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广场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农村文化广场

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随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广场文化对社区建设和村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实地调查发现,新农村广场文化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文化设施不齐全、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专门管理、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提高对广场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管理,不断促进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村民

[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概述

广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广场文化建设对农村政治、经济、生态、社区、人际交往具有推动作用。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是以农村广场为载体、实现村民自我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即着眼于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如:广场建筑、雕塑、广场设施等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体指广场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如:体育、娱乐等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当前农村主要是从广场设施、广场活动内容和形式、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来促进广场文化建设。

(二)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广泛的参与性。人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广场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村民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组织文体活动,参与者部分男女老少,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拘活动形式,村民在广场上非常自由,在轻松休闲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自我表现。第二,教育性。文化广场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的物质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丰富生动的广场文化活动是村民自我教育、提高文明水平的大课堂。思想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领农民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教育。第三,资源的公益性。文化广场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体育器材、表演道具等广场文化设施是公共的,农民都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广场文化活动表演内容的教授是免费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是否参与学习。第四,丰富性。一方面,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业余与专业、通俗与高雅文化艺术形式都可以出现在广场舞台上,具体有舞蹈、音乐、戏剧、武术、演讲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榜样人物的事迹,又有批判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迹;既有体育健身活动,又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活动。

(三)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意义

广场是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广场文化,具有教育性、群众参与性等特征。在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广场作为村庄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立足村民的自我教育,使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更新观念,净化心灵;第三,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吸引着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第四,通过参与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有利于村民形成强烈的村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社区凝聚力。总之,农村广场文化作为精神上层建筑,对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的村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全国各地兴起的“广场热”现象,广场文化逐渐被村民关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姚村①的广场文化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了自编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为48份,有效率为96%。问卷维度涉及广场文化活动的现状、广场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家庭、社区、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成就

第一,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积极性比较高。调查有关村民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态度显示:一是占24.9%的村民表示非常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比较喜欢参与活动的村民占43%,占30%的村民持“一般”的態度,仅占2.1%的村民不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村委会要引导和保护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不断增强民间文化骨干力量。二是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一天之内在广场上待的时长”调查发现:占34.2%的村民在广场上待的时间再“1小时之内”,占38.9%的村民在广场上待“1小时到2小时”,占16.6%的村民待“2小时到3小时”,占10.4%的村民在广场上待“3小时以上”。从农民的广场活动时长可以看出:农民很乐意选择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作为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三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活动77.1%,村民的自发性、文化自觉性比较强。第四,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是参与者自费,占比重最高为52.1%。村民自愿出资购买演出设备、演出服装等,反映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

第二,广场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姚村除了一个约320平方米小广场以外,还有两个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设有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姚村广场上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有体育器材(87.5%)、座椅(50%)、宣传栏(43.8%)、文化墙(3.8%)。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姚村的体育器材、座椅、宣传栏还比较齐全。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广场文化活动内容思想教育性不足。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戏娱乐类活动和体育活动,而对于宣传党的政策等政治类、科普宣传类、技能培训类活动则过少。在所有广场文化活动类型中,政治类活动占比重为29.2%,科普宣传类活动占比重为20.8%,企业产品宣传类活动占比重为8.3%,技能培训类活动占比重为2.1%,它们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游戏娱乐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呈现单一娱乐休闲性,思想教育性缺乏。

第二,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深度不够。从对村民喜欢参与的广场活动调查发现:村民喜欢跳广场舞的占39.6%,喜欢打球的占22.9%,下棋或打牌的占8.3%,看广场演出的旁观村民所占比重高达31.3%,喜欢聊天的占35.4%,从中看出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深度不够。这里的“参与深度”主要是强调“质”的一面,即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广场活动中,部分村民只是以旁观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没有以参与者和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广场活动中来。

第三,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一是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占到16.7%,政府、社会工作站都占到2.1%。二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参与活动的村民自费,占比重最高为52.1%,而政府拨款和村经费支持所占比重都是14.6%。三是村委会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占14.5%,占50.3%的村委会偶尔举办广场活动,几乎不在广场上办活动的村委会占到21.2%。从上面三条现象发现: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第四,广场管理有待完善。调查发现:广场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比重为16.7%,广场文化活动受到的专业指导欠缺;只有39.4%的广场活动有人负责,负责人缺乏导致广场活动组织散乱;占比重高达45.8%的村民认为广场缺乏专门的管理,这是姚村广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结果:一是广场上的座椅、体育器材等维修不及时(占比重为34.2%),数量不足。存在随意践踏草坪、乱丢垃圾等破坏广场自然环境现象,二是甚至存在一些宣传邪教、开展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等不文明行为; 广场绿化不足。占81.2%的村民对广场周围环境绿化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18.8%的村民对广场的绿化“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在对“广场存在的问题”调查中,村民认为“广场绿化面积少”的占到41.7%,在所有存在的问题中占比重为第二,村民对广场缺乏高大树木遮阳不满意。

三、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根源上讲,农村生产力水平制约了广场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方的生产力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文化的供给程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基层政府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基层政府仍是将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自然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更少。另一方面,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和选择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当农民在满足了吃、喝、住、行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才会有追求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尊重、自我发展等精神需要。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与物质生活水平、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有正相关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会导致农民投入到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少。当前部分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多数农民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物质生活实践上,无暇顾及广场文化活动。加之农民获得文化信息的渠道增多且便捷,而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户外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场地、广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局限以及农民对文化喜好的影响,使得农民作为潜在的广场文化活动主体还未能有更高的参与度。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防止农村的封建迷信、赌博、非法宗教活动等不良文化盛行。

(二)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一,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缺乏全面认识。由于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指标,忽视了文化因素。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出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致使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只有计划,没有执行;只有上级指令,没有实际政绩考核。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活动的参与组织次数少,经费投入少,文化领导力不强,广场文化管理不到位。结果是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广场公共文化设备利用率低,不能有效利用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引导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

第二,村民对广场文化建设认识存在偏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村民作为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必然带来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冲击着农村主流意识形态,“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文化无用论”等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使得村民缺乏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并充分展示自我,而是把自己定位为广场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旁观者。

(三)广场文化资源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第一,广场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不同村民的实际需求。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创造源泉,文化艺术是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反映。同样,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应以先进思想和文化为先导,贴近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实际生活,在形式上应该呈现多元化。而实际上一些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与村民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广场文化资源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使得村民不能融入其中,只能充当观众。调查得知:一是姚村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主体是青中年人(占比例为80.9%);二是在60岁以上的村民仅占14.5%;三是男性一天在广场上的时间只有1小时之内;占44.3%女性则是1-2小时之间。相关性p值为0.03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女性在广场待得時间比男性长,广场文化活动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从侧面反映了男性对广场文化活动缺乏参与兴趣或广场文化活动与男性文化需求不相符。可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与村民对文化的需求相脱节,是难以调动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原因。

第二,广场文化不能满足村民新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人的一种生存需求,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需要,它主要表现在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追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源于社会存在。村民对于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源自其现实生活本身,且呈现多元而不断发展的状态。村民的文化需求已经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转化,欣赏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文化转化。然而,当前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集中在游戏娱乐、体育休闲的层面上,缺乏思想宣传、科普知识传播、技能培训等活动,广场文化活动还不能满足农民对精神境界、知识、技能等高层次文化的需求。需求是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当广场文化活动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文化层次时,就不能够满足村民的新需求,这就是部分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等专业指导和管理

第一,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管理体制障碍。一是受到上传下达的传统文化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只是按照上级领导指令执行,如各村委会在每年节庆日接到上级庆祝活动的指令时,会安排广场文化演出以完成任务,而平日里的农村广场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广场文化的建设创新意识和主动性。村民在广场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并参与积极性不高。从理论上而言,在文化管理体制上,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不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和直接领导关系,而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

协助与被协助关系。但是,现状是乡镇文化站是直接领导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机构 ,乡镇文化站以行政化的方法来领导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垂直管理僵硬,不能及时对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限制了村委会自行建设广场文化的积极性与创新空间,造成农村广场文化处于政府宏观调控下,难以融入到农村广场文化市场竞争机制中来,阻碍了广场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广场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等专业人员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在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中,人才是关键,关系到文化活动的方向和质量。建设一支思想品德高尚、艺术技能强、有组织、有纪律的文化活动队伍,是发展广场文化事业的前提。调查发现农村广场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分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主要由村民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文艺、体育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60.4%。只有传统节庆日时,村委会才会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占全部活动的16.7%,其目的是为了在各类文化比赛中争得荣誉,而不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由此以来,广场文化不能有效地发挥引导村民的价值观念和启发农民思想觉悟及行为模式的作用。

四、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究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途径,促进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提高主体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认识

第一,加大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投入。一是上级政府应该以经济与文化并重作为考核基层政府的标准。基层政府、村委会作为广场文化的倡导者,应该转变“政绩观”,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将农村广场文化事业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二是要改善广场文化建设现状,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撑。文化资源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政府要不断完善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资金长期投入的比重,为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三是加强城、乡、村之间广场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评比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村民的表现欲望,还能不断推进创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农村广场文化氛围并延伸到农村的政治、经济、家庭等领域;四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范畴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成为自在的精神,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以物质为载体表现出内在的精神。”〔2〕基层政府、村委会要加大对农村广场文化设施的投入,优化农村广场文化资源的配置,为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第二,提升村民参与广场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观念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消极、阻碍作用。人的思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会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只有群众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对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调查发现部分村民仍旧持有“文化无用”的观点,这有损于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广大村民将积极的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意识,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自觉性,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启发农民追求高品位文化的动机需求,从而产生积极的行动,要把农民的需要、利益与广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内在联系, 帮助广大农民清晰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3〕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激发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否则,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文化就会影响新农村的发展。广场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了保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要严格把握广场文化活动先进思想教育的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列宁强调“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4〕这要求我们将先进的理论观念通俗化、大众化。从村民实际生活中挖掘题材,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先进理论教育,如:开展“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还要充分利用广场内文化墙、科普小黑板、阅报栏、标语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先进广场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做到社会主义先进广场文化深入人心。

第二,广场文化活动形式要贴近村民生活。村民是广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取决于村民对广场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广场文化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特别是鼓励农民创作村民喜爱的思想健康的戏曲、小品、相声等优秀节目,才能调动村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型农民对科学知识、技能等渴望,举办知识型、技能型广场活动,如科普知识宣传、技能培训、知识竞赛等,满足村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第三,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化道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这决定了农村广场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兴起都需要从旧有文化中汲取养料,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创新、发展起来,文化具有传承属性。所以,新兴的农村广场文化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与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断增强广场文化的生命力。姚村位于爱国义士霍元甲的故乡——精武镇,广场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精武镇霍元甲的“尚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从活动内容、演出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全面改进和提高,如:增加武术表演、霍元甲知识竞赛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广场活动,这样才能使广场文化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不再仅是纯粹的精神产品,也是可以流通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需要利用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市场资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化反扑广场文化的建设,使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管理

第一,开展广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其目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在广场文化建设中帮助农民解决思想认知问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广场载体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社会公德教育、村规民约教育等,依靠一定的社会善恶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和道德约束,发挥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培养村民的参与性和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说服、规劝的方式,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激发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觉地协调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遵守广场管理规定、维护广场秩序,实现广场和谐发展。

第二,加强广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广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农村广场文化向“管”农村广场文化的转变,理顺政府与其所属文化部门的关系,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提高服务效率。一是改革旧的单一的广场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基层政府、村委会及村民乃至社会各界力量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二是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及时对广场文化活动和管理情况进行民情调查,通过农民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改进广场文化建设方式,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节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的引入,激发了广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制定相关的广场管理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各个农村广场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以保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有秩序的发展。一是广场只能用作村民的文体、教育等活动,不能用作其他用途。二是设置专门管理人员保持广场环境的清洁、维护广场设施。三是村委会要对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严禁“黄、赌、毒”、宗教迷信、非法书籍售卖等活动,加强对广场文化市场的监管,为村民参与广场活动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四,加强广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广场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广场文化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广泛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增强广场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需要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广场文化建设人才。一是发挥各级文化组织专业人员在广场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支持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尽到服务公共文化的社会责任,为村民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二是广场文化建设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志愿者、农村老党员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参与广场文化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化活动,增强广场文化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三是新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人口的同质性强,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部分广场文化村民积极分子将成为整体村民行为模式的参照群体,他们的热情和潜力会转化为村民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此外,要积极吸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加入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队伍之中,增强广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文艺观赏性。同时,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的接班人,增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组织性、纪律性。姚村紧靠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可以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吸纳高校人才资源加入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 周祥宝.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J〕.沈阳:辽宁工业大学,2013,(03):37.

〔3〕 王国敏,赵波.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视野,2008,(08):61.

〔4〕 列寧.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责任编辑:史焕翔〕

作者:樊丽敏

第2篇: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浅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活动业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最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具有群众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特点,起到了教育、娱乐和社交调节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充实了当地文化内涵,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群众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业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最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比如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比较强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它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一是教育作用。在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各种文化因素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人们在各种娱乐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这对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场文化活动起着无形而巨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娱乐作用。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却越来越强烈,广场文化活动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劳动之余放松身心的娱乐平台,在活动中,没有年龄、性别和身份地位的局限,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邹平县各镇办近几年来形成的广场文化为例,活动内容越来越多,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只有几支秧歌、腰鼓队,到今天的太极拳剑、广场舞、门球、曲艺表演等健身娱乐队伍越来越多,广场文化活动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各类人群都有一定的娱乐作用。

三是社交调节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人从独门独院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楼房,由于钢筋水泥和防盗门的阻挡,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也感染到农村。虽然现在信息传播媒介比较发达,各种信息都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千家万户,但这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现象严重,邻里之间交往甚少。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由于没有性别、年龄甚至身份地位的限制,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到相应人群中,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心灵得到抚慰,情绪得到调节,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如何建设新农村的广场文化?

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针,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决定》对繁荣农村文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二要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农村为工作重心,以三级文化网络(县、乡、村)为依托,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艺活动为内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使广场文化活动有组织依靠,有政策扶持。

其次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培养“乡土艺术家”。近年来,文化下乡如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电影下乡、科技下乡、健身器材下乡等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但这已经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改变策略,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培养“乡土艺术家”,戏曲、书画、民间工艺等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培养乡土艺术家,可以保护大量的民间文化,还可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引导地方培养基层文化队伍,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农民化、乡土化和本土化的新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传承者,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迫切的任务。

第三、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领导。镇办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站,配备专门人员,加强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各类文化设施,为开展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站工作职能,协助村建立并完善文体大院,把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开支需求,同时,积极派员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培训辅导活动,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力量。

广场文化的发展前景

乡镇广场文化活动是在广大群众交往最集中的地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传播着科学、文明、健康的思想内容,让人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既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也充分展示了本地特色的文化风俗。综合分析社会各方面因素,乡镇广场文化具有十分美好而广阔的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府持续投入使广场文化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政府部门的共识,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高。

广场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本地乡镇企业的产品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媒介上走下来,利用广场文化把自己的产品真实的摆到人们的面前,直观性更强,真实可信。企业利用广场文化这种宣传形式进行产品宣传,无形中降低了宣传成本,提高了宣传效率,更容易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广场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广场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将逐步退出舞台,在没有行政部门干预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将更加生动活跃、丰富多彩。

频繁的广场文化活动给文艺新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文艺新人充分利用广场文化活动这一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确实有能力的往往能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文艺新人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熟,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后备文艺骨干力量。经过文化部门的培养,就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文艺骨干。

广场文化活动为各类新信息技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广场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这一特点使各类新信息技术因人流汇聚被带向这里,再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传到千家万户。频繁而有规律的广场文化活动将广场变成了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有效地传播着各类文明成果。

总之,新农村广场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占着很大的比重,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是联系千家万户,影响亿万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陶冶着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乡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参考文献:

[1]欧阳晓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心理要素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7).

[2]司芳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蒋述卓.论广场文化的特点与价值[J].人民日报,2003(4).

[4]戎刚.当前农村道德文化建设问题浅析[J].农村发展论丛,1997.

(作者单位:邹平县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发展局)

作者:王彬

第3篇: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发展与研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广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多层面的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新农村 广场文化 发展前景

秣陵街道地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部,是江宁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区和经济中心。秣陵街道共计25个社区,面积18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100人、户籍人口134812人。在全南京市排名前十强,多次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发展杯”、“和谐杯”、“富民杯”金、银杯。现在,秣陵街道大多数人都住进了小区。以往,他们大都和土地打交道,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精神生活,而现在,他们离开了土地,空闲时间多了,自然增加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广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多层面的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

1.活动的自发性。广场文化兼顾了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如舞蹈、太极、散步、电影、文艺演出等,以休闲为目的,自娱自乐,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每天傍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市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2.参与的广泛性。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普及,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广场文化具有开放性,不受年龄、性别、地位、水平等限制,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入住户,谁都可以参加。大家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

3.管理的自主性。广场文化活动团体基本上都是没有硬性约束的松散性自我组织,在管理上有很大的自由。没有强迫命令,没有利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没有约束。这有利于大家自我展示,但由于是自娱自乐,缺少专业指导,自然有不利于提高的一面。

4.形式的灵活性。广场文化形式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可以是演出,可以是竞赛;可以是娱乐,可以是健身;可以是节庆;可以是纪念;可以是观摩,可以是交流;可以是宣传,可以是讲座……广场文化活动既可以是自发的,又可以是有组织的。

5.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广场文化越来越展示出其海纳百川的容量,包括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人文文化、环境文化等。广场文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二、广场文化的作用

1.娱乐作用。广场文化活动打破了行业、年龄的局限,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自由地参与进来。广场文化既给市民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又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其娱乐作用不可小视。

2.和谐作用。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使市民有了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打麻将的少了,家庭闹别扭的少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的情绪得以调节,身心得以放松,情感得以沟通。

3.促进作用。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缩影,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在广场文化上都可得到体现。广场文化促进了群众文化的不断深入。

三、目前广场文化存在的问题

1.广场文化建设有待重视。街道领导要把文化广场建设作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建设好相应的配套设施,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不要眼睛只盯着经济效益。要把群众口碑放在心上,不要眼睛只盯着个人前途。

2.广场文化开展有待平衡。一是广场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有少数经济落后的社区没有像样的文化广场,有的设施不到位。二是广场文化开展程度不均衡,有些地方的广场文化只有跳舞,形式过于单一。

3.广场文化管理有待加强。一是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除小区保安要加强监管外,地方派出所也应加强巡逻,以应对突发事件。二是各社区应配备文化专业人员,加强指导,使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

4.广场文化内涵有待提高。要使文化广场在满足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广场质量与品位,使文化广场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精神家园。

四、广场文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引导,提高认识。广场的群众性、流动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配合街道,加强对广场文化的正确引导,促进广大市民形成对广场文化的正确认识,把广场文化引向活动自发与管理有序相结合、业余与专业演出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2.提供服务,加强管理。在建设广场时不仅要考虑广场的绿化,更要考虑到广场的活动空间,方便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街道文体中心要成为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在举办大型活动中成为具体组织管理者,以新颖、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大力扶持,促进提升。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投入,街道要把广场文化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社区教育中心、文体中心等相关部门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广场文化建设工作。二是要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提升广场文化建设的水平。

4.发扬继承,与时俱进。从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着手,进一步推进“广场文化”建设。一是要挖掘、收集、整理素材。社区教育、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历史名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歌谣,做好对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使“广场文化”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要加强管理。要探索广场文化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秣陵街道广场文化设施会更先进,布局会更合理,活动会更频繁,参与者会更多,水平会更高,它的发展前景令人乐观。只有踏踏实实,使广场文化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引导广场文化向持续、健康、和谐、繁荣的方向前进,并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鹏.广场文化对繁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作用.科学导报,2013年6月8号.

[2]杨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浅谈.中国论文联盟.

[3]防城港推进广场文化建设致力发展广场文化.广西新闻网,2011年5月26日.

作者:经陈

第4篇: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休闲娱乐方式,吸引着村民参与其中,并逐渐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本调研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现状,并对今后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建议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61-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乡风文明是核心。新农村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大众历史现象。随着20世纪90年代广场文化活动逐渐兴起,广场文化在农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情况,把握新农村广场文化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组在天津市选取了西青区精武镇姚村、小南河村、蓟县邦均镇骆古庄村、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广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调查地和受调查者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地点基本情况与样本统计特征

调研地姚村现有3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供村民进行活动,其中两个广场面积1 000平方米左右,广场上设有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另外一个广场面积较小约320平方米;小南河村是清末爱国武术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乡,建有村民活动广场,广场上有体育健身设施和亭子等;蓟县邦均镇骆古庄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村庄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硬件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村民生活富裕,民风淳朴。村庄设有文化广场、篮球场地、健身器材等。

在天津市新农村调查基地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5份,有效问卷为193份,有效率约为99%。调查发现:(1)性别:调查中女性占67.9%,男性占32.1%。(2)年龄分布:18岁以下的村民占4.6%,18―40岁村民占到38.9%,41―60岁村民占到42%,60岁以上的村民占到14.5%。各阶段的年龄分布正常。(3)政治面貌:群众居主体地位占71%,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分别占13%、16%,无民主党派人士。(4)文化程度:村民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初中(占43.5%)和高中(占28.5%),调查中占18.7%的村民是小学文化程度,村民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9.3%,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村民的文化层次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5)广场建立时间:调查发现59.1%的新农村广场建立时间是在2000年以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广场是随着农村平房改造、响应中央“两手都要抓”的政策才建立的,建立时间还比较晚。(6)职业分布状况:“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产生于居民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上,而不同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准、知识构成、文化素养以及情趣的差异,表现在文化需求的层次也是有明显差异的。”[1]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素养存在层次化、从事职业的复杂化,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层次性。所以开展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职业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层次。

2.村民对当地广场的态度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将直接从思想上影响他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信心和支持程度,并最终决定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和行动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2]所以我们调查村民对当地广场的态度。(1)了解到村民对当地广场建设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天津市新农村村民对广场“非常满意”和“满意”占比重为70.4%,占5.2%的村民对广场不满意。从开放题“您为什么参加广场活动?”的回答中,村民将参加广场活动的原因归为以下五种:锻炼身体;娱乐,放松身心;交朋友,增加人际关系;打发空闲时间,丰富业余生活;兴趣爱好;了解外面世界。经归纳可以发现:村民在休闲娱乐、交往、获取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举办广场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满意度。(2)对于村民是否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调查,占24.9%的村民表示非常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比较喜欢的村民占43%,这两部分共占比例为67.9%。从这部分村民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村民中的榜样作用。占30%的村民持“一般”的态度,他们对广场文化活动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这部分人群要积极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意义,将他们吸引到广场文化活动的队伍中来。占2.1%的村民不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据访谈资料得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广场文化活动脱离村民实际生活致使村民不喜欢参与;第二,村民有其他的休闲娱乐途径,如待在家里看电视;第三,村民有“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无用”的错误观念等。所以要尽最大力量引导他们来到广场,感受广场文化氛围,一步步吸引他们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3)男性在广场上待的时间主要是在1小时之内;占44.3%的女性则待的时间是1小时到2小时之间。广场活动时间与性别相关性调查得出:p值为0.03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男女两性对一天内在广场待多长时间有显著差异。女性在广场待的时间比男性长,广场文化活动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从侧面反映了男性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兴趣不大或者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不适合男性参与。

3.广场硬件调查

“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3]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上设施主要有体育器材(87.6%)、文化墙(26.9%)、宣传栏(61.7%)、座椅(74.1%)。从调查数据可发现新农村广场上文化墙建设比较少。个别广场上设有儿童滑梯、连廊、喷泉、亭子、音乐设备等。调查发现一些广场上没有安装照明灯,村民无法在晚上进行广场文化活动。

4.广场文化活动调查

(1)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季节性、时段性:村民在新农村文化广场上进行活动较频繁的是在夏季(72.0%),冬季最少(2.6%);一天当中,村民在傍晚、晚上活动的多,占比例为73.6%。(2)广场文化活动专业性调查:从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村里的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占比例为56.5%,村民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强。在调查中广场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比重为28%,活动受到的专业指导欠缺,多数活动只是注重娱乐性。(3)广场活动的管理情况:在调查中只有39.4%的广场活动有人负责,负责人缺乏导致广场活动组织散乱。甚至广场上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等。(4)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新农村广场活动开展较多的游戏娱乐类活动(96.4%)和体育类活动(77.7%),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比较注重活动的娱乐休闲功能;科普宣传活动(27.5%)、技能培训活动(1%)开展得比较少,广场举办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动和技能知识培训活动还不到位;政治活动占31.6%,广场的政治教育性还有待提高;企业产品宣传活动占15%,农村广场文化仍需要与市场相结合,发挥它的经济价值。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经济、生态、家庭、人际交往的关系调查

1.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在对广场文化活动内容调查中发现政治活动占比例为31.6%,居第三位。政治活动内容主要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有助于提高村民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有利于村民更清晰地了解党和政府,增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培养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态度调查:(1)村委会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占14.5%,占50.3%的村委会偶尔举办广场活动,几乎不在广场上办活动的村委会占到21.2%。村委会对于广场文化建设主要是流于形式。(2)从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占比例为56.5%,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占29.0%,政府、社会组织的活动占12.4%。(3)广场活动经费来源。新农村广场活动的经费主要由参与活动人员自费,占比重为46.1%。其次就是村(社区)经费支持(39.9%)、政府拨款(26.9%),企业赞助占到13.5%。从这三项的调查看出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人力和物力上投入不足,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任主要由村民自己承担。所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重视,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资金的投入,所以要依靠以场养场,才能长期巩固广场文化活动。广场吸引小摊贩、小吃摊、烧烤、儿童玩具摊等第三产业,收取一定的经费巩固活动。新农村占69.4%的广场周围有小摊贩(如:小吃、烧烤、儿童玩具等)做买卖,占26.4%的广场周围没有小摊贩。在有小摊贩做买卖的广场中,占26.1%的广场周围的小摊贩需要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

3.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1)人具有社会性,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都有交往的需求。新农村广场上活动的村民非常愿意和别人聊天的比例占到36.3%,比较愿意和人聊天的占32.6%。村民认为参加广场活动使得自己的交往范围更多了占到63.7%,占88.6%的村民认为参加广场活动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好处。广场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互动,加强村民之间的交往。(2)村民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朋友和其他居民,与朋友聊天占43%,与其他居民聊天占到34.7%。村民比较开放、随意,心理防御性低。而且大多是原村村民,村民之间聊天的话题多,这也增加了村民的交往圈。(3)新农村广场上村民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琐事(36.3%)、邻里关系(26.4%)、小区建设(13.5%)和社会新闻(15.5%),新农村村民在国家政治(3.6%)方面交流、关注得比较少。村民之间比较喜欢谈论家庭琐事、邻里关系方面的话题,乡土气息浓厚。(4)村民在广场上与人聊天的原因主要是兴趣爱好(44%)、传统习惯(24.4%)、维系情感的需要(22.3%),为了获得帮助而进行的功利性交往所占比重则很少。

4.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家庭建设的关系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家庭是由血缘和姻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功能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人们在家庭中寻求情感支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对村民的情感满足起到了补充作用。(1)家庭成员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支持程度很高,占比例为95.9%,仅占4.1%的村民不支持家人参加广场文化活动。(2)在参加广场活动的村民中,占23.8%的村民经常和家人一起参与广场活动;占41.5%的村民偶尔会有家人相陪,15.5%的村民的家人几乎不陪伴。从数据可看出村民个体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有利于扩大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队伍。(3)调查显示占82.4%的村民认为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有利于家庭和谐;占2.1%的村民认为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对于自己的家庭和谐无影响。村民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培养了宽容的心态,这使得村民回归到家庭中能够宽容家人,促进家庭的和睦。

5.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类要按照规律办事,要有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同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一样,都属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调查表明:占64.8%的广场活动后有垃圾,占35.2%的广场活动后没有垃圾。丢垃圾现象可能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农村在环境和卫生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足,导致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如广场上没有设置垃圾桶;其二,村民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公共文化意识有待提高。这都阻碍了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这就需要利用广场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2)人们对广场周围绿化环境“非常满意”占比例为12.4%,“比较满意”占比例为66.3%,占19.7%的村民对于广场周围的环境绿化持“不满意”态度,有1.6%的村民对广场周围的环境绿化很不满意。绿化环境的好坏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部分村民对村庄绿化不满意,说明新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需更加努力。

第5篇: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3

1.1概论……………………………………….….………………….3

1.1.1 专题报告的依据................................................................3 1.1.2 项目的背景………………………………..……..………3 1.1.3 建设的重要性..................................................................4 1.1.4 建设的必要性…………………………………………..4 1.2 建设项目内容…………………………………………………...5 第二章 项目单位概况………………………………………………….…5 2.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5 2.2 项目优势………………………………………………………...6 2.2.1 选址优势………………………………………………...6 2.2.2 广场功能………………………………………………...6 第三章 建设方案………………………………………………………….7 3.1 投资预算表……………………………………………………...7 3.2 资金来源………………………………………………………...7 3.3 实施进度………………………………………………………...7 3.4 项目责任………………………………………………………...7 第四章 结论……………………………………………………………….8 4.1 发展目标………………………………………………………...8 4.2 社会意义…………………………………………...……………8 4.3 结论……………………………………………………...………8

第一章 总论

1.1 概论

项目名称: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申报单位: 项目地点: 项目性质:新建 1.1.1专题报告的依据

该项目依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该[2010]1号)及《甘肃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甘税改办[2010]7号)文件精神。

1.1.2项目的背景

茁壮强健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持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直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英雄健儿奋勇争先,大显身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我

3 国人民敢于创造、志在一方的豪迈气概!这是在党和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伟大胜利。“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全民体质的整体增强将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将比以往表现出更为强劲的态势,前景令人鼓舞。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方针和政策,无疑是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建设项目的时代背景。

1.1.3 建设的重要性

**村位于平川区东南部,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全村共有4个社,236户、1010人,耕地面积6000亩,退耕还林面积4650亩,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因此,加强该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何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1.1.4 建设的必要性

**村群众有着热爱体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群众舞狮子、玩龙灯、看戏曲表演、篮球赛等各种活动。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视野的开阔、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没有规范且开阔的活动场所,群众体育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在此情况下,建设群众体育健身广场,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国家体育总局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将农村

4 体育设施建设的重点由以行政村为主要对象向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转移。**村建设群众体育健身广场,对于满足全村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保健需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增强人民体质;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繁荣文明村风,构建和谐农村,都是十分必要的。

1.2 项目建设的内容

广场总面积1150平方米,其中: (1)篮球场地:占地面积512平方米; (2)乒乓球活动场地:占地面积80平方米; (3)室外健身场地:占地面积558平方米; (4)文化活动室:占地面积135平方米; (5)文化戏楼:占地面积190平方米; (6)围墙350米

第二章 项目单位概况

2.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乡人民政府历来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群众体育事业,**村每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组织舞狮子、玩龙灯、篮球赛等活动。近年来,**乡引导群众开展日常体育活动,广大群众兴趣盎然,群众体质不断增强,促进了文明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处于边远山区的广大群众渴望能有条件更好、功能更完善的健身广场。

5 2.2 项目优势 2.2.1 选址优势

文化广场位于**村村中心,**小学及村委会前的空地上,规划总面积1150平方米,该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 文化广场位于该村的中心地带,就近有小学及村委会,方便群众开展活动;

(2) 115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可容纳400余人,能满足群众的健身和文化活动需求;

(3)乡村公路已通各社,群众来往方便;

(4)群众习惯、也都乐意在此聚集活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5)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好,不用再次占用耕地。 2.2.2 广场功能

广场建成后,可以同时满足400余人开展活动,安排专人管理,提供以下服务:

(1) 健身设备:安装篮球、乒乓球等设备,健身器材10套; (2) 健身指导:定期刷新宣传栏,宣传有关运动保健知识; (3) 竞赛活动:组织各类人群的体育赛事,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 (4) 健身组织:定期组织全村体育协会负责人会议,促进健身活动;

(5) 休息娱乐:在文化活动室里安排棋牌、茶社等设施。

第三章 建设方案及投资预算

3.1、工程建设方案

广场总面积1150,主要完成场地土方夯填和硬化,文化活动室建设130平方米,文化戏楼建设180平方米,围墙建设350米,购置篮球、乒乓球和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

3.2、投资预算

工程预算总投资41.3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39.90万元,其他费用1.46万元。

3.3、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为:工程预算总投资41.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万元、区及区以下财政奖补资金1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1.36万元。

3.4、实施进度

建设期为3个月(2011年3月——2011年6月) 3.5、项目责任

项目单位:**乡**村委会 项目负责人:法人代表*** 责任措施:分工负责,确保安全、质量和进度

资金管理:建立专账,专款专用,接受组织审计和群众监督。

第四章 结论

4.1 发展目标

全民健身运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持久屹立于世界英雄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符合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和发展目标完全一致。

4.2 社会意义

新建**乡**村文化广场,能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通过有组织的竞技运动和松散型的自由健身活动,培养群众的审美意识、运动情趣,增进人际交往,丰富文化生活,有效实现全乡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进步,因而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

4.3 结论

该项目符合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顺应群众愿望,乡政府大力支持,经论证切实可行。

第6篇:“百企帮百村”项目—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农村文化健身广场投入使用

“百企帮百村”项目—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农村文化健身广场投入使用

(金沙县沙土镇记者站

何正开)

由上海市委统战部援建的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农村文化健身广场,仅用一个月的工程建设,目前已竣工投入使用。该广场建有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和跳远场地;表演舞台、观众席、文化墙、花池;露天音响、照明设备以及垃圾箱、公共厕所和排水工程等。

据了解,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农村文化健身广场,是上海市委统战部按照中央统战部“百企帮百村”活动要求,对口支援毕节试验区金沙县“百企帮百村”的其中一个项目,帮扶资金10万元。该广场的建成,可为青山村茶园坝、顺山等13个村民组1800多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同时也为青山小学和青山村开展文体活动打造了一个好场地。 (贵州省基层党建网2015年5月15日刊登)

第7篇:申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面试热点模拟:新农村文化建设

【材料索引】

2011年3月26日下午,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大喜事——由星河湾集团援建的狮象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如桂,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孔少琼,对口帮扶企业黄文仔董事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对口帮扶吕田镇的荔湾区党政负责人、合景泰富地产公司孔健岷主席,以及从化市、吕田镇党政负责人、狮象村全体村民的见证下正式动工。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新农村建设既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农村生产关系。那么,从生产力的角度上看,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生产关系,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面试预测】

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呢? 【参考答案】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 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不发达最主要体现在农民无法掌握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和能力技能,从而导致生存、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作为政府除了向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外,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引导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得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留住田园风光发展休闲农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的确,如果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向城市建设看齐,一味地鼓动农民“上楼”,甚至建设大马路、大广场,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庄,建设成“千村一面”,将承载了丰富文化、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破坏殆尽,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令人痛心的事。

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否保护好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留住田园风光,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因为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管理者。只有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切实留住乡村田园风光,才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受益。

第8篇: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论

张彤磊 朱卫

摘要:当前中国农村宗教影响力呈扩大之势,已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问题,应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弱化其消极影响,使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宗教;新农村;文化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经济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1]对社会发展而言, 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等功能。文化建设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农村宗教呈不断升温态势,宗教信徒人数日益增长,宗教显性和隐性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适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

一、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回避和长期面临的问题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态,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扮演着或显或隐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和影响。根据马克思宗教理论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背景,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一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规律的科学分析,说明宗教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赖以存在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最初的宗教观念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极其有限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后,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造成的巨大苦难和绝望,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尚未穷尽对人和自然的认识,人们[2]

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还远远没有消除。

2、历史经验证明,违背宗教规律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党的宗教政策,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党的宗教政策出现了偏差。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内容几乎仅仅被归结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在实践中号召同宗教进行斗争乃至“消灭宗教”。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导致根本取消宗教工作,严重破坏了党领导下全国各界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

二、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急剧转型给人们在思想、经济、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革造成的主导精神的缺失加上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真空,宗教也乘虚而入,并逐渐升温。当前农民信仰者数量不断增长,信仰程度在加深,宗教影响力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宗教信仰的影响挤压了新农村政治建设的文化空间。

本质上看,宗教有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根本对立,宗教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弱化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直接影响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政治保障,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虽然国家禁止宗教组织干预政治事务,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教群众的增多,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宗教组织的影响。某些信教乡村的村委会甚至成为教会的代言人;在某些信教群众较多的农村地区,教会的影响有时超过了村委会,甚至有的村要召开村民

会议也必须通过教会召集。一旦在村级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和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矛盾,就会演变得较为激烈,影响到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从而带来诸多农村社会问题。

2、功利化的信仰色彩冲击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导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新农村的伟大蓝图才有可能实现。但经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导向,鼓励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经济利益的调整导致了人们心态的变化。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等观念在农村中开始流行,一些村民国家观念、全局观念、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

近年来中国广大农村宗教愈来愈明显表现出功利化趋势,又对上述思想与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许多村民信仰宗教并不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而是以期望神灵保佑自己赚钱发财、平安无病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为根本出发点,这无形的助长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的流行。其二,村民信仰的神灵数目无限扩大,期望借助众多功能不同的神明的存在,更多地满足个人精神心理上需求的渴望。而在这种心态之下所透露的目的,就是多种机会的利用,包括多种选择、多种试行、多种经营或善于钻营的现实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3]。

3、封建迷信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

封建迷信和宗教在内容、组织形式、信仰方式、社会后果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但在神道设教,宗法制度观念长期的历史影响下,封建迷信仍然与宗教纽和在一起,深深影响很多村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封建迷信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打着行善的旗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不少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算命问卜、观阴阳、信符咒、观手相、占星术、圆梦测字、赶鬼驱病等现象复出,在一些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耗费巨资建庙祭祖等现象盛行。这种风气与新农村崇尚科学的道德建设内涵背道而驰,不但严重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引导宗教社会功能,弱化宗教消极影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具有为达到促进社会向更好、更完善方向发展的特殊社会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下去。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宗教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整体对宗教的作用是制约性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宗教对社会整体的作用和功能也很明显。面对宗教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弱化降低宗教负面影响,引导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可以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1、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降低极端宗教信仰与情感。

共同的信仰使信徒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信徒的团结与一致,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如果信徒对宗教信仰与情感极端狂热,一旦现实社会与其信仰存在某种紧张,宗教则有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动摇国家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利益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如果各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好,将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在我国农村信教人数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必须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信徒大规模干预乡镇村务的情况,“法轮功”等一些邪教组织更是利用信徒的信仰和情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合理利用宗教社会心理调节功能,弱化宿命论与出世观念。

信徒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的追求,可以消除他们对现实世界不满而造成的愤懑、焦虑、恐惧等心理,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在经济浪潮下,部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甚至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和打击,与短时间富起来的人形成巨大反差,加上在征地拆迁、土地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不断受到侵犯,极易导致社会冲突。合理利用宗教社会心理调节功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补偿,能够保持心理稳定与平衡。但部分信徒往往产生命定思想,不敢面对人生,逃避现实,沉迷于天国的幻想之中。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宿命论、出世观念的流行会对发展农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3、积极引导宗教教化和交往功能,避免狭隘宗教认同思想。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宗教教义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共同的道德要求, 符合人性对亲情、友爱、正义、公正、德性等等的心理需求,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相适应的。积极发挥宗教教化功能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另一方面,一些信徒宗教认同思想狭隘,常常有以己为宗,视其他宗教、教派或不信教群众为异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疏远乃至对立冲突。

综上所述,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弱化和降低宗教影响,发挥引导宗教积极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国清.当代中国农村民间宗教转型的原因及趋势[J]. 北京:时代人物,2008(5)

作者简介

张彤磊1972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中国思想史硕士 朱卫1978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中外关系史 硕士

第9篇:新农村时期的文化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我县为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农村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发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通过走访调研,将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

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较远。

二、部分偏远乡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精神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

村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

3、

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

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

四、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

(1)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导致人才外流。

(2)工作人员缺乏。老一代工作人员中,多数人当上了领导干部或调换了 单位,现有的工作人员大都在50岁左右,都面临退休。

(3)专业培训偏少。近几年来,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都是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的,无法提高专业水平。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更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应在以下方面继续着力:

一、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经费投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积极探索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二、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建立和完善乡镇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三、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场馆的利用率。

虽然最近几年农村新建了许多文化站,但在一些地方,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现有的农村文化站发现有被挪用挤占或空闲锁门的现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是软件陈旧。如有的地方的图书一直没有更新,缺少吸引力;三是软件不配套。如有的文体设施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四是被服务群体具有特殊性。如在一些地区,中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基本是老人群体,如何对老人进行文化服务,值得研究。这就要求全区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要注意软件更新、配套,要研究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服务。

四、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1)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x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x歌舞文化活动、x文化活动、x文化活动等。

(2)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3)特色文化活动。我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文化等应成为我县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4)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

得农村市场。

五、优化环境,培养人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服务专业队伍是关键。

(1)加强对乡镇现有文化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辅导,每年适时组织举办乡镇文化干部培训班,提高其理论和业务水平。

(2)建立一套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招考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可具体负责村文化服务工作,抓好村级文化室的建设和发展。

(3)注重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发展民间演出队,推动民间文艺的繁荣。

六、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保持一致。要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上一篇:高一美术鉴赏教学进度下一篇:加强政协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