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在长久的实践和发展中积淀、形成的职业态度及精神理念。自2016年两会首次正式提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被三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究其原因,就在于勇立潮头必需“大国工匠”引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工匠精神是其投身中国梦征程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完善、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渗透工匠精神,增进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是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中国气质,彰显中国智慧的基本途径

中华上下五千年,代代名匠层出不穷。如上古时期“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先秦的木匠祖师鲁班,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宋代集天算知识于工匠传统于一身的韩公廉,明朝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等。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视和传承[1]。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充满魅力的工匠精神通过教育渠道世代流传,是弘扬中国气质、彰显中国智慧的基本途径。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供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内动力的重要渠道

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依托。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完备的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使其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自觉追求创新能力的发掘和提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进而为上述转变提供强劲内动力的重要渠道。

(三)立足激烈就业形势,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扩招政策催生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工匠精神作为各高校培育英才的标高及用人单位青睐的职业态度,是广大学子赢得就业生存空间的一大法宝。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贯穿、渗透于广大学子整个求学阶段的思想教育活动当中,引导广大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严谨、专注、精益的思维模式及职业态度,是立足激烈就业形势,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打造一支胸怀匠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胸怀匠心的思政队伍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和依托。首先,若教匠,必先成为匠。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精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内化并融入自身的思想价值体系,做一名专注德育、坚守职责、淡泊名利、勇于创新、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匠。其次,应时刻以工匠精神严格自律,人前人后,言行一致,注重细节上的言传身教,将口头上抽象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坚决避免完美说教与现实表现脱节。第三,应具备优秀的融合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制定明确的培育目标及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善、创新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容和形式。第四,高校应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指标,设立工匠精神绩效奖或者年度工匠精神奖教金等,树立一批骨干教师标杆,以先进典型带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课程散播匠魂,以实践活动巩固匠行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依托散播匠魂,首先,要充分挖掘我国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工匠精神教育专题,比如以工匠的从业领域或各个时代为划分标准,组织不同领域或不同时代的教育专题,使大学生在散发着匠魂光芒的思想政治教育盛宴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其次,要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始终。比如多采取案例讨论法等能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授课形式,并根据不同的专业融入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课堂体验。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注重贴合实际,使大学生能够从平凡生活中提炼、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坚决避免因假大空导致其将工匠精神高高挂起,失掉情感、精神上的共鸣。第四,有机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2],共同推进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程。

实践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及更直观的感观体验,是课堂培育手段的重要辅助和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妥善安排并利用实践活动课时,带领大学生就近参观历史名匠故居及其发明创造成果,或者深入企业实践,利用现场具体实物的感官刺激坚定大学生落实匠行的斗志和决心。

(三)以校园文化渗透匠情,促进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工程的契合点,借助校园文化渗透性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官微官博、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宣扬工匠精神,在全校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为其他培育手段的实施提供环境基础。其次,在宣传内容上,除历史上的名匠佳话以外,还可充分挖掘学校发展史上或者重点专业领域的名匠人物,以母校情怀和校友激励为纽带,促进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第三,通过文化讲座、交流会等形式使大学生零距离感受工匠精神。高校可通过邀请工匠精神代表人物、知名校友或者企业家来校作报告等形式,促进大学生与名匠们的互动交流,使大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生活实际中的工匠精神。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托某个校园组织举办工匠精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话剧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们在追求卓越、热火朝天的比学赶帮超氛围中增进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感悟和认同。

(四)尝试企业“师带徒”模式,全面传承工匠精神

家喻户晓的国酒品牌茅台,正是依靠“师带徒”模式,成就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匠精神传承丝毫没有中断的佳话,实现了著名国酒品牌的创造和保持[3]。茅台以“师带徒”模式传承工匠精神的成功案例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尝试。“师带徒”模式实施的关键一步在于择师。鉴于大学生数量众多,需要集合全方位的师资力量。可组织辅导员、本科生导师、任课教师等参与到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来,共同形成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工程的合力。“师带徒”的具体方式及频率等可由教师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及自身的教育风格灵活制定或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比如采取交流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频率为n次/月或者n次/学期。活动的流程可委托参与个体形成书面性的总结材料,用于学期总结。持续性是“师带徒”模式促成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因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持续、积极参与传承活动的组织和筹划,使工匠精神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深刻植入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

三、结语

朴素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工匠精神是其荣校报国的必备条件。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明确二者融合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高效的融合模式,多方整合资源,全力推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程。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中国气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应打造并依托胸怀匠心的思政队伍,采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课程散播匠魂,以实践活动巩固匠行,以校园文化渗透匠情,借鉴、尝试企业的“师带徒”模式,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程。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N].光明日报,2016-08-02(016).

[2]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 王昭亮,汪强,刘盛.茅台的匠人精神与车间师带徒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2):86+176.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语言下一篇:HXD1C机车轮对压装工艺难点和工艺参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