名中医2人,市级名中医6人,全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陕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及硕士生导师共40余名。

三、政策扶持,构建专科专病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积极扶持重点专科建设

我们制定了《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建设暂行规定》,实施“三步走”的专科助推计划,分批、分层次培育中医优势学科。第一步是做好首批发展的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对省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技术、科研、经费等扶持力度,进一步做精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优势凸显、区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科室,并申报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第二步是助推优势显著的重点专科,对中医特色鲜明,拥有学科领军人物和梯队合理的团队,在同行间技术优势显著,病人群体范围广的科室,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专科建设予以扶持,在重点病种或病种的重点环节上明确学术与技术的主攻方向,专科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第三步是扶持新设专业科室,对有潜力的专科,制定建设规划,加强培育,抓住疗效、特色及服务、信息四个要素,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区域优势不断扩大。重点专科建设不仅仅促进了本专科的发展,并且对医院的其他专科产生了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对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协作攻关、多学科的解决临床难题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了医院的整体业务水平。目前,我 院眼科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伤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专科,脑病科、眼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耳鼻喉科为“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单位;同时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骨伤科、脑病科),重点专科6个(脑病科、肛肠科、眼科、脾胃病科、儿科、针灸康复科),市级重点学科13个,专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大力加强优势专病建设

在优势专病的申报上,我们制定了《安康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病项目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凡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进行中医优势病种项目申报。医院采取答辩方式,由项目负责人阐明专病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势专病在本市及国内同类技术开展的现状及比较,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预期结果与效益。专病项目确定后,医院给予三年建设期3万元专项扶持经费,三年期满,对专病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和考核。一方面是社会效益分析,看该科是否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技术疗效分析,看该科是否能对疑难病、慢性病给予及时有效的医治,治愈好转率是否有所提升,治疗效果是否在市内处于先进水平;最后是经济效益分析,看本科业务收入占全院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否逐年增加或高于全院增长率。优势病种经评审达标,医院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低职高聘,并开设专病门诊。第一阶段医院共筛选56个优势病种优势病种,推动了专科的发展。

(三)加快专病诊疗方案的总结和应用

医院激励和引导各专科开展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出台了《关于科研经费及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奖励标准的通知》,对省上和国家立项的科研项目分别拨付5-10万元科研经费,对获得省上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给予10-20万元奖励,院内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经学术委员会评审认定后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医务人员申报高层次的重点专科与科研立项工作积极性日益提高。近年来,医院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8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编撰出版了中医专著《回生捷要方证述评》和《中医儿科临床经验集锦》。

(四)给予绩效政策倾斜

在专科专病建设的内部管理上,我们明确以带头人作为统率业务建设与科室管理的核心力量,给予充分的人员配置与绩效分配权限;将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与科室责任目标、科主任任期目标考核挂钩;并把工作质量与业务开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内容,专科中医药参与治疗率显著提升,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四、发挥优势,不断提高专科专病的临床疗效 疗效与特色是生命力,只有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专科建设才能持续发展。我们对优势专科病种的传统诊疗技术和经验进行挖掘与继承,同时不断总结与创新,形成具有自身优势、中医特色鲜明的治疗技术。脑病科应用自拟“止晕茶”治疗眩晕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儿科应用中药灌肠治疗高热、中药贴脐治疗小儿腹痛腹泻,耳鼻喉科运用中药负压 置换疗法治疗儿童鼻窦炎或全鼻窦炎,肛肠科应用自制制剂治疗肛周脓肿、脱肛等,骨伤科应用腰痛病外用方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活血通络止痛液用于颈、腰及关节退行变疾病的治疗,治未病中心每年开展“冬病夏治”特色中医疗法,老年病科开展特色“穴位贴敷”疗法,针灸科开展的埋线疗法等,吸引了越来越多患者前来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的同时,医院加大专科特色制剂的挖掘和生产,目前,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有银硼吸入液、麻杏糖浆、肝复胶囊、止血散、温胃散、清胃散、生肌玉红膏、生肌散、九华膏、接骨展筋散、活血通络止痛液、腰痛病外用方等40余种特色中药制剂,在临床中使用,收到良好效果。

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5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具备建设和谐校园的良好基础,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全社会率先实现和谐,做出榜样,从而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力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而做出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具备建设和谐校园的良好基础,完全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在全社会率先实现和谐,做出榜样,从而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 构筑和谐的思想基础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和谐的文化氛围建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建设和谐的高校文化氛围,应重点抓好三项和谐文化建设:

1.民主法制的文化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建设民主法制的高校文化,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校务公开,积极发挥高校民主党派的校务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确保教职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二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依法治校上下功夫。三要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在按制度办事上下功夫。

2.公平正义的文化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是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倾听师生员工的呼声、采纳师生员工的意见,在高校形成公平正义的氛围,能极大地促进高校与社会和谐。高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与职工待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绝不能片面强调一方利益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利益,更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来实现另一方的利益。要完善高校内部各种矛盾的协调处理机制,通过强调公平、沟通与合作来谋求各方共同发展。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强调为人处世公道正直,自觉维护社会公义。要培养大学生的清正、廉洁意识,为社会造就具有清廉之风的后备力量。要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社会正气,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3.诚信友爱的文化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链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高校形成浓厚的诚信友爱氛围。例如在建设学生个人信用方面,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切入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做诚信事,做诚信人”活动;在友爱方面,通过开展“一帮一”、“导师带徒”等活动,形成师生平等、互助互爱、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利用特有的知识、技术、精力优势,为学校和社会奉献爱心。目前,已经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值得大力提倡。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爱心和同情心,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更有助于他们对国情的具体了解。

二、建设和谐的高校制度 提供和谐的体制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高校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既充分调动活力,又切实促进稳定的和谐制度:

1.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

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社会要充满活力,就要尽可能使全体社会成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高校人事制度。包括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干部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制度等。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高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高校发展要素参与分配的举措,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例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高校的产业中,允许以管理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的方式增强高校产业实体的发展活力。当然,高校分配制度建设中也要注重兼顾公平,防止收入差距拉得过大,这样才能保护和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3.维护权益、确保安定的制度

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的`制度,高校才谈得上稳定,才有和谐的可能。当前,要维护学生权益,就要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要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严格遵守各项政策规定,切实制止高校教育乱收费行为。要确保校园安定,就要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 做出和谐的环境示范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过程中,高校应努力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美丽的校园生态环境

高校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做好学生公寓、教学用房、办公用房、运动场地等的功能分区;二是设计好校园交通布局,将各功能区联系为有机的统一整体;三是精心绿化校园,从而营造出舒适的校园环境。

2.舒适的工作学习条件

建设和谐校园的另一方面,是师生员工创造出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做到职工安居乐业,学生安心学业。对于教职工,就是要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包括良好的办公场所和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3.良好的文化体育设施。

高校不仅仅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课堂,也是大学生挥洒个性、舞动青春的天地,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体育设施为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舞台。毫无疑问,高校应建设种类齐全、质量优良、数量够多的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健全大学生体魄。

和谐安康建设 篇6

关键词:林业建设,农民增收,对策,陕西安康,汉滨区

汉滨区地处安康市中部, 秦巴山间, 面积3 652 km2, 人口96 万人, 耕地面积7.33 万hm2, 林地23.3 万hm2。自然条件较好的月河川道面积较小, 大部分乡镇分布在以汉江为界的南北二山, 人口不到1/2, 面积达80%以上, 这就是人称“八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状况。在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 两山群众刀耕火种, 伐木烧炭, 生活相当困难。改革开放以后, 南北二山群众勤耕细作,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年来, 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 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劳务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 成以上。2014 年两山农民纯收入5 000~7 000 元。纵向比较, 收入确实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横向对比, 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绝大部分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发展后劲不足, 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靠山吃山, 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林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林业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1 持续增加两山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1.1 增收是发展的需要

汉滨林业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森林覆盖率达到45%, 生态效益已日渐显现。但经济效益却相对滞后。据统计, 林业产值仅占GDP不足10%, 可以说是大资源、小收入。发展经济尤其是山区经济, 就应该立足林业资源不断扩大, 林业收入持续提高, 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林业产业化迅速形成。

1.2 增收是资源保护的需要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就一地或一户而言, 生产和发展是第1 位的, 不可能让群众为了大环境的改善而饿着肚子保护资源。因此, 林业建设必须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增加林农收入, 走发展—保护—利用—发展的道路。

1.3 增收是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 林区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才能够乡风文明, 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同样, 通过林业产业建设和资源保护, 群众能够得益, 保持稳定的收入来源, 经济不断增长, 生活不断改善, 农民才有投身林业建设的热情, 林业也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1.4 增收是资源利用的需要

林业资源不仅仅是生态效益, 同时应该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 林业的效益才能全面发挥出来, 林业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2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虽然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较多, 但山区农民增收渠道非常有限。尽管有许多诸如农民进城、异地搬迁政策, 但近期内也不可能让山区农民全部搬迁。况且即使部分农民搬迁, 就业生存也是农民和政府不得不慎重考虑和长期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 将来部分甚至大部分农民仍在两山居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久生计问题是大事、是根本, 山区农民只能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既要坚持保护资源, 同时也要持续增加收入。

从20 世纪70 年代后开始, 各级政府和林业工作生产者依据自然条件和当时的社会条件, 对发展林业经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林业建设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保护森林资源, 发展林业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不仅在现有资源上做文章, 同时也应在宜林荒山和弃耕山地上做文章。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在科学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2.1 积极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现有资源

一是林权制度改革以后, 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条件上, 要积极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尤其是用材林、薪炭林。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 对重点公益林以外的资源应合理进行开发利用,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应尽快出台林权交易政策, 建立林权交易平台。通过进行交易和质押等政策的落实, 使死资源活起来, 使农民从中得益, 进而提高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1]。三是推动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增加效益。近年来全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已初具规模, 但应尽快形成产业模式以增加效益。四是开展多种经营。要积极开展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现已成功的林下养鸡、养羊、养牛业, 林下种植药材、魔芋等, 要通过典型示范, 引导带动, 进而大力推广。总之, 要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千方百计地利用好现有资源,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应积极争取扩大国家公益林项目。国家公益林项目全区启动, 但毕竟规模小、补助低, 人均获得的收入相当有限。力争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进而提高农民群众保护资源的自觉性[2]。

2.2 利用宜林荒山和弃耕地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

一是统一认识。全区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区情, 尤其是镇、村两级对镇情、村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区情就是耕地少、林地多, 两山尤其如此。只有镇村两级认识到位, 才能够不打折扣地创造性地落实区上制定的发展战略;只有干部认识到位, 尤其是领导认识到位, 才能发动群众, 激励群众;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二是科学规划。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考虑到群众的意愿, 立足镇情、村情, 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模式,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三是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汉滨林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公益林工程、丹江口工程以及“创森”工程的相继实施, 对汉滨林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应整合资源, 统筹安排,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加大林业建设投入, 本着政府投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原则, 不断扩大经济林产业规模。四是加快产业化步伐。经济林果园建设必须走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建园、市场化运作, 进而走上林业产业化之路。从整地质量、苗木选用到栽植管理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既要扶持发展本地大户, 也要大力引进资金建设产业园, 进而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3]。五是培育典型, 带动全面。要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 镇、村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落实领导抓点、干部包村责任, 通过典型带动、政策推动、利益驱动全面推进经济林果园建设。

2.3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对现有资源应积极开发利用。汉滨区地处南北过渡带, 秦巴山区又属温带气候, 物种丰富, 资源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传统办法对资源的利用往往劳动力投入大、产品附加值低, 要组织人力进行研究或通过技术引进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 增加产值, 提高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选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品种、畜牧品种, 逐步进行示范推广, 以期形成地方特色品种、特色品种。三是对镇村干部尤其是林业工作者进行培训, 使其完全掌握所在乡镇发展林果业的技术。科学指导生产, 使广大林农完全掌握1 门或2 门生产技术, 使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有成效、开发有效益, 真正达到资源得到保护、荒山得以绿化、环境不断美化、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王进京, 宁久丽.关于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林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 2006 (1) :23-25.

[2]宁久丽.廊坊以林业产业促林农增收[J].中国林业产业, 2006 (10) :55-56.

[3]陈杰, 欧文.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陕西林业, 2007 (2) :18.

建设和谐文化,构筑和谐企业 篇7

一、企业之道:和为贵

企业如同经济社会的细胞, 企业和谐关系到员工权益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政治稳定。从特质生成的角度来理解, “和”是指各要素的联系与共处。传统文化崇尚礼制, 强调“礼之用, 和为贵”, 礼是手段, 和是目的。人际交往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治家有“家和万事兴”, 做生意有“和气生财”, 军事战略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总之, “和”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企业和谐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主体。企业和谐是企业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不少企业倡导“家文化”或“家园文化”, 许多企业领导都有把企业办成“员工之家”的美好理想与情怀, 还有不少企业将“爱厂如家”、“爱企如家”作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和衷共济”是企业领导班子团结共事的主要衡量指标, 也是企业内部团队建设的指导原则。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尤其要讲究内外和谐,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兼顾社会效益, 在追求自身效益时, 也要为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带来利益, 避免危害社会和自然环境。事实证明, 竞争对手之间过于争强斗胜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 而合作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共创利益, 共谋发展。“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企业同样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效益观, 义利共生, 以义取利, 才能共存共荣, 基业长青。

二、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企业在践行“和”文化理念时, 往往很难处理“和”与“同”的关系, 甚至以“同”代“和”, 这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引起注意的。实际上, “和”的前提就是不同, 在一个整体系统中, 必然存在而且必须存在不同的要素, 即差异。在企业内部, “不同”表现为层级不同、职责不同、岗位不同、收入不同等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消灭差异, 而是要通过对差异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企业更高效益, 体现组织更大公平。“求同存异”或“求大同、存小异”, 这一“存异”的“同”或存“小异”后的“大同”, 已经不是简单的”等同”, 而是有机的组合, 即”和合”。中国人常说的“大同理想”, 其实质正是对和谐境界的追求。和谐是不同元素在组织大系统中的有机组合, 这种组合应为组织大系统的总体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这是和谐的目标, 也是和谐的标准。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 首要的是培养开放和包容精神, 否则不但达不到和谐的目的, 反而容易导致企业新的危机。在企业的组织建设中, 一方面要尽量做到机构设置科学合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通过科学高效的分工合作实现企业高效运营。另一方面, 在战略选择上要不断强化差异竞争, 通过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 打造核心竞争能力, 赢得市场先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不长, 尤其是在企业集团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有的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没有认识到“文化统一”和“文化同一”的根本性质不同, 过分强调集团文化的“同一性”, 甚至以“同一”代替“统一”, 结果反而抑制了下属企业的积极性, 限制了下属企业的发展, 久而久之, 整个集团的发展必然丧失活力, 企业文化原有的先进性也将随着时间推进变得过时落后。这一点, 在集团公司母子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格外注意。企业内部的和谐问题, 在兼并、重组、整合的企业中表现尤其突出, 由此产生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也是企业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企业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企业整合中的文化融合问题, 使企业各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文化整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无不提醒我们:只有先接受现状才能改变现状, 只有先包容落后才有可能改变落后, 只有先照顾到重组各方的利益需求, 耐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才能实现整合力量做大做强目标。

三、和谐要素:股东、员工、客户、社会、自然等, 共生共存

企业和谐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诸多内外部和主客体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股东、员工、客户、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这几个方面, 具体到不同的企业, 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甚至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股东方面, 不同性质的企业, 比如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 股东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员工方面, 从层级角度来看, 员工群体中有高、中、基层之分;从职能的角度来看, 有决策、管理、技术、生产、营销、服务等职能及岗位分工不同,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客户方面, 作为企业的服务对象, 有的同处一个产业价值链, 有的是终端消费者, 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作为企业, 有责任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价值、无危害、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社会方面, 是个更大的概念, 既包括设备、原材料供应商、技术服务商、业务分包商等业务伙伴, 又包括媒体、政府等。离开社会各方, 企业无法独立生存。自然方面,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给自然环境、全球气候带来的严重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始终是主角, 理应承担主要责任。

四、和谐系数:人本、民主、诚信、合作、责任, 多管齐下

企业和谐是主客体间的动态作用过程, 一个和谐有序的企业, 必须要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关系。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心, 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性因素:人本、民主、诚信、合作、责任、公正等。如果企业高度重视发挥这些功能性因素的作用, 企业的和谐系数就会不断升高。总结企业和谐文化的建设经验, 企业和谐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对待员工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建设“人本管理型”企业;二是在对待客户方面, 要树立“诚信经营, 以义取利”的理念, 建设“诚信经营型”企业;三是在产业关系上树立“价值共享”的思想, 坚持竞合共赢的合作理念, 建设“友好合作型”企业;四是对待自然要树立“节能环保”的思想, 坚持绿色企业的发展理念,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五是在社会责任上树立“感恩回报”的思想, 建设“全面责任型”企业。

事实证明, 如果以上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处理不当, 就会引发企业内部不和谐甚至严重内耗, 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值得庆幸的是, 许多企业对此早已引起足够重视并以企业文化的方式明确体现。还有许多企业, 同样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企业和谐的诸多要素, 主动摆正企业和谐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和谐之律:“他律”与“自律”并举

上一篇:山美版三年级上册品社知识下一篇:国内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