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精选9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1

朱媚 集龙学校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教学,更是对艺术的欣赏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目的变成了追求音乐的本色,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寻求新的突破。作者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音乐新课程理念和音乐教学目标,并对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了介绍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做出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程理念,音乐课堂教学。

引言: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正伴随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和使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小学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 学生是活动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有效、自由的参与教学,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 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利用学习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初次深入学习,对学生将来的音乐素养甚至是对艺术的理解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接触音乐的动力,是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分辨几种乐器,更要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接触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致力于激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在欢乐中提升,另一方面多种感官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深入。作为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进行交融,实现与音乐的时时互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开教学思路,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要想尽办法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音乐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二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能、技巧;音乐作为一种本能,那就是不需要经过刻苦学习就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含义上说,音乐就不一定是具有高超的演唱或演奏的技巧,主要是只要学生具有这种表现的欲望,并且愿意、乐意展现出来。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要十分强调自然的教学风格。每一堂音乐课下来,如果学生能自然地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式均可,无论是唱歌、跳舞、话剧表演、绘画展示、朗诵会等形式,只要是学生愿意的就可以教学生放手去做。我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新知,从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提高,实现在快乐中成长,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快乐起来,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歌曲学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有的学生演唱,有的跳舞,还有个别学生写诗朗诵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法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了学生自主进取的殿堂,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生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真正主体。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欣赏音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以及教会学生分辨几种乐器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方式自然也就是简单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看谱学习。学生所学到的也仅仅是简单地将歌曲唱出来,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韵律,也没有将音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真正地理解。教师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音乐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主动了解节奏中蕴含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有了思考音乐的思维能

力,才能说实现了有效的音乐教学目标。

现在很多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对于各种古典音乐等等蕴含更加深刻的情感的音乐反而不能很好地欣赏,这与在启蒙阶段没能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有很大的关系。音乐的欣赏能力只能在对一首首音乐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老师在教会学生一首歌曲,或者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总结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音乐可以通过反复的播放情感表现最激烈的部分,以介绍音乐的背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则可以加入对节奏相似但是情感却有差别的音乐的辨析,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对音乐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有着欣赏艺术的水平,能够对音乐有不一样的见解。

四、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音乐是表演艺术, 富有充分的表现力, 它不仅仅能激励、鼓舞孩子们向上, 又能陶冶、锻炼孩子们的情操。因此音乐教师要时时抓住机会, 让孩子们大胆展示。创作乐句的展示:当一名小作曲家是多么了不起啊!孩子根据提示, 有吹、有唱, 把自己小创作公布于众。教师可把小作品串起来, 成为一个乐段表演一下, 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为学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 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示范时的展示:一首新曲子, 不一定是听录音, 教师范唱, 让孩子们试一试范唱肯定也别有兴趣, 不少孩子音乐视谱能力很强应给他们展示特长的机会。也可分组示范, 一组唱前半段, 另一组唱后半段, 因为这个过程中每一组会集中注意力, 担心自己表现不好, 而另一组会集中精神听前一组唱的是不是有错误, 这样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会对整体有很好的掌握。当歌曲学唱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还可以分组进行巩固练习, 这样的巩固练习引入了竞争机制,使每个小组充分调动积极性, 使自己演唱更完善。师生共同展示:二声部歌曲师生配合完成, 或一奏一唱完成表演, 都能起到很好展示效果。师生共同展示:面对学生自我创作的角色, 他们敢于表现, 大胆尝试新奇的设想, 在开放式 的课堂上常有体现,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孩子们体验到成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跃跃著。实用音乐教学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入教学行动策略[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2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 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 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 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 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 当教师进入课堂后, 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 以此感染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 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 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 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 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 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此外, 如果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

二、正确引导, 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环境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 习得技能, 积累经验, 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即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喜好、自己的水平, 自己的行为方式, 独立来接触信息, 获得经验, 提升认识, 在主动的学习中孩子的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 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 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例如:在欣赏《牧歌》时,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有关蒙古大草原资料的作业, 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收集。有蒙古的风俗习惯, 还有有关蒙古丰富的物产等。上课时同学们畅所欲言, 谈自己对蒙古的感受, 我为同学们展示了蒙古族的服装及各种风情图片等, 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 亲身体验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 和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之后, 欣赏歌曲《牧歌》, 感受歌曲带来的美丽壮观的意境。学生的热情一再高涨, 下课了, 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 意犹未尽……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进行。

三、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 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在音乐课上, 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们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 因而感到兴趣。然而,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 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我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 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 (1) 创设生日情景, 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 (2) 教师手持贺卡, 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 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我唱起来, 同时我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 不少学生感到意外, 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 飞遍全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 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 “它有感情”, “它好听”。教师总结:“对, 同学们说得好, 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 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 可以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 非常生动, 非常煽情, 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 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 师生之间默契的互动达到了, 学生们也深刻理解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 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 都有差异, 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 有的则舞蹈好些, 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 随时随地发现, 挖掘他们的优点, 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那么有时侯, 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 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 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 我们课堂教学思路是: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行为, 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做、教互动”为原则, 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

[3]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音乐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05-01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和教学模式等一些问题,这使得音乐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过:“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要想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将音乐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有所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能喜欢上音乐,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从而学好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种音乐活动,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音乐教师在教授一首歌曲的时候,可以以丰富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不再是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学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

新课程新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最终达到学会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一种教育思想。初中音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音乐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音乐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指出:“初中音乐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搬到音乐课堂上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体验民俗风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以外的音乐资源巧妙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可以学习到课堂外的音乐知识,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丰富音乐方面的知识。 初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将音乐与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美术等学科巧妙地联系起来。例如,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在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播放音乐相配合的图片,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拓展了音乐的外延,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有效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指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习惯,也给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和形象等特点,能够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把听与看密切地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五、结语

新课程理念让音乐教学充满新意, 无论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也给我们广大初中音乐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适当地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初中音乐教学,从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邸鹤.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J].科技信息 ,2012

年17期.

[2] 任立霞.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1

年第5期.

[3] 张春苗.新课标理念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4] 黄素英.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初探[J].音乐大观,2012年

03期.

[5] 刘小钰.新课标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2年04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4

抓住让学生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个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要求会认:竟、匆、绊、瞬、凑、咽、唾、沫;要求会写:渴、罐、累、竟、匆、哀、舔、反、递、忍、凑、咽、唾、沫、涌;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

2、情感目标: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能力目标: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摘 要:对“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理解,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并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要素进行简单分析与思考。对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更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对教学的深层理解,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基本要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196-02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国内外的有关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1]“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递系统的全过程。”[2]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2]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引文的第一个解释中格斯塔弗森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谈教学设计;引文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解释中布里格斯以及瑞奇是从侧面,从不同学科的完整性角度来谈教学设计。侧重点不同,研究的任务和对象也不同。

国内的有关研究:我国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点:“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3]由此可见,第一种观点是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把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理完成并加以充分发挥的规划方法。第二种侧重获得优化的教学目的。第三种将教学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探讨来谈教学设计。第四种是依据已有的理论,对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安排。

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笔者的观点是:“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个单元的最优化组合。”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总体方向以及大致进程。对教学的各个单元做好最优化的设计,并把这些单元合理组合,这些过程可以称为是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并加以完善,从小处着眼,逐步实现每个单元的最优化,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具有引导性。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统称为教学设计。它把握着教学活动的总体方向以及大致进程。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各个单元都具有指导性和参照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单元都受制于教学设计,并为教学设计而服务。教学设计的优劣事关教师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发挥,能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捷径。

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个单元的最优化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这个特点。教学设计包含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方法合理的放置在一起而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这种方式方法就是教学设计。综合地将一个一个要素衔接起来,交织在一起,一环套一环,从而形成整个教学设计的理论图景。

二、教学设计基本要素的理论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就是指在学校进行的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现代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明确了教学任务及对象,将教学中的“讲教材”向“讲知识”方向逐步过渡,那么,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会比较容易实现。

以往从教材出发,将课本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无非就是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所用到的考点,而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所用到的考点也都是点到为止,进行简单的阐述而缺少深入分析。当然,这些都是教师对显性教材的运用,当然,分析不应仅局限在显性方面,而是要充分发掘隐性教材,现代教学的载体不只是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所产生的某种教学现象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深加工,对教学内容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为落脚点。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态度、思维特点以及迁移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都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所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的目标是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第一步,是教学设计的根基所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通过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要各自达到的目标来完成教学计划。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教师是否可以达到或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设计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在教学的目标主体性来看,通常为教师主导学生。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全新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整个教学的设计要求。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对学生所具有的指导性和方向性。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学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情感诉求。

(三)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如何把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合理优化的组合在一起,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来认识教学内容,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和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第一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多样化,走向开放性的形态。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诸多要素交错着前进而不是独立的前行,呈现出一种立体的交织的图景。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点。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的过程,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通常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以最好最优的方式制定出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佳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古语有云: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教学方法虽然灵活多变,但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应回归课堂,在不断的实践中,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找到最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教师活动来谈的,这些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缺乏对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理论思考。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略有不同,教学策略包括三种策略即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增加,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渐渐落伍。新的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组织形式成为主流方向。因此,应该重视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发掘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我们要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克服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与现实学习经验的结合,改变传统单一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加强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将新型教育技术融入课堂,同时不要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板书,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以合理的改善而不是摒弃,运用多媒体以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的评价

教师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教学的元认知能力的手段。为了促使教师更好地思考教学问题,加强教学的元认知能力,教学评价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我们曾谈到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特点,那么教学设计同样也是一个在研发、设计、应用和评价四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检验者。教学评价在纵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进行。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中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再次设计方案,课后要及时总结分析,呈现出可行性高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学设计涵盖很多方面,比如对教学任务及对象的认知,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最后对教学的设计进行总体教学评价。所以说,教学评价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元认知活动。

教师在对教学的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现实模拟,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在应用教学设计于教学活动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从而更好地完成最初的教学计划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二度创造。这是实现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设计实施之后的评价,主要是总结教学活动的收获与不足,更多的是对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预期的对比,产生好的影响以及不完美的地方。教师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出色完成教学活动,每一份教学设计都尽善尽美,但是不会做到完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所应用的教学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再实践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真正指导教学活动。每一次实践都有不同的收获,建立反思性评价的设计就是从每一次实践中总结得与失,逐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成熟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6

课程改革后小学自然课将改为科学课,由于黑龙江省将在正式推行科学课教材,这就存在着小学自然教师如何用新理念来使用旧教材的问题。

我省现行的自然教材是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等传统观念下编写的,教材中存在偏重知识点,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等缺点,并且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完全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难于完成由“自然课”向以探究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一、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就要以儿童为中心,尽量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生来就好奇、好动,有求知欲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有丰富的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去摆弄、去探究;只要有收获,他们就会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决策者、指挥者,也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如《昆虫》《益虫和害虫》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里运用标本、图片或是模型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根据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放了课堂的空间与教学内容,把两课合并在一起,并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带动下,先到操场上捉虫子,把自己小组捉到的虫子都放到昆虫盒中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哪些虫子是昆虫?把昆虫从中挑出来,各小组之间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让各小组成员给昆虫分类,再次进行汇报交流。

二、把“齐步走”的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

在我省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实验课都是限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等已经为学生规定好了,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挥下“一二一”齐步走。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并有所突破,变“齐步走”为自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体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例如:教材第六册《花》一课,我改变了教材中只限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而是先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鲜花,并且将一些鲜花带回教室。其次让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打算怎样研究花?研究花的哪些方面?小组同学根据计划进行分工,收集信息与资料,制定观察步骤,然后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各组观察、分析、整理,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把限定实验材料改变为“多样性”的实验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密封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还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求异性”教学内容

“求异性”教学内容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选取新奇、独特的角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力求其答案不是惟一的,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毛细现象》一课,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创设了思维的空间,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组1:把手纸、毛巾、海绵、吸管、毛笔等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分别测出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吸水所需的时间;组2:把砖块、木块、土壤、吸管等材料同时放入相同高度的水中,10分钟后看水在物体上的高度;组3:把四种规格的吸管,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用格尺量出水的升高数据等。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探究的过程就会不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也就不同,从而思维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领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师改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以师生双方都能拓展求异思维为出发点,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给学生,也给了教师一个探索的机会。

五、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逐步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做评判。也可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比如《毛细现象》一课中,让学生设计假期给花浇水的方案,并且评价其科学性。个别学生的设计非常精细,材料也很讲究,评价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种设计费时、费力、费钱,是否值得大家研究,有没有经济价值,对于即将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是否更喜欢用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做生活调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

现在的自然课究竟该怎样教,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尝试改变旧教材,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7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 在新教材全面推行的几年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新教材练习设计形式单一、内容少、针对性不强, 系统性不够等特点, 我们想从低年级新教材练习设计与教学中进行实践和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本研究立足课堂教学, 以数学教研组为研究共同体, 借助专家引领, 通过科研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 从而实现针对新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的练习, 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和反馈。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和现状分析与调查。首先通过调查, 进一步对关键问题进行诊断, 为实施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科研辅导。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一年级数学教材, 探讨如何开展练习设计的方式、方法, 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已有的相关成果和我们的教学实践, 提出一套低年级课堂教学与练习设计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证研究, 进行课后反思, 修改教案, 不断完善。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阶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撰写结题报告, 进行成果汇总。

三、研究成果与分析

1、练习的定义与作用

什么是练习?有多种解释, 我国《教育心理学》一书认为:“练习、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 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因此, 探索小学数学低年级练习设计与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与教学的原则。

(1) 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凸显基础性, 让课堂教学“实”一些。练习设计的最重要功能是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因此, 教师编题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序列,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顺着台阶上。针对不同课型, 不同的教学板块我们运用了各种方法, 夯实基础。如:在计算教学中, 对于算理的理解, 多采用操作性练习。学习《进位加法》时,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2) 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融入趣味性, 让课堂教学“活”一些。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练习题的题目表述方面可以改变常规题目要求的提法。其次, 我们在设计练习时, 把数学知识以丰富的形式加以新颖呈现, 从而使学生更迫切地去探索、去研究。

(3) 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体现生活性, 让课堂教学“大”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还很浅, 知识基础十分薄弱, 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 充满着数学因素。练习的生活化对他们来说, 尤为重要。

(4) 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注重开放性, 让课堂教学“深”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 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物体的形状》第二课时平面图形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设计美丽的花布:用学过的平面图形, 按照一定的规律 (如形状、颜色、方向等) 设计出有趣的图案, 排列起来使它变成一块美丽的花布, 并涂上颜色。通过设计不但让学生欣赏到平面图形的美, 而且还学会根据图形创造美, 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3、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促进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建议

练习不但具有熟悉内化知识的功能, 还应该具有评估检测、学习进程调控等功能。那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练习该作出怎样的创新变革, 才能在发挥“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的同时, 又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 按学习过程设计练习, 让练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首先, 根据学生知识起点设计准备性练习,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物体的形状》一课的教学前我先进行了一次“小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发现生活中虽然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立体图形, 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还是比较陌生。基于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准备练习:收集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并试着说出它的形状。其次, 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物体的形状》一课中学习新知阶段, 我让学生首先介绍自己收集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入课题, 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出:“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分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根据形状、颜色、高矮分的, 还有根据是否能滚动分的, 通过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充分体验、感知各种形状物体的特点, 初步建立表象。其次设计“举一举“的巩固练习, 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再次根据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摸一摸, 滚一滚“的练习加深各种形状物体的特征认识, 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物体巩固知识的掌握, 通过“区分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的练习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设计开放练习, 活动一:搭一搭。收集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品, 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越是开放性的练习, 越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果然, 学生在搭的过程中擦出了创新的火花。就这样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起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2) 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分层练习, 及时反馈, 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想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弹性分层, 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就要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教材, 尽可能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练习, 都能从练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练习:

一星题:

填表计算。

二星题

(1) 小明买一把伞和一个排球, 大约要带 () 十元。

(2) 小红买了一艘玩具轮船, 售货员找回了12元, 她付了多少钱?

三星题:

小明要买一个书包和一辆玩具车, 她最多要用几元?最少要用几元?

分层练习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平时教学实践中, 就同一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3) 按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让学生自我设计练习。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能更大程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讲讲算算时, 出示一幅图片, 让同桌两个孩子配合编题, 解答。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又如:学习了比较以后, 同桌开展拍手游戏:先听对方拍了几下, 再听清对方要求 (多拍或少拍几下) , 学生拍手。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多和少, 以及同样多的概念。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数学练习设计与教学研究的再思考

一年的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在专家指导引领下, 认真学习, 勇于实践, 有了一些收获与启示。但是在研究中, 我们也感到尚有些问题有待改进:关于如何开展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如何开展练习的反馈与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将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练习的设计与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与尝试。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与教学的四个原则:基础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开放性。同时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练习设计促进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几点建议:按学习过程设计练习, 让练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分层练习, 及时反馈, 体验成功的乐趣;按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让学生自我设计练习。

关键词:新课程,练习设计,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设计  新课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课堂的主宰者,代表着权威。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建立一种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学会欣赏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才,共同分享体验与感受,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能使学生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发生转变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并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普及到了课堂教学中,它集动画、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资源于一体,不仅能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创设质疑氛围,点燃课堂激情

学贵有疑,人的思维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能积极探究,主动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是发现问题和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步骤。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没有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挫伤。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认识到教师有提问的权利,学生也有提问的需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因趣生疑,因疑生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去探究关键之所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数学教学和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与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出发,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作用,使学生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渗透到教学中,把数学学习和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程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练习,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独立思考、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如果能够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中,必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听得真切,获得深刻的感受,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

新新课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为目的,所以,新的课堂设计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交流情感、體验和经验,共同学习,共同分享,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出发点,认真研究教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找最适合的教学设计。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积极探究,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苟奕平.浅议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2).

[2]刘清.小学数学课堂激趣艺术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3]倪红梅.有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

[4]刘丽芹.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7(4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篇9

过去中学物理教师在上物理课前,一般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备课和撰写教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和课堂临场教学经验。这种传统的经验型做法,对于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原理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有一定的欠缺。

在整个社会普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准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是一项按照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明确的目的”可以是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也可以是教学思想或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哪种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有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

1、设计

设计是指在一项活动或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事先对该活动或工作进行的一种计划或安排。因此,设计必然具有超前性、预演性、动态性等特点。① 超前性:设计必定是在活动或工作之前进行的,它是整个活动或工作的蓝图,因此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性。

② 预演性:由于设计是在工作或活动开展之前进行,因此设计只能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想象,设计的过程是该活动在设计者头脑中的预演过程,这一过程如同文艺演出中的彩排一样,带有较强的预演性。

③ 动态性:设计是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与现实情况会有一定的距离,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设计者要根据实际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设计方案,所以设计是动态生成的。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 简称id),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

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既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又是教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和工业化培训领域,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目前,教学设计在许多领域都都有广泛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角度看,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可应用于全民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工农业、金融等各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以及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甚至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系统重新设置,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微观的教学设计是对一门具体的课、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今天所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是指微观的、具体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参考。

由于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绢的全过程。” 王辉等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田慧生等则认为,“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定义不同,反映了学者们侧重点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该定义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等。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除了具有设计的一般特点外,与其他活动的设计相比

还具有独特性:

①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教学活动涉及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果没有全面系统地统整,肯定搞不好教学设计;

②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进行,以灵活性和针对性为设计原则;

③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明确地指向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操作规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现代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现代教学媒体能得以广泛地应用,这些都要求中学物理教师的备课由传统的经验型备课向现代化的科学型教学设计转变。只有弄清楚传统的经验型备课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才能真正地做到“转变”。以下所说的教学设计均指

1、传统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相同点

传统的物理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① 教学的目的性相同,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依据教学对象和物理教学内容来确定的;

② 教学的计划性相同,两者都是对整个物理教学活动有周密的计划;

③ 教学的一般程序相同,两者都遵循:目的(目标)→内容→形式(策略)→小结(评价)的教学程序。

2、传统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相异点

传统的物理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相比,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教学媒体、教学时间、教学要素的表现、教学系统的性质、测试评价和效果预测等9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见下表

传统的物理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相异点对照表

三、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学设计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学设计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

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合作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然而,教育理论不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教育实践的参考原则;教育实践也不是尝试错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既要消除“理论优位”“理论第一”的偏执,也要消除“反理论”的心态。当然,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对话”,并不是“取消”这两种角色,不是把两者“等同”起来。亦即,并不是要求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都直接走上中小学讲台,也不是要求每个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撰写理论著作,而是两者从各自角色的角度,共同为解决直面的教育问题提供思路。所谓“教师研修”,不是指单纯地灌输现成的理论教条,而是指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或是“实践性知识”。所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也不是指中小学教师一味听命于大学教师的“理论”,而是指提供专业支持,平等对话,共同求得教学的智慧。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纲要》中很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问题,特别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

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是在过去教师工作提及较少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目前在教师的培训中注重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毫无疑问,这些理论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但它们没有直接回答在教学中应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同样,素质教育的观念也只为教育教学规定了方向,并不能解决在实践中具体贯彻的问题。因而教育改革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得到彻底的改革。而教学设计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和提高,这将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四、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

所谓物理教学设计,就是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物理教学活动进行全面通盘考虑、系统规划与预先策划,并根据实际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理念是第一位的,当前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1、从《大纲》走向《标准》

教学大纲则是对各科课程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学大纲思维的角度和考虑的重点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大纲不仅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精确的规定(如许多内容点有量化的标准,多数内容点有深度和难度上的明确指标),还要对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作出安排。由于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大纲》的内容常常规定得十分具体细致,以便对教师的 教学工作能够真正起到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是:

① 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 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是:

①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②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③ 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④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在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⑤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每一个模块都要强调独立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个特点:新、实、活。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所在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振聋发聩。几十年前的爱因斯坦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就能强调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今天的教育学家更应该意识到,在发挥物理课程特有的但又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视的科学素养功能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同样为物理课程固有的但尚未受到重视的人文素养功能。我们甚至觉得,它的重要性还可以被提高,在物理课程定位中也可以加以点明。

我们的理科教育培养了许多理工科的优等生,他们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拔尖的能力令人叹服。可是在交谈相处中,却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是缺少些什么。所谓“纯粹”的理科生(这是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或者表述能力不强,与之交流乏味;或者对美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太弱;或者在处世中木讷拘谨,甚至没有主见。他们被看作是高智商的头脑简单者。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技艺精湛的技师,离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还很远。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底蕴。我们长期的理科教育,给学生太少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导致我们的学生思维缜密却思想粗糙。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人文素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真”、“善”、“美”三个字上。在物理教育中,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前人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去体会前人是怎样用科学造福人类的,体会他们推动文明发展的动机的“善”;去感悟物理世界物理规律中蕴涵的和谐和哲理,感悟它们愉悦人们内心的更高层次的“美”。科学性和人文性就像物理课程教育这枚硬币的两面一样,谁也离不开谁。把这样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才能指导我们的物理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高中理念中强调了“注重选择性”。统一规划的教育的标准显然不适合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也不符合人们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在教育中教给学生终身教育和继续学习所必要的知识,而不是对每个人面面俱到,当然那也是不现实的。让所有的学生学习物理中精髓和基础的知识以及让我们终身受益的思想,而偏文科的学

生可多接触些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对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作用,这些比较宏观也比较带有人文色彩的知识;理科见长的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物理学的规律,进一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领会其重要精神,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工科见长的学生多学些与物理有关的技术和生活应用,比如电子技术、电工等。

但选择性的前提还是不能放弃基础,收放应有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美国由于太偏倚于选择性,导致整个国家的基础科学教育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以至于当年很多美国科学家、教育家发出了《国家在危难中》的白皮书,呼吁全民正视美国中学生基础几乎荒废、科学教育松散的现状。与我国物理教育体系相似的日本(教育管理比较中央集权化,设置的内容也以必修居多),由于20世纪 90年代初效仿美国,一味追求选择性和灵活性,导致教育中屏弃了很多优良传统和长处,如重视基础、培养缜密严谨的精神等,也带来了整个中学物理教育水平和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大面积下降,以至于很多日本教育家发出“不要把课堂变成游乐场”的呼吁。这些前车之鉴,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次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①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教学大纲对同一学段规定的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领域深度偏深。同时,对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作出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其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是精英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是在面向全体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价值理念下,由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发展的大众教育。

②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更关注的是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

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必然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③ 从关心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因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新课程标准则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④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纲”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课程的最低要求,富有弹性,为教材编写、教师的教学都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而言的,那么,设计过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2、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呢?按照宓子宏先生等人的观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有下列5个特点: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②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③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④密切联系实际;⑤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根据阎金铎先生等人的观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①目的、时间与环境的稳定;②表象的同化、异化和滞留;③学生控制进程;④较强的注意力的脉冲。

王力邦等认为,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有: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②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存在着认知问题;③中学物理教学过程需要一种物理体验。

从上面的各种观点中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①重视

实验、重视科学探究;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④注重数学手段;⑤密切联系实际、注重sts教育;⑥需要物理体验。

这正如美国华盛顿博物馆上那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3、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3个阶段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物理教学设计原则上可以大致分成3个阶段:中学物理的思路设计阶段、中学物理的活动设计阶段和中学物理的心理模拟阶段。

①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是物理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把握物理课程思路的前提条件下,明确教学目标,编制出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纲要设计,许多工作只是原则性的、笼统的,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比如,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思路是:

提出问题→猜测尝试→验证设想→用数学方法阐述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新问题。

思路设计阶段给出了原则性的设计思路,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有待于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阶段完成。

② 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确定师生双方活动的方式,可以概括为“3w”,who(谁来做),what(做什么),how(如何做)。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是物理教学思想设计的具体化和明细化。如果说教学思想设计是一幢大厦的建筑图纸,那么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具体的建筑施工。

图纸确定下来后,具体的建筑施工可以有各种方案。同样,确定下一个物理教学思路,具体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活动设计也是各式各样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设计是物理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但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有创造性、灵活性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物理规律教学思路确定后,物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物理规律(比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下一步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安排。

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关系的协调统一。物理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教材内与教材外的统一、主体活动与主导活动的统一、分层活动与整体活动的统一等三对主要矛盾。

③ 中学物理教学的心理模拟

中学物理教学的心理模拟阶段是物理教师对经过思想设计和活动设计两个阶段得到的物理教学方案的一种可行性验证,是教师本人对方案可行性的反思和心理自证。在心理模拟阶段,物理教师主要以心理活动为主,以想像中的学生为对象,以内部言语和表象为主要活动形式,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物理教学活动进行模拟预演。通过心理预演和推敲,教师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整个教学设计,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

4、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① 进行任务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系统的环境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a.教学系统环境分析

教学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都有一个总目标,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之一就是对教学系统环境的分析,教学系统的目标应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例如,在普通教育中,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要求来确定,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制定。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分析教学系统的环境,我们只有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并确定教学设计课题的目标。

b.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任务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包括将目标技能分解成一系列子技能,确定子技能的性质及之间的层次关系等过程。目的是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环节。

c.学习者的分析

奥苏伯尔和加涅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名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确定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学习水平、从事某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状态。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特点等。

关于中学物理教学学习者——即中学生的特点,可以分两点来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知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运算的能力,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并且具有独立性。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他们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希望对方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但是,高中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到达成熟阶段。

其次,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其实际的认知状况与期望达到的认知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生“现有发展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使教学目标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两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教学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好物理教学设计。

② 制定教学目标

在对教学系统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即要求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表达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形成怎样的态度和认识等学习目标。这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向基本要求,因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并且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目标应该预先确定,并在教学活动前必须把教学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可见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必不可缺少的环节。

举例: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③ 确定教学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在认真分析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后,合理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就是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课程的重构过程,因此,有“师构课程”的说法。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经过教师的重新选择、组织和加工后,由死的教学材料变成了活的教学材料,才能真正地切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

④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采用何种经济而有效的教与学的形式,安排什么样的教师教的活动和学习者学的活动,设计何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及怎样进行设计,怎样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中学物理教学策略是指在物理教学目标确定下来以后,根据已定的物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以及动作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整合相关的物理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并计划和安排好教学时间,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实际教学方案。中学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是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

学”的问题,是充分体现教学效能的环节,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中学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具体包括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4个方面。

a.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

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教学活动,把经过教学内容设计环节设计出来的物理教学内容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过程。下表直接用来指导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学活动及其与各学习过程的关系表

b.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物理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和教师教的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师引导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获得各种物理能力以及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的性质等方面来通盘考虑的。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以简单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可以采用引导阅读法;中学生的思维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且具有思维独立性,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则可以采用自学讨论法。

c.中学物理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所谓中学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

了完成特定的物理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中学物理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大班授课)、个别化教学、复式教学(几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同一个物理专题)、学生分组实验、现场参观教学、分组讨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合理地选择。

d.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

所有物理教师都知道,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上课就是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一般情况下,学生上物理课,就是把他的时间资源“投资”于物理课程,也就失去了把时间资源“投资”于其他课程的机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其他学科的“机会成本”。所以教师必须尽可能最佳和最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时间资源。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就是教师根据中学物理教学需要对物理课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以获取较高的教育效能。

关于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a.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物理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在整体上做出合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千万要避免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以免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b.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是学生实际接受有效学习的时间量。中学物理教师应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及无故缺勤,同时也避免自身缺课,以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c.科学地规划单元课时

单元课时的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时间安排的核心工作,是物理教师对每堂课的时间分配的具体规划,比如导人新课用多长时间,讲授新课内容用多长时间,提问讨论用多长时间,练习用多长时间,总结用多长时间等,都需要事先一一分配好。单元课时计划一旦设计好,就应当严格执行,轻易不要改动,以免出现课堂教学失控的难堪局面。

d.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效益,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途径有:

①教师通过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诸如教学活动有机安排,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生理、心理性周期变化,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地设计与组合教学时间,以此来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本章第五节案例1是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的一个范例,通过:

讲授→情景呈现→学生讨论→学生实验研究的交替进行,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e.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所谓教学时间的遗失,是指由于受外界干扰或教师对教学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①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中断;

②过渡时间过长;

③不适当的练习作业造成时间浪费。

防止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遗失,实际上等于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好每项内容,还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预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把教学时间的遗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e.中学物理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1nstruction media)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媒体的支撑。教学媒体设计是为了确定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由于中学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演示实验,而有些复杂的演示实验因条件所限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就需要一定的教学媒体来演示或模拟。另外,物理教学也非常需要中学生有一定的物理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加深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不可或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的教学媒体日益丰富。

中学物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样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现状、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我们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经济因素、需要付出的其他代价等,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新技术的教学媒体。对教学媒体的盲

目崇拜是绝对不可取的。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没有哪一种设备能够创造出教育奇迹来,即使把这些设备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这些设备不会削弱对优秀教师或高质量学习材料的优秀编著者的需要。”

⑤ 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是为了了解教学设计成果是否达到,并为修正教学系统设计提供实际依据。对于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具体明确?教学策略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媒体选择是否有效等一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是以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只有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才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对一个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学设计者不仅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美国“训练、行为与教学国际标准委员会” 1986年制定的关于教学设计者能力规范中指出,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制定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计划。

(2)指导或实施形成性评价工作。

(3)能根据评价反馈信息,提出修改训练方案的具体意见。

以上对教学几个基本步骤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构架上建立起来的。

五、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价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创新。执行这个新《标准》对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材编写者,特别是一线初中物理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标准》作为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仅就一线教师在《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们有益的启示。

1、教学的依据究竟是《标准》还是教科书?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对课程标准视而不见,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没有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出现上述问题的根

本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

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物理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物理教材则是体现物理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的资源,第二是教学的工具。教科书是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为适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在体系结构上更适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翔实,在方法上除了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更便于操作,而且便于学生阅读和使用,从而发挥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条件差异很大,编者应该为不同的 学生编写不同的教科书,这就是要求教材多样化的原因。教师应在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相对适合的教科书。尽管如此,这样的教科书仍不能完全满足本学校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要求。

据此我们可以领悟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科书的编撰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任务,都是创造性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要求。

2、《标准》强调科学探究,对知识的深度要求降低了,是否会影响物理学的教学质量?

来自实验区的一部分教师有这样的疑问:认为初中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度降低了,更注重科学探究,但这样很费时间,知识不系统,学生真正掌握了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有多少呢??种种担忧使一部分教师又按原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造成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观的问题,二是没有认识到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一句话,还是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

① 关于知识观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往往受以前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口向,常常为了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不愿放弃那些“繁、难、偏、旧、窄”的课程内容,使知识无法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不能进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新课程从新的知识观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发展三者的关系,在选择知识内容时,力图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 关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问题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个过程,一种对我们生存方式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即科学家用于获得并不断修正的关于自然界知识的那些基本过程与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承,没有把物理当做一门活生生、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来看待。为了发挥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价值,《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给出结论;相反,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3、关于科学探究的一些问题

① 学生在掌握那些描述探究结果的专业词汇之前,应该如何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学生都是从观察一些有趣的或让人困惑的现象开始的,由此引发科学问题,接着思考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了解,这里就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或概念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开展活动前确实需要一些科学概念和专业术语,但探究活动也可以在学生并不知道所有专业术语和科学概念时,就设计并付诸实施。事实上,在探究活动中,观察、收集和分析数据,已为发展具有操作性的定义、科学概念、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供了学习环境,为日后把它们与相关的“词汇”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基础。知道科学术语对帮助学生形成或理解解释并不是

必需的,而且,一旦学生开始构建和理解对观察资料的解释,和这些事件有关的、适当的名称和概念就会具有实用价值和意义,实际上,语言成了他们理解现象的标志而不是应试词语的堆积。因此,建立在探究基础上的概念比那些仅仅是用于记忆的词汇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 科学探究一定要遵循“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吗?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既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其系统性在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其灵活性则在于活动可以增减,替换,活动的顺序可以变换,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即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包括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包括部分要素。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③ 在探究物理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少组织和自由?

组织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学生积极参与追求学习结果的活动的需要,那些在开展科学探究中缺乏经验的学生需要较多的指导。例如,教师可能想要选择一个推动探究的问题,还可能会决定如何用特定的问题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教学材料本身往往可以提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建议、程序和数据表格。‘

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探究经验以后,他们将懂得辨别问题并设计探索活动以验证自己的想法,分析数据并依据数据作出解释。对这些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教师仍然须要通过观察来实施指导、监控,问一些有助于澄清事实的问题,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一般地,教师在学年开始时要进行适当的组织,然后逐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④ 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时如何分配角色?

要开展富有成效的实验探究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效地制定计划,组织实

施。教师要创建小组并进行资源管理,同时运用资源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指导。

学生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组织、加工信息,和他人交流思想,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而且,学生知道了自己应有的行为和举止,对他们是大有好处的。当学生们成为合作者,当他们能进行自我调控时,需要的外部管理就少了。

⑤ 运用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获取多少关于探究和物理的知识?

当然,教师拥有的探究和物理的知识越多,他们自己就越能成为有效的探究者,能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探究。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仅仅比学生早想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探究并参加职业进修培训时,教师自己也会通过探究而加深对物理的理解。教师向同事们请教,可以加深对某一课题的认识,参阅教师指导可以了解物理背景知识。像他们的学生一样,教师应当把自己也视为学习者,热衷于检验新想法,扩展和加深他们对物理的认识。同样,他们也要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改进,以使在每个学年中他们运用探究教学的能力都在逐步提高。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出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首席和主导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给予指导,而且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自己去判断、分析、提炼问题(hall&mccurdy 1990; henkel 1968;kyle,bonnsetter 1998)。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须要:①精心确定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②与各小组进行交流;③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下一步学习的计划;④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basaga,geban&tekkaya 1994;c.y.chang&barufaldi 1999;ertepinar 1996)

探究性教学以建构主义为其理论指导,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知识深刻的、真正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发现来确定科学探究的课题,制定科学探究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处理证据及作出解释,进行科学预测和模型建构,用交流合作来建构学习者的学习框架。探究性教学也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控制、教学社会环境、教学物理情境等方面体现着建构主义的思想。

探究性教学的出现也充分表明了教育界对认知心理学观点的尊重。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对“探究问题”的逐步解决,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实现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实现着学生“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向发展。按照科学探究所提倡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在对长时记忆所形成的知觉意义加工中,通过整合性复述的方法,将大量的外部刺激,以“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形式,进行着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变。探究性教学也遵从认知心理关于概念的“特征表说”和“原形说”的观点,通过定义性特征和最佳实例让学生获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新课程提倡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a.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应以探究的形式来传授。

要有效地传授科学,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不可能通过探究来讲授所有的科学内容,这样做是不必要的。而讲授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是低效的,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o

b.当学生提出并研究自己的问题时,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

对学生而言,要发展提问的能力必须经过提问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学目标是学习科学教材中的内容,问题的来源就比问题本身的性质次要。要强调的是,在今天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极少有机会提问和继续追踪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一些机会发展高级的探究技能,理解如何获得探究机会。

4、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被忽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已成为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

要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理解《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具体目标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的阐述中已经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纳入其中,从一级到二级直至三级主题,都有直接的阐述,这在过去的大纲中从未有过。另外还可以参阅《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其中的相关内容表述得更具体,更明晰。

例如,“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属于体验性目标的“领悟”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能源这一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

这条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教材的编写和呈现应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理念,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能通过简单的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而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养成。如通过调查研究、角色扮演、讨论与辩论、办墙报或展板等活动,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关于这方面的评价可参阅《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可分别从以下列出的几点来考虑: ◇ 你对于自然现象和技术设备是否具有好奇心和亲近感?对于新奇的现象是否反应淡漠?对于新的技术设备是否无动于衷甚至有些惧怕?

◇ 你对自然现象和技术问题中的道理是乐于追求,还是只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你对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研究等科学实践的态度是否积极?做的工作是比较多还是比较少?

◇ 你对与科学事实不一致的观念是愿意改变,还是没有事实根据地固执己见? ◇ 你在科学问题上是乐于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你是否主动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是否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否敢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

◇ 你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是主动与他人合作,还是在需要合作的场合仍然坚持“单干”?

◇ 你在科学思维与科学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是积极找出原因,寻求其他解决方法,还是垂头丧气,放弃不干?

◇ 你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关系是否关心?有没有注意到报刊、电视上对这类问题的讨论?

5、课程资源是否仅仅涉及教科书、科技图书、视听光盘、实验室等物质层面 课程资源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人的因素也是其组成部分,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也已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

教师之所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学校内

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学生的差异已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就学习成绩而言,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这种差异,去尊重并有效地利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那么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此外,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专家等等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

学生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飞虹中学是一所坐落于上海棚户区的普通初级中学。过去由于生源差、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而现在,许多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都要求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飞虹中学成了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的优质学校。

悉数学校天翻地覆的变化,校长非常感慨。他说,是“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科研实验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政府行为使飞虹最终摆脱窘境,驶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飞虹中学是上海较早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层递进教学的学校之一:1991年,学校作为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实验点之一,开始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排排坐,吃果果”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互有差异学生的学习,许多学生的潜能远远得不到开发。针对初中学生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学校实施了 “分层递进教学”,即建立“教学递进机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一有效教育资源,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实践证明,飞虹中学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针对学生的差异,组织开设了家用照明电路、书法、篆刻、车船模型、烹调、动物解剖等20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了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使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让他们和其他毕业生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

飞虹中学的经验证明,学生之间的差异未必一定是坏事,只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学生观,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6、如何看待“中考、高考制度如果不改,必将阻碍课程改革的进程”

考试必须要改,平时的考试、阶段性的考核、中考、高考都要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程改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考试改革上,认为“考试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那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在人的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方面,考试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想要改的、追求的价值观,很多地方是考试考查不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考不出来的,探究能力也很难考查。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知道,不能因为这些内容不易考查就不去做。我们的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都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即使考试不能考,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丧失对未来国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熏陶这份责任。当然,我们要呼吁考试改革,但我们不要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里过于功利——仅仅考虑这一节课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在知识和技能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这样学生会发展得更好。做人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检测,我们还必须把它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评价放进一个更大的空间,重视过程的评估,重视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就能够把我们追求的价值观在日常的评估中体现出来。

六、案例分析

案例1:牛顿第一定律

从以上的对比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都能够达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传统教学模式也许会更加准确地达到效果,因为机械地记忆和复述,的确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时记忆。但是从长远来说,建构属于自己的概念框架才是当前教育的要求,也才是建构教学的目标所在。两种教学方式也都强调对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说明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已被广泛地接受了。不过,在获取探究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推理与分析,它与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论证去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相比弱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灌输”教学的扬弃,它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去发现规律,掌握概念。让学生通过渐进的自主学习,掌握物理学习的一系列方法,为其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用科学探究进行新课程的讲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加重视“情境”——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力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虽然这样做会让学生产生“有力才有运动”的误解,但是探究性教学也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发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其实这也相当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物理学习的情景中,通过一系列的现象,体现与亚里士多德一致的前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化”学生旧的生活经验于新的科学理解当中,从而为其建构起新的知识和概念框架。

传统教学始终是教师的舞台,虽然它已经突破了“灌输”的套路,已经进入了启发式教学,但还是带有明显的“讲授一接受”的痕迹。教师一开始就采用提问的方式,接着又相当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力是否就有运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只要用“是”和“不是”回答,就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他们也

几乎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教师能够将牛顿第一定律比较明确地表述给他们,能够让他们很清楚地理解,但是这种记忆的痕迹是很微弱的,因为听只能够认识,看只能够记忆,而做才能够理解,对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才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

案例2:光的反射

这三种教学方法其实都可以达到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要求,不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环节。如果仅仅从知识点的角度来说,第一种教学法能够更迅速地让学生获取知识,但是从让学生去发现物理规律的角度来说,后两种教学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都会抱怨:如果像教学方式1那样让学生分组实验并不现实,因为实验仪器的确有限。教学方式2就缓解了这样的矛盾,让学生通过思考去制定探究计划,和别人的实验相比较去发现定律其实也是一种探究的方法。

对比这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因为教师过分的关注,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二种教学方法力图体现新课程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以物理情境进入新课程,以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作为重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反射规律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肯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上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上又发展了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了解实验如何进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结论等,这一切都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到了重要的高度。但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该教学活动中仍然带有传统教学的痕迹,如果能够更加放手,让学生更多一点思考的空间,效果会更好。

相对而言,第三种教学方法则更实际,它并不豪华,不需要教师为了实验器材而挖空心思,但是它也体现了探究的实质。它用一个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这种“拐弯的光线”带给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和源泉。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用探究的要求在进行,让学生交流讨论,制定计划,写作等,都体现了“做”科学的技能和活动能力,以及在态度和思维习惯上对探究的支持。

论新课程条件下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中,上每节课之前我们都要“备课”: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安排、板书的设计等等,即课前写教案。写教 案的时候,教师往往凭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过程。我们往往把学生当做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 的对象,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思维水平、新课内容与以往知识的关联与衔接等。结果导致教 师的讲课对学生来说缺少针对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偏低。

根据时代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实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要改变传统“备课”方式的弊端,我们要在课前进行各方因素的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汉语词典对“设计”一词的解释是:人们在进行一项活动前,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活动目标,在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对活动进行一种预先的安排或策划,以使活动取得预期的目的。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指的就是: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物理教学论和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针对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情况下,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具体而言,在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物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编写理念和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生活经 验、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和准备情况,同时要考虑到教师的能力水平、讲课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媒体的状况等相关因素,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出科学合 理、效果最佳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促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原则(思想)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策略,教学条件,教师素养等各方面因素,来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因此在进行教 学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思想原则,使教学设计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尊重。

1、渗透发展目标原则 进行一节物理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实现哪些教学目标,要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三 维”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对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渗透新课程提出的“三维”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贯彻启发创造原则 “为创造而教”是近几年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通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 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 格。

3、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协同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现象,即摒弃“教师中心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体现出教师的主 导作用,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师生分工明确、协同 合作,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遵循因材施教最优化原则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约着教学活动,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同时,物理课堂有多 种类型,如:知识原理课、理论应用课、实验课、练习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自己的内在特点,因此,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都要做 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 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即教学对象、学生的行为、学生行为的条件以及程度。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概念后,每个学生能 够领会这个概念,鉴别出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这里,“在学习了摩擦力概念后”是条件,“每个学生”是对象,“能够领会这个概念”是程度,“鉴别出 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学生的行为。

按照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描述。依据对学生要求达到的水平程度可分为:“了解”、“理 解”、“应用”、“独立操作”、“经历”、“反应”、“领悟”等不同层次,通常在教学目标描述时用到的行为动词如下:

对所学知识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等;

对所学知识要求达到“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等;

对所学知识要求达到“应用”水平的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等;

对技能要求达到“独立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测量、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等;

对体验性要求达到“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探究、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等;

对体验性要求达到“反应”水平的行为动词: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等;

对体验性要求达到“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等。

2、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就是要分析这一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物理课程中所占的地位、它的发现探索史、它 与其他章节知识的的关联、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与当代前沿科技的联系。要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和以往教学经验,来确定 教学难点和疑点。由于传统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新课程所指的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统称,它泛指应用于教学的一切资料。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教学 经验来科学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来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

3、学生学情分析 现代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不是为教师 的“教”而进行的设计,而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教师应该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课 程的生活经验,是否掌握与新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如何,学生对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如何等,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了解将有助于教师进行适合学 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科学合理地呈现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并安排好课堂时间,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

物理教学策略设计具体包括如何科学合理呈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

(1)如何科学合理呈现课程内容

在设计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时,要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要考虑到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要体现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2)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

物理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为了完成物理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一般而言,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 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比较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很多时候一节物理课程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要视具体情况来分析选择。

(3)物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个 别化教学、学生分组实验、现场参观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合理地选择。

(4)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物理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师应把握好整体时间分 配:学生自学时间、教师讲授时间、学生讨论时间、学生练习时间、教师答疑时间等。同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的时间,不要搞“一言堂”,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物理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是教学的必备要素,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媒体的支撑。传统教学媒体是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现代教学媒体有:广播、录音机、幻灯机、摄影机、电视接收机、录像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网络等。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现状、教学策略、学校教学条件及教师的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因 素,来科学合理选择物理教学媒体。

5、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结果,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拿一节新课为例,物理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首先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时可以给出相关背景,再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或者试验探究,也可以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大家可以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也可以认真听学生的讨论情况,然后 就有关内容和问题进行讲授、答疑。为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可以进行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应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及时解决。最后教师要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重点难点及易出现的问题。

四、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现代教学设计的不可或却的重要环节,在完成教学设计之后,在教学实施以后,都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思,这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各种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思时,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是通过哪些环节,哪些内容体现的?

(2)教学设计有没有把握住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

(3)教学设计有没有分析准学生的学情,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

(4)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这一节课是否匹配,有没有实现最优化选择?

(5)根据课堂检测,观察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哪些内容掌握较好,哪些内容掌握不太好,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悯农诗歌下一篇:“最美高铁”有奖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