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精选8篇)
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1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手机版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TOP100范文排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范文写作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进发展,怎样进步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有效教学就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和教师得到更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从多方面给我们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给我们的工作给与指导。
思想汇报范文那么到底何谓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劳也是无效课堂,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我以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进步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题目,然后教师从这些题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题目,并将这些题目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范文网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爱好和熟悉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伏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熟悉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心得体会范文有利于进步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4
通过这次的远程网络通识培训,我聆听到专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的精彩讲座,听后觉得收获很大。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效的教学,否则,就等于浪费自己和学生的宝贵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要想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比如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二、重视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创设,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在设置情境时,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工作总结范文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做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探索路途还很长,希望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会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5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最近学习了王金霞博士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后,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老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我们深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老师发生矛盾时,他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厌学了。
3、有的时候我们老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自己也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讲的话。”这样让他下不了台的老师他怎么会喜欢呢?不喜欢的老师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更不会乐学了。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要对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舌功能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老师借鉴。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只有我们老师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
★ 2021大学班导工作总结与反思5篇
★ 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及内容6篇
★ 2021年学校教研室教研工作计划五篇
★ 幼儿园年级课题工作计划6篇
★ 教学工作计划书表格范文5篇
★ 2021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参考5篇
★ 高三年级工作计划与安排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效果提升
近年来,社会上对小班化教学的看法层出不穷,但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新时期,不得不说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了不少学校的建设目标,且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当对大班制的教学规模进行缩小,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的。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怎样实现小班化的高效教学成了我国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小学小班化教学实施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制度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小班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开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小班化教学模式不仅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中班级授课的特点,还有着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短时间内在我国不少的学校进行了实施,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还有效地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小学课堂小班化的改革,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很多学校小班化模式的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地减少班级中学生的数量;(2)学校中缺少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使得学校在开展小班化模式的过程中缺少具有创新性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3)不少教师仍运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开展小班化教学。
二、小学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意义
小班化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办学形式上都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小班化教学有效地缩小了师生比例,使得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的展示。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环境将会变得更为轻松和谐,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掌握,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小班化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小班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开展教育工作,使得小学教学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重要问题,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授教灵感,“将小班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虽说小学生的想法较为简单,思维也相对狭窄,但他们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不少学生喜欢课上发言,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实践当中去,将课堂变成一个有效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对其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树立对世界正确的认识,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班化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2.开展课堂实验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教材中所出现的带有具体数字的题目进行试验化的改编,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使其在此过程中解决书本上所提出的问题,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快感,这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可试着将问题转化成实验的形式交给学生自己去动手解决。例如,应用题的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应用题中出现的人物或事物,将文字形式的应用题转化成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题意,在对题目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融入了课堂的教学之中,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更是将书本知识学活的一种好选择。
在大班制的课堂中开展课堂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的,因学生人数众多,实践中教师不方便对其进行管理,而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则实现了课堂实验的可操作性。
3.小组合作,竞争学习
小组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对传统的学习模式进行改革。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模式,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互补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组员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优秀方面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加减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并分发一定数量但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后进行交换检查,检查的过程等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另一份习题进行运算,这样不仅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检验,还进行了身份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受。再如,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组探究,这就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比较没有拘束,在观点的传递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思,了解学生脑中不断迸发出来的小想法。将小组学习的创新性学习模式与小班化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差生变优、优生更优,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
4.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
以故事为主体的问题设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发放给学生的问题进行故事化的改编,将学生有兴趣的动画人物融入问题之中。例如,《熊出没》“熊大熊二都想吃一张饼,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分眼前的这张饼才合理呢?”学生会给出多种答案,然后教师便可以让他们用数字的方式来表示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会说“一人一半”,那么就要用“0.5”或者“二分之一”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样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将兴趣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因为小班化学生数量少的特点,若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便很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
四、小班化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进行保护。教师对学生充分地了解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传授知识,不要强迫学生投入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在过程中情绪低落,对学科产生厌倦情绪。
2.在小班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调动,允许争论和辩驳现象的发生。
3.不要只重视过程,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的确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了丰富,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负责,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11-01
随着教育部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的改革纲要中提出新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即“三维课程目标”。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对这一新提出的教学目标,各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实施策略是多样化的。对于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各广大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一、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同时也是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石。同时,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自我领会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题目训练时,要兼顾技巧性和知识性,即让学生通过做题熟练技巧的同时理解教学知识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只教给学生知识的结论,认为只要学生能用这个结论解题就行了,这样会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而对知识失去了探索欲。而“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即是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纠正,其实知识的形成和推导的过程在知识的运用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了解知识的适用范围等等,并且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实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和谐和师生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同时能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目标时,不应孤立和乏味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是应该将这一目标渗透进知识的传授中,因材施教地教授知识与技能。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策略探索
1.备课阶段明确目标,整合设计教学。备课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首先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回顾和反思以往的实践经验。再设立一个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针对教学对象进行设立,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现有水平、学习需要、思维特点、以往的课堂状态等方面优化目标。目标设立后则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促进目标的实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引导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在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再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能彻底内化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同时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2.课堂中围绕三维目标的核心开展教学。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实验、故事等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好奇心遭到了扼杀,所以应该提倡探究和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推导。在课堂上,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的同时,智力振奋。同时,应该注意开展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不是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其次应该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应该由能力、个性、擅长经验差别大的学生组成。
3.课后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多元评价。课后的教学评价在三维目标的实施中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实施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实施引导和鼓励,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最注重的是学生的试卷分数,在三维目标的评价中,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更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无论这答案是否正确,再对学生进行思考过程和正确答案的引导,鼓励其独立思考纠正错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将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和成长、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也体现了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汲取他人的教学长处,推进高中数学的教育改革。
[ 参考文献 ]
[1] 闫朋.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J]. 数理化学习(高
中版),2011,22:65-67.
[2] 边彦凤.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J]. 数学学习与研
究,2010,19:32-33.
[3] 黄梅,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 电化教育研
关键字:数学活动 学生综合发展 教学模式
当今是个数字化的时代,跟数学密不可分。放眼望去,数字化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电子产品的“信息化”、“数字化”日新月异,而信息和数字都离不开数学,数字化就是用数学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在数学中,组织实施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如果不涉及数学教材深度以及一定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是因为数学与现实生活经历联系得如此密切,所以我们不得不好好地组织数学活动,认真学好数学。
一、现代的教育模式缺乏深入实施活动教学
说到学好数学,就会想到我国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接收的课堂讲学教育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少,同时数学活动展开得也不够充分,数学的本质凸显不够,数学教学缺乏创造性和数学性,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也没有被真正激活,极大地影响了主体数学教育科学地把握教学的进程与节奏。因此,我们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实施数学教学活动。
二、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就是数学活动教学的主要特征,它的组织实施形式多元化。首先数学活动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加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另外所组织的活动必须是从深入的课本内容到现实生活的实践联系要达到整体统一,物质文化性的和实践性的内外活动主体具有整体性。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及受教育时间的不同,所以整体的活动教学要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进行,循序渐进地进行。当然,整个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教师的活动环境和空间是开放式的,活动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不局限于课堂内。
三、实施数学活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目前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数学活动如何开展的一些相关问题,现在说说如何具体进行数学活动教学。经验是最好的导师,因此我们一定要借鉴一下之前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贵州师范大学与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所曾共同研究并得出“数学情境,问题提出”的研究成果,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它的整个活动模型过程是,首先要有一个本次活动的出发点,就是探索思考并且能够提出相关知识的数学问题,之后联系理论的数学知识去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新的数学情境,又涉及到更深一层的数学知识及相关问题,如此循环。就是这种由情境到发问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问精神、思维探索能力和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因此说这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雏形,即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在解答中提出新问题,以此开展整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整个数学活动教学中,学生的个体思维和独立活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团体合作的活动能力也不能轻视。有时一个数学问题的`出现需要大家一起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大家的团体智慧,这时就需要开展学生群体合作活动了。首先需要大家分组讨论,当然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要相对平衡,各个小组要有共同的目标和探求成功的责任感,要有意识地互相接纳、互相信任,互相交换心得和成果,要有一定的团体配合。实施活动的前提是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同时要处理好整个活动的集体教学和时间分配,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并时时鼓励学生互相竞争、自由探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共同竞争中共同进步,体味成功的快乐。
四、实施数学活动教学的注意事项
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教学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才能尽可能达到活动教学的目的。其次,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广大的数学教师在课程理念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才是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创造性地、灵活地驾驭数学教材,不能单一死板地只传授数学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另外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提出的问题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要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一定的难度挑战性。
最后,我们在正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努力创新意识,并且将这些意识活动应用到实施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去独立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数学教学过程转化成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体味数学、解决数学、感受数学的过程来学习数学,让他们享受数学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斌中学数学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03)。
3.杨莉娟活动教学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几个观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与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究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提供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构筑互动平台,提升学生能力
作 者:杨志斌 彭小兰 作者单位:杨志斌(宜春实验中学,江西宜春,336000)
彭小兰(宜春市一小,江西宜春,336000)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二、数学学科发展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学生、教师及学校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正因为这样, 对一个学校来说, 办学特色也就突出出来。“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育对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基础性工作”。[2]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的全过程中, 个性发展的实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 能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通过校本开发的过程,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1.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将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实际上,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的开发主体。校本课程实施以后,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为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体的个性潜能”。[3]教育要从学生身边最为普遍的现象入手, 鼓励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地进行学习和运用, 发挥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 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学生自身技能的提高。正因为实施了英语校本课程, 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能动性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学生的发展空间才能得到纵深的拓展。
2.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英语课程授课的时间相对别的课程来说稍微多点, 课程的知识量大, 教师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的繁重,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很难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要强化自己对教学中的研究意识, 在实践中思考, 在思考中进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促进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并使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和重建过程中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而提供更具有适切性的课程, 体现新时代民主参与的精神以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4]
3. 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每所学校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 也有自己的一些外部支持条件和内在的发展动力。英语校本课程在开发中就要体现这种特色, 必须实现课程开发的科学化, 课程开设的制度化, 课程实施的规范化等, 也只有这样, 才能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学校的特色发展中, 要凸现出学生的发展目标是核心, 也只有这样, 培养的人才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 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学校的良好的课程资源, 这种资源是不能随便丢弃的, 因为, 这些资源能对新课程的开发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而且那种课程其实在长期存在过程中, 已经能很好地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了。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与缺位
1.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
(1) 整体性。一个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趋向还有学校具体而实际的实践情境, 这些方面决定了英语校本课程的宏观目标的取向。从英语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来看, 必须服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而英语课程教学校本课程具体的目标和结构主要从课程资源的系统性中体现出来。包括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和教材系列的系统性等。为此, 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是指课程资源应尽可能多地涵盖英语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策略、文化策略等, 这些知识具体到每一阶段的要求, 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 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特色化。校本课程一般是学校自主开发行为, 它并不是对国家课程的无条件的执行, 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背景知识及认知特点决定他们在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需要, 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样, 有了特色才有优势, 才能对学生英语的学习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体现了课程为教育服务的目标, 只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才能适应今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 校本性。脱离学校自身实际的课程资源不是最有效的校本课程。因为, 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都有自身的教学共同点, 有自身的教学条件与研究条件。学生群体也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 学习环境、学习习惯、背景知识等方面具有本学校的特殊性。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重在培育和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精神, 因为, 作为学校的主体,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这种交往在新的英语课程资源中应加以吸收,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
(4) 渐进性。中学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新的、长期的与系统的工作, 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从课程目标的制定, 课程内容的设计, 教材的使用都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从而促进教学的动态化发展。另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要符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 渐进性明显。
(5) 动态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各种复杂的因素作用于开发的过程, 通过这些复杂的因素的作用, 课程不断地改进。这种过程体现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理念需要首先得到确定, 在此基础上, 明确采取什么样具体的开发策略与对策, 比如说, 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及校外的相关资源, 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 如何能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变化水平, 这些问题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的, 通过探索问题, 不断地提出课程创新的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方案, 最终实现动态性课程实践过程。
2.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环境因素单一。课程的环境因素单一导致了校本课程的适应性差、效果欠佳。比如在观念上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长课程。在学校课程开发中, 因为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简单, 往往也由于缺乏民主的课程决策程序, 没有达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 从而导致校本课程不能很好实施。
(2) 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在实际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英语教学的目标越具体越利于具体实践开发工作的开展。这方面很缺失, 除了具体的目标外, 一些纲领性的文本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这方面缺失的话, 会导致课程开发中目标模糊、教学随意、评价失范、管理松散、流于形式等。
(3) 忽视学生评价。在具体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人们过多的关注一些原型评价的范围, 比如目标如何, 教材怎样使用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当然, 课程本身的问题确实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忽视了对象, 也就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那么, 校本课程的评价缺乏实效。只管开设了课程, 缺乏有效的工具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有效评价。
三、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优化原则与策略
1.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 开放性原则。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即由校方领导、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校长要意识到学校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教师的开发能力而设置的, 要不断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 提供自由选择权和民主管理权, 多方协作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
(2) 实践性原则。在选择课程的内容时, 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要求做到“学以致用”, 有直接操作的特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现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 在不同的价值观的作用下, 教育的活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如价值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都必须更新, 增加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3) 综合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强调综合性, 形成与构建研究型的创新的实践活动体系, 在这种体系中,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英语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
(4) 多元性原则。校本课程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 通过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也可按照自身校本课程的特点选择与之适合的多种评价模式,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体现课程评价的连续诊断性及广泛的参与性。
2.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课程的实施的具体过程及在这过程中关系的把握, 从而形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一般来说, 课程设计得越好, 实施起来就越容易, 效果也就越好。但是课程设计得再好, 如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 那也就没有意义了, 课程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 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5]。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一定的目标, 充分把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进行一定的制度机制创新, 强化校本课程本身的特点与诉求, 把握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1) 坚持民主与开放的课程观。走出观念上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长课程的困境。坚持民主的课程决策程序, 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 树立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教师的开发能力而设置的, 强化课程的适应性要求。
(2) 整合课程资源。课程编制的过程需要明确目标, 整合现有的一些资源, 构建与编制出有特色的多种多样校本课程内容。在具体的英语课程的开发中, 要把文化和语言的教学结合在一起, 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 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统一起来, 这样, 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形成更深入的知识的认识与经验的体验。
(3) 倡导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 而是师生对话、交流与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因为, 教育情景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 要将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 其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发挥出来,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的情景, 从而实现有智慧的课堂。
(4) 增强教师参与积极性。由于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如何活化是掌握在教师手上的, 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 而是需要与自身的兴趣结合起来, 这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 主要有三点, 即缺乏课程开发技能、决策技能、人际技能这三项技能[6]。因此, 要使不同的教师能进行讨论交流、集中研讨、相互评课, 实现智慧互补、思想互补, 相互促进并共同成长。
(5) 设计课程与学生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就是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在课程实施之前邀请课程专家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一定的评估, 得到专家的指导。其次,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改进,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 积极进取,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最后, 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明确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要突出过程的重要性。“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那些现成的事实, 而是学生自身的体验, 是关于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的知识, 那些能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 那些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7]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高云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与框架.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3]李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 2002 (5) .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沈兰.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当代教育科学, 2003 (3) .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策略
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谈谈一些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异思维
1、展示数学美。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然而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往往无暇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数学美、让学生欣赏数学美,数学也因此渐渐失去了它美丽的本色,变得枯燥乏味。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创新性的学习素材,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努力刨设优美的问题情景(如:展现对称图形的和谐美、提炼数学概念的简洁美、体验数学问题奇异突变美等).天性爱美的学生不会不受感染,强烈的心智活动在为他们带来美的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定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这正是新课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倡“问题情景——建立模 型——求解——解释—— 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而又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
二、应用数学的能力 开发创造潜能
例如在讲 “ 分式的乘除法” 一节课中,我是按下列过程引入新知的:上课,做题。计算:学生回答后,我问道: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回顾分数乘除法法则)?我继续问:如果老师把这里的部分数换成字母,你看应怎样做?学生很容易由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律得出后两道题的结果。此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同时引出课题: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式的乘除法(板书课题)。分式的乘除法应如何进行运算呢?引导学生类比着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三、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我们认为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
2、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代劳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有学习评价的激励机制学习评价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过程评价,以提问、测验、口答、板演等多种检查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尝试活动过程中的进展和得失,看到他们的能力,发现他们的潜力.二是因人评价,采用“同一试卷,分层要求,差异记分,自然升降”的做法,试题分A、B、c三类,A指基础知识,指中等难度知识,c指较高难度知识.对于20%的优秀生,测试成绩=A×0.2+B×0.4+C×0.4;对于30%的后进生,测试成绩=A×0.6+B×0.2+C×0.2;对于50%的中间生,测试成绩=A×0.4+B×0.4+C×0.2,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与自己比较,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感到愉快,获得自信与成功。三是自我评价,学生在尝试活动中,对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问题解决的心态及与学习目標的差距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当教师评价转化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指导就转化成学生的内心的学习动力。总之,通过学习评价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精神,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晓宇.关于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08.19.
[2] 赵千秋.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心态[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6.
[3] 蒋艳.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3.
[4] 范蔚.叶波.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5] 朱素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7.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推荐阅读: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06-26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9-28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6-25
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20
数学考试解题策略,高考数学得分策略06-07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