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共8篇)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1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技能教学又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运用的。下面我将这四个方面的技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标》给我的启发。

一、听的技能教学

以前我以为听力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多说英语,多放朗读带,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听”的机会,要求学生模仿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就行了。可自从读了《课标》后才知道,培养他们听懂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才是关键。应该要求学生先从辨别语音,领会意思开始,通过听关键信息,进而听懂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发展的顺序和逻辑关系,预测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听懂语段的深层含义,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所以,我现在上新课,先解决生词,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上书

带着问题听朗读带,把新课当作听力来练习。这样学生就有目的、有任务的去听,而不是盲目的跟读。

二、说的技能教学

原来总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操练句型,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的语言点进行对话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才发现,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说的目的和任务后,引出话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将他们置身在熟悉的话题和语境中,创设有利于参与合作的氛围,再开展猜谜、讲故事、扮演角色、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准确、流利的口语才是最终目的。

三、读的技能教学

我原来把“读”的教学单纯地理解为朗读了,还经常领读,反复听磁带朗读,只要学生语音、语调模仿到位,并能流畅的把课文大声的读下来就不错了。可是没想到《课标》把读的教学“技能”化了,让学生了解信息,丰富知识,并获取乐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阅读技能,在篇章中学习语言知识才是硬道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把新课文当作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先略读,等他们理解大意之后,再细读,遇到生辟词和难句采用预测和推断的办法,边读边可以小组讨论,并完成设计好的题型。尽量激活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比之下,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阅读比朗读显得更重要了。

四、写的技能教学

低年级的写注重字母书写,高年级的写侧重抄写记忆。这就是我以前对“写”的教学的认识。通过再读《课标》才明白,如何训练学生勤于动笔,善于造句,组句成文才能谈得上技能教学。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造句,运用重点句型来编句子,续写或改写课文,写小作文练练笔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情感和想象力都是技能所提倡的。因此,我从五年级开始就去掉了重复、机械的抄写单词和课文的作业,现在布置的作业不是词语造句,编写句子,就是改编课文(当然是在课堂上讲解过,自己组织的)。这样一来学生门在上课时不得不专心听讲,勤作笔记了。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这四项技能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始终清楚应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英语标准的提出让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实现该标准,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养;不

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明白学无止境,坚持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真正培育出社会所需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笔者认为,树立“对话”意识,运用新课程理念备好课是基础和前提。

一、与教材对话: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每一套教材都代表着某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在使用一套新教材之时,应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全套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精神,把握教材的特点,使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与教材对话,首先要尊重教材,读透教材;与教材对话,更要超越教材,走向生活。我们不妨尝试“一课三案”: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写出“教案”;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

江苏版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照话题——功能——结构的体例编写,在备课时,我们可着力于话题生活化,功能结构协调化。在“初案”中,我们

应该重点研读教材,明确教学语言与语境语言,把握关键语句与困难语句;在“教案”形成阶段,我们应分析语用因素,结合师情学情,选择设计各环节活动:课后,结合教学实际再回头看自己的教材解读,及时补充“另案”必不可少。“另案”中,可以反思一节课对教材处理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学生感受,当然,对教材的“再教设计”是最终目的。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应该追求从“有它无我”到“有它有我”,最后达到“有我无它”的洒脱境界。

二、与学生对话:关注学情,真心真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时时在心中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备课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你对这个话题了解了多少?”——牛津小学英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在我们设计新单元的教学时,这个问题可以提示我们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已知已会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这节课你将学到什么?你是怎么学的?还可以学得更好吗?”——新课程呼唤我们的教学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这一连串问题指向的就是一

节课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比较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及体验。其实,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学会”上升到“会学”与“乐学”,这样的学习才会让学生的终身学习获益。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教材内容。预设大量的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必须付出真心真情。教师真心真意对待学生,才能让孩子们之间真心真意,课堂才会真实。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已经从期待表演的、热闹的、师生对答如流的课堂转变为期待真实的课堂和真实的交流。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三、与自己对话: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有勇气常常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弥补呢?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在备课及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节课应该怎么上?”——在分析

教材,研透学情的基础上“知其然”;“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站在英语教学理论的高度分析教材教法,“知其所以然”方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强反思,及时提升。“知其未尽然”才能将遗憾变为自我发展的动力。

有位英语教学专家曾总结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听和说的体验:语言是有形的,所以课堂教学是读和写的体验;语言是有情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情感交流的体验。我们在备课时亦可结合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自问:我们的课堂有声、有形、有情吗?我们的学生有思、有感、有收获吗?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备课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首先就要从备课人手,通过备课过程中的 “三对话”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备课质量。新课程英语标准的提出让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实现该标准,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养;不断积累学科教学

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明白学无止境,坚持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真正培育出社会所需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笔者认为,树立“对话”意识,运用新课程理念备好课是基础和前提。

一、与教材对话: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每一套教材都代表着某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在使用一套新教材之时,应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全套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精神,把握教材的特点,使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与教材对话,首先要尊重教材,读透教材;与教材对话,更要超越教材,走向生活。我们不妨尝试“一课三案”: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写出“教案”;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

江苏版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照话题——功能——结构的体例编写,在备课时,我们可着力于话题生活化,功能结构协调化。在“初案”中,我们

应该重点研读教材,明确教学语言与语境语言,把握关键语句与困难语句;在“教案”形成阶段,我们应分析语用因素,结合师情学情,选择设计各环节活动:课后,结合教学实际再回头看自己的教材解读,及时补充“另案”必不可少。“另案”中,可以反思一节课对教材处理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学生感受,当然,对教材的“再教设计”是最终目的。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应该追求从“有它无我”到“有它有我”,最后达到“有我无它”的洒脱境界。

二、与学生对话:关注学情,真心真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时时在心中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备课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你对这个话题了解了多少?”——牛津小学英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在我们设计新单元的教学时,这个问题可以提示我们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已知已会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这节课你将学到什么?你是怎么学的?还可以学得更好吗?”——新课程呼唤我们的教学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这一连串问题指向的就是一

节课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比较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及体验。其实,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学会”上升到“会学”与“乐学”,这样的学习才会让学生的终身学习获益。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教材内容。预设大量的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必须付出真心真情。教师真心真意对待学生,才能让孩子们之间真心真意,课堂才会真实。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已经从期待表演的、热闹的、师生对答如流的课堂转变为期待真实的课堂和真实的交流。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三、与自己对话: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有勇气常常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弥补呢?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在备课及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节课应该怎么上?”——在分析

教材,研透学情的基础上“知其然”;“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站在英语教学理论的高度分析教材教法,“知其所以然”方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强反思,及时提升。“知其未尽然”才能将遗憾变为自我发展的动力。

有位英语教学专家曾总结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听和说的体验:语言是有形的,所以课堂教学是读和写的体验;语言是有情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情感交流的体验。我们在备课时亦可结合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自问:我们的课堂有声、有形、有情吗?我们的学生有思、有感、有收获吗?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2

关于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 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它既是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又是专家所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对体育课是否教运动技术, 在体育界存在两大派别:

第一派别主张“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它的观点是“在课堂上, 只要学生面带笑容, 额头出汗就是好课”。他的观点只注重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大目标, 忽视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要想达到身体健康, 在运动中就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的刺激, 再加上足够的运动量, 才能打破肌体原来平衡, 建立新的平衡, 从而实现提高身体素质, 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另一派别主张“体育教学重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他的观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绝不是要削弱或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是要强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他的观点即注重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 同时又兼顾了其他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标准下不能不要运动技能

新课标明确强调, 第一, 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第二, 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第三, 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 新课标并没有全盘否定技能教学, 而是给了技能教学合理的定位。

我们都知道,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困惑时, 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要让学生了解动作, 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理解多少是多少, 做不标准也不要过分要求, 这一点必须把握。而对核心技术,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 但不追求完美。而有的教师, 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训练, 体育课上只要求学生动起来, 不求掌握技能, 只求走过场;不讲求技能的提高, 只求欢快, 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有的一节课都是游戏, 把技能教学进行简化, 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有的教师认为, 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 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另一方面, 这种错误可能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惰性, 久之, 会使许多的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 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

体育课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是天经地义、什么时候都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过于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由于传授的方法过于竞技化、成人化;由于技术评价的标准过于苛刻一刀切, 致使我们部分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运动技能, 也关注学习兴趣、需要和情感。因此, 探索运动技能在相应的水平阶段学到什么程度, 既符合学生的实际, 又符合课标的要求, 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教师要合理地把握运动技能教学

1.

要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传授的内容, 合理的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技术体系。像健身性差的、技术要求过高的、终身性不够的, 要逐渐淡出学习的范畴。对于那些确实有健身价值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生不太喜欢的教材, 要通过改造使其“教材化”。年级越低改造的力度要越大, 但不要破坏核心技术;年级越低越需要结合生活、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有益地进行拓展, 让学生想象着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得高兴, 既学到了因会的技术, 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又得到了积极的运动体验。

2.

运动技能教学要借其竞技性, 发挥学生竞争性的特点, 在游戏竞争中应用,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少年儿童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 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地形式, 年级越高竞技性要求越高不然将会失去兴趣, 这样, 将学到地运动技能在游戏比赛中进行实际运用, 并与伙伴一起活动, 既活动了身体, 强化了技术, 又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3.

有效地抓住对知识技能的评价, 激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往往齐步走, 一个目标统一要求, 因此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在高要求下, 不敢参与, 不敢尝试, 成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看客。在新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关注差异, 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分层, 开展运动技能教学, 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 激励运动技能差的学生进一步超越自己, 逐渐提高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 达成运动技能学习的目标。

4.

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仅仅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立足课堂, 落实技能教学这一主体, 保证课上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 并合理地将体育课延伸, 通过校内各种不同类型活动课的实践, 通过校外自发娱乐体育的参与, 从而达成运动学习的目标。

体育课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是教学的主流。但是, 也不要一味地只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习, 要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运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冶情操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雯玮.新课标下开发体育主题学习单元方案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3) .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3

【关键词】新手教师 新课程标准 教学技能

一、新手教师类型的界定

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详细总结了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特点。指出新手型教师是指那些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比较缺乏,在教学中无效行为、低效行为或者无关行为存在比较多的,不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变化来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教学行为的教师。

连榕界定的新手型教师指那些职称三级或者在校毕业生、教学时间在0—4年之间的教师 。

国内其他的一些研究者普遍认为新手型教师主要是指那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或是进入实习的师范生。

国外对于教师类型的界定,新手型教师是指那些刚参加工作1—2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学进行实习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实践研究中,伯利纳(Berhner,1988)认为,教师发展成长要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这五个阶段。

二、新手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专业教学技能

体育专业教学技能是指体育教师相对不变的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有组织管理技能、运动技能、竞赛和训练指导技能。

1. 课外活动组织管理技能

课外活动组织管理技能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技能,所蕴含的内容也很广,和其他的能力往往也有交叉,它是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起来的。这里的组织管理技能主要是裁判、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训练的组织与管理,群体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为使活动顺利开展,它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2. 运动技能

具有全面的运动技能是成为一个合格体育教师基本要求,要“多能一专”,正确并熟练地掌握各身体练习、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在“多能”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中有足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储备,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 训练和竞赛指导技能

体育教师的训练指导技能包括(1)首先是科学选材的能力,因为好的选材是取得胜利的一半;其次是制定训练计划的能力,它决定着训练是否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2)选择科学训练方法和专项技术指导。要求体育教师应具有了解运动员生理和心理机能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3)最后,体育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医务监督的能力。运动员不可避免的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伤痛,但如果教练有医务监督的能力,运动员的伤痛是可以减少的。体育教师的竞赛指导技能与竞赛的胜负密切相关,包括对学生竞赛中的战术指导和竞赛时的心理指导。

三、新手教师应具备的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技能

新手教师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包括课程内容决策、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新课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

1. 课程内容决策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新课程标准规定了6个不同水平、4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同时规定了要依据不同学习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原则。由于在教学内容方面,《标准》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因此,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课程内容决策能力。体育教师应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选择的教材内容应适合本地、本校特点,适合学生学习,并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2.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计教学目标,因为新课标以目标教学代替学科教学,所以设计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现有水平,及现有水平与体育教学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之间的差距,通过体育教学是否能达到目标要求等都是设计教学目标时所必须考虑的。

二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设计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全面贯彻《标准》的精神,不能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三是教学时数的设计要灵活掌握。安排教学时数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作用和性质,并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是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条件,可以采用分组练习、全班练习等形式,在分组形式上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也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教师也可以创造适合教学条件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

五是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由于完全沿袭原来的体育课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标准》大大拓宽了的体育课的学习领域,因此《标准》要求要加强教法的研究与设计,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六是设计教学评价等。“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体系,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及教师评价都是体育教学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内容,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各个评价环节,及时把学生信息的进行反馈。

3. 课程资源开发

高度灵活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具体选择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和发展空间,这些都依据我国辽阔的地域,地区间经济文化、学校教学条件、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和课堂,与学生的课余、家庭和社区生活相结合,这是当前体育教师应有的能力。它可以从六个方面的进行开发: (1)人力资源的开发。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充分开发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不仅有利于这些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另外,发挥班主任和家长的监督与督促的作用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方面。(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资源和场地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做到“一材多用”,有必要还应制作一些简单的器材,改善教学条件。(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适当选用新兴运动项目,以适应和满足中学生的运动需要和学习兴趣。另外,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对丰富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有很好的作用。(4)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只做广播操已经不能满足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应开发多项内容学生可自选的锻炼资源,比如球类、游戏等。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社区、家庭的体育竞赛活动,其他组织的体育活动、训练,节假日的体育竞赛活动。(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应具有根据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况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的特点,来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以丰富体育教学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体育信息的获得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电视媒体获取,用来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4.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

社会各个领域都由于现代社会运行节奏急剧加快而充满着矛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问题也由于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幻莫测而越来越多。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培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学校体育也必须服务于这个宗旨。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新手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技能,才能把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效的开展好,也更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向熟手教师和专家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连榕,孟迎芳.专家-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4):66-68.

[3]D.C.Berliner(1988).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 New Orleans,la.,February 17.

[4]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4

一、评分标准

(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

1、普通话教学(外语专业用外语),发音清楚,准确流畅。(10分)

(二)板书和书面表达技能

2、教案(参赛教案的复印件)格式规范、书写整齐、布局美观。(10分)

3、板书规范工整,设计、布局合理。(10分)

(三)教学设计技能与教学过程

4、教案设计能结合学科特点,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10分)

5、教学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晰。(10分)

6、教学方法恰当,富有启发性。(10分)

7、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当。(10分)

8、教学过程组织严密,讲授熟练,师生互动效果好。(15分)

9、准确掌握课堂教学时间。(5分)

(四)教态及总印象

10、服饰整洁,教态自然,有亲和力。(10分)

二、注意事项

探析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变化 篇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面对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教师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教师 教学 新课程 技能

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担负的责任,更多的体现是促进。因此,教师必须补充下列“促进学生发展”的技能。学习指导技能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作为。在处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关系时,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指导”的技能也是致关重要的。比如,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围绕听课、记忆、迁移、背诵、演练等接受活动进行;新课程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课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体验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信息收集指导等。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教育科研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教(校)”已形成共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逐步增强。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技能,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课例收集、撰写、分析到总结反思,形成课题。围绕通过实践形成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而其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过程。同时,通过课例(题)研究这个切入点,可以牵动教研、科研、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激括学校的整体工作。

掌握教育科研技能还存在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指向,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3 合作技能

新课程的综合化、社会化、民主化的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合作等。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是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像学生的一员一样,参与提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情境,就会在师生的合作中形成。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第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由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学活动许多方面的变化,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复杂并逐渐走向开放。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实施教学改革,都将涉及许多方面,需要多方支持与帮助,并接受多方的监督与指导。这其中来自教育管理者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是最为直接的,也是经常的。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求得教育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新课程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科书”的传统观念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得课堂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中老师必须走出书本,走进资源丰富的现代课程,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涵义不再仅仅是应对混乱、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管教,更重要的是建设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美籍教授威廉姆士博士在考察中国教育之后,写下了一封有针对性的信,他认为“教师不应自称为握有‘真理’,倒不如说真理是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另外的某个地方,而且探求真理是他们的共同任务。”课堂管理应是师生的共同行为,其主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课堂控制。因此,新课堂的管理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课堂应是充满温暖,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师课堂的管理应变成引导、对话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理解和尊重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评价技能

以往的学习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新课程中的学习评价则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评价不再是选拔的手段,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明确课程评价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6

教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理念正在教师中传播和践行。但是教学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不管什么内容,如果只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语言的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教师手势、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彩,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熟悉与了解,对课堂上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等都是影响教师教学技艺的重要方面。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日新月异,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时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人文素养,具有搜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那么,在新技术条件下,面对新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从学校的层面上思考,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

教学设计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课,它强调的是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原理来备课。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杭在综合多种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启发思考问题达到矫治行为的目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到目标、表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一)把握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1.分析学情,了解情况。2.深度解读,研究教材。3.确定目标,落实计划。

(二)策划教学活动,拟定实施方案。

在经过前期的学习需求分析之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学生的的基本状况与已有准备应遵循着什么线路展开,可以说大体了然于胸。下一步自然也就进入具体的系统策划阶段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一些。1.创建学习环境。由于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情况下的积极构建,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就成为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教与学相互配合的程序,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景”与“刺激”,以唤起、维护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发挥情景作用,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师生的交往,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创造出这样的学习环境即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2.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般划分为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他们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四个阶段。实际上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综合课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等阶段理论基础上的,五个环节顺序是教学过程顺序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它们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内容难易以及条件差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注意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拟定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应当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在“发散”的前提下“聚焦”,要有一个清晰的操作思路,克服游离不定和枝蔓丛生的弊病,形成主线,抓住关键,适当调整,适度弹性,写好教学计划,抓住教材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做到成竹在胸,不慌乱,不糊涂,有常有变。

二、提高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上课实际上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的过程,备课的意图要在上课中贯彻实施,同时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质,要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景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去促进学生行为矫治,课堂教学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一)激发动机的技能。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技能,是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其目的在于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教师激发动机的方式有设置刺激情景、运用目标激励、激起内发需要、发挥成功效应、引导学生参与。

(二)导入新课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导入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导入的要素包括语言、信息、活动。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接示矛盾引发悬念、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三)呈现教材的技能。教师呈现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情景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员的面前,组织学员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能联系社会生活,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呈现教材的方式主要有联系师生的经验、引入先行组织者、设置一定的问题、组织相关的素材、采用标志的技术等。

(四)活动变化的技能。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它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率,维持学习动机,稳定注意力,缓解学习疲劳。教师活动变化的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声情并茂的语言变化、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等。

(五)反馈调节的技能。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育目标为尺度,以促进学习为目的,要讲科学性,重视自我调节。通过观察式、谈话式、作业式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选择强化方式,及时校正差错。

(六)结束授课的技能。好的课堂教学结束,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该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人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要做到随机、承接、诱导。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经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结束授课的方式进行概况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三、提高教师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

(一)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心智、指导学习、调控课堂行为的一类教学行为。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是组织学生的表象,联系他们的经验,推动参与,多种方法的互补,精妙生动的表达。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那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讲授的方式主要有简洁生动的叙述、清晰明确的解释、有理有据的论证、动静结合的传输等。

(二)提问。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这种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逐渐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从教师激疑到学员问难、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讨论。作为一种对话行为,课堂中的讨论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发方位多向互动,是导致“意义构建”的一种“社会协商”,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讨论的组织模式有小组分散式、班级集中式和课堂议论式三种。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或补充,把若干问题集中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要认真选择讨论题目,精心设计讨论过程,对讨论的结论和进行的情况,教师要做好总结并作出适当的检验与评论。

(四)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学习方式的指导有自主学习的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主要有直接型指导、渗透型指导、个别型指导和自悟型指导。

四、提高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恶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五、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师生资料来源广,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如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不少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并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这些都能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它比纯粹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建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便在成长中生成。

六、提高教师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产交往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解、关怀的环境,养成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一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中。

七、提高教师要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广大教师正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化、整合与创新。要把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八、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与教研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学课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多反思,对教学进行经常性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研讨与交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九、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活动,教师语言若富于激情,便会时刻撞击学生的情感,师生间便于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让学生学习激情始终都保持在兴奋点上,课堂活跃而适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真正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以上几点依赖于学校常规活动的开展如:说课活动、集体备课、基本技能比赛、导学案使用、各种竟教比赛、培训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考核等,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7

一、《外贸单证制作》课程概况

外贸单证的使用与进出口贸易流程密切相关,无论是磋商,还是合同履行中的运输、保险、装运、结汇等环节都离不开单证工作。《外贸单证制作》是国际贸易实务及国际商务等经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流程,能够制作和审核各种外贸单据,能分析和处理各种外贸单证问题。通过对《外贸单证制作》课程教学的调研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上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学上存在教学内容分割化,不系统,学生无法对整个外贸流程中的单证工作产生整体认识。再次,如何建立紧扣国际商务单证员工作的“工作任务”,并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外贸单证员岗位技能标准分析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是建立在职业分类基础上,依据职业活动的具体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也是衡量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目前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六大类。国际贸易领域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从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两个方面加以体现。外贸单证员的“职业功能”是从事外贸单证员要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中胜任开立和审核信用证,商业单据、运输和保险单据、报关报检单据、官方单据的制作,各类单据的审核、单据的交接和归档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工作内容”是单证员所做的开立信用证、审核信用证、单据制作等具体工作。“技能要求”是单证员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需要的具体的岗位技能;“相关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储备,外贸单证员必须要具备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结算知识、英语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知识等。《外贸单证制作》课程标准与外贸单证员岗位技能标准可以从职业功能、工作任务、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等方面来进行对接。

三、与外贸单证制作岗位技能标准的衔接的《外贸单证制作》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有别于教学大纲,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或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1、课程定位和目标

为了与单证员岗位技能需求相适应,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单证员岗位技能标准,明确《外贸单证制作》课程定位和目标为:本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及国际商务等经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进出口贸易实务等先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它的后续课程主要是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正好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的时间相衔接(每年6月份)。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流程,具备外贸单证综合操作能力,能从事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一系列外贸单证工作。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结合外贸企业单证员岗位的实际工作和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的内容。

首先,通过对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外贸单证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同时结合外贸专业相关资格考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参考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资格考试大纲,并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把课程内容分成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单据制作、单据审核、交单归档等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根据工作流程分为若干学习项目。如表1所示:

3、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外贸单证制作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改变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团队竞赛和个人竞赛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

该课程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单证制作模拟软件,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节约学生课堂做笔记的时间,生动丰富的画面也会让学生更能领会课程内容。利用单证制作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完成不同角色的制单、转单的任务,让学生对外贸单证制作流程有了更感性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制单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利用学校的教学互动平台建立丰富实用的课程网站。老师可以通过课程网站的交流模块、校内论坛及网络信件等与同学进行交流,给学生答疑解惑。

4、考核与评价

外贸单证制作的课程考核不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而是采取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最终考核为期末卷面考核,占40%,过程考核占60%(其中考勤10%,平时作业10%,实训成绩40%)。过程考核中学生每一次实训的成绩是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所有学生完成该课程后,参加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毕业时需要取得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

结论

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51-04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黄承明(1968-),男,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湖南 衡阳/421002)

杨 杰(1965-),男,广东省紫光文祥智能化有限公司教育信息化资深顾问,系统工程EMBA工程硕士。(广东 东莞/523125)

蔻 茨(1978-),男,东莞市安天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研究方向:智能楼宇产品研发。(广东 东莞/523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2014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课题批准号XHB2013044)。

一、前言

智能建筑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明确定义,是建筑业与ICT[1]产业的深度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是智能楼宇、智能社区等的统称。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则是与之对应的学科专业,主要为智能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形成了社会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最近几年开办的一个专业,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通讯、建筑、机电、电子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都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学校现有的相关专业基础上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侧重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建设一直处在不断完善当中,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标准都需要同行业进行深度对接。

2006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技术标准,正式纳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体系,为实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参照。近几年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广大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着一系列课程改革,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对接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而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要素: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它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需求[2]。

课程标准是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它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作用,是一种指导性文件,它适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适合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就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它是为学生在社会上获取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创造资格和条件,是衔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桥梁。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必须要体现行业企业、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综合要求,只有获得对应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根本保证。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指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要求[3]。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行业企业中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具体表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达到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有两种途径:企业职业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关的工作岗位技能就必须要适当地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制定与之相应的课程标准。

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对接:①工作过程与课程内容的对接;②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③职业岗位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4]。

三、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分析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主要以工程实施类的企业为主,此外则是一些规划设计机构或部门以及技术类型的物业管理职位。

(1)建筑公司设计部门。主要岗位职责是对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详细设计。

(2)智能化工程公司或相关工程公司。如从事消防工程、安防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工程、电梯运维服务、暖通空调(含地热)工程等类型的公司。主要岗位职责是负责智能化系统相应专业子系统的设计、报价、施工、调测、验收工作。

(3)物业管理公司。有两大类物业公司,一类是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大厦(写字楼)的物业公司,一类是机场、港口、金融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建筑的物业公司。主要岗位职责是负责智能化系统运行和维护。

上述行业企业的岗位职责可以通过职责分类归纳为设计员、施工员、测试员、造价员、文控员、管理员等基础岗位角色。

2.基于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分析

设计员、施工员、测试员、造价员、文控员、管理员等岗位是基础岗位,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其中的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管理员是核心岗位,其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3.课程体系的建立

(1)专业基础课程。是指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具体包括有:建筑结构CAD制图、电气CAD工程设计、电工技术与电工考证、电子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按楼宇智能化的5A系统进行组织,同时,也体现了该专业就业的细分方向。

网络通讯自动化(CA,Communication Automation)课程: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电信通讯工程技术、公共广播与音乐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无线对讲系统等。

安全防范自动化(SA,Security Automation)课程:可视对讲与门禁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安全防范与防盗巡更系统、避雷工程技术、安防工程技术等。

消防自动化(FA,Firefighting Automation)课程:火灾自动报譬技术、消防联动控制技术、消防工程等。

楼宇设备自动化(BA,Building Automation)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应用技术、DDC照明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工程技术、给排水与燃气工程技术、电梯维护与管理等。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课程:办公自动化设备、组态软件应用、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等。

(3)专业拓展课程:工程概预算、计价与控制(含造价软件系统应用)、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法规及楼宇管理、物业管理、专业英语等。

4.课程标准的制订

通过对行业企业核心岗位进行分析,形成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标准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地方楼宇智能化产业特点、学生就业的细分市场,构建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制订各门专业课程的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

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内容的两个标准: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因此,制订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时,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要立足于职业技能标准,而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则要参考工作过程的业务流程与工艺标准,二者要以实际行业企业中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工作过程中的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要理解工作过程的各种关系,当然,课程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兼顾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的要求,将各个岗位职业技能细化为多个学习单元,由点及面,使学生逐步获得完整专业技能体系。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经常会由于行业领域中技术的更新、工具的升级、方法的创新、行业标准的变化、甚至国家或地方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变化,例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也对该行业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很大影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建议参考行业领域的细分标准进行模块化构建,同时采用迭代方式进行课程标准的重构,这样既能够大幅降低课程改革的工作量,同时又能及时响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ICT业务[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943529.htm.

[2]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3]黄芳.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内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4).

[4]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上一篇:西峡游记小学作文下一篇:本杰明巴顿奇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