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语言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 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深浅与否, 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 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呢?下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1 课堂语言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由于我们是农村普通初中, 学生的基础较差同时学习自觉性也较差, 要想普遍的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 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 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 即在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同时随着现代学生的知识面的加宽, 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 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 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问题, 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 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课外新知识, 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智慧光环”, 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 这样不仅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 以加强对45分钟课堂的兴趣, 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 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 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 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 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 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 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 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 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 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3 数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 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 以推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 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 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 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 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 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 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来, 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 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 否则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 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3 课堂语言要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 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 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诱发其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 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把话说得更加明确, 更加有力, 还能增加说话的形象性, 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 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 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 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 大胆的说, 你很聪明, 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 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 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 更能使他感到亲切, 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 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 也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鼓励。

另外语言也可以与表情相结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 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 即使他们的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促使学生热爱学习, 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 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 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 不能对于任何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否则, 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上一篇: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措施探讨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