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13篇)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6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责任督学专题培训会,与所有督学一道参观了黄花初中校园,观看了实验初中文化建设专题片,分享了11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在汪宏军主任的启迪下,参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讨,收获颇丰,也引起了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现结合分黄片区六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谈谈我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谈到学校文化建设,很多教师甚至是校长首先想到的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墙面的布置,橱窗的设计。这是文化,但这些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学校环境文化的布置,有很多公司专门搞这种设计,他们可以把中外许多名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提供给你,甚至可以为你设计校训和校徽。可以说,这些事情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这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复制别人的服装和文章,甚至可以克隆别人的相貌,但不能复制别人的灵魂。学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首先是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不同。这是学校各种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根源和本质。
一年来,我在督导片区中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深感最难的是如何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时反复切磋若干次还是不能确定下来。因为这涉及到今后学校发展的定位问题。就像盖房子,如果定位不准,各项建筑工程都没法开工。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学校做什么最有价值,怎样做最有价值。为了便于记忆和宣传,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般要凝练成几个字,如XX教育,XX文化,XX精神等。对核心价值理念要找到几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或说明,要以此为核心,来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等。所以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确定不了,后边的几方面工作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我们可以复制某个学校的环境文化布置,我们可以照搬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但那不是自己的,不符合本校的实际,也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之所以用“提炼”而不是“提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因为不能简单的提出一个口号。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别人空降给她的,而是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学校主要领导的办学理念而提炼出来的,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才符合这个学校的办学实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提炼的角度也不一样。我们在帮助学校提炼核心价值理念时,一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的。
一、根据学校的项目特色来提炼 有些学校在某一项目方面很有特色,甚至几十年都保留着这一特色。黄花小学的“绳彩飞扬”是该校的体艺特色项目,绳操绳舞是深受师生欢迎的健身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成了黄花小学的一大亮点,在区学生素质展示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提炼出“绳韵文化”文化品牌,拟开发“绳彩飞扬”校本课程体系。这种文化师生的认同感强,富有生命力。
二、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提炼
农村中小学地处山村,学生生所见所闻大多是农村、农民、农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南垭小学就抓住一个“农”字,提炼出“敬耕善读、奋发有为”的办学理念,打造“耕读”文化。以“敬耕爱农”为德育品牌,以“植根农村、面向现代、习得技能、全面发展”为宗旨建构耕读课程体系,让南垭小学的理念文化和课程文化有机统一,学校核心价值追求得到彰显。
三、根据学校领导的办学理想来提炼
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为人生做准备的过程。黄花初中就是在继承前任校长提出的“为一生做准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好每一步,为一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不仅明确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为一生做准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了明确的途径“走好每一步”。为了让全体师生更好地践行,用“正、实、健、雅、勤”来诠释“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好”的标准。以“棋”为载体,经营“步步为营”德育品牌,建构“棋韵”校本课程,开发“步步为营”评价体系,形成了黄花初中的特色。
四、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来提炼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或者是学校地处有优良传统的村镇。学校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张家口小学地处张家口老集镇,那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待人热情、珍惜生活。张家口小学的师生也具有这些传统美德,师生的热情好客给到过学校的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家口小学就以此为切入点,提炼出“惜”的价值追求,引领师生“惜时、惜物、惜缘、惜福”。用“惜之魂、惜之韵、惜之学、惜之情、惜之乐”五大板块来建设环境文化,以“乐中启智、惜中润品”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以“惜”育人的目标。
五、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来提炼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学校两个校区的教学楼塑胶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完成,目前正在着手打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物质文化,而对学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认识比较肤浅。如何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办一所具有特色的九年制学校一直是我们学校一班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学校是培养人的最重要的阵地,是用文化氛围感召人的场所。学校的魅力就是在于其文化内涵。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建设)、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师生的行为举止)。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它折射出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其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引领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学校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我认为当前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有规划的改进硬件设施的同时,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教职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观念有待更新,认识有待继续提高。我校部分领导和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校园各类文化建设如标语、功能室等的设置与管理基础缺乏整体规划,缺乏主题文化,没有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没有立足校园里的人,没有把学生的使用即校园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纳入思考范围。学校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常规性、科学性的活动开展得少,常常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临时突击的汇演、比赛等活动。活动项目单一,内容流于形式,覆盖面窄,参加人数还有待增加。
校内文化设施的档次有待加强和改进,部分设施设备显得陈旧、粗糙、敷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达到较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如学校的合唱队、美术组、体育队等特长建设缺少规划,有关规章、制度亟待规范。
学校硬件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规划布局上存在一些缺陷,使两个校园无法在短期内连接成一个整体,要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改造上级投资不足,资金缺口还很大,而且改造的难度较大,学校本身也没有资金用于改造环境。由于资金有限,上级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设备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投资,缺乏整体规划,常常是走一步算一步,不能一次性投入和实施,并且大多倾向于中心学校有重点的进行。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农村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需不需要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学校要从建设新农村的高度,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农村教育的要求。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雅俗并存,而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创造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这是学校的责任之所在。我们也要改变,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熏陶的做法。人的思想要借助于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才是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本理由。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亟待加强。作为农村学校,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农民的孩子,一方面,千百年来的不科学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需求成为农村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应试教育的藩篱,抓质量,保稳定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淡化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采取整体合理的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抓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用好,避免重复建设或再次改建。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政绩工程,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学校科学发展服务的工作。我们知道,物质基础是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件改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开发农村学校特殊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寻求更好的校园文化展示方式,立足所处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结合具体的校情,充分利用周边可利用、开发的资源,抓住以精神文化的建设为重点,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形成高尚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
一、打造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学校致力打造“幸福童年教育”的文化品牌。幸福的校园是学生开心生活和幸福成长的乐园。为了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内做到时时、事事、处处都能看到、听到和使用英语,我们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上做到了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1.讲究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从听、说、看等方面打造学生感知英语的语言环境。如:我们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两次给学生放送英语故事、儿歌和歌谣等;课间活动的背景音乐既有旋律优美的中文歌曲,也有活泼可爱的英文儿歌。校园橱窗、楼梯走廊、生态实践园等设置英语内容,图文并茂地反映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活动。
在校园醒目位置,我们贴上了各类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和公共标志;图书馆内专门设置英语角,征订了大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英文书籍、杂志和报纸以及一些音像资源。另外,我们还特别为喜欢看动画片的寄宿生安排每周一次的“Movie之夜”,精选学生喜爱的英美原版动画电影和儿童电影。
2.突出个性灵动的教室DIY
为了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学校每间教室两边的墙壁和黑板报上都设有“英语园地”。每月出一些英语小幽默、故事连载、英美知识资料卡,以及一些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语法知识和运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适当参与设计和制作。教室里每天使用的黑板,除了安排学生用英语书写当天的Daily report,还会提前记录一些与英语课本相关的拓展词汇等。
3.精心组织多彩的英语活动
除了利用好校园英语广播站外,我校还结合“五节一月”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大型的校园英语歌手大赛、艺术节课本剧比赛,母亲节、儿童节、圣诞节等节日主题活动,统一筹划和组织。书写、朗诵、写作、主题绘画等专题活动,则适当穿插。在第二课堂领域开展多种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校园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感知、学习、运用英语。这些活动在丰富校园课余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打造生动有效的英语幸福课堂
1.丰富英美文化的拓展内容
课堂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的主阵地,要营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首先要将英语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建立焕发语言生命活力的英语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新版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Culture time版块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拓展更多的英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知识、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知识的拓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语言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对英语语言内涵有了全面的了解。
2.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交际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有助于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英语资源或是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真实、
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操练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讨论周末活动时,可以将场景设置在QQ聊天的情景中,学生既感觉形式新颖,又感觉贴近自己的生活。而活动化的英语课堂是学生运用英语实际交流的重要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模拟情境开展会话、表演或讲故事,甚至可以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的实践活动。
3.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
生活中的英语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资源。如:鼓励学生搜集KFC,CCTV,WC等英文标识,充实自己的“百宝箱”。又如,在学习Sign之后,学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公共标志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知识小报,定时展览和交流。再如教师还可以将电视、电台、微信等公共服务平台中适合小学生收看和收听的英语资源分享给学生。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更多地接触和学习英语。
三、汇编儿童乐学的英语校本教材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不能满足多数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的。为了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我们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搜集、整理,并汇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英语校本教材。一、二年级汇编趣味英语教材,孩子们通过经典儿歌、歌谣初步感知和体验英语,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三至六年级则选择经典英语绘本故事。其中三、四年级以带有原版音频文件的绘本故事为主,如:My Mum,The very hungur
caterpillar,The three robbers等继续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对于有一定阅读基础的五、六年级则以The Nutcracker,The Town mouse
and country mouse等经典绘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些生动有趣的英语校本教材将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自信延伸到了课外,也培养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享受幸福童年 创造美好人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这个办学理念下努力营造快乐的英语校园文化。我们也期待学生在快乐的英语学习中感悟、发现和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一所学校得以生存与发展,靠的是先进的学校文化与积极的学校精神,先进的学校文化体现在物质设施的合理完善,体现在办学理念的先进科学和管理模式的高效、人文,更体现在能制定并践行适合本校的发展目标与行动思路。
农村学校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复制城市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而应立足自身实际,在规范办学行为,打造精品校园,创建特色学校方面下功夫。作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近年来,我校在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也作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基
1、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学校制定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专项学习,为中层领导选订了相关的学习刊物和资料。通过学习,增强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在学校日常管理事务中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管理水平,体现自己的管理能力。目前领导班子成员人人谋学校发展,个个思学校管理。创新和谐的领导班子已经形成,中层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2、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以人为本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为教师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如何保障教师的权益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制定了教师必访制度,凡是教师在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出现困难,学校必然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凡是有关学校发展和教师利益的重大事宜必定让教师畅所欲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不能因个人工作的疏忽而让教师产生怨言。凡是教师为学校发展付出了心血,我们必须牢记在心,并诚心诚意地道一声:“你辛苦了”,教师感到被尊重的同时,也必然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列入学校工作重要内容。先后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比武、高效课堂研讨、教师基本功训练、教研组课堂教研汇报展示、骨干教师培养、教法研讨、学法指导交流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经验都有了量的积累质的提高。
(二)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着素质教育的日渐深入,环境育人的作用更加凸显。我校坚持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路创设校园环境。按照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化的总体要求,对校园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几年来先后投资五万余元对教室门窗、顶棚、窗帘进行更换,对办公室地面进行铺设。投资三万余建起了校园小广场;投资四万元新购微机16台,完成了微机更新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突破口,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题划分为三大板块。师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提升品性。如今漫步校园,花香草绿、书生朗朗;校园整洁有序、师生精神奋进。环境育人的功效得以展现。
(三)突出德育,以“情”施教。
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流露真情,在动情中受到启迪。首先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教师参与“真情式”教育大讨论,形成共识,制定目标,分配任务。继而德育处、班级、学科教师分头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真情,由自己想到他人,由父母所处职业的艰辛感受到工人、农民、教师等不同职业的艰辛。以情施教,学生心灵受到震动并产生了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的不竭动力。进而形成了优良品质。
(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1、实施备课改革,突出实用性。
以往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形式,轻实效,费时费力;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重备教师活动,轻学生参与活动。鉴于此,我们出台了《新立小学备课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科精品备课。对精品教案的数量、质量、环节等作了详细要求,对二次备课和非精品备课的教案则突出教后札记和教学反思的撰写。
2、实施作业批改改革,突出鼓励性评价
在作业布置上,坚决杜绝重复性、惩戒性作业和超量作业;在批阅上,杜绝延时批阅、流水批阅、单一批阅。明确提出: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要少而精。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开发潜能。特别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提倡课前布置预习性作业,变“新授——作业——讲评”为“预习——作业——讲评——讲解”。学校篆刻了一些带有鼓励性语言的小印章,根据不同学生表现,通过盖章予以鼓励。
3、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教学效率提高。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预习——交流——反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组织领导班子、教研组长深入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并从教学效率、教学特色、教师素质、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之后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针对听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分析、讨论。并制定整改措施,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五)抓好课程设置工作,落实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严格落实三级课程体系,坚决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实践证明,课程方案得以落实,能提高教学效率,能开拓学生视野。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教学组织有序,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明显提高,学生科技作品、电脑绘画作品等也在各种评选活动中崭露头角。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课程的研发在档次和数量上有新的收获。我们以葫芦文化为总纲,依托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园师资力量,重点研发了民间工艺类与民族文化类学校课程。今年3月份,县教育局周局长到我校调研学校课程的研发情况,对我校的葫芦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予了高度评价。为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投资15000余元新建葫芦种植基地。炎炎夏日,葫芦须伸蔓爬枝,形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5月7日县教研室主任戴延军同志对我校的三级课程落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特色教育立校,艺术教育兴校的新发展思路,在全校范围内整体推进艺术教育,各年级设立以民间传统器乐演奏为主的一级一精品民间器乐培训活动。
一、二年级精修项目为腰鼓;三年级为口风琴;四年级为横笛,五、六年级天津快板。小学六年结束,学生能基本掌握几种民间乐器的演奏。上学期投资一万五千余元购进了手风琴、口风琴(三
年级学生每人一副),葫芦丝、竖笛(全校师生每人各一只),腰鼓(二年级学生每人一副)、横笛(四年级学生每人一只)、竹板(五年级学生每人一副);投资五千余元成立了全县唯一用教师名字命名的于荣光工作室。学校从今年起设立葫芦文化艺术节,每年一届。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艺术教育的进程。
搞好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挖掘、利用好人力资源。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长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统帅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学校,学校兴衰系于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火车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论校长,认为校长一半是行政上的领导,另一半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同时指出,“后一半”还要重要些。这就将校长与文化拉上了关系,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分辨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校长应有的习惯和品质。闲时翻看一下《孙权劝学》,思考大将吕蒙如何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看”的;清代的曾国藩,在政治上是反面典型,可在治学上却是文化大家,学贯古今。想想这些,难道不给人以启迪吗?其实,在中国古代,朝庭命官走马上任,坐堂数载,即使是七品知县,也没有哪一位没有书房?可以说官当到哪里,书房就跟到哪里。因此,我认为,校长必须读书,必须有书房;必须充实自己的脑库,才能底蕴丰富,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师”。校长应该是员儒将。前面谈到校长应该是个文化人,但光有文化还不够。一校之长是法人代表、一个团队的首领,也就相当于古时候的“朝庭命官”。因为他是代表国家政府行使办学权力的,是一个学校团队中的首席学者形象,是校长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气质风范。
校长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统帅。这个提法中透露出一种威力。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办大事没有一点威力可不行,校园文化建设虽是软件类,却需“硬头货”(孔方兄)。更难的是团队成员中不一定观念都转变了,思想都统一了,看法均相同了。这就需要校长知人善教,深入浅出,合理制定方案,统筹安排人、财、物,大胆创新,勇于开拓,集思广益,指挥若定,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让教师自觉成为传承文明的使者
就一轮基教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这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不断知识更新,激活自身文化泉源。时代在飞速前进,教师若坐而论道,随遇而安,则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必将失去所从事职业的伴侣--学生。唯一明智的做法,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和学生共同成长,与时代并步前行。
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不是在战场上火拼,奋不顾身,满身是泥,枪林弹雨,临危不惧。相反,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几个抽屉的利用是如何设计的,坐椅下、桌边墙上的清洁卫生如何,平视墙上张贴的是什么,粘得端不端、牢不牢,有没有座右铭之类?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没有学生,校园良辰美景便是虚设。然而,学生入住校园,如果老是“三点一线”,寂寞无边,那师生能融洽得了吗?10年寒窗,夜夜孤灯,稚嫩的心灵能熬得出头吗?
我们一定要关爱孩子。我们要想塑造他们的灵魂,就请先尊重他们的灵魂,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惊吓。急什么呢?既然孩子们想读,就不妨带着他们在校园走一走,转悠转悠,边走边看,边看边读,边读边想边记,校园里有哪些景物,哪儿景美,哪儿字好,哪里光滑,哪儿陡峭,哪儿人多,哪是学生,哪是老师,老师中的哪个最有精神,哪个看起来最博学,哪个最有气质……让他们尽情地看,放开地读,必要时还可以笑,若还是不想回教室就再多蹓跶一会儿。
其实,我们的教师要塑造 “个性化优良品牌”,那我们会很自豪地向学生,以及家长、社会隆重推出我们自己的,我们的校长更是师中之师,何惧来宾观瞻?古今中外,文化海洋,博大精深,孩子们越读越多。越多越要读。当阅读成为学生第一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轻松多了,师生都快活多了。
四、让校园成为文化的百草园
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安石头、种树苗、植草坪、贴标语、喊口号那么简单。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代代师生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散发的是中华文明大背景下这所校园所新翻的泥土气息。她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的向心力,巩固之,建设之,学校将经久不衰。
农村中小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条件,为了科学合理使用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校舍安全,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6号)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建设现状及发展预测
(一)发展现状
近期是我X农村中小学建设的重要时期,我X农村中小学通过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寄宿制工程以及其他捐赠工程等项目建设,农村中小学基建投入X万元,消除危房X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X万多平方米,全X义务教育阶段学校X所,教学点X个,在校学生X人,教职工X人,校园面积X万平方米,校舍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校舍达X平方米占总校舍的X%,校舍质量显著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发展预测
根据人口出生变化,全X到2012年末期,农村中小学学生将由现阶段的X余人下降(上升)到X余人,其中小学生将减
少(增加)X人,初中生将减少(增加)X人,校舍数量不足的问题将XXXX,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向集镇转移,农民收入将不断增加,师生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的提高,调整学校布局、兴办寄宿制学校、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绿化、美化校园、整体提高办学条件将是近期我X农村中小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消除危房改善师生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科学配置、综合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全X农村中小学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对布局调整规划中将要撤销的学校基本不予改造,对短期(一年以内)存续的学校只作适当维修,保证师生安全;对长期保留的学校进行合理改造,确保投资能长久发生效益;对布局调整规划中确定的8所重点建设学校作好校园校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努力办成规范化的学校。
专款专用的原则,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校园校舍改造和新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
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修改造要因地制宜,讲求安全、经济、实用,严禁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工程。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全县农村中小学平衡、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全X形成办好X所初中,办好X所完小的格局,全面消除C、D级危房,解决师生住宿、就餐、如厕等问题,力争完小以上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范化要求,建设一至两所花园式学校。
三、主要任务
“普九”期间,由于资金紧缺,《建筑法》没有出台,群众集资请农建队修建的校舍已陆续成为危房,近期全X有X多平方米校舍将成为危房需要改造。因布局调整X所学校没有满足师生就餐、住宿和如厕要求需改扩建寄宿制学校校舍X万平方米;X所学校需解决校内道路、围墙、运动场等问题,上述项目需投入X余万元。
四、实施措施
(一)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合理配置资源。认真落实《涡阳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对布局调整规划中保留的学校和撤销的学校区别对待,集中财力改善永久保留的学校的条件。
(二)从严控制学校建设规模。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和现有校舍情况,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对各学校新建项目严格要求履行会审制度,每新建一个项目必须由所在学校提出可行性研
究报告,经乡(镇)中心校、教育局审定后方可实施。
(三)建立校舍安全预警体系,认真落实校舍定期查勘鉴定制度。中小学校要加强校舍日常安全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及时组织维修改造。
(四)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组织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具有国家认定的资质,要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
一、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现状一:农村中小学校硬件基础很差。首先,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启动了危房改造计划, 一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 基本上消除了危房, 但农村中小学校舍整体上质量差, 年久失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 农村中小学硬件改造环境投资不足。由于资金有限, 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投资, 多倾向于中心学校。
现状二: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很多农村学校的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操作方式、运行机制依然陈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创新的意识、环境、机制均没有真正地确立, 校园生活单调、贫乏。
现状三: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 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 就是搞活动, 就是校容校貌等等, 而不能认识到它是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系统, 以至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形式呆板, 内容上缺乏新意、缺少个性。
二、五个“加强”, 促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
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整合优化育人环境。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校园环境建设要打破常规的、单一的、静止的模式, 整合优化固有的教育资源, 在“熟视”的领地变“无睹”为“有睹”, 开掘出更为宽广的教育新天地。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育人机制。
“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 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 同时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 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 不可或缺, 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 把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与做人准则、精神需求与践行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 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融的规章制度, 使之既能激励引领, 又能规范约束。
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育人目标要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训练活动等来实现。因此,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长禀赋, “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求真、求知、求乐, 从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开拓学生的思维视界,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4.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丰富意识形态内涵。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 即所谓的“深层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学校目标, 要使之逐步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识和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价值观念,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使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评价人与事、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标准;精神风貌, 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优良精神风貌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礼仪, 它是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影响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形式, 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 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节日慰问、穿校服、戴校徽、唱校歌等。
5. 加强和谐人际关系建设, 展示师生人格魅力。
随着现阶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办规模化的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农村小学寄宿制的出现,为广大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对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重构学校文化。
抓基础——重建环境文化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长的作用。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要处处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别是以“寄宿生为本”的理念,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目前,农村小学生数少,受地方财力紧缺的制约,无法添置高标准的硬件设备,但我们应针对寄宿生的实际,利用并校后的闲散资源和校园内有限的资源,积极争取资金,着力解决好寄宿生的食宿用房,配置食宿设施,配备好寄宿生综合活动室。由学校统一膳食、统一床铺、统一生活用品,让学生吃有可口的热饭,洗有温暖的热水,睡有舒适的床铺,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玩有多样的活动项目。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布置我们的校园、教室和寝室,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我们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如校园班级“十个一”建设,在教室、校园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其次,教学区、活动区、食宿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张挂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最后,还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抓重点——建设制度文化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寄宿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寄宿生的特点,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着手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抓好有关寄宿制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对小学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可以针对学校具体实际制定《寄宿制学生章程》《学生寝室管理办法》《寄宿制学生食堂管理章程》《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等,并且力求量化细化。其次要抓好制度意识的培养,这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班队课等一切舆论宣传阵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最后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强化“五个环节”的管理:一是健全领导管理机构。设立“校长——分管领导——生活管理员——班主任——保卫干部——校医”管理网络,落实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强化饮食、住宿管理。食堂由学校统一经营,实行自主经营、零盈利运行,确保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用在学生身上。住宿落实编号管理,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分年级、分寝室登记造册,做到室、床、号三位一体,有专职管理人员管理学生按时作息。三是加强学习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活动,做到每个时段都有教师指导。四是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能力;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实行各个时段交接手续,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抓好校园学习活动安全,每天值日教师在校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食堂和宿舍定期消毒,管理人员住进学生宿舍楼,夜晚对寄宿学生进行巡查,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就寝安全。五是完善家校联系机制。设立家校联系室,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到现场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等情况,反馈意见。
抓难点——建设行为文化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静态文化的话,那么动态文化就是学校的行为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应进一步加强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寄宿生生活辅导老师以及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上。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一是加强生活教育,教他们学会过完整的集体生活,学寝室床铺的整理,学生活用品的摆放,学衣鞋的洗刷等等;二是加强保健教育,教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学常见病的预防等等。生活辅导老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我们要求他们转变观念,要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言行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抓关键——建设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因周边小规模村小学的撤并,师生人数增多,校园精神文化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重构。可以从两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是活用教学资源,即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适时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寄宿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时间走进阅读室,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等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生作品展示栏,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等教育。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健康的学习风气。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既有思想性的(如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还有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人际关系建设。寄宿学生离开家庭,远离父母,难以享受家庭的和谐与温馨。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通过活动的开展或是领导教师以身垂范,让全体寄宿生处处感受到温暖。如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同餐,走读学生与寄宿生结对子,请寄宿生到老师、同学家做客,走读学生体验寄宿生活等。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交往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造就一种和谐温馨的幸福大家庭,让寄宿的孩子们感受到家的延伸和温暖。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构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文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当不断地探索。
作者:冯发泉 邮编:733206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西滩小学
摘要: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班额背景下,农村家长和学生要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农村学校在小班额背景下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留得住学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学校即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师生精神的养分。
关键词:小班额
校园文化
建设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文化环境等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低,文化生活相对单一。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的大形势下,农村小学大量学生转入城镇就读,学生数客观减少“被迫”出现“小班额”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家长和学生要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农村学校在小班额背景下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留得住学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包括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态度等因素。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预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可见校园文化作用之重要。学校即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师生精神的养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教育的向导和有益补充,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陈宗伟等编著的《校园文化论》中指出“它不需要用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有自觉自愿的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教育。它像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像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东风一吹,草木皆绿,百花齐放。像呼吸空气一样,从四面八方吹来的美的风,吸进自己的肺腑,渗入自己的血液,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1]当前,西部农村小学由于受升学压力和学生的分数、教学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认清文化育人的价值,对学校文化的作用估计不够,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学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上没有整体、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精心培育。因此,西部农村小学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校领导要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在整体上规划布局,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转变学校、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
设的观念,使教师明白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对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代替的。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抓好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要在不断建设完善中提高凝练,要在精心培育中营造升华。国外教育专家研究一种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国内教育专家的研究是最少需要6个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说明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切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今天刮一种风,明天再刮另一种风。这样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教师无所适从,走过场、搞形式,学生置之不理,不明所以。不仅起不到教育导向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弄虚作假、注重面子,导致学生不诚实、不守信。所以,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渗透提升,不断积淀创新,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内涵,才能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从学生的课内课外可以看出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从学生、教师的待人接物可以看出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从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可以看出课程文化建设。不能认为农村小学搞文化建设,就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也不能片面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搞几次活动。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和
扩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封闭的、粗放单一的,而是开放的、精美丰富的。恩格斯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学校文化既要有本土的,又要有外来的;既要有传统的,更要有现代的。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就要有选择的渗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学校要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文化活动,放手让师生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文化,加强平时文化活动,提升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质量。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既要具有丰富性,又要注重普及性,还应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在多元、多彩的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所学校不论其教学成绩的高低、地域位置的偏远与中心,教学设施的落后和先进,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只不过有些是积极文化,有些是消极文化。农村小学在文化建设中切不可照抄照搬经验,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工负责、逐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摒弃消极文化,依托自身优势文化、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文化建设。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从小处着眼,从美化、绿化、净化做起,从文明礼仪教育做起,结合农村传统文化丰厚的基础和新时代的特点,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融入新时代文化特点,彰显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总之,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制度文化是内在机制,精神文化是灵魂。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素质,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品味。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是一首优美的歌,只要用心打造,精心培育,学校一定会建成学生成才的乐园。
注释:[1]陈宗伟等编著《校园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校园文化论》,陈宗伟等编著
《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岳春峰主编
一、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从教师生师比例上看,村小教师多,学生少,但从学科上看由于课程门类较多,一个教师要上几门课,教师数量又不足。特别是音乐、美术合格教师严重不足。
2、从教师的年龄上看,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多,新毕业生进不来,年轻教师补充不上。
3、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师德状况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修养方面,如师生关系问题,教师的行为规范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急需提高。如在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需要提高。
4、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比以前尤其是比新课程改革未实施以前更大了,具体说来其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过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大 ;二是农村中小学管理太过僵化;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过重;四独生子女、留守子女过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五是家长的不配合;六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机会太少; 七是新课程改革的压力。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1、切实提高教师德师及业务素质。
①加大培训的力度,研训人员要深入到最基层的学校,带去教师最需要的理念、方法等具体的东西,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②适当进行异地交流。可适当采取让县城的教师下乡执教。同时把农村教师定期送到县城较好的学校学习、实习,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③适当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外出学习,继续深造。
2、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与聘任制相适应的教师职称评聘分配激励机制。有条件地方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措施和办法,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职称指标的倾斜或相应奖励,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园网 网络建设管理 资源管理 信息安全
【分类号】G434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得益于计算机及网络强大的处理功能,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变革,使得世界缩短了距离,信息可以快速传播,脑力劳动得以解放。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这个平台,我们的工作、生活、交流、思维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改变。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体系的趋势,架构在网络环境上的"校园网"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焦点;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结合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校园网的概念、建设、应用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明确概念,正确认识校园网
校园网是“校校通”工程的基础,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它应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一个宽带、具有交互功能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包含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师备课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教学、考试资料库、网上图书馆等,通过网络运行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因此,校园网不等同于互联网,有明确的功能定义和服务对象。同时,校园网的界限,并不是以用户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来界定的,而是以校园网提供的接入服务范围来界定。所以,它所涉及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校园内部,可以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学习、交流进行扩充和延伸。
二、结合实际,完善网络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网的物质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主干网和子网中有关设备及连线组成,而软件部分除必须的操作系统及大量校园网应用软件外,还应该有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日常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使用。
1.結合广大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在地理跨度及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从现代教育需求角度全面考虑,满足校园网应有功能,并具有扩充性和前瞻性。
考虑到教学需要,视频、影像等大尺寸资料的稳定传输及播放效果保证,主干网需提供足够的带宽支持。目前的硬件基础可以采用光纤主干或1000M线路及设备,与传统100M网络相比不仅在带宽方面,同时在有效传输距离上也具有绝对优势。随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市面上电脑主板通常也板载1000M网卡,将来校园网在扩充终端机上,也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品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配置的模式三,也是以无盘网作为基础的,对带宽有极强的依赖性。考虑到组建和维护的成本,无盘网应该是校园网范围特定环境下学生机房设置的未来发展趋势。
合理构建校园网拓扑结构,使用2级以上路由管理控制,用于分割、监控网络,按需分配带宽资源,缩小网络攻击及故障影响范围;配备高性能服务器提供各种服务支持,并保证无故障长时间运行;做好资源及时备份,避免灾难性数据丢失。
2.整合资源,推进教育教学软件建设。校园网的软件建设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软件来源渠道,鼓励教师自我研发,并提供师生交流研讨平台。
做好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资料来源主要为:①教育教学配套资料采集、购买;②收集改造优秀软件资源;③远教卫星节目下载整理;④建立教师备课资源素材库;⑤整理教学获奖作品发布交流;⑥开放互联网资源合理使用;⑦提供师生交流平台;⑧完善教育研讨机制;⑨使用上级部门整合、发布的教育资源。通过多方式多渠道获取,丰富资源库内容,时刻贴合教育需要。
三、做好培训,提高操作应用水平
校园网的使用者主要还是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是学校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员培训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严格地说,应该要由网络管理、软件技术、音视频多媒体制作、资料素材收集、师生培训和网络维护人员等组成。
对学校各级部门领导而言,培训的重点主要在观念转变,以及对本校校园网的总体规划及总体框架的培训上;对校园网管理和维护人员,主要培训校园网和硬件设备的连接及各种网管软件的使用与维修;对广大师生,主要培训开发教学软件所需的有关创作软件和工具软件。
四、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资源管理
校园网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1.制定相关条例措施,完善责任制度。在硬件方面,建立网络的使用规范,室场的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播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在软件方面,加强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做好素材保养使用记录,鼓励教师使用电教资源教育教研,建立奖惩机制。
2.提高网络管理技术水平,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①从全局规划,细化网络访问权限。根据校园网具体情况,划分办公用机、教师用机、学生用机子网。通过连接外网的路由器分别对端口带宽进行调配,满足不同子网访问需求。
②绑定IP及MAC地址,严密监控网内计算机使用情况。加强信息发布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过滤非法、反动及不良信息,确保校园网资源用于常规教育教学,屏蔽游戏聊天工具端口,细化网络流量控制。
③网内用机做好系统备份、补丁修复,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服务器推送更新,保证网络系统运作正常。
④做好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维护工作,确保网内服务正常,信息传输通畅。
校园网的建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的理论。合理有效的应用、管理校园网资源,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核心目的,也是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的课题。我们应立足以教育为本,围绕教学需要完善网络建设,使校园网成为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得力工具。
参考文献
一、构建优美的学校环境文化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 也应该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保养中,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一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使同学们培养了劳动观念,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自己手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的校园,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他们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和保护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 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良好的育人作用。
二、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不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因素,使校园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 系列化。比如在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 首先营造出较浓厚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所学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且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及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津津乐道,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明白了数学的价值所在,感受到数学教学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要充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使数学成为诸学科中的亮点,进而带动诸学科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挖掘学科文化的潜能。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文化
学校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新课程研讨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效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新课程理念、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适应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四、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学校活动文化的主要形式,它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与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封闭性,增强开放性,还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学校活动文化的形成,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怀快乐心情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胸怀理想、开启智慧、塑造人格、 点燃火种的知识殿堂。让我们朝着这一目标一起努力!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少先队活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少先队离不开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文化的特色与亮点。作为农村小学,不光可以从加强主题教育文化、节日活动文化等方面来开展少先队活动文化的建设,还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资源开展活动,使队员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
关键词:农村资源;少先队活动;实践与思考
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灵魂,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文化突出的表现形式。作为农村小学,不光可以从加强主题教育文化、节日活动文化等方面来开展少先队活动文化的建设,还可以结合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展活动,使队员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加强少先队活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1、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激励队员争当四好少年
以校园为少先队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引导少先队员树立远大理想,养成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少先队活动文化的内涵。如“学贺信精神,争当四个好少年”、“忠心献祖国,文明满校园”、“手拉手、一条心”、“尽孝励志,从小事做起”等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通过经典诗文诵读、现场演讲、知识竞赛、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少年儿童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11月份开展了“学贺信精神,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1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国旗下讲话,大力宣传、学习胡总书记的贺信内容。学校少先队将贺信内容分发到每一个少先队员手中,对每个队员提出三个要求:第一,要求每一位少先队员要认真阅读贺信,牢记胡总书记对当代少先队员提出的“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殷切期望;第二,要求每个少先队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份行动计划;第三,努力达成一个目标。
1.2具体实施阶段
1.2.1各大队委员以“学习胡爷爷贺信,争当四好少年”为主题,带领全校队员制定好行动计划,并将“四个好少年”的内容布置在队室和教室最醒目的地方,让全校队员人人知晓。
1.2.2各中队通过少先队队课、十分钟队会、队报,以及少先队员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交流学习心得。
1.2.3各小队发挥机动灵活的组织作用,结合活动主题,开展“走进孤寡老人”、“清除小广告”、“与经典有约诗文诵读”等活动,让队员自主自动、创造性地举行多种多样争做“四个好少年”的活动。
1.2.4开展“不忘贺信精神,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队会活动。在队会上,队员们从集体阅读贺信精神、队员表达阅读感言、高声歌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四人表演“四好少年”童谣、相声表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诗朗诵《理想》等环节表达了队员们“不辜负党的期望,好好学习,努力为胸前的红领巾增光添彩,将来报效祖国,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心声。
1.2.5学唱爱国主义歌曲。把伟大的民族精神同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国歌》、《五星红旗》、《闪闪的红星》等新老歌曲会给队员一种爱国的士气,激发队员的爱国之情。
1.2.6创新比赛。通过“手抄报比赛”、“书签比赛”、“变废为宝小发明”等活动的开展,让队员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真正含义,激发队员的创新欲望,指导队员学习和掌握创新的方法,争当“了不起的中国人”。
思考: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信全国少先队员和广大少先队工作者,使少先队员和广大共青团干部、少先队工作者深受鼓舞。市少工委、区少工委号召各级团队组织和广大共青团干部、少先队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贺信精神,大力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少先队工作,不断推动全市少先队事业取得新发展。同时号召广大少先队员争当“四个好少年”,自觉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引路人,要不断求索,不断创新,培养好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让他们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是少先队工作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重要内容,是育人的根本所在。只有先爱国才能爱家、爱校、爱他人,要把这种识大局的理念影响到每一个队员心中,不是一件易事,需要辅导员老师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用少先队的活动去体现。
2、大力开展节日活动,丰富队员精神世界
节日是队员们最向往的快乐时刻,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少先队中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就有了相当的潜力。我们可以选择以最具人气和队员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为主,激发队员的兴趣,增长其见识,丰富其精神世界,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是少先队组织“节日”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2.1结合队员喜爱的节日开展活动,丰富队员的学习生活
以深受队员喜爱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为核心,开展多姿多彩的队员活动。“艺术节”中可以开展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摄影比赛、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体育节”中可以组织趣味游戏活动、田径比赛、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等活动;“读书节”中可以组织队员读名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学写读书笔记等;“科技节”可以组织小发明展示、科技知识手抄报展评、科技创新点子征集、自然知识竞赛等等。
2.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营造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
现在每个月都有许多的节日、纪念日,有些是国际性的,有些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大事件纪念。对于这些节日,许多队员们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从未听说过,而这些节日、纪念日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却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极好内容。如澳门回归纪念日、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春节等等。学校少先大队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给队员一些信息和思想的启迪,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去体验一下,如母亲节给妈妈洗一次脚;重阳节向爷爷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语;环境日义务清扫垃圾等等,让队员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由心而发“我为社会出力”,从中体会和感受节日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教育魅力,回归传统与现代节日相互融合的人文性,促进队员身心的健康成长。
思考:“节日文化”是少先队活动文化中重要部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将道德、情感、知识渗透于节日活动的各个方面,沁入队员的心灵之中,因此,它所带给队员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比拟的,队员会从中感受到心灵世界的清澈,有一种回归传统,感受现代的人文思想情感的迸发。这些活动的选择与设立要充分考虑学校和队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紧跟时代步伐,使之始终充满新颖性和时代感。要把这些深受队员喜爱的活动作为学校相对稳定的传统项目来开展,避免活动开展中的随意性或虎头蛇尾等现象的出现。
3、大力开展农村特色实践活动,为队员创设体验舞台
3.1问渠哪得清如许,学会选择活水来
“探索发现”应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所“选择内容”是实践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队员学会选择?我们在开展活动中,需要帮助队员形成问题意识,引导队员从
身边事物去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队员在选题时注意抓住三字经:近、小、实。“近”就是贴近队员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小”就是范围小,问题小,切口小;“实”就是可操作,可实验,看得见,摸得着。
农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队员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猪怎么会中毒?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放到河道里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作为活动的主题。
另外,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例如: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在“科教兴农”战略方针指引下,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依靠科技,勇于探索的新型农民,他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例如:我们镇的“XX百亩花木基地”、“XX养鹅基地”等有影响的基地,这为开展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让队员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这都可以成为队员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3.2形式方法都合理,驰骋千里何足奇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维曾经说过:“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们却不可能提供智力。”因此,实践活动必须鼓励队员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自主组成合作小组,并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展开学习。只要形式和方法都合理了,那么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心情自然轻舞飞扬,收获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具体可以采取哪些形式呢?
3.2.1调查比较法。此法可在老师指导下,围绕自然、生产等现象,通过有计划地调查、统计、比较,以了解现实情况,探寻客观规律,找寻问题对策。
例如:五(4)中队针对当地有很多人家种植花木,但销售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开展了“XX花木种植基地”调查比较。
第一步:社会调查。从这个调查表中,同学们发现:专业户每天付出的劳动力仅比普通农民多一倍,但经济效率却高出好几倍。
第二步:实践考察。在镇团委、科协帮助下,把“XX花木种植基地”定为我校少先队的实践基地,聘请XXX为校外辅导老师。五(4)中队队员边实践、边考察、边收集资料。
第三步:资料汇总。通过实践考察,走访有关专家,又通过对有关专业书的学习,汇集了大量素材。
第四步:形成报告。在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对有关素材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专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四点经验:一是有一定规模;二是良种优势;三是科学种植;四是要有销路。在此基础上,撰写完成了调查考察报告《科学种植花木,不愁没有销路》。队员在此次调查中获得了一些种植的知识与技巧,也赢得了其他中队和老师的一致认可。
3.2.2自主DIY法。DIY的意思就是自由、自主,即指队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合理设计制作的实践活动。
例如:六(2)中队的队员在辅导员老师带领下,与“XX养鹅基地”建立实践联系。队员通过交流确定将一个中队40名队员自由组合成5个小组,第一组研究鹅的食用和价值;第二组研究鹅舍的设施;第三小组研究鹅的饲料;第四小组研究鹅的饲养与管理;第五小组研究:鹅常见病的防治。最后汇总起来,完成了课题小报告《浅谈养鹅技术》。取得成功后的孩子们快乐得手舞足蹈。
思考:我们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的实际,结合队员的特点,研究制定了评价方案。活动后对队员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的评价很重要。对于活动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队员都能迎难而上,除了很好地完成课题外,对同学们心理健康的引导,思想品德的提高,行为能力的提升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确实给老师意外的惊喜。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
明显的提高,队员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长进。例如从第一阶段的采访准备到第二阶段采访准备,同学们在问题的准备以及信心胆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就是实践对人的能力锻炼的结果。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16
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11-12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07-06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1-11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2-03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09-24
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10-02