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推荐11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

准旗一中

刘丽芳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出发,说明阅读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

阅读能力

教学策略

阅读理解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新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新的时期,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认真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一、阅读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的四要素之一,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起着主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其他三种技能的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推动和促进英语分析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通过一定的阅读训练,可以让学生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相关的信息,并能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可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而且可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理获取信息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注重很多细节,更需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首先,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各种各样其它知识,以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其次,大量的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环境。再次,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里了解词义,掌握其正确用法。第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结构和不通过写作技巧的了解,学生可以获得句感,段落感及篇章感。通过阅读,学习者不仅可 以掌握语言知识,增强了语感,而且还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

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听力,单选,完型甚至改错都涉及到阅读,而阅读又需要大量的词汇,速度,技巧以及推理,因此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优秀的英语教师不单单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其一就是阅读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广泛存在着英语教师不重视理论学习,喜欢按照过去的思维方法或者为了能让学生在高考英语中取得好成绩,一味的对学生强调要重视词汇和语法。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一些词汇,语言等知识,忽视了阅读技巧和方法。英语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学生认为阅读就是为了语言点,知识点的学习,于是便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

﹙二﹚缺乏对阅读技巧的有效指导

由于一部分英语教师不善于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进行指导,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这种教学法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有效提高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阅读课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教师由传统的讲解和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了解课文内容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方面得到提高。教师应重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及策略,才能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选英语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材料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必须有一定的阅读数量为前提。但是过量的阅读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耐心。因此,在教学当中要求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和合适的阅读数量。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

外材料。学生知识量的扩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去观察、想象、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选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较短、难度适中、新颖有时效性的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安排在每节课前5分钟让学生做一篇限时阅读,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对阅读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

﹙二﹚锻炼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结合上下语境猜词的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都在采用词汇教学的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先教词汇或让学生先学习词汇,再讲解文章。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于依赖母语,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测词义,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猜测单词、短语。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教师要把基本的构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前、后缀或是利用合成词猜测词义。

﹙三﹚明确阅读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掌握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内涵,提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许多学生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认为阅读课文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所以不愿花时间。因此,在阅读教学之初就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很多不良习惯也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如指字阅读、有声阅读、回视阅读、遇到生词马上查字典等等。所以,教师在初级阶段就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如: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的诵读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要培养学生整体理解句子的习惯,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后一个句子,避免频频回视。要限定文章阅读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增强紧迫感,从而高质量的完成阅读内容。且要求学生天天训练,每天限时训练两篇。这样,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结束语

在明确的阅读目的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引下,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投入阅读 3 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也必须在中学教学的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贯穿阅读策略的教学,充分创造有利于启发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条件。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攻克这一难关的重要手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老师所传授的阅读策略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本文在剖析了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相信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我们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定会插上双翅,取得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2﹞《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 主编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2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语文课堂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焕发出了活力, 涌现出了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 令人欣喜, 让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 很多都徒有形式, 而没有实效。近年来,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大致归纳了三种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模式。第一种是“纯放羊式”, 即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 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实际上却没有主题, 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我以为这种流于肤浅、没有深度的热闹模式其实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误区。第二种是“偏重人文式”, 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 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几乎没有提及,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会显得特别落后、过时。我认为这种课堂削弱了基础, 淡化了知识, 有些矫枉过正, 最终会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第三种是“内外兼动式”, 我以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流程。这种课堂既有外在的“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活跃气氛, 也有学生内在思考与感悟的收获。这种内外皆动的课堂模式,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比如, 必修二第二单无的《氓》, 这是一篇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较为突出的一首诗。我在一开课就把程序交代给了学生:背诵一篇课文——讲述一个故事——分析一个人物——学习两种手法——明白一个道理。然后, 在学生充分预习后, 我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 并且要表演一番, 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怎样编?谁来演?能不能演好?人物感觉揣摩能否到位?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 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十来分钟的小话剧演完后, 教师最后结合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首古诗的学习目标就在学生的自我表演和参与中得到了有效落实。

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还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 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给学生一个好抓手, 让学生随着问题潜移默化地把能力培养出来。一堂课教师若能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完成推理过程, 那么学生会感觉意犹未尽。教师精彩的导入、每一个巧妙的过渡、独特的设计流程, 甚至某一个细微的眼神以及某一句话语, 都能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学生的心。这样的课堂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的《鸿门宴》这一课, 根据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了解鸿门宴的相关背景的基础上, 学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分析人物形象。鉴于此, 我在引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上充分预习后, 以小标题的形式把故事情节整理并板书出来;然后通过给学生介绍《项羽本纪》中项羽遭遇的“四面楚歌”“垓下歌”和“乌江自刎”的故事,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引出项羽死时所说的“天亡我, 非战之罪”的自我评价, 让学生初步判断项羽到底为什么而死。随后, 我又设下问题:“项羽之死虽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我们是可以假设的。请同学们参照黑板上的故事情节设想:你认为哪一个环节如果不如此发展, 刘邦则必死无疑?”这个问题一出, 学生就像炸开了锅, 一下子活跃了, 纷纷发起言来。在学生陈述的同时, 我以情节带出人物, 把学生假想环节中出现的人物与课本中人物的语言做了些改动, 从而分析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 课文中的重要信息被筛选出来, 人物形象也分析出来了。接着,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本课如果放在现实中的今天, 有哪些值得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如果作为作文素材, 可以运用到哪些类型的文章中?”通过讨论,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 认识到在新时代的今天, 要想立足于社会, 就必须要团结, 要从善如流, 要发扬团队精神。一篇文言文的疑难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在热烈的气氛中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从而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

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最终还必须落实到实际应用中。于漪教师说:“写作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在活跃学生思维、训练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多媒体先进的技术,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开展各种有趣、富有创意的活动,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教师要以学定教, 多研究学生学什么, 集中解决为什么学、怎样学, 学得效果如何。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灵活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生教生、师引生, 还是生自学, 都要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让他们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旨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彬福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旦智塔主编.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问[M].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师教学目标调整不及时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为学生应试而准备的,很多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设置时只注重学生对英语阅读题的应对技能和做题技巧方面的教学。但新课标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全方面地发展,在英语阅读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做对几个选择题,而是要求学生对整个文章进行充分理解,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再逐个剖析,通过综合、分解、再综合的过程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升华。让学生不仅提高应试能力,而且对今后英语阅读能力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阅读,顺利阅读,热爱阅读。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方式不正确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目的是什么?是每个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取得一个好名次,这是家长的期望也是教师的期望,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也是为了自己能力的提升,是为了自己今后更好地生活而打下夯实的基础,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由于目标设定不正确从而学习方式不正确,影响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很多学生在阅读英语时,目的是为了做对下面的几道选择题,在英语考试中多得分,英语阅读的确在英语考试的分数上占比例很大,但是一心想着为做题而阅读文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急于求成导致学生忽视阅读过程,只将目光放到几道题中,将文章拆开,只观察部分文章段落。还有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时,追求词词清楚,一边阅读一遍查自己不懂的单词,这样导致学生阅读的依赖性,一看到不会的单词就想借助工具书,并且影响阅读速度。

二、阅读方法探究

1.打好英语基础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需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词句的,英语也不例外。单词量的多少和语法的掌握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阅读。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學生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在英语语法句式的教学上采用重复练习的方式,通过不断地重复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基础知识有更好的掌握,为英语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反映单词不认识,这里应该提醒的是,平日里单词的积累十分必要,但是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当避免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查生单词。教师可以采取下面这种方式,在平日加紧学生单词的积累,阅读过程中禁止学生查阅资料,不会的通过记忆联想的方式忽略过去,有些动词等是可以相互转化或者忽略的,这时候就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猜单词的意思的能力。等到文章阅读完毕,要进行讲解时,教师再让学生对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进行查阅和认识,这样每一篇文章都按此方法联系,不仅可以扩充词汇,还可以提高速度,掌握阅读方法。

2.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

由于学生的阅读目的不正确,因此阅读的着眼点不同,着眼点不同导致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产生改变。学生阅读英语为了做题,但是新课标初中英语阅读要求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应当在带领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时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阅读目的,比如,在一篇关于科技的说明文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要说明什么,他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心思想,之后通过每一段的分析总结段意,概括段落内容,再将段落进行分段。教师用这种阅读方式教学生如何正确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方式的纠正,让学生在拿到一篇英文文章时知道要做什么,这样在真正地进行英语阅读做题时也可以快速地将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当然平时阅读应当以细节和练习为目的,应试技能也是不能少的,在进行限时阅读的训练时,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英语阅读方式,这和学生看问题找文章是有区别的,学生先看了问题,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一种方式,这种带着问题的阅读是通读整篇文章,而不是把问题带到一句话中找答案,防止因句取意的错误发生。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认识。在新课标的目标下,带领学生通过对英语文章的分析,新的模式的探究,做好英语阅读课程设计,并且通过做好教学中细节的处理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迪.内容图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调查:以独立学院为例[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6).

[2]邓茜,文绍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

[3]彭碧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4(5).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4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文/李佰娜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实用性等方面的启发和培养,同时强化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借此来促使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应用历史知识。对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来创新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开展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展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5

关键词:主体性;趣味性;任务型教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我们英语教师唯有更新观念,建构新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公平合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下面我就对如何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作一探讨。

一、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欲。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知识传播的客体,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2.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3.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增强课堂的主体性。

学生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学校,所以,应该营造一个有着浓厚外语氛围的校园环境,把校园变成一个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外语并且行之有效的快速提高外语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晚会,办英语小报,开办英语小广播节目,校园里的英语一角,聘请外籍教师上课等形式来改善校园的英语学习环境。课外的英语气氛需要课堂气氛作铺垫,而课外的气氛又感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会大大增强,学习也更有兴趣了,成绩也随之会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趣味英语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音、电脑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适宜的情感能唤起相应的激情,人处于相应的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活动也是交际活动。交际中充满情感和乐趣,可以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和记单词的乏味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且主动投入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呢?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出现小错误,或者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语言习得理论,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也十分关注语言的形式的学习,从而有助于掌握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会英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实质是: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任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l、任务的目标(Goals)。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的。任务的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解决某项交际问题,也可以是训练某一写作技巧等。

2、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Input)。输入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应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际为目的,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从而学习语言而不是局限于教材。

3、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Activities)。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到高级任务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任务(mint-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识策略,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交际应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许多研究表明:任务型教学在一定条件下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束语: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重大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自己的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就必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广大外语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把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推上一个新高峰。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江苏教育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6

新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究更加活跃,近年来不断地涌现了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如,研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但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改革,核心问题都是在解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始终要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性质,追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就要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建构。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弊端,但不是一无是处。现代的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但不能没有原则。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来设计阅读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以教材为凭借。

教材始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因为教材毕竟是精心编写的,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教材为凭借不是以本为本的教学设计。而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以小学语文教材《一夜的工作》为例,教材讲述的是勤务员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歌颂了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辛苦的品质。现在的小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得少,仅凭课文的介绍,很难理解这么大的总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就需要针对教材补充资料,如课前介绍时代背景,课中讲述周总理的故事,课后再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做,就是“以教材为凭借”的教学设计,选择教材,尊重教材,但没有局限教材。

以教材为凭借还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论教材怎么编写,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能满足大众教师的需要,况且“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合理的优化和选择教材。

2、以问题为线索。

以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两种争议,一是带着教材或教师的问题学;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学。前者强调的是实现教育者的意图,让学生直扑学习要点。后者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感受,从学生自己的需要出发来建构课堂教学。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是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的。然而两种方式的问题线索所产生的效果各有不同。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语文教学就变得复杂了。学生能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很多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会出现问题的多元性,有的可能脱离了教育的价值。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的问题不可能都得到解决,那么有些问题也就成了形式。问题的多元性也会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七零八落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得到的沉痛的教训。

让学生带着教育者的问题来学习,教育者的问题仅扣教育价值,线条明确,问题精炼,操作易行。学生抓住了教育者的问题也就抓住了学习的主要问题,但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师生的合作,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研讨中,达成统一的问题研究,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语文教学的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要步步为营,但不是越多越好。

3、以情境为烘托。

以情启思,以思促情,情思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好的课堂应该是声情并茂,情趣盎然,乐意融融。那么要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就需要教师首先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例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蕴涵了悲痛、留恋、缅怀的情境;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样的情境,除了整体感知外,还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验,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词句的分析与解读。这样,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抓住训练点,激发学生进入情境。

其次,为了烘托教材情境,教师还要创设情境。如教师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戏活动等。创设出来的情境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文本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仅凭学生抓词句还不深刻,那么教师的引读和范读很重要,另外配上悲哀的音乐或真实的画面,学生更有亲临之感。对于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文本情境。现在出现的问题为了创设情境大肆渲染,也冲谈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如多媒体课件的泛滥。对于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情境的铺垫。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这主要是因为周总理离学生的生活远了,学生很难

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送别,因此就需要教师课前补充周总理的生前的事迹,这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4、以活动为载体。

一切教学都离不开活动。活动包括内在活动和外显活动。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学关注的外显活动多,内在活动少,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实质学生没有什么真实的收获,这是一种浮躁化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应该是内在活动与外显活动的统一,该静(思维)则静,该动则动。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喜欢热闹就忽视了内在的思维。例如,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学生默读课文的少了,边读书边动笔的少了,进而都演变成了自由大声朗读,还有,不管什么内容的课文,能表演的就表演。

活动的设计要首先要看准活动内容,然后研究活动过程和方法,再研究活动的形式,还要考虑活动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的形式很重要。形式直接影响效果。例如,识字教学,有的教师让三五个学生到前面做找朋友游戏,其他学生做观众,这样的设计面向的是少数学生。如果教师拿识字卡片,让全体学生都来拼字或找朋友,那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了。再如,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结果出现了课堂秩序紊乱,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是各种活动的连接。那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活动与活动的顺接性,因此,活动前的导语与活动后的总结必须精心策划。

5、以体验为归宿。

现在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教师尽可能不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和活动中体验,来获取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不是表现在课堂结尾,而是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如果说把课堂划分成几个环节的话,那么在每个教学环节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体验。

按着教学规律,每个环节应该是“问题——活动——体验”,并且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体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个性化的,是多元的,可能隐性的。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才可能对体验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正确的引导。课堂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留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与机会。

二、教学设计的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更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策略是所有构成课堂教学因素的总合,并且要讲究协调运作,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笔者仅就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提出一些基本的观点。

1、关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方面,既:知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但是,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并重,也就是说根据教材特点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知能目标要重些。

知能目标指的是识字与学词、积累与运用,朗读与背诵、听说与练笔、思维与想象等。方法目标指的是读书方法、观察方法、自学方法、写作方法等。情感目标指的是教材渗透出来的价值观念、师生之间的沟通,个性的体验,以及行为习惯等。从理论上说,目标分类很复杂,但在操作上不必求全。笔者认为目标应该简单化、具体化、有可操作性。虽然有些目标没有提出来,但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在里面。例如,获取知识必然隐含着方法与过程问题。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大,过繁,表述明白就可以。语文教学目标,既有具体的,也有模糊的。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既有课内的也有生成的。

2、关于教学结构

我说的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应该不应该有流程,一段时间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新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生成性,所以不应该有完整的流程,更反对教学模式化。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课堂教学没有预设的流程,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俗话说“成事在天,谋划在人”,这谋划者就是教师。没有科学的谋划,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按着现代教学方式,我归纳有三种教学流程结构。即:“导学”结构、“学导”结构、“双主”结构。

“导学”结构的特点强调教师为主导,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生成的体验,练习的设计都是教师来引领的,学生是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

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步骤要完成哪些任务,用多少时间都有周密的计划。“学导”结构的特点强调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纯脆的以学论教,例如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选择,练习由学生设计,体验由学生生成,教师的作用就点拨、引导、评价。“双主”结构的特点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都是主体。教师与学生始终都是以平等、商量的口吻建构学习内容或过程。教师靠人格的力量获得平等中的首席。

三种教学结构各有其利弊。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小学低年级,选择“学导”结构显然就不适应。另外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都有明显的差别。理想的教学流程,应该三种方式的交错运用。例如,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识字阶段采用的学导式,阅读阶段采用导学式,拓展阶段采用双主式,总之,学习任务不同,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3、关于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问题情境、文本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也是提出问题的策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问题情境从理论上说有六个侧面,即: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例如围绕“营养”主题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解释)你能从营养学的角度解释人体的亚健康问题吗?(阐明)营养均衡饮食意味着什么?(应用)如何为班级聚会准备健康而美味的午餐?(洞察)为什么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各不相同?(神入)如果因为疾病

原因而要控制饮食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自知)你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健康吗?

文本情境是教材本身蕴涵着的情境,学生只有通过解读教材才能体验到。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境呢?

(1)要精心的设计导语。例如,在学习《江总书记来我家》这篇课文时,我认为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江总书记”。于是,我就先问同学们谁知道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已有多少届国家领导人了,分别是以哪些人为代表的?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声中不仅了解了开国以来历届的领导人,开阔了视野,又为深入理解本篇文章扫清了障碍,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呢?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例如,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情境。例如,《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

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4)借助图片、课件等烘托文本情境。例如,在《识字1》的教学中,当学生汇报了春天的景、事物以后,教师相机归纳并有意识地将学生情感想象迁移到课文内容情景:“是啊,春天回来了,溪水流淌,冰雪融化,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花儿竞相开放。还有好多词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它们都藏在课文里呢,赶快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在此环节中教师正是借生动的语言及音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目标。

活动情境伴随着活动过程,是活动进展的催化剂。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例如,学生在朗读一篇很美的散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配上柔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享受。学生在小组竞赛的时候,适度地呼喊一些口号,激励学生进取。学生集体合作的时候,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4、关于教学活动

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

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为此,在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上述特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多样,错综复杂,例如,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维„„都属于教学活动,但是,课堂教学主要看师生的互动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师是否保障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占有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主要有:

教学式学习活动。这是教师主导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身临其境地学习。这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要点是教师采用的主导手段均要服务于激活、维持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

自学式学习活动。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以自读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或学生以圈圈、画画、评评(打批注)的操作方式自读自悟某一部分文章内容。这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要点应是学习者的操作活动(如圈圈画画,有感情朗读,配乐诵读等等)要与他的内部思维活动紧紧相连,相得益彰,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

互助式学习活动。生生之间进行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要点应注意对生生互助方法的指导。如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1)共同学习某个自然段(划定学习范围);(2)讲一讲你读懂的内容,再把读懂的部

分有感情地读出来征求组员的意见(授予交流的方法);(3)把不懂的内容提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等。布置学习任务的导语要明确,易于学生操作,以调学生互助学习的方向,保证活动的效率。

5、关于学习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听读,是一种言语体验;说写,也是一种言语体验。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言语的体验,而在言语体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体验、方法体验、情感体验。所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言,体验又具有多元性。对学生的个体而言,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和内在性等特征。语文教学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具有多元的感受,并且富有个性特征呢?

笔者认为,语文学习必须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生成体验。脱离了言语的实践,即使是学生也生成了体验,但是不是语文学习的实质。语言的实践活动贯穿在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无论课堂教学是怎么开展活动的,都必须遵循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原则。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情感的过程。如此之说,就是要摆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阅读教学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是,读出了什么,怎么读,想到了什么。这六个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并且有一定的程序性。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

是语言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侧重的是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主次分明的,夯实的是语文基础,发展的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是探究能力。语文学习是否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还需进一步探讨,但这六个方面,是学习体验的基本策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重点把握。

三、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很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以教材教,以个人主观教的色彩。“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由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统一。课堂教学完全尊重预设的程序教学,必然导致教师死教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不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导致语文教学烦琐累赘。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的控制,讲究教学的时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成问题。因此,课堂

教学应该有生成,但是这个生成应该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生成,一切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问题,教师要慎重的把握。2.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调整、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7

一、阅读课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要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2.整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设计时, 教师需通盘考虑, 切莫只把目光停留在字、词、句上, 把优美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否则, 忽视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 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循序渐进原则

整个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问题设计也要符合这一原则, 可以从一般性的问题过渡到推理性或归纳性的问题, 再到发散性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4.趣味性原则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 大多数学生依旧是凭兴趣学习, 因此教师要尽量使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二、阅读课的教学流程

1.阅读前:抓住主题, 激活内存

Pre-reading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再现,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阅读中:紧扣主题, 层层分解

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学生在这个阶段能收获新的知识。围绕中心, 教师要分层次有梯度地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问题设置要精妙, 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切实的需求, 达到读中促学的效果。

3.阅读后:围绕主题, 拓展延伸

Post—reading是围绕阅读材料深化巩固知识的环节, 是让学生通过口、笔头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 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 能了解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因此, 教师的活动设计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必须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样的知识获得才会形成意义建构。

三、阅读策略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和实践多种阅读策略。

1.克服生词障碍

I took the brass box out of my backpack. I turned the instruction book to the section marked“How to Make a Tulpa.”

Brass黄铜的, 不管是什么盒子, 没有形成阅读障碍, 可跳读。Backpack根据构词法可推断其意。尽管不知道Tulpa的意思, 但通过阅读得知是怎样制作Tulpa。

2.分层阅读法

短文分层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且为学生写作理清思路。如: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 Five“My School Life”可分为At school (classes, subjects) 和After school (activities) 来处理。还可用思维导图展示文本思路。

3.关键词阅读法

任爱版八年级下册P21的阅读短文, 根据所谈论的事物让学生找出每小段中的关键词, 再围绕关键词the moon / the environment .进行巩固和拓展的语言活动。

阅读课是初中英语的主要课型,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 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 享受阅读的乐趣, 形成阅读能力。

摘要:当前, 初中英语语篇教学中存在只注重内容的理解而缺乏阅读技能训练的现象。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精化教学环节、渗透阅读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设计原则,教学流程,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转变观念,实践现代阅读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资源,语文老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如笔者在进行“名著导读”《名人传》的教学时,就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相关资料,第二天进行汇报交流。结果第二天学生把从书上、网络上查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了生动、有趣、全面的介绍。还有学生拿来了贝多芬的交响乐磁带,让同学们在音乐中了解贝多芬,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新课标还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阐释,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相去甚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再次要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其次,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去发现、去感悟。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另外,阅读并非个人的事,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语境的感悟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以此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三、关注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并非单纯的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丰厚的理性化的生命体,颇具隐性的、深邃的生命意义,唯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即通过潜心地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有所感悟。首先,学生“入乎其内”,推敲揣摩,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出乎其外”,跳出文本,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定,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呢?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笔者对这些答案都给予了肯定、鼓励,也给予了及时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演练模式,是当前阅读教学迫在眉睫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新方法,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才能真正使阅读教学“活”起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挖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亮点”,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花永远开得鲜艳、灿烂。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9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特点:主要是改革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能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主动,又能独立和有个性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冷落和忽视对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能更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老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创新、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研究的课题之

一。学生能不能主动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说得好:“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探究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兴趣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够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探讨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不同教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适合语文学习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将相和》这类课文就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这个事故发生在战国时间故事中主人公为了保卫赵国,他顾全大局,不畏强暴,勇敢地捍卫了战国利益。由于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听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九年义务教材里编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看教师的上课艺术。看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其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师的授课水平能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学生面前不断地展现出一个知识的新天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独立学习,并不断培养这种能力。用“扶”和“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从依赖到独立学习的转变。一开始学习课文时“扶”一把,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老师要主动地“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上《草船借箭》一文可采用这种“扶”、“放”的方法。教学实践过程中紧扣“借”,导读课文,“借”是中心词,文章内容围绕“借”叙述。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怎样?学生

能回答这些问题,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遵循借字理解中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一步一步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呈现了出来。课文最后点明借箭结果和课文的中心,教学过程体现了“扶”和“放”的原则。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这种关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也完全符合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

3、不同学生,不同课文,教师要灵活机动采用不同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知道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教师有时也应该采用自由讨论方式进行教学。《詹天佑》一文就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个性才能。当学生了解大意后指导他们学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其次展开讨论。这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同时思想教育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评议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学生,有时是教师授课语言无味,有时可能是方法千篇一律,或者有时是只重讲轻学生听这一主体等到。这些需要教师和教学中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五年义务教育课标具体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

材的重点难点,将课文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新课标对师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也鼓励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进行自我调控。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使过去那种只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彻底改变。倡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句话,老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才有动力去适应和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让语文教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达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语文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实践与探索,强调充分调动学生这一主体,重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探讨新问题、新情况,找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好办法,培养出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浅谈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一、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阅读无异于繁重的劳作,学生苦不堪言,享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而不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尤其在高中阶段,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阅读也多是一些功利性阅读,而根本谈上阅读兴趣。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展现教师的魅力。学生对学科的喜好程度与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试想如果学生不喜爱教师,与教师处于对立关系中,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语文学科,喜欢上阅读呢?因此,在平时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值得尊敬与喜爱的教师形象,要外有形象、内有气质,以良好的外在形象、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进而实现情感、态度的正迁移。

2.展现文字的魅力。文字本身是静止、枯燥的,但文字本身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并不是直接附属于文字,而是需要学生经过阅读与思考,才能体会与感悟到的。我们可以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向学生展现与文本相关的情境、画面、场面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场面的壮大、感情的深厚、爱之浓、恨之切,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无穷魅力,这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二、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少有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各个模块的分析,将文章支解。所谓的阅读也只是根据教师的问题直接从文章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新课程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提倡将阅读的主体权与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每节课为学生的阅读预留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时间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其次,让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读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阅读只会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文本,自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作用。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而这一切都要源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要做好引导与指引工作,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联想,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学生将自己在读中的感悟与体验表述出来,进行交换与交汇,有争议的地方展开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在不断的争论中达成共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学生取长补短,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加强学生阅读活动训练

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阅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利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口语训练,形式灵活,更具随意性,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的检测。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这同样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学生能力。

2.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将理论研究与阅读实践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从小处着手,做长期规划,将有效阅读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上一篇:文言文总复习重点篇目下一篇:文艺汇演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