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精选8篇)

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 篇1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教师则由教学的主体转化为学习的辅助者,而学习者成为教学主体的变化势必引起音乐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学习者的主导地位必须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以体现。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又将如何呢?针对以上几点,笔者从自身学习经历和实习经历出发,深入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内涵和先进性,并从中得出自身心得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法;以人为本;教学实验

On music appreciation cour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bstract

Human-oriented idea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has made the students to change from passive to positive and the teachers are form teaching subject to teaching assistance.The change of the students’ role must lead to a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leading position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new teaching method.Then, what about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se unde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hese questions, the writer has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rse from his own experience.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humanist-oriented;teaching experiment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音乐学 李百凯 0403402050

引言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性情陶冶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数字,第三就是音符。可见,欣赏音乐对于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哪一社会,哪一社会组织,甚至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可见音乐在客观上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现在,人们获得音乐认知的途径有很多,这就使人们获得音乐认知能更便捷,内容更广泛。人们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是音乐欣赏,而不是直接参与。因此音乐欣赏活动的研究与分析也成为了许多教育学家的话题。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的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就会失去意义。音乐的美以及包含在音乐作品中的价值和内涵都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最终的实现。任何音乐作品都要经过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音乐欣赏活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清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在规律。

随着旧的教学大纲从音乐教学中退出,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进步和教育需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新的试验教材也突破了旧的传统教材的模式,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即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似乎都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以致隔离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习者,当然就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学中应做到:一.以尊重学习者为出发点;二.培养创新教育观;三.积极倡导音乐生活观。

新的教学标准和新的教材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同时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是不是也该换一种与之对应的方法呢?是的,而且是必须的,及时的。新的教学方法应摒除旧教学大纲前提下的诸多不足,应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创新,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一言以概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教师进行辅助工作,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之前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我脑子里的边界非常模糊,没感到太大的区别。教育实习期间听取了大量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优质公开课和高中音乐教学的示范课,并结合了一下自身的经历,再加上多次的实践,感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就想总结一下,自己重新定位一下的同时也给别人做一个虽浅陋但笔者希望会有用的参考。

一、寻找提高学习者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因素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笔者有幸担任了实习学校普通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工作。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习者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1]‛把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鉴赏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段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里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鉴赏课程教育中,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是其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习者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做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就很难完成。就终身音乐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习者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即学习者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与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习者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那么,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实施中,诱发、培养、发展学习者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为求究竟,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实验: 教学实验一:

笔者先抽取了两个班,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共120人进行了书面的问卷调查,问题是:请问能让你在音乐鉴赏课上产生或提升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将结果进行统计后又在120中随机抽取了20人进行了座谈,以便于客观、全面的了解能让他们增强音乐兴趣的因素,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有结合了一下笔者自己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最后还请教了几位教学经验丰富、有相当资历的音乐教师,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教学实验结论一:

首先,施教者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施教者自己对音乐教育态度冷漠,在施教过程中表现的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被施教者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施教者对所授内容是感兴趣的。

其次,‚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要为学生探求创新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活动内容,再进行理性的加工准备。[2]‛确实,培养学习者音乐鉴赏兴趣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臵应该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习者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校音乐鉴赏教育来说,整个校园也应该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习者的神经思维,愉悦学习者的身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鉴赏音乐的稳定兴趣。

再者,各中小学及高等教育学府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兴趣爱好小组等,给学习者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此外还应该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个人的声歌类、舞蹈类、器乐类等,团体类竞赛如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类报刊创编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和表演欲,还可以在竞赛的同时发觉有潜力的音乐学习者。

另外,‚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互相关连的,音乐是最能直接感染和打动人的。要通过相关的服饰、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投入到音乐中发挥其想象力,引导学生去鉴赏、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悟出其中的道理。[3]‛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施教者应具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培养、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兴趣。

最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存在很大偏差,最明显的问题是轻视通俗音乐,漠视通俗音乐文化的存在。[4]‛新概念音乐欣赏应把通俗的音乐与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艺术化的欣赏。执教者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习者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那施教者就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有点与不足?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施教者不可以不顾学习者的兴趣一味的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其音乐视野,提高学习者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为了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笔者又对其进行了实践: 验证试验一:

在5个不同班级的音乐鉴赏课上,首先笔者将课堂从堆满书籍的教室搬到了音乐气息浓厚的艺术楼钢琴房,抛弃了板凳转为席地而坐。放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已经让学生开始摒弃以前的被动应付状态,变得积极主动而活跃。上课的过程中笔者不仅加入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在讲蒙古‘呼麦’艺术时提到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呼麦歌手),还穿插了几个互动的小游戏(如分声部合唱脚本中的旋律片段),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下课时由以前的慵懒困乏变成了如今的意犹未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证明了调研结果的正确性。

二.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美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5]‛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及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他通过多种题材或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习者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

所谓‚艺术就是感情[6]‛,而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得来,只有让学习者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在价值,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呢?为了让理论更有说服力,笔者又进行了弟二次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二:

调查对象是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音乐老师,因为高三是高考年级,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应试状态,所以考虑到结果的客观性,先不对其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利用课余时间,笔者分别到了两个年级的音乐教研组,对音乐老师们进行了请教和沟通,期间笔者发现年轻老师对本人提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心得比较多,而有的老教师对此好像很不屑,笔者私下做了了解,那几位老教师在学生中的口碑很不好,而且教学成绩也是倒数的。这也算是笔者这次试验实验的一个小插曲吧,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教学方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经过两天的讨论和综合,以下的结论得到了两个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的认可: 教学实验结论二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确实,音乐欣赏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鉴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向和无语义的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能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发挥施教者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让学习者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塞尔曾说过:‚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是教育工作者了。[7]‛所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是最主要的途径。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鉴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鉴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鉴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学习者往往能够自觉自愿的,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的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习者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的肯定自我和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聆听者、聆听背景以及音乐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是:聆听者的个性以及他(她)们对聆听活动的自主程度都影响其情感体验,聆听背景与音乐内容共同影响聆听者的情感体验。[8]‛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一个‚情‛字,把学习者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通过施教者的演唱和演奏,通过施教者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使学习者情绪受到感染。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音乐创造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应加强理性认识,反复聆听感知音乐;提倡主动参与;加强人文艺术修养。[9]‛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三.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体验、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单纯的、主动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受教育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鉴赏课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为此笔者又进行了第三个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三:

利用实习期间教师大会的机会,在单位领导的帮助下,笔者邀请了几位资历高和成绩好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虽然老师们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但领导和老师对这个研究题目的重视,老师们几乎是知无不言,老师们精准的用语和几十年实践让笔者受益匪浅,真的是胜读十年书!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眼就过了,怀着激动的心情笔者即刻对谈话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教学实验结论三:

首先,要求施教者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施教者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形象,把学习者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储存器。这种‚凝固的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及时地反应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新材料新成就,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前人留下来的‘昔日信息’,学生成了一个被动的‘信息受纳器’,因而面对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会变得一筹莫展[10]。‛在课堂式教学中,施教者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者一味的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习者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下音乐鉴赏课的实施中,施教者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施教者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习者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习者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习者,更多的欣赏与鼓励学习者,将人生美好的前景展示在他们面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再者,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与学习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优化音乐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创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情景。[11]‛学习者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广阔,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和资料搜集的手段,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结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习者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习者更形象的接触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和节奏等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以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及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比如,‚音画舞结合的欣赏,符合学生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12]‛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者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如让学习者自选歌曲或乐曲进行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习者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施教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和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老师推荐,只要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等。

让学习者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们交流信息。‚感性与理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倾向,前者‘求动’,试图从动态角度把握生命的整体过程;后者‘求稳’,试图从静态角度确定生命形成成分。两种倾向在音乐认识活动中以赏和析的方式并存,并贯穿在全面、完整的认识音乐过程中,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前者把音乐作品感知为生命的整体,后者帮助人们理解作品的形式特征和结构性质。[13]‛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施教者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四.评价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进行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和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习者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习者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体改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艺术评论必须建立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是对鉴赏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艺术评论自身又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14]‛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有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本阶段你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十分随意,这样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的评价一个学习者。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又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施教者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传统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数百个文件袋,这不太可能,也很难操作。要按照音乐中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察也不现实,更不科学,这样的话不仅历时较长,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便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融进音乐鉴赏教学的全过程呢?为此笔者做了第四次意见的征集,对象是笔者实习所在学校所有的音乐教师。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征求了所有音乐教师的意见,最后将结果进行了汇总和总结,得出了几个方案,又经过向资历较老的教师的请教和数次的修改,以下的方法被老师一致认为是较科学、可行性较强的方法: 教学实验四: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和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学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得的原始分数,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些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堂音乐课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一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随堂联系,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是等于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其他同学回答了,这样就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

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欣赏和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它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中填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做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考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写在‚老师对我说‛这一栏中。验证试验四:

为了验证这种方式的实际可行性和学习者是否会接受,笔者利用上课的机会对5个班级共计260人进行了口头的调查询问,发现赞同的有230人,不臵可否的有20人,持反对意见的只有十人。说明了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的肯定。

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习者的个体性,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习者的潜力,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习者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论:

综上所述,要做好现阶段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必须明确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学习者是教学的主体。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善用及时准确的评价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因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施教者教、学习者学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计划。简言之,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为各年龄阶段的、终生性的、广泛性的、社会性的、最为方便普及又可行的形式。[15]‛音乐鉴赏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不仅会扭转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将教学主体由施教者变为学习者,还在一定基础上促进了全民学习热情,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04-012342-8.p30.[2]梁兆芬.论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学习指导[J].中国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年第8期.CN11-2543.p2.[3]余玲.音乐课堂教学的感受、鉴赏、创造与能力[J].湘江歌声.湖南音乐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6期.CN43-1086.p27.[4]徐元勇.音乐是认识、欣赏?还是感受、体验?[A].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1004-2172(2004)02-04.p66.[5]柳良.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与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CN51-1067.p83.[6]罗丹.罗丹艺术论[M].[7]陈曼君.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ISBN7-4320-2630.p76

[8]钱丽娟.日常音乐聆听中的情感(上)[A].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2005年第1期.1008-2530(2005)01-0089-07.p42.[9]侯新兰.浅议音乐欣赏教学[J].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2006年第5期.CN34-1432.p30.[10]朱则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5622-2794-2.p5.[11]薛晖.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2007年第2期.CN43-1432.p36.[12]张新民.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素质[A].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2000年9月第版.ISBN7-103-02131-7.p387.[13]柳良.综合的‚赏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编部.2002年第1期.CN51-1067.p83.[14]郑锦扬.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ISBN978-7-04-020775-0.p106.[15]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ISBN7-5405-1606-8.p1.致 谢

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 篇2

一、从熟悉的事情入手, 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越是学生熟悉的事情, 越容易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夺天工的发明家鲁班, 在上山砍伐木料时被茅草的两排“牙齿”弄破了手, 由此受到启发, 发明了木工的好帮手———锯子。“轮椅上的文学少年”刘大铭, 1994年4月出生于兰州, 现为西北师范大学附中2014届学生, 他因患有成骨不全症, 先后11次接受大型手术,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中, 仍坚持文学创作, 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在很多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11项。他的新书《命运之上》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他那坚强、勤奋、自信、勇斗病魔的顽强意志, 善于思考、执着探索的可贵精神, 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教师讲述这些故事, 能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发奋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不要惧怕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向学生发问, 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发问。自从学校开展了合作探究, 拓展提升的小组活动后, 教师积极创设学习情境, 多提问, 及时评价, 且激励和奖励相结合, 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 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去, 与学生一起交流, 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惧怕教师提问的心理负担。另外, 在当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中, 要鼓励学生主动发问, 多提问题, 特别是多提一些不同于别人意见的见解;鼓励学生向教师大胆质疑, 甚至指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这样学生提出问题更能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应“圈养”学生的思想, 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不惧怕提问、多问, 才能更好地深入钻研, 独立思考。否则, 日积月累, 不懂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长期以往, 学生便无从下手, 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这是“求异”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 有时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培根说过:“疑而能问, 已得知识之半。”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并提出疑问, 需要有创造想象力。知识来自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每一项发明创造和重大发现, 无不起于思, 源于疑, 来于异。中国航空航天之父钱学森, 从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3年间, 在中国一无资料, 二无技术, 经济基础薄弱, 外国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 自行设计、制造、实验并成功地发射了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令世人刮目相看。也就是说,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 求异是创造的萌芽。学生在学习中要牢牢记住“不耻下问”, 因为这是孔子的最早启蒙, 互相取长补短, 才能有进步。

新课程下音乐课评价之我见 篇3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音乐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音乐课程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兴趣,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用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途径来开展音乐教育。这种评价应更具多样性、合作性和过程性,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灵性,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让学生感受音乐活动评价的情感魅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鉴赏和挖掘音乐中的美,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被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等理想的境界所吸引和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情感的形成需要音乐教师长期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终身热爱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具有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有的学生先天歌唱条件不是很好,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也一般,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较准地把握音乐形象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情感应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学习情感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要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淡化学生的考试心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还要十分注重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一些细小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还要特别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特点,扬长避短,满足其表现欲,发展其特长,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

二、让学生体验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

音乐知识与技能是指《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经过学习应当了解的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的曲式结构、体裁形式;应当达到的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即兴创作等方面的要求。它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普通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适应中小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不作过高和过难的要求,而且,普通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都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没有独立的分科,故以往那种把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即兴创作割离开进行评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应根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对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即兴创作、音乐欣赏等教学内容要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考核。比如:学生完整的演唱一首歌曲之后,最好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让他自己说一说从力度、速度、音准、音色、节奏、动作、表情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老师和同学能不能发现他演唱时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还能采取什么形式去表现这首歌?你对这首歌还有哪些解?谁能和他一同来完成这首歌等。

三、合理评价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造是指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素材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属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手段,对于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应包括两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与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二是运用音乐素材创作音乐。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涉及音乐创造教学,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也没有音乐创造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音乐创造教学环节开始逐步走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国家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已把音乐创造内容列为四个教学领域当中。根据新课标的精神,音乐创造能力应该作为音乐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创造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对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可参照《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采用量化测评。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活动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积极性。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之我见 篇4

高县胜天镇小学 张燕

认真品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收获很多,体会也很深。现在就把我的想法和看法呈现于下。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目的看,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领域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而且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次,从数学教学的内容看,数学教学的内容不再是以前那种抽象、单调、枯燥而乏味的公式、定义,而应当是生动活泼的、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而且所学的数学知识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所学的数学知识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要有用。

第三,从教师、学生的关系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学生是没有思维的“服从者”,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行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四,从教学的过程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

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句话,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第五,从数学教学的评价看,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只是单纯的看结果,看学生应试的水平,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的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标多元化了,评价的方法也多样化了。

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 篇5

德兴一中

占剑军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已多年了,仔细体会新课程与原大纲的变化与异同,全面了解教学内容、要求和难易度,逐条领会教学重点、难点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在此,我谈谈这两年多来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新课标构建了学生的共同基础,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由必修与选修系列组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新课程反映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基”,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了算法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新课程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重点在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与本质,体会蕴涵的思想方法。

2、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标准指出,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及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内容设置的优点

1、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幂函数、函数模型及应用、二分法、三视图、算法初步、统计中的变量相关性、独立性检验、常用逻辑用语中的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推理与证明、框图、定积分等及选修系列

3、系列4的大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与时俱进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新课程与原大纲相比,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了重组,即实施模块教学,体现了处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及各部分知识的联系,突出函数、几何、算法、统计概率及应用的脉络,同时要求教学上要螺旋式上升。

3、新课程更贴近实际,运用大量的生活、实践例子及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增强直观性及趣味性,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新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旧教材相比,系统性与连贯性不够,如《不等式》与《数列》章节的安排偏后,有的章节之间存在知识上的脱节。

2、课本多了(共理科10本,文科8本),增加了学生负担,且可能由于时间仓促,书中多处有误,且有的章节举例欠典型恰当。

3、配套的好辅导书少。

4、要求的教学进度过快,一个学期至少要学两本书,八至九章内容,很多知识是“夹生饭”,似“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无法解题,且形成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下降。

5、新课程对学习主动性要求高,基础好的同学有益,但对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很难适应。

6、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如何准确地把握新标准的理念,真正上好一堂课,是我们值得深深思考的。另外,明年的高考,但愿我省的自主命题会有全新的面貌出现,不出怪题、偏题,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积极关注高考改革动态。

四、对新课程教学的建议

1、由于好的新课程配套资料少,建议教师集体备课,自编学案及单元测试卷。

2、鉴于学习新课程主导的是螺旋式上升,故对于很多知识在初学时不必深挖,如:学习函数时,函数的值域求法,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一些定理的证明等。

3、课堂教学一定要遵循“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力求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思考与交流”中,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 篇6

——从广东怀集县诗洞镇十年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改调查问卷谈起

自新千年开始,牵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经过十年来(2001至2010年)的不断试验、创新与积累,作为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学校的作文教学,比实施课改前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指导方法与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文教学质量呈现出了如日中天之势。与此同时,身处边远农村的小学也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地探索着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那么,历经十年的改革,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如何?之中还存在哪些制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今后将朝着哪些方向进行改革?本文试图在调查问卷、深入课堂听课笔录、参考文献的研究等基础上,对本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状况进行了解,从中认识制约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对策依据,为本镇、本县农村小学今后作文教改提供参考。一、一份针对诗洞镇十年(2001至2010年)课改小学作文教改情况展开的调查问卷

诗洞镇十年(2001至2010年)课改小学作文教改情况调查问卷

所在学校: 任教班级: 性别: 年龄:

第一题、选择

1、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新理念你了解多少()

A、一般 B、比较了解 C、完全了解 D、几乎没有(1)选择一般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40%。(2)选择比较了解的有142人,占总人数的37%。(3)选择相当大的有74人,占总人数19%。(4)选择几乎没有的有11人,占总人数3%。

2、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你认为收获如何?()

A、一般 B、比较大 C、几乎没有 D、相当大(1)选择一般的有165人,占总人数的43%。(2)选择比较大的有123人,占总人数的32%。(3)选择相当大的有83人,占总人数22%。(4)选择几乎没有的有9人,占总人数2%。

3、你了解作文教学理念的途径:()

A、参加课改专题知识培训(国家、省、市、县、镇、校内的培训)B、自学 C、几乎无了解的途径

(1)选择参加课改专题知识培训(国家、省、市、县、镇、校内的培训)的有278人,占总人数的73%。(2)选择自学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26%。(3)选择几乎无了解的机会有5人,占总人数1%。

4、你参加过哪个级别的作文教学专题知识培训()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县级 E、镇级 F、校级(1)选择国家级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2)选择省级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4%。(3)选择市级的有32人,占总人数8%。(4)选择县级的有169人,占总人数44%。(5)选择镇级的有128人,占总人数34%。(6)选择校级的有36人,占总人数10%。第二题、问答

1、在你看来,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最大转变是:

(1)同时回答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较大改变的有227人,占总人数的59.7%。

(2)回答基本没有转变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40.2%。

2、经过十年课改,你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哪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1)认为转变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兴趣,树立学习作文自信心方面最需改进的有213人,占总人数的56%。

(2)认为学校领导支持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力度,为语文教师提高实际技能及理论培训方面最需改进的有,83人,占总人数的22%。

(3)认为小学生学习作文空间及环境创设与必须扩大小学生阅读量等方面最需改进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22.1%。

上面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80份,问卷答案是笔者总结所有问卷得出的结论。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过十年的改革,已初显其进步的生命力,但也不容过于乐观,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制约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二、制约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部分的教师作文教学意识依然淡薄,对理念了解少

从问卷中的第一题第1小题和第二题第2小题可以看到:对作文教学理论不甚了解,教学意识淡薄,甚至漠然的教师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从问卷中的第一题第3、4两题可以发现,主要在于教师平时缺乏参加培训的机会或个别学校领导对教师参与课改支持力度不够重视。使得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停留在“以前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向学生传授或观摩到的课怎么教也怎么呈现给学生”的层面上,缺乏作文经验、知识能力、方法。在教学中爱理不理,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笔者曾亲自在某农村小学听课,记下了这样一节课堂实录:昨天,老师观摩了一节作文课,写一种水果。大家看看我手中的桔子,它的形状、颜色、味道怎样的?认真观察,想想,然后介绍(学生观察后做介绍,接着老师指导方法)。你们介绍得很好,老师也把写法教给了你们,下面请大家以“桔子”为题目写作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万人同语,成了复制品。)

这是有实效性的作文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与听课者交流时,上课教师的回答是: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有关作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对理念理解不够,学校领导支持改革力度不足,所以平时上的作文课只能套用一些从别人那里移植来的模式„„。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2、为应试而教作文,过份信赖课本,唯教材是从的现象依然 存在

请看笔者下乡听课摘取的课堂实录:“这个单元要求大家写一份决心书,所谓决心书就是指„„,写决心书时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好了,请大家根据要求与刚才的讲解进行作文。”

当听完这节课,笔者向部分学生了解教师以往是选取什么内容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的回答都是书本上每个单元规定的作文。而当笔者问及教师为何不灵活性的选取最适合学生习作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的回答是:“不这样进行教学,如何应付平时的考试。”从中反映出“为应试而教作文,过份信赖课本,唯教材是从”的作文教学心理,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作文学习空间狭窄

课堂实录:这个单元要求大家写一次春游活动,作文时大家要写清楚春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春游中看到的景色,还要注意„„,下面,大家写吧。(老师一讲完,一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你根本没组织过我们去春游,叫我们怎样写啊?这不是为难我们吗?)

本课堂实录中,学生的问话其实一点也不为奇,他压根就没参加过什么春游,所以叫他们写没有经历过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无疑水中捞月,就算勉强为之,写出来的东西也索然无味。

难怪有学者就曾批评指出,当今山区课堂教学“三个唯一”现象严重存在,即“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所。”狭窄的学习空间,导致了学生作文材料 的匮乏,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正如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

4、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

调查访谈中,22.1%的教师认为,必须扩大当前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他们普遍认为,边远山区农村的小学生除了个别条件好的书包里有那么几本作文选外,大都是仅有可怜巴巴的课本,更别说学校有图书室了。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量的阅读,知识词汇贫乏,缺乏语感,导致了作文时出现想写但无从表达或辞不达意的现象。过少的阅读成为了制约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

5、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及信心的树立,依然是当前改革任务之一 从调查问卷中认为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兴趣,树立学习作文自信心方面最需改进的教师所占人数及前面几节课堂实录中,都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当前山区学生对作文兴趣不够高,信心不足。而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本,学生谈何树信心,谈何写好作文。

三、改革当前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着力在“转变学校领导与教师观念、意识”上下功夫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行动要靠意识推动。只有树立“作文教学重要,作文改革任重道远,作文教学改革逼在眉睫”的紧逼意识,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才会有行动上的根本转变。学校领导才会产生“带头进行课改与全力支持教师进行作文研究,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的观念。教师才会提高学习研究的热情,才会安心投入改革作文教学的洪流中,才会树立新的适合课改要求的作文教学理念,从而打破作文课堂上“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观念,解放课堂上 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把学生当作作文知识容器灌输的做法,才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使作文课堂呈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2、着力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

(1)、打破束缚,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变作文为学生心理需要

“创意作文教学”最早倡导者之一的美国著名语文教师科维斯认为,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视写作为平常的事情,在他看来,写作就是把话说清楚,学生想到什么就应该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描述他今天放的屁有多响亮。①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平时作文对学生的束缚,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变作文为学生心理需要,除有选择性地要求学生完成书本的部分习作外,可以坚持要求学生写“心灵日记”,打破平时作文内容、时间、长短的束缚,支持他们写想说又苦于没机会说或不好意思当面与同学、陌生人说的话,真实地表达自我。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排除学生心理的障碍与作文的压力,使他们每天都得到合理的宣泄。在毫无束缚的作文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积累素材和抒写感受的习惯,有效地解决了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习作时自然会乐在其中,写出的习作自然情真意切。

(2)、运用“迁移”规律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袁浩一次听说班上有几位同学放学后常到河边钓鱼,对钓鱼充满兴趣的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几位爱 钓鱼的学生,而是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当了解到钓鱼的河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时,他灵机一动决定把他们钓鱼兴趣迁移到作文中来。引导他们说:“你们谁能告诉我用什么材料钓鱼最好?鱼看到饵时有哪些动作?通过钓鱼你懂得了什么?”他叫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钓一次,钓的时候认真看与想,向全班同学介绍。作文课上,钓鱼的同学争着介绍,最后,还要求他们把这一切写下来,向全班同学朗读。由于材料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情真意切。一石激起千重浪,放学后,很多的学生都去钓鱼,写钓鱼了。没几天,《喂鸡》、《放牛》、《养狗》„„一篇篇充满童心与情感的作文写了出来。②

袁老师的做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学生并非天生不会习作,学生的兴趣是完全可以激发的,关键是看作为教师的我们引导是否到位,是否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点,是否会把学生对一种事物的兴趣迁移到另一种事物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模仿袁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做任何事或见到任何物时要留心观察,要带着问题思考,然后把观察到的和思考到的说出来,写下来,以此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写相同题材的习作。如在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等写景类文章后,可以启发他们把这些写法迁移到写近在眼前的家乡山水;又如在学习了写动物类文章后,可以引导他们把写法迁移到写家里的狗、家里养的猪、鸡等,这些身边随手可及的景、事、人、物,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越写越爱写,越写越进步。

3、着力在“多途径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词汇,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调查中发现,与城市的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可谓捉襟见肘。很多的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除镇上的中心小学有图书馆外,其余的面上边远村小几乎缺乏阅读资源。这些山区村小学生平时的阅读材料只能是可怜巴巴的课本或有关练习册,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书包里或许购置有几本《优秀作文选》等书籍。由于学生平时缺乏一定量的阅读,使得他们作文时知识词汇贫乏,想写但无从表达或辞不达意,从而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金波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阅读教育必然会培养起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必然会促进主流阅读趋势的形成,必然会让孩子从阅读中感悟到写作的方法。”③金波先生一语中的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成功都证明,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绝对写不出好作文,除非是天才。

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发掘阅读资源。如以前在村小教学时,我在班中发动成立了图书角,动员班中凡是有课外书的同学都把自己的课外书捐出来摆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互相传阅,我还把自费订阅的《小学生创新作文》、《优秀作文选》、《简妙作文》与学校订阅的《肇庆教育》报、广东《源流》杂志、《西江日报》、《南方日报》等充实到班级图书角中,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并且每周设立2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使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词汇得到了丰富,语感得到了形成,并 逐步学到了别人习作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习作起来得心应手多了。

4、着力在“打破课堂局限性拓展作文空间”上下功夫 山区作文教学课堂出现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心理有一个“怕”字,他们害怕组织学生外出采风的途中发生安全事故,领导责怪。其实,在经过有计划性的组织后,这种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假如仅因为“怕”就束缚了学生作文的空间,要学生闭门造车,这是山区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剧。马克思说:“自由是创设的前提。”鸟笼式的课堂教学绝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山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对于山区农村孩子而言,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生活的山村乡野。山区教师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计划地带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接触大自然。与花草树木为友,与青山绿水为朋,自由地向宇宙发问,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那么,学生就可避免捉襟见肘之窘与搜肠刮肚之苦,自然就能品尝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趣。

5、着力在“树立学生作文自信心”上下功夫(1)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对作文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存在着强烈的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心理树立学生作文自信心。如每次批改完作文,只要是有所进步的同学(哪怕是一个后进生在一个词语搭配上的小小进步),我都会腾出机会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的好句、好短朗读 给全班同学听。我还会不定期在校园里为他们举办作文展览,让全校师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成功。此外,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关习作大赛并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获取发表习作的机会。近年来,先后有学生的习作获奖与发表在省、市、县有关教育杂志报刊。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对作文的爱更浓厚了,信心一天天饱满起来,作文能力也一天天地提高了。

(2)批改过程中发挥情感作用,树立学生习作信心

在批改时,要坚决杜绝只打分数或以一“阅”了之的批改方式,要运用艺术性的热情洋溢式评语,变说教为谈心。譬如:“写得详细了,为你的进步鼓掌,加油!”、“努力吧!期待你下一次的成功。”、“这是一个好句子,好段,细细品读吧”等,又如:有位学生在“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中写道,自小没了父亲,由于姐妹多,妈妈整天起早摸黑打散工,连陪他们聊心事的时间都没有,真恨妈妈。批改后,我写道: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要学会理解母亲,母亲一个人担起整个家,好不容易啊。学着去与母亲沟通吧!慢慢地你就会理解她的苦衷了,你会发现她原来是那么伟大。廖廖数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之后,该学生在作文时更认真,更投入了。

(六)着力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上下功夫 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便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的最好明证。大文豪的文章尚且修改,小学生的习作更不用说了。《语 文课程标准》将修改纳入学生的习作实践。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④

在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时,我们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能拔高要求,要各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对待。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学习修改句子中是否有错别字,简短词语搭配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等;中年级则要求他们除修改错别字与搭配正确与否外,还要求他们学习修改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准确与否;到了高年级,则着重培养他们句子通顺与否,行款正确与否,段中标点符号根据需要用得正确与否等。在修改的方法运用上,低年级可以运用教师亲自指导修改、同桌与同桌间根据要求互改等;中高年级则运用同桌与同桌间、小组合作、教师专门指导修改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日久天长、持续训练,学生在学会了修改方法的同时,习作的能力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习作的信心也会增强,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他们修改能力的同时,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一举两得。

路子千千万,改革无穷期,又一轮的课程改革牵起并进行中。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研究如何改革并提高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重担在肩。让我们为着让边远农村学校的课改之花如城市学校课改之花一样灿然开放并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① 广东教育,《域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 周小蓬,2008.9;

② 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③ 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音乐课堂之我见 篇7

第一, 教学内容应以“利于生活、利于生存、利于发展”为原则。化学教学以“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化学,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化学”为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 化学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化学, 反映化学来源生活, 服务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尖端科技发展, 强化创新理念等内容, 使所学之内容不仅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 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化学科学素养涉及到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发展, 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 并影响深远, 给学生多留反思、多留感悟、多留余地, 进而使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收获。

第二, 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以潜在的智慧为契机, 生活经验为突破、兴趣爱好为凭借, 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功能和价值, 自觉、自愿、自信地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信息, 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提高, 构建开放式化学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并尝试着解答此类问题。这样, 关于化学概念和理论的教学, 就可以生活化、具体化、实际化, 这一切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生活, 找到生活经历在教学中的切入点, 做一名生活化的当代化学教育者。

第三,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来看, 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应以探究式为主基调, 课堂内容的呈现应以灵活的、富有激情的设计—操作—效果竞赛活动贯穿始末,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 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捕捉教学灵感, 构建富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模式。

第四, 教学语言注意口语化, 适当方言化, 以达到与学生发生共鸣。义务教育阶段, 我们面临的还是小孩子, 刚刚脱离了撒娇期的小学阶段, 步入青春期的初中阶段, 从认知水平来看还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 初中化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比较抽象,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有的甚至难以理解, 对学生保持化学学习兴趣不利, 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甚至自我放弃。所以, 教学中用切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语言、语气, 会拉近师生的距离, 使学生倍感亲切、温馨, 便于与教师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恰当使用方言, 又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对于内向的学生也有启发性。教学中语言的多样性, 可增强师生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和情感的升华。

第五, 优化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所以, 当学生发表看法时, 教师要能听出要点, 对说出有独特见解者加以肯定, 对同一个学生只要有点滴“新”的东西, 要加以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 使学生全员参与, 乐意直言自己的想法, 促使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达成共识。学生之间也应开展充分的交流, 通过各种观点的重组、碰撞, 拓展个体的视野, 超越书本信息。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 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第六, 教学反馈途径要多样化。以往的反馈我们多注重考试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关注课堂教学过程远远不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个别谈话、小卷测试、问卷调查、集体讨论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认知情况, 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个体反应, 进行即兴点评, 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活动对课堂进行适当的控制。极力突破发掘一些轻松、创新、快乐等行之有效的课堂反馈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矫正教学策略, 真正实现反馈、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摘要:在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需始终坚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 从教学内容、教学呈现方法、教学语言、教学反馈等课堂教学环节逐步渗透和落实新课程理念, 构建开放性课堂, 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英语课堂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翔实备课;课堂检测;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以活动为载体的翔实备课

说起备课,人们会常常想起备课最基本的几个方面:标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的准备和课时安排等。备课是教师从事教学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从最基本的备课开始就必须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而以活动为中心的翔实备课则是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

怎样才能实现以活动为中心的翔实备课呢?我们需要从形式和内容彻底改变备课的理念。英语课堂重在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因此,我们备课就必须有的放矢,设计的活动必须以夯实双基和增进交流,培养能力为核心。在备课活动的设计上要简明扼要,要点突出,可操作性强。那些空洞的理论形式,我们要大胆地摒弃。以阅读教材为例,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切实地把一些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就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理解。笔者在模块一第二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方案:

Unit 2 Growing Pains Period 1—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 1. Try to find out some possible words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

Activity 2. Talk about the pictures,then discuss the topic “Do you think there is a generation gap 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 If so,what is the best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Activity 3. Fast reading,dealing with some easy questions.

Activity 4. Listening,dealing with some T or F questions and some Multiple Choice.

Activity 5. Read with the tape.

Activity 6. Careful reading. Task One: Dealing with some questions in details.

Activity 7. Role-play.

Activity 8. Discussion. Do you think there is a generation gap between you and your family?In your opinion,how to narrow the gap?Or what would you do to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

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将整个课堂教学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呈现,既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能力,突出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第二部分:实实在在的随堂检测

说起随堂检测,人们就会想起所谓的课堂测试,就会联想起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课堂的灵魂之所在。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洋思的教学模式由展示教学目标到学生自学到学生交流最后到当堂检测。适时有效的检测是对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文明全国的杜郎口中学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它所总结出的“三三六”模式即“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提示—交叉鞏固—达标检测”。同时也有利于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随堂检测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进行实实在在的随堂检测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测的宗旨和内容

随堂检测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检测形式

随堂检测的形式要多样、灵活。适当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设问,当堂解决。随堂检测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时的随堂检测可以促使教学活动又快又好地完成,学生从中将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会有心灵的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不断交流,才会有激发人性的快乐。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只有通过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及时补救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王军校长曾经将课堂的若干个教学活动分成四个部分,那就是出示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检测教学目标和补救教学目标。在大力提倡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人们依然不会忘记这样的字眼,而补救教学目标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课前必须把握好重点难点,预测本课通过讲解后依然会出现障碍的细节,同时根据学生课堂检测的结果去制订适时高效的补救措施,可以当堂解疑,习题复现或者选取适当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所学知识。

第三部分:结束语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时代的产物,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追求卓越,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活动为载体的翔实备课,实实在在的课堂检测真正体现了我们传统教学活动“备、教、辅、改、评”中从备到评的过程转变,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最基本、最朴实的两大步骤。相信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步骤落到实处,尽管我们的教学失去了很多的花架子,但迎来的是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新一轮课改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的追求。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新成,陈琦.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评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J].广东教育,2004(7).

[3]吴环.浅析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双语学习,2007(6).

[4]孟进,张鹏.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预备党员学习思想汇报工作总结下一篇:八一纪念馆英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