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1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怎样才能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2

3月14日,听了秦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秦院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我领悟到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要充分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培养好自身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充分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发挥自己的机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扬教育民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人人平等。在教学活动师生是授受关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资料,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海洋的广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成绩差的原因,多加关心,使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在本期的“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教学中, 我遇到了这样的教学实例:

做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准备后, 我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方法尝试笔算“2488/8+8=?”学生独立做出了多种笔算方法, 然后我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板书汇报。其中伍倬彤同学展示出的是:除到百位后, 直接将十位上的8和个位上的8掉下来, 将88直接除以8, 商11。面对这位学生这种出乎意料的做法, 我也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哈哈大笑, 汇报这种做法的这位学生羞红了脸, 头慢慢地低下去了。

伍倬彤的笔算方法是否正确, 我以为得看我们用什么数学知识观和教学观去看待, 特别是我们对数学中笔算的用途的理解。对此问题我私下认为, 笔算也好, 口算也罢, 都是为了让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服务的, 所以伍倬彤同学的这种笔算做法虽然不规范——不合成年人的一贯做法, 但也没有什么错误可言。而此时除这种笔算方法是否正确外, 特别值得我们教师的关注的是伍倬彤同学此时的学习心理。

面对笑声不止的同学和低下头去的伍倬彤, 我把黑板上这位同学的做法看了又看, 沉思起来, 笑的同学见老师在认真思考, 笑声也就渐渐停止, 许多同学也开始关注起这位同学的做法。随后, 也许是出于急于为这位受窘的同学鸣不平, 有几位男同学急不过待地站起来说, “老师, 我认为伍倬彤同学的这种做法没什么错!”“是吗?你怎么看的呢?”我转过身来平静地面对大家。“因为我做出的结果和他做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虽然做法不一样。”因为有点心虚, 所以回答的这位同学显得语无伦次。“还有看法吗?”我待这位同学坐下后又亲切地问, 同学们安静着。过了一会, 有位同学慢吞吞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 得到我允许后, 才怯生生地说:“老师, 你说说, 伍倬彤同学的这种做法正确吗?”我顿了顿说, “我呀也觉得这很难说它正确不, 不过我们可以先来讨论一下, 笔算中我们为什么要用竖式来计算?”“是为了让我们计算更正确!”……教室里又热闹起来, 同学们相互交流, 发表各自的观点。待同学们逐渐恢复平静后, 我请同学们谈自己的观点, 有的说是为了更正确, 有的说是为了更规范, 有的说是为了更好看, 有的说是为了让计算更简单……说法不一, 但总体上认为是为了计算直观、简单、正确的占大数。我说:“看来大家的意见一时也统一不起来, 但大多数认为是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直观、正确, 那么就请伍倬彤同学上台来自己谈谈吧!”这位同学满脸的不自信, 但仍坚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陈述了一遍, 其中他说到:“我除到8时, 我一看十位上是8, 个位上是8, 88除以8我早已知道等于11, 所以我就将个位上的8也掉下来, 一起除, 就商11了。”听完伍倬彤的介绍, 我叫同学们评价一下, 一半以上的同学响起了掌声, 我也跟着鼓起掌来, 但还没有等满脸笑容春风得意的伍倬彤回到座位坐下, 有位同学又站起来说, “我有意见, 你想, 假如不是88, 而是98, 伍倬彤同学又能够这么轻易地除到结果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早认为有一结果的师生们又进入了一轮思考, 我接过这位同学的话说, “对呀, 如果不是88, 而是98, 伍倬彤的这种做法又会怎么样呢?值得我们去研究。”……

我们可以预见, 新一轮热烈主动的学习研究即将展开。

在这一案例中, 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 打破“禁锢”, 用“活”教材, 让数学知识和技能鲜活起来。长期以来, 教师们以本为纲, 特别是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不敢越“课本”这个雷池半步, 甚至有时面对自己都认可的做法和观点, 教师也不敢苟同于学生。这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数学课堂教学弥漫着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学究式压抑氛围,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无, 教师主动教学的情绪低落。因为课本上只有这样, 因为课本上是这么说的……这些太多的因为, 束缚了我们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我们孩子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思维, 埋没了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天赋。其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数学、数学生活”, 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习有用的数学, 每一个人对有用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 那么只有全面、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孩子们自己独特的数学观, 打破“唯本为纲”的禁锢, 用活用足教材, 才能让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孩子的心中鲜活起来, 才能让孩子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系。

第二, 善待学生, 营造平等对话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数学课堂学习活起来。没有民主的课堂就不能交流, 没有交流的课堂就不能研究, 没有研究的课堂就没有生命的活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拒绝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组织、引导和参与数学课堂学习中, 要有大的“数学观”,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 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观点等要予以平等的关注, 同时要倡导民主, 要让学生、老师之间用民主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共同去对待、认识、研究和验证, 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 才能让学生相信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 有着无穷的发展空间, 才能使课堂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才能让更多的东西激发自己的思索和探求, 才能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数学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有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如:本册教材分为8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搭积木”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有几只小鸟”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三、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一、 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三 `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 数学新课程学习总结

★ 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应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有所作为。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活动比小学生有了较大扩展,学生感举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比较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的较为广泛的现象和总是对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教师角色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 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 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策略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 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 将教学内容或以生活中的画面展现, 或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结构化策略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 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 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 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等,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 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 学科教学量日益增加,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必须实施结构化教学, 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脉络, 以此形成自身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课堂总结, 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三、教学逻辑性策略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 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 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 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 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 强调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理念。

1. 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 面

向全体学生, 不仅要有语言评价方式, 还要有形体评价方式, 比如拍拍孩子的肩等,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2. 课堂教学评价要有技巧性和指导性。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技巧性,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指导性, 依据个体的表现对其进行合适的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兴趣和责任感。

3. 课堂教学评价要有客观性和综合性。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一方面, 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和课堂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一段时间 (比如一星期或一个月) 不同层次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上, 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输送信息, 还要与学生交换信息, 同时更要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多项交流。课堂作为一个信息交换中心, 教师要成为其中的主要信息交换者。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田香花.试述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景创设.新课程小学.2009

[3].杜新轶.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的实施.新课程小学.2008

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思维激发与引导;多媒体;实践与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工作至今,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随着初中数学的变化发展,用以前的老一套继续来教学,收到的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我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请教了多名深资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最后,个人总结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深刻领会基本理念,抓住中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把握了中心,才能掌握重心,才能不偏离航线,才能让我们为这个目标矢志不移的去追求、去奋斗!到最后才能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取得成功。

二、做好情境创设的思考。

1、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人们根据认识过程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2)遵循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紧密结合起来。

(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教学过程是双向传递的,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记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1)具有可及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应有一种入手容易但又不太好解决的意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原有知识去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2)具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3)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富有层次感,解决方案多,可充分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具有统摄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是统领一节课主要知识的典型问题。

(5)具有探究性。探究性是指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探究过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如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人文的价值等。

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故事式”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2)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有序性。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相关的小阶段,然后总结每个阶段的有效策略,从而使问题获解。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要注意把握“度”,必须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且要合理有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3)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突出问题情境的方向性和策略性。学生要顺利地解决问题,不仅要有概念性知识,更要有方向性和策略性知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在乎其所含有概念性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蕴涵的方向性和策略性知识是否丰富。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想和怎么做”,因此,教师应精心构建“探究式”问题情境,使其蕴涵丰富的方向性和策略性知识,帮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模式。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如何将所考察的对象进行逐步扩展,其中包含了试验、猜想、联想、类比、化归、合情推理等手段,这正是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

三、做好建模教学

1.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培养数学建模能力。课本每章开始都配有反应实际问题的插图,抽象提出各章主要的数学模型,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知识的特点,重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概括和应用过程。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2.以课堂为平台,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培养数学建模能力不是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引入,而应根据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在教学中适时的进行培养。该动手时就动手,要让学生认识、制作、操作教材所介绍的工具,有条件的话,还应该让学生见识一些现代工具,增加微机操作的实际训练。

3以生活为基点,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不能喝生活分离。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加以解决。

四、运用好多媒体教学

1、合理、科学的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觉得非常有新鲜感,很博眼球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动脑思考,获得一定的感性思维。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一)目标和任务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一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二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究中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联想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任务就是要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顺利合作达到合作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培养互助互学的习惯:共同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合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合作得以实现和维持的重要条件;培养尊敬人的意识:良好的合作态度对于顺利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欣赏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提倡互助协助的精神:如何发言、交流,如何讨论、归纳,如何相互评价,如何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培养快乐健康的情感:情绪、情感可以提高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加强反思与倾听的习惯培养。

(二)重要性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能力。近几年来,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数学的不接受越来越强烈,说明我们现实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更新,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学生,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当前的学生追求学习氛围的宽松,自由发展。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在教师引导下,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来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到以上几大点的同时,还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把新型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学好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9

王菊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 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

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

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

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

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

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

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

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

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

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

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

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

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

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董志小学 王淑辉

9月23日,在基地学校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带教导师指导下我初次研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中了解到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致力于实现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认为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各体差异的关系。强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做人的态度。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对待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完备,设置不同的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第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正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等。到了小学高段,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道德情感和认知水平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师生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从师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师生共创共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真正孕育出一个个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观念更新与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与善于实践和业务精良且乐于奉献的教育典范。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当前的社会评价标准下,虽然有学生较为优秀,但也有学生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功,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事实上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心态应该更为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坚持这种做法,我相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进步;当然,也许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一定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们通过努力,提高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在以后的学生和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时,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就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在于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网络上的资料,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获得新课以外的大量信息,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学生在大量、迅速、有选择地摄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当学生查资料时,老师适时地在学生中间巡视、点拨,成了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习惯、品格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概念描述枯燥无味,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授课方式单一,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并进行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进一步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厌学情绪随之就会产生。这种情况下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授课方式也丰富多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探究活动、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亲身体验,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发现解题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觉到学好数学不再是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活动。因此,要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数学教学活动。

二、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仅为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教师备课指明了方向。

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的课前准备。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教师才能取胜于课堂,教学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会有更多的有效或无效的意外发生。教师精心备课,能够为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增强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更好地把握课堂前进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可以设计以下实验探究:1.画任意一个三角形,并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2.剪下三角形三个角,拼在一起,观察得出什么结论。3.找一下说明结论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上课前,教师对活动做了精心准备。首先,把探究活动每一环节的具体要求,非常明确地写出来备用。其次,对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准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拼图操作、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因运用方法不同或得到的结论不同而争论不休;在找说明结论的方法时,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探究与合作交流,他们找到很多说明结论的正确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用测量结果说明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面对课堂上的活动状况,教师胸有成竹,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上,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堂调控,引领学生向着教学目标行进,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次数学学习活动中,愉快地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合作交流、探索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备好一堂课,一要备好教材,二要备好学生,还要考虑在教学各环节上,怎样指导、点拨学生。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难度大、困难多,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被调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显得沉闷、压抑,教学效果欠佳,学生不能获得较大进步或发展。相反,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充分进行讨论、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发扬民主。让学生自由参与、自由表达,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且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其次,教师要以爱为本,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过失,多些宽容,少些批评,耐心解答学生的发问。再者,用自身迸发出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学一些新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随着自主探索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引入课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示、列表法显示相关联的数量,从数学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找出实例中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数学方法分析出数量之间是否具有比例关系。学生应用这种学习方法,对列举的大量实例,能够很快地逐一分析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迅速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表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收集、选择、利用信息,如何从数学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精心备课,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并给予正确的指导,适时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小学数学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一、新课程标准下试题考查的基础

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其主要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相互结合, 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 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更为突出。在新的教育时代的背景下, 对于知识要求的层次和高度都比较高, 同时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是当前教育践行过程中最为注重的问题和要求。新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几何证明、定积分、三视图等重要知识, 同时包括了对数学知识技能应用的相关内容。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作为终身教育, 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同样也会在今后的高考中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两项基础要求。目前, 高考数学命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要求, 并在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能力应用的考查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具体来说, 把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制订的数学试卷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 同时对于创新性内容的要求也是比较的高。通过这样的设定, 借助高考对人才进行选拔, 将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数学试题中, 基于三视图进行立体几何试题的考查, 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说,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考生能力的基础, 而知识与技能作为考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有效的结合, 可对高考考生的综合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查, 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命题的基本内容, 同时也是促使中学数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新课程标准下试题对数学思想的强化要求

在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借助数学的知识及体系思想, 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与数学相关的各项活动和内容。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就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进行训练和培养。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能够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囊括, 所以数学思想的强化尤为关键。这也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的重要目标。数学学习, 是人们通过数学工具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这也就意味着数学的教育至关重要。借助对数学思想的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形式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并对所要了解的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际上, 数学学习, 学生普遍存在着抵触情绪,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根本没有得到快乐, 而没有愉悦感地进行数学学习, 同时还要满足自身的成就感, 就有一定的难度。对此, 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 通过身心的深刻体会去学习数学、认识数学, 将是数学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教师在这其中, 必须不断学习, 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 促使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三、知识交汇是促使命题创新的重要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对“知识交汇”的强调非常突出。学科内有联系的知识和内容, 通过一定程度的整合使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出现在考试内容的设计和命题当中, 而当中形成的网络交汇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

事实上, 以知识交汇处设定命题, 也就是通过有限的内容, 对学生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查。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创新”一直是人们注重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设定也应注重这一原则。同样, 新课程标准对内容的创新具有较高要求, 其中笔试的内容对于创新水平的注重是非常显著的。当然, 试题需要创新, 就需要拥有推动创新的环境, 而“创新”的平台可以通过“知识交汇”的形式来提供。在命题中, 创新的应用具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 命题手法上的创新;其二, 命题背景及内容的创新。将两个方面进行结合, 就要通过“知识交汇”来实现。为了促使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就会有所增加。另外, 通过知识的不断增加, 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也会更为丰富。而这也就进一步说明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 学生只有在全面的知识学习中, 对重要基础内容进行概括, 才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 去面对高考及问题处理。

四、理解数学概念, 促使应用意识的提高

数学学科体系的要素是由概念组成的, 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够灵活, 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就会有困难。同时, 概念作为整个数学逻辑系统的基础, 整个试题中都存在对概念理解的考查。由此可知, 进行数学学习, 其必要条件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其中对于知识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数学的高考试卷中, 对知识应用的考查非常普遍。对于学生而言, 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运用。所以, 知识考查就是对一道试题进行解决, 同时通过基础概念的应用, 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即理解和计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点看待数学试题的制订, 可以得知概念的应用与知识交汇同样重要。

五、对知识难点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维护考核的同时将难度降低, 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某个省份的新课程高考, 其数学试卷的考核难度首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一方面, 考试试题要求对知识点的涉及范围要更为广泛, 增加的数量也比较多, 在加大复习范围的环境下, 试卷的难度就会有所平衡;另一方面, 部分被降低要求的内容不会在考试中出现或有所减少, 其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对此, 依据难度适中、平稳过渡的重要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的重点也会有所变化,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认识。

1.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逻辑系统, 是由命题和概念共同组成的, 其规律性比较强

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专题知识的总结和理解, 提高知识命题的前瞻性和精炼性。对此, 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 对难题进行求解。

2. 重点章节的内容是命题的重点

对于支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 被考核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其中包括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在内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尹珍花.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体会[J].华章, 20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认真学习《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数学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对新旧课标进行了认真的比对,这几天的学习使我感悟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改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而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新课标还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对他们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上一篇:迪士尼乐园简介下一篇:“社区我当家”社会实践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