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推荐14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1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二)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

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上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让举出生活中的圆柱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线杆。有68%的学生同意,32%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让他们下课后仔细观察。课后学生们都跑到校园中电线杆旁纷纷争论有的同学说出了不是圆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学也心服口服改变了认识。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从学生的记忆中挥发掉的。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认识分数》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

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常言说得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 而小学生尚未形成一定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如果一节课能有个好的开头, 学生上课伊始兴趣盎然, 使课堂情趣高涨, 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愉快、好学的气氛中, 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抽象具体化。如:在学习《比高矮》时, 我创设了一个合理、新奇又接近生活的情境, 极易使学生产生浓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我先在黑板上方贴一个五角星, 下方贴一个五角星。然后是这样导入课题的:

师:谁愿意将黑板上的五角星摘下来? (不许垫脚并请一名学生上台摘五角星, 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五角星, 却怎么拿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五角星。

师:李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个五角星?

生:因为李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

师:那么, 为什么这位小朋友没有拿到上面的五角星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师:那谁愿意和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请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 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想想, 怎样比较才能容易看出来呢?

生: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生:靠墙作记号, 比一比谁高。

生:也可以躺下来比一比谁长 (高) ……

整堂课, 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在“玩”中、在“游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摆脱了学习数学的“枯燥乏味”, 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权, 诱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 以疑激趣, 唤起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提倡要特别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曾有言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在疑”, 可见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求知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悬念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疑念产生揭开知识奥妙的浓厚兴趣, 更能使学生对成功充满信心。如学习《分类》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今天, 李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 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想!文具盒子?铅笔?……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 (边说边将盒子的东西倒出来)

生:铅笔。

师:这些铅笔都一样吗?

生:不完全一样。

师:想一想都是铅笔, 可以怎样分一分呢?

问题一出, 学生立即兴致勃勃, 各抒已见。且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会按照多种标准分类同一类物品 (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笔杆的材质分……) , 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设精练, 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概念要通过练习去理解, 知识要通过练习去巩固, 技能要通过练习而达到发展。可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来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 使学生愿意练、喜欢练, 在浓厚的兴趣中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教“认识物体和图”后, 我设计了一道“盲人摸象”的游戏, 让一些学生在摆着各种图形物体的桌子上摸找出同学们所说的图形……,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多种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无形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加深了他们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5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47—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由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法则、动手操作、总结规律,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结果彼此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学生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最后学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个人探索有困难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子,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帮小猴子找答案,学生马上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说:可以从13个桃子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还剩4个。其他的学生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张三反映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看到后,主动并耐心地对他讲解,不一会儿,张三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

三、学生意见不一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举“×”,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学生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自分别推选出代表辩论。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示众,以兹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最终,意见达成一致,反方胜出。由此可见,适时的合作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四、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的和为9。教师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也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4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让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三变”: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5

《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断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准》中的六大理念依然不变。金牛区小学数学中段教研员曾辉老师对它的解读十分精辟:精讲多练、先试后讲、分层要求、过程评价、媒体巧用。这20个字对我来说十分受用,一直指导着我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在内容上和对每个学段的要求上也有一些变动。那么对于三年级来说,三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第二学段对于平均数的学习,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业务学习体会 篇6

近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其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感受: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7

小学数学课程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巧妙的方法隐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果很好地利用这些因素,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定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激发学习兴趣对一个教师是何等重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学习兴趣关键靠教师在课堂或课外不断的诱导和激发。在课改新理念中, 诱导、激发学生提高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兴趣是笔者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高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也能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进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学习兴趣就容易被培养、激发出来。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维等方式学习, 从而使其对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兴趣。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 以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一节课能有个好的开头, 学生上课伊始兴趣盎然, 就会使课堂情趣高涨, 引人入胜, 从而把学生带入愉快、好学的气氛中, 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抽象具体化。

通过使抽象具体化, 整堂课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在“玩”中、在“游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摆脱了学习数学的“枯燥乏味”, 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权, 诱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设置悬念, 以疑激趣, 唤起参与

新课改理念特别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曾有言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在疑”, 可见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求知动机。

在教学中创设悬念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疑念产生揭开知识奥妙的浓厚兴趣, 更能使学生对成功充满信心。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巧设精练, 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概念要通过练习去理解, 知识要通过练习去巩固, 技能要通过练习而达到发展, 可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来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 使学生愿意练、喜欢练, 在浓厚的兴趣中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多种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无形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加深了他们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4.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思维, 降低学习困难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和动作开始的。因此, 活动与思维的发展紧密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 使数学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如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直观教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语言进行直观教学。

5. 挖掘数学内容中的教育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 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应挖掘其中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树立志向、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心。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坚忍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 使学生体验困苦过后的成功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及创造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 一旦这种欲望被激起, 他们就会感到思考的乐趣, 从而独立大胆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学习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将会不断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从中获得探索和创新的快乐, 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数学兴趣, 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和激发, 必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发现数学原来是一个异常有趣的世界, 而不只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图形。这样, 他们就会自主地、饶有趣味地去发现、去创造、去利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 达到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境界。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摘要:浓厚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巧设精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挖掘数学内容中的教育功能等提高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新课程下数学探究性的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数学 探究性 学习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是解题技巧。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探究,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究。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他们消极地、不情愿地、不自觉地学,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義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圆规、钢笔等这些工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要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你一定能行!”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新课程实施目标看,师生是互为双主体。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教育者创造一种教育情境,以使学生在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发生预期变化。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言而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但是,作为能动性、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况且,教育不仅仅是改造,教育也是启蒙和唤醒。因此,当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反思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就与其它教育资源一样成为相对于学生主体的客体而被认识、占用、利用,以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才算得上是探究式学习?根据笔者的切身体会,我认为,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

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强行是难于奏效的,唯一的途径是给他们亲自探究和开展反思的机会。例如,在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熟悉情境引入:二支铅笔加三支铅笔等于几支铅笔?三块橡皮加八块橡皮等于几块橡皮?那么二支铅笔加三块橡皮呢?为什么没有答案了呢?接下来请大家考虑一下:2x+3x=?3y+8y=?这种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是非常自然的,如此的探究活动开展下去,是比较顺利的。

二、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自身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不管正确与否,只要参与了,积极投入了,老师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也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新教材中,许多章节中都有“合作学习”,它针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尝试,推理,交流,反思等。或运用知识作进一步探究,组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探究活动”则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两块内容,达到合作交流,相互倾听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认识与老师的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去分析问题。

四、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于学生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然,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使学生不丧失探究的信心和兴趣。

五、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允许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印象很深的是在一次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教学楼前有一棵法国梧桐树,老师想知道树的高度,你有什么好办法?这是一道比较伤脑筋的题目。在作必要的引导后,利用太阳光线的平行投影和镜面反射,都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其实方法还有许多,我们可以留下一定的余地,让学生下一次在试题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提升。

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和学生通力的合作探究。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探究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晓庄小学 陈丽丽

通过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2 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汪春樵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开展了多年了,通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

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小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新课程理念普及的今天,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数学课堂,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小学生提供了在团队中学习的机会,也让数学课堂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正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数学教学创新的表现。

一、设置合理的合作问题,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确保小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度,与合作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具有趣味性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开动脑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为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而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并不关注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合作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加自然地习得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讲解《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小学生习惯使用24小时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改写时间故事。像“小明13:00出去与小伙伴踢足球,14:00一起去喝冷饮,17:00回家吃饭。21:00看了一个电影,22:00上床睡觉”这样的小故事,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其改成12小时计时法的故事,让每一个小组之间相互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

二、认可合作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需要教师认可合作学习理念,并开发有效的合作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思想,认为自己的教学经验最正确,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不如老前辈的经验科学。灌输式教学法正是因此仍然被广泛利用,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现代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现代化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应用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

学校可以利用学期初的时间,组织数学教师集体学习,在学期伊始,让教师头脑得到更新。更可以利用学期末的时间,引导教师集体反思,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于总结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只有教师具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能力,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合作成果的展示,完善合作学习机制

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是促进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化的重要方法。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给小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成就感,才能让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不断提高。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组织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消化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提出“创造小组轴对称图形”的任务,让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图形或者线条,设计最美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任务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融入合作活动。在各小组完成合作创作后,让小组派代表到大家面前展示小组作品,并用这些作品去分析轴对称知识。评选出最美轴对称图形与最具创意的轴对称图形等,促进小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打造教学格局,改变教师具体布局

教师的具体布局,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合理的布局,会给小学生新鲜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桌都是一排一排整齐摆放着的,在这样的教室布局中,小学生很难组成团队合作学习,也无法自由地去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为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对教室的桌椅摆放进行改造。首先,教师可以对桌椅进行马蹄型布置,让学生可以与对面的同伴交流,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创作合作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桌椅进行拼凑型布置。将四个或者六个桌子摆放在一起,用座位的重新布置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组,增加小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小学生很明确自己在一个团队中学习,也会在遇到问题时集体解决,有利于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利大于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将教学内容与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完善合作学习机制,确保小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才能让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久地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爱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学苑教育,2012(10).

[2]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12

一、践行自主探究, 激发数学兴趣

( 一) 设疑激趣, 唤起动机

问题能有效地诱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小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问题能打破小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平衡, 具有极其强烈的挑战性。因此, 在教学中设疑, 学生会产生刨根问底的欲望, 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 形成新的数学经验并和老师在短时间内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例如: 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当看到学生坐得端正, 文具摆放整齐时, 教师可以给每个同学发2 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并提问, 现在大家帮老师算一算, 你们小组一共发了多少朵小红花? 怎样列式计算呢? 小组交流后, 派代表汇报。4 人小组汇报列式: 2 + 2+ 2 + 2 = 8 ( 朵) , 6 人小组汇报列式: 2 + 2 + 2 + 2 + 2 + 2 = 12 ( 朵) 。那么, 我们班一共有36 人, 老师一共发了多少朵小红花? 怎样列式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把36 个学生的小红花加起来就行啦! ”也有的同学争辩道: “36 个2 相加列出的算式太长啦! ”教师也说: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它能使加法算式变短。”在问题的驱使下, 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 自觉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 二) 问题引领, 感知数学

新课标倡导小学生要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勤于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 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 在实践中领悟数学的用途。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 教师问:“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几个?”学生能伸出一个手指表示每人分的苹果个数。教师接着问:“如果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 怎样分啊?”课堂立刻安静下来。有个聪明的学生大胆地说:“每个同学分‘半个苹果’, 应该用半截手指来表示分的苹果个数。”教师表扬了他, 然后说:“那么, 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苹果’呢?这就是分数。”教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两半, 其中的一半就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用1/2表示,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然后学生用画图、写字、折纸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分数。从实际操作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二、聚焦智慧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

( 一) 小组合作, 启迪智慧

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方式, 而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充分自学后, 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思维障碍,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激活思维, 启迪智慧。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课前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学习材料 ( 材料有: ①四个圆、两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圆和三个平行四边形; ③三个圆、三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 课上让每组展示材料并说一说是怎样制作这些材料的? 然后小组合作, 想办法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 并探究圆柱有哪些特征? 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小组学习时, 组长要给每个组员都分配角色, 进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由于小学生好胜心理很强, 在接到任务后, 就会积极地去想办法完成, 启迪了智慧;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 激发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教师放手让学生选择材料制作圆柱, 促进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 二) 联系生活, 体验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巧妙地与生活融合, 勾勒出一副“生活画面”, 创造性地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探索数学奥妙, 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 我创设了如下的购物情境:妈妈去给小丽买衣服, 买衣服用98 元, 妈妈带123 元钱, 可以怎样进行付款, 妈妈还剩下多少钱? 学生积极动脑, 想出了多种付款方法, 并能够很好地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借鉴“付整找零”的付款方法, 给收银员100 元钱, 再用23元加上找回2 元进行付款。列出算式100 - 98 + 23, 学生理解了算理。这样, 把数学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充分张扬了小学生的数学个性, 锻炼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进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学科, 教师要不断地探究教法,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和谐互动, 让课堂教学精彩不断。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孙勇.培养数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率[J].成功 (教育) , 2013 (02) .

[2]田金婵.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才智, 2013.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13

礼县固城初级中学 田俭

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本学期初校长要求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为此理科教研组在第三周教研会上提出理科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经过了为期四周的学习和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学习新课程,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都十分重视和体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生活材料与环境。教材内容的安排、所选素材进量符合儿童实际。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老师们参考。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加牢固。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法。一定非得让学生走看明图意来理解知识,学懂知识。而是完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例如,新教材第9页中长短的情景图,教学时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感知出物体有长短,从而抽象出长短的概念。然后通过操作探究出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方法,让他们比一比两人的手掌,比比身体的某一部位。也可让他们比一比每步有多长,谁跳的远。或者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一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长短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短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捂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观察图好得多。

此外,教师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把课本中的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就是指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新教材教学思想正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为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通过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给学生创设求异情景。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同学听。然后在感知情景图的基础上,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你会算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数法,有的用“凑十法”,有的甚至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但不管什么算法,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和保护。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然后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的思维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二年级数学教研组评课意见

这次参赛的七节数学课,整体感觉较好。每个授课者不仅教学准备充分,教学任务明确,重难点把握较好,而且都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选取素材与情境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精美课件的演示,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服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的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的课外拓展,更是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如果教师能激情洋溢,板书设计巧妙、美观,相信会生成更精彩的课堂。

评周娟老师——《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巧妙,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从放手个人自学,到同桌商量,最后集体评判,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练习题设计的巧妙提问,不仅有层次,有深度,而且自然的帮助学生明晰模糊的概念,并且又恰当的拓展了知识。最后设计的成语与名言,不仅富有哲理,还为数学课堂增添文化味。如果把分数与百分数的表格设计更简洁明了。那整个课堂就会更完美。评邹慧老师——《圆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任务完成好。授课者教学准备充分,开头巧妙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精美课件的演示,较好的服务课堂教学,课堂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理念,课堂中环节转换过渡自然,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好!如果能更注意数学语言的精炼,练习设计更巧妙,这堂课会更精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万苗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勇莹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叶正东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曹万琴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四、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四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四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片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

上一篇:小学班级展板素材下一篇:高三毕业家长会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